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村委会隶属灵山镇,位于灵山镇北部,距灵山镇政府约10公里,东邻琼州海峡,南毗大昌村委会、爱群村委会,西与东头村委会接壤,北接仲恺村委会。全村委会有628户,共2561人。土地面积400公顷,其中水旱田1347.3亩、坡地213亩,海水、淡水养殖面积753亩。
村民以种养为主,建筑业为辅,该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依托沿海优势,发展养虾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村委会现在富余劳动力337人外出搞建筑业,建筑业年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40%多。
新管村委会现有乡村硬板化道路3000米,交通方便,建有村文化室二间,图书二万多册,休闲活动场所面积7亩;全村家家户户使用清洁卫生饮用水,户厕279户,村民行为文明,村容村貌整洁,勤劳致富。2005年经济总收入1083.2万元,净收入688.6万元,年人均收入2680元;2006年人均收入2818.8元;2007年人均收入2930元;2008年人均收入3126元;2009年人均收入3599元;2010年经济总收入1400.1万元净收入928.7万元,年人均收入3601元。2010年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34.3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0108101 | 570000 | -- | 查看 新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灵山社区 |
灵山社区居委会 灵山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6年,原称灵山文明居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灵山墟中心区域,东毗邻琼山新市区,北至灵山派出所,与灵山村委会相邻,南与群山村委会相连,西至中心小学。总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5个居民小组:琼文居民小组、灵桂居民小组、潭龙居民小组、仙云居民小组、机关居民小组。总常住人口8674人,共1316户。辖区内有镇政府、供电所、中学、农业银行、供销社、派出所等25个机关单位。 居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3名,计生专干1名,计生信息员8名。设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下设人民调解、妇女儿童、治安保卫、青年民兵等工作委员会。 社区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38家,大型机械厂(南江机械厂、焊条厂、柳琼机械厂)3家,印刷厂2家,中学1所,小学1所,农业银行1所,酒店2家,文艺活动娱乐中心1个,街道23条,小巷46条。 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现有农贸市场一个,近500家个体工商户,主要以零售业、小商品经济为主。农产品贸易,饮食业发达。居民主要以米粉加工、榨油、运输、蔬菜水果批发、副食、五金零售等为经济来源。2005年人均收入为4470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4589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4683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4756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830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939元。 灵山社区居委会除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节、观彩灯、拨河、排球赛、琼剧等文艺活动外,在农历三月初九有纪念六神公诞辰的活动。 |
晋文村 |
晋文村委会位于南渡江东畔,西面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南依琼山区云龙镇,北靠灵山镇和江东新市区,海榆东线公路分南北从其辖区内穿过。这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发展潜力大。 晋文村委会辖有13个自然村,12个经济社,农业户991户,人口3961人,土地面积14000亩,其中水田1753亩,旱田172亩,坡园地1466亩。设有党支部1个,党小组9个,0党员103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女党员20名,建国前老党员2名,大专文化程度12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交叉任职5人,书记、主任一肩挑。 目前已完成美兰国际机场河流改道征地约100亩,东环铁路建设征地约350亩,绕城公路建设征地约360亩的征地任务。同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利用广阔的土地改种高效农作物和发展养殖业。目前,南联、儒范两片种植橡胶250亩,玉兰笋500亩,尖椒1000亩,香蕉450亩,西瓜400亩;出现养鸡专业户12户,养鸡8万只,养鹅3000只,养鸭6000只,养猪6000头,针对征地任务多,剩余土地少的村庄,则引导群众加强学习,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第二、三产业致富。晋文村委会2005年人均收2580元,2006年人均收入2889.6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3236.2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560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3916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308元。 晋文村委会党支部、村委会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和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该村社社通路,户户通电,饮上卫生自来水,建起医疗卫生室两间,100%的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创建多善、儒友、琼秀、咏莲四个生态文明村,其中多善、儒友两个是省市生态文明村。支持和帮助晋文小学改善教学环境。 2008年度,该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好”等次农村“两委”班子;被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
东平村 |
东平村委会地处南渡江入海口,距灵山墟约13公里,与海口市中心隔江相望,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799亩,人口1877人,共380户。下辖3个自然村(麻余村、林丹村、新村)15个经济社。主要经济来源为建筑业、运输业、种养殖业,2005年人均收入为3280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3421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3614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712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272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186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群众喜爱参与各种文娱活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东头村 |
东头村委会位于灵山镇北部,紧靠南渡江东岸,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辖19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1026户,总人口5024人,0党员63名。主要通过,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芋头梗种植,建筑业,运输业,现有养猪专业户3户。该村委会现都户户通电、路路通村,并都饮上卫生水。2010年人均收入达4694元。 |
新市村 |
新市村委会位于海口市南渡江东岸,距琼州大桥东南1.5公里处,面积85.3公顷,耕地面积1061.4亩,总人口2215人,668户。由新市、新城、涌潭、儒翠、大到、吴宅、柯宅、排田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组成。新市村委会前身系1974年至1983年间和现在的爱群、美庄两个村委会组成新市大队。1983年更名为新市乡;1986年至1992年从新市大队划分成立新市管理区;1993年更名成立新市村委会至今。 新市村委会地理位置较平坦,临近海府地区,新市墟是灵山镇四大农贸市场之一,市场经济非常繁荣,是周边村委会群众和农产品的聚集地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水稻,外出务工(主要建筑手工业)以及经营个体生意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3220元,2006年人均收入3382元,2007年人均收入3582元,2008年人均收入3800元,2009年人均收入4103元,2010年人均收入4431.24元。乡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村民已全部饮用卫生水,社会治安状况较好。 其中涌潭村是原农民协会领导人林平烈士的出生地,村中有林平烈士的故居,林平烈士曾在涌潭举办夜校,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演文明戏,在涌潭、儒翠、拾桂一带召开农民大会,组织中山农民协会和组织农民军。 |
新管村 |
新管村委会隶属灵山镇,位于灵山镇北部,距灵山镇政府约10公里,东邻琼州海峡,南毗大昌村委会、爱群村委会,西与东头村委会接壤,北接仲恺村委会。全村委会有628户,共2561人。土地面积400公顷,其中水旱田1347.3亩、坡地213亩,海水、淡水养殖面积753亩。 村民以种养为主,建筑业为辅,该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依托沿海优势,发展养虾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村委会现在富余劳动力337人外出搞建筑业,建筑业年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40%多。 新管村委会现有乡村硬板化道路3000米,交通方便,建有村文化室二间,图书二万多册,休闲活动场所面积7亩;全村家家户户使用清洁卫生饮用水,户厕279户,村民行为文明,村容村貌整洁,勤劳致富。2005年经济总收入1083.2万元,净收入688.6万元,年人均收入2680元;2006年人均收入2818.8元;2007年人均收入2930元;2008年人均收入3126元;2009年人均收入3599元;2010年经济总收入1400.1万元净收入928.7万元,年人均收入3601元。2010年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34.36%。 |
爱群村 |
灵山镇爱群村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琼洲大桥北侧,总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辖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分别分为大洋田、洋田子、大良、渡头、儒雅、晚胆、昌园、长发、儒屋上、儒屋下、里拥一、里拥二、里拥三、里拥四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393人,共596户,耕地面积1604亩,坡地约823亩,林地约90亩。 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种植水稻和蔬菜,农闲时也到外面打零工补贴。这几年村民的平均年收入为2005年人均3266元,2006年人均3520元,2007年人均3820元,2008年人均4120元,209年人均4450元,2010年人均4800元。村里的主干道路已经硬板化,进村道路都畅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古庙,是村民平时的娱乐场所,每年都搞一次文化活动,俗称“公期”,以琼剧表演来庆祝,招朋待友,热闹非凡。有几个村的古庙有将近百年历史,有些都已经由村民出资重新维修,里面雕龙刻凤,花草树木等,很有民俗气息,有几棵百年树龄的大树,尤其是里拥村的大榕树,一棵树有几条根延伸地上,现在谁都分不清哪条是主根。 村里有一所爱群小学,校园优美,教育良好,村里的治安环境很好,从没有发生重大的犯罪事件。目前该村有养猪专业一户。参合率达92%,改厕率63%,户户有自来水和电视,现在该村村民都饮上了卫生水,每年冬修水利役入大量劳力维修3公里水沟。2006年该村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多次被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等。 |
美庄村 |
美庄村委会处于白驹大道旁,距离海南省党委、政协办公大楼3公里,距离灵山镇委、镇政府7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总面积2093.78亩,其中耕地面积581.28亩,总人口902人,235户,本村委会劳力除季节插秧收割以外,年青人员都在外搞副业,打零工(木工或泥工),全村有6个自然村。美庄村委会2005年人均收入为3826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3908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4232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4253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274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308元。 |
新琼村 |
新琼村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琼州大桥东侧,与海口市中心市区隔江相望,琼州大桥连海文高速路与琼山大道交叉处是该辖区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方便。全村委会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3630人。1956年间,北抚、溪边、榕树、田上4个自然村组成榕树合作社(当时高组社),雅州、坡上、乐阳3个自然村组成上州合作社(即高组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榕树高组社即更改为榕树大队,上州高组即更改为新南大队,1962年榕树大队与新南大队合并成为新南大队。1967年,新南大队与琼南大队(即现的新岛村委会)合并成为新琼大队,1974年新琼大队又再分为原的新南大队与琼南大队,分后不久新南大队便改为新琼大队,1985年改称为新琼村委会,现所辖的自然村即原来的新南大队所辖的自然村。 新琼村委会自1950年至2000年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农业主要靠种植水稻、种瓜菜;少量的养植业;80%的男劳力外出搞建筑业。 新琼村委会解放前农民的自己集资创办二所学校现在的“为民小学”与“新南小学”,校名至今不变。 新琼村委会各自然村的民俗节日,田上村、榕树村、雅州村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溪边村、坡上村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北抚村是每年农历五月十八与九月二十七日。这些节日,每位村民都十分重视,每逢节日村民们都准备好酒好菜邀请亲朋好友共同欢庆,还邀请琼剧团到村里演出几个晚上。1950年至1970年期间,北抚、溪边、榕树、田上4个自然,因比较靠近南渡江,他们每年的端午节,都举行村与村的龙船比赛,当时这个比赛活动十分隆重,吸引地方很多村民来观看。 新琼村委会村民在1950年到1985年期间的生活与居住十分困难,他们居住的房屋都是解放前建造的旧瓦房,又矮又小。1985年至今,人民群众的生活及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现在80%的村民都居住上楼房。 |
新岛村 |
新岛村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与海南省委所在地隔江相望,海瑞大桥和琼州大桥中腹地带,美兰机场至皇冠海景大酒店文化长廊琼山大道从中间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8公里,辖区内总面积4.5平方公里,地势较为平坦,有9个自然村13个经济社,总人口3128人,共775户。1974年从新琼大队分出成新岛大队,1983年成新岛乡,1986年成新岛管理区,1993年成新岛村委会至今。 目前全村耕地总面积1858亩,调整产业生产结构已经启动,主要种植芋头、西瓜、辣椒和豆类等各类瓜菜,拥有一支200多人的建筑队伍,锯木厂9家,远近闻名的搭棚29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交通运输业发达,拥有一定数量的大货车、装载车、农用手扶机车、三-蓬车等交通工具。 新岛村委会每个村庄每年都举行一至二次的村民祭祖活动,如:大宋村农历五月十三日、九月廿七日;迈雅村农历五月初八;上、下本岛村的六月初十;俊雅、美跃村的九月初三;电白、电南村的九月廿七;本吟、本利村的六月初十都宴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邀请琼剧团演出和排球比赛,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文明节日氛围的公期。新岛村委会2005年人均收入为3707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4130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4232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4180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263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270元。 新岛村委会各家各户都用上卫生水,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6%,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群众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
桥东村 |
桥东村委会 桥东村委会位于南渡江东岸,与海口市琼山区隔江相望,邻近有南渡江大桥、海瑞大桥、琼州大桥从琼山大道直通海口,交通十分方便。 辖区有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657户,总人口2993人,耕地面积仅有690亩。党支部有党员74名,其中男党员62名,女党员12名,高中文化程度29名,初中文化程度31名,文盲14名,流动党员9名。村两委会成员7名,其中女干部1名,高中文化程度5名,初中文化程度2名,流动党员10名。 桥东村委会现有养殖专业户52户,鱼塘190亩,百头以上养猪场5个,拥有125多人的建筑队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拥有大货车、工程车、出租车、农用车538部交通工具。另外,配合江东新市区在辖区里引进益尔制药厂、赛立克制药厂、椰神食品厂、泉涌冷冻厂等企业,解决中青年就业186人,牵动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空闲土地270亩与新市区搞联营固定回报,每年向农民回报64万元,2005年人均收3740元,2006年人均收入3841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3910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959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709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789元。 桥东村委会几年来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好事,先后筹资260万元为群众解决饮水难、行路难问题。实现饮用深井自来卫生水537户,改水改厕达到95%,农电改造全面完成,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全村85%农户已住上平顶套间楼房,2006年全村已有4个自然村实现硬板化道路,有一村初步形成市级生态文明村,三个文明生态村正在创建中和完善中。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家家有电视,户户通电话,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农民参合率达100%,村中计划生育工作已走上正轨,做到计划生育层层有人抓,天天有人管,显现出计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村党支部下设党小组10个,全村71名党员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群众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稳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被海南省评为“五好”村支部、镇综合工作一等奖;2000年至2002年被评为琼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2003年被美兰区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镇综合工作一等奖;2006年被美兰评为村级“两委”班子好单位和全省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 |
群山村 |
群山村委会位于灵山集墟中心,紧靠灵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锦丰村委会,南邻福玉、晋文两个村委会,西靠南渡江与府城相望,北邻灵山村委会。总面积10050亩,群山黑山自然村在唐朝时山深林密,相传此地经常有贼聚伙-,谋财害命,当时皇帝便派6个兄弟为钦差大臣,前往讨伐。6兄弟阵亡,后变为六片树叶飘到皇帝面前请罪,后人便把6兄弟当作六神公。在黑山高处建起一间六神庙,以示纪念。传说六神公有求必应,非常灵显,故称灵山。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六神公纪念日。 群山村委会1983年9月前称为群山大队,1983年10月改为群山乡人民政府,1987年改设群山管理区,为镇政府派出机构。1996年改设第一届村民委员会,群山村民委员会下辖:陶宋、芙蓉、灵山旧市、大抚、乐只、槟榔园、黑山等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9户,总人口2730人。 群山村委会沿江一带属于沙壤土,主要种植瓜菜、西瓜、花生、芝麻等,渔业:淡水捕捞。灵山集墟中心的芙蓉村小组和灵山旧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2008年全村耕地面积970.69亩,其中水田528.6亩,旱地442.09亩。粮食作物1644亩,总产量490吨,油料作物113亩,总产量7.9吨.农业产值92.5万元,牧业产值204万元,副业产值455万元,渔业产值9.1万元。群山村委会2007年人均收入为3674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787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355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442元。 国道223线横穿本村,交通方便,文化发达,辖区有灵山镇中心小学,2008年在校生将近2000人,有水泥球场3个,村卫生所2所,固定电话352部,有线电视入户563户,各家各户已全部饮用卫生自来水。 群山辖区内有国营南江机械厂、琼山农机站、海口市灵山中学、预备役师高炮团、海南利健足球训练基地,2009年鸿洲新城项目在原民源游乐园动工建设。群山村委会所辖的黑山自然村是革命老区村庄。 |
仲恺村 |
仲恺村委会 在海南岛东北部顶端,邻近琼州海峡东营渔港,位于北纬20°02’,东经110°24’的地方,有一个全琼闻名的革命老区村庄,那就是灵山镇仲恺村。这个村总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折合为1800多亩,其中:农田耕作面积1200多亩。这里生活着郭、邝、严、周、张、洪、林、冯、陈、李、黄、刘、庄、甘、唐等15个姓氏的居民,总人口(包括外出人口)有2100多人,其中户口在籍的1582人,全村人均占有农田面积不足0.6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仲恺村是个行政村庄,分别由“罗陈村”和“橹梧村”两个自然村庄(以下简称为“两村”)组成。现有8个经济合作社,其中:罗陈村有红光、郭宅、大村、后村、后排5个经济合作社,橹梧村有北排、东排、西排3个经济合作社。两村是紧靠在一起的,田连着田,村依着村,一条大铜溪及一大片田野将两村与外村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社区。自古以来两村人民休戚与共,婚嫁互通,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村庄,因此周围村庄的人们习惯地把两村以铜锣和大鼓来相配,俗称为大铜(罗陈)大鼓(橹梧)村。 两村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据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海南师范大学王俞春教授编著的《历代过琼公传》一书介绍,林姓渡琼始祖为林裕,原籍福建省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唐光化三年(公元898年),林裕被赐进士授琼山县知事,夫人陈氏和儿子林堂随之渡琼赴任。林裕理民廉明,后诏升为琼州府同知。林裕因病卒于任上,时逢中原多故,兵荒马乱,妻儿无法回归福建故里,遂居琼州府城西关(今海口市琼山区工人文化宫)附近。儿林堂生一子名辨,辨生五子思范、思筠、思筵、思篇、思勤。后因家庭人口众多,五思公兄弟为了谋生-分居琼州各地,其中大子思范公居东头(墟)橹梧村。这一历史记载说明了早在唐代已经有先人在两村这块土地生存,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直到清代“康乾盛世”期间,橹梧村林炽率林姓子孙,于乾隆三十一(1766)年大修林氏祖坟,留下了5块祖坟碑记,从此两村先人陆陆续续给后代子孙留存下各姓氏的族谱、祖坟的碑记,以及庙宇、水井、牌坊等石碑和木质匾牌,也就是说两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有三百多年。尽管这些文物留下的文字信息并不是很多,有的仅有廖廖几字,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地见证着,三百多年以来两村的历史发展过程。 仲恺村所有土地都是南渡江洪水冲积而成的。海南解放以后,为了帮助仲恺村发展农业生产,上级政府特派来海南区地质局和琼山县打井队,来仲恺村打自流井或深井抽水灌溉时,从地下几米深之处,挖出大量的海生贝壳和珊瑚,从这些地质资料中可知,远古时代,这里是南海的一部分,后来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地质变迁,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一片浅滩。到了唐代琼州知府林裕的玄孙林思范公来橹梧村安家居住时,这里除了几处高地以外,其他低洼的地方就像现在的演丰、曲口一带海滨,生长着大片类似红树林一样的橹树和梧树,橹梧村村名便因此而得名。又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千多年以来一年又一年台风的冲击,引发了南渡江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终于填平了这一块南海的浅滩,使之露出水面。又加上两村先人一代又一代不停的平整,最后才形成两村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
福玉村 |
福玉村委会位于琼文公路3公里处,东接演丰镇,南连美兰机场,北接锦丰村委会,西接晋文村委会。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95户,人口2040人。全村委会土地总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水旱田1500亩,坡园地1600亩,有台胞1户,旅居海外华侨6户。党员44人,大学毕业生95人。 福玉村委会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养业和第三产业,有运输小型拖拉机15辆,汽车7辆,养鱼15亩,养猪、养鸡专业户20户,利用美兰机场的有利条件动员群众进行务工,群众经济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2678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2708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2761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2771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3273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3280元。 近年来,福玉村在工作中认真做好卫生村的创建工作,建造15个垃圾池,做到清洁卫生有人管。在文明生态村建设方面已经组织人力、物力创建2个经济社为文明生态村。积极邀请技术人员为群众讲授种植、养殖技术课,提高了农民农业技术水平和意识。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00%。 福玉村群众投资100万元建排球场一个,打井、拉水管解决群众341户,1400人饮上卫生清洁水,全部用上电灯照明。 |
锦丰村 |
锦丰村委会位于灵山镇东南部,东依桂林洋工业开发区,南邻福玉村委会,西靠灵山墟,北接红丰、灵山村委会。辖区内落户的企事业单位有:-海南监测站、海口供电公司灵山开关站、灵山中学、海南川科高科技工业园。村委会下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04人,总户数328户,有一所完全小学。土地总面积8288亩,其中外来企业用地4030亩,其它用地2895亩。耕地面积1363亩,其中水旱田789亩。交通十分便利,西有省道琼文公路,北有灵桂公路,中间海文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经过,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村里成立1个党支部,党员34名,其中女党员4名,高中文化程度17名,初中文化程度7名,小学文化程度10名,村两委成员5名,其中女干部1名,高中文化程度2名,初中文化程度3名。 锦丰村委会有常年瓜菜基地、花卉基地、香蕉种植、养殖等产业。2005年人均收入2680元,2006年人均收入2882元,年增长7%以上。2007年人均收入3098元,2008年人均收入3141元,2009年人均收入3682元,2010年人均收入3690元。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一个,有排、蓝球场一个,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村村有垃圾处理池,户户饮上干净自来水,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村道绿化4公里。 |
红丰村 |
红丰村委会座落于海口市新市区的东部,即海文高速公路与白驹大道的连接口处。距海口市中心区8公里,灵山镇政府3公里。村委会下辖自然村庄15个,经济社15个,土地总面积为686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880亩,旱地面积为1200亩,村庄、林地、荒地为3080亩。村委会总户数为552户,总人口为2376人,村党支部党员人数50名,其中女性党员11名。村五保供养户11户,低保户29户,共88人。据考证,隋(607年),唐(627年)时期设置颜卢县(颜城县),属“珠崖郡”管辖,后“颜城县”被并入“舍城县”,不再存在,其遗址就在儒堂村和多吕村一带。在这里,还居住1000多颜氏后人。 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招商合作租赁土地,单位企业捐助等。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从事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外出劳力、土地出租、合资联营和个体经济商户,2005年人均纯收入2485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3693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3847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4046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4383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4700元。 红丰村委会于2007年新建材办公室一间,160平方米文化室2间,排球场3个,村庄有大道修建硬化村路3000米。15个村庄都用上了卫生水,农户用电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98%,水利设施每年都得到改善。 |
大林村 |
大林村委会位于灵山镇东北部,距海文高速公路3公里处,南有美兰国际机场,北枕琼洲海峡,东毗邻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西有江东新市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村委会下辖19个自然村,21个经济社,2010年全村人口共2668人,662户,台港澳同胞25人,劳动力837名,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截止2010年底有党员59名。耕地540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2100亩,坡园地3300亩。大林村委会有个声名远扬的古老村落,叫道郡村,被称为琼州江东第一村,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南渡江)东岸地区的民众在此万人聚集闹军坡,这传统民俗活动几百年来传承至今。这里又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尤其清代出了吴元猷和吴世恩父子将军,闻名于世。历代受皇封的有22人,进士1人,户口主事1人,布政司1人,庠生、监生、贡生、国学生共23人;民国将军1人,革命烈士1人,有教授2人,中山大学1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人,其他大学生人数28人,中级技术职务近50人,爱国华侨10余人。 吴必访,官名汉征,吴元猷孙子,当过光绪皇帝文书,博学诗文,后任清朝户部主事。 吴天授,书法名家为清代进士。 吴必育,清皇封五品布政司。 吴开柱(吴振寰)民国爱国将领,黄埔军校毕业后在-第四舰队一团任上尉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在-54师任上校参谋,在长江以北抗战,战败,涉水游过长江,回广州任军事科长,后调海南任琼北要塞司令,驻守铺前军事要塞,1950年4月撤回香港,后经商定居美国旧金山。 吴开佑,0烈士,吴开佑和堂兄吴开樊同期参加琼崖纵队,吴开佑在冯白驹部队任营级文字,在解放海南福山战役中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送烈士牌匾。 吴多寿,香港富商,在海口香港两地经商,抗日战争期间支持我党,老革命林进弟,林诗耀革命经费多次受到吴多寿资助。 村中已引进10家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好的花卉公司落户该村。种植各种花卉面积500多亩,品种200多个,产品已销往国内外市场。以公司+农户+技术的发展模式带动该村40多户农民种植热带兰花面积20多亩。同时大力发展养鸡业和农机业,养鸡从原来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年出栏肉鸡从原来的几万只发展到50多万只,2006年养鸡业突破纯收入100万元大关。该村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34.32千瓦,机割化水平95%,机耕化水平85%,成为海口市农业机械化示范村和海口市农机安全示范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3189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3347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3533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3601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3603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4443元,。2010年被0海口市政府评为防汛救灾工作先进单位,被0海口市美兰区委员会评为2010-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
林昌村 |
林昌村委会位置琼州大桥2公里处,海文公路从中间穿过,与美庄、大林、大昌、新管、爱群村委会相邻,交通方便。村委会有17个自然村,20个经济社,一个党支部,党员62人。解放前1927年成立北插村农民协会,1947年成立北插党支部,党员12人。历来分有四大片区《下半里片(北插片)》、陈村片、冯昌片、南岳片,全村委会有户数786户,人口2978人,耕地面积4300亩,坡地800多亩。村民都是以种植水稻、瓜菜为主。全村养殖专业户8户,百头以上养猪场3个,新建的林昌无公害瓜菜基地400亩,目前已经种上瓜菜。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874元,2006年人均收入3904元,2007年人均收入4124元,2008年人均收入4284元,2009年人均收入4700 元,2010年人均收入5250元。 |
大昌村 |
大昌村位于海口市东海岸,东与桂林洋农场隔江相望,南与大林、林昌村交界,西与东营、新管村毗邻,北临琼洲海峡,也就是海文高速公路3公里处北侧,方圆8平方公里,辖下有15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936户,3807人,总面积为8130.28亩,耕地面积3698亩,地势平坦,靠近大海。在群尚存,居住近200户孔氏后人。明嘉靖年间,孔子61世孙孔弘集来琼经商,后落籍灵山,繁衍后代。 大昌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国兴大道横穿大昌中心境地,三面环水,大海、沙滩迷人,两条溪流如双龙环抱,海淡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大昌——神州鱼米之乡。 近几年来,大昌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大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海淡水养殖和花卉以及乡企业。目前全村种植瓜菜1200亩,发展海淡水养殖1000亩,种植花卉200亩,并创办“老板+农户”股份制模式的大昌养猪场。今天大昌1400亩瓜菜、花卉瓜果飘香,1000亩池塘鱼虾游跃,万头猪场猪满栏,业业齐发展,村村庆丰收,户户有增收,人人笑开颜,平均年人均收入达3885元。 |
东和村 |
东和村委会地处南渡江入海口处东岸,东北面临琼州海峡,西南面与新埠岛隔江相望,属南渡江和琼州海峡冲积地带,东和村委会共有5个自然村(东村、外堆村、外坪村、西村、麻锡村),17个经济社,总面积约5570亩,水旱田面积1050亩,全村总人口4345人,共1198户。 东和村原分为沙上渔业、两个大队,1969年两个大队合并为东和大队,1974年分为沙上渔业大队和农业大队,1984年合并为东和大队,原属琼山县东营镇管辖,1999年合并为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管辖,东和村委会地处南渡江、琼州海峡,本村主要以捕捞业和养殖业为主,1982年期间,因本地海水倒灌,大部分耕地碱化,无法耕种,粮食、蔬菜等食物主要依靠市场供应,无种养业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泥瓦工、木工、小买卖生意维持开支。2005年人均收入4123元,2006年人均收入4308元,2007年人均收入4778元,2008年人均收入4808元,2009年人均收入5453元,2010年人均收入5508元。 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岛前,临高、东方及周边村民都来东和村做工,当时东和村的渔船有几十队船,一字排开,可从“黑眼坎”一直排到东头溪。后被日本兵烧掉大部分,只剩下4只船。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组建渔船队,发展渔业生产,当时成立拖风队、建网队和企业队。建网队有8只船,一般往琼州海峡定植网;企业队有5只船,大多是去东方县放流速网,而拖风队有4只185马力的大船,则去北湾捕鱼。1973年,拖风队去北部湾捕鱼,出海一次1个月以上才回来,一般是油、盐、淡水用完了才回来。归来则有十四、五万斤鱼。据当时任村干部的老人回顾,20世纪70年代的一些鱼价是:红鱼收购价4角/斤、鱿鱼2.8元/斤、-鱼3角/斤、石斑鱼翅几十元一斤。1985年解散村渔船队,当时整个渔船队有300多人。1999年起,村民挖渔塘养鱼,原是低位池,后来发展到高位池养殖,有2000多亩。 由于靠江近海,东和村委会支柱产业为捕捞业和海淡水养殖业,现有184只大小渔船(其中,定植船23只、流速船161只),基本是是兄弟船、家庭船,从事渔业的人员有300多人。20世纪90年代村民自筹9万元、政府支持6万元,建成麻锡避风港,让全村渔船归航或台风来时,有了安稳的港口停泊。1982年期间,因本地海水倒灌,大部分耕地盐碱化,无法耕种,粮食、蔬菜等食物主要依靠市场供应。现有2000多亩溪河、低畦盐碱淡水养殖基地。现没有从事种植业的村民,村民利用靠近海口市区的地理优势,除从事捕捞业和养殖业外,还有做建筑业泥瓦工、木工、小买卖生意,维持生活开支。2006年人均收入达4300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5640元,属全镇人均收入最高的村委会。 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村委会带领下,村民自筹资金,于1982年打井饮上干净的井水,1985年建成水塔1个,村民饮上卫生自来水,2010年建成100立方米的水塔。并建有线接收台一座,解决村民看电视难,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花十几万元建成卫生所一间,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捐资3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活动室和球场,这在全镇是第一个实现的。在政府帮助下,全村村民现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村民看病住院贵致贫的后顾之忧。该村水、电、广播和有线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属全镇第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村委会。 东和村委会文体娱乐设施较完善,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每个自然村都有村庙、祠堂、排球场、篮球场、文化戏台、老人之家。每逢诞期,村民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有琼剧、歌舞演出和排球、拔河比赛等,一直以来形成较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学校建设方面,20世纪70年代,群众乐捐10多万建起2间教室,90年代又拨20万元进行改造,增加了教室。学生最多时有700多名,现只有200多名,主要原因是现在生育少和进城读书的较多。 2007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一幢办公楼(防洪楼)、面积520平方米,但这片地原是大片墓地。扩建东和小学,村民自发建成农贸市场1个,同时,西村有陈德荣革命烈士爱国教育基地1个。各个自然村也实现了主要干道水泥硬化,总面积达16710平方米。还建有垃圾池13个、公厕11个。20世纪90年代群众乐捐5万多元建成自愿戒毒所1间。即将落成的新(埠岛)东(营)大桥东边桥头就在该村。2010年底,上级准备投入11万元,建成水泥大道,连接新东大桥。 东和村党支部设有4个党小组(东村党小组、外堆党小组、西村党小组、外坪党小组),支委干部7人,共有党员110名。1998年至2000年被海南省评为“五好村党支部”,2005年被区评为卫生村先进村委会,2005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合格村委会,2006年被市就业局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度和2008年度被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妇女先进单位,2008年被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
东湖村 |
东湖村委会位于灵山镇北部,紧靠琼洲海峡,总面积7715亩,耕地面积1450亩,下辖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3813人,1068户。 东湖村委会经济发展主要以养殖、农业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4280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4190元,2007年人均4231元,2008年人均4435元,2009年人均5036元,2010年人均5336元。 东湖村委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至2007年,蒙芽、陶沙两自然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共建入村硬板化道路800米,村小巷硬板化道路2500米。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8次,学习培训8次,全村参合率达98.65%。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办公室96平方米,道路硬板化2300米,村村有文化室、排球场。水、电、电视覆盖率100%。 |
东营村 |
东营村委会地处南渡江以东约三公里处,北临琼洲海峡,东与大昌村委会交界,南与仲恺村委会交界,西与东湖村委会交界。属江东开发区内,土地面积6889亩,其中耕地面积1089亩,下辖8个自然村,8个经济社,总人口4277人,共1020。两委会成员共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人数95人,其中男党员58人,女党员37人。 东营村委会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现有船只122艘,海水养虾塘420亩,以上两项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东营村委会2005年人均收入为3680元,2006年人均收入为3793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3842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880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4482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4482元。 每逢节期都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和举行排球邀请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村委会村民都饮用上自来水,供电、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
灵山村 |
灵山村委会 灵山村委会位于南渡江大桥东岸,在海文高速路连琼山大道交叉中心,村委会办公室位于琼文路灵山镇政府大楼后面,总面积约5350亩。自然村15个(学尧、菖萝、陈村、新宅、白宅、井上、美炎、美仁、北侃、美玉、北插、扶扬、扶儒、尚贤、大统),其中耕地面积2596亩,水旱田2508亩,总人口3342人,总户数702户。 1983年并乡后灵山村委会得到整合,1979年家庭承包责任田开始承包到户,农民开始自主经营,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如汽车运输、旅游、种养殖业、饲料厂、商饮业、建筑工程等,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灵山村委会2005年人均收3601元,2006年人均收入3603元,2007年人均收入为3606元,2008年人均收入为3484元,2009年人均收入为3814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3813元。 1983年在灵山墟上建造村委会办公室,2004年泰华庵在尚贤村创建,每年各界人士都有到此活动,2005年创建尚贤文明生态村,2007年创建北侃文明生态村,历来常被评为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