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福隆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5个,村(居)民小组103个。有自然屯62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6248人,其中农业158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5‰。行政区域面积137平方公里,有林面积379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989.2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993.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6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3.33公顷。粮食总产量4310吨。甘蔗种植面积6公顷,入厂原料蔗382吨。水果总产量858吨。肉类产量1593吨。水产品产量86吨。农业总产值1648万元。新建沼气池274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5元。年内,福隆乡获大新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三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和崇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奖,平良村平良屯获崇左市首批文明村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福隆乡抓好沼气池、人畜饮水工程、村屯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成沼气池274座,其中贫困村200座,非贫困村74座。总投资6万元,完成驮良人饮工程;完成中山村人饮集雨水柜13座,容积共620立方米;完成龙深、内告、内国等4条屯级道路建设;全乡累计筹集资金9.3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000多个工日,修复小水坝、山塘11处,渠道7000多米,保证灌溉面积166.67公顷。
【德天矿石粉厂建成投产】 2004年,福隆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桂林客商投资150万元兴建德天矿石粉厂,年生产方解石矿粉2万吨,为当地群众解决150个劳动力就业岗位。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2004年,福隆乡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计生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全年共出生人口156人,计划生育率为91.67%,一孩计划生育率为97.14%,二孩计划生育率为85.42%,多孩率为1.92%,环扎及时率为91.26%;全乡共有2678名育龄妇女参加康检;共收上社会抚养费8.60万元。获县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2万人 | 137平方公里 | 451424203 | 532200 | 0771 | 查看 福隆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桃城镇 |
【概况】 桃城镇是大新县党委、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位于大新县中部。辖社区3个,村委会11个,村(居)民小组227个。有自然屯136个。2004年,全镇总人口6.89万人,其中农业411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75‰。行政区域面积238平方公里,有林面积3793公顷(为二类调查数,不含农场、县局、矿区,以下各乡镇同),年末耕地面积3848.9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937.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10.87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20公顷。粮食总产量14124吨。甘蔗种植面积1933.33公顷,入厂原料蔗96759吨(2004/2005年榨季,以下各乡镇同)。水果总产量4500吨,其中龙眼产量2500吨。肉类产量4119吨。水产品产量2036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78万元(当年价,以下各乡镇同),其中农业总产值6908万元。新建沼气池508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6万元(实际数,以下各乡镇同),一般预算支出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是广西乡镇企业工业集中区之一。主要旅游景点有观音山、弄月镜台、桃城古城墙等。年内,桃城镇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一等奖、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三等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三等奖、经济发展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财税收入增长】 2004年,桃城镇坚持培植财源与强化征管并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抓好增收节支,财政持续平稳发展。全年财税组织收入完成7523.38万元(辖区内收入),完成任务的106.56%。其中:国税完成4463.20万元,完成任务的105.50%;地税完成2948.60万元,完成任务的108.10%;财政收入完成111.60万元,完成任务的111.04%。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及附加征收完成72.40万元,耕地占用税14.40万元,契税24.60万元,分别完成任务的100.56%、128.18%、140.57%。. |
全茗镇 |
【概况】 全茗镇辖社区1个,村委会7个,村(居)民小组108个。有自然屯116个。2004年,全镇总人口26129人,其中农业253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7‰。行政区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有林面积2552公顷(不含上湖林场、矿区),年末耕地面积1989公顷(计税面积)。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37.6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0.27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85.27公顷。粮食总产量6977吨。甘蔗种植面积295.8公顷,入厂原料蔗7915吨。水果总产量1952吨。肉类产量1558吨。水产品产量272吨。农业总产值3194.30万元。新建沼气池358座。盛产果蔗、八角、指天椒。矿产资源有锌、铁、水晶矿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乔苗平湖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年内,全茗镇获大新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二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 【项目建设】 2004年,全茗镇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扶持资金83.60万元,建成计生综合楼、农贸市场、篮球场、“英杰桥”(重建)、镇政府办公楼装修等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县中军潭水电站投资168万元在上马村建设百龙水电站,装机容量2×100千瓦;引进玉林市个体老板投资168万元在顿周村弄轻屯建设兴禹水电站,装机容量2×125千瓦。 【劳务输出工作】 2004年,全茗镇党委、政府着眼于拓宽就业渠道,建立镇、村、屯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认真抓好劳务输出工作,还成功举办崇左市劳动保障工作全茗点现场观摩会。通过劳动服务中介部门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全年全镇共组织外出务工3986人,全镇累计在外务工5517人,外出务工年收入约331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辣椒加工业初具规模】 全茗社区的辣椒加工业逐步形成规模,带动了社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2004年6月至11月,社区很多收购大户都大量收购生辣椒进行加工,再将加工后辣椒销往广东、湖南、四川等地,使全茗社区逐步成为辣椒集散地。全年全茗社区干椒销售量800吨,社区群众增加收入60万元。. |
雷平镇 |
【概况】 雷平镇辖社区1个,村委会22个,村(居)民小组339个。有自然屯207个。2004年,全镇总人口51245人,其中农业484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2‰。行政区域面积365平方公里,有林面积2265公顷,年末耕地面积7418.47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2201.4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05.6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126.87公顷。粮食总产量19522吨。甘蔗种植面积6734.87公顷,入厂原料蔗467516吨。水果总产量3360吨。肉类产量3095吨。水产品产量1860吨。新建沼气池209座。主要旅游景点有那岸明珠、中军潭电站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3元。年内,雷平镇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一等奖、经济发展奖、财源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模范镇。 【财源建设获奖】 2004年,雷平镇党委、政府多渠道开辟新财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坚持依法理财治税,积极组织财政收入,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截止11月底,完成财政收入3855.8万元(不含甘蔗特产税),占任务的109.7%。其中国税完成2669.20万元,占任务的111.14%;地税完成1106.5万元,占任务的110.6%;财政完成162万元,占任务的140.87%。年底获大新县财源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社会治安工作获奖】 2004年,雷平镇党委、政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全面落实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各部门、村(社区)、企业层层签订治安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综治基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成立行政村和街道调解会、治保会、治安联防队,形成群防群治的组织网络,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加大信访和调处工作力度,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努力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安居乐业。年底获大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模范乡(镇)称号。. |
硕龙镇 |
【概况】 硕龙镇地处中越边境,边境线长30多公里,硕龙国家二级口岸设在境内,有德天、硕龙、岩应三个边贸互市点。辖社区1个,村委会9个,村(居)民小组84个。有自然屯72个。2004年,全镇总人口11698人,其中农业113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26‰。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有林面积1396公顷(不含隘江林场),年末耕地面积850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202.0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8.73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3.33公顷。粮食总产量5909吨。甘蔗种植面积56.67公顷,入厂原料蔗5332吨。水果总产量1601吨。肉类产量1017吨。水产品产量42吨。农业总产值1855万元。主要旅游景点有德天瀑布、大阳幽谷、黑水河风光、沙屯叠瀑、千年櫶木王、靖边炮台等,其中德天瀑布为国家特级旅游景点。全年到景区的国内外游客34.60万人,旅游收入4704万元。边境贸易总额247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3元。年内,硕龙镇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 【义宁村级公路竣工通车】 义宁村位于硕龙镇东部,与省道20315线直线距离仅4.50公里,但由于地处深山,山高路陂,岩石坚硬,建设该村公路需要投入大量爆破器材和人力、财力和物力。2002年曾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建设,仅建成路基。2003年在县扶贫办等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划拨扶贫资金27万元,再次建设义宁村公路。经过1年的施工,终于2004年11月竣工通车,解决了义宁村150多户806人的行路难问题。至此硕龙镇10个村委全部通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目标。 【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 硕龙镇抓住德天瀑布知名度不断提高、硕龙口岸联检大楼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了国债投资、地方投资和外资投资三管齐下的良好局面,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掀起项目建设新0。全年引进资金1264万元。其中小城镇开发示范项目投入290万元,建成文化广场1座和完成硕龙街路灯、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海关联检楼项目投入240万元;地税办公楼投入180万元;工厂化繁育石斛项目投入350万元。. |
下雷镇 |
下雷镇位于大新县城西南面56公里处,东南与硕龙镇相连,西北与百色地区靖西县湖润镇相接,东北与天等县毗邻,西南与越南国接壤。边界线长达12.7公里,线内有54、55、56、57四块国界碑。镇政府所在地下雷街座落在黑水河旁,距中越边境仅8公里,省道古靖线穿过境内,素有“边陲重镇”的美称。 2005年7月,根据崇左市委、市政府关于同意大新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原土湖乡,并入下雷镇,组建新的下雷镇。新组建的下雷镇于2005年7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全镇总面积为25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10亩。全镇共辖2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有125个自然屯,127个村民小组,5904户,25935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43户21018人,非农业人口1361户4917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锰矿储藏量达1.3亿吨,居全国首位。主要种植的特色水果和经济林木有腊月柑、李果、板栗、八角、玉桂等。 新组建的下雷镇正式成立后,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态立镇、工业富镇、实干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富裕下雷、文化下雷、平安下雷、和谐下雷”的目标,认真整合全镇的锰矿资源并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努力克服乡镇撤并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县前列。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实现生产总值36100万元,同比增长21%,是“十五”计划末的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98美元;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9002万元,比2004年增长92.5 %,是“十五”计划末的6.5倍,人均财政收入达3400多元;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就达71080万元,同比增长21%,完成工业增加值27703万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共开工新建、续建项目23 个,完成投资12167万元。超额实现了区党委、区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双过千”目标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
五山乡 |
【概况】 五山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8个,村(居)民小组130个。有自然屯54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20398人,其中农业人口195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3‰。行政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60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220.67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9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33.87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5.33公顷。粮食总产量5611吨。水果总产量158吨。肉类产量1896吨。水产品产量46吨。农业总产值919.56万元。新建沼气池278座。土特产品有金银花、八角等。矿产资源有铅、锌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8元。年内,五山乡获大新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三等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三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单位。 【教育工作】 2004年,五山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全乡小学在校生共1139人,小学生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率100%,普及率99%;中学在校生658人,当年中考成绩积分排在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计生工作获三等奖】 2004年,五山乡政府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坚持“三不变”(坚持现行计生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和负总责不变),落实“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实行“三结合”(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取得较好成绩。全乡实际出生人口208人,出生率10.22‰,占出生人口指标的65%;计划生育率为95.67%,完成计划生育手术226例,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为88.23%。年内,五山乡荣获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 【沼气池建设】 2004年,五山乡党委、政府抓住上级给予农户建设沼气池每座补助实物折款500元(含改厕)的优惠政策,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建设沼气池,并精心组织,严格管理,重点抓好温新、宾山、盆山、文应、联山5个村的沼气池建设。年底全乡共完成建池278座,累计完成3059座,入户率达68.08%。. |
龙门乡 |
【概况】 龙门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7个,村(居)民小组130个。有自然屯60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7773人,其中农业176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0‰。行政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有林面积2616公顷(不含小明山林场),年末耕地面积1377.29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935.1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55.73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68.07公顷。粮食总产量7917吨。甘蔗种植面积282.07公顷,入厂原料蔗9144吨。水果总产量1259吨。肉类产量1000吨。水产品产量462吨。新建沼气池134座。土特产品有苦丁茶、八角等。主要旅游景点有观音山、紫云洞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5元。年内,龙门乡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二等奖。 【培植苦丁茶产业】 龙门乡努力打造“苦丁茶之乡”、“绿色无公害苦丁茶”品牌,形成以文明村、苦丁村、龙门社区和小明山林场为龙头,辐射全乡的苦丁茶生产格局,并逐渐走向“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乡苦丁茶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鲜茶110万公斤;有苦丁茶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420亩。2004年建成圣源和万福两个苦丁茶加工厂和全县乃至全市唯一的苦丁茶交易批发市场,同时建立了一支苦丁茶营销队伍。苦丁茶生产农民年人均增收85元。 【发展特色产业】 2004年,龙门乡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资源和水利、气候以及区域优势,打造“一村一品”,引导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以八角、龙眼为主的林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全乡种植水果123.33公顷,其中龙眼53.33公顷,酸梅33.33公顷,三华李33.33公顷,无核黄皮果3.33公顷。种植无公害蔬菜26.67公顷,全年蔬菜产量1786吨。 【农村科技培训】 2004年,龙门乡注重农村科技培训,一是组织业余“充电”。通过上送农技人员到更高学府深造及业余自学等方式,增长农技人员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指导的本领。二是举办农村科技骨干培训班2期,参训88人。邀请广西农学院卢美英教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古能平副教授、大新县科技局、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等到乡进行水果低产改造、苦丁茶无公害种植、龙眼矮化低产改造、免耕抛秧技术授课。三是设立示范点。全乡有苦丁茶无公害示范片28公顷,龙眼低产改造示范片40公顷,免耕抛秧示范片3.33公顷。. |
昌明乡 |
【概况】 昌明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7个,村(居)民小组127个。有自然屯56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8954人,其中农业184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98‰。行政区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有林面积164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511.3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70.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1.33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5.2公顷。粮食总产量7044吨。甘蔗种植面积9.87公顷,入厂原料蔗137吨。水果总产量310吨。肉类产量1362吨。水产品产量157吨。农业总产值1432.80万元。新建沼气池374座。土特产品有苦丁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4元。年内,昌明乡获大新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三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工作进步奖和崇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 2004年,昌明乡致力于营造宽松、公平、合理的投资发展环境,注重加强项目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年内引资118万元,建成投产陈富木材加工厂和江山木材加工厂两个私营企业。立项昌明加油站,投资15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等前期工作。与外商达成初步意向,筹建投资2000万元的方解石厂前期工作。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昌明乡抓住机遇,把沼气池、村屯级道路等作为扶贫建设的重点工作。沼气池建设:年内全乡完成建池374座,占县下达任务100%。水利建设:投资6.50万元,完成龙星、龙壮两个电灌站和增屯水利渠道、下古便民桥、水坝水利渠道和龙壮三面光水利渠道等工程项目建设;投资5万元,完成龙星人饮工程。道路建设:投资1"【概况】 昌明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7个,村(居)民小组127个。有自然屯56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8954人,其中农业184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98‰。行政区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有林面积164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511.3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70.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1.33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5.2公顷。粮食总产量7044吨。甘蔗种植面积9.87公顷,入厂原料蔗137吨。水果总产量310吨。肉类产量1362吨。水产品产量157吨。. |
福隆乡 |
【概况】 福隆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5个,村(居)民小组103个。有自然屯62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6248人,其中农业158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5‰。行政区域面积137平方公里,有林面积379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989.2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993.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6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3.33公顷。粮食总产量4310吨。甘蔗种植面积6公顷,入厂原料蔗382吨。水果总产量858吨。肉类产量1593吨。水产品产量86吨。农业总产值1648万元。新建沼气池274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5元。年内,福隆乡获大新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三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和崇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奖,平良村平良屯获崇左市首批文明村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福隆乡抓好沼气池、人畜饮水工程、村屯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成沼气池274座,其中贫困村200座,非贫困村74座。总投资6万元,完成驮良人饮工程;完成中山村人饮集雨水柜13座,容积共620立方米;完成龙深、内告、内国等4条屯级道路建设;全乡累计筹集资金9.3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000多个工日,修复小水坝、山塘11处,渠道7000多米,保证灌溉面积166.67公顷。 【德天矿石粉厂建成投产】 2004年,福隆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桂林客商投资150万元兴建德天矿石粉厂,年生产方解石矿粉2万吨,为当地群众解决150个劳动力就业岗位。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2004年,福隆乡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计生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全年共出生人口156人,计划生育率为91.67%,一孩计划生育率为97.14%,二孩计划生育率为85.42%,多孩率为1.92%,环扎及时率为91.26%;全乡共有2678名育龄妇女参加康检;共收上社会抚养费8.60万元。获县计划生育工作三等奖。. |
那岭乡 |
【概况】 那岭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9个,村(居)民小组113个。有自然屯98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6234人,其中农业157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2‰。行政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有林面积2108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739.7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677.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80.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85.07公顷。粮食总产量4895吨。甘蔗种植面积501.33公顷,入厂原料蔗25556吨。水果总产量683吨。肉类产量947吨。水产品产量308吨。农业总产值1860万元。新建沼气池144座。主要旅游景点有龙宫仙境、黑水河漂流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年内,那岭乡获大新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工作进步奖。 【八年开通陇文穿山隧道】 巴兰村陇文屯属盆地地形,全屯有27户137人,有耕地面积376亩。村民出入需要攀爬1个多小时的陡峭山路,肩挑背扛,交通极其困难。该屯没有排水渠道,每逢暴雨时节,屯内庄稼、农舍被水浸泡十天左右。为了解决交通困难问题和开拓排洪渠道,该屯党员骨干于1996年起组织群众开山凿洞。乡党委、政府积极为陇文屯出谋划策,多方求援资金。在县人大、财政、交通、扶贫办、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屯党员群众发扬愚公移山、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先后用去011吨,钢钎200多根,人力车50多辆,钻头300多条,箩筐1000多对,用电1万多度,蜡烛8万多支;群众自发先后集资、贷款18万多元;投工投劳2万多个工日,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于2004年3月28日全线开通全长508米,均宽2.50米,均高2.80米的穿山隧道。 【创建文明乡镇】 2004年6月那岭乡被县列为创建文明乡镇。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组织乡干部自力更生,捐资投工,总投资58万元,创建文明乡镇,完成“六个一”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乡政府院内重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修建政府灯光球场;乡直各单位门前院内进行规范化建设;修建市场公共厕所;拓宽古靖公路叉路口至乡卫生院的原5米街道改为12米,并安装路灯22盏;在省道316与那岭叉路口建立宽14米,高6.80米铁架乡门,改变了那岭乡政府所在地过去脏、乱、差、暗现象。. |
恩城乡 |
【概况】 恩城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7个,村(居)民小组83个。有自然屯65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5580人,其中农业150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9‰。行政区域面积138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27公顷,年末耕地面积2221.9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012.7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3.27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99.47公顷。粮食总产量4170吨。甘蔗种植面积1824公顷,入厂原料蔗171807吨。水果总产量1144吨。肉类产量1186吨。水产品产量622吨。农业总产值2598万元。新建沼气池154座。主要旅游景点有恩城山水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年内,恩城乡获大新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三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奖,乡武装部荣获“全区先进基层武装部”称号。 【甘蔗生产】 2004年,恩城乡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蔗生产,推行“六化”、“吨糖田”建设,依靠科技,使蔗糖生产向高产、高糖、高效方向发展,全年全乡种植甘蔗面积1824公顷,产量达17.18万吨,创历史新高。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旅游资源丰富】 恩城乡素有“小桂林”之称,境内群山連绵,雄奇逶迤。溶洞遍布,河流纵横,树木葱郁,气候温和,生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向水河及其支流将恩城分割成众多小岛屿,故有“岛屿恩城”之称。集幽泉、瀑布、奇岛、奇峰、溶洞、岩画、珍稀动植物为一体。自治区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设在境内。恩城的“山水画廊”有曲江九峰、大小各异的千岛乐园。龙昆洞有“神宫宝殿”之称,通天洞集水、洞、天于一体。徐霞客曾留下足迹的“三叠呼瀑”水白如镜。不解之謎的九峰壁画,文人墨客留連忘返的摩崖石刻和小玲珑山,浑然天成的三叠石等千姿百态的景点令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接待区内外游客达3万多人次。 【东林水电站建成投产】 东林水电站位于护国村上禁屯,由广东湛江科贸有限公司投资291万元,于2003年底动工兴建,2004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装机容量500千瓦,年丰水期发电量400万千瓦小时。. |
榄圩乡 |
【概况】 榄圩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14个,村(居)民小组207个。有自然屯121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31887人,其中农业309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90‰。行政区域面积359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060公顷,年末耕地面积3811.27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389.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83.67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464.13公顷。粮食总产量9646吨。甘蔗种植面积2850.87公顷,入厂原料蔗237706吨。水果总产量6381吨。肉类产量2006吨。水产品产量845.40吨。农业总产值7373.3万元。新建沼气池123座。水果特产有三华李、龙眼等水果。矿产资源有锰、铁、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年内,榄圩乡获大新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小康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 【基层组织建设】 榄圩乡党委下辖15个行政村(社区)的党(总)支部和11个乡直机关党(总)支部,全乡有党员848名,其中农民党员674名;女党员有128名;35岁以下党员有138名,36岁至60岁的478名,60岁以上的232名;大专以上有48名,高中(含中专)有267名。2002年乡党委实现“五个好”目标,2004年13个村党(总)支部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2004年乡党委荣获崇左市“五个好”乡镇党委称号。 【开发矿、水资源】 榄圩乡境内有锰、铁、磷3种矿产和榄圩河,矿产、水资源丰富。乡党委、政府积极开发利用矿产、水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4年引进生产性项目3个。先明锰矿开采加工项目投资500万元;上吉水电站总投资158万元,设计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已装机1×125千瓦。同时还引进150万元,兴建日产200吨矿泉水生产基地。 【水果、甘蔗生产】 甘蔗和水果是榄圩乡的两大支柱产业。2004年全乡水果种植面积2866.67公顷,产量6381吨;甘蔗种植面积2850.87公顷,2004/2005年榨季入厂原料蔗23.70万吨,比上年增42166吨。. |
宝圩乡 |
概况 宝圩乡位于大新县西南部,属大新县边境乡镇之一。辖社区1个,村委会5个,村(居)民小组188个。有自然屯75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7393人,其中农业170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3‰。行政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53公顷,年末耕地面积2118.9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53.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32.73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8.4公顷。粮食总产量7323吨。甘蔗种植面积545.2公顷,入厂原料蔗49189吨。水果总产量1783吨。肉类产量1686吨。水产品产量412吨。农业总产值4963万元。新建沼气池201座。主要旅游景点有上甲民族风情、金花茶谷、碧云洞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3元。年内,宝圩乡获大新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二等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二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三等奖。 【水利、人饮、蔗区公路建设】 2004年,宝圩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冬修水利2条550米,投入资金0.6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15.33公顷;完成板禄村板难屯和景阳村那蟒屯人饮工程,投入资金10.50万元,解决108户650人,700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蔗区道路建设18条共20公里,总投资8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 2004年,宝圩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的路子,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适应市场需求,调稳粮食产业,调大果品业,调强畜牧业,调优蔬菜业,加强对农业产业的农村经济调整优化。通过积极引导和扶持,全乡水稻种植面积1562.33公顷,总产量5320吨;玉米种植627.73公顷,总产量1191吨;木薯种植171.27公顷;花生种植45.8公顷;其他农作物和蔬菜种植312.47公顷,总产量1950吨;宝西、尚艺村种植可腌制酸菜的青菜53.33公顷;水果种植38公顷;板价村、板禄村种植鸡皮果41.2公顷。畜牧业是以“瞄准市场、依靠科技、规模饲养、龙头带动”为发展方向。尚艺村引进外资建立千头养猪场和马王丁养猪场及宝龙良种养殖场;宝圩社区、宝西村建成“牛品改”肉牛养殖示范点。全乡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业结构。. |
堪圩乡 |
【概况】 堪圩乡辖社区1个,村委会6个,村(居)民小组119个。有自然屯119个。2004年,全乡总人口17601人,其中农业172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1‰。行政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79公顷,年末耕地面积2093.73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49.4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46.13公顷。粮食总产量9048吨。甘蔗种植面积603.33公顷,入厂原料蔗64631吨。水果总产量960吨。肉类产量1870吨。水产品产量942吨。农业总产值5478万元。新建沼气池295座。土特产品有沙姜、珍珠鸭等。主要旅游景点有明仕田园风光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年内,堪圩乡获大新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二等奖。 【发展甘蔗“六化”生产】 2004年,堪圩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利用县、乡机关单位挂点机遇,发动蔗农实施甘蔗“六化”生产。县糖业办、水电局、农业局、乡党委、政府及分管甘蔗的副乡长共建立6片“六化”示范基地,共59.33公顷。全乡甘蔗种植面积603.33公顷,其中良种面积606.67公顷,比上年增加59.33公顷;智能化面积433.33公顷,比上年增加190.67公顷;实施机械化耕作423.33公顷,比上年增加208公顷;水田种植面积244公顷,新增98.67公顷;全乡规模化连片种植13.33公顷以上面积为390.67公顷,其中专业户种植面积140公顷。全乡1075个甘蔗种植户与雷平永鑫公司签订甘蔗生产合同,签约率达100%。入厂原料蔗由2001/2002年榨季的1.70万吨增到2004/2005年榨季的6.46万吨,增长4.76万吨,增长2.80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04年,堪圩乡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争取到扶贫资金173.5万元,实施民智扶贫项目建设。投入150万元,完成明仕跃进干渠谷龙桥至那脉2公里三面光水利工程维修。联系县公路局投资60万元,完成堪圩街过境水泥路建设。投资70万元,建设堪圩水厂,解决堪圩街群众饮水难问题。分别投资25万元和32万元建设陇甘桥、那关桥。完成沼气池建设295座。完成乡政府综合办公楼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95万元,比上年增长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