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滩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2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836人。全镇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大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21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共有耕地9326.11亩,其中水田3543.93亩,旱地5782.18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6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1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元;农业总产值为2879万元;粮食总产量3225吨;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267吨和539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6662万元,总产值达到14308万元,实现利润618.03元;财政收入为468.9万元。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是大化县辉绿岩生产基地。境内辉绿岩储藏量达1亿立方米、硅石矿达1000万吨、钛铁矿达50万吨、滑石矿达200万吨。该镇共有个体商业230户,从业人员1240人,私营商业13户,从业人员280人,注册资金150万元,商品销售总额980万元。共有乡镇企业52个,从业人员1230人。其中,总产值突破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个。该镇拥有库区水面面积达2.5万亩,其中,可供开发使用面积1万亩。2003年网箱养鱼200箱,库汊拦网养鱼5650亩,水产品产量50吨,产值300万元。主要水产品有大头鱼、鲢鱼、鲤鱼、剑鱼、桂花鱼、银鱼等。此外,岩滩奇石以其独特的花色和品质畅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98万人 | 185平方公里 | 451229102 | 547000 | 0778 | 查看 岩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化镇 |
素有“电都”美誉的大化镇,座落在红水河畔,总面积37平方公里,辖大化、红电、荣华3个社区委员会和古感、坡了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8409人,是集建材、冶炼、建筑、加工、旅游、食品、商业、饮食服务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新兴城镇。 大化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既是大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又是广西水力发电总厂、广西水电工程局大化分局驻地。距首府南宁市110多公里,全程高速公路连接。街道、住宅、绿化、环保等公共设施均按地级市规划建设,曾获全区第二届“南珠杯”竞赛“先进城市奖”、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奖”殊荣和全区“文明镇”光荣称号,是全区重点镇之一。境内资源丰富,水面养殖得天独厚,旅游景点众多,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钛铁矿、石英矿、锰矿等。 近年来,大化镇党委、政府顺天时,倚地利、聚人气,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9亿元,财政收入2459.42万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河池市乡镇前列。大化镇将继续利用电都的电力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注重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畜牧水产业等形成产业化并建立工业园区,尽快建设成为首府南宁的后花园、后菜园、后乐园,成为南宁一颗耀眼的“卫星城”。大化镇将加强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以净化、绿化、美化的镇容镇貌,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最真诚的笑脸迎接八方商贾的到来!. |
都阳镇 |
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腹地,是马百省道和都凤省道的三叉路口,水陆交通便利。自治区重点乡镇之一。境内有国营都阳林场和明朝土司衙门,是“大化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44亩,其中,水田6639亩,旱地6605亩。辖7个行政村,205个村民小组,5809户,24111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810万元,农业总产值2365万元,农业税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元。粮食作物以良种水稻、正大619玉米为主,蔬菜、水果、林业和家庭养殖业逐步调整提高。该镇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交通要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建设,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木材加工、商饮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目前全镇企业个数556个,从业人数1450人。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屯通公路90%以上。经农网改造,全镇农户通电率达90%以上。人饮改善率达90%以上。实现了村村通手机、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卫生条件得到了保障,每个村都建立了医疗网点。. |
岩滩镇 |
岩滩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2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836人。全镇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大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21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共有耕地9326.11亩,其中水田3543.93亩,旱地5782.18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6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1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元;农业总产值为2879万元;粮食总产量3225吨;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267吨和539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6662万元,总产值达到14308万元,实现利润618.03元;财政收入为468.9万元。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是大化县辉绿岩生产基地。境内辉绿岩储藏量达1亿立方米、硅石矿达1000万吨、钛铁矿达50万吨、滑石矿达200万吨。该镇共有个体商业230户,从业人员1240人,私营商业13户,从业人员280人,注册资金150万元,商品销售总额980万元。共有乡镇企业52个,从业人员1230人。其中,总产值突破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个。该镇拥有库区水面面积达2.5万亩,其中,可供开发使用面积1万亩。2003年网箱养鱼200箱,库汊拦网养鱼5650亩,水产品产量50吨,产值300万元。主要水产品有大头鱼、鲢鱼、鲤鱼、剑鱼、桂花鱼、银鱼等。此外,岩滩奇石以其独特的花色和品质畅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
共和乡 |
共和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南端,地处南宁、河池、百色三市交汇处,总人口2.1万,辖9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面积11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香林街,距县城40公里,距水南高速公路60公里,距平果铝都80公里,是电都通往铝都的一条捷径。 共和乡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河纵横交错,是个巨大的“地下水库”。森林覆盖率达45%,有“竹子之乡”美称,竹制品畅销区内外。“沼气一养殖—林果”农业生态模式走在全县前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85%的农产已住上钢混楼房,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元。境内矿资源有方解石、锑、锰、石英矿等,据专家勘探,方解石蕴藏量达2000万吨,日产200吨桂林兴安银星矿粉厂已落户共和。土特产有竹鼠、地下鲶鱼、野鸡等。 共和乡现有乡级图书馆1个,藏书3800册,有线电视普及率36%。共和乡是经自治区、河池市确定为革命老区的乡镇之一,早在1946年,上级党委派姚冕光同志到那马指导工作,发展游击队。1948年,上级党委又派廖原同志到共和乡组织活动,成立良开党支部和农民赤卫军。1948年2月30日,由廖原带自卫队在共和眼圩附近歼灭那马县剿共司令古典昭。. |
贡川乡 |
贡川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南部,东、南两面与马山县相连,西与共和乡交界,北面、西北面分别与流水乡和平果县接镶,乡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该乡红水河段有一水流湍急的险滩,声如击铜鼓,数千米外闻其声,昔本地人称此为“贡”,贡川因此而得名。全乡现辖11个行政村,252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2.65万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里曾建乡农会和苏维埃政权。1932年冬,右江革命受挫后,0那马特支在贡川建立良台支部,什陇良开支部坚持地下革命活动。1940年,0那武特支在贡川建立秘密交通站,成为边委、省工委与右江联系的交汇点。解放战争时期,0那马县委、县临时人民政府在贡川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在贡川召开军事会议,指挥部队攻克龙口据点。1949年12月初,那马县人民政府从贡川迁入县城。1988年,贡川乡从马山县分割出来并入大化县。 贡川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幅员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40亩(其中水田10640亩,旱地8400亩),素有“铝土矿之乡”、“纱纸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其中贡川铝土矿具有矿层厚度大、埋藏浅、矿石质量好、品位高、矿体连片集中的特点,据初查资料显示,储藏量达1.04亿吨,按中等矿开采可达25年;全乡纱纸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年产量达3万担1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年利润达750万元。全乡分为4个经济区,即龙口经济区、贡川经济区、什陇经济区、龙眼经济区,全乡逐步形成了“种、养、加、走、运”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100万元,财政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 |
百马乡 |
白马乡位于大化县城西部,距县城36公里,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92万人。辖百马、坡楼、永靖、中和、下和、六任、登排、科优、孟豆、同社10个村委会,241个村民小组。1921年为镇江乡,1951年属平卑县第8区,1955年划入都安瑶族自治县更名百马区,1984年置乡,是革命老区之一。盛产玉米、水稻,兼产豆类、薯类、鱼类、生猪、山羊、土鸡、木材等。 龙眼生产是该乡的支柱产业,1994年开发1500亩优质龙眼果园场已发挥效益。境内沿大化水电站红水河库区岸线长30公里,两岸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风光怡人;近河岸有仙狗洞、神鬼洞,欣赏价值高,乡政府对面的巴楼山犹如一条海豚在河里腾空而起,奔腾不息的红水河在山下咆哮而过;峭壁山崖处则勾画成一匹巨人的白马马头,耐人寻味,是国家级红水河一一七百弄旅游风景区之一。. |
古河乡 |
古河乡位于大化县域中部,地处红水河左岸,东南邻六也乡,西隔红水河与百马乡相望,西北和北面分别与都阳镇、镇西乡和雅龙乡接壤,乡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东巴风”革命老区通往南宁的要道横贯该乡腹地,全乡现有6个村民委,8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53.4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7562人。 古河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一个成立于1989年的新兴乡镇,乡府驻地曾是0右江地方委员会及其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旧址,是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大革命时期以来,该乡先后有三百多名优秀儿女投身中国革命,其中涌现了解放后历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覃国翰少将等一批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 多年来该乡人民发扬老区革命优良传统,坚决与贫困挑战,大打水、电、路、学校等扶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西部地区贫困乡镇“四通”“五有”“三好”的标准,创造了交通通畅、群众生活安稳、办事方便、子女读书容易的良好环境。该乡粮食产业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产业主要是种植龙眼和柑橙,养殖业以母猪、肉猪、山羊养殖为主。几年来龙眼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龙眼种植基地已形成规模:山羊养殖逐年增长。2003年该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409元,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这里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文体之乡”远近扬名。大化县“红河杯”篮球运动会源于古河乡。 古河乡是一片美丽、神奇而又充满生机、朝气与希望的热土,现列为自治区级“大化红水河一七百弄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之一。境内喀斯特溶岩地貌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广为分布的岩溶洞,大多洞奇石美, 自然景观更具特色,乡府附近的“仙翁洞”、“仙女洞”、“伏龙泉”景观别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目前上述两个洞已做好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大化水电厂将在该乡红水河沿岸建设一个旅游观光码头,县计划局、旅游局会同该乡政府已作好规划,将在伏龙泉下游的300亩良田发展特色农业。. |
古文乡 |
古文乡成立于1988年,位于大化县西南部,东与百马乡交界,西部和南部与平果县榜圩镇相连,北和江南乡隔山相望。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0公里。全乡现有8个村委会,15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3万多人。 古文乡是个石山乡, 自然资源丰富, 以盛产上好的家俱用木—任豆树而享誉区内外。全乡土地总面积94.41平方公里,除了占地面积不到1%的9380亩耕地之外,其余全部是山地。古文乡山青水秀,空气清鲜,素有自然“氧吧”之称。乡间的寻常阡陌,清幽素雅,山村有小桥流水人家,姑娘风情万种,外地人初来乍到,很快便能同当地人融为一体。那里的人民心灵手巧,在人均不到0.7亩的耕地上,靠山吃山,巧妙编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发展经济林木和中草药种植,不但能够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可以美化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绿色农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协发展,已成为人们发展生产的共识。. |
江南乡 |
江南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西部,东与百马乡相邻,西与羌圩乡接壤,南与古文乡毗邻,北与都阳镇隔河相望。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大化县城66公里。全乡现辖13个村委会、3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069人,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全乡土地总面积14233亩,其中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用地面积8835亩,企业等第二产业用地面积1000亩,机关、学校、住宅等第三产业用地面积1800亩,其它用地面积2598亩。辖区内有那马、行力2座小型水库,常年有效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家庭、田地头水柜1074座,常年有效蓄水量5.68万立方米,生活和生产用水基本上勉强满足需求。辖区内有含量相当高的方块石矿石等待着区内外老板来开采。辖区内有五保新村楼4栋,其中1栋坐落在乡府所在地,另外3栋分布在3个山区村,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辖区内有线电视普及率95%。辖区内有一条乡级公路通到平果县,有一条四级公路通到巴马县,各村均已修通村级公路,公路四通八达,红水河横贯过乡域北部村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095.22万元,财政收入4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元。盛产水稻、生猪、鸡鸭、黑蔗、早藕、木材等。全乡现有采石场、木材加工、旱藕粉加工等约3 5个企业。全乡现有普通中学1所,16所小学,在职中小学老师229人,在校学生4611人。 江南乡属喀斯特地貌,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仙女照镜、黄牛洞、巴山雾雨、带林松涛等是红水河一七百弄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 江南乡原属百色地区平志县管辖,是东巴风和右江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1949年6月,0右江地委干校始建于江南并开始培养大批革命人才,1955年才划归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管辖,1988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又划归该县管辖。. |
羌圩乡 |
羌圩乡位于大化县西部,东与岩滩镇相连,西与巴马县相倚,南与平果县交界,北邻乙圩乡,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93公里。该乡是革命老区之一,辖6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乡总人口20126人,有壮瑶、汉等民族,总面积132平方公里。 境内蕴藏有金、钛、硅、锰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硅矿蕴藏量居首位,钛、金次之。近两年来,由于国家大搞扶贫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热潮,该乡交通便利,大批外商进驻乡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目前,有八家硅矿开采企业和海南商投资的钛铁选矿厂一个,年产硅石原矿3万多吨,产值近250万元。同时,小型水电站古龙水电站投资1000多万也于今年即将正式开工。2003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378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该乡林业开发前景看好,两年共实现退耕还林1.2万亩。现乡内有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21个,小学在校学生人数1786人,中学在校学生人数844人现有乡级图书馆1个,藏书2000多册,有线电视普及率60%,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全县闻名的文艺之乡。. |
乙圩乡 |
乙圩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端,距县城98公里,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388人,境内主要居住有壮、汉、瑶等民族。是集老、少、偏、山、穷、厍区于一身的新乡,是-、张云逸领导的左右江革0据地之一,境内存有红七军二十一师的诞生地、红七六翁兵工厂旧址、革命烈士陵园,在册革命烈士98位,是全县乃至全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乙圩乡党委、政府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发展库区经济为出发点,提出并认真组织实施“以移民工作为中心,做好做强水面、山头新文章”的工作路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移民工作方面,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手抓库区移民稳定工作。切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村、组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组干部带头致富人,带动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做好山头文章方面,制定村规民约,组织实施退耕还林12000亩,荒坡造林5000亩,并切实加强管护工作,大力调整种林结构,发动农产配套种植金钱草、何首乌等草药,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 在做好水面文章方面,乙圩是个库区乡,有着丰富的水面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2000~2003年全乡共开发15000亩库汊拦网养鱼,进行综合立体养殖,仅养鱼一项年纯收入达5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
北景镇 |
北景镇属于岩滩电站库区,总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84个村民小组,8246户,总人口31002人。近年来,北景人发挥集体智慧,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核桃种植、旅游开发等重要产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北景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北景鱼”品牌已成功注册为绿色食品商标,产品远销区内外。2012年9月,广西体育总局将北景确定为“广西垂钓鱼基地”及“广西十大野外运动基地”。多年来已吸引了周边县市及区内外的众多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并成功举办一届广西体育节中国(广西·大化)·东盟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库区千人垂钓大赛,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
板升乡 |
板升乡位于大化县的北部,距大化县城118公里,地处四县交界,东与都安县的下坳、弄福乡接壤,东北部与河池市相接,西北部与东兰县的大同乡交界,西南与本县的板兰乡隔河相望,南邻本县的七百弄乡。 全乡幅员面积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88亩,其中早地15152亩,水田1235亩。辖区内有13个行政村,294个村民小组,5191户,总人口24644人,其中壮族490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9%、瑶族10745人占总人口43.6%,汉族8995人,占全乡人口36.5%。 板升乡地处四县交界,物产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全乡1 3个行政村村驻地均实“三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境内盛产玉米酒、鸽鸟、山羊、黄牛、土鸡、火麻等农副产品直销县内外。 板升乡素有大化县“铜鼓之乡”之称,目前全乡收藏着具有考古价值的铜鼓一百多面和数件少数民族装饰品。 板升乡又有“玉米酒之乡”的美誉,所生产的玉米酒,清香四溢,甘醇爽口,喝醉不上头,品一口回味无穷。. |
七百弄乡 |
七百弄乡位于大化县的西北部,距大化县城86公里,属贫困大石山乡,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全乡幅员面积203平方公里,海拔800—1000米的峰丘有5000多座,1300多个洼地,有324年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全乡设10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5636人,以瑶族为主体民族,瑶族人口为868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5%。全乡耕地面积为12627亩,人均平台地为0.30亩。该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4—19.6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1600毫米,雨水多集中于夏季,干旱明显。农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间种、套种黄豆、红茹等杂粮,特殊的地形使光照不足,每年只能单种,土地产出率极低,加上山多石多,耕地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农业生产不发达,年人均产粮不足120公斤,人均纯收入582.75元,全乡财政收入20.3万元。. |
雅龙乡 |
雅龙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东部,东与都安瑶族自治县交界,西、南、北三面分别与古河、六也、镇西三乡相连。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红日村弄雅山谷中,距县城61公里。 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202年村民小组,,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20亩,2003年 末总人口15343人。 雅龙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扶贫攻坚大会战后,村屯级公路纵横交错,水柜星罗棋’布,沼气池比比皆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近年来,雅龙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2674.1万元。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达2776.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3元。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旱藕加工业逐渐形成主导产业,旱藕种植面积稳固在6500亩以上,旱藕粉丝产量达210万公斤,该粉丝具有晶莹、细腻、耐煮特点,是老少皆宜的特色食品,远销区内外。 境内竹藤资源丰富,是都安竹藤加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地,不少农户因此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
六也乡 |
六也乡位于大化县城的西北部,东接都安县界,南与流水乡相连,西与百马乡隔河相望,北与古河乡、雅龙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382个村民小组,2003年┳苋丝谖?/SPAN>2.8万人,乡域内聚居着壮、汉、瑶、苗、毛南等5个民族。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元。 六也乡是个传统的农业大乡,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水稻为辅。1999年,六也乡在全县率先推广种植正大618、619,2003年又成功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全乡粮食产量达7514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大化县被自治区农业厅确定为全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项目县作出了贡献。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豆、花生、黑豆等。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粮食产量的增长,刺激了养殖业的发展。六也素有养殖之乡的美称,母猪、猪花养殖历史源远流长,户均少则1头,多则6头。圩日来自马山、巴马、都安等地商贩云集六也,猪仔市场异常繁荣, 被誉为“母猪之乡”、“猪花基地”。境内蕴藏有铝土矿、锰矿、钛铁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目前正勘探详查之中。此外还有丰富的竹、藤原材料,编织加工的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乡设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11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1人,在校学生2890人。六也乡府所在地建有一幢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