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木乡位于东兰县西南部,东与武篆接壤,南与巴马县平垌乡毗邻,西与凤山县袍里乡交界,北与泗孟乡、东兰镇相连,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178个村民小组,3842个农户,16142人,全乡聚居有壮、汉、瑶、毛南等四个民族,属东兰县“老、少、边、山、穷”的石山区乡镇之一。
兰木乡素有“好吃不过兰木米”之美称,全乡耕地面积10463.98亩,其中水田4305亩,旱地6158.98亩。在近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该乡党委、政府注重引导农民扩大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兰木粳米”、“王里红米”种植面积,其中,“兰木粳米”(6元/公斤)是比较-的粮食品种。同时,兰木乡林木资源丰富,林区面积13695亩,牧地面积7800亩,宜林荒山18650亩。其中王里、同仕、定桃、纳核四个村有比较大的林场,主要种植杉木、松木、八角、板栗等树种,仅定桃村集体林场就有挂果八角3000多亩,全乡有木材加工企业13家,年产值近200万元。在畜牧养殖方面,乡党委、政府注重大石山区的弄占片发展本地黑乳猪、土鸡和黑山羊养殖。全乡16000头黑乳猪,28000羽土鸡,8000只山羊的养殖工程分布在1100多个户办或集体企业中,土鸡、黑乳猪、黑山羊的养殖是弄占片的主要经济来源。兰木乡在加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始终把劳务输出作出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骨干项目来抓,通过给予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措施,解除务工农民后顾之忧,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促进了劳务输出的稳步发展。
该乡的定桃、纳核、同仕、仁里、弄占等村,有多支从事建筑业的技术队伍,其在房建、装修、砌墙等方面的手工、质量在全县享有盛名。目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2050人,其中长年劳务输出515人,短期劳务输出1535人,年外出劳务收入398.77万元,农民年人均劳务现金收入1945元以上。此外,全乡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1万人 | 255平方公里 | 451224201 | 547000 | 0778 | 查看 兰木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兰镇 |
东兰镇地处东兰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6177亩,退耕还林面积为20973亩,八角、板栗、油茶、杉木等经济林面积为33220亩;下辖17个行政村、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有5个库区村,7个大石山村,其余为半土坡半石山村,有373个村民小组7895户48248人;有39个党支部、1个教育党总支部103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03人,农村党员682人。 东兰镇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林牧渔土特产品有大红八角、桐油、板栗、茶油、本地黑猪、三乌鸡、红水河芝麻剑(鱼)等,其中,大红八角、绿色食用山茶油名扬区内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齐头并进,并逐步成为财政收入和人均增收的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该镇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历史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人居环境质量、投资环境、交通建设等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经济、教育等事业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济建设。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26136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6796万元,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934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61.7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6元,辖区内有个体工商户1450户、私营企业10个、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集体、公司)企业16个。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辖区内有重点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党校1所,普通中学1所,民族中学1所,村级完全小学13所,在职小学教师353人,有县级乙等甲级医院和镇卫生院各1所,有民族民间铜鼓18面,有线电视普及率70%,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交通、水电、通信。东兰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陆路方面:正在修建的东九、东巴二级路,东与西南出海大通道水任高速路相接,西达巴马、田阳、百色与南昆铁路相交,北面动工在即的天东四级油路,与天峨龙滩相连,南下抵达大化、都安。. |
隘洞镇 |
隘洞镇位于东兰县东部,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10公里,东跟金城江区三旺乡相连,南与长乐镇接壤,西与东兰镇相邻,北与南丹吾隘镇接壤,逆红水河而上可直达天峨县,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全镇辖21个行政村,378个自然屯,8348户,2003年未总人口3.8万多人,居住有壮、汉、瑶、侗、么佬、毛南、满族等7个民族。 隘洞镇区位优势明显,国道323线、东九二级公路及红水河黄金航道横穿腹中,大部分村通有四级砂路,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各类交易十分活跃。镇所在地电信、学校、供电、供水、医院、金融等部门齐全,程控电话、移动机站、农贸市场、宣传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各路商贸投资的风水宝地。全镇面积为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50亩,其中水田15403亩,旱地14247亩,人均耕地0.78亩。林地面积为18080公顷,以松木、杉木、板栗等树种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2%,全镇板栗种植面积已达5.8万亩,其中挂果3.8万亩,2003年板栗总产量达2245吨,茶果、桐果面积为4.5万亩。民营企业、餐饮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等突飞猛进,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8985万元,粮食总产量7056吨,财政收入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7元。. |
长乐镇 |
长乐镇位于东兰县东部,国道323线旁,红水河过境长18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3公里。全镇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4亩,下辖10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08万人,其中属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有5个行政村43村民小组5300人。 长乐镇作为东兰县东大门,各项事业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以-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重要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狠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目前,全镇共修建村级公路7条,屯级公路58条,建沼气池2000多座,水柜450座,修三面光渠道6000多米,共建甜竹场基地2处1200多亩,红七柚基地2处4000多亩,酸梅场5处4000多亩,新发展桑园面积300亩,拦网养鱼3000多亩,并形成三乌鸡、粳米、红粘米、红水河鱼、巴蕉芋粉丝王等乡镇名优特产,第二、三产业也初具规模,现全镇有个体工商户600多户,民营企业纸板厂、木材厂、木碗厂、电杆厂和集体企业粉丝加工厂等。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4所,敬老院3处。全镇人民主要收入靠经商、养殖、加大和外出劳务等。全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投资、旅游的良好选择之地。. |
三石镇 |
三石镇位于东兰县的南大门,与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接壤。全镇总面积308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35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3540人。2003年末,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 三石镇交通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国道323线穿行境内,乡、村、屯级公路四通八达。三石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重点抓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种养业,加大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盛产水稻、糖蔗、桑蚕、西瓜、八角、水果、畜牧、水产养殖、建材加工为主,矿产主要有铁矿和煤矿。至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680万元,财政总收入49.5万元,人均收入1214元;70%以上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全镇退耕还林3000多亩。现有镇级图书室1个,藏书2500册,13个村级图书室,藏书均达到500册以上。 三石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将军故居、陆浩仁、黄日烈士墓和明朝抗倭名将韦虎臣墓地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武篆镇 |
武篆镇位于东兰县西南部,是中国早期三大农-动领袖之一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革0据地的策源地,是-、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该镇风景优美,田园风光秀丽,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其中魁星楼(0红七军前委旧址)、列宁岩(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等遗址被自治区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后代瞻仰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前来瞻仰烈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全镇辖有15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173个自然屯,5687个农户,总人口2.5万人,总面积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82亩,人均耕地0.65亩。 多年来,该镇广大干部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机遇,立足镇情,加快发展,全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358万元,财政收入5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1元,人均有粮达337公斤。全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1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的“五通”目标,60%的农户住上钢混结构楼房,80%的农户用上沼气池。. |
泗孟乡 |
"泗孟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面积124平方公里,其中60%属石山地区,乡内居住壮、汉、瑶三种民族,下辖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218个自然屯2837户,13059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7836.6亩,其中水田3134亩,旱地4702.6亩。人均耕地面积0.598亩。乡政府所在地距东兰县城18公里,距凤山县城39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泗孟乡按照“一个基础,两个增收”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全乡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272万元,财政收入 4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72 元。到2002年底止,全乡6个行政村和50%的屯通车,土坡地区40%的屯用上自来水,石山地区通过修建家庭水柜(全乡家庭水柜580个)基本解决饮水难问题,全乡建有沼气池2100个,地头水柜825个,去今两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700亩、荒山造林1100亩,农业产业结构开始走出新路子,各试点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全乡已建有蔬菜示范片一处45亩,药材示范片 4处,面积350亩,草食禽畜养殖示范 2处,种植牧草200亩,城镇化建设开始启动,城镇面积拓宽,主要街道得到硬化,各项设施逐步完善。随着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实施,泗孟乡的各项建设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向前稳定推进。. |
兰木乡 |
兰木乡位于东兰县西南部,东与武篆接壤,南与巴马县平垌乡毗邻,西与凤山县袍里乡交界,北与泗孟乡、东兰镇相连,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178个村民小组,3842个农户,16142人,全乡聚居有壮、汉、瑶、毛南等四个民族,属东兰县“老、少、边、山、穷”的石山区乡镇之一。 兰木乡素有“好吃不过兰木米”之美称,全乡耕地面积10463.98亩,其中水田4305亩,旱地6158.98亩。在近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该乡党委、政府注重引导农民扩大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兰木粳米”、“王里红米”种植面积,其中,“兰木粳米”(6元/公斤)是比较-的粮食品种。同时,兰木乡林木资源丰富,林区面积13695亩,牧地面积7800亩,宜林荒山18650亩。其中王里、同仕、定桃、纳核四个村有比较大的林场,主要种植杉木、松木、八角、板栗等树种,仅定桃村集体林场就有挂果八角3000多亩,全乡有木材加工企业13家,年产值近200万元。在畜牧养殖方面,乡党委、政府注重大石山区的弄占片发展本地黑乳猪、土鸡和黑山羊养殖。全乡16000头黑乳猪,28000羽土鸡,8000只山羊的养殖工程分布在1100多个户办或集体企业中,土鸡、黑乳猪、黑山羊的养殖是弄占片的主要经济来源。兰木乡在加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始终把劳务输出作出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骨干项目来抓,通过给予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措施,解除务工农民后顾之忧,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促进了劳务输出的稳步发展。 该乡的定桃、纳核、同仕、仁里、弄占等村,有多支从事建筑业的技术队伍,其在房建、装修、砌墙等方面的手工、质量在全县享有盛名。目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2050人,其中长年劳务输出515人,短期劳务输出1535人,年外出劳务收入398.77万元,农民年人均劳务现金收入1945元以上。此外,全乡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长江乡 |
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42公里,东与隘洞镇相邻,南跟东兰镇相连,西同凤山县接壤,北和巴畴乡交界,全乡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63亩,其中,水田7499亩,旱地3064亩。现辖10个村民委,1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多人,2002年财政收入42万元。 长江乡境内多山,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生产着白米椎、红米椎、杉木等优质木材,盛产板栗、八角、黄皮甘蔗等有名的土特产。东天公路从境内横穿而过,乡内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悠久闻名的山歌文化和铜鼓文化。 长江乡是一个集边、山、老、少、穷和库区于一体的乡,但近几年来,长江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不断发展。全乡10个行政村已经全部通了村级路,部分通了屯级路,乡政府驻地开通了移动通信,有5个行政村架设了程控电话,全乡兴建了500多个田地头水柜,基本上消灭了无电屯,水、电、路方面的困难得到了较好解决。 长江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现在全乡板栗发展到10000多亩,八角发展到3000亩;黄皮甘蔗是该乡的新兴产业,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达到800多亩;库区网箱养鱼1000多亩,已经初具规模,取得成效;三乌鸡养殖、养鹅等特色养殖业逐步推广。科学种养、特色种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和沼气池建设是该乡的两大生态工程,几年来,共实施了退耕还林7000亩,沼气池建设2000多座。. |
巴畴乡 |
巴畴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与南丹、天峨、凤山毗邻,依偎于红水河旁,属岩滩电站库区乡镇之一。全乡现有8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4万多人。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0多公里,是东兰县2001年乡镇撤并后成立的新乡。 巴畴乡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全乡土地总面积为185160亩,人均耕地为0.86亩,农用地面积134929.56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2150亩,林地面积为120324.06亩,建设用地面积为2455.5亩,属纯土坡地区,辖区内水资源丰富,工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均可满足需求,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73%。天东(东兰至天峨)县际油路横穿乡境。 巴畴乡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步。全乡退耕还林1万多亩,荒山造林6000多亩,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盛产水稻、板栗、八角、木材、腊月橙、茶油、生猪、鸡鸭、牛羊等农产品,有历史悠远、闻名市内外的巴英河流,巴英河鱼存河量多,鱼类丰富,有芝麻剑鱼、油鱼、辣椎等10多个品种,味道自然清真,美味传名市内外,全乡运输业、机构加工业、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市场繁荣,200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元。全乡共有学校23所,在校教师120多人,在校学生2647人,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巴畴乡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铜鼓文化和蓝衣壮文化,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之一,蚂拐节的发祥地。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巴畴乡正以强劲的步伐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
金谷乡 |
金谷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东与巴畴乡交界,南跟凤山县砦牙乡相连,西同凤山县林峒乡接壤,北和天峨县岜暮乡相邻,是东兰县的北大门。全乡面积128平方公里,乡府驻地距东兰县城80多公里。全乡下辖8个村民委144个村民小组285个自然屯,2003年末总人口为11742人,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94%。 由于地处凤山、天峨、南丹三县交界处,金谷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着勃勃无限商机。天东四级油路(东兰至天峨)穿越全境28公里,连通凤山县砦牙乡拉龙县际公路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金谷乡府驻地距“水电城”——天峨县仅30公里,交通便利。投资150多万元兴建的中国移动通信机站已竣工投入使用,目前全乡拥有198部程控电话,通信畅达。新建成的两个农贸市场,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商贸活跃。 金谷乡资源丰富,盛产优质水稻、墨米、火麻、黑香猪、三黄鸡、黑山羊以及红米椎等。其中三黄鸡的饲养在东兰县具有悠久历史,其肉质鲜嫩甜美,富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外地客商的-货;另外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酝造出的金谷玉米酒香醇可口,在县内外久负盛名,成为金谷乡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金谷乡蕴贪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民风淳朴,风俗独特。迄今在民间保存的76面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欢歌迎春、祭祀“谷神”保佑平安、风调雨顺的蚂虫另歌会,古老而独特,歌会上激越的铜鼓声使周边的凤山、天峨、南丹等县际村屯的男女青年心往神怡,春暖花开、万物竟发时节的三月三歌节,是当地壮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这日歌者观者,漫山遍野,每每聚集八、九千人,形成了“男女老少会唱歌,时时处处皆有歌”的独特的山地壮族铜鼓文化。 近几年来,金谷乡党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良好契机,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致力打造特色品牌,大规模发展板栗种植和三黄鸡养殖。与此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三元杂瘦肉型猪为主的生猪饲养。金谷乡本着为客商服务的宗旨,以“你投资我服务,你赚钱我发展”为目标,敞开山门,降低门槛,竭力为每一位客商创造一个宽松如意的创业环境。. |
三弄瑶族乡 |
三弄瑶族乡位于东兰县中部,全乡下辖5个村民委,74个村民小组146个自然屯,境内聚居着瑶、壮、汉等民族,2003年未统计人口5329人。全乡总面积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1亩。 三弄瑶族乡距东兰县城25公里,位于美丽的红水河西岸,水、陆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厚。这里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红薯为主,年粮食产量达860吨,养殖业以发展山羊、桑蚕、三乌鸡、瑶山土鸡为主。年平均劳务输出人数达1400多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1061元。 三弄瑶族乡蓄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有16公里长的有待开发的红水河文化长廊。一年一度的布努瑶祝著节吸引八方宾客,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瑶族山歌、瑶族铜鼓舞享誉区内外,曾多次代表县文艺队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并获佳奖。瑶族青年歌手表演的瑶族山歌曾荣获第二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银奖、瑶族铜鼓舞参加河池地区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获二等奖。. |
大同乡 |
大同乡位于东兰县南大门,与金城江区、大化县、巴马县相邻,是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乡镇。乡政府驻地距东兰县城46公里,全乡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以喀斯特地貌和库区为主要特点,其中喀斯特山区面积占45%,岩滩电站库区水面占12%,全乡辖7个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15900人。 大同乡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商品贸易发达。盛产蚕茧、板栗、木材、桐籽、李果、虾、鱼、三乌鸡、山羊等。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主要依靠发展农业、畜牧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和外出打工等方式来获得收入,尤其是充分利用库区水资源来发展养渔业,现已开发有总面积为3000多亩的三个库汊拦网养鱼场和一个苗场,使渔业经济成为该乡的新兴产业。该乡现有木材、桐油、食品等加工企业约121个,年营业收入达860万元。 近年来,大同乡在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兴桂新跨越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再讨论为动力,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大好时机,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建设,培养非公经济,加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使全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200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567.7万元,财政总收入26.7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5元。乡级中学、中心小学现有在职教职员工74人,学生1266人,图书室藏书12642册,平均每个学生约有10册。. |
花香乡 |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大同、隘洞等乡镇接壤。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总人口2万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 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323国道线横穿境内,是东巴凤地区通往河池的必经之路。全乡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3554亩,其中水田4678亩,旱地887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板栗、李果、桐果、八角等,盛产五月李,因果实鲜嫩硕大,清脆可口,远销区内外;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3735万元,财政收入3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元。在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规划中,有8个村被列为贫困村,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乡镇。 花香始于明末清初,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花香自古商贸繁荣,是东兰东部地区最大的农贸市场。花香乡是自治区2002年元月份批准成立的新乡。两年来,乡党委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提出“234”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完成了新乡筹备的各项工作。现在,全乡各族人民正抓住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机遇,奋力拼搏,齐头并进,努力改善社会公益服务事业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开创花香新乡新天地,为新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切学乡 |
切学乡成立于1984年,位于东兰县东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北与南丹县吾隘镇交界,西面、东南面与隘洞镇接壤,东北面与金城江区三旺乡毗邻,全乡辖5个村民委74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屯,有1821个农户8062人。 切学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属土石山区,其中土坡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总耕地面积5959亩,其中水田2500亩,旱地3459亩,河流灌溉面积2022亩。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境内最高峰为纳塘村青山牛洞坡,海拔1209米,乡府所在地海拔412米。主要河流有切学河自东向西经板烈村、切学村流入坡拉境内,沿河有许多支流汇成,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有板栗、桐果、杉木、油茶、八角、李果、西瓜等,是“中国板栗之乡”的板栗主产区之一。全乡森林覆盖率为64%,居全县首位。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 切学乡气候宜人,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交通条件便利。南有东九(东兰到九圩)二级公路从西向东穿过境内,出北大门可上天峨至南丹二级公路。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1080万元,粮食总产量1703吨,财政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80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