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沟社区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与南丁村和南新农场、东岸村、迎宾路、三亚学院路、落笔路相邻,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荔枝沟社区土地面积约550多亩,3个自然庄,有市仔村、荔枝沟村、汕头村,7个村民小组,46个村民代表。全村870多户,总人口约3114人,劳动力约1700人,我社区失地村民占100%,由于农民失地,现生活的经济来源是以发展第三产业,经营房屋及门面出租和自主创业经营小商铺为主,正逐渐由农民转型为社区居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0201101 | 572100 | -- | 查看 荔枝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月川社区 |
月川社区位于三亚市迎宾路与河东路的交叉处,南侧迎宾路与西侧河东路交汇,东边与北边被三亚河围绕,辖区面积约1200多亩,社区总人口:旺季人口约6万多人、淡季人口约5万人,其中常住总人口:11538人;原籍居民:1200户,约4000人,有14个居民小组。 |
荔枝沟社区 |
荔枝沟社区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与南丁村和南新农场、东岸村、迎宾路、三亚学院路、落笔路相邻,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荔枝沟社区土地面积约550多亩,3个自然庄,有市仔村、荔枝沟村、汕头村,7个村民小组,46个村民代表。全村870多户,总人口约3114人,劳动力约1700人,我社区失地村民占100%,由于农民失地,现生活的经济来源是以发展第三产业,经营房屋及门面出租和自主创业经营小商铺为主,正逐渐由农民转型为社区居民。 |
下洋田社区 |
下洋田社区居委会东环大真岭;南临大东海;西至临春河、潮见桥;北接大会岭,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社区内生活小区有椰景蓝岸小区、鹿港溪山小区、伴山东海小区、半山雅苑小区、新大洲小区、庭园小区、望鹿山庄及冷冻厂生活小区、海外公司宿舍小区等。至9月份止,总人数7930人。其中社区登记常住人口3200人、登记计划生育人口系统流动人口4730人。 社区工作人员共73人:其中两委班子9人、报账员1人、消防专管员1人、残联专干1人、社保协管员3人、办公室5人、市容监察5人、治安联防队5人、交通协管员5人、计生专干7人、环卫人员31人。 社区支部党员31名,其中第-小组16名;第二党小组15名。 我社区内设机构有: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党小组、居委会、居民小组、居务公开领导小组、居务公开理财小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妇代会、民兵营、双拥领导小组、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会、联防队、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卫生管理站、市容监管队、社保站、残联协会、财务室、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办公室等。 |
商品街社区 |
一、社区基本情况 商品街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3年10月,位于三亚河与临春河之间的商业繁华的中心地段,辖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由十三个巷以及麒麟巷组成,共有十二居民小组;辖区范围:东至临春河路,南至商品街一巷,北至新风街,西至河东路。社区总人数12161人,常住人口6694人,流动人口5467人,辖区学校1个为三亚市第七小学,社区服务站1个。是三亚市河东区人口居住密集,人口结构较为复杂的社区之一。商品街社区的外来人口不少,以东北人、湖南人、四川人居多,所以在商品街随处可见各大地方的特色餐馆。 二、社区人员配置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44名,其中社区两委班子9人,社区计生专干10人,社区市容监督人员14人,社保人员4人,消防专干1人,残疾专干1人,其他工作人员5人。 三、党员队伍建设情况 社区党支部党员有19人,其中女党员6名;预备党员1人,党员平均年龄结构34岁,文化程度,大学专科学历以上6人,高中学历9人,初中5人,商品街社区流动党支部党员150名,男党员95名,女党员55人,50岁以上党员有67名,35岁至50岁党员20名,35岁以下党员63名。 四、社区活动阵地建设情况 社区办公楼有7层,其中一层、二层、三层、七层、产权属居委会,办分室(一、二层)办公面积430平方米, 二楼有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党员电教室,书记办公室,委员办公室;一楼有综治工作维稳室,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
临春社区 |
临春社区是一个纯黎族村庄,全社区总面积2700亩。分为1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326户,总人口3500人。2016年人均收入56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和居民外出务工收入。 临春社区“两委”干部9名,妇女干部2名,大学生村官1名,就业协管员1名。书记兼主任李明学。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5名。社区活动场所面积1325平方米。临春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85名(含预备党员1名),设7个党小组。其中,女性党员19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21名,50岁以上党员44名,平均年龄43岁。 以“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的服务宗旨,社区“两委”班子更好地服务居民,居委会设便民服务“一站式”为居民服务节约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便利居民出行,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社区各大小巷已硬板化道路共11802米,安装路灯236盏。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设有专职联防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几年来无一例恶性案件发生。为丰富居民社区生活,关爱儿童、妇女权益,设有图书阅览室、妇女健身舞蹈队、妇女之家、家长学校等等。以创文为载体,社区居民公约、环境卫生公约等制度挂上墙,提高居民自我约束意识,为创文出一份力量。临春社区以“团结、高效、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新概念,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 |
新月社区 |
新月社区于2013年5月成立,是从原先的月川社区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社区。 社区面积东至凤凰路,西至中法供水公司(天际大厦),南至春河小区,北至岭北新村(海上明珠KTV);辖区内有月川中路、新月路,交通、通讯发达,占地面积1.306平方公里。 辖区下设8个居民小组,5852户,总人口14590,流动人口8568人,常住人口6022人,其中育龄妇女4086人。 居民住宅小区有岭北新村、金凤福苑、海韵假日8号楼、海韵假日小区、瑞海花园、中铁子悦台住宅区、泰林公寓、南枫悦海、荣德花园、恒雅居、水云间、林荫河畔、芙蓉花园、电信小区、晴竹园、红树湾、同心家园四期、中国联通宿舍楼、中国农业银行宿舍楼、交通规费征稽所住宿楼、公路小区、春河小区(常委宿舍楼)等23个。 机关单位:地方税务局,三亚市财政局,交通规费征稽所共3个。 社区设有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妇女之家,社区警务室、市容监管站、方便居民办事,热忱为广大居民服务。 新月社区“两委”会成员由9人组成,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将秉承“和谐社区、心系居民”的服务宗旨,广泛协调社会关系,与辖区成员单位、全体居民共建文明、健康、安全、和谐、环境优美的新社区。 |
月河社区 |
月河社区是市政府于2013年12月13日批复同意成立,2014年5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居委会。其基本情况如下: 1、社区四至范围:东至交通银行规划路;南至三亚河与月川河河道中心线交汇处;西至三亚河中线;北至金鸡岭路与三亚河东路交汇处。 2、社区辖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达到12482人,总户数4692户,其中常住人口3942人,流动人口8540。 3、社区辖区内单位、小区及居民小组划分情况; (1)共有26家单位及小区。 (2)辖区划分6个居民小组,并分别设有居民小组组长、副组长各6名。 4、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配备9人;计生专干4人;社保员1人;消防员1人;报账员1人;就业协管员1人;联防队员6人;市容监察员6人;工作人员12人,共41人。 5、社区设有社区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1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支委4名。 |
丹州社区 |
原河东区丹州社区经过市政府的批准于2004年8月16日成立。(2004年6月从月川居委会分离出来),位于三亚市东进大门迎宾路与凤凰路交界处。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现有135栋住宅楼,住户3845户,总人口10271人。(其中流动人口561人)。社区班子成员施行交叉任职。支部成员3名(书记1名,支委2名)。目前丹州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9名,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7名(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4名),村官1名。下设8个居民小组、居民代表39人。社区位于丹州小区商业中心二楼,面积约200平方米(办公场所是区购买居委会使用).设有一个会议室、一个便民服务站(有5个服务窗口)等,有百米社区宣传栏。社区设有党支部,(目前社区共20名党员,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4名。平均年龄32岁,第三流动党支部党员40名。)居民委员会,主要履行党务、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综合治理、福利救助、人民调解等工作职责。下设残疾人协会、妇女之家、团党部、治保会、调解会、妇代会、计生协会、卫委会、工会、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便民机构。 社区辖区范围:东临东岸村委会、南至海螺桥、西至凤凰路、北至河西金鸡岭交界处。社区人口比较复杂,流动性大。人口主要以安置户、商品房购买户(候鸟型老龄人)、出租户组成。辖区内约有2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1所公立小学、2所私立中学),9家独立物业管理公司、1个居委会管理模式小区、1个破产改制单位、1个农贸市场。 丹州社区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居委会,社区经济、基础设施、办公场所、社区文化等都比较薄弱。社区没有自主集体经济,所有办公经费由上级部门下拨。 |
卓达社区 |
卓达社区于2013年5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隶属于吉阳区,占地面积705亩,是三亚市目前唯一以流动人口管理为主的示范社区。卓达社区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有4人是交叉任职,社区共有工作人员24名,正式党员15名,预备党员1名,居民代表23名。我社区采取一个办公室多种机构利用的模式,办公用房约300平方米,集办公、会议、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妇女之家、综治调解服务站、民政事务服务站、综合事务服务站、人口计生服务站、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站等机构为一体。 目前卓达社区辖区分别为卓达东方巴哈马小区和同心家园五期。卓达东方巴哈马小区属于季度性管理小区,占地面积540亩,总户数5293户,旺季时入住人口约9600人,淡季时入住人口约3000人。同心家园五期占地面积165亩,总户数2276户。卓达社区总人口粗略统计约有10000人。 辖区内拥有幼儿园、小学各一家;超市、银行、酒店各一家;社区内配置:乒乓球室、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壁球场、老年大学、阅览室、家长学校等文化场馆。 |
榕根社区 |
榕根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5年7月,榕根社区由月川社区划分出来,面积0.8平方公里,总人口5600人,现有党员54人。 榕根旧城改造项目占地约84.59亩,用地范围:东至榕根路;南至市政府第一办公楼用地红线;西至河东路红线;北至第五中学和祥和路红线,拆迁房屋面积约16.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7.7亿;银行贷款14.3亿(已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完成二期融资5.5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迁、安置楼、商住楼及配套设施建设。 |
春光社区 |
春光社区居委会于2007年6月13日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挂牌成立。社区辖区范围东到凤凰路,南达新风路,西接临春河,北临三亚河,占地约0.85平方公里,社区人口户数为1560户,总人口5168人,其中户籍人口3637人,流动人口1531人。社区范围内有兰海滨河、榆亚盐场、春光小区、君恒雅居、丽园春晓、汇丰国际、兴榆新村、艺术家新村、美丽之苑、山水碧阁等16家小区。 社区有党员12名,其中正式党员11名,预备党员1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名,其中交叉任职3名;书记、主任一肩挑。居委会设有居民小组8个,其中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另外,还设有卫生监察队、治保会、帮教小组、信息小组、妇代会、安全小组等机构。 社区依托各小区资源,社区有幼儿园、居民健身场所、居民娱乐场所。小区内有泳池、鱼池、小桥流水,绿草茵茵、花木飘香,环境舒适,使人心旷神怡。 自社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理念,以建设稳定安全的治安秩序、温馨优雅的人居环境、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互助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社区学习精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为目标的新型社区。 |
红沙社区 |
红沙社区位于吉阳区的西部,相距5公里,是三亚市的城乡结合部。毗邻着知名的榆林港湾,是通往三亚市区的主要窗口,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倂有一个自然地内湾港。社区辖区四至范围(东至吉阳区榆红村交界;西至吉阳区红郊社区交界;南至红沙内港中间线与吉阳区安罗村交界;北至榆亚大道与吉阳区红郊社区交界)辖区拥有面积:1.5平方公里,全社区共有大街小巷16条,常住人口:3563户,共5115人;流动人口:1552人,辖区内拥有行政企事业单位:8家;宾馆酒店:5家;个体商铺:60家;个体餐饮:50家;个体工业:12家;中心卫生服务站:1所;幼儿园:2所;私人诊所:3家;个体药店:4家,是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 红沙社区组合健全,制度完善。社区设有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社区第-支部(社区居民党员)、第二党支部(企业改制分流和退休回乡党员)、第三党支部(原红沙粮所改制党员)以及红沙供销社党支部,共有党员:98人,党小组:3个,下设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组织;社区居委会现有专职工作人员:46名,下设治保会、调解会、计生协会、爱卫会、残疾协会和11个居民小组,内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卫食品卫生、社会事务、治安联防和城管等工作岗位。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制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领导格局。加强对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始终完成市、区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红沙社区是一个稳定,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文化娱乐活跃的综合0社区。 红沙社区居委会是个城市社区,城镇居民占总人口数的90%以上,在吉阳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社区全体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立足本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对社区个体户进行强化管理,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社区固定资产已达到2000万元。 社区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社区党建工作作为龙头,全面规范化建设,强调以优质服务为理念,将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文明、活力、和谐、有序的人居环境,着力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的步伐。几年来社区曾荣获全国万家社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以及省、市、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等先进组织荣誉称号。因此,红沙社区将在吉阳区工委、管委的领导下,竭尽全力,为海南的绿色崛起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红郊社区 |
红郊社区位于三亚东南方向,距三亚市区5公里,坐落在榆亚大道两旁,是纯少数名族聚居社区。于1998年成立红郊居民委员会,2001年成立红郊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是红沙镇人民政府红郊管理区)。辖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内园村、欧家园、网枝村)5个居民小组,其中环卫保洁线路为榆亚大道(红郊段)全长3公里路段。据统计辖区总户数1523户,总人口约7175人。其中流动人口5000人,房屋15262间,楼房912栋。红郊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77名(女性党员20名,男性党员57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企事业退休党员4名。社区有原政协主席1名(苏庆兴),政协委员1名(高必川),市人大代表1名(李祥东),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共35名,制度健全,分别设书记一名,主任一名,副书记一名,副主任两名,支部委员三名;居委会委员三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分别是:苏文高、李祥东、黄天田,董明取、王进雄、李娜、苏运帅、吕华、苏文才、董玉珍;叶小乐)。环卫保洁队员30名。下设团党部、治保会、调解会、妇代会、计生协会、卫委工会、残疾人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社区内共有学校5所(鲁迅中学、红沙中学、红郊小学、海娃幼儿园、阳光宝贝幼儿园),企业单位50家,非企业单位11家(上述5所学校及三亚市气象局、红郊居委会、三亚市污水处理厂、三亚市血液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三亚汽车租赁行业协会),产业活动单位9家(三亚奥林匹克射击娱乐中心、英菲尼茶叶海南分公司、俐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顺驰船舶设备有限公司、三亚馨美居地产投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特福莱汽车服务公司、奥林匹克物业有限公司、鸿洲物业有限公司、三亚半山半岛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半岛蓝湾分公司),酒店3家(海虹大酒店、三亚四季花开酒店、三亚鑫兴花园酒店、),个体商铺136家。红郊社区是社会治安稳定,居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的综合服务社区。 |
鹿回头社区 |
鹿回头社区改造建设项目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11月16日起,正式启动了我社区整体改造工作。改造项目用地四至为:东至鹿回头半山半岛规划用地,南至鹿回头岭,西至鹿回头湾,北至悦榕山庄(鹿回头国宾馆)。拆迁征收范围用地面积共计963.4亩,拆迁户数约900多户(含外出居民),人口共计约3000人。征地拆迁采取就地安置的方式,安置房类型有联排低层住宅、祖屋联排低层住宅、庭院式低层住宅和公寓楼四种户型,安置计划用地287亩。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丈量756户,完成签约657户,剩余约243户未签约(其中144户未丈量,99户已丈量未签约),拆迁工作正在继续推动中。 改造前,鹿回头社区居民都是靠开三轮车和打临时工维持生计,收入水平低,居住破旧的平房和瓦房,整个社区规划杂乱无章,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社区交通落后,没有硬板化道路,没有路线公交,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老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落后,导致大多数孩子都到市内读书;由于条件限制,卫生所配备的医疗设施差,社区医疗水平低,医疗环境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就医需求; 随着鹿回头社区改造建设,已搬迁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所提高和改善,社区硬件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
港门村社区 |
港门村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小组3个,党员55名。社区两委班子9人,各司其职,分别管理计生、环境卫生、治安、社保低保,租房税收等方面。社区位于三亚河与临春河怀抱之间,是一个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秩序井然的文明社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4490户,21387(其中常住人口9822人、流动人口11565人),年流动人口达3万人之多。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断调整社区产业结构,重新升级改造港华商贸市场,改造后的商贸市场收入将从原来的300多万激增至500多万。社区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示范中心”、“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的活动场所有两个地方,二楼远程教育会议室是党员学习的地方。三楼活动场所是一个面积为将近200平方米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室一间,里面的图书琳琅满目,健身设施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大家为头脑充电、锻炼身体的需要。 社区在港门村大道的三角花池有建设免费的居民休闲广场,广场内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等等,成为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及锻炼的好去处。社区设有专治安联防队、调解委员会,坚持专职为主,群专结合的方针,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调解社区居民的矛盾,努力构建“安全文明社区”在老党员蔡明康同志的帮助下,建设社区的文化展览基地,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的文化层次。社区的文化生活丰富。每到傍晚,凉爽的河边总有一队队舞蹈队等身着统一服装,在音乐的伴随下踏歌起舞。那是港门村居民自组的文化队伍,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的身体素质。 |
新村社区 |
新村社区自成立以来,本着以人为本、同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理顺社区与居民、社区与驻地单位的相互关系,探索出一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制度完善、村务公开,群众监督、文明和谐、为民服务的新路子。新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7名(其中大学村官1名),年龄为50后2名,40后3名,80后2名;高中学历5名,大学学历2名;另外配备1名计生专干,2名协管员(流动人口和就业协管员);全居委会共有12名治安联防队员负责维护辖区日常的社会治安稳定。 新村居委会行政办公场所位于吉阳大道55号,东西南北各连接亚龙湾路、迎宾路、榆亚大道、东线高速,整个辖区在区政府的中心,土地总面积5.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60亩,林地面积2600亩,水田面积1060亩。 全居委会有共七个村小组,现有原住农户数686户,总人口4728人(其中常住人口3326人,户籍人口1402人),加流动人口约8000余人。2015年有103名党员(其中女同志25名)。 |
六盘村 |
六盘村的基本情况 1996年以前,原六盘乡(现六盘村)有6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450户,分别是红色村(分一、二队)、东方村(分一、二队)、新港村、青梅村、新村和田甫村。土地面积约12800亩,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出海捕鱼为主。 1996年,六盘村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支持海南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举村搬迁到现在的安置区。 现在(2016年)六盘村有8个村民小组,603户,总人口3158人(男1592人,女1566人),党员83人,预备党员1人,大约有600人到酒店和公司上班。2013年亚龙湾二期征用1515.58亩土地后,现剩土地约1662亩(水田1214亩,坡地、旱田448亩,宅基地267亩),六盘村连续累计失地87%。人均年收入约6500元。 被征地农民劳动力年龄段:共2268人,其中:男(16-60岁)1216人,女(16-50岁)1052人。 文化程度:初中2042人,高中148人,大学57人。 收入情况:固定收入人数874人,低保60人,无收入人数2224人. 一、现存在的问题: 1、人口增长,之前分得住宅地面积小,且限建3层半。 2、现住宅用地(约130亩)一直没有补偿给红色二村民。 3、预留村集体发展经济用地(一期征地约480亩),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开发利用,一直没有收入。 4、全村有1/3住房不到20年已经漏水,房顶里面的水泥大面积脱落、开裂,钢筋裸露,严重威胁村民生命财产。 5、2011年亚龙湾二期被征用1515.58亩土地后,累计失地超过 85%,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及以后生活尚未得到落实和保障。 6、亚龙湾二期征用1515.58亩土地后按8%的乡镇企业预留建设用地约120亩尚未返还给六盘村委会. 7、搬迁到安置区已有20年,地下自来水管道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造成自来水大量流失。 8、立面改造项目春节前已全部停工,导致群众意见很大。 9、政府尚未解决六盘村地租分成款938万元。 二、今后发展和努力方向: 1、建房10层以上,发展家庭旅馆,黎族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项目。 2、政府划拨一块土地,最好在海边或红树林湿地,支持帮助村民发展旅游业。 3、希望政府尽快支持帮助村集体预留发展经济用地(一期征地约480亩)开发利用,让村民早日受益。 二期征地后各小组剩下的土地基本情况 1、东方一、二组总共425亩(各212.5亩),其中水田255亩(各127.5亩),村庄地170亩(各85亩); 2、青梅组183亩,其中水田135亩,旱田坡地48亩; 3、红色一组140亩,其中水田120亩,坡地20亩; 4、红色二组170亩,其中水田145亩,坡地25亩; 5、新港组238亩,其中水田188亩,坡地50亩; 6、田甫组303亩,其中水田193亩,坡地110亩; 7、新村组203亩,其中水田178亩,坡地35亩; 总计1662亩,其中水田1214亩,坡地、旱田448亩。以上统计不包括企业用地、公墓、现居住地、山坡及林地等。(二期被占用水田共423.948亩)。总人口2933人(男1440人,女1493人),其中红色一小组69户328人、红色二小组101户476人、东方村一小组77户370人、东方二小组80户408人、新港小组65户289人、青梅小组74户397人、新村小组67户348人和田甫小组69户317人。 |
六道村 |
六道村位于吉阳区东南边靠榆林港中部,村庄三面靠山,一面靠海,是三亚革命老区,辖区面积3333.33平方公里。下辖大村、沟村、新村、村仔、量村、孟村、内村共7个自然村,大村小组、沟村一至二小组、新村一至三小组、村仔小组、量村一至二小组、孟村一至二小组、内村一至二小组共13个村民小组,是黎族聚居的村庄。 全村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752亩、林地10120亩、水田面积2128亩。全村共1052户,3865人,其中党员为118人,党小组13个。村民主要以种植、近海养殖及捕捞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现有国防项目‘1801’工程落户六道建设航母港口,作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六道村将要整体搬迁,目前正属于拆迁阶段,所有的农业生产已经停产停业。已经清点的家庭主要是靠政府发的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费过日子,而没有清点的家庭,其收入来源很不稳定。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约为4000元。2011年吉阳镇先进党组织、2010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上获得镇政府所颁发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 六道村村民委员会成立于1931年,共由6个村小组组成,分别是新村、沟村、大村、量村、白石村。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六道村,六道村村民董亚金(白石村)、罗文昌(新村)同志在琼崖边区特委书记林诗耀、主任张开泰、秘书陈生、后备队队长周成昆,六盘乡乡长曹统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我党的地下抗日救国革命工作,董亚金同志担任六盘乡青抗会小组组长。上级规定六道乡村民每次要完成棉鞋30双、毛巾40打、内裤60条、180斤粮食、捐款300个光银,每年的12月份捐款的光银要增加到600个。董亚金、罗文昌同志将收到的物资秘密存放在新村白岭村的仓库。再由通讯员胡亚川(沟村)、苏亚福(村仔)、董仁安(新村)将物资送到六盘乡总负责人黄忠兴处,集中送给红军。 六道村,在解放前原为“乐道村”,”寓意即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解放后因当时村里有6个村小组,又对应了六条村道,随即更名为六道。 |
罗蓬村 |
罗蓬村隶属三亚市吉阳区,位于吉阳区北部14公里处,东邻大茅村,西部和南部与红花村相邻,北部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接。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公里,距亚龙湾22公里,距海棠湾20公里,距三亚高铁站8公里。 罗蓬村域地势属于丘陵,村域四面环山,周边绿树成荫。村域内有3个小型水库,分别是西部的草蓬水库,南部的三平水库和北部的三恶水库,各水库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草蓬水库,其三面环山,土地肥沃,田野连片。水面有座湖心岛,面积约50亩,有一半岛紧靠其边,面积20余亩。山上有一条约5公里的小河自上而下由西向东贯穿山林,常年不断流入水库,小河上游沿途古树参天,大自然巧夺天工,奇石、怪石林立。瀑布流连。潭潭相穿。此河当地称为“呀呗呅”,黎族语为“美女河”。河的半山腰有美女瀑布和美女潭。此河水流入水库内便排向三亚的美丽之冠(即三亚东河),是三亚的旅游景点之一。 罗蓬村古称为罗蓬峒,是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古老村庄。自古以来,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黎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蕴育出罗蓬的文明,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罗蓬村现辖13个村小组(庆限村、高村、新村、草蓬村、三作村、翻园村、芬茂村、中村、三单村、道达村、大园村、保球村、三娘村),2015年底共有村民488户,总人口2760人,人均收入6500元/年。罗蓬村是三亚市的“无毒村”,吉阳镇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计生目标先进单位等。 罗蓬村土地面积约23500亩,耕地面积约1800亩,园地面积约1500亩。现以槟榔、芒果、椰子种植为主导产业,辅以种植水稻、冬季瓜菜、甘蔗等。近年来,罗蓬村加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化建设,认真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致使所产的瓜果菜畅销国内的大中城市。 |
干沟村 |
干沟村位于迎宾大道两侧,由干沟、糖房、岭仔、高园四个村小组组成,总人口有2688人(外来常住人口540人),以黎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98%。全村行政面积约合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460亩,人均耕地面积0.3亩。村民经济收入方式主要有土地出租、家庭旅馆、个体私营和外出打工等,人均年收入8850元,村委会每年可支配经济收入25万元,主要来源于旧办公楼和迎宾加油站的地块的土地租金。 |
中廖村 |
吉阳区中廖村地处东线高速公路与海榆中线公路交汇处,环境优美,是一个纯黎族村庄。中廖村民风淳朴,近年来全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群众-事件,无吸毒人员,无房屋违建的“四无”目标。全村总面积6810亩,其中,耕地2080亩,林地1520亩,水田1100亩,外发包种植、温室、大棚面积490亩,种植果树2100亩,村活动场所面积280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点2个。全村分为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12月全村总户数812户,总人口3350人。2014年人均收入68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村民外出务工收入。 中廖村党支部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3名(含预备党员2名)。其中,女性党员26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8名,50岁以上党员45名,平均年龄48岁以上。村“两委”干部8名,妇女干部1名,大学生村官1名。 近年来,中廖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带领村民致富为目标,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先后修建了各村小组文化室、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全村道路实现硬板化,村道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出行;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工作服务模式,不断拓宽为民服务范围,竭尽全力地帮助村民减少办事成本,让村民“少跑一趟路、少进一个门、少走一道程序”,真正做到了“便民、惠民、利民”。 |
红土坎村 |
红土坎村坐落于吉阳镇东南1公里处,东靠大茅河;西邻干沟村;南邻和利盐场;北邻下新村,是一个纯汉族的聚居村庄。红土坎村现辖有土地面积约500亩,农业用地60余亩,全村活动场所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村内现有村民710口人(不含外来务工及其他流动人口),共145户,是一个纯汉族自然村庄,村内无村小组;2013年红土坎全体村民经济总收入约为1000万元,人均收入约14000元;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红土坎获得不少荣誉:2008年、2009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上连续两年获得镇政府所颁发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红土坎村两委在田独镇迎接重大活动中获得镇“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等。 当前红土坎村主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只是起到补充作用。全体村民利用红土坎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庭旅馆、农家乐等服务业。 大约在1920年,红土坎村原居住有“功昌伯”等几户人家,日本侵华时期曾在此驻军,设立有“维持会”、“派遣队”、“三井公司”、“台托公司”等机构,并利用大茅河为水上运输要道,在红土坎村设立口岸。随之、来往人员迅速激增,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贸易市场。因红土坎村原居于红土坡(坎)下,故人们称之为“红土坎村”,也曾有“红土坎市”之称。 |
大茅村 |
吉阳区大茅村简介 (一)历史沿革 大茅村因辖区内的大茅山而得名,该山位于驻大茅部队大门斜对面海榆中线旁,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原先这个山峰四周有许多茅草生长,非常茂盛,面积很大,因此有人就将此山称为“大茅山”。而这座大茅山四周有盘山环绕,正好位于整个村的中间,在远山往此处看时,整个村像坐落在山洞里。因此,人们就将此地村名称之为大茅洞(包括现在的中廖村)。直到1951年至1958年更名为:大茅乡(包括中廖村);1958年至1959年称为:神鹰大队(包括中廖村);1959年至1989年称为:大毛大队(1959年后中廖村分出去)到了1989年才改称为现在用的大茅村。 (二)交通区位 大茅村位于海南东线高速与海榆中线交叉口往五指山方向2公里处,东至海棠区分界,西至罗逢村分界,北至保亭县分界,南至中廖村分界。与北部保亭呀诺达旅游区车程11公里,与保亭槟榔谷旅游区车程6公里,东距海棠湾海岸线5公里,南至亚龙湾旅游区车程15公里,距亚龙湾高铁站6公里,距三亚市区21公里。 (三)地形地貌 大茅村位于吉阳区北部山地,地形中低周高,四周群山环绕,盆内散落村庄、河流和田洋。 (四)气候气象 大茅村因山地生态环境特殊,四季温暖,气候宜人。寒暑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为24.3℃,比三亚市区低3℃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540mm。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五)河流水系 大茅村有三浓、双本、三郎、山溪、多泥等五座水库,其中三浓、双本、三郎三个水库交汇成大茅河水系长约8公里。 (六)土地作物 大茅村面积约1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3公顷,耕地3085.96亩,菜地1223亩,林地7863.26亩,园地5600亩。村民主要种养龙眼、芒果、槟榔、玫瑰花、豆角、辣椒、羊、鸡等动作物。 (七)区划人口 大茅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纯黎族聚居村,包括三郎、上岭、下岭、上新、下新、山梅、上鹿、下鹿、里一、里二、上塘、下塘、居民、上芽、下芽、多泥、太葵17个自然村。现有村民住户1008户,人口4478人。 (八)产值收入 据2016年数据统计,大茅村全村年总产值3980万元,年户产值收入3520万元,年户均产值收入3.49万,年人均收入约7860元。(尽量要最近的2015年或2016年的数据) (九)美丽乡村进展情况 大茅村共17个村小组,2017年美丽乡村要建设的村小组有三郎、上新、下新、山梅、居民、上芽、下芽、多泥、太葵村小组。已经开始启动建设的村小组有:山梅、居民、上芽、下芽村小组。 |
博后村 |
博后村委会位于吉阳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区的西南边,村庄成月湾形,是崖州革命老区之一。辖区范围东至亚龙湾环岛路(加油站),南至变电站(老虎岭以南),西至安罗岭,北至亚龙湾出入口处,辖区面积7500亩。下辖糖丰村、新坡村、红旗村、红光村共4个自然村,及糖丰小组、新坡一至三小组、红旗小组、红光一至三小组共8个村民小组,是黎族聚居的村庄。总户数923户,总人口3337人;总面积7500亩,其中:水旱田2100亩,坡地250亩,居住地1150亩,山林地400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租地、外出打工以及种养业为主,2013年统计人均年收入7400元。博后村委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博后村独天得厚的地理优势做好规划,先后引进了亚龙湾风景高尔夫文化公园有限公司和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带动博后村经济的发展,并以经济发展为契机,促文明村建设。博后村委会成立于1980年9月,历史沿革,在以前,博后村与安罗村合称博罗村,后来因为解放战争年代的原因才与安罗村分开称呼,博后村与安罗、六道首尾照应,风景宜人,山水相依,是一个迷人的山村。 糖丰村: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糖丰村位于博后村委会西北部,东依六盘村村委会,南邻亚龙湾路,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离市区约10公里,离亚龙湾火车站约8公里;糖丰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自然村,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整个自然村共有全村162户592人。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糖丰村地势平坦,安置区集中在亚龙湾公路北侧,全村共有耕地水旱田450亩,坡地50亩。农户日常生活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多年以来,由于水资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自然雨水的排放有一条排水沟,通向亚龙湾路北侧排洪沟,排水沟的水都流入亚龙湾路旁排洪沟里。 二、社会文化和经济概况 1、产业结构 糖丰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水稻、芒果、槟榔、瓜菜等农作物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主要盛产青瓜、豆角、四角豆、青椒等反季节瓜菜。田间硬化公路全覆盖,瓜菜运输十分方便。据统计,2013年全村种植瓜菜410亩,经济收入约15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5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100万元,其他收入约15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大约为7500元。 2、历史沿革 糖丰村是博后村委会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糖丰村旧名糖房村,民国时期时,该地因熬制糖而命名糖房村,于改革开放以后更名为糖丰村。 糖丰村人世代保持着淳朴好客的黎家风俗,每年三月三黎苗族传统文化节日都举行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歌舞、竞技等的活动。 红旗村: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红旗村位于博后村委会西部,距离镇政府约8公里,离市区约11公里,离亚龙湾火车站约9公里;红旗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自然村,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整个自然村共有全村136户545人。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红旗村地势平坦,农田已出租承包给亚龙湾玫瑰谷公司以及亚龙湾高尔夫球场,农户日常生活的水源打地下井抽水。自然雨水的排放有一条排水沟,通向南边田,排水沟的水都流入青梅港。 二、社会文化和经济概况 1、产业结构, 红旗村的主要产业是出租农田。据统计,2013年全村已出租农田420亩,经济收入5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5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200万元,其他收入约1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大约为7500元。 2、历史沿革 红旗村是博后村委会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红旗村旧名红蛤村,民国时期时,该地因捕捞蛤蜊等海鲜资源多而命名红蛤村,于改革开放以后博后村是琼崖革命老区的原因而更名为红旗村。 红旗村人世代保持着淳朴好客的黎家风俗,每年三月三黎苗族传统文化节日都举行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歌舞、竞技等的活动。 新坡村: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新坡村位于博后村委会西南部,距离镇政府约8公里,离市区约11公里,离亚龙湾火车站约9公里;新坡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整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小组,分别是:新坡一组、新坡二组、新坡三组。全村286户1047人。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新坡村地势平坦,农田已出租承包给三亚亚龙湾高尔夫球场,农户日常生活的水源打地下井抽水。自然雨水的排放有一条排水沟,通向南边田的自然河里,排水沟的水都流入青梅港。 二、社会文化和经济概况 1、产业结构 新坡村的主要产业是出租农田。据统计,2013年全村已出租农田880亩,经济收入约10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2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260万元,其他收入约2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大约为7500元。 2、历史沿革 新坡村是博后村委会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新坡村旧名求雨村,民国时期时,该地因求雨灵验而命名求雨村,于改革开放以后因坡地多而更名为新坡村。 新坡村人世代保持着淳朴好客的黎家风俗,每年三月三黎苗族传统文化节日都举行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歌舞、竞技等的活动。 红光村: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红光村位于博后村委会西南部,距离镇政府约8公里,离市区约11公里,离亚龙湾火车站约9公里;红光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整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小组,分别是:红光一组、红光二组、红光三组。全村339户1149人。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红光村地势平坦,农田已出租承包给三亚亚龙湾玫瑰谷公司,但园地、山林地目前还没有出租,农户日常生活的水源打地下井抽水。自然雨水的排放有一条排水沟,通向玫瑰谷绕村田边所建的排水沟,排水沟的水都流入青梅港。 二、社会文化和经济概况 1、产业结构 红光村的主要产业是出租农田。据统计,2013年全村已出租农田731亩,经济收入约10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20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300万元,其他收入约2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大约为7500元。 2、历史沿革 红光村是博后村委会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红光村旧名博后村,民国时期时,该地因人才济济而命名博后村,于改革开放以为国争光为荣而更名为红光村。 红光村人世代保持着淳朴好客的黎家风俗,每年三月三黎苗族传统文化节日都举行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歌舞、竞技等的活动。 |
红花村 |
红花村民委员会位于吉阳区西北部,红花村古称红花峒,四周多山环绕属山林地形,绿化面积达90%。辖区范围东至罗蓬村,南至南丁村,西至三亚学院,北至石牛岭,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下辖保引村、翻园村、保庄村、干沟村、新村、长坡村、深岸村、南达村、三汤村、大园村、引合村共11个自然村,及保引小组、翻园小组、保庄小组、干沟小组、新村小组、长坡小组、深岸小组、南达小组、三汤小组、大园小组、引合小组共11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少数民聚居的村落。耕地面积1634.92亩,林地面积6318亩,水田面积1634.92亩。全村共有528户,2433人,男1226,女1207,党员74人;村民主要以种植芒果、槟榔、冬季瓜菜和土地出租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约7200元。村委会成立时间1983年,红花村是革命老区之一解放前当地名称为红花峒,解放后又更名为红花生产大队,到1983年成立村委会,到了1985年成立了乡政府,直到1991年又撤乡变更为村委会.吉阳镇2006—200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度一村一点、一村一特色先进单位,2006—2007年度和2012—2013年度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00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和2008年创建“无毒村”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和2010年吉阳镇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红花村是三亚市革命老区之一,1927年—1950年间红花峒、罗蓬峒(现在的罗蓬村)人民深受崖三区革命风暴的影响,曾经在这一带地区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28年2月,红花峒、罗蓬峒、落笔峒、南丁峒的黎族同胞200多人,在罗蓬村王亚庆带领下(其中红花峒参加战斗的人有兰亚觉、李亚寒、董文泽、陈亚担、周文兴、王亚曹、蒲亚秋、董亚雪等20多人),配合东路红军前线总指挥徐成章、副指挥刘明复攻打三亚重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红花村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海南革命红旗23年不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保引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保引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大茅村委会,西北部邻近罗蓬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保引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52户250人、党员8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保引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小组西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234.60亩,坡地30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保引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保引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目前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通过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60亩,经济收入约8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2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30万元,其他收入约3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为7000元。 2、历史沿革 保引村:据村里上年纪老人口述,很久以前该小组遍地是坟墓,因黎语“坟墓地”音同汉语“保引”,故因此得名。 翻园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翻园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大茅村委会,西南部邻近罗蓬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翻园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39户196人、党员7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51.45亩,坡地25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翻园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以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70亩,经济收入约7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8万元,养殖业收入约10万元,其他收入约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900元。 2、历史沿革 该自然村以前为回族百姓聚居地,黎民称之为“回村”,故黎语为“翻园” 保庄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保庄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罗蓬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56户316人、党员7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214.21亩,坡地105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保庄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以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90亩,经济收入约9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2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20万元,其他收入约3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650元。 2、历史沿革 该自然村历史沿革不详。 干沟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干沟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罗蓬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46户226人、党员5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23.08亩,坡地15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翻园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以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50亩,经济收入约6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2万元,养殖业收入约10万元,其他收入约3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 2、历史沿革 相传以前该自然村遍地长满高高的野草,少有人居住,野草中间有一条小土路,故黎语为“干沟” 新村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新村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罗蓬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31户140人、党员6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44.29亩,坡地10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新村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以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30亩,经济收入约3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20万元,其他收入约2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 2、历史沿革 以前该自然村从三安迁移到现在居住地,故取名为“新村”。 长坡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长坡村位于红花村委会西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37户151人、党员5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05.99亩,坡地5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长坡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无硬化公路,瓜菜运输主要以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60亩,经济收入约6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10万元,其他收入约3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 2、历史沿革 长坡村历史沿革不详。 深岸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深岸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42户229人、党员2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37.21亩,坡地15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深岸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硬化公路覆盖率50%,瓜菜运输十分方便。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40亩,经济收入约45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2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30万元,其他收入约11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013元。 2、历史沿革 相传以前该自然村原有一条土路,常年人走车拉及雨水冲刷使得道路深而得名。 南达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南达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21户98人、党员4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07.91亩,坡地10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南达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硬化公路覆盖率50%,瓜菜运输十分方便。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38亩,经济收入约41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1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20万元,其他收入约7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0000元。 2、历史沿革 南达村历史沿革不详。 三汤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三汤村位于红花村委会西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69户344人、党员15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南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86.19亩,坡地12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三汤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硬化公路覆盖率0%,瓜菜运输主要靠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40亩,经济收入约5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3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30万元,其他收入约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582元。 2、历史沿革 三汤村历史沿革不详。 大园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大园村位于红花村委会东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95户343人、党员10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西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174.33亩,坡地5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深岸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硬化公路覆盖率0%,瓜菜运输主要靠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60亩,经济收入约6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30万元,养殖业收入约30万元,其他收入约5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424元。 2、历史沿革 相传以前该自然村因园地宽大而得名。 引合自然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引合村位于红花村委会西南部,东靠红花村委会。距离镇政府约12公里,离市区约17公里,离市火车站约9公里,离凤凰国际机场约20公里。红花村是一个黎族集居为主的村庄,以黎族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全村38户140人、党员5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源 该自然村地势平坦,农田集中在村小组西边,全村共有耕地水田55.66亩,坡地100亩。农户耕种生产的水源有两种来源,一是水利灌溉,二是打地下井抽水。该自然村地下水源丰富。多年以来,由于水昨水源缺乏,农民耕种用水多半是抽地下水及引用红花河河水,自然雨水的排放直通向红花河,流入市河直通大海。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生产经济收入 深岸村的农业主要产业是反季节(冬种)瓜菜,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为辅,农户的种植以青瓜、豆角、四角豆为主。田间硬化公路覆盖率0%,瓜菜运输主要靠人力输送。据统计,2014年全村种植瓜菜20亩,经济收入约2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约25万元,养殖业收入约15万元,其他收入约3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500元。 2、历史沿革 相传以前该自然村“引”与黎语坟墓同音,寓指坟墓合葬地,故取名为引合。 |
龙坡村 |
一、龙坡村基本情况 吉阳区龙坡村坐落在南丁山南面山脚下,位于吉阳区西部三亚迎宾大道旁,东距区政府驻地不足1公里,总面积约860亩。龙坡村因国防建设用地需要,2003年从亚龙湾畔整体搬迁安置至此,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196户811人。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现有党员47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女党员5名,少数民族党员47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7名,中专及高中学历9名,初中及以下29名;35岁以下13名,35岁至60岁31名,60岁以上有1名。村“两委”干部8人,大学生村官1人,平均年龄45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5人(包括函授教育),妇女干部2人。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龙坡村从亚龙湾整体搬迁到目前所在地,村民为100%失地农民,村民原来靠出海打渔谋生,现在失去了原来的生产方式,没有其他的生存的技能,又没有耕作用地,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生活非常困难。为了让村民生活得到保障,引进了2家非公企业,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每年收取土地租金55万,年底每人852元/年平均分配给每个村民(包括婴儿)。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企业联建联营,引入非公企业2家,每年收取土地租金55万元。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 |
榆红村 |
榆红村总面积2000亩;2015年底全村人口2579人;总户数586户;耕地面积1152亩;水田面积454.59亩;林地面积78亩;新农村建设点2个;人均年收入5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土地资源费;主要发展产业种养。我们村共有八个组,全村现有人口2724人,总户数748户,已婚育龄妇女530人,育龄妇女721人,已婚未育27人,流入人口40人,流出人口12人。榆红村流动人口常住数有213人,总户数75户,已婚育龄妇女数60人,育龄妇女数63人。 |
落笔村 |
落笔村位于吉阳区西北10公里处,东临三亚学院,西接靠抱坡岭部队,南靠东环高速路,北至保亭分界线,总面积32980亩;现有总人口3696人;总户数678户;11个村小组;耕地面积1929亩;林地面积6318亩;水田面积1347亩;全村活动场所总面积7000平方米;;支部党员总数93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妇女党员30名;下设7个党小组;大学生村官1名。 近年来,落笔党支部在吉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党员远程教育为平台,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注重加强农村党建,带出一支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党员干部务实之风,严格落实农村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制度,实现了农村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着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干部廉政思想防线,以带富一方百姓,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干道实现硬化,美化,亮化;村民庭院,公共场所实现园林化,引进项目,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发展符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以开发半岭温泉项目为依托,打造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农家乐,极力打造落笔黎家风情小镇,利用三亚学院大开发建设项目,大力宣传落笔洞文化,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落笔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新落笔。 |
安罗村 |
安罗村位于三亚于东13公里处,东临靠山至博后村山岭,西与对面榆红村一线以河流为界线,南临安游及六道岭,北靠亚龙湾路与新红村为界线,应该算是革命老区,听在村内岁数大的老人说,以前有日军在安罗村居住,解放后才把日军赶出去,至今还留下日军居住的旧房子。安罗村共有七个自然村分别是:上安一村小组、下安一村小组、安二村小组、安三村小组、罗一村小组、罗二村小组、罗三村小组,主要居住的是黎族,讲黎族方言。总户数526户,全村总人口2449人,全村资源总面积4996亩,其中:农用地3796亩,耕地1046亩,建设用地1125亩,未利用地750亩;居住面积1073亩。安罗村村民主要以种植芒果、槟榔、海产养殖、捕捞海产品、畜牧养殖及外务工为收入为主,2015年人均收入4500元左右。现有国防项目‘1801’工程落入安罗村建航母港口,有三个村小组将被征用,村民安置区已逐渐建完成,村民可以居住到条件好,配套完善的安置房。 村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86名(正式党员85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女党员16名,占党员总数的18.6%;35岁及以下的党员16名,占党员总数的18.6%;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7名,占党员总数的8.14%,村“两委”干部9人。 原先安罗村叫“大安村”及“盘罗乡”。共用七个村小组组成,大安村有上大安村及下大安村,下大安村分三个自然村,上大安村、包变村、包豪村、苗村(统称下大安村),大安村是以四个自然村组成,而盘罗乡是由三个村小组组成(罗一、罗二、罗三)。1962年解放后,“大安村”和“盘罗乡”合并,因此,安罗村就此得名而来。 |
田独村 |
田独村位于吉阳区东北部,吉阳大道东侧,距吉阳区人民政府5公里,距亚龙湾9公里。东边紧靠白石岭,南边与亚龙湾公路相邻,北边与和泓假日阳光相连,西边和新村相邻,全村共有三个自然村五个村小组,三个自然村分别为田独村一二组、军坡村三五组、岭仔村四组。 全村总面积3600亩,其中水田面积900亩,现有总人口2300人,总户数508户,人均纯收入11000元,田独村主要种植水稻,芒果、槟榔、养猪等产业,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田独村东边有颂和水库,是吉阳区最大的水库之一。水源充足,水库四周青山怀抱,景色优美。村中有“田独万人坑”纪念碑,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田独开采铁矿,-矿工和难民罪行的证据。周边是国家重点项目1801工程—福海苑安置区。军坡村三五组处于东线高速公路(吉阳大道)和东环铁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突出,是未来开发综合商贸区的重要处所。岭仔村紧邻亚龙湾公路段,绕城路。总之,田独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景色优美,是一个综合开放利用的宝地。 近年来,袁隆高科分别在一、三、四、五组落户,租用大部分田地用于研究高产大米,让当地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和泓假日阳光,三亚创意产业海螺姑娘,三亚高新科技园,海南动漫产业园等企业落户田独村辖区周边,为田独村转移更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
抱坡村 |
抱坡村位于吉阳区以西北部,辖区范围东至南新农场,西至凤凰槟榔村,南至三亚火车站、师部农场,北至抱坡山,辖区面积3260多亩。下辖上抱坡村、下抱坡村2个自然村,(其中上抱坡村有5个村民小组,即上抱坡一至四小组、上抱坡八小组;下抱坡村有4个村民小组,即下抱坡五至七小组、下抱坡九小组),原先是黎族聚居的村庄,2012年陈孝姜等38户被安置到抱坡村,成立了抱坡村九组。2015年7月止,全村共622户,总人口2952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总数88名,其中男同志68名,女同志20名。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7人,大学生村官2人,计生专干2人,流动人口管理员1人,残联管理员1人,就业协管员1人,联防队员10人,村民代表53人。 原来有土地总面积6661.6244亩,被三亚市人民政府征用了3371.62亩集体土地,用于建设三亚火车站、三亚汽车总站、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三亚城市学院、荔枝沟工业园区、抱坡路、同心家园六期等二十多个开发项目,至今剩有土地3290亩,其中水田面积920亩,林地面积850亩,全村活动场所5200平方米。 抱坡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土地出租及农业种养殖,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出租土地及外面打工、种植芒果、种植蔬菜、养殖肉猪等,人均年收入8400元。2014年抱坡村利用经济预留用地与三亚诚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联营商业发展项目,项目正处于筹备阶段。 抱坡村村民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历史沿革:“抱坡村”名字的来源是按抱坡村的地理、地势所命名,抱坡村村民长期居住在广阔的坡地上,邻近抱坡岭故命名为“抱坡村”。抱坡村村民委员会在1961年至1987年称抱坡村大队;1987年至1995年称抱坡村管区;1995年至今称为抱坡村村民委员会。 吉阳镇抱坡村民委员会荣获“2010年度吉阳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至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吉阳镇2011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1年度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4月吉阳镇抱坡村村委会被评三亚市东环高铁建设先进村委会”。 |
南丁村 |
南丁村位于三亚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约10公里处。东与中廖接壤,南至东环铁路,西至南新农场,北至绕城高速公路。南丁村委会共有四个自然村,分别为:南丁村、中村、三罗村和封塘村,总面积约11594.87亩,2015年底全村总人口约3653人,人均收入约8500.00元;总户数818户,13个小组;耕地面积约931.75亩,林地面积约6838亩,基本农田面积约1875.12亩,累计已被征土地约为5000亩,全村活动场所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被田独镇2008年度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田独镇2008-2009年度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田独镇2008-2009年度评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南丁村以种植芒果、槟榔、水稻、冬季瓜菜、养猪等为主,现有几个重点项目落户南丁村:长江商学院、罗牛山项目、城边村改造、绕城公路等,长江商学院、三亚绕城公路征地项目已完成。各个项目在有序进展中。 南丁村辖区内有个朝鲜村,位于三罗片区。南丁村因抗日战争时,朝鲜及亚洲各国的民众被日本军团抓到此地当劳工,之后被残杀,埋在一个大坑里。此坑被后人称为“千人坑”。因当时抓来当劳工的朝鲜人占大多数,因此南丁村被后人称为“朝鲜村”。 |
东岸村 |
东岸村委会基本情况 一、土地面积及人口概况 东岸村委会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即东岸村和丹州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即:东岸一、二、三、四组,丹州一、二、三、四、五、六组),汉族:4个小组(即:丹州二、三、四、五组),土地面积约为:原共有9755亩集体土地(已被征用5955亩),剩余3800亩集体土地。 全村共有常住户:约1100户(其中:黎族约700户、汉族:约400户),人口:约4000人(其中:黎族约2800人,汉族约1200人),劳动力:2122人(其中:黎族1327人、汉族:805人)村支部全体党员人数:东岸村党支部共有党员:96名(其中正式党员:95名,预备党员:1名)。 各村民小组干部职数和村民代表人数:东岸村委会共有10个村民小组,正组长:10人,副组长:11人,村民代表共有:71人,具体分布如下: 东岸一组:7人,丹州二组:6人东岸二组:7人,丹州三组:6人东岸三组:6人,丹州四组:7人,东岸四组:7人,丹州五组:7人,丹州一组:12人,丹州六组:6人 治安联防队:11人 环卫队:47人(其中司机:5人) 二、耕地情况 东岸村委会现仅存耕地:约800亩,水田:约800亩(其中:常年被水浸而不能耕作的有602亩),坡地:约115亩,花卉:约200亩。 三、未开发的集体土地情况 1、东岸三组:约135亩农田。2、丹州片铁路峡的约40亩农田等 四、村民经济收入来源 1、载客(即:二、三轮摩托车)2、工程运输(农用车)3、摆地摊(卖菜、水果等其他)4、房租5、低保金五、东岸村委会共有残疾人:38人。 六、经济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村集体经济,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服务和指导好农、工、副产业的发展,努力为村民的增收搭建平台,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七.思想文化工作 我支部始终坚决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干部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对村支部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支部书记的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一是进一步健全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提高组织的生活质量;二是在教育的内容上突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内容,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员队伍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争当好党员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切实做好党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帮助村民群众排扰解难,始终为了群众的理由所着想。 |
海罗村 |
海罗村基本简介 村共有5个自然小村,8个村民小组,位于三亚市辖区范围:(东至山岭地界、南至海螺农场地界、西至二环路地界、北至迎宾路地界)。 一、人口 辖区面积约1.46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83(户),总人口:9680(人),(其中:常住人口2732人、流动人口2702人、海螺农场4246人)。 二、产业状况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土地承包、房屋出租和外出打工为主,村委会无集体产业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拨款。 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情况 村每年春节举办文体比赛活动,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各村委会文艺联欢晚会,相互交流丰富村民文化精神,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努力做好上级工作要求,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包括计划生育、综治、文明大行动、安全生产的宣传标语,有效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教养和思想品德。 |
新红村 |
新红村是一个汉族村庄,讲潮汕方言,全村总面积347.2亩。是一个自然村,总户数182户,常驻人口637人,流动人口1200多人,总人口1800多人。2016年人均收入18000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第三产业。 新红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姚海辉,“两委”干部4名,妇女干部2名,大学生村官1名,就业协管员1名,计生专干3名,联防队员6名,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3名。新红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5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女性党员12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5名,50岁以上党员7名,平均年龄45岁。 村活动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全村道路实现硬板化,方便村民出行;积极完善便民服务工作机制,不断拓宽为民服务范围,工作中做到笑脸多一点、效率高一点,真正实现了“便民、惠民、利民”。 新红村是一个移民村,于1966年2月建村。当时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为解决三亚地区(时称崖县)的驻军和居民吃菜难问题,从广东省潮阳县(今称汕头市潮南区),抽调部分种植技术比较先进的农民,到本地从事蔬菜种植,再向周边村庄的农民传授技术,从而解决了本地的吃菜难问题。由于受地域狭小等条件的限制,加上人口的持续发展,原有的耕地不能满足耕种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部分村民纷纷弃耕从商,秉承潮汕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从商的村民事业弄得风生水起,经商足迹也遍及省内外。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8000元,在吉阳地区位列前茅。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