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创建于1952年5月1日,前身是琼山垦殖所,成立于1952年3月。同年5月撤琼山垦殖所,成立琼山垦殖场。1956年6月改称国营东山农场。1959年7月与海南行政公署农业处在三门坡建立的红明农场合并组成三门坡农场。1969年4月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7年1月改称广东省国营红明农场。1988年4月改称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隶属海南省农垦总局,属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红明农场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南部。场区东邻文昌市东路农场,西连琼山区谭文域,南接琼山区东昌农场,北至琼山区云龙镇。南北长约29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场部设在三门坡墟西北2公里处,距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42公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30公里、东线高铁海口东站43公里、海南高速公路仙沟出入口28公里。223国道贯穿场区南北,交通十分便捷。农场属玄武岩台地,适宜机耕作业。土质多为砖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地面河流一条,水库2座,山塘7个,总蓄水量2056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566.67公顷。
经济发展
红明农场土地面积9733.33公顷,总人口20080人。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6亿元,职工收入2.39万元,人均居住面积21.98平方米。1998年起,红明农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腾出老胶园、低产胶园1333. 33公顷,改种荔枝、胡椒、花卉。2010年,种植荔枝1400公顷,胡椒261.33公顷,花卉80公顷,由职工租用农场土地,自费经营,自负盈亏。销售荔枝1000多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纯收入5000多万元;花卉产值近1000万元,胡椒销售75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农场征收地租400多万元。职工户均自营种植收入3.47万元。荔枝、胡椒、花卉已成为农场新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农场正常运转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企业改革
红明农场大胆解放思想,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开放中求活力,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2004年,场办二级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造,二级企业与农场脱钩,打破吃“橡胶头”大锅饭的被动局面。先后撤销水果公司、花卉公司和工建公司;供销商贸公司和招待所与农场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心幼儿园改场办为民办。2005年6月,实行企业内部政企分开,农场和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分设领导机构。农场设党办、行政办、纪审办、自营办、工会、劳动社保科、国土科、发改科、财务科。基地分公司设基地办、人力资源部、经管部、生产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结算部。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即一个党委,场长兼任公司经理。农场机关各部门负责非胶产业,公司机关各部门负责橡胶产业,农场其他事务仍须协力共管。
2008年1月1日起,海南农垦由“省部共管,以省为主”调整为海南省人民政府全面管理。2008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思路,启动了农场与基地分公司的完全分离工作。整理划清了双方在人员、资产、费用、机构与业务上的边界,理顺两者的关系,推进实现海胶集团上市目标。同时,农场和基地分公司分别成立党委,各管各的党务;组建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农场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农场承担的政府社会职能。2010年1月,成立海口市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农场一分为三:红明农场(土地6333.33公顷)、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土地2578公顷)、海口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土地880公顷)。农场负责管理职工自营经济、林下经济以及民生工程,教育干部职工,稳定三个秩序,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重组农场经济的工作职能。
2009年1月,农场职工社保业务(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移交地方,同年6月,农场中小学教育职能移交地方;2010年8月,农场民政事务移交地方。
民生建设
2009年,农场政企分开后,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至2010年,建设硬板化道路46公里,占计划任务78.63公里的58.50%;完成居民点安全饮水改造工程69个,占计划任务89个的77.52%。加快场部小城镇建设、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步伐。按照“农场补贴,职工集资,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物业”办法,建成场部商住楼3幢36套;6个小区110幢276套职工住宅楼;全场改造建设职工住房1410套,占计划住房2222套的63.46%。2002年~2010年,建设文明生产队21个,占主要居民点的46.7%。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万人 | 55平方公里 | 460107400 | 570000 | 0898 | 查看 国营红明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国兴街道 |
国兴街道位于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四至范围:东起司马坡心岛,西临龙昆南路,北至国兴大道,南与府城街道办、滨江街道办接壤。 辖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下辖攀丹、巴伦、米铺、道客等4个社区居委会,驻有海南省委党校、海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考试局、海南省教师培训院、海南设计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海口妇幼保健院、海口汽车东站、海口市消防局、海南南方航空公司、美兰区检察院等省、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53家。 |
府城街道 |
府城街道办事处位于琼山区北部,东至琼州大道,西与城西镇接壤,南至高登街,北至国兴街道道客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2013年6月18日,府城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目前下辖甘蔗园、云露、府城、忠介、北官、文庄等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06448人。 府城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市主干道龙昆南路、红城湖路、琼洲大道贯穿其中,城区主干道主要有中山路、文庄路、高登路、朱云路、建国路、忠介路,商贸业发达。 府城街道为琼山区政府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的核心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时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现在是海口市的中心城区,也是琼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辖区内共有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149个,有海瑞、丘浚故居、琼台福地、文庙、琼台书院、鼓楼城墙、古城西门、许子伟故居等国家、省、市级名胜古迹。有海南师范、琼台师范、海南中学、琼山中学、府城一小、二小、三小等大中小学。 |
滨江街道 |
滨江街道辖区辖区东起南渡江,南至新大洲大道与备战路,西与琼州大道五公祠处,北至红城湖大道延伸段,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总人口31527人,其中常驻人口27195人,辖有东门、城东、下坎和铁桥4个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40个,驻地单位48个,主要居民小区33个。滨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崇文、坚韧、实干”的琼山精神,积极做好街道各项工作,做到四个立足:一是立足转型升级,加快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以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为着力点,促进滨江街道的社会管理更趋精细化、扁平化、高效化;二是立足质态提升,加快滨江新城建设;三是立足民生为本,加快滨江社会事业发展。四是立足组织建设,以实现区委村级组织换届“六个确保”为目标,扎实推进滨江街道社区换届工作。并继续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严作风树形象,强素质求实效,重服务赢民心,为“建设美丽滨江,实现绿色崛起”,创造辉煌! |
凤翔街道 |
凤翔街道办位于琼山区北部,东至南渡江,南与龙塘镇接壤,西与龙华区城西镇接壤,北至高登街。2013年6月18日,凤翔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全街道辖区5个社区,5个行政村,目前下辖大园、凤翔、高登、桂林、三峰等5个社区居委会,红星、五岳、那央、儒逢、石塔等5个村委会,下设35个居民小组,31个村民小组,辖区人口约86049人。 城市主干道龙昆南路、琼洲大道、中山南路、凤翔路、绕城高速公路、椰海大道贯穿凤翔街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辖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龙塘镇 |
龙塘镇隶属琼山区,位于海口市中部偏北,南渡江下游西岸,东与云龙镇隔江相望,南与龙泉镇接壤,西与龙泉镇、龙桥镇相连,北接府城镇,土地总面积38.7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龙塘墟。因墟镇街道弯曲象龙身,南渡江边积沙成堆状似龙头,故称为龙塘镇。建国初期,称为三民乡,1951年改为琼山县第七区;1957年撤并为龙塘、十字路2个大乡;1958年9月成立龙塘人民公社,同年11月改称为五一公社;1959年7月撤销五一公社分别成立龙塘、永兴人民公社;1961年夏分出龙塘、龙桥、十字路3个人民公社;1979年3月再分出五一、椰子头、仁新3个大队成立美仁坡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立龙塘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设龙塘镇,属琼山县管辖;2002年11月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属海口市琼山区管辖。目前,全镇有潭口、仁三、龙富、龙光、新民、文道、三桥、仁庄、三联、龙新和龙塘等11个村(居)委会,61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庄, 3万4千多人。龙塘镇属东部羊山小丘陵区,海拔30米——100米,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渡江沿岸低平,地质属宣武岩层火山喷出物玄武岩构成的石砾土。全镇耕地面积1105.93公顷,其中水旱田378.67公顷,坡地面积728.26公顷。辖区内有海南龙塘水文站,海南潭口电厂、海口水源厂、龙塘糖厂、海南建材总厂和南渡江水轮泵站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龙塘素有“民间雕刻艺术之乡”、 “服装加工镇”、 “历史文化名镇”、“水源地保护重镇”、“排球之乡”和“腰鼓之乡”的美称。传统手工业有服装加工业、石雕、木雕和陶瓷等,1995年,龙塘镇被中央文化部授予“民间雕刻艺术之乡”的称号。镇服装厂目前有131家,年产值2亿多元,是龙塘支柱产业。历史文化遗迹有汉代珠崖郡址、古井、古牌坊、古墓、古城堡等。南渡江流经我镇西侧,水资源极为丰富,龙塘水源厂承担海口市区80%的供水任务,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西岸范围都在我镇辖区内。龙塘人民酷爱各种文体运动,各村都有腰鼓队、排球队,2011年被海南省老体协授予“腰鼓之乡”的称号。 |
云龙镇 |
云龙镇位于琼山区中部、东靠演丰镇,西隔南渡江与龙塘镇相望,南连红旗镇,北接灵山镇。云龙镇是海口十大中心镇之一。2012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海南省第六次-会、市第十二次-会精神,0海口市委全会通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对云龙等镇实施计划单列试点的意见》,将云龙镇列为首个计划单列镇。今年5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又将云龙镇定位首批统筹城乡示范镇之一。要求把云龙镇建设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强劲发展的示范镇;环境友好、生态美好的示范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工商贸相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镇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示范镇”。 云龙镇人民政府驻云龙墟,距府城24公里。下辖云龙、云阁、云裕、云蛟、云岭、长泰、儒林等7个村委会,南区社区1个居委会,红明农场云龙分场,中税农场,岭脚热作场3个农场,有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100个。全镇辖区总人口2095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14人,农业户数4657户。201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2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08亿元,工业总产值2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0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云龙镇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墟镇城区面积150公顷,镇城常住人口4871人。境内西部有南渡江以及三十六曲河系,流经长泰、儒林2个村委会大部分村庄;东南部有演洲东河,南部有中型水库云龙水库,其集雨面积6.91平方公里。总库容103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9.3公顷。 云龙原名云龙赢市, 1938年琼崖工农红军在此改编时,改为云龙墟。1933年,属琼山县第七区;1939年——1950年4月属第二区;1951年属第一区云龙乡;1957年属云龙乡、大山乡;1958年9月成立太阳升公社(含云龙、土桥、岭脚乡),社址土桥墟,12月改称为云龙人民公社;1961年分开成立云龙、土桥、岭脚等3个公社;1964年岭脚公社并入云龙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云龙区公所;1987年3月改设云龙镇。 云龙镇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历史人文得天独厚;土地资源丰富肥沃,天然水系四通八达,田园风光自然优美,具有“四宜三养”(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开发的先天基础。云龙镇位于海口市半小时生活圈内,毗邻美兰国际机场和东环高铁美兰站。随着绕城高速二期城市快速道路、三江至永兴的二级公路、海榆东线、云定等道路建设及改扩建,云龙镇将更为快捷地融入主城区发展布局当中,充分发挥交通主导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各镇协调发展。依托云龙产业园,高新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临空经济园正在加快推进,201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23亿元,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以淮山、莲雾、花卉、冬季瓜菜等农产品享誉省内外,特色现代农业基础雄厚;红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旅游地产、职业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正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提高。 云龙镇是革命老区,有老区村庄52个,革命烈士305名。1927年,海南岛第一个党支部在该镇道让村建立,第一个交通站在玉仙潭口渡口码头成立。1938年12月5日,琼崖工农红军在云龙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名胜有海南省唯一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琼崖红军改编旧址,有被-总理喻为琼崖人民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将军故居,有琼崖民众抗日第一枪——潭口第一枪纪念亭,有王文明会见冯白驹的本礼湖旧宅,有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唐胄墓”。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一等奖”,北庄洋整治被省水利厅评为“专项检查评比一等奖”,200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海南省推广优质米工作一等奖”;2005年角布村被省卫生厅评为“海南卫生村”;2009年上村被评为“海南省绿色家园示范村”;2010年云龙镇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名镇”。 云龙镇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优惠的投资政策,高效的办事效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云龙镇投资置业,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和丰厚的回报,而且可以让您尽情享受创业的热情和人生的乐趣。我们竭诚欢迎四海宾朋、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旅游、投资、兴业,我们将秉承开拓创新、廉洁高效、便捷服务的宗旨,以真诚、热情与您携手奋进,打造共同家园——中国云龙镇。 |
红旗镇 |
琼山市辖镇。原属道崇乡,1969年改红旗公社。1987年置红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万。223国道经此。辖红旗、昌文、道崇、苏寻三、合群、龙源、龙友、墨桥、大山、龙榜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榨糖、农机、造纸、粮食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甘蔗。. |
三门坡镇 |
三门坡镇位于琼山区中南部,东交文昌市东路镇,南靠大坡镇,西邻甲子镇与旧州镇,北接红旗镇,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1个村(居)委会,164个村民小组,人口约为2.4万人。境内有三门坡墟和谭文墟,镇人民政府驻三门坡墟,距海口市区47公里,距海口美兰机场35公里。三门坡墟座落于高坡顶端,且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海榆东线(国道223线)穿过镇境13公里,谭仙大道连接三门坡墟、谭文墟和定安县。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环境、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文化中心。 近年来,三门坡镇委、镇政府以“富裕、文明、和谐”三门坡为目标,大力发展“五型”(规模型、特色型、加工型、合作型、市场型)农业经济,精心打造“三大产业片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00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瓜菜13000亩。2012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6亿元,同比增长11%;农业产值实现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乡镇企业产值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工业产值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比同期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6490元,比上年增长10.5%。 |
大坡镇 |
大坡镇位于海口市的最南边,东、南与文昌市的南阳、蓬莱镇交界,西连甲子镇,北接三门坡镇,总面积58.6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在大坡墟,距府城58公里。大坡墟有旧墟、新墟。大坡镇下辖大坡、福昌、中税、新瑞、树德等5个村委会,共有92个村民小组,人口3180户,13644人。2013年6月底,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文明生态村创建全覆盖的乡镇。相传清乾隆六年(1741)有陈、李两姓相继在旧墟开设店铺,因地处大坡岭而得名。新墟于1983年规划兴建。新、旧址相距1.5公里。大坡镇清末民国初期为开文图;1927年改称大坡乡,属第八区和第九区;1939年属第四区(树德乡)和第五区的三英乡;1951年属第二区;1958年9月属三门坡人民公社;1959年7月份成立大坡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大坡区公所;1987年3月改设大坡镇。 大坡镇属红壤土小丘陵地区。境内水源主要有门板水库、高明水库、土其塘水库、湴统水库、大吉水库、苦塘水库等8个;大坡拥有五大田洋:福昌洋,面积3780亩,位于福昌村委会;塘口洋,面积730亩;大坡洋;1280亩,位于大坡村委会;丁云洋,面积1250亩,位于新瑞村委会;道宋洋,面积630亩,位于中税村委会。 2013年,“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已在我镇深入推广,各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无公害瓜菜、养猪业、养鸡业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体系。我镇现种植胡椒11407亩、橡胶18925亩,此外还有香蕉2663亩、瓜菜5308亩、菠萝3110亩、石榴1368亩、槟榔2495亩等;养鸡年出栏量132万只、养猪年出栏量18710头。 我们在继续壮大胡椒、橡胶种植业的同时,引进新的生产线,发展肉鸡生加工和橡胶加工,促进养鸡业、橡胶加工业的转型发展。一是“牧榕”文昌鸡加工厂目前正在抓紧施工,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将达100万只以上。二是大坡橡胶加工厂新引进一条生产线后,该厂预计年加工干胶 7200吨,预计产值8000万元,成为我镇工业经济的新亮点。 大坡镇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继续巩固“无毒镇”“平安镇”荣誉称号、切实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墟镇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甲子镇 |
甲子镇 位于琼山区南部,距府城65公里,2002年由原琼山市甲子镇和新民乡合并而成。北接三门坡、旧州镇,西连定安县仙沟墟,东邻大坡镇,南与文昌市蓬莱镇、定安县永丰墟交界。总面积151.78平方公里。境内还有海南长昌煤矿、新民林场。 甲子镇属于缓坡丘陵区,土壤多为沙砾土、红土和粘土,土质构造较复杂,资源性缺水较严重。 现有14个村委会、154个自然村、216个村民小组,有老区村庄49个。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29364人,其中农业人口28280人,非农业人口1084人。全镇有25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1个,党员252人;农村党支部14个,党员940人。 全镇常用耕地面积70393.05亩,其中水旱田29713.95亩,坡地40678.95亩,林地面积63000亩。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橡胶、胡椒、反季节瓜菜为主。2012年,耕作水稻41932.5亩、橡胶19327.5亩、胡椒4594亩、瓜菜12197亩。甲子镇耕作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面积比例较小。 |
旧州镇 |
琼山市辖镇。1987年置旧州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7公里。面积126.2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云长公路经过。辖旧州、红卫、道美、光明、联星、池连、岭南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经济作物有橡胶、甘蔗等。旧州岭周围盛产龙眼,以果甜肉厚著称。. |
国营红明农场 |
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创建于1952年5月1日,前身是琼山垦殖所,成立于1952年3月。同年5月撤琼山垦殖所,成立琼山垦殖场。1956年6月改称国营东山农场。1959年7月与海南行政公署农业处在三门坡建立的红明农场合并组成三门坡农场。1969年4月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7年1月改称广东省国营红明农场。1988年4月改称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隶属海南省农垦总局,属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红明农场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南部。场区东邻文昌市东路农场,西连琼山区谭文域,南接琼山区东昌农场,北至琼山区云龙镇。南北长约29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场部设在三门坡墟西北2公里处,距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42公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30公里、东线高铁海口东站43公里、海南高速公路仙沟出入口28公里。223国道贯穿场区南北,交通十分便捷。农场属玄武岩台地,适宜机耕作业。土质多为砖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地面河流一条,水库2座,山塘7个,总蓄水量2056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566.67公顷。 经济发展 红明农场土地面积9733.33公顷,总人口20080人。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6亿元,职工收入2.39万元,人均居住面积21.98平方米。1998年起,红明农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腾出老胶园、低产胶园1333. 33公顷,改种荔枝、胡椒、花卉。2010年,种植荔枝1400公顷,胡椒261.33公顷,花卉80公顷,由职工租用农场土地,自费经营,自负盈亏。销售荔枝1000多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纯收入5000多万元;花卉产值近1000万元,胡椒销售75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农场征收地租400多万元。职工户均自营种植收入3.47万元。荔枝、胡椒、花卉已成为农场新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农场正常运转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企业改革 红明农场大胆解放思想,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开放中求活力,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2004年,场办二级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造,二级企业与农场脱钩,打破吃“橡胶头”大锅饭的被动局面。先后撤销水果公司、花卉公司和工建公司;供销商贸公司和招待所与农场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心幼儿园改场办为民办。2005年6月,实行企业内部政企分开,农场和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分设领导机构。农场设党办、行政办、纪审办、自营办、工会、劳动社保科、国土科、发改科、财务科。基地分公司设基地办、人力资源部、经管部、生产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结算部。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即一个党委,场长兼任公司经理。农场机关各部门负责非胶产业,公司机关各部门负责橡胶产业,农场其他事务仍须协力共管。 2008年1月1日起,海南农垦由“省部共管,以省为主”调整为海南省人民政府全面管理。2008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思路,启动了农场与基地分公司的完全分离工作。整理划清了双方在人员、资产、费用、机构与业务上的边界,理顺两者的关系,推进实现海胶集团上市目标。同时,农场和基地分公司分别成立党委,各管各的党务;组建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农场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农场承担的政府社会职能。2010年1月,成立海口市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农场一分为三:红明农场(土地6333.33公顷)、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土地2578公顷)、海口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土地880公顷)。农场负责管理职工自营经济、林下经济以及民生工程,教育干部职工,稳定三个秩序,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重组农场经济的工作职能。 2009年1月,农场职工社保业务(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移交地方,同年6月,农场中小学教育职能移交地方;2010年8月,农场民政事务移交地方。 民生建设 2009年,农场政企分开后,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至2010年,建设硬板化道路46公里,占计划任务78.63公里的58.50%;完成居民点安全饮水改造工程69个,占计划任务89个的77.52%。加快场部小城镇建设、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步伐。按照“农场补贴,职工集资,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物业”办法,建成场部商住楼3幢36套;6个小区110幢276套职工住宅楼;全场改造建设职工住房1410套,占计划住房2222套的63.46%。2002年~2010年,建设文明生产队21个,占主要居民点的46.7%。 |
国营东昌农场 |
海南省国营东昌农场创建于1952年,隶属于海南省农垦总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境内,场部设在海口市琼山区白石溪,距海口市65公里,距海口美兰机场40公里,距文昌市文城镇18公里。农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 全场共有4个分场,13个直属单位,36个生产队;总人口12820人,职工常住户3581户,在职职工1737人,离退休职工2700人;拥有土地面积110836亩,已开发利用101592亩。目前橡胶种植面积20000亩。职工自营经济总面积30440亩,其中,荔枝种植面积12000亩,胡椒12000亩,龙眼1060亩,香蕉1950亩,菠萝750亩,甘蔗650亩,其他经济作物2030亩。农场生产的农业产品已通过海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认证。胡椒基地获授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场是国家的“全国高产优质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胡椒产品已注册“昌农”商标。农场饲养业的品牌产品“牧榕牌”文昌鸡通过工商总局的注册,目前年出栏150万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