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84年成立,位于天峨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东连南丹县,西接向阳镇,南毗六排镇,北邻三堡乡、贵州省。全乡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0.86亩,林地面积263573.85亩,森林覆盖率达90%,全乡辖10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乡2559户,总人口12460人,居住着壮、苗、布依、侗、汉等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5%。全乡有省道29公里,村级公路68公里,屯级公路73公里,红水河航道29公里。境内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川洞河自然保护区,有大山原始森林,有林朵林场分场,三匹虎林场分场,当阳林场分场。全年农业总产值1982万元;乡镇企业92个,总收入5784万元;农业四税收入6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11元。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7665亩,水稻种植5040亩,推广“岗优725”、“岗优527”等优质谷种植面积4600亩,最高产量每亩达750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正大612、619良种玉米推广面积达76%,全年粮食总产量625.6万公斤,比去年增长1.2%;全年新增林地面积14363亩,人均新增林地1亩,全年水果产量312吨;积极发展养殖业,以川洞、拉岩为养鹅示范点,全年共养鹅767羽,户均收入1400元。养殖二元杂母猪63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24564头;养牛7200头,其中户均养牛10头以上有38户,最多一户养牛达45头。养羊1200只,家禽13.2万羽;冬季种植萝卜172亩,销售鲜品4537公斤,销售干品1131.4公斤,总收入43923元,种植户每户纯收入500-800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20万元,引资兴建了玉里电站,活性碳厂,桐油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广播电视目标。健全了乡村科技网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3%。在巩固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抓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卫生文明村、小康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安全文明村5个,达标率达50%,安全文明户1280户,达标率达5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5万人 | 382平方公里 | 451222207 | 547000 | 0778 | 查看 坡结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六排镇 |
[建置沿革] 六排镇位于天峨县境东南部,座落在红水河畔,相传元代老街河口码头有六根石柱,河上船只来往停放时都靠石柱成排,故名“六排”。它是天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丹峨二级公路横穿镇镇政府所在地,全镇幅圆面积398.5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234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5598人。1934年前归南丹县辖,称六排乡。1935划归天峨县,仍称六排乡。1950年至1953年为天峨县第三区,1954年至1957年称纳州区,1958年仍称纳州村红星人民公社,以后,六排区、六排人民公社与六排镇镇几经分合撤并。1984年改乡设镇建制至今。现设有城关派出所,塘英派出所、六排司法所、财政所、六排国税分局、六排地税分局、六排工商所、劳动保障事务所、文化广播电视站、农业站、畜牧水产站、农机站、农经站、林业站、计生服务所、中心校(其中:村完小11所,教学点22个)、卫生院、粮所等镇直单位和县直机关派驻六排镇机构。 [行政区划] 六排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南丹县相连,南与岜暮乡为界,西面与南面分别与向阳和八腊乡接壤,北面与坡结乡毗邻。全镇幅员面积396.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33亩,其中水田7564亩,旱地9769亩,林地面积24941.74公顷。2003年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4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5598人,暂住人口1万多人。 [地理环境] 六排镇多属山区,溶岩分布广,地处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龙坪坡海拨1264米,镇驻地四面环山,中间较平,红水河将其分成东西两岸。全镇平均年气温20℃,无霜期265天。年降雨量137.06mm。现有耕地17333亩,其中水田7564亩,旱地9769亩,林地面积24941.74公顷。. |
向阳镇 |
位于县境中部,东连六排镇、坡结乡,西接燕来乡和下老乡,南与纳直乡、八腊乡和百色乐业县接壤,北与贵州省罗旬县毗邻,“两河一线”(即红水河、布柳河、省道20343线)贯穿境内。镇政府驻地向阳街,距天峨县城33公里,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位于该镇境内。全镇总面积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2公倾,其中水田528公倾。2003年,辖11个村民委员会,183个村民小组,有4303户17051人。国内生产总值3274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8302万元,总产值4576万元;完成特产税26.3万元,农业税22.7874万元,折征实物25.3193万公斤,地税22.76万元,国税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95元,比上年增长7.97%。年内全镇完成粮食总播面积2475公倾,其中,水稻886公倾,玉米836公倾,豆类350公倾,薯类403公倾,粮食总产量达7021吨;完成退耕还林2044.7亩,发放生活补助费31796元,兑现退耕还林粮食476940斤;完成贫困村茅草屋改造200户,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3000人次;加大力度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筹集资金17.5万元,兴建了林列、当明、林细、牛场、海洲、林潭六个村村委办公楼。2003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长抓毛竹与松树,短抓经济果木林”这一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使优质米、瓜果蔬菜、水果、肉食品、水产品的生产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五大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已形成规模的经营项目有:25000亩杉树、10000亩油桐、3000亩蔬菜、800亩西瓜、3000亩龙眼荔枝、2000亩大果山楂、20000亩板粟、400亩水产养殖、2500亩毛竹、2个万只养殖场、5个珍稀动物饲养场,种植有苍溪梨、无核黄皮果、杨梅、草梅、巨锋葡萄、罗汉果、胡柚、夏威夷糖桃、布朗李、奈李、云南石榴、核桃等名特优水果。利用库区淹没林木,引进外资860万元,创建了4个木材加工厂,8个石料场,3红砖厂。年内“三大纠纷”接案32件,调结32件,调处成功率达100%,协助县调处办调处“三大纠纷”12起;法庭接审案件47件,结案47件,结审率达100%。. |
岜暮乡 |
位于天峨县东南部,东与南丹县吾隘镇交界,南跟东兰县金谷乡相连,西同老鹏乡接壤,北和八腊乡相邻。乡政府所在地板么屯距县城18公里,地处龙滩水电站辐地。天(峨)东(兰)公路贯穿而过,交通甚为便利。每月逢1、4、7为圩日,市场交易活跃。全乡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共辖14个村民委员会,190个村民小组,394个自然屯。2003年末总户数2874户,总人口12366人,耕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水田358公顷。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28万元,粮食总产量3330吨,生猪出栏9749头,年末存栏19887头,水果产量1046吨,蔬菜产量3723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7元。 岜暮乡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沙田柚等。柚类产品质优,“龙滩”牌沙田柚2001年评为全国金奖。特种经济林木有漆树,小木漆是当地的特产,品质优良,堪称“涂料之王”。随着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岜暮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东部沙田柚、板栗、西瓜,中部蔬菜、葡萄,西部石榴、核桃、漆树的农业经济区域布局。该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生态环境优美,有马熊、果子狸、飞虎、穿山甲等珍贵动物。 岜暮乡属于革命老区,早年韦拔群领导创建岜暮苏区。-、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曾在岜暮乡境内与-军浴血奋战,著名的革命胜地——拉好岩位于岜暮乡的都楼村。 近年来,岜暮乡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乡共建有沼气池1178座,入户率达41%,2230个地头水柜星罗棋布地分布在7个石山村,屯级道路纵横交错,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在职中小学老师154人,在校学生1716人。全乡装地面卫星接受点140个,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70%,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该乡历史文物有铜鼓、蚂拐庙、古石桥、字塔等。蚂拐是壮族人民最崇拜的图腾物,蚂拐庙座落在岜暮乡桥头屯的西山脚下,离乡政府仅1公里。庙前流水潺潺,清泉细流,小河两岸梯田、绿树、村寨错落有序,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风光秀丽,生机勃勃,庙内有蚂拐婆和两个蚂拐仔(一男一女)石像三尊,是古代壮民族将蚂拐神化的象征。传颂台湾有马祖庙,大陆有蚂拐庙之称。. |
八腊瑶族乡 |
八腊瑶族乡位于天峨县中南部,东及东北部与岜暮乡和六排镇塘英居委会为邻, 南界纳直乡,西接向阳镇,北隔红水河与六排镇的令当村相望。乡政府距县城19 公里,距龙滩水电站坝址9公里,天凤四级柏油路横穿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 势显著。全总人口2013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853人(瑶族人口占4319人), 占35%。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 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以招商引资和鼓励民间投资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财政 增效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乡域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06年 全乡农林牧渔业部产值5401万元,增长20.02%;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比去年 增加392元,增长25.23%;财政收入实现207万元,增长350%;工业总产值2480万 元,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73万元,增长63.89%。全乡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被评为2006年河池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 八腊一直有种植名特优水果的传统,2006年以来,我乡大力调整经济发展思 路,围绕县第十二次-会提出的“抢抓三大机遇、集合三大动力、培育四大产 业、打造三名一强”的工作思路。结合乡党委、政府实施的努力提高“一优两高” (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规划制定了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一改 一推、两养三种、三坝蔬菜+桃树。“一改”就是利用高位嫁接技术,把洞里村原 有的2800亩低产板栗改造为名优高产板栗;“一推”就是在洞里村推广美国布朗 李、奈李2000亩;“两养三种”就是在龙峨村大力发展万只阉鸡养殖项目,在全 乡推广养殖七彩野山鸡项目发展。在龙峨、甘洞、老鹏、麻洞四个石山区村种植 700亩石榴和4000亩核桃,在全乡推广种植50亩烤烟示范片;“三坝蔬菜+桃树” 就是在八腊、八号、架里三大坝田调整种植1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八腊、甘洞、 老鹏低产旱田为果园,种植3000亩大白桃、礼品桃、布朗李、珍珠李。目前,全 乡种植有礼品桃、大白桃1500多亩,美国布朗李1000亩,七彩野山鸡20000羽。 同时种植有世纪红桃、珍珠李、特色油桃等特色产品。. |
纳直乡 |
纳直乡是一个革命老区乡,1984年从天峨县更新公社分出,地处天峨县西南部,距县城59公里(距龙滩水电站52公里),与凤山县、乐业县相接壤,全乡总面积196平方公里(30人/平方公里);共辖5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屯。截止2011年6月,共1621户7236人。 (一)地理及人口经济概况 纳直乡于1984年成立,位于天峨县西南部,地理坐标为经度105.73,纬度24.33。其东北、正北、正南面分别与八腊、向阳、更新等三个乡镇接壤,东南面与凤山县乔音乡、西北面与百色市乐业县逻西乡相连,距县城59公里。全乡行政区域面积1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0亩,其中水田面积2070亩、旱地面积5630亩。全乡共辖纳直、百河、当里、那里、下景等5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屯,共1621户7236人,居住壮、汉、布依等民族,到2010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29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 (二)自然资源状况 纳直乡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四个全县之最:一是人口密度最稀,每平方公里只有36人;二是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最多,达41亩;三是森林覆盖率最高,达91.5%;四是河网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有0.25平方公里的河流流域。 1、森林资源丰富。走进纳直地界,可谓“走进森林王国”。全乡森林面积16768.9公顷(约25万亩),其中龙滩自然保护区405公顷(6075亩),退耕还林面积367.2公顷(5508.63亩),生态公益林7682.3公顷(115235亩)。森林覆盖率达91.5%,居全县之首。在经济林中,全乡栓皮栎面积5383公顷,毛竹(楠竹)167.1公顷,小径杂竹73.6公顷。此外,油茶、板栗的种植面积也较大,纳直是天峨优质茶油、板粟的主要产区。栓皮、竹材、竹笋、茶油、板栗、八角以及林下特产收入和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助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下一步,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和发展林下经济是我乡今后一个时期着力为农民谋发展促增收的重要课题。 2、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布柳河和甲马河,甲马河水能资源丰富,招商项目甲马河水电站建设拟装机5000KW,投资4600万元,已有企业签约意向投资建设。布柳河贯穿境内达50公里,境内龙滩水电站库区面积为858公顷,形成较为优越的水面养殖条件。目前,我乡的水面开发利用还较少,对农民尤其是对移民增收作用不大。 3、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纳直民俗民风纯朴,素有“唢呐迎宾,美酒敬客”的习俗。纳直乡成立民俗唢呐协会在那里村挂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库区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的布柳河唢呐队,曾受邀参加河池市各种艺术节,并多次参加东盟博览会及到贵州、深圳等周边县市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而且获得各种奖项。可以说,纳直的唢呐协会在区内外享有较大声誉。 |
更新乡 |
位于县城西南面,东南部与凤山县接壤,西与乐业县相连,北临本县纳直乡,地处三县六乡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6公里。全乡总面积34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47公顷,其中水田300公顷;林地面积19878公顷,石山面积3086公顷。2003年,辖12个村民委员会,191个村民小组,202个自然屯,有3186户14860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038万元,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385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196万元;农业四税收入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2元。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黄豆、木薯等,水果有芭蕉、李果等。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984公顷,粮食总产量4196吨;豆类种植面积487公顷,总产量273吨;木薯种植面积280公顷,总产量699吨;蔬菜种植面积564公顷,总产量2081吨;水果种植面积15公顷,总产量268吨;种桑面积33公顷,总产量125吨。经济林有茶果树、桐果树等,茶果林面积1096公顷,桐果林面积2632公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机遇,大力发展种植八角、板栗等林业,培育经济增长点,全年退耕还林面积41公顷。全乡生猪饲养量1.7万头,出栏0.93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290头;肉类总产量833吨,水产品产量40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引进外资180万元开发纳沙地段面积22.17亩,年内已完成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工程和新集镇农贸市场等建设,其中新集镇农贸市场面积2480平方米,是河池市乡镇最大农贸市场。投资42万元新建一栋三层总面积985平方米的政府办公大楼;投资19.1万元新建更新、上福、安亭、斌亭、文里、加里、边里等7个村委会办公楼;总投入250万元扩建和维修更新、拉号、上景、安亭、加里等中小学校师生宿舍及校园的基础设施,确保全乡“普九”验收达标;投资85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三面光水渠6.5公里,加固防洪堤坝250米;向上争取资金170万元投资开发仙人桥景点,搞好旅游公路建设,增添游乐项目;投资25万元新建沼气池100座和50个地头水柜;利用项目资金150万元扩建和新建22公里长的村、屯级公路。. |
下老乡 |
位于天峨县西北部,西南与乐业县逻西接壤,东北部与贵州省罗甸县红水河镇隔河相望。20343省道从中贯穿而过,红水河航道流经境内。乡政府驻地下老圩,距县城76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59个自然屯,101个村民小组,住有壮、汉、布依等民族,共2362户,总人口111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全乡土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40亩,其中水田5082亩,旱地28758亩。森林覆盖率面积为85%,以经济林、灌木林为主。圩期为每月逢5、逢10日。2003年经济总收入2998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产值1623万元,比上年增长5%,乡镇企业总收入1375万元。农业四税收入282574万元,农民人均纯1223元。以种玉米、水稻为主,2003年粮食种植1491公顷,粮食总产量3814吨,比上年增长7%,旱甜糯玉米种植800亩,总产量8800吨。经济作物有桐果、西瓜、蔬菜、板栗、砂仁等,桐果面积207.8公顷,产量1132吨,西瓜种植92公顷,总产量3406吨,蔬菜种310公顷,总产量2038吨,板栗种植1100亩,总产量243吨,砂仁种植106.7公顷。全乡生猪存栏量0.8万头,出栏6400头。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种植方面:大力发展优质早甜糯玉米生产,全乡落实优质早甜糯玉米种植800亩,重点在圭 里村、百塘村、下老村、雅房村,主要品种以“遵糯1号”为主,同时巩固砂仁药材这一支柱产业,年内新增面积800亩,重点在罗宜村、纳明村。加大对150亩毛竹的管护工作和1872亩退耕还林种植任务。养殖方面:重点利用地理优势加强对万只黑山羊的监管及千只右江鹅的养殖。基础设施方面:完成纳明贫困村5条共14公里屯级路的新建工作,2条37公里村级公路的养护工作,圭里、纳明村12个自然屯的电网改造扫尾工作,完成圭里村完小、罗宜村完小、下老乡中心校,下老中学的危房改造和绿化工作。. |
坡结乡 |
于1984年成立,位于天峨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东连南丹县,西接向阳镇,南毗六排镇,北邻三堡乡、贵州省。全乡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0.86亩,林地面积263573.85亩,森林覆盖率达90%,全乡辖10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乡2559户,总人口12460人,居住着壮、苗、布依、侗、汉等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5%。全乡有省道29公里,村级公路68公里,屯级公路73公里,红水河航道29公里。境内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川洞河自然保护区,有大山原始森林,有林朵林场分场,三匹虎林场分场,当阳林场分场。全年农业总产值1982万元;乡镇企业92个,总收入5784万元;农业四税收入6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11元。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7665亩,水稻种植5040亩,推广“岗优725”、“岗优527”等优质谷种植面积4600亩,最高产量每亩达750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正大612、619良种玉米推广面积达76%,全年粮食总产量625.6万公斤,比去年增长1.2%;全年新增林地面积14363亩,人均新增林地1亩,全年水果产量312吨;积极发展养殖业,以川洞、拉岩为养鹅示范点,全年共养鹅767羽,户均收入1400元。养殖二元杂母猪63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24564头;养牛7200头,其中户均养牛10头以上有38户,最多一户养牛达45头。养羊1200只,家禽13.2万羽;冬季种植萝卜172亩,销售鲜品4537公斤,销售干品1131.4公斤,总收入43923元,种植户每户纯收入500-800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20万元,引资兴建了玉里电站,活性碳厂,桐油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广播电视目标。健全了乡村科技网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3%。在巩固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抓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卫生文明村、小康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安全文明村5个,达标率达50%,安全文明户1280户,达标率达52%。. |
三堡乡 |
位于天峨县城北部,东西与南丹县六寨镇交界,南面与本县坡结乡接壤,西南部与贵州省罗旬县沫阳镇相邻,北面与南丹县中堡乡交界。最高海拔1200多米,是天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2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60亩,(其中水田5190亩,旱地11070亩),林地面积15699亩。全乡下辖8个行政村,78个自然屯,148个村民小组,3196户,总人口13669人,居住有壮、汉、布依、苗等四个民族,其中,壮族占人口总数的95%。粮食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桐、棉花为主,水果以沙梨、板栗为主,油桐是全乡的支柱产业,总面积11万多亩,年产油桐籽450~500万公斤,它以籽粒饱满、出油率高、油质好而闻名于区内外,被称为“中国油桐之乡”。2003年,乡党委、政府围绕“林草兴乡、果畜富农”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工作切入点,年内完成财政收入45.04万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实现7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4元,同比增长7%。农业生产方面:全年粮食作物总播面2.416万亩,其中玉米播面1.185万亩,水稻0.509万亩,水稻推优1700亩,占34%,玉米推优500亩,平均亩产量达365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3634吨。畜牧业方面:全年生猪饲养量20222头,大牧畜存栏9858头(匹),出栏511头;家禽养殖4.41万只(羽)。肉类总产量537吨,水产品8000公斤。产业结构调整方面:1、抓住退耕还林机遇,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2583.9亩,其中毛竹375亩,板栗1432.8亩,松木312亩,八角432亩,喜树108亩。2、着力抓好“短、效、快”项目建设,实现种植烤烟250亩,地膜菜35亩,冬种小麦500亩,油菜50亩,日本耐病松太萝卜60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210万元,完成“三易”四级公路天峨段建设任务,投资500万元兴建3.5千伏安变电站,投资300万元完成坡结至三堡高压电网改造以及拉马、纳关村和乡府所在地农网改造建设工作;完成塘袍、纳关、顶换、顶茂、拉马5个村委办公用房建设任务,完成水利三面光7条3100米,水柜10个600m3,沼气池48座,改水改厕48个,据统计,2003年全乡固定资产共投入800多万元,同比增长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