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满族乡位于锦山镇东35公里处,乡政府所在地头道营子村。东邻楼子店乡,西接牛家营子镇、锦山镇和龙山镇,北与赤峰市松山区毗邻,总面积为157平方公里。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石灰石等,蕴藏量丰富。
十家满族乡名称源于十家村,清康熙三十一年(1962年)康熙将其女和硕端静公主嫁于喀喇沁王噶勒藏。康熙四十九(1710年)和硕端静公主薨,先葬于王府附近汤土沟,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移陵柩于此,并派10户满族在此守护陵初,以后逐年族属繁衍,满族逐年增多。
抗日战争时期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罗文、杨舫、王永曾在这里进行抗日活动,群众为支援和掩护八路军,献出过宝贵的生命,解放战争时期,该乡林营子等村曾驻过建中县政府,属革命老根据地。
日伪统治时期,该乡归喀喇沁右旗楼子店村管辖,解放战争时期,随楼子店属建中县一区。后又随楼子店划为喀喇沁右旗建西县第六区。1956年单划头道营子乡,1958年,建头道营子人民公社,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十家满族乡。现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十家满族乡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工、商各业均有所发展。全乡现有耕地18951亩,其中水田95亩,水浇地235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和少量水稻,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倍,经济作物以向日葵、烟草、甜菜为主。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21.5%,此外还有部分果树,黄金开采为全乡的支柱产业。石灰岩含量较丰富,自晚清开始即有人在此用土窑烧制石灰。1976年旗在此建明安山水泥厂,现已成为旗级龙头企业之一。乡办有水泥厂和白灰厂、刷石厂、并向赤峰等地供应石灰岩,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中小学已发展到17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6.3%。乡办有广播站1处,文化站1处,乡医院1所,全乡6个村民委员会均建有医疗站。
古迹有明安山古城废墟,原为辽、金时兵营。有和硕端静公主陵园,现只存石牌坊及墓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57平方公里 | 150428200 | 024000 | 0476 | 查看 十家满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锦山镇 |
锦山镇位于喀喇沁旗中部,赤(峰)—承(德)公路48公里处。现为0喀喇沁旗委、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喀喇沁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锦山镇,清初称“大公府”,后溶化成“公爷府”。1966年改现名。乾隆八年(1743年),喀喇沁旗第五代札萨克和硕额附噶勒藏次子敏珠尔拉布坦被敕封为辅国公晋固山贝子,故称为“大公”时人称“公爷”,并建有府第,“公爷府”由此得名。民国34年(1945年)以前公爷府就有“东衙门”“西衙门”“前衙门”“后衙门”“小府”“八大家”等多处封建贵族府第,他们所拥有土地占全镇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民国37年(1948年),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从王爷府迁至公爷府,1966年公爷府改名为锦山镇。至1995年,全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委员会。全镇8790户,33584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54人。蒙古族17299人,是蒙古族聚居地区。 公爷府街内有灵悦寺,康宁寺。灵悦寺始建于清代中前期,西府有吉庆寺,是和硕端静公主的家庙,还有深山古刹龙泉寺。现灵悦寺、龙泉寺犹存,已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和地方拨款进行了修葺。公爷府街的清真寺1985年后也进行了重修。 公爷府商业的发展始于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由于蒙地开垦,汉人流入,店铺日渐增多,首先由山西人开设了“利源当”,光绪七年(1881年)改为“通兴当”,成为公爷府街最大的商号。此后公爷府街里又有了“泰萃豫”烧锅、“金泉厚”、“利兴号”、“利汇川”、“志成信”等十几家较大的商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爷府街设立集市,集日逢二排七。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公爷府已成为民间贸易活跃的塞外小镇。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特别是日军的侵入,公爷府商业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0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公爷府的商贸活动日趋活跃,特别是中国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全镇经济繁荣,货源充足,物价稳定,现国营、集体、私营商业网点遍布全镇。 锦山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通兴当”利用锡伯河水安装了西水磨,后又增加了东水磨,是全旗最早的水利加工作坊。. |
美林镇 |
美林乡位于锦山镇西南70公里处,属喀喇沁旗高寒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西木局子村。东、南与旺业甸镇接壤、西、北与河北省围场县毗邻。总面积175平方公里。为锡伯河发源地之一。 美林全乡森林茂密,自然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药材、蘑菇、蕨菜、猴腿、山杏仁、榛子等。 野生动物有豹子、狐狸、狼、狍子、锦鸡、沙鸡等,解放初期曾有石虎,后来绝迹。 美林乡原属喀喇沁旗第三区,1963年,由旺业甸公社划出,建梅林沟公社,1976年更名美林公社,1984年建美梦乡,现辖7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 美林乡清初属东围场,原名默尔根乌黑难苏台(意为明亮的杨树林)。后更名默尔沟。乡政府所在地西局子原为王府伐木场。此处清以前为原始森林,到晚清已砍伐贻尽。现有森林多为建国后抚育更新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属旺业甸林场管理。现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4%,成为喀喇沁旗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坚持科学造林,草灌乔结合,自然生态呈现平衡,形成了林牧农业生产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美林乡的林业、牧业、副业有相当发展。全乡现有耕地18789亩,占总面积9%。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建国初期山地多种荞麦、莜麦,但因产量过低,近年来已无人种植。土豆播种面积较大,是本地特产。主要经济作物有绿肥麻、向日葵及少量胡麻。副业生产除饲养菜牛、菜羊、生猪、养鹿外,并有荆编、采集等项。乡村企业有土豆加工厂、木工厂等。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马架房已全部消灭,克山病、克汀病、大骨节病已全部控制。. |
王爷府镇 |
王爷镇位于锦山镇西南20公里处,东界旗内四十家子乡,北界旗内大牛群乡,总土地面积为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275亩,总人口27953人。其中蒙古族15694人。王爷府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 王爷府镇原名锡伯格庄。为清代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郡王府邸,故称王爷府。王府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其初,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受札萨克衔,后曾建府于现龙山乡之龙头山下。至拉特纳锡第乾隆二十年(1755年)袭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品级。始按其品级和规格由清廷拨款扩建为亲王府,即现在蒙古族中学址。当时,附近只有蒙民百余家,称珠占爱拉,后改为大营子。 王爷府镇自清代至民国年间,一直为喀喇沁旗政治文化中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喀喇沁右旗札萨克旺都特那木济勒病逝,子贡桑诺尔布袭王位,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辟西衙门,创立“崇正学堂”,后又相继在现大西沟门村之公城,办起“守正武学堂”,在王府办“毓正女学堂”。并在坯场子办起工厂,生产肥皂、蜡烛,并织布、印染、织地毯。还首次架通王府至围场的有线电报线路。办邮政、设警察、办报纸。后因经费拮据,系列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和工厂相继停办。民国初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贡桑诺尔布赴北京任职。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喀喇沁旗,驻守旗境的汤玉麟部纷纷南撤,沿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为逃兵燹,十室九空。东北沦陷时期,王府成了日本关东军和仿满州国兵的驻地。原王府院曾设协和会、警察署、贸制场(监狱)和“讨伐队”,街东侧设有仿“兴农合作社”、“鸦片组合”(大满号)等机构。 东北沦陷时期,原崇正学堂改为“崇正国民高等学校(中学)”。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喀喇沁右旗政府曾设于此,后迁到公爷府。原王府旧址曾设蒙民师范班,后改为喀喇沁蒙古族中学。 旗县人民政权建立后,王爷府镇为一区,后改王府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以驻地村命名为“王爷府公社”。1966年取青松之意改称那尔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那尔村公社一分为三划为王爷府镇、上瓦房乡、大西沟乡。 新中国成立后,王爷府镇工、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土豆、向日葵等,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1.2倍。. |
小牛群镇 |
小牛群乡位于喀喇沁旗西北部,距锦山镇30公里。东接永丰乡和大牛群乡,西界河北省围场县,南邻大西沟乡,北邻南台子乡,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约247公里。主要矿产有萤石,珍珠岩,褐煤才无烟煤。蕴藏量较丰富,目前均有开采。 新中国成立后,为喀喇沁旗第五区,1958年,成立小牛群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小牛群乡。 现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小牛群乡交通比较方便,锦山至南台子公路经由此地,1985年又修通了小牛群至大西沟乡的乡间公路,现在村村通电。小牛群乡商贸活动发展较早,建国前就已是旗内背部乡镇的商贸中心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组织人民群众治山治水,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农业产量逐年提高。 全乡现耕地48813亩,其中水浇地8269亩,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和土豆,粮食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近2倍。经济作物主要有向日葵、烟草等。 狮子沟村从60年代开始,全面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植树种草,发展旱作农业,取得较好效果。为自治区旱作农业先进典型,和大牛群通太沟,锦山樱桃沟一起并称为“三沟经验”。全乡森林覆盖率32.6%。. |
牛家营子镇 |
牛家营子镇处锡伯河下游,距锦山镇东北25公里处,北与赤峰市松山区接壤,西与永丰乡,南与驼店乡和十家满族乡毗邻,总面积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073亩。东西两边为低山丘陵区,两山峡谷为锡伯河冲积平原,锡伯消费品市场纵贯南北,两岸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经济发展。交通方便,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为喀喇沁旗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牛家营子镇是全旗开发较早地区之一,大碾子村麒麟山为红山文化遗址,遮盖山千佛洞,为典型辽代建筑。老土城子为辽代遗址,因年久而湮没。牛家营子镇所辖仓窖村,是喀喇沁王爷府的官仓,康熙年间又建仓窖储粮。成为较早的粮食集散地。 牛家营子镇以农为主。早在17世纪末即引锡伯河水灌溉。1995年已建成主要水利灌渠13道,主干线长27公里。机电井345眼,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药材、辣椒、甜菜、蔬菜等。其中药材为80年代以后大面积种植。 新中国成立前,此处树林廖廖,山区多为光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林业生产发展迅速。现经济林、农田防护林郁郁葱葱。畜牧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牛家营子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旗内乡镇企业大户。在镇办砖厂、村办砖厂、预制件厂、综合厂、地毯厂、基建工程公司等。牛家营子镇距赤峰较近,商贸活动较为发达,现已建有较大的中药材市场。集市贸易活跃,相邻旗县的客商都来此贸易。现镇内店铺林立,集市繁荣,商贾云集,是喀喇沁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99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镇内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
乃林镇 |
乃林镇位于喀喇沁旗东部,距锦山镇62公里。东隔老哈河与建平县为界,南隔刊教沦河与宁城县为界,西接旗内西桥乡,北接旗内昌盛远乡。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955亩。 乃林镇位于铁路沿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阳)——赤(峰)铁路,赤(峰)——天(义)公路,锦(山)——平(庄)环形公路穿镇而过。 乃林原名十二马架子。仿康德2年(1935年)修叶(柏寿)——赤(峰)铁路时,改为乃林。 乃林辽代属恩州管辖,清属喀喇沁右翼旗。乃林地区蒙族为塔布囊贵族。清时由东协理专管。 仿康德7年(1940年)建乃林村。抗日战争胜利后乃林为建中县三区。1947年撤建中县合并于建西县,乃林为第八区。现乃林辖9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 乃林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氨酸子、高粱、大豆、小麦。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其中种植业的烤烟尤为突出,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财源。牧业以养肉牛为主,主要供应外贸。乃林镇水利设施齐全,主要有刊都沦河灌渠。喀喇沁旗重点水利工程蟠龙山灌渠流经镇内10公里。全镇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位于全旗前列。全镇森林覆盖率20%。 乃林镇是喀喇沁旗的工业重点乡镇、全旗最大的纺织企业乃林纺织厂设于镇内。乃林农场是全市农垦系繁育铁重点企业。乃林酒厂是全区较有名气的酿酒大户,蟠龙系列酒多次荣获区优、部优,并获“中国文化名酒”的殊荣。乡镇企业是乃林镇压支柱产业,镇村企业星罗棋布。 由于交通的便利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乃林镇是旗内东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镇内企业、商店林立,商贾云集,农贸市场交易活跃,近年来又成为旗内东部开发带的重点乡镇。 乃林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镇内立有革命英雄纪念碑。1946年0建平县委副-吉政兴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1946年5月和9月冀热辽军区部队两次收复乃林,战斗十分激烈,地方干部群众积极参战,牺牲62人,其中县区级干部11人。 乃林镇历史悠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巡边,曾到此地,后建甘苏庙(甘珠尔庙)和曾云寺(雁翅庙)。甘苏庙内曾存有甘珠尔经和明宣德镜。 乃林镇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全镇不小学11所,镇办蒙古族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乃林农科站多次受自治区级以上表彰。镇内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院等文化设施。镇内有地区医院1处,医疗设施齐全,各村办有医疗站。. |
西桥镇 |
西桥乡位于锦山镇东47公里处,东与乃林镇相接,南隔刊教沦河与宁城县为邻,西与马鞍山乡和赤峰市元宝山区接壤。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属七老图山脉低山丘陵区。主要矿藏为煤炭。 西桥乡辽代属中京道大定府恩州辖,其遗址在刊教沦河转弯一带。金天眷二年(1139)年,废恩州改恩化镇。宋沈括《使辽图抄》中载:“过中京五十七、八里,东侧可望见恩州”。按其里程计,当为此城址,现七家扫呼营子村为辽时临教馆遗址,其址尤存。民国初期蒙汉民族曾分属喀喇沁右旗和宁城县,1936年复归喀喇沁右旗,全国解放战争初期曾属建中县第四区,1948年为喀喇沁右旗建西县第七区,1956年改为西桥乡,1958年11月建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西桥乡,现辖11个村民委员会。 西桥乡经济以农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此处土贫脊,生产落后。解放后农、林、牧、副、工商各业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改革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乡有耕地89024亩,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3倍,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油葵、烟草、蔬菜、西瓜等,粉条、豆制品和西瓜驰名旗内外。 主要水利工程工程有西桥灌渠1条,长8公里。全乡森林覆盖率为18.9%,品种以松、杨为主。牧业生产近年来有较快发展。副业生产门路较广,主要以饲养业,运输业和建筑业为主。乡镇企业有砖厂、煤矿等。旗营西桥煤矿有较快发展。现有中小学1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乡里办有广播站1处,文化站1处。地区医院1所,11个村都设有医疗站。. |
十家满族乡 |
十家满族乡位于锦山镇东35公里处,乡政府所在地头道营子村。东邻楼子店乡,西接牛家营子镇、锦山镇和龙山镇,北与赤峰市松山区毗邻,总面积为157平方公里。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石灰石等,蕴藏量丰富。 十家满族乡名称源于十家村,清康熙三十一年(1962年)康熙将其女和硕端静公主嫁于喀喇沁王噶勒藏。康熙四十九(1710年)和硕端静公主薨,先葬于王府附近汤土沟,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移陵柩于此,并派10户满族在此守护陵初,以后逐年族属繁衍,满族逐年增多。 抗日战争时期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罗文、杨舫、王永曾在这里进行抗日活动,群众为支援和掩护八路军,献出过宝贵的生命,解放战争时期,该乡林营子等村曾驻过建中县政府,属革命老根据地。 日伪统治时期,该乡归喀喇沁右旗楼子店村管辖,解放战争时期,随楼子店属建中县一区。后又随楼子店划为喀喇沁右旗建西县第六区。1956年单划头道营子乡,1958年,建头道营子人民公社,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十家满族乡。现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十家满族乡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工、商各业均有所发展。全乡现有耕地18951亩,其中水田95亩,水浇地235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和少量水稻,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倍,经济作物以向日葵、烟草、甜菜为主。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21.5%,此外还有部分果树,黄金开采为全乡的支柱产业。石灰岩含量较丰富,自晚清开始即有人在此用土窑烧制石灰。1976年旗在此建明安山水泥厂,现已成为旗级龙头企业之一。乡办有水泥厂和白灰厂、刷石厂、并向赤峰等地供应石灰岩,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中小学已发展到17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6.3%。乡办有广播站1处,文化站1处,乡医院1所,全乡6个村民委员会均建有医疗站。 古迹有明安山古城废墟,原为辽、金时兵营。有和硕端静公主陵园,现只存石牌坊及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