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海村委会
演海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东北部,三面环海,东与文昌铺前、罗豆隔海相望,西毗邻边海村。境内有曲口墟,墟上有曲口港,有客船通达铺前港。土地总面积3549亩,其中耕地面积570.45亩,水旱田262.49亩,坡地307.96亩。该村下辖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26户,1602人,黎族2户,8人。
1953年~1957年,渔业实行合作化,演海成为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1953年,共有渔帆船13只。1955年成立渔群社(初级社)国家扶持老区渔业发展,拨款建造1对60吨位大风拖帆船,编号为1号、2号船。1957年,演兴乡和兴海乡合并大乡,改设演海乡。当年演海乡向国家贷款12万元,建造2对60吨位风拖船,以及新造非机动风拖船8只。1959年演海乡改设演海渔业公社,分设演海大队。同时组建演海造船队。1961年体制改革,以队为核算,原1号、2号、5号、6号归演海大队,7号、8号归北港大队。1962年演海大队将原造的木帆船淘汰变卖,重新建造机动流刺船7只,功率20千瓦,组建下厂渔业生产队。1963年开始,演海大队向国家贷款20万元,造大船置胶丝流刺网,发展深海渔业。组建建新渔业生产队,新造功率20千瓦流刺船6只;其他大队企业、后塘、曲口、东山等渔业队建造同样类型渔船各2只。1974年,演海大队调整作业结构,改小船造大船,增加渔船功率,发展中深海作业,开拓远洋生产。1975年,国家重点扶持演海大队建造2艘250千瓦、140吨机拖船,1976年投入生产。1979年,该村对原有的渔船实行承包到船。由于群众思想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渔业队相继折散,船只网具变卖,除偿还国家少部分贷款外,尚欠177000元。
1983年,群星大队并入演海大队,原当演海大队支委的王鸿香辞职回村,自己造小船在近海捕蟹。三中全会后,在王鸿香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以家庭形式,发展近海捕捞业,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该村共有渔船159只,其中编内渔船124只,编外渔船35只。客船5只,中型客轮1艘。海洋捕捞占村民年收入45%。
海水养殖也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1971年,原演海公社发动群众围海造田,砍伐后山村至石路堤红树林1200亩。打大口径井10口,改良土壤600亩,试种水稻失败。1988年,海口一家公司在该址承包300亩搞低位池养虾,1991年失败,宣告破产。
1991年~2001年,原演海镇将该虾塘转包给村民养虾,但收效不大。2002年,演海镇并入演丰镇,该虾塘归演海村村民。
自2002年10月起,在演丰镇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引导下,该村鼓励和支持村民将原来的低位池,改造成高位池,科学养虾,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至2010年5月,该片区共养殖高位虾池300亩,其中温棚75亩,农户22户,是演海村科学养虾典型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村庄共建造高位虾池220亩,农户16户。该村对虾养殖面积共达520亩。同时带动其它养殖业的发展,全村共吊养蚝水域面积3500亩,吊养面积752亩,农户15户,还产生一个专业“养蚝村”。该村由7人组成一个咸水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它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有咸水鸭养殖专业户13户。海水养殖占村民年收入40%。2009年人均年收入5240元,该村集体经济收入52000元。
办公电话:1301620996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0108102 | 570000 | -- | 查看 演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演丰社区 |
演丰社区居委会 演丰社区居委会位于演丰东河、镇政府傍边、演丰墟中心区域。东濒东河、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演东村,南与演东村接壤,西邻瑶城村,北倚演中村、演东村、演丰东河、西河,宛如两巨龙川流面过,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良好,总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民小组,1个自然村,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65人,居民户1115户。辖区内有镇政府、国税所、工商所等23个机关事业单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9年2月演丰镇委将山尾头村(原称银星队)划归演丰社区居委会管辖。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海水养殖、捕捞、渔网加工为主。同年5月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同时创建红树林旅游点,较著名的是:红树林保护区入口溪流景点、“连理枝”酒家。 辖区内有文化广场1个,现有农贸市场1个,个体工商户310户,从业人员560人;农(渔)产品贸易,从业人员280人;餐饮业发达,海鲜店7家,茶店13家,从业人员690人;建筑队有10个,从业人员440人;交通运输、邮政、信息,从业人员67人;农业从业人员120人;工业从业人员43人,其它从业人员1060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和2010年4月青海玉树两地地震发生后,社区党支部发动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150元和社区居民募捐17631元,传承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美德。演丰社区居委会除了农历二月十四公期举行观舞虎、拔河、排球比赛、琼剧演出等活动外,还在各个国家法定节日举行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 办公电话:13876955893 |
演西村 |
演西村委会 演西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北部,东濒东寨港,南与演东村接壤,西傍桂林洋大学城,北邻塔市村。土地总面积12350亩,其中耕地8500亩,水旱田1540亩,坡地1110亩。该村下辖1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85户,1778人。 该村是革命老区,1927建立岐山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林克泽(见《知名人士》),是岐山村人。在土地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琼纵领导人冯白驹、刘秋菊等,凭借红树林作掩护和演西群众的支持,长期坚守开展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25位村民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解放战争中,该村建立青年团、妇救会等组织。 自1996年起,该村凭借红树林丰富资源和琼州海峡天然条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水捕捞业和养殖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同时发展花卉、橡胶为重点的高效农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至2010年5月,全村现有渔船31只,捕捞网具3100张,高位养虾池520亩,占村民季收入的54%;种植花卉4100亩,橡胶500亩,香蕉255亩,瓜菜115亩,占村民季收入的36%。 该村军民共建文明生态村1个。2006年建该村办公室1间,省级农家书屋1间,区级农家书屋2间。打深井2口,建水塔2座。村村通水泥硬化道路。电话、有线电视已普及到户。新建农村合作医疗所1间,参加新农合率100%。家庭改厕完成97%。该村环境整洁,自然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办公电话:15120999298 |
昌城村 |
昌城村委会 昌城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南面,东傍演南,西邻群庄,南与苏民接壤,北和美演公路交界。琼文公路、海文高速公路、东环铁路从辖区内穿过,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生态优良,发展潜力大。土地总面积7100亩,其中水旱由2900亩,坡地2960.2亩,2009年国家建设用地150亩。该村委会下辖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83户,1156人。五保户4人,优抚4人。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庄,1913年参加革命的徐成章、徐天柄是中村人。1914年徐成章同梁秉枢(演海成美村人)在昌城村附近的白石溪组织讨袁机关;1927年建立昌城党支部;1936年,0琼崖特委在锦山村召开四届五次扩大会议,会议充实、健全特委班子,选举冯白驹为特委书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就有28位烈士。 解放前和解放后60—70年代,昌城地区是个穷山沟,交通十分落后,村民绝大多数从事民间交通运输业,交通工具都是用牛拖的木轮车,人称“牛车”。后人常传诵:“昌城博罗九个村,牛车咿咿叫天光”。三中全会后,交通开始发达,牛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摩托(三轮)车,三-蓬车、农用手扶机、汽车。 昌城村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可供农业开发的约达1600亩。1996年开始,在演丰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该村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并鼓励村民大面积承包集体土地,发展以橡胶、槟榔、无公害蔬菜,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至2010年12月,各自然村(村民小组)共种植橡胶580亩,槟榔58000株,香蕉450亩瓜,菜410亩,花卉200亩。针对土地因国家征用和集体出包,土地面积大范围减少的村庄,积极引导和鼓励约有2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办公电话:13307537873 |
群庄村 |
群庄村委会 群庄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部,东面与昌城、演西村交界,西与桂林洋大学城、福玉村接壤,南倚美兰国际机场,北至桂林洋大学城,驻美兰墟。海文高速公路和东环铁路从境内穿过。土地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原耕地面积5595亩,国家建设用地120亩,现耕地面积5475亩。水旱田2020亩。坡地3455亩。辖区1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710户,2484人。 该村是革命老区。1927年底,谭康村和龙窝村同期建立党组织。1929年初-实行-,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失去联系。1933年春,谭康村和龙窝村重新恢复党组织,并发展壮大。1933年6月,0琼崖特委在茂山村召开临时会议,会议做出尽快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寻找分散在各地的党员和红军战士;恢复党组织和红军队伍;组建西南临委等四项决定。为开创琼崖革命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007年8月,村民冯所能牵头,7位农民自愿组合成立“海口金泉瓜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承包种植瓜菜380亩。带动当地农民共种植水稻1100亩;香蕉1810亩;椒类360亩;瓜菜370亩;种植椰子373亩;橡胶250亩;荔枝100亩;其他水果170亩。2009年该社为当地农民收购瓜菜550吨,产值110万元;收购香蕉等其它水果1900吨,产值360万元。养殖业同步发展,在能人张昌程、冯尔铭、张祖川、杨景雄、张明、邝伟等6人组建养殖(猪)专业合作社,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养殖能繁殖母猪720头。肉猪存栏量1300头。水牛340头,山羊175只,肉鸽2000只。淡水养殖450亩。规范化养殖专业户40户。 该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09有农用运输车35辆,柴油发动机34台、小型拖拉机37台、建筑队伍3支、从业人员72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110人、住宿餐饮服务184人、外出从业人员506人、其他从业人员856人。外出劳务收入达306.4万元,为国家创税金12.7万元。两项均居全镇之首。花卉挡口68个,海鲜档口25家。该村和美兰村共同打造美兰墟物流中心。 办公电话:13215820068 |
美兰村 |
美兰村委会 美兰村委会位于演丰镇最南端。东接苏民村,西倚灵山镇,南与云龙镇交界,北傍群庄村。辖区内有美兰机场,琼文公路干线从美兰墟上穿过。海文高速路入口和东环铁路从境内通过,该村驻地美兰墟。土地总面积7.98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 1939年日军侵琼,设梅林区公署。1945年设美蓝乡,1958年改设美蓝大队,1961年设立美蓝公社,1964年撤美蓝公社重设美蓝大队,1987年改设美蓝管理区,为镇政府派出机构。1996年改设第一届村民委员会,1999年改称美兰村委会。下辖1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共665户,2615人。 该村属红壤土,主要种植花卉、水稻。个体运输业和发展以物流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截止2010年6月,全村耕地面积5365.7亩,水旱田2802亩,坡地2563.6亩。香蕉种植2982亩,瓜菜502亩,水稻700亩。有海鲜、果菜、花卉等档口近200家。成立新裕和冷冻、美乐香蕉、三美和种养专业合作社各1家。 该村是革命老区,辖下的塘内村有吴克之、符传荣(见《人物篇》)“一村两将军”美誉。该村是乡镇企业园区。2007年,已有5家高新企业进驻谭康村,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也是农业开发园区。2007年,演丰镇委镇政府投入535万元,对美兰洋进行农业开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该村剩余劳力就业100多人。 该村已基本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问题。全部饮上卫生水,改水改厕达到97%,农电改造全面完成,农民参合率达100%。各自然村的民俗节日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其中英豪村有基督教堂1座,教徒92人。 办公电话:13876260800 |
苏民村 |
苏民村委会 苏民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西南部,毗邻罗牛山猪场。东与演南村接壤,西与云龙镇云阁村交界,南傍云龙镇朴合村,北邻昌城村。土地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12亩,水旱田3203亩,坡地2709亩。土地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有官路下水库和坡头水库,灌溉农田1100亩,发展潜力巨大。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达3000亩。该村下辖17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460户,1895人。 该村是著名革命老区,是海南革命先驱李爱春的故乡。1927年下半年,党派刘秋菊来苏民,创建第一个坡脊村党支部,杨秀春任第一任支部书记,党员11名。同年12月底,又建立村内党支部,苏定忠任支部书记,党员13名。1930年相继建立坡头党支部。 1942年2月,云龙乡高园村汉0周某带日军到南白、罗幸、谭瑞、梅老、湖头、排界等村庄,烧毁农房500多间。先后杀害无辜群众和革命老同士30多人。在这一时期,各党组织前后发动46名青年毅然参军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2年9月27日,琼崖特要在坡头村召开第九次执委扩大会议。该村有革命烈士48人,老屋主296户。 至2010年12月,在吴干组建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香蕉面积扩大至3500亩。水旱田面积3203亩,有效灌溉农田1100亩。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460亩。热作同时发展:椰子面积650亩。橡胶601亩。荔枝120亩。花卉850亩。畜牧业有新的发展:在能人杨景雄组建海口雄军新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养繁殖母猪506头,肉猪期末存栏量860头,水牛331头。 1999年苏民小学进行危房改造,新建教学楼一幢。建露天剧场1个,灯光球场1个。2000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部书记蔡爱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优秀0员。 办公电话:13976634366 |
塔市村 |
塔市村委会 塔市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北隅,距演丰墟10公里。东濒东寨港,西接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南倚桂林洋大学城,北环大海,海岸线长2.5公里。总面积5.03平方公里,其中水旱田184.07公顷,坡地84公顷。1939年~1957年塔市设乡,归琼山三区管辖。1958年塔市乡归演丰人民公社,改设塔市大队。1966年塔市大队从演丰公社归国营桂林洋农场;1971年又从桂林洋农场划出成立塔市人民公社;1984年5月撤塔市公社并入演丰镇。1987年改设塔市管理区;1996年5月改设塔市村民委员会。辖2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498户,1723人。该村委会是革命老区,1927年塔市成立第-支部。同年建立塔市佳村党支部。同期参加革命的吴必兴,受党委派到湛江徐闻当大陆与海南之间的抗日联络工作。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革命烈士共35人。其中1929年前革命烈士就有5人。 1950年3月31日夜,塔市乡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渡琼大军在塔市乡卜创港胜利登陆。1988年以前,该村自然资源有很好利用,村民年人均收入低于3500元以下。 1999年,上园村村民陈信羽,在外面创办海鲜店成功后,便回家投资发展海水养殖业。首期投资120万元,建起7个占地70多亩的高位养虾池。2001年底,陈信羽注册成立了“海南鱼乡水产养殖基地”,专业农民技术合作社。再在发展到15个高位虾池,占地110亩。2004年10月村级换届选举中,陈信羽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主任。在塔市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在陈信羽的示范作用下,截止2010年7月,该村对虾养殖专业户115家,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并重发展,共养殖渔排18个,网箱达1013口。村党支部密切配合海口市海水养殖渔排网箱防风信息,特别制作了“防风信息表”。海水捕捞多业兼并发展,现有渔船31只,其中编内渔船3只,编外28只。该村还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在村支委吴荣、许声发发起成立“塔市花卉合作社”,社员共有12人,承包村中230亩土地种植花卉。带动该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解决村中75名剩余劳力结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各自村村民共种植花卉650亩,其他作物、水果150亩。 2007年创建文明生态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投工投劳1200人次。共建硬化主干道和村道路10.5公里,村巷道5000平方米。建一栋两层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内设省级图书馆一间、会议室、娱乐室各一间。并安装电话、电脑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设备。 2009年全面完成改水改厕,100%农户饮上卫生水,100%村民参加新农合。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大月二十四为关圣公期,是塔市所有自然村村民祭祀关羽诞期和忌日两大传统节日。该村社会稳定,村务公开透明、政通人和,村民勤劳致富,开拓进取。 办公电话:13337538555 |
北港村 |
北港村委会 北港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北隅。东面隔海与铺前相望,西临塔市鼻,四面环海,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州大地震,北洋港(东寨港)一带陷72个村庄辛存下来的一个小岛,因该岛座落于北,濒大海,故名北港,是海口市唯一的岛屿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公里。岛内湿地200亩(废弃盐场)。鱼塘面积800亩。可供旅游度假建设用地1200亩。该村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289户,1210人。 该村历史悠久,这里原不是小岛,她和明万历(1605)琼州大地震陷下海的72个村庄是连在一起的,跟东面的铺前港只有一条小河相隔。地震后,该地的仁村、仁村南、北港北被陷入大海。剩下的道头、后溪、上田、后坡、新村、外村仔等6个村庄,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新村、外村仔、后坡等村,由于常年被海潮台风侵袭,相继湮没,举村数迁上田村。 该村是著名侨乡。清乾隆年间著名旅越华侨饶新孝(见《人物篇》),是继饶昭聪、陈贵仁、林树华之后在越南安居的侨民。1802年,饶新孝从越南运回柚木、石料,在家乡建起第一所学校和公庙。数年后又载百船石头准备砌筑北港围村防潮堤,以及在海口(现解放东路一带)置数十亩地,建起饶园,供家乡及经商之人活动娱乐场所。但由于饶新孝英年早逝,护村堤半途而废。饶园建成,民国初期旧址犹存。 该村是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中建立过党组织,党员有9人。在解放海南岛中,村民积极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1949年12月~1950年3月,村民陈勋凤(党员)跟边海龙江村王瓒勋等人,3次往徐闻接应电台和大军过琼。1950年3月31日夜,我军分乘大小帆船88只,从雷洲半岛起渡,其中有数十只在塔市乡卜创港登陆。北港党支部发动群众迎接大军渡海作战,送粮送物,并协助大军战斗转移到苏寻三乡解放区。 1953年~1957年,渔业实行合作化,北港成为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1953年建造小帆船15只。1955年成立北港社(初级社)。1957年北港并入大乡(高级社),抽调部分北港渔民管理7、8号船。以大乡(演海乡)为核算单位。 1961年以社队为核算单位。7号、8号船划给北港渔社。1962年北港渔社将7、8号船折卖出去,同时淘汰15只小帆船。1963年组建北港造船队,新造机帆船40只,马力共600匹。组建北港深海渔业队,向中深海发展。1973年,北港大队调整作业结构,先后向国家贷款25万元,改小船造大船,改机帆船为机动船,增加渔船功率。建造总功率840千瓦机动流刺船42艘。向中深海发展,开拓新渔场。1975年,国家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建造2艘大机拖船,每艘功率250千瓦、140吨。1976年投入生产。1979年生产连年亏损,改做运输船,由村民饶朝溪等人承包。 1979年该村实行联产承包到船到人责任制。1980年底大集体解散,船只、网具变卖,少部分改作它用。除还国家一部分货款外,尚欠19万元。 1981年,村民陈泽才首先造小船置鱼网,搞起海上网箱养殖;饶朝模造近海钓刺船,以家庭形式搞起海上钓刺业;饶朝溪等人个体揽大船跑长途海上运输业。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拓致富门路,增加渔民收入,成效显著。 至2010年12月,全村共有渔船111只,以流刺、钓业船居多。其中编内渔船72只,编外渔船39只。近海捕捞成为村民主要产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海水养殖业并重发展,共建鱼排20个(每个鱼排约有20~50个网箱),每上鱼排约投入资金70万元。该村现有鱼排养殖专业户30户,60人专门从事鱼排养殖业。滩涂海水养殖业为辅,对虾养殖面积400亩,养殖专业户20户。 1973年,北港大队带领全大队社员,毁掉该村东北面的红树林1000余亩,建起水结晶盐场230亩,成立北港盐场。大部分家庭妇女劳力从事盐业生产。1981年体制改变,盐场解散。 1992年5月,国家投资124.5万元建一条长1.49公里护岸防潮堤。1993年6月,由翁道辉发起,全体村民和各界人士捐款50.9万元,从边海起跨海拉电4.2公里,从此结束北港岛千百年来无照明灯光的历史。1995年深钻250米自来水井,从此结束千百年来靠水缸盛雨水吃用的历史。2005年海口市政府投资16万元,建造玻璃钢船1艘,客容量200人。扩建中型码头一个。防洪楼和村委会办公楼各1幢。 办公电话:13198908991 |
边海村 |
边海村委会 边海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东北部,距镇墟8公里,东南面与演海村接壤,西濒东寨港以西,与塔市隔海相望,北临东寨港,与文昌铺前、北港一衣带水。海岸线长4公里,总面积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2亩。该村下辖1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18户,786人。 该村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琼州大地震废墟上重建起来的村庄。从东(田边园)至西(林市村)一带附近村庄有(家谱记载)龙室、塘仔、水汀、南排岭、文蕉、北排田、西行村等村寨,一片桑田牧地,一夜之间变成泽国龙宫。西行村距林市村200米(见《遗址篇》),大地震后移居林市村。还有高呼村,原名旧墟村,顾名思义。 崇祯十四年(1641)儒林村渔民陈道裨独驾小舟,穿洋过海,经过一个多月与海浪博斗,终于到达越南芽庄,开始了侨居生活。陈道裨首创驾舟到海外谋生的冒险家成功的事迹,成为神奇的故事广为流传。康熙三十四年(1695),儒林村饶昭聪、陈贵仁、林树华会同旧墟村的饶昭纲,经过2年的筹备,造出2只小帆船,每只200担,踏着前人开辟的海路,于10月间到达泰国北汶浪港。翌年6月间,满载暹米、柚木和布料返乡,轰动了文昌铺前、演海、演丰、三江一带。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这支帆船队发展到73艘,这便是琼山县最早出洋的帆船队。同年,文昌铺前港被辟为通商口岸。下南洋者急剧增多,每年来该村各自然村港口(儒林龙尾头、旧墟前、龙江角、土田肚),乘船去番者达3000人。据林市村陈家后人陈玉允讲述:当年没钱去番者,都向贵仁借,想乘船下南洋者找昭聪,故上代人传诵:没钱问贵仁,不通问昭聪。 该村是老区村庄,1927年建立林市支部,以儒林学校为活动据点,首期发展党员21名。第一任支部书记为旧墟村林诗芬。第二、第三任为林市村吴玉梅、王英华,最后一任为龙江村饶立基(健在)。1939年,日军侵琼,为逃战乱,村中男人纷纷往东南亚各国。1945年-大抓壮丁,各村男人手中拎着一个草包,身系一条围巾,来不及告别妻儿父母,匆匆漂洋过海。至今沿海地区流传一首民谣:送郎送到溪圮分,郎你去番侬心闷,眼汁滴到石落窟,日味看路夜等船。 在解放海南岛战争中,村民积极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1949年12月,时任琼山三区区长林栋(见《人物篇》),组织沿海一带渔民王瓒勋、王鸿棲、王鸿栋、蔡泰禄、吴乾章(均边海人)等7位渔民,搜集船只20艘,先后分三批开往广东徐闻接应大军过琼。海南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给7位渔民记了一次大功。 1953~1957年,渔业实行合作化,边海成为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1953年有木帆渔船7只。1955年成立群展社(初级社),国家扶持老区发展渔业,拨款建造一对60吨位大风拖船,编号为3号、4号船。1957年组建边海造船队,是年新造非机动风拖船8只。年底合并大乡、称演海乡(社),以乡为核算。1961年体制下放,以队为核算,原3号、4号船只又归回边海渔业队。1962年边海将3号、4号船卖给铺前渔业社,所得款项再造流刺机动船。1963年,该村向国家贷款20万元,新造功率20千瓦流刺船12艘。 1974年,该村调整作业结构,改小船造大船,发展中深海作业,开拓远洋生产。国家重点扶持建造80千瓦机拖船2艘,60千瓦流刺和灯光围网船各1艘。1980年,由于技术落后,生产连年亏损,4艘渔船全部折卖。 1979年,该村将现有的渔船承包到人,维持至1982年底。1983年,4只流刺船年久失修报废,3只改作运输船,余下全部折卖。除偿还国家少部分贷款外,尚欠18万元。 1983年开始,林市村村民陈嘉业、陈玉成,继下厂村王鸿香之后,首先在边海造船置网,下海捕蟹,以家庭形式,发展近海捕捞业。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以他们为样板,开拓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至2010年12月,全村共有渔船80只,其中编内渔船43只,编外37只,海洋捕捞占村民年收入57%。 海水养殖也是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1971年,全村群众参加围海造田,砍伐红树林1200亩。1982年,围海造田失败,该地址(土田肚)面积270亩,转包给海南水产公司搞对虾养殖。1989年该公司毁约,法院判该场地归还原演海镇政府。1991年~2001年,原演海镇将该虾塘转包给个体户养殖,但收效不大。2002年,演海镇并入演丰镇,该虾塘归还边海村民。 办公电话:13519880505 |
演海村 |
演海村委会 演海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东北部,三面环海,东与文昌铺前、罗豆隔海相望,西毗邻边海村。境内有曲口墟,墟上有曲口港,有客船通达铺前港。土地总面积3549亩,其中耕地面积570.45亩,水旱田262.49亩,坡地307.96亩。该村下辖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26户,1602人,黎族2户,8人。 1953年~1957年,渔业实行合作化,演海成为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1953年,共有渔帆船13只。1955年成立渔群社(初级社)国家扶持老区渔业发展,拨款建造1对60吨位大风拖帆船,编号为1号、2号船。1957年,演兴乡和兴海乡合并大乡,改设演海乡。当年演海乡向国家贷款12万元,建造2对60吨位风拖船,以及新造非机动风拖船8只。1959年演海乡改设演海渔业公社,分设演海大队。同时组建演海造船队。1961年体制改革,以队为核算,原1号、2号、5号、6号归演海大队,7号、8号归北港大队。1962年演海大队将原造的木帆船淘汰变卖,重新建造机动流刺船7只,功率20千瓦,组建下厂渔业生产队。1963年开始,演海大队向国家贷款20万元,造大船置胶丝流刺网,发展深海渔业。组建建新渔业生产队,新造功率20千瓦流刺船6只;其他大队企业、后塘、曲口、东山等渔业队建造同样类型渔船各2只。1974年,演海大队调整作业结构,改小船造大船,增加渔船功率,发展中深海作业,开拓远洋生产。1975年,国家重点扶持演海大队建造2艘250千瓦、140吨机拖船,1976年投入生产。1979年,该村对原有的渔船实行承包到船。由于群众思想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渔业队相继折散,船只网具变卖,除偿还国家少部分贷款外,尚欠177000元。 1983年,群星大队并入演海大队,原当演海大队支委的王鸿香辞职回村,自己造小船在近海捕蟹。三中全会后,在王鸿香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以家庭形式,发展近海捕捞业,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该村共有渔船159只,其中编内渔船124只,编外渔船35只。客船5只,中型客轮1艘。海洋捕捞占村民年收入45%。 海水养殖也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1971年,原演海公社发动群众围海造田,砍伐后山村至石路堤红树林1200亩。打大口径井10口,改良土壤600亩,试种水稻失败。1988年,海口一家公司在该址承包300亩搞低位池养虾,1991年失败,宣告破产。 1991年~2001年,原演海镇将该虾塘转包给村民养虾,但收效不大。2002年,演海镇并入演丰镇,该虾塘归演海村村民。 自2002年10月起,在演丰镇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引导下,该村鼓励和支持村民将原来的低位池,改造成高位池,科学养虾,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至2010年5月,该片区共养殖高位虾池300亩,其中温棚75亩,农户22户,是演海村科学养虾典型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村庄共建造高位虾池220亩,农户16户。该村对虾养殖面积共达520亩。同时带动其它养殖业的发展,全村共吊养蚝水域面积3500亩,吊养面积752亩,农户15户,还产生一个专业“养蚝村”。该村由7人组成一个咸水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它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有咸水鸭养殖专业户13户。海水养殖占村民年收入40%。2009年人均年收入5240元,该村集体经济收入52000元。 办公电话:13016209968 |
山尾村 |
山尾村委会 山尾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东北部,西接演中村委会,北与演海星辉村接壤,南至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所在地,东濒东寨港,距镇墟1.5公里。道路四通八达,海岸线长2.8公里,是“全国最美八大海岸线”之一。土地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96亩,水旱田面积405.96亩。坡地562亩。可供旅游休闲开发的自然资源达1000亩。该村下辖1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20户,1002人。 该村是革命老区和著名侨乡。1927年冬在该村八角亭祠堂秘密成立山尾村党支部,吸收村中进步青年陈辉居、陈灼之、陈灼京、陈灼明、陈灼福、陈邦书、陈邦荣、陈邦和、林诗堂、郑昌凤、郑昌京、黄有道、周-等13人入党。林诗堂为支部书记。此后至解放战争,共发展郑昌中、郑道森、林素英等30多名党员。其中有林素英、林琼梅等8名进步女青年。 1939年初,山尾村设立海边交通站,站长由林诗堂担任,交通员有周经勇、陈辉云、郑青华、龙大莫等10人。1939年8月,苍头村的周经勇(见《革命史迹》)为海南特委和琼崖纵队从香港秘密运回第一部电台;1939年8月,明堂村的大家闺秀林素英(见《知名人士》)18岁就加入中国0;1939年参加党并自始至终支持革命的郑昌运(见《革命史迹》);1943年春,14岁就参加琼崖纵队的陈邦华(见《知名人士》)。党组织还在山尾村设立印刷厂,地点在北排村陈邦昌家里。在邦昌家里挖地洞至屋外山林,埋藏八个大水缸,存放印刷宣传品,文件,纸张和印刷用具。还设立战地医疗小组,医疗所就设在红树林里,搭木屋盖草寮居住并医治伤病员。还有下塘村的下塘妈,她带领全家老幼在自家中挖地洞。将自家几间房屋底下挖成地道连在一起,约30米,能容纳4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匿藏过几批抗日人士。被琼山县委评为“抗日模范”。革命烈士46人,老屋主17户,堡垒户3户。抗日战争中有“抗日模范”下塘妈。1924年,山尾村的陈灼之(见《人物篇》),由共产国际东方局总书记徐天炳介绍加入中国0,并于1926年,派往泰国任泰国0第一任总书记。山尾村的林书清(见《人物篇》)泰国华侨,曾任泰国副总理,1962年回乡探亲还捐资家乡教育事业。 1995年以前,该村自然资源没有很好利用,人均年收入低于全镇沿海村庄水平。1996年开始,在演丰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可供海水养殖5000亩,旅游和农业开发利用土地1500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人尽其才,发展生产,成效显著。 该村对虾养殖面积490亩,农户89户,养殖青蟹60亩,农户3户;养殖牡蛎、泥蚶360亩,农户11户。海水捕捞业迅速发展,渔船51只,其中编内30只,编外21只。浅海作业有千秋网门25口,九曲网2000米,流刺网、围笼网,种类繁多。海水养殖、捕捞两大业占村民年收入58%。畜牧业同步发展,养猪场6个,年出栏量230头,养咸水鸭专业户18户,年出售68万只,年纯利68万元。养牛33头、出羊61只,农户7户。农业种植香蕉160亩,椰子40亩,槟榔27亩,其它果树75亩。该村在党支部的引导下,第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依托红树林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有游艇17只。酒店4家,小饮、特产零售店8家。为游人提供服务三轮客车12辆,中巴2辆。该村还组织手工胶丝纺织专业队伍1支,人员16人。建筑队伍3支,人员17人。虾塘清塘清毒专业队伍1支,人员6人。端阳节是该村传统大节,每年在长宁头村都举行一次盛大的龙舟比赛。 办公电话:13976081771 |
演中村 |
演中村委会 演中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北部,距镇墟2公里,东倚山尾村,南靠演丰墟,西接演东村,北濒东寨港。土地总面积7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677亩,水旱田1651亩,坡地1026亩。该村下辖2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48户,1509人。 该村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琼纵领导人冯白驹、刘秋菊、林茂松、陈说等,凭借红树林作掩护和演中群众的支持,长期坚持开展革命斗争。在各时期的革命斗争中,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有67人,老屋主14户。 该村是著名侨乡,宫后村吴钟纬、吴毓章等华侨,在1984年捐资11万元修建丰丁小学教学大楼。1987年,由吴钟纬发起演丰地区华侨126人,捐资28.2万元兴建演丰中学教学大楼。 自1996年起,在演丰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该村党支部根据地区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捕捞、养殖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全村有渔船24只,其中编内12只,编外12只。养虾面积410亩,养蟹面积30亩,养泥蚶400亩。种植业同步发展,水稻350亩,香蕉370亩,椰子280亩,其它水果270亩,花卉80亩。母猪养殖专业户3家,母猪273头。肉鸽饲养一家,年出栏3000只。成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占村民年收入的51%与30%。该村还组建一支建筑队伍,人员36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47人。剩余劳力20人,外出打工和发展第三产业。 办公电话:13016292863 |
演南村 |
演南村委会 演南村委会位于演丰镇南部,东濒东河与三江镇交界,南至苏民村委会,西至西河与昌城接壤,北倚演丰墟。海文高速公路、东环铁路从辖区内穿过,演丰东、西两条溪河如双龙环抱,环境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发展潜力大。土地总面积7974亩,其中耕地面积1314亩,水旱田943亩,坡地600亩。该村委会下辖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70户,981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达4417元。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庄,1937年,迈元自然村在一年时间里发展9个党员,建立属演丰乡十二保党支部。还组织农民协会,青抗会、妇救会和儿童团。1940年4月,在迈元村办起琼崖抗日独立队的兵工厂。迈元村周边的10个自然村的人民群众为了兵工厂的生产,纷纷把自家的铸铁的炉子工具,破锅废铁,犁头犁壁拿出来,使兵工厂顺利生产武器消灭日本鬼子。 演南村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约达1000亩。2007年底开始,在演丰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该村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并重,增加农民收入。但成效不大,主要是水资源得不到利用。2008年,海口市纪委与谭德下村结成帮扶对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潭德下田洋打一大口径深井,不但解决谭德下村百亩旱田,还有益于周边几个自然村。由于水资源得到利用,产业结构再次调整。至2010年5月,全村共种植水稻425亩,产量106.3吨,种植橡胶600亩,种植香蕉502.5亩,椰子484亩,其它水果145亩;海水养殖180亩,还养山羊420只。全村有100余劳力外出务工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办公电话:15298965698 |
演东村 |
演东村委会 演东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中部,东濒东寨港,西倚昌城村,南与演南交界,北傍演西村,驻演丰墟。演丰东河、西河蜿蜒贯穿全境。土地总面积8.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39亩,其中水旱田2206亩,坡地2133亩。该村下辖30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70户,1888人。 该村是文化古都(明正德年间设演顺都)。清乾隆年间,出过一文一武举人。分别立下:文魁坊(为乾隆癸卯科举人符元礼立,在瑶城村);武魁坊(为举人李有魁立,在坡园村)。 该村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5月,县民主政府和抗日新闻社驻扎在新马红树林里,人员70多人。县委驻扎在桂南村。县委书记陈说在桂南村,亲自指挥琼崖史上一次著名的红树林突围战斗。在桂南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这次战斗最终使我方绝大多数人员安全突围。在解放战争中,该村处于有利地理环境,环抱演丰墟,以墟为据点,为琼崖革命税收,钱粮筹征,隐藏分散,做出重大贡献。在解放海南岛中,据桂南村健在的老人回忆,指挥海南渡海作战的琼崖电台就设在该村。 2005年以前,该村自然优势没有合理利用,人均年收入3803元,属全镇低收入村庄。2006年开始,在演丰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可供农业开发建设用地2000亩、海水养殖1500亩、瓜菜种植300亩。该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种养并举,发展生产,成效显著。 至2010年12月,该村利用东河、西河自然资源,发展海水养殖,共养殖对虾1200亩;依托演丰墟,发展瓜菜种植,种植面积达230亩。门桥村种植瓜菜160亩,是演丰墟农贸市场瓜菜主要来源,有半个演丰半个农贸市场之称。该村利用现有水旱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有效灌溉农田1328亩,旱捞保收面积600亩。其它水果种植475亩,椰子种植540亩。种养两大业是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占村民年收入70%。第二、第三产业为辅,建筑队伍7支,从业人员225人。其它从业人员89人。 办公电话:13519810073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