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龙滚镇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海榆东线140公里处。东临浩瀚的南海,西依革命胜地六连岭群峦与国营东岭农场接壤,南靠山根镇,北与琼海市毗邻,东北部沿海与博鳌亚洲论坛一水相隔。龙滚河流经博鳌与九曲江、万泉河形成三河交汇流入南海。
全镇17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总人口2.35万。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0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总产值13068万元,比上年增长7.6%;财政收入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7元,比上年增长6%,是万宁较为富裕乡镇之一。
自然条件
1、气候
龙滚镇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最高平均气温(七月份)34.5°C,最低平均气温(一月)18.7°C,高低温差15.8°C,年平均气温西部山区22°C,东部沿海23°C,气候炎热,没有寒冬。
2、降雨量
沿海年降雨2100-2200MM,西部山区2600-2700MM。气候特征是受海水和海洋季风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风,降雨量高度集中,气候湿润,多台风,7-10月为台风盛期。
3、水文地质
龙滚河发源于六连岭,流经我镇,注入南海,镇内有四大田洋,即坡尾洋、东郎洋、西郎洋、文曲洋,区内地下水富水程度中等,水质具有城镇供水价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万人 | 152平方公里 | 469006101 | 570000 | 0898 | 查看 龙滚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和顺村 | 0 | 0 |
---- |
查看 和顺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渊村 | 0 | 0 |
---- |
查看 文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治坡村 | 0 | 0 |
---- |
查看 治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坡罗村 | 0 | 0 |
---- |
查看 坡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福塘村 | 0 | 0 |
---- |
查看 福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楼村 | 0 | 0 |
---- |
查看 龙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河头村 | 0 | 0 |
---- |
查看 河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多格村 | 0 | 0 |
---- |
查看 多格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曲村 | 0 | 0 |
---- |
查看 文曲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田头村 | 0 | 0 |
---- |
查看 田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市村 | 0 | 0 |
---- |
查看 新市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城村 | 0 | 0 |
---- |
查看 上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坡村 | 0 | 0 |
---- |
查看 水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端熙村 | 0 | 0 |
---- |
查看 端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排园村 | 0 | 0 |
---- |
查看 排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乐内村 | 0 | 0 |
---- |
查看 乐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凤园村 | 0 | 0 |
---- |
查看 凤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万城镇 |
万城镇位于万宁市东南部,海榆东线中间点,距海口139公里,离三亚115公里。其东临南海,北依小海,东山岭座落其间,太阳河横贯东西,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口。 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温宜人,年均温度24℃。年均降雨量1646~2691毫米。8至10月份雨量较多占年雨量的65%;,仅占全年雨量的20%;7月至10月是台风集中季节。 总土地面积10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万亩,其中水旱田面积2.602万亩。人口13.6万多人,辖居10个社区,32个村委会,2个镇办农场,镇属机关单位40多个.镇委、镇政府工作人员97人,社区、村干部215人,党支部80个,党员2464人。 拥有两个工业开发区;东星工业开发区、乌场港经济开发区;万宁市三大田洋:大奶洋、保定洋、南门洋;海岸线长约15公里,海域面积约2万亩,有乌场港、保定海、春园湾、小海以北;乌场港泊位1千吨,捕捞作业船250艘,冬季可达500艘,日捕鱼量达100吨,已建成多家冷冻厂。发展海产品加工业和深海捕捞业势头良好。小海以北等地可开挖养殖虾池8000多亩,目前已开挖低位池2100亩、高位池100多亩。有星级宾馆:万宁大酒店、绿春园大酒店、旭日大酒店、万都大酒店等;有旅游胜地,东山岭 、春园湾等。有名优产品:东山羊、乌场野生鱼、北坡优质大米等。. |
龙滚镇 |
基本情况 龙滚镇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海榆东线140公里处。东临浩瀚的南海,西依革命胜地六连岭群峦与国营东岭农场接壤,南靠山根镇,北与琼海市毗邻,东北部沿海与博鳌亚洲论坛一水相隔。龙滚河流经博鳌与九曲江、万泉河形成三河交汇流入南海。 全镇17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总人口2.35万。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0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总产值13068万元,比上年增长7.6%;财政收入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7元,比上年增长6%,是万宁较为富裕乡镇之一。 自然条件 1、气候 龙滚镇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最高平均气温(七月份)34.5°C,最低平均气温(一月)18.7°C,高低温差15.8°C,年平均气温西部山区22°C,东部沿海23°C,气候炎热,没有寒冬。 2、降雨量 沿海年降雨2100-2200MM,西部山区2600-2700MM。气候特征是受海水和海洋季风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风,降雨量高度集中,气候湿润,多台风,7-10月为台风盛期。 3、水文地质 龙滚河发源于六连岭,流经我镇,注入南海,镇内有四大田洋,即坡尾洋、东郎洋、西郎洋、文曲洋,区内地下水富水程度中等,水质具有城镇供水价值。. |
和乐镇 |
和乐镇位于万宁市东部沿海,北邻山根镇,南连后安镇,东部连接大海,西依六连岭,总面 积有80.4平方公里,人口5.7万多人,有22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1个农场。2002年人均收 入2800元,国民生产总值37282.5万元,农业总产值4350.5万元,企业总产值34422万元,工业 总产值17809万元。主要产业:海水养殖、捕捞、种养业和海产品运输业等。和乐蟹、港北对 虾闻名海内外,水田面积10969.2亩,旱地面积4387.8亩,低位虾池面积5200亩,高位虾池面积300亩,鱼排10000口,机动船只280只。 2001年7月,0海南省宣传部、海南省司法厅授予:1996——2000年海南省法制宣传教育先 进单位; 2002年2月,海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协调小组授予:海南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 2002年7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海南省第三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先进镇;2002年9月,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基金会授予:万宁市和乐镇党委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 2003年3月,海南省妇联授予:2001——2002年度先进妇联组织; 2003年3月,海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海南省2001——200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先进集体。. |
后安镇 |
自然概况 后安镇位于万宁市东北部,东濒小海,南与万城镇毗邻,西与大茂镇、北大镇交界,北邻和乐镇。总面积8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水田9001亩,旱田6012亩,海岸线长7.2公里,全镇总人口48523人,后安镇是万宁市人口大镇之一,管辖23个村委会,2个镇办农场,1个镇林场,261个自然村,25间完全小学,2个初级中学,镇政府驻后安墟,交通十分方便,距万城约13公里,海榆东线高速公路贯穿其南北。地处沿海地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6℃,年平均降雨量2313毫米,拥有丰富海洋自然资源优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后安生产的传统刀器及小海盛产的鲻鱼闻名省内外。 经济情况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2502元,比上年增长2.7% ,农业总产值5044.5万元,比上年增长3.6%;粮食总产量9265万吨;瓜菜总产量11869吨,增长9%;水产品产量22097 吨,增长7%;肉类总产量2108.9吨,增长9.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788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工业总产值9544万元,比上年增长4.4%;财政预算收入511.1 万元,比上年增收163万元,增长32%;出生率12.8‰、计划生育率66.57%、多孩控制率8.56%。 农业情况 全镇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水田9001 亩,旱田亩,农业人均耕地 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业工作思路:平原村庄大力发展以冬季反季节瓜菜为主、禽畜饲养为辅的种养业,丘陵村庄大量种植热带高效水果作物,沿海村庄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镇有水声水库。全镇现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农民有1.1 万户,农民新种的名优水果有荔枝、龙眼。2002年,全镇胡椒种植面积3000 亩,菠萝种植面积亩,槟榔种植面积 亩,龙眼种植面积亩。冬季瓜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镇已形成吴村洋、曙光洋等多个瓜菜生产重点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000 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有西瓜、黑皮冬瓜、椒类等。同时积极发展海淡水养殖业,全镇海水养殖面积达1200 亩。 工业情况 在我镇落户的工业主要有万州木业有限公司、顺峰木材有限公司、速达木材厂。. |
大茂镇 |
我镇位于万宁市中部,北、东北、东与后安镇相连,南与万城镇接壤,西南、西北与长丰镇、 北大镇相邻。土地总面积52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大茂墟,距县城5公里。东线高速公路,海 榆东线公路从北至南穿过本镇。 全镇现有12个村委会、1个镇农场、171年自然村,地貌类型以平原阶地,台地为主、气候属热 带季风风海洋性气候。年均温度24.5℃,年均降水量2200毫米左右。境内土壤主要有水稻土 砖红壤和滨海沙土。. |
东澳镇 |
东澳镇位于万宁市的南部。东、北部与万城为界,西部与礼纪镇接壤,南部与南海毗连。全镇管辖19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41200人,东澳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4℃,年平均降雨量180毫米,地势自东向西渐高,海拔5米,以丘陵平原、沙滩、内海形分布,地貌多样,物产丰饶,具有矿产、旅游、热作四大资源和三大产业优势。 一、矿产资源,东澳镇地处南海前沿,海岸线全长21公里,沿海沙滩贮藏丰富的钛矿资源,其储藏量占万宁市的73%,被誉为“钛矿之乡”,同时,还伴生有矿物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等,东澳沿海矿沙品位高、易开采、深加工、综合开发经济效益高。全镇现有钛业加工厂15家,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二、水产资源,东澳镇南沿南海,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优势,内海东澳港是一个天然大泻湖,总面积4平方公里,水面平稳,平均水深2. 5米,最深7米,海水清澈,水温适宜,海水比重、PH值、含盐度适中,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非常适宜开发海水养殖。 三、旅游资源,东澳境内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既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的神州半岛,又有“南海明珠”、“华夏神岛”之称的大州岛。神州半岛东西长8.75公里,南北宽2—4公里,半岛南临南海,北有内海,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岛上自然景观优美,资源丰富。沙滩、平地、树林、丘陵、山谷、怪石应有尽有。溶洞、矿泉、深水湾令人陶醉。具有开发旅游娱乐、海岛观光等旅游项目的自然优势。大州岛是海南近海最大的岛屿,面积4.3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东方珍品“大州燕窝”的产地,岛上东边是天然的海水游泳场,西边是船只避风歇息的良港,是南海的通道要冲,民谚素有“船经大州”之说,岛的四周岩壁展翅,雪浪拍击悬崖,气沫飞扬,景色万千,是一座天地造设的“海洋公园”。大州岛不仅景色迷人,而且特产丰富,周围海域是著名的大渔场。大州岛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景观。具有开发海上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四、热作资源,东澳镇地处沿海,旱地多、土质均为沙壤土,可开发瓜菜种植的土地面积有8000亩。东澳镇的西部有条长8公里的山岭带,宜种植胡椒、槟榔、益智、芒果、荔枝、椰仔等热带经济作物,山岭脚下千亩良田岛光洋,是东澳镇近期开发的“岛光香芋”品牌的产地。. |
礼纪镇 |
自然概况 礼纪镇位于万宁市西南部,东与东沃镇毗邻,西与南林农场、兴隆农场交界,北邻长丰镇,南 濒南海。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210亩,水田15150亩,旱田3735亩,海岸线长28公 里。全镇总人口34043人,管辖15个村委会,2个镇办农场,193个自然村,14年完全小学,2年 初级中学,镇政府驻礼纪墟,交通十分方便,距万城约8公里,海渝东线高速公路贯穿其南北 ,全镇共有出口3个,其中群坡出口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礼纪镇是万宁市一类乡镇之一,也 是万宁市的主要旅游乡镇之一,“南燕湾”、“石梅湾”、“日月湾”三大湾全部座落在该镇 。 经济情况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8733万元,比上年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比上年增 长8%;农业总产值11293万元,比上年增长8.5%;粮食总产量12464吨;瓜菜总产量50700吨, 增长15.8%;水产品产量1470吨,增长38%;肉类总产量2331吨,增长17.6%;乡镇企业总产值 达15658万元,比上年增长26.52%。其中工业总产值7440万元,比上年增长60%;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562万元,比上年增收133万元,增长31%;出生率、计划生育率、多孩控制率分别为16.4 ‰、69.2%、5.48%。 农业情况 全镇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210亩,水田15150亩,旱田3735亩,农业人均耕地0.83 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业工作思路是:沿海村庄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平原村庄大 力发展以冬季瓜菜为主和禽畜饲养为辅的种养业,丘陵村庄发展以高效水果、热带作物作为重 点的种植业。全镇较大型的水库有石龟水库,碑头水库、博房水库、老荒水库等。全镇现种植 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的农民有424户,农民新种的名优水果有:泰国莲雾,泰国菠萝 密、贡蕉、荔枝、龙眼等。200年,全镇胡椒种植面积2115亩,菠萝种植面积1395亩,槟榔种 植面积10230亩,新种泰国莲雾80亩,泰国菠萝密150亩,贡蕉500亩,荔枝400亩,龙眼100亩 。冬季瓜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镇已形成莲花坡、上埇坡、三星坡、竹林洋、贡举洋、 争来洋、红群洋等多个瓜菜生产重点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有西瓜、 青黄瓜、青(黑)皮冬瓜、苦瓜、椒类等。. |
长丰镇 |
长 长丰镇丰镇位于万宁市的西部,东与万城镇毗邻,西与兴隆华侨农场和三更罗接壤,南与礼纪镇 隔河相望,北与大茂镇为界。长丰镇辖有2个墟,长丰墟和牛漏墟。有12个行政村和2个镇农场 ,199个自然村,16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65809人。西部6个行政村和1个 镇农场为黎、苗族聚居区,东部6个行政村和1个镇农场为汉族区。长丰镇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4.4℃,降雨量为1800毫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为山 岭丘陵地带,南部为全省第三大水库万宁水库,中部地区为平原。 经济资源 长丰镇幅员广阔,土地肥沃,荒山荒坡多,钛矿、石料、草地和水资源丰富,高速公路加劳芳田出口位于长丰镇和万城镇 交界处,距镇政府驻地长丰墟仅4公里,海榆东干线公路自东向西穿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 优越,对长丰镇的发展十分有利。热作、畜牧、淡水养殖和反季节瓜菜生产为该镇四大优势产 业。乡镇企业也逐步加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0亿,比上 年增长4.8%;地方财政收入44.6万元,比上年增长0.7%;农民人均纯收入1897元,比上年增 长3.8%。经济发展在全市各镇中处于中等水平。 |
山根镇 |
"基本情况 山根镇位于万宁市北部,西靠六连岭,南与和乐镇相连,东濒南海,北与龙滚镇毗邻。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77亩,其中水田7293亩,旱田2545亩,坡地7479亩。 1950年至1951年属三区管辖,1952年至1957年8月属五区。1954年组建山根小乡,1957年8月成立山根大乡,1958年10月归属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成立山根公社,1983年改社为区,1987年2月改区为乡,2002年7月撤乡设镇。管辖9个村委会,1个镇农场,67个自然村,96个经济社,2832户,13858人口。主要民族是汉族。西靠老革0据地六连岭,有67个村庄是革命老区村庄。 自然概况: 地处丘陵,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土质主要属沙土和粘壤土。山根溪、冯门溪、溪狗溪流经境内入大海。1956年建成香车水库,1972年建成山根分洪工程,改善了排灌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 镇政府驻山根墟,距万城30公里,海榆东线公路从墟区穿过,东线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 山根原来是穷困地区,大部分村庄分布在半山区的六连岭下和沿海沙滩一带,现山根墟周围原来只有几个村庄,数十户人家。解放前没有定点定时集市,南北部乡民分别往和乐、龙滚墟赶集。1957年设山根大乡后,乡政府机关驻山根村西(现墟址)。随后,邮电、供销、粮食、食品、水产、金融等部门在此间设所、站、店和门市部。1959年,""全民大办钢铁"",县在这里建起炼铁厂。60年代,水产部门在这里兴办鱼苗场,人口逐渐增加,道旁平日卖些鱼肉、三鸟、蛋品、蔬菜,逐渐形成集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2002年该镇通过联营的方式,投入资金560万元,兴建新的农工商贸市场,占地60亩,开拓5条800多米长的环墟大道,新增楼房120幢,现有5条街道,250多幢楼房和平房铺店、居宅。墟面上安装路灯,米行、鱼肉行、瓜菜行、副食、钦食行,日杂、布匹、鞋帽等摊店日夜开市,形成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北大镇 |
基本情况 北大镇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地处万宁市北部山区。东临和乐镇;北临国营东岭农场与琼海接壤;南同后安镇;西与大茂镇毗邻,距万城24公里。 北大镇由原禄马乡和原北大乡撤并而成,全镇辖1个镇农场,19个村委会,138个村小组,69个少数民族村庄。总人口19416人,其中黎族5977人,苗族3493人,农村劳动力7580人,城镇居住人口2500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人均收入1844元,镇财政收入243万元。 自然资源: 镇内有中型水库1宗,中小型水库4宗,山塘13个,总面积295公顷,蓄水量达33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72万亩,其中军田水库可灌溉3.5万亩,蓄水量2150万立方米。 北大镇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3.6℃。日光照为300-350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约达2200厘米。 北大镇地处丘陵山区,属于红壤土和沙壤土,总面积2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30亩,年产粮7105吨。. |
南桥镇 |
南桥镇地处万宁市最南端,东北与兴隆华侨农场接壤,西北与琼中县为邻,西南与陵水县交界,海渝东线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南桥镇是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区镇,全镇有7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总户数2433户,人口12227人。辖区总面积69.05平方公里,其中国有林地51.6平方公里,占74.33%,耕作地12.74平方公里,占18.46%;未利用地1.34平方公里,占1.94%;城镇农村及工矿用地2.33平方公里,占3.38%;水域0.81平方公里,占1.18% 道路0.21平方公里,占0.31%。 南桥镇自然村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23℃,年平均降雨量2691毫米,是海南省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地质主要为沙壤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南药、木材等。 改革开放以来,南桥镇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2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业总产值2235万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收入194.4万元,比上年增长0.2%,农民人均纯收入1098元,比上年增长6%。 2002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6974亩,其中水稻面积13250亩,粮食产量达2610吨,热作种植面积17400亩,其中橡胶4080亩,产量168吨,槟榔10155亩,产量478吨(干果),椰子2165亩,产量1.8万个。 南桥镇工业主要以槟榔加工、木材加工、砖瓦厂为主,全镇有槟榔加工厂一间,可日加工槟榔鲜果0.8万斤。木材加工厂二间。机砖厂一间,日产机砖2万块,瓦厂一间,产瓦0.2万片。 南桥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2002年引进了130亩无籽黄皮种植项目和200亩降香种植项目。2003年计划招商引资项目有:一、万亩降香种植(研究)示范基地;二、南桥镇兴隆旅游区无公害瓜菜供应基地;三、热带雨林公园(卧龙山庄);四、常青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五、南林墟南桥小区房地产开发;六、药材采集加工;七、苗家乐(新坡苗村旅游景点);八、旅游纪念品开发;九、金丝柚木示范基地;十、家具厂;十一、台湾木瓜示范基地;十二、槟榔深加工和利用。. |
三更罗镇 |
基本情况 三更罗镇位于万城的西南部,是一个聚黎苗聚居的少数民族镇,琼牛公路贯穿全镇、交通便利。 有11个村委会,一个镇办农场,51个自然村,2002年总人口达9960人。 自然概况: 三更罗镇地处内陆丘陵地带,土地肥沃地广物博,土地面积达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6亩,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3℃,年降雨量2900毫米。 社会经济情况: 三更罗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发展热带经济作物,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785万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农业总产值4285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元,比上年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168.7万元,比上年增长9.02%,粮总产量2664吨。 农业: 三更罗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热带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2002年全镇热带作物面达20413亩,其中橡胶7270亩,槟榔11710亩,水果面积达1773亩。在抓好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在大坡农场招商创办一个200亩的荔枝生产基地,以带动全镇发展荔枝生产,2002年全镇荔枝种植达477亩。果蔗400亩,畜牧业生产中,全镇牛的存栏量达3364头,猪的年出栏量达2662头,三鸟年出栏达10万只,羊的存栏量达1240只,在抓好畜牧业发展的同时,着重引导发展有着市场前景的以山寮鸡和羊饲料为重点的品牌产品。. |
国营东兴农场 |
海南省国营东兴农场位于万宁市北部,距省会海口市161公里,距万宁市区21公里。海榆东线高速公路沿场穿过,场内公路贯通,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终端设备相继普及,是本省通讯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兴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现在土地面积18.7万亩,总人口17300人,农场自1952年创建发展至今,已种植橡胶6.6万亩、茶叶3000亩、椰子4000亩、水果2000亩、人工造林20000亩,年产椰子12万个。建场以后农场上缴国家税利近2亿元,现拥有固定资产近9000万元。近年来,农场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呈现生机蓬勃的局面。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有橡胶加工厂、木业制品厂、椰蓉厂、茶厂等多家场办工业企业。同时经海南省教育厅批准,农场承建了海南农垦东兴中学,现已成为海南垦区以天然橡胶为主,工、农、学、商、贸、运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万宁市闻名的军田水库、油甘神奇温泉和原国家副主席-视察东兴时亲笔题名的“东兴亭湖宾榭”园林式宾馆等自然景观就座落在场内,农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是适合开发集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项目的理想宝地,农场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共建东兴美好的明天。 |
国营东和农场 |
|
国营新中农场村 |
海南省国营新中农场创建于1956年5月1日,地处海南省东部万宁市境内,毗邻琼中县琼海市,是一个热带资源丰富、建设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风光优美、土地肥沃的国有中型农业企业。 新中农场是从荒山野岭中开辟出来的。这里既有林一师官兵、海南垦殖分局机关干部和东太等农场职工留下挥刀舞锄的画面,也有一群群各地民工和归国华侨写下耕天耕地的诗篇,也有一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谱写出的继往开来的壮曲。 新中农场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儿女,他们为了一个“开展祖国橡胶事业”的共同目标,时光如梭,一晃50多年。“创业艰难百战多”,50多年来,新中农场发扬“团结、改革、求实、拼搏”的企业精神,无论是大批民工及转业-开荒种胶的创业时期,还是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情岁月,不论是在经济发展遇到暂时困难时期,还是加强管理经济走上快车道之际,在农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适度地把发展与改革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中农场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发展橡胶产业不动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经过几代人含辛创业,茹苦开拓,创造娇人的业绩。 全场现有6个作业区,55个生产队,1个工厂,1所医院,1所中学和7所小学。总人口1.7万多人,其中在岗职工3569人、离退休职工3371人;拥有土地面积26.03万亩,其中橡胶8.39万亩,热带经济作物1.5万亩,农场固定资产净值达18724.5万元。截止2006年,农场累计生产干胶105590.5吨,累计上缴国家税利12265.8万元,国家投资回收率183.2%。 新中农场四周群山环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场界上的二尖岭海拔804米,为最高点,西北部万泉河一带海拔在105米以下。地貌状况,东部为低山,坡度10~25度,南部为丘陵,坡度8~15度,西部、中部多为丘间小盆地、谷地,坡度在8度左右。土壤多以花岗岩形成的黄色砖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最高33℃,月平均最低13℃,极端高温37.8℃,极端低温1.5℃。年平均降雨量2650毫米,4~11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9%。 新中,海南垦区首创“万家灯火”保胶苗的先例; 新中,海南垦区率先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发展自营胶; 新中,海南垦区率先实行“三天一刀”、“四天一刀”橡胶改制割胶成功,并全面推广; 新中,坚持科技兴胶,1994年干胶完成5210吨,跻身垦区产胶“三强”农场之一。 新中,海南垦区率先对医院“推向市场,自收自支”管理,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 新中,海南垦区建成场部小城镇建设效果较好企业。 新中农场先后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模范单位”殊荣;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天然橡胶割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富岛强兵先进单位”,被省农垦总局评为“先进党委”、“优秀企业”、“良好企业”称号。 |
兴隆华侨农场 |
兴隆华侨农场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万宁市境内美丽的太阳河畔。即北纬18.4度,东经110.1度,地处丘陵,地势由东向西增高,海拔21-532米。年平均温度为24.5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9度,极端最低温度为3.4度。年平均降雨量为22014毫米。这里群山环抱,热作葱茏,环境幽美,景色怡人,一年四季都是春,自然条件优越。 从1951年人民政府在这里创办华侨农场至今,已先后安置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0,000多人,现有人口25,796人。 农场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农、工、商、旅游综合发展的华侨企业。拥有土地165,612亩,已开垦利用的121,027亩,其中橡胶、咖啡、胡椒、水稻、椰子等热带作物共80,000多亩。 兴隆华侨农场地处海南东部旅游热线的中点,东线高速公路贯穿其境内,交通十分便捷。优越的地理环境,旖丽的热带风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使兴隆独具良好的旅游条件。由于盛产地热矿泉,可供温泉浴,1993年被省政府列为华侨旅游度假城胜地。目前,旅游城已开发利用土地4平方公里,旅游城里建筑风格各异的宾馆、酒家鳞次栉比,已开业经营的有34家,接待床位6,000多张,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20万人次。旅游城集温泉浴、娱乐、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处。由农场与港商郑文泰先生合作兴建的占地400公顷的兴隆热带花园,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园内建成水泥道路40多公里,草皮绿化1,200亩,种植数千种热带观赏植物34万株,600亩热带珍贵果树,园内山水相映,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一幅热带风光景色。该花园被省政府确定为海南省十大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是我国政府环保教育和物种基因库之一。1997年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为“全球环境500佳”。 兴隆温泉旅游区,北距著名的海南第一山——东山岭25公里,南离陵水猴子岛45公里,往东15公里有美丽的石梅海湾,往西可达农场水库景区和黎村苗寨,在那里可以领略热带雨林风光与山寨风情。 1983年,农场建成了沉香湾四级水力发电工程,总装机容量2,995千瓦,自流灌溉面积10,000多亩,基本上满足了农场工农业、旅游业和职工日常生活需要。1995年,建成了一座1,000万立方米的饮用水工程,日供水量达3万吨。同时还有一座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站。 兴隆华侨农场的文化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场现有学校14所,其中小学11所,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有教师326人。1986年起,农场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生实行免费入学。1990年5月7日,农场成立了海南电视大学兴隆华侨农场分校(含高中部),把兴隆的教育事业推向更高层次。 医疗卫生方面,农场实行三级医疗,有红十字医院1间,下属区卫生所10间,生产队一级卫生室15个,有病床100张,医护人员208人。 为了丰富农场职工的文体活动,农场还兴建了文化中心广场、业余体校、工人游泳场、灯光球场、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网覆盖全场生产队。各基层单位设有阅览室、文化室等。 几十年来,兴隆华侨农场时刻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亲自为兴隆题写了场名。-、-、-、-、-、-、李鹏、-、-、-、胡棉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过兴隆。江总书记先后于1990年和1993年两次来到兴隆,到归侨家中作客,同归侨座谈。江总书记说:“兴隆这个地方好。水好,自然环境好,人情风土好”。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给广大归侨以巨大鼓舞。 兴隆华侨农场-、场长黄炳松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诗人郭沫若1962年2月来兴隆视察,面对兴隆的秀丽山水,面对广大归侨不畏困难,创建家园的精神,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 去国迢迢作客佣,归来重作主人翁。卧薪尝胆同舟乐,自力更生创业雄。 多种经营多并举,一年垦辟一兴隆。太阳河畔歌声发,物内桃园在此中。 今日的兴隆,街道宽敞整洁,楼房林立,游人如织,人民生活安定幸福。正如已故电影艺术家蔡楚生所咏: 南海明珠漾金波,太阳河上起雄歌。兴隆于今成乐土,万房侨亲幸福多。 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年9月。1951年10月11日,广东省委派三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帝国主义-的马来亚归侨,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组织难侨生产自救。1952年9月1日,兴隆华侨集体农庄成立。1955年9月,0广东省委作出“兴隆华侨集体农庄的性质是国营农场性质”的决定。经筹备,1956年2月1日,正式宣布改制为国营农场。1958年9月,农场改制为“兴隆人民公社”,其地域包括南桥、南林、东和、牛漏等周边场乡。1959年6月兴隆人民公社解体,恢复“国营华侨农场”。1960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兴隆改编为“二师八团”。1974年9月,兵团解散,兴隆华侨农场划归广东农垦系统管理,1978年9月,兴隆从农垦划出,归广东省侨办、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海南建省后,归属海南省侨务办公室管理(现为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五十年来,兴隆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10,000多人。 五十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场的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农场固定资产达2.3亿,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00多万元,职工年劳均收入4000多元,职工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兴隆华侨农场已发展成为农、工、贸、旅游综合发展的国有华侨企业。 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以来,一直以橡胶为主业,橡胶产品的收入在农场经济成份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多,国家对橡胶产业政策的调整,橡胶作为主要产业的优势已失去。农场审时度势,对产业结构及时作出调整。1993年2月,省政府批准兴隆创办华侨旅游度假城。农场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以旅游为龙头,以热作农业为基础,带动和发展其他产业”的战略思想,解决了发展方向的问题。使农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场还根据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的要求,结合农场自身实际,制定了农场“十五”发展规划。农业方面,仍以橡胶生产为主,力争2005年橡胶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干胶2200吨。同时扩大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农牧业生产计划2005产值达到2037万元。旅游业方面,目前农场有二家宾馆,年收入1500万元,计划2005年达到187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6425万元,计划2005年达到7300万元,职工住房2005年要达到430102平方米。 兴隆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过上温饱的生活,但离小康仍有距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兴隆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归侨儿女,决心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把兴隆华侨农场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兴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