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 >> 宜州区 >> 洛东镇

洛东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洛东镇谷歌卫星地图)


洛东镇简介

  在宜州市东部。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6万,有壮、汉、瑶、仫佬等民族。辖6村委会,有53自然村。1950年为三区。1958年建洛东公社。1962年属三岔区。1966年复置洛东公社。1984年改设乡。产甘蔗等。为广西商品粮基地之一。境内有水泥、水电设备、机修等厂及农科所、园艺场、农校等自治区、地区单位。有中小学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洛东街,在庆远镇东19公里。人口180,多为壮族。“洛东”,壮语意为东溪谷。因地处东溪谷,故名。设集市。有洛东电站、水泥厂。黔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桂宜等公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6万人 94平方公里 451203204 547000 0778 查看 洛东镇谷歌卫星地图

洛东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洛东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庆远镇

  庆远镇是位于宣州市城区,是全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全镇面积4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30321人。 改革开放以来,庆远镇经济突飞猛进,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庆远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历年来以种植大头菜、果蔗、马蹄、莲藕闻名区内外,其中大头菜年销量达225万斤(成品菜),远销至贵州、柳州等地。近年来,庆远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成占地230亩的高新科技示范园,推广优、稀、新等反季节果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近年来,庆远镇在抓好镇办、村(街)集体办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全镇共有企业5901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5853家,从业人员14002人。工业总产值61690万元,每年为国家上交税金1950万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岔镇

  在宜州市东部。面积约121平方公里。人口2.1万,其中壮族占94%。辖9村委会,有68自然村。1950年为三区。1958年建三岔公社。1962年改建区。1966年复置公社。1984年改置镇。有中小学4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岔街,在庆远东30公里,龙江南岸。人口3 080 ,有壮、汉等民族。因处宜州、柳城、柳江3市县边境,故名。有综合化工、农机、水泥、炼油、电机、明胶等厂。特产酱油。为市东部农副产品集散地。黔桂铁路与三罗铁路在此相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桂宜公路。.  

洛西镇

  在宜州市东部。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其中壮族占84%。辖9村委会,有82自然村。1987年析洛东乡置洛西镇。有锰矿。产甘蔗等。为广西商品粮基地之一。有中小学1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洛西街,在庆远东14公里。人口710,其中壮族占84%,“洛西”,壮语意为“西溪谷”。因地处溪之西,故名。有爆竹、石灰、造纸、机械修理、陶瓷、木器加工等厂。为农副产品集散地。黔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桂宜等公路。.  

怀远镇

  怀远镇位于宜州市西部,全镇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 3万7千余人,面积254平方公里,黔桂铁路、国道323线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   怀远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乡镇企业以煤矿、石灰、轻质碳酸钙为龙头。甘蔗种植面积31000多亩,产量15万吨,农产品有辣椒、甜玉米、西瓜、香瓜、大白菜等,其中青辣椒种植面积5100亩,总产值765万元,远销贵州、湖南等地;甜玉米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值480万元,在区内打出品牌。镇内有区、地、市驻企业十余家,个体私营业户2300户,专营市场5个,经营面积8千平方米,个体私营业户主要经营食品饮食,商业百货,交通运输等。全镇1999年度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财政收入209万元。.  

德胜镇

  德胜镇位于宣州市西4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辖19个村街,184个自然屯,总人口4.3万人。德胜镇西接河池市,北连环江县,是宜州市的西大门。黔桂铁路、国道323线金宜高等级公路横贯境内,使德胜镇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   德胜镇农业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桑蚕,经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花 卉、蔬菜、瓜果、食用菌、水产等一村一品的新格局。全镇共有企业1120家,其中包括德胜镇铝厂和拉浪林场、电杆厂、红兰酒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德胜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来拉动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6年,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使德胜镇规划布局日趋合理、科学,近两年全镇共投入资金1200万元,修建街道6条,共长7.2公里,并完善路灯、绿化、通讯、供水、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投资25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两个,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城区面积由原来1平方公里增至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6万人,绿化面积达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力地推动乡镇企业 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556户,私营企业1096个,全镇呈现无限商机。.  

石别镇

  石别镇位于宜州市南面,镇政府驻地距宜州市区27公里。全镇地域176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8263人。   石别镇境内有石别、清潭、屯蒙3个农贸市场,是宜州市唯一拥有3个集贸市场的乡镇。   石别镇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国道(323线)、省道、县道穿镇而过。通讯方面设有电讯信号接收塔,可使用移动电话及传呼机,有直拔国内外程控电话800门。   石别镇物产资源丰富。工业资源有煤、锰、白泥、铝土、石灰石等。农业资源盛产稻谷、玉米、糖蔗、桑蚕、生姜、水果,以及各种禽、畜、山羊、鱼等,是宜州市糖蔗、桑蚕、水果、生姜主产区。宜州市是广西桑蚕主产县(市),石别更是宜州的养蚕之乡(镇)。1999年全镇桑园面积已扩大到5846亩,年产鲜茧760.7吨,产值1217.2万元,居全区乡镇之首,2000年全镇建有烤房10个,年烤茧量达900吨。石别土桥水库的水果;石别、屯蒙等村的西瓜;永定、拉弄等村的生姜久负盛名。1999年,全镇财政收入171.7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2736元。.  

北山镇

  在宜州市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其中壮族占86%。辖8村委会,有92自然村。1987年析石别乡置北山乡。有煤矿、锰矿。产甘蔗、桑蚕等。特产有云香竹、金银花、土茯苓及蛇类。有中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北山街,在庆远西南27公里。人口1 810 ,多为壮族。因街北有北山,故名。为农村集市。都宜公路经此。.  

祥贝乡

  祥贝乡位于宜州市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全乡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6.9%,每年可伐木3500立方米,采割松脂280吨。竹林面积7000多亩;年产杂竹3000多吨,竹器编织品20万件以上,产品畅销区内外。祥贝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临江河畔山清水秀、翠竹绵延、洞幽岩奇,有神秘古老的大水车,有让人有惊无险的古龙漂,纯朴自然的民族风情,风光旖旎的山山水水正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八方宾客。河鱼、土鸡、水果等在市内外颇有声誉,已成为宜州市特色品牌。    2002年,农林渔业总产值651 7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12%,财政收入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1790元,比上年增长3.8%。牲畜养殖也已初具规模,种草养牛(良种牛)空前发展。乡政府先后获得“自治区绿化先进集体”、“河池地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河池地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委”、“宜州市2002年度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刘三姐镇

   刘三姐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城区北部6公里处,全乡跨北纬24039′,东经108032′,东与柳城县交界,北与罗城县四把镇和本市祥贝乡相邻,南邻宜州城区,并与洛东乡隔江相望。总面积为352平方公里。     刘三姐乡(原为流河乡,2005年三合乡所辖行政区并入刘三姐乡,形成目前新的刘三姐乡)1949年前属小龙区、小龙乡公所,1950年后仍为小龙区公所。1958年撤区分为小龙、天桥、白崖、中和四个公社。1962年四个公社仍称为小龙区。1966年该为公社。1968年驻地从流河村迁到中枧村。1984年改为流河乡,同时分出三合、中和、湖长、龙潭、龙元等五个行政村为三合乡。流河乡名一直沿用,2004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刘三姐乡。  

屏南乡

  屏南乡于1987年8月经宜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它位于宜州市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屏南街距市区43公里,东与柳江县二塘乡相邻,南与忻缄县欧洞乡交界,西至西北与洛东乡、洛西镇接壤,北与三岔镇连接,全乡面积141平方公里,    屏南乡现辖合寨、北角、果立、板纳、新兴、肯山6个地委会和屏南社区,77个自然屯,人口2.6万多人。境内主要聚居壮族25537人,占总人口99.06%。    境内盛产水稻、玉米、花生、黄豆、甘蔗等经济作物,有大片的桑园,盛产桑茧;板纳村拉坝屯后龙山有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黄枝油杉数百株。全国著名筑路英雄韦江歌家住北角屯,有国家民政部确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    境内水源丰富,西南建有板道水库、西北建有甲洞水库、两水库总容量1280万立方米,与果立、板纳、甫村三条小河交汇自南向北灌溉全乡境内所有农田。全乡耕地面积2.56万亩,其中1.55万亩(保水田1.12万亩),耕地1.01万亩。    屏南乡距宜(州)柳(州)高速公里洛东出口29公里,三岔火车站1 5公里,宜州至三岔、三岔至忻城欧洞乡公路越境而过。全乡现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通信站,交通通讯非常便利。    2001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8000万元,税利240多万元。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916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462万元。工业企业总产值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元,同比增长6%..  

洛东镇

  在宜州市东部。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6万,有壮、汉、瑶、仫佬等民族。辖6村委会,有53自然村。1950年为三区。1958年建洛东公社。1962年属三岔区。1966年复置洛东公社。1984年改设乡。产甘蔗等。为广西商品粮基地之一。境内有水泥、水电设备、机修等厂及农科所、园艺场、农校等自治区、地区单位。有中小学7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洛东街,在庆远镇东19公里。人口180,多为壮族。“洛东”,壮语意为东溪谷。因地处东溪谷,故名。设集市。有洛东电站、水泥厂。黔桂铁路经此并设站。有公路接柳贵、桂宜等公路。.  

福龙瑶族乡

  在宜州市南部。面积380平方公里。人口3.9万,其中壮族占70%,瑶族占15%。辖15村委会,有283自然村。原属都安瑶族自治县。1988年为福龙乡。1990年改福龙瑶族乡。产甘蔗等。有中小学1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烽火,又称福龙街,在庆远南33公里。人口720,有壮、汉等民族。因昔有烽火台,故名。为市南部重要集市。宜横公路经此。.  

北牙瑶族乡

  北牙瑶族乡位于宜州市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宜州市城区34公里。东与矮山、太平乡接壤,南与北山乡、都安县加贵乡相连,西与拉利乡、都安县拉仁乡相邻。北与同德乡交界,全乡面积3l8.2平方公里。全乡现有13个村民委员会(社区),186个自然屯、27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36653人。    全乡耕地面积50834亩。水、林资源及锰、铁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全乡有旅游景点4个;北牙街猴山、拿网村群仙洞、豆竹村神仙岩、平里水库等。两条省道和一条县级公路呈“工”字型贯穿全境,有10个村民委员会,有省、县道旁、交通十分便利。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93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209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l29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6万元。财政收入1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2元。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糖蔗、桑蚕、黄豆、水果等,糖蔗和桑蚕生产是北牙乡支柱产业:主要养殖有猪、牛、羊、鸡、鸭、鱼等。乡镇企业界及个体工商户有600多个,运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方兴未艾。    全乡有中学1所、教师80人,学生963人,小学16所,教师180人,学生3033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20人,村卫生室13所,卫生技术人员39人。民族体育项目《瑶族狮子上刀山》《抢花炮》先后获全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金杯奖,多次应邀到香港、贵州等地区表演。北牙乡敬老院是河池地区规模最高的一所敬老院。.  

同德乡

  在宜州市中部偏西南。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1.9万,有壮、瑶、苗、仫佬等民族。辖7村委会,有72自然村。1987年析北牙乡置同德乡。有煤矿和锰矿。产甘蔗、芭蕉、柑橘、沙田柚等。有麝、果子狸、穿山甲等。有中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同德街,在庆远西偏南24公里。人口770,有壮、汉、瑶、苗、仫佬等民族。为农村集市。有公路通北牙街接323国道、柳贵公路。.  

安马乡

  安马乡位于宜州市西北部31公里处。西部与环江县接壤,北部与罗城县相邻,全乡有12个村委会,169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有安马街、拉稿街2个圩场,总人口2.3万人,乡内有小学12所,中学1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75人,学生2017人。   该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水稻1.3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糖蔗为主,农民家庭副业以竹器为主,有林面积7万多亩。几年来,新的农业产业逐步兴起,索敢、木寨两个村的西瓜远销湖南等省区,索敢还是宜州市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马玲薯的主产区。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80元。   境内土山丘陵和石峰林混杂交错。低山丘陵岩溶约占68%,有大小溶洞80多个,境内山脉系九万大山余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屯之间温差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有大小河流4条,其中中洲河沿途流经拉稿、佑岸等5个村委会,全长55公里,滩多水急,河流两岸翠竹掩映,风景秀丽,素有宜州“小桂林”之称,极具开发旅游和小型水电站价值。1988年在该乡古育村发现的壮文石碑,是全区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远的壮文物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龙头乡

  龙头乡位于宜州市西南部,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金城江区毗邻,乡府驻地距市区93公里。全乡辖7个村委1个社区,140个自然屯,210个经济合作社,2003年末总人口2.4万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582.06万元,财税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9.43元。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水果、桑蚕、甘蔗成为支柱产业。辖区内盛产锰矿、著名的广西龙头锰矿就在该乡境内,矿产品开发方兴未艾。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兴起。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7所,在职中小学老师173人,在校学生2848人。   支柱产业—水果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水果生产作为农业来抓,通过建“沼气池—养猪—种果”这一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水”。同时,为做强做大水果支柱产业,乡成立水果协会,通过协会传授沙田柚、桠柑、夏橙及其它水果的栽培技术,攻克技术难关,使龙头乡水果发展日益壮大,种植的水果果型美观,且皮薄、汁多、味甜、肉脆、爽口,深受客商和顾客青睐。龙头乡沙田柚于1996年参加全国柚类评比,荣获“金杯奖”。2001年注册“龙头牌”水果商标。到2003年,全乡水果面积达11000亩,产量达16800吨,成为河池市有名的“水果之乡”。乡境内有风景迷人的西龙山旅游胜地。.  


洛东镇特产大全




洛东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