在河池市北部。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壮族占60%。辖6村委会,有66自然村。1972年析六圩公社置六甲镇。产甘蔗、柑、生姜等。境内有自治区属河池氮肥厂、六甲水力发电厂。有中小学7所。有洞旦珍珠岩游览点。镇人民政府驻地六甲街,在金城江西北14公里,金城江北岸。人口6 300 ,有汉、壮等民族。传明初该地12村分为6甲,故名。有水电、氮肥、农机、综合加工、复合肥、石灰、砖瓦、被服等厂。为柑、生姜、龙须草、芭芒杆集散地。湘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万人 | 70平方公里 | 451202103 | 547000 | 0778 | 查看 六甲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城江街道 |
金城江街道是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两级政府所在地,东北邻东江镇,西南与六圩镇相接,龙江河贯穿其 街道-角中,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三条大动脉和了国道323线、210线横贯全境,自然形成了河池市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街道面积26平方公里,辖15个社区,20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36877户(其中农业户3272户,非农户33605户),总人口100933人(其中农业人口9419人,非农人口91514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有壮、汉、瑶等13个民族。2005年、2006年街道连续两年荣获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佳"乡(镇、街道)。连续三年(2006、2007、2008年度)荣获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河池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佳乡镇”、金城江区“四五”普法先进集体、金城江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一等奖、金城江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获荣河池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先进集体、平安建设金城江区一等奖,市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金城江区民兵整组工作先进单位、金城江区党政信息工作三等奖; 2008年荣获河池市“不让-进我家”创建活动先进集体、金城江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交通安全工作三等奖和党政信息工作三等奖等荣誉;2010年荣获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 街道建设 根据桂政函[2005]169号文件精神,2005年8月撤销金城江镇改设金城江街道。金城江街道办事处设办事处办公室、民政办、综治办、计生办等办公室,行政编制28人,事业编制4人,下设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站、文化广播电视站、林业站、司法所、农经站、农机站、农技站、计生服务所、财政所、经济服务中心、卫生院、农 服务中心村新型合作医疗办等13个职能站所。坚持把“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和群众0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巩固“城乡清洁工程”卫生成果。加强对社区保洁员的卫生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断巩固“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成果。节能减排工作。根据金城江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部署,我街道于9月底关闭大金城路口砖厂、金城江区农机校路口砖厂、老街八队砖厂、中山路尾水泥砖厂、中山路尾水泥砖厂、中山路水泥厂等六家落后混凝土砌块砖厂,如期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区政府做好城区征地拆迁安置和旧城改造工作;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健全街道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聘请了77名街道卫生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制度,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大幅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完成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30条巷道建设任务,极大改善了城区居民的交通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共驻共建社区美好未来。街道文化、体育、平安建设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发展环境、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东江镇 |
在河池市东部。面积197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其中壮族占96%。辖11村委会,有134自然村。1958年建东江公社。1962年改置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设乡。有煤矿。产甘蔗、柑橙、梨、芭蕉等。为市甘蔗产区之一。境内有自治区、地、市的棉纺、机械、冶炼、草酸、造纸等厂。有中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东江街,在金城江东偏北10公里。人口3 000 ,有壮、汉等民族。因大环江流经东面,故名。唐为东玺县治。设集市。为河池市城市规划的工业布局区。有硝氨、棉纺、机械、制糖、草酸、造纸、陶瓷等厂。黔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323国道和柳贵公路。. |
六圩镇 |
在河池市中东部。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其中壮族占97%。辖14村委会,有144自然村。1952年为二区。1958年改六圩公社。1962年改置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设乡。产甘蔗、茶油、蔬菜等。黔桂铁路过境并设北崖车站,323国道和柳贵、河凤、河田公路过境。有中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六圩,在金城江西南4公里。人口1 400 ,多为壮族,还有汉、苗等民族。昔因逢六赶圩,故名。设集市。附近有河池冶炼厂和地区畜牧研究所。有公路接323国道和柳贵公路。. |
六甲镇 |
在河池市北部。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壮族占60%。辖6村委会,有66自然村。1972年析六圩公社置六甲镇。产甘蔗、柑、生姜等。境内有自治区属河池氮肥厂、六甲水力发电厂。有中小学7所。有洞旦珍珠岩游览点。镇人民政府驻地六甲街,在金城江西北14公里,金城江北岸。人口6 300 ,有汉、壮等民族。传明初该地12村分为6甲,故名。有水电、氮肥、农机、综合加工、复合肥、石灰、砖瓦、被服等厂。为柑、生姜、龙须草、芭芒杆集散地。湘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公路。. |
河池镇 |
河池镇位于河池市中西部。总面积17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瑶、苗等民族。全镇总人口17166人,耕地面积20516.7亩。该镇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宋初年间雕刻的大杨拉敢罗汉岩摩崖佛像景点,壮王湖风情渡假村、流水岩、金牛洞、鲤龙关等名胜景点的开发,加速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抓好龙头企业——东方锑化工有限公司的扩建和技改,树立品牌名牌意识,创建了迄今全区最先进的红沙真空机砖厂。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门槛,筑巢引凤,下大决心治理厂矿污染和整顿社会治安秩序,使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199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4亿元,总收入1.96亿元,农业总产值3099万元,粮食总产量10394吨,财政收入4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08元。几年来,该镇分别容或区、地、市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五十余次。 到2002年,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农业总收入达17334万元,平均年递增25%;粮食总产量达到11261吨,年递增1.5%;财政收入力争年突破500万元;农牧、渔业总产值3714万元,年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年增250元;人口管理“四率”控制在市委下达的指标内,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千古一遇的商机和战机,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实施以“三田”建设为载体的高效农业和以大西南通道为依托的马路经济长廊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镇人民把一个文明、祥和、富裕的河池镇带入新世纪,把河池镇建设成为河池市的卫星镇。. |
拔贡镇 |
拔贡镇位于河池市西北部,距市区50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129个自然屯,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446人,聚居这壮、汉、瑶、毛南等民族。全镇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3.53公顷。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励精图治,团结、依靠、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年年跃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375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538吨,比1998年增长1.1%,农民人均有粮452.6公斤,人均纯收入2195元。比1998年增加260元;蔬菜种植面积19888亩,3420亩,产量16000吨,水产养殖2007亩,其中稻田养殖756亩。工业总产值650.1万元,实现利润251万元,上交税金81万元,财政收入278.3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比以往大幅度的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效显著。 今后,该镇继续全面实施区党委提出的“1234610”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村工业为支柱,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 |
九圩镇 |
在河池市西南部。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其中壮族占64%。辖20村委会,有250自然村。1952年为四区。1958年改九圩公社。1962年改置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设乡。有锰矿。产木材、生姜、茶油、桐油、竹子等。有市办江潭、那浪2林场。有中小学2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九圩,在金城江西南35公里。人口1 500 ,多为壮族。因处岜九山下得名。有农具、粉丝等厂。为农村集市。为县西部公路交通枢纽,210国道与323国道、河田、邕贵公路在此交会。. |
五圩镇 |
在河池市南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其中壮族占90%。辖10村委会,有83自然村。1987年析河池镇置五圩乡。矿产有锑、雄磺、铅、锌。有中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五圩,在金城江西南22公里。人口560,多为壮族。昔以逢五赶圩,故名。为农副产品集散地。附近雄磺、锑、铅、锌矿蕴藏丰富,其中雄磺储量、产量居广西之冠。323国道、河田公路经此。. |
白土乡 |
在河池市东部。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壮族占98%。辖11村委会,有143自然村。1958年建白土公社。1962年改置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设乡。矿产有煤矿。产甘蔗、桐油、烟叶等。有中小学12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白土街,在金城江东南14公里。人口900,有壮、汉等民族。传古时此地干旱时土地被晒成白色,故名。清设巡检司于此。有农机厂。设集市。有公路接323国道和柳贵公路。. |
侧岭乡 |
在河池市北部。面积167平方公里。人口1.0万,其中壮族占75%。辖6村委会,有96自然村。1993年析拔贡乡置侧岭乡。产茶油、桐油、竹子。黔桂铁路过境并设侧岭、六卡车站。有中小学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侧岭街,在金城江西北31公里。人口300,多为壮族。因处侧岭山麓得名。黔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简易公路通北香街。. |
保平乡 |
在河池市西南部。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1.3万,其中壮族占70%。辖1居委会、8村委会,有102自然村。1984年析九圩公社置保平乡。有锰矿。产茶油、桐油、竹木、柑等。有中小学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保平街,在金城江西南35公里。人口680,其中壮族占75%。“保平”,壮语意为平顶土堡。旧址处平顶土堡之上,故名。设集市。每年有春节舞龙、中秋山歌会等传统活动。210国道、邕贵公路经此。. |
长老乡 |
在河池市西部。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壮族占84%。辖11村委会,有191自然村。1952年为二区。1958年建长老公社。1962年改置区。1965年复改公社。1966年改长红公社。1982年复改长老公社。1984年改设乡。有锡矿。为市主产粮区之一和水果产区。有中小学12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长老街,旧称长坡圩,在金城江西45公里。人口450,多为壮族。“长老”,壮语意为长坡之半腰。因此地原在一长形坡半腰上,故名。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农具、锡矿、酿酒等厂。鸳鸯柑为地方特产。210国道、邕贵公路经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