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西村简介
苍西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的西南方向,距市区约12公里。位于货运大道与疏港大道交叉点,东至苍峄路,西依海榆中线,南邻龙桥镇,北靠白水塘路。面积9.67平方公里。有1个经济社,10个村民小组。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涌现出了22位革命烈士。1927年成立的0苍西党支部和苍西农民协会,是琼崖革命史上较早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目前全村有450户,1850人。早期主要以种植甘蔗、豆类、木薯、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主,苍西的甘蔗亩产2000斤~3000斤左右,以甜、脆著名。由于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苍西村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现在经济主要靠出租土地与公司联营。2003年以来,苍西村筹资约200万元建设绕村道路,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90﹪。建起了长约30米的文化艺术长廊。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内,书屋面积约50平方米,拥有藏书1200册。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4359元。是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0106100 | 570000 | -- | 查看 苍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四季华庭社区 |
四季华庭社区 四季华庭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5年7月,下设爱国卫生、治安保卫、人民调解、民政福利、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机构,属单位型社区。管辖范围东起安宁路,西接坡巷路,南至城西路,北至南海大道,面积为0.9平方公里。社区下设人民调解、治保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民政福利等机构。社区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1名,其中流动党员16名。社区居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3名。小区内设有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网球场、游泳池、卫生服务站等公共设施,餐饮业、服务业、房地产业较为发达,现有石山乳羊第一家、海口汽车南站等。社区内共有16个单位,其中教育院校5个,卫生医疗单位2个,行政机关单位2个,其他物业住宅小区6个,部队军事单位1个,共有住户2340户,常住人口5984人,流动人口1341人。社区住宅小区人口比较多,最大的四季华庭小区目前已建好的住宅楼1308套,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绿化率43%。小区内设有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网球场、游泳池、卫生服务站等公共设施。目前的四季华庭社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生活安康和谐,已逐步形成一个社风文明,百姓和谐,崇德重教的新型社区。 |
金沙社区 |
金沙社区 金沙社区隶属城西镇。2006年1月1日成立。位于美国工业村东侧,吉宝家园旁,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东起中沙路,西至海榆中线,南靠头铺村,北依南海大道。社区有4个住宅小区、8个集团单位、8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常住居民有21079人,流动人口2003人。辖区工业、房地产、教育业较发达,有一汽海马、保税区、碧凯药业、丁香家园、京江花园、农垦医院、农垦卫校等。社区下设人民调解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民政福利会、治保会、爱国卫生会。社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3名。 |
金盘社区 |
金盘社区 金盘社区隶属城西镇。1997年4月成立。位于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金盘实验学校旁,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东起建设三横路,西至中沙路,南靠金盘大道,北依南海大道。辖区内有350个企事业单位、9个单位住宅区、20个物业小区。常住居民7000多人,流动人口1442人。有各类球场20个、健身娱乐场2个,是一个单位型社区。辖区内服务业、房地产、文化产业发达,现有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海南日报社等多家大型单位。社区下设人民调解、治保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民政福利等委员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站。社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3名。 |
府西社区 |
府西社区 府西社区隶属城西镇。1997年4月成立。位于城西路南侧,城西中学旁,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东起坡巷路,西至建设三横路,南靠学院路,北至南海大道。社区内有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分校、海虹纺织厂等36个单位。常住人口5671人,流动人口1175人,是一个单位型社区。社区下设爱国卫生、治安保卫、人民调解、民政福利、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机构。设居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专职人员3名。 |
仁里北社区 |
仁里北社区 仁里北社区隶属城西镇。2007年11月成立,由原来的村委会改制而成。东起海口地税局,西至城西小学,南靠城西路,北依四季华庭社区,辖区总面积250亩。常住居民4231人,流动人口3478人。辖区内教育、服务业、餐饮业较为发达,有城西小学、城西派出所、金宝莱商务酒店、海口汽车南站、石山乳羊等10多个单位。社区下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专职成员4名。设人民调解、治保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民政福利等机构。 |
仁里南社区 |
仁里南社区 仁里南社区隶属城西镇,于2007年10月25日成立。东起龙昆南路,西至城西横路,南靠椰海大道,北依南海大道,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87医院、安宁医院、海南省地税局等13个企事业单位,交通十分便利,经济繁荣,总人口3164人。社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专职成员3名。下设人民调解、治保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民政福利等机构。 |
山高村 |
山高村简介 山高村位于海口市龙昆南路南端,与东环铁路海口总站毗邻,东接丁村,西邻海南医学院,南依高坡村,北靠城西路。全村原土地面积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多亩,全村112户,总人口901人,外来人口3277人。由于山高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于房屋租赁及第二、三产业。2003年村民筹资近300万修建长约3公里的绕村道路。建起了长约20米的文化长廊。2009年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村农家书屋设于村委会内,书屋面积约20平方米,现有藏书量1800余册。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是城西镇富裕村庄。2009年人均年收入5000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5313元。 |
高坡村 |
高坡村简介 高坡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以南,距市区约10公里。东至两院路,西依沙坡水库,南靠羊山山脉,北与椰海大道接壤。总面积1.02平方公里。高坡村是海南省早期的革命村庄,伴随海南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光辉,解放后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群众生活和村庄建设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全村有252户,总人口1131人,分上、下两个经济社。全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利用集体土地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包括塑料加工厂在内的多家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同时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主要种植蔬菜及养猪,2009年人均年收入达4049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4277元。2003年以来,村里兴建30米长的生态文化长廊,硬化道路1000米。2009年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村农家书屋设于村委会内,书屋面积约20平方米,现有藏书量1600余册。高坡村在2005年自行组织一支36人的腰鼓队和40人的舞狮队,定期开展村民歌咏比赛。该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是全市公认的无-,无吸毒,无-,无斗欧,无计划生育外生育的“五无”村庄,是龙华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单位。 |
苍东村 |
苍东村简介 苍东村原名苍峄村,后分为东、西两个村,东边为苍东村、西边为苍西村。是革命老区村庄,隶属城西镇。位于城西镇西南部,东至海南啤酒厂,西至苍峄路,南至羊山山脉,北至椰海大道。1927年成立0苍东党支部和苍东农民协会,是琼崖革命史上较早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面积2.8平方公里,有93户,总人数405人。经济以种植甘蔗为主,其次是花卉、水稻、蔬菜。第三产业及石材加工业也很有优势。农村建设符合《海口市农村村(居)民建设住宅规定》标准,这在海口是第一村。全村集中建沼气池,村民100%用上沼气,这在全省农村是首例。从1991年来,苍东村筹资100万元建设绕村道路,投入6万元建设美化、靓化、绿化工程。还建起了一条长200米的生态艺术长廊和一条长100米的生态文化墙。2010年,又在龙华区纪委的牵头下,在进村路旁建起廉政文化一条街。苍东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是全市公认的无-,无吸毒,无-,无斗欧,无计划生育外生育的“五无”村庄,是海南省第一批全国精神文明示范村。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201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4200元。苍东村在1997年自行组织一支30人的苍东妇女腰鼓队和25人的老年合唱团,定期开展村民歌咏比赛。苍东村1999年被新华区(现龙华区)评为小康村;2001年评为“军民共建模范单位”;2002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五好党支部”;2004年被省民政厅联合评为“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10年被龙华区纪委确定为基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 |
苍西村 |
苍西村简介 苍西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的西南方向,距市区约12公里。位于货运大道与疏港大道交叉点,东至苍峄路,西依海榆中线,南邻龙桥镇,北靠白水塘路。面积9.67平方公里。有1个经济社,10个村民小组。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涌现出了22位革命烈士。1927年成立的0苍西党支部和苍西农民协会,是琼崖革命史上较早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目前全村有450户,1850人。早期主要以种植甘蔗、豆类、木薯、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主,苍西的甘蔗亩产2000斤~3000斤左右,以甜、脆著名。由于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苍西村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现在经济主要靠出租土地与公司联营。2003年以来,苍西村筹资约200万元建设绕村道路,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90﹪。建起了长约30米的文化艺术长廊。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内,书屋面积约50平方米,拥有藏书1200册。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4359元。是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
丁村村 |
丁村简介 丁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的东南方向,位于凤翔路和迎宾大道交叉点,与东环铁路总站毗邻。东至美舍河,西至迎宾大道,南至府城镇凤翔路,北与高坡村交界。土地面积1.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6.67公顷,耕地面积64.67公顷。全村共有218户,总人口4141人,常住人口1014,流动人口3127人。丁村依托海口城郊优越条件,大量土地被征用,大多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现有农民企业经营户10户,石材加工厂32家,每年创造产值逾千万。经济以发展城郊高效农业和养殖业、石材加工业、运输业为主。历史上有私塾“文昌阁”。2001年新建了篮球场、文化室。2003年村自筹50万修建了绕村公路,道路硬化长约4公里。2004年被海南省民政厅定为全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示范村。同年被评为全省民主管理示范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先进农村党支部等称号。2009年人均年收入4542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4827元。 |
薛村村 |
薛村简介 薛村坐落在府城城南白水塘畔,距离海口市中心8公里,府龙路自北向南穿过村中心,交通十分方便,东至东线高速公路,西至羊山山脉,南至白水塘,北与丁村接壤,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17个经济社,504户,人口2569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40余人,流动人口104人。 薛村原属琼山市府城镇管辖,2003年划入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地处羊山麓下,属火山岩石土质,土地肥沃,空气新鲜,以农耕为主。又东、南、西三面临水,东临白水塘,南有龙潭溪自西向东流,西有新水利渠灌入。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种植龙眼、荔枝、椰子和石榴等热带水果,经济收入主要靠蔬菜与养殖。 薛村不仅是一个文明古老的村庄,而且还是一个革命老区,0薛村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全村现有62名党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开辟村路,兴修水利,使全村路通、电通、水通,生活得到了改善,村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农家书屋、篮球场、村文艺队。2009年,人均年收入3606元。2010年人均收入3987元。 |
头铺村 |
头铺村简介 位于城西镇西南部,东至苍峄路,西接海南农垦医院,南邻高坡村,北靠金盘工业开发区。村庄占地面积约364亩,现有住户228户,常住人口827人,流动人口3490人。总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4亩。经过海马一、二期及海口保税区、金盘工业开发区征地后,现仅存边角地不足200亩。村民中有大部分安置就业于海马汽车制造厂,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房屋出租,全村2010年,人均收入5474元。2011年,人均收入7000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头铺村人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村里各项改革,积极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城郊型农业,村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年的创建文明生态村当中,成绩显著。村里先后建起了147平方米的文化长廊、1215平方米的生态长廊,建成占地50亩生态园林休闲公园。总建筑面积1415平方米的二层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已竣工使用,其中农家书屋面积160平方米,拥有藏书1625册。环村西路“生态文明路”已形成规模,8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已建成,完成了20家示范户庭院绿化美化生态工程。2004年6月7日,海南省首个禁毒教育馆—龙华区禁毒教育馆在头铺村正式挂牌并免费对外开放。2010年6月22日,“海南省流动人口示范点现场会”在本村召开,受到省委常委肖若海、海口市市委书记陈辞的肯定。头铺村村貌整洁、村风文明,百姓富裕,和谐之声四处飘扬。 |
大样村 |
大样村简介 大样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的东南方向,距市区约16公里,是市郊远村庄。东至薛村交界,西接沙坡水库,南邻绕城高速公路,北靠丁村。下辖坡训、大样和坡崖3个自然村,1个经济社,6个村民小组。 2003年划入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并成立大样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社的三套领导班子及共、青、妇、计划生育协会等。2010年全村有266户,总人口1125人。村面积5.92平方公里。主要经济以种植稻谷、蔬菜为主。2004年修建2个篮球场。2008年,大样村依靠区下拨的水泥及自筹资金约70万元建设了长约4公里的绕村道路。建起了长约25米的文化艺术长廊。大样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是全市公认的无-,无吸毒,无-,无斗欧,无计划生育外生育的“五无”村庄。2009年人均年收入3922元,2010年人均收入4148元。 坡崖村坡崖村解放前称为“博崖村”,属广东省琼州府文焕都丰好乡管辖,二十世纪初归广东省琼州府高抚乡管辖。坡崖村原属琼山市府城镇管辖,2003年划入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坡崖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以南,距市区约16公里。属大样村下辖自然村。东依薛村,西至羊山地区,南临羊山水库,北靠沙坡水库。现有村民244人。主要经济以种植稻谷、蔬菜为主。 坡训村坡训村原属琼山市府城镇管辖,2003年划入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坡训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以南,距市区约16公里。属大样村下辖自然村。东依保明村,西至羊山水库,南临绕城高速,北靠薛村。现有村民120人,是较小村庄。主要经济以种植稻谷、蔬菜为主。 |
沙坡村 |
沙坡村简介 沙坡村地处龙华区城西镇的西南方向,距市区约10公里,是市郊远村庄。有1个经济社,2个村民小组。东至高坡村,西依苍东村,南靠沙坡水库,北与椰海大道接壤。总面积0.8平方公里。沙坡村是海南省早期的革命村庄,伴随海南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光辉,解放后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群众生活和村庄建设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沙坡村1995年成立党支部、村委会、经济社的三套领导班子及共、青、妇、计划生育协会等,2010年全村有56户,总人数302人,流动人口419人。沙坡村现有耕地面积236亩,耕地由经济社以法定程序发包给农户管理耕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1992年,该村创办了饲养白鸽协会,现有26户专业养白鸽户,白鸽约为7000多只。由于种养结合,多种经营,促进了集体、个人经济的发展,2009年度人均收入达到3905元,2010年,人均收入4132元。2003年来,沙坡村筹资约百万建设绕村道路。投入数万元建设美化、靓化、绿化工程,修建篮球场。建起了长约20米的生态艺术长廊。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内,书屋面积约60平方米,拥有藏书1619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