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场镇位于南丹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2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接壤,西南出海大通道和黔桂铁路纵贯全镇腹地。全镇总面积387.68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布依等10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2.37万多人。
全镇有耕地面积22185亩,森林总面积1854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建有拉希、坝后、三岔河3个水电站。矿产资源有锡、锌、铅、铁、银等10多种矿物质,有年产矿产品30万吨的大山矿区。
芒场镇是农业大镇,盛产优质大米、长角辣椒、烤烟、碰柑、瑶鸡等特色农产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镇区域主导产业逐渐凸现,目前已初步建成林果、烤烟、瑶鸡、优质米等四大农产品基地。其中,生产的长角辣椒个大身长,肉厚色泽鲜红,辣味适宜,醇香浓郁,品质独特,远销广东、四川等地。具有“南丹粮仓”美称的巴平村,种植的水稻品质优良,口感好,被誉为“绿色食品”,享誉全区,现已申请注册瑶山牌巴平特米”品牌。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64万元,工业总产值6836万元,年均递增8.3%和7.8%,财政收入250万元(不含县收缴的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7元。全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1 4所,在职教职工257人,在校学生4230人,中心卫生院(所)2所,医务人员21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37万人 | 387.68平方公里 | 451221103 | 547000 | 0778 | 查看 芒场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位于南丹县中部,东邻八圩乡,南接大厂、车河镇,西与罗富乡接壤,北靠芒场镇,是南丹县城所在地,是南丹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404.9平方公里。全镇现有9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268个村民小组,人口5.02万人。2002年财政收入1511.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74元。 镇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和山谷平原面积较小。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55.4 0%。最大河流为南丹河。莲花山、鸳鸯桥、九龙神壁、拉岜瀑布、铜江公园、天生桥、恩村洞、民族新村等自然风景独特秀丽,是夏季避暑和旅游胜地。 城关镇适合种植、养殖业发展。主产水稻、黄腊李、板栗、肉姜、蔬菜、柑橘等,建有马岭农业科技示范园,长期试种推广蔬菜新品种。目前,全镇建成中平、马岭、懂慢、莫德、纳必、扁坡、甘塘等7个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逐步形成公司+农产+基地的农业发展格局。养殖业主要以饲养瑶山鸡、山羊为主,年产瑶山鸡30万羽, 山羊1万头。 近年来,城关镇不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亲商、扶商”政策,全镇个体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区内外不少客商纷纷前来投资。 目前全镇私营经济达5160户、私营企业103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主要行业有饮食、商品批发零售、服务、建筑、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农牧副渔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2002年,全镇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总收入16268万元,创利润800万元。 城关镇历史悠久,城镇建设日臻完善。近年来,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全镇建设用地面积406.1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3.34%。建有文化广场、龙泉广场和1个可容纳3万名观众的体育中心,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市容市貌涣然一新。建有城关市场、月亮坡市场、城北市场、五一路市场。目前,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多种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区面积己达6平方公里。. |
大厂镇 |
大厂镇位于南丹县西南部,东与车河镇相连,南与河池市金城江区交界,西与吾隘镇相邻,北与城关镇、罗富乡接壤。是南丹县最早建制镇之一,为柳州华锡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所在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全镇辖7个村民委、4个社区居委会,100个自然屯,10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32862人(含华锡集团驻镇各单位人口),全镇总面积273.3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实有耕地面积9908.46亩,森林覆盖面积2.77万亩。大厂镇地理位置优越,210国道过境并直达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大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矿种达20多种,尤其锡矿最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锡都”。此外,锑矿资源全国第一;铅、锌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铟保有储量独占世界鳌头;金、银、钨等稀有金属的储量也颇为可观。依附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厂镇境内形成了以采、选、冶为龙头,集运输、商业、饮食加工业为一体的生产格局。2002年,实现财税征收7280.7万元;农业总产值4680万元。 — . 大厂镇盛产桠柑、柚子、李子、生姜、夏秋西红柿、油菜、桑蚕等。镇境内还有多处宽阔的草场,其中南胃村至龙更村一带数十平方公里的连片天然牧场,可饲养黄牛10000头以上。全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事业迅速发展, 已装上程控电话的用户达九千多门,全镇7个村、100个自然屯全部通电,90%的村安装了电视差转台。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1所。全镇形成了以镇卫生院为中心, 以村卫生室为体系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网络。 大厂镇有丹炉绝壁峡谷、先塘红岩瀑布、“妖精洞”天然游泳池、杨州革命洞、龙神坳观音禅寺等自然景观令游客留连忘返。. |
车河镇 |
在南丹县东南部。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壮族占60%。辖6村委会,有121自然村。1951年为一区。1958年建新洲公社。1963年改设区。1967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置车河镇。矿产有锌、锡、铜、砷等20多种。有采矿、选矿、加工、建筑等企业。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车河街,在城关镇东南17公里。人口1.7万,有汉、壮、瑶、苗等民族。昔称野猪河,后建桥通车,改名车河。广西重要工矿镇。有锡选厂、拉么锌矿、茶山锌矿等采选加工等企业20多家。210国道与柳贵、河凤、邕贵公路在此交会。. |
芒场镇 |
芒场镇位于南丹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2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接壤,西南出海大通道和黔桂铁路纵贯全镇腹地。全镇总面积387.68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布依等10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2.37万多人。 全镇有耕地面积22185亩,森林总面积1854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建有拉希、坝后、三岔河3个水电站。矿产资源有锡、锌、铅、铁、银等10多种矿物质,有年产矿产品30万吨的大山矿区。 芒场镇是农业大镇,盛产优质大米、长角辣椒、烤烟、碰柑、瑶鸡等特色农产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镇区域主导产业逐渐凸现,目前已初步建成林果、烤烟、瑶鸡、优质米等四大农产品基地。其中,生产的长角辣椒个大身长,肉厚色泽鲜红,辣味适宜,醇香浓郁,品质独特,远销广东、四川等地。具有“南丹粮仓”美称的巴平村,种植的水稻品质优良,口感好,被誉为“绿色食品”,享誉全区,现已申请注册瑶山牌巴平特米”品牌。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64万元,工业总产值6836万元,年均递增8.3%和7.8%,财政收入250万元(不含县收缴的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7元。全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1 4所,在职教职工257人,在校学生4230人,中心卫生院(所)2所,医务人员21人。. |
六寨镇 |
六寨镇位于南丹县北部,与贵州省独山县交界,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0公里,交通便利,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全镇总面积4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80亩,辖12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45个生产队,2002年末总人口2.8多万。 六寨镇其生产的优质稻米闻名四方。连绵横旦的山岭林地里遍布各种中草药材,有枝子、五倍子、何首乌、七叶一枝花,淮山等土特产十分丰富,粮食、烤烟、茶叶、辣椒、水果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生产。烤烟属云贵烟型,由于质量好,各地卷烟厂纷纷垂青,成为广西的烟草生产基地。矿藏也很丰富,有汞、锑、铁、金、银等十多种有色金属。 六寨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人留连忘返,世人冠之以“避暑山庄”的美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广西一绝”。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黔桂两省区交界的友谊亭,有栩栩如生的美女镜(亦称夫妻对),有活灵活现的乌龟爬山和鲤鱼跳龙门,有千姿百态的神奇山洞—白龙宫殿,另有原-将领 莫树杰故里由于佑任题的“子华公园”,有李宗仁、白崇禧为莫树杰的父母亲题写的碑文。亦有树种繁多的原始森林,为旅游避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六寨镇有广西乡镇一级第一个成立的乡镇科委。自实施“科技兴镇”以来,粮食产量每年以3.5%以上逐年上升。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38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57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91万 元,财政收入131.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6元。全镇现有中学2所,13所小学,教学点32个,在职中小学教师283人,在校学生5200人。有中心卫生院(所)2所,医务人员24人。. |
月里镇 |
月里镇地处位于南丹县北部,东邻六寨镇,南接天峨县三堡乡,西连中堡乡,北与贵州省平塘县四寨镇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90公里。全镇现有9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145个自然屯,216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为2.3万多人,世居民族以壮族为主,占76.5%,是南丹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乡镇之一。 全镇土地总面积30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1930亩,辖区内建有总燕、打锣、纳茂等6座中小型水库。交通便利, 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屯通路为90%。 月里镇特产资源丰富,己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锑、锡、铜、金等。主要河流纳力河是红水河主干支流,境内流程20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约为2万千瓦。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等,烟叶、水果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烟叶是月里支柱产业。自然林覆盖率为32.6%。珍珠香李为名特优稀果品,市场竞争力潜力大。月里黄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称为“肉中上品”,鳜鱼(桂鱼)、芝麻剑鱼、鲶鱼等是淡水鱼之上品,综合开发利用农林渔牧是月里的一大优势。 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00万元,财政收入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1元。全镇农村通电率98%,通广播电视率91.3%,现有普通中学I所,村完小10所,校点22个,在职中小学教师211人,在校学生3735人。. |
吾隘镇 |
罗富乡位于南丹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吾隘镇相连,西与天峨县毗邻,北与巴定乡、六寨镇交界,地处山区,山峦起伏,丘陵纵横,南北狭长。全乡实现屯屯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面积420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277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5241人,全乡总耕地面积33000亩,其中水田21800亩,旱地12200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9419.6吨,农民人均收入1785元,工农业总产值1600万元,财政收入87.3万元。 罗富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锑、汞、锌、铜、铁、锰等10多种有色金属,其中玉兰矿田汞矿储藏量大。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为48.6%,有自治区级三匹虎水源林保护区,弄纫、纳色沟等林场,木材年产量居全县各乡镇之首。近两年来,依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全乡民众再次掀起绿化造林热潮,共完成荒山绿化15715亩,退耕造林7136亩。全乡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清水河流经境内8个村,已建成塘仙、同贡、官村、八脚等4座中小型水电站,是全县电力重要供给区。目前,五道河电站正在集资兴建当中。 罗富乡是农业大乡,以水稻种植为主,玉米种植为辅。土特产品种繁多,主要以黄腊李、板栗、桐果、柿子等为主,其中黄腊李品牌响誉区内外,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黄腊李基地,黄腊李年产量为20万公斤,板栗年产量为1500吨,产值700万元:畜禽养殖年出栏242565头(只)。农副产品主要集中在罗富;龙腊、黄江、罗屯等4个集贸市场进行交易,每个圩日都有大批外商前来抢购当地特产,转运外地销售。 全乡有1所中学,23所小学,在职教职工318名,在校学生3860人。建有乡级文化站、图书室各1个,村村都成立有文化站(室)。有1所中心卫生院;17所村卫生所。 境内有五道河桥、古营盘遗址、华南海相泥盆纪标准剖面、三匹虎水源林保护区等文物观景和自然景观。每月逢2、5、8为政府所在地圩期。. |
罗富镇 |
罗富乡位于南丹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吾隘镇相连,西与天峨县毗邻,北与巴定乡、六寨镇交界,地处山区,山峦起伏,丘陵纵横,南北狭长。全乡实现屯屯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面积420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277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5241人,全乡总耕地面积33000亩,其中水田21800亩,旱地12200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9419.6吨,农民人均收入1785元,工农业总产值1600万元,财政收入87.3万元。 罗富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锑、汞、锌、铜、铁、锰等10多种有色金属,其中玉兰矿田汞矿储藏量大。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为48.6%,有自治区级三匹虎水源林保护区,弄纫、纳色沟等林场,木材年产量居全县各乡镇之首。近两年来,依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全乡民众再次掀起绿化造林热潮,共完成荒山绿化15715亩,退耕造林7136亩。全乡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清水河流经境内8个村,已建成塘仙、同贡、官村、八脚等4座中小型水电站,是全县电力重要供给区。目前,五道河电站正在集资兴建当中。 罗富乡是农业大乡,以水稻种植为主,玉米种植为辅。土特产品种繁多,主要以黄腊李、板栗、桐果、柿子等为主,其中黄腊李品牌响誉区内外,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黄腊李基地,黄腊李年产量为20万公斤,板栗年产量为1500吨,产值700万元:畜禽养殖年出栏242565头(只)。农副产品主要集中在罗富;龙腊、黄江、罗屯等4个集贸市场进行交易,每个圩日都有大批外商前来抢购当地特产,转运外地销售。 全乡有1所中学,23所小学,在职教职工318名,在校学生3860人。建有乡级文化站、图书室各1个,村村都成立有文化站(室)。有1所中心卫生院;17所村卫生所。 境内有五道河桥、古营盘遗址、华南海相泥盆纪标准剖面、三匹虎水源林保护区等文物观景和自然景观。每月逢2、5、8为政府所在地圩期。. |
中堡苗族乡 |
中堡苗族乡位于南丹县西北部,东靠月里镇,南接天峨县三堡乡,西部、北部与贵州省罗甸县、平塘县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 5公里。全乡现有5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5 4个自然屯,68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7400多人。 全乡土地总面积16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06亩,其中水田1274亩,旱地5432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土特产主要有白芨、桂皮、板蓝根、核桃等,其中中堡核桃以其壳薄、肉厚、香脆可口而远销区内外。中堡黄牛、梅花斑猪、山羊、瑶山鸡市场潜力巨大,一直以来供不应求。经济作物以烤烟、火麻、葵花籽、花生为主,烤烟是全乡的支柱产业。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铜、锡、煤等矿产。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纳力河、拉纳河水位落差大,有利于兴建水电站。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6所,教学点l3个,在职中小学教师78人,在校学生1167人。全乡村村建有文化室、图书室,各类科普图书1000多册。 中堡苗民风俗独特、纯朴。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青年男女轮流到各苗族村屯抢红鸡蛋,通过这种形式寻求美满婚姻。苗家嫁女不打发嫁妆。苗族葬礼规模庞大,摆桌在院坝,分远近亲戚排列摆桌,三旬击锣敬酒,外家给死者打鼓。葬礼也是青年男女穿着比赛的有利时机。苗族避忌很多,主要有正月间不得下田劳动等。习俗主要是壮、汉族家庭嫁女要哭泣,农历正月、六月六出嫁妇女要回家拜年等。 1996年至今,中堡街每逢1、4、7为圩日。. |
八圩瑶族乡 |
八圩瑶族乡位于南丹县东南部,东与环江县交界,南与河池市接壤,西南与车河镇毗邻,北与里湖乡相连,总面积496.2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36公里,距河池市70公里。黔桂铁路贯穿境内五个村委。全乡现有1个社区,15个村委会,243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0822人,其中瑶族9074人,占全乡总人口43.58%。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8119亩,其中水田6136亩,旱地11983亩。 全乡70%属大石山区,仅铁路途经的五个村为平原地带。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6635万元,财政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3元。 八圩乡农林牧副等产品品质优良、天然,乡内特色的农副产品有:瑶山糖梨、瑶山蜂蜜及瑶山鸡。瑶山糖梨果肉嫩白细腻、质脆、味甘甜、香醇、含糖量达14—16%;瑶山蜂蜜无污染、色泽鲜艳、气味芳香、口感好,有润肺养颜等功效,市场上供不应求。全乡现有中学1所,附中1所,村级完小12所,在职中小学教师252人,在校学生3161人,设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9人,村村设有卫生室,设有乡级图书馆1个,藏书5000余册,16个村建有图书室,藏书100册以上,村村通电视。 八圩瑶族乡民族历史悠久,瑶族风俗民情浓郁独特,有简朴而又热烈的婚嫁仪式、隆重而悲壮的砍牛祭祀、古老传统的印染艺术,吸引了许多中外来客。全乡现设立有圩场6个,其中以八圩、瑶寨两个圩场商贸活动较为繁盛,八圩逢3、6、9为圩日,瑶寨逢2、5、8为圩日。. |
里湖瑶族乡 |
里湖瑶族乡位于南丹县东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6公里,东邻环江县木伦乡,南连八圩瑶族乡,西接芒场镇,北部与贵州省荔波县接壤。总面积38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65亩,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着瑶、壮、汉、苗、水、侗、布依、仫佬等9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白裤瑶人口占全乡人口的67%。 里湖是一片神奇的热土,有奇山奇水奇石奇洞奇树奇情,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乡境内峰峦叠嶂,岩溶漏斗遍布,地下溶洞纵横交错,洞天石府瑰丽神奇,大小天坑及粘膏树神秘怪异。“天外来客”铁陨石于十七世纪中叶在仁广村“安家落户”,是“中国铁陨石之乡”。风光旖旎的贵江打狗河、景色秀丽的岜地大寨、生态保持完好的怀里村原始森林区,使里湖与贵州省小七孔风景区共同构成一条吸引八方游客的旅游“黄金带”。正在建设中的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将极大地推动里湖旅游业的发展。 里湖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白裤瑶民族闻名遐迩,里湖素有“中国白裤瑶之乡”美称,白裤瑶民憨厚、朴实、勤劳、勇敢,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白裤瑶文化是整个瑶族乃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原始、奇特的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以及狩猎、斗鸟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倍受世人关注,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 近几年来,种植小米、火麻、饭豆、南瓜等特色产品8000多亩,种植夏秋番茄1200多亩,产品畅销区内外。养殖业发展迅速,以瑶山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瑶山鸡年出笼50多万羽,里湖瑶山鸡以其肉质清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里湖成为饮誉区内外的“中国瑶山鸡之乡”。瑶山黑猪是里湖乡的又一知名品牌,全乡年出栏量3万多头,瑶山黑猪长年放养,体形小、肉质鲜、口感好,是餐桌上的绝味佳肴。此外,里湖的黄牛在县内外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是里湖养殖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