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龙村委会位于我市西北部,距离市区17公里,下辖报龙村,小明形村,格什村,全村共18户,274人,水田面积128亩,集体林地面积15854亩,发放确权林权证78户。15435亩,全村民群众主要靠种植水稻,橡胶,香蕉,益智,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修建了一条17公里的乡村道路和环村道路,特别是在2010年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51户中,得到了海口市琼山区的鼎力支持,使全村村民基本住上了明亮宽敞的平顶房,现村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1100 | 570000 | -- | 查看 报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南东社区 |
河南东区位于五指山市区南面的翠湖路,所辖片区9个,所辖单位52个,管辖居民3760户,常住人口9672人,外流人口2131人。现有党员69名。连续在“2003年—2006年、2007年—2010年文明社区”评比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社区”光荣称号。2015年被五指山市确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 河南东区党支部办公楼设有党支部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办公室、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办公室、党员电教室、党员图书阅览室、党员之家、公共服务管理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近年来,河南东区党支部以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发挥党员引领示范的先锋模范作用,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河南西社区 |
河南西居委会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辖区位于南圣河西边,海榆中线西面,社区占地面积1.9平方公里,是五指山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社区居委会,全辖区设有六个居民小区,有82个单位宿舍区,共有2893住户,总人口10221人;其中:男6960人,女3261人,常住人口9518人,占总人口的93.1%,流动人口703人,占总人口6.8%;居委会共有职员13人,辖区党员56人,设有支部书记1人,支委2人,居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人;管理事务设有:社区党建工作、居委会事务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镇居民低保管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协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协管、保障性住房协管、残协、工会、妇代会、就业培训、禁毒、消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
河北西社区 |
河北西区位于五指山市区西面的海榆中线北路,所辖片区6个,所辖单位47个,管辖居民1581户,常住人口5331人,外流人口736人。现有党员70名。 河北西区党支部办公楼设有党支部办公室,党建办公室、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办公室、党员图书阅览室、公共服务管理办公室。近年来,河北西区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发挥党员领示范和先锋模范作用,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河北东社区 |
五指山市河北东区居委会位于海榆中线东部,南圣河北畔,辖区分为八个小区,总人口6525人。河北东区居委会现有干部职工10名,党员54名。近年来,河北西区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发挥党员领示范和先锋模范作用,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南定村 |
南定村委会距离市区26.5公里,是我镇16个村委会当中离市区最远的一个,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得天独厚,林地面积16000亩,耕地面积1250亩,下辖6个自然村,在册人口635人,农户188户。党员37人。预备党员1人。低保户24户,五保户4人,残疾户11人。 全村户户通水,通电良好,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有农用拖拉机23辆,一所乡村卫生院,卫生员1人,一所教育点,教师5名,22名学生。 本地山地资源丰富,村经济发展富有特色,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芭蕉、生姜、茶叶、油茶,养殖主要以猪、鱼、本地黄牛,果子狸等特色产业,村民人均收入2650元,因受地理条件影响,招商引资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村委会以此为契机,加快南定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在思想上的得到了空前的统一,政治文化建设安全维稳工作上了新台阶,脱贫工作进一步推进,党员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南定村委会政大步踏前的想文明新村迈进。 |
番茅村 |
番茅村位于通什镇西南边,距市区以西500米,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5户,总人口1256人,党员59名,全村现有农田耕地418亩,坡地面积478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橡胶、槟榔、紫珠等。其中种植橡胶1153亩,橡胶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番茅村结合实际,在大力发展黎族织锦产业,有效推动了番茅村的经济发展。 番茅村注重引导,积极发动番茅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以典型示范带动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做大做强“番茅织锦传习所”黎锦产业。支持鼓励农村妇女加入到“传习所”织锦队伍中来,从事织锦工作。通过织锦,每人每月可创收1000-1500元。重视技能培训,继续与省技校合作办学,把培训人员范围扩大到周边村庄和南圣镇,培训更多的织锦能手。支持发展“农家乐”项目,通过党员刘香兰创办了“番茅农庄”,发展乡村农家经济,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就业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瓜菜种植生产。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瓜菜上市销售,发展城郊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目前,全村累计种植瓜菜面积100多亩。三是发展多元经济。鼓励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如开设小卖部、酿酒、养猪和种植橡胶、槟榔等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共开设8家小卖部,3家酿酒坊,3家养猪场。 |
红雅村 |
红雅村位于通什镇政府西北部,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4447.71亩,管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23户1062人。全村耕地面积为545.3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森林面积3902.41亩,森林覆盖率87.7%。全村共有1个党支部,下辖7个党小组。目前党员59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1.7%;女党员19名,占党员总数的32.2%;少数民族党员59名,占党员总数的100%;35岁及以下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13.6%;大专以上学历党员5名,占党员总数的8.5%。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共560平方米,办公桌6张,椅子6张,电脑2台,音响设备7套。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平均年龄45岁,其中35岁及以下1人,大专以上学历1人,村致富带头人0人。2009年以来,参加农村大专学历班学员4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读0名,目前任或曾任村“两委”班子的有3名。 红雅村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全村种植各种经济作物3231亩,其中橡胶种植2862亩,农民人均占有2.8亩,现已开割2723亩,干胶年总产量778.8吨,橡胶是红雅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还种植槟榔、龙眼、荔枝等其他经济作物369亩。村集体经济主要为出租坡地、鱼塘,年收益0.4万元。农民增收示范点1个,经营内容主要为种植、养殖,年产量橡胶7吨、槟榔1吨、生猪90头、三鸟1700只、鱼1000斤,年收益20万元。2013年,农村社会经济总产值774.0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48.21万元,林业总产值498.43万元,畜牧业总产值62.87万元,其他经济收入64.5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493元。截至2015年12月,全村仍有贫困户108户,占总户数的33.6%。 |
番慢村 |
通什镇番慢村委会位于通什镇政府东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3852.5亩,管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的总户数是308户,人口为1002人,全村耕地面积756亩,人均耕地面积0.75,森林面积2946.2亩,森林覆盖率83%。全村共有1个党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目前党员25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0.1%,女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25.9%,35岁及以下党员2名,占党员总数的7.4%,大专生以上学历党员2名,占党员总数的7.4%,流动党员0名,占党员总数的0%,流动党员-率为0%,2015年以来,共发展党员3名。村级活动场所所有100平方米,办公桌5张,桌椅子40张,电脑1台,电视有4部,建有意见箱1个等便民服务硬件设施,设有3等便民服务项目内容。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4人,平均年龄47.75岁,其中35岁以下0人,大专以上学历1人,村致富带头人3人,2009年以来,参加农村大专学历班学员2名,其中已毕业2名,在校就读1名,进入村“两委”班子1名。 番慢村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全村种植各种经济作物1020亩,其中橡胶种植760亩,农民人均占有1.11亩,现已开割400亩,干胶年总量产量1.2吨,橡胶是番慢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还种植槟郎,瓜菜,椰子,芭蕉等其他经济作物80亩,村集体经济主要鱼塘,地租,年收益0.53万元,农民增收示范占有3个,农民合作社有4个。经营内容主要为养猪,养鸡,养鱼,猪年产量500头,年收入17万元,2015年,农村社会经济总产值2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0万元,林业总产值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5万元,其他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560元。截至2015年3月,全村仍有贫困户111户,占总产数的31.32%。 近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番慢村的教育事业基础,科教扶贫,经济发展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村有三轮车,摩托车等,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至2015年11月份,全村6个村民小组已修通硬化12公里村路,群众路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安装自来水管30公里,解决6个村民小组1002名群众饮水难得问题。2015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902人,参合率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331人,参保率达83%,全村民房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平顶房现已达到83%,还有17%农户居住在危房。今后村委会将组织危房户群众,积极发展经济,以各个方面不断积累建房资金,通过政府适当补助,政策扶持措施,开展危房改造,努力改善番慢村委会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 |
什保村 |
什保村委会位于五指山市区西南,距市区约3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3亩,经济作物面积7148亩,其中橡胶6830亩,槟榔301亩。总户数285户,总人口1325人,其中男性709人,女性608人,黎族1320人,苗族1人,汉族1人,劳动力838人。全村现有党员37人,五保户9户,革命功臣5人,残疾人7人,低保户36户。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电视机256部,占总户数94.6%,民房改造250户,占总户数90%,挖掘机3部,推土机5部,东风牌翻斗车6辆,小汽车5辆,摩托车117辆。什保村委会1991年被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00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调解委员会;2000年12月被全国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村(居)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政府评为冬种瓜菜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向光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被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授予优秀全国劳模村官;2007年被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授予“十大杰出村官”。 2007年3月,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片区,开展军民共建、城乡共建,20多个共建单位参加共建。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硬化村道2000多米,排水沟1500多米,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广场3000多平方米,铺设草皮1000多平方米,种植槟榔、柑桔、黄皮等果树4800多棵,扶持农户养殖鸡、兔3200多只,修建公厕3间,加强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大为改观,扶持发展种养,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什保村成为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重要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报龙村 |
报龙村委会位于我市西北部,距离市区17公里,下辖报龙村,小明形村,格什村,全村共18户,274人,水田面积128亩,集体林地面积15854亩,发放确权林权证78户。15435亩,全村民群众主要靠种植水稻,橡胶,香蕉,益智,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修建了一条17公里的乡村道路和环村道路,特别是在2010年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51户中,得到了海口市琼山区的鼎力支持,使全村村民基本住上了明亮宽敞的平顶房,现村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
应示村 |
应示村委会位于五指山市区东南面,南圣河东岸,距市区约3.5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277户,997人,水田共554亩,旱地300亩,山林2000亩。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橡胶、槟榔、水稻、芭蕉等。主要收入来源为冬种瓜菜,橡胶。村委会有1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54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为3名、20名老党员。全村委会6个村庄已全部用上自来水,乡村道路总长25公里,其中村道硬化路850米。民房改造完成117户。应示村设一个党支部,截至2015年,共有党员54名,其中女党员16名,占党员总数的30%;少数民族党员53名,占党员总数的98%;35岁及以下的党员12名,占党员总数的22%。目前全村设立远程教育站点1个,宣传文化室2间,篮球场2处,文艺队伍1支。 报芭村是通什镇应示村委会其中一个小组,是镇级生态文明村。现有户数53户,人数190人;经济来源主要靠橡胶、芭蕉、槟榔、养殖等。有干净整洁的环村道路,是03年扶贫办投资建设。一个篮球场及音响设备齐全,有文化室周末供村民织锦。 什别村,现有户数33户,人数117人;经济来源主要是橡胶。现丰好村和什别村都住在一起,已经合并。丰好村,现有户数39户,人数199人;经济来源主要是橡胶。没有环村公路,申请过公路经费,但没有审批。村里已通水通电。 什南定村,现有户数64户,人数200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橡胶、槟榔。什南定村下雨道路难行,共有3条道路较为严重,村民出行不便。村里外出打工人数较少,大部分以上山割胶为主。 应示村,现有户数58户,人数205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橡胶、芭蕉等,有整洁的环村公路,村里已都通水通电。村民的生活和谐。番育村,现有户数30户,人数86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橡胶。 应示村致力于塑造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强的班子,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和谐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打造成党建工作先进村,确保全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番赛村 |
番赛村委会下辖番赛、空恋、草仁、大道、草好、番介6个村民小组,全村以黎族为主,共186户,845人,低保户24户,36人,五保户3人;土地总面积14333亩,其中耕地面积511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水稻、短期瓜菜和外出务工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高山蔬菜、益智、生姜、油茶等。 近年来,通过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正确引导,大力发展符合山区特色的经济作物,在市民宗局的帮扶下,发动群众建立了200亩大叶茶生产基地,帮助12户农户增收致富,以点带面,通过创建示范点带动群众发展增收。 |
太平村 |
太平村委会位于通什镇北部,距离五指山市区约5公里,下辖太平一村、太平二村、新平村三个村民小组,现有110户共407人,分布在太平、新平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5亩,林地6500亩,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橡胶、水稻、芭蕉,目前,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58亩,橡胶种植面积800亩,槟榔种植230亩,芭蕉种植面积63亩,电视机80台,摩托车90辆,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 太平村各村小组简介 一、 太平一村 太平一村现有人口35户159人,水田57亩,种植槟榔100亩,橡胶300亩,芭蕉50亩,甘蔗20亩,饲养生猪100头,黄牛70头,三鸟900只。 二、 太平二村 太平一村现有人口48户179人,水田67亩,种植槟榔130亩,橡胶350亩,饲养生猪96头,黄牛50头,三鸟720只。 三、 新平村 现有人口19户69人,水田35亩,橡胶150亩,芭蕉100株,饲养生猪20头,黄牛50头,三鸟90只。 |
牙日村 |
牙日村委会位于通什镇的西北处,距离五指山市区约11公里,占地总面积约为4689亩,是通什镇较为偏远的村委会之一。共有4个村小组,分别是;什邱、番明、什天、牙日村小组。全村现有161户,总人口530人,牙日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9名,党支部建制,其中女党员9名,男党员30名,大专3名,高中(中专)学历的党员11名,初中及以下的党员25名。农业生产是牙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改变传统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种植养殖多元并举,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农业建设搞好节水工程,沟、渠、路、涵相应配套。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04亩,水田183.6亩,旱田面积为20.4亩。主要种植橡胶、益智、槟榔、牛大力等经济作物。 |
什会村 |
什会村委会现有117户。人口总数为418人,村里低保户有9户。党员共计49名,其中女党员11名,男党员38明,共青团8名,预备党员2名,各项工作都较好的开展。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15年硬化什会二村至红山农场进村道100米,在2015年新建了村委会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一套,安装太阳能路灯19盏,(其中什干9盏,什会一、二共9盏,村委会一盏)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全村117户,共计418人的农田灌溉,饮水困难,出行不便和没有娱乐场所的问题。 养殖业的发展 什会村委会水田面积224.6亩,已带动群众种植紫鹃茶共计90亩,2015年7月带动了13户共种植35亩,种植发财树140亩,益智300亩,油菜200亩,胡椒50亩,忧遁草11.5亩,在-部的帮助下,也建成了一个养鸡示范地,养鸡1500只。 危房改造 三年来,什会村危房改造44户。申请扶贫物资20多次,申报基础设置建设40多次,搬迁至新村委会办公室,组织部发放办公桌椅14套,会议桌椅20套,档案柜6个。 |
福安村 |
福安村委会距离市区约3公里,下辖七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即福安、昌冲一、昌冲二、番道、什翁、什阳、什乐、什贺、番中村小组,总面积6.2平方公里,户数337户,总人口1386人,劳动力864人,外出务工328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橡胶1719亩,收割874亩。种植槟榔473亩,收割245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55.90亩,其中水田面积626亩;旱田面积110.9亩。全村共有三鸟9928只,饲养水黄牛128头,猪642头,羊188头。9村小组已建设村道硬化路。 |
福利村 |
福利村委会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西边,是黎族人口集聚居住的乡村,距市区约8公里处,下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12户,总人口1140人。全村现在有党员54名,其中男党员49名,女党员5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土地总面积479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3.43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水田面积294.63亩,人均水田面积0.93亩,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全村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种植橡胶2535亩,已开割1690亩,槟榔610亩,及各类经济作物585亩,其中紫珠350亩,饲养家禽2542只,牛88头。群众居住平房的有179户,楼房的有38户,危房的有65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利村委会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福利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实际,立正本地,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经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成率70%以上,改水改厕逐步完善。 |
番香村 |
番香村地处五指山市区南面,位于五指山市消防大队旁,是城中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173户,人口1039人,其中,汉族567人,黎族472人。番香村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现有党员29名。2014年,番香村农业总产值945648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9450元。农民主要收入为外出打工、经商、发展黎锦经济。2015年被五指山市确定为市级党建示范点。 番香村文化办公楼建有远程教育学习站点、卫生保健室、图书阅览室、黎族织锦传习所、会议室等硬件设施,设有村医看病、免费上网、天气预报等便民服务项目内容。近年来,番香村党支部紧密围绕创建“五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全村的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的前列。 番香村党建示范点以培育养殖示范户、民间艺术团、织锦传习所为载体,促进党建工作。一是通过加强引导党员干部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重点扶持发展有生产条件、有技术的党员,带领群众在致富路上攻坚克难。强化党员示范带动辐射举措,在传授养殖技能、带动发展特色产业等行动的党员中,评选出带动致富能力强、产业发展有想法,周边党员群众认可的带动示范优秀党员示范户。二是充分发掘村内具有文艺才能的人才,并将其有机的整合起来,成立民间舞蹈表演队,利用农闲时间练习和表演。通过民间舞蹈表演队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舞蹈队员们也可通过演出获得酬劳。三是利用现有的织锦传习所,发动村中的妇女党员干部或群众,加入到织锦生产的队伍中,进行织锦生产和开展织锦培训,传承优秀的民族技艺。 |
牙畜村 |
牙畜村委会所处五指山市通什镇北郊内,下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279户,总人口为1133人,其中汉族人口263人,黎族人口870人,低保户30户(50人),残疾人口21人,五保户2人。全村商品林总面积1461.87亩,公益林1186.78亩,耕地面积0亩。主要种植橡胶、槟榔等经济作物,全村有摩托车257辆,电视253部,全村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群众基本居住平顶房或瓦房。 牙畜村支部现有中共党员39名,其中女性党员9名,男性党员30名,汉族党员3名,大专以上党员4名,高中(中专)学历党员11名,初中学历党员23名,40岁以下党员19名,40岁—59岁党员16名,60岁以上党员4名。三年来共发展新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积极分子6名。村党支部设有远程教育站点。 |
福关村 |
福关村委会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西边,是一个黎族同胞集居的村庄。距市区约3公里处,下辖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共321户,总人口数108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其中男5名,女1名。全村目前有党员50名,其中男党员36名,女党员14名,预备党员1名。革命功臣4名。 福关村濒临通什镇市郊,相邻番茅村、福利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橡胶、紫珠草、芭蕉、槟榔等。耕地面积360亩,水田面积190亩。橡胶面积2971亩,已开割2128亩,紫珠278亩,芭蕉200亩,槟榔183亩,淡水养殖82.2亩。 近几年来,福关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实际,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基地化生产思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突出发展紫珠产业,紫珠苗圃基地目前已扩至278亩,每亩按500-600株计算,扣除种植成本厚每亩一年可收入6-7000元,引导农户自主创业,增加收入。随着福关村经济的逐步发展,村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质量也随之提高。村委会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由于2010、2011连续两年计划生育完成率达到100%,被镇政府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单位。2011年度新农保参保率达100%。 2010-2014年度,村委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先后投入约40万元用于福关村的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完成了6.2公里的主干道硬化道路以及全村水电户户通。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成率90%以上,改水改厕逐步完善。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村两委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走群众路线,畅通民情渠道,善纳群众意思,按照群众的意愿办实事,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努力共创幸福文明生态福关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