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省 >>东方市 >> 八所镇 >> 斯文村

斯文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斯文村谷歌卫星地图)


斯文村简介

  斯文村基本情况
  斯文村原称老山墓村,由斯文和大章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八所镇北部,座落于北黎河南面,西于北黎村相邻,东于唐马园交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128户、923人,村党支部党员11人。耕地面积162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700亩,坡地面积92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花生、南瓜、小西瓜以及外出务工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260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创建“五好”村党支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投资2万元,更新村电灌站设备以及改造、拓宽排水沟1.5公里。针对水利资源缺乏,鼓励群众互助购买小型抽水机,抽水灌溉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引导农民种植花生、南瓜等耐旱作物,保证农产品的收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组织村里青年外出务工。多渠道筹集基金34万元。实施引水工程。在全村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集资2万多元,拓宽、整修进村公路2公里,拉土填补村中主道5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69007100 572600 -- 查看 斯文村谷歌卫星地图

斯文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斯文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罗带村

  罗带村基本情况   罗带村位于八所城区的南部,全村1260户,4701人,2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79人,其中妇女14人,35岁以下34人,36-45岁11人,46—55岁15人,56-59岁7人,60岁以上12人;大专以上12人,高中、中专21人,初中以下46人。全村耕地面积3618亩,其中水田1575亩,旱田947亩,坡地1096亩。靠近高坡岭南北干渠灌区,水利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窝,是全市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试验基地。全村8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20%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主要经营养殖、餐饮、运输、商贸和各种农产品种植。  

十所村

  十所村基本情况   十所村位于八所城区南部,离市中心5公里,三八铁路干线从村中穿过。东与福久村、罗带村隔田相望,南与那悦村、高排村相邻,北以罗带河交界。   十所村历史悠久,相传汉代马伏波将军率军在此驻守建军营第十哨所,后来居住的人多了形成村落,取名为十所村并沿用至今。村的东头还保留着一口原汉军用过的水井“汉马伏波之井”,一年四季井水甘甜爽口、清晰见底,被誉为“天南第一泉”。现村民还继续饮用,有关部门把“伏波井”列为名胜古迹进行保护。   全村1997户,7314人,1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150人。总耕地面积3994亩,其中水田面积1850亩,旱田403亩,坡地1741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   村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主要经营运输、建筑和服务等行业。种养业特别是鱼、鸭混养大面积的推广,30%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民年人均收入2630元,集体经济收入有83万元。   拥有240平方的两层水泥结构的文化室,办公设备齐全,活动场所2000多平方。村里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民生产生活程序稳定。2001年、2002年被市评为“先进党支部”;支部书记唐社雄2003年被评为省、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上名山村

  上名山村基本情况   上名山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南部,全村810户,3340人,1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33人,其中妇女3人,35岁以下5人,36-45岁4人,46—55岁7人,56-59岁8人,60岁以上9人;大专以上5人,高中、中专5人,初中以下23人。全村耕地面积4214亩,其中水田1733亩,旱田1260亩,坡地1221亩。土地资源较丰富,属高坡南干渠灌区,水利条件较好,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冬种瓜菜,盛产豆类、芒果和腰果。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以运输建筑业为主。  

那悦村

  那悦村基本情况   那悦村位于八所城区南部,全村221户,889人,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34人,其中妇女3人,35岁以下5人,36-45岁9人,46—55岁9人,56-59岁3人,60岁以上8人;大专以上3人,高中、中专21人,初中以下20人。全村耕地面积786亩,其中水田193亩,旱田153亩,坡地44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村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地较多,部分村民从事运输业。  

下红兴村

  下红兴村基本情况   下红兴村位于城区东部,全村642户,2579人,1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43人,其中妇女9人,35岁以下11人,36-45岁11人,46—55岁6人,56-59岁6人,60岁以上9人;大专以上9人,高中、中专21人,初中以下13人。全村耕地面积891亩,其中水田583亩,旱田160亩,坡地148亩。近年来,村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淡水养殖业,不少农户发展鱼、鸭混养,逐渐使这一产业成了的经济支柱,单是养殖专业户就有128户,各家各户的家庭经济不断增加。  

塘马园村

  塘马园基本情况   塘马园村地处八所城区东北部,北黎河畔,报英水库西侧。   全村224户,1028人,6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9人。低保19人,五保4人,危房48户。全村耕地面积39000亩,其中水田3300亩,旱田4800亩,坡地31200亩,水利资源充足,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   目前拥有村企两个(东方瑞康猪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海牛农业开发公司)。村民年人均收入3500元。  

皇宁村

  皇宁村基本情况   皇宁村位于八所城区东部,东方市东西南北交通枢纽从村境穿过,东与小岭村接,西与福耀、大占坡村相接,北与蒲草村交界。   目前,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1937户,8356人,其中党员81人。村两委干部12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5人,村委班子成员7人。土地面积17600亩,其中水田2500亩,旱田4330亩,林地2981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西瓜,玉米等高效农业以及建筑、运输、第三产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0元。   在市委市政府及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两委”班子积极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面积1873㎡的文化大楼,办公设施完备,电教设备齐全,村务公开栏与党务公开栏等制度上墙规范;通过上级资助、村民集资、村委投入等方式,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村道等,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充分发挥村级联防队的作用,采取防、控、打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在提高村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皇宁村教育基金会,扶持奖励优秀贫困学生。目前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正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发展建设新路子。  

斯文村

  斯文村基本情况   斯文村原称老山墓村,由斯文和大章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八所镇北部,座落于北黎河南面,西于北黎村相邻,东于唐马园交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128户、923人,村党支部党员11人。耕地面积162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700亩,坡地面积92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花生、南瓜、小西瓜以及外出务工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260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创建“五好”村党支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投资2万元,更新村电灌站设备以及改造、拓宽排水沟1.5公里。针对水利资源缺乏,鼓励群众互助购买小型抽水机,抽水灌溉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引导农民种植花生、南瓜等耐旱作物,保证农产品的收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组织村里青年外出务工。多渠道筹集基金34万元。实施引水工程。在全村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集资2万多元,拓宽、整修进村公路2公里,拉土填补村中主道5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下名山村

  下名山基本情况   下名山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南部,全村621户,2499人,2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36人,其中妇女7人,35岁以下3人,36-45岁10人,46—55岁6人,56-59岁3人,60岁以上14人;大专以上1人,高中、中专20人,初中以下15人。全村耕地面积4312亩,其中水田1831亩,旱田812亩,坡地1669亩。水利资源丰富,主要受益于高坡水库,高坡南干渠绕村而过,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盛产小西瓜、南瓜、扁豆。近年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种、养、建筑、运输、专业户及外出务工人数日趋增多,各种农业生产机械在农户的拥有量在不断增加。  

剪半园村

  剪半园基本情况   剪半园村是一个革命老区,位于八所城区的北部沿海。东依新北,南望八所城区,西靠海,北连港门村。距城区4公里,省级公路贯通村东头。   剪半园村共336户,有1100多人,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24人。拥有耕地面积622多亩,其中水田243亩,旱田139亩、坡地240亩。   在镇委镇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剪半园村积极开展文明生态建设的创建和整治工作。村里共投入资金700万元,硬化道路6000米,建设太阳能路灯120盏,绿化种树4000株,公路绿化700米;三级无害化厕所入户率达95%,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有线无线电视入户率100%,网络宽带入户率30%以上。村里组建一支8人清洁队伍,配清洁车两部,每户配置垃圾桶,每周一、三、五进行垃圾收集清运。自建公共垃圾池二个。村里新建一幢435平方米的文化办公大楼,修整2000余平方米的活动场所,购置了一批活动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村委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生产模式,发挥城中村区位优势,积极从事建筑、运输、小商小贩以及各类服务加工行业等,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现村中有5个从事建筑业的混凝土捣灌专业队,客运车,货运车,铲车,挖机,拖拉机等60多辆。同时,村里利用70亩自留地与海南东方井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招商引资,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委不断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务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村两委以“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的指导方针,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自觉性,大力宣传计生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涉农政策等知识,切实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老欧村

  老欧村基本情况   老欧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南部,全村有村民小组4个,349户,1250人。党支部党员22人,其中妇女3人,35岁以下3人,36-45岁2人,46—55岁5人,56-59岁2人,60岁以上1人;大专以上7人,高中、中专11人,初中以下4人。耕地面积891亩,其中水田面积583亩,旱地160亩,坡地148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盛产芒果、南瓜等。由于水资源不足和土地丰富,畜牧业成了的一项重要产业。近年来,村民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大量种植芒果和各种瓜菜,以西瓜和甜瓜为主。  

月村村

  月村基本情况   月村位于八所镇最南端,离市中心约20公里,全村162户,599人,3个村民小组,月村党支部党员13人,其中妇女0人,35岁以下4人,36-45岁5人,46—55岁1人,56-59岁1人,60岁以上2人;大专以上1人,高中、中专9人,初中以下3人。全村耕地面积401亩,其中水田102亩,旱田151亩,坡地148亩。月村目前以种植芒果为主。同时种植各类瓜菜、象香瓜、哈蜜瓜、小南瓜等,不少农户发展小规模的养殖,以鸭、鸡为主。部分农民从事运输行业。  

上红兴村

  上红兴村基本情况   上红兴村位于八所城区东部,距市中心大约12公里,待开发的红兴温泉在村的南端,高坡水库在村的北端,水利资源丰富,市一级公路穿村而过。   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333户,1500人,党支部党员30人。全村耕地面积5500亩,其中水田850亩,旱田350亩,坡地4300亩,水田面积约960亩,。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村充分发挥依托高坡岭水库的地理资源优势,农民广泛种植圣女果、小辣椒、玉米等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达6800亩以上。推广并实行“鱼鸭套养”的立体养殖技术现也成为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养殖户达到200户,养殖面积达2000亩,年产鱼量150吨,鸭八万只、猪上万余头。从事“鱼鸭套养”的农户已达73户,已初具规模,并渐形成了“红兴品牌”的肉鸭生产基地。村民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如今纷纷走上富裕道路,还涌现一批致富带富的年轻人。加上村内“烟塘—温泉”更是吸引更多游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创建“美丽乡村”为基础,围绕“生态、宜居、秀美”主题,在抓好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   村两委班子,在改革开放的热浪中,在积极引导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致力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经多方集筹集资金,兴建一幢320平方的办公楼,各种办公设施齐全,各种规章规范,还建有1个100平方米的舞台,篮、排球场各一个,老人活动中心1000多平方米,是村民学习娱乐的好场所。创建美丽乡村已见成效,村道硬化5.3公里,实现全覆盖,建设垃圾屋5座,添置垃圾桶80个,实现改水改厕全覆盖,对主次干道两旁的旧房墙面进行了刷白;实施了绿化建设工程,主次干道和各道两旁栽种银火焰、重阳木、艳木等共3850多棵,完成了亮化建设任务。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在主次干道两旁和公共场所放置了10个垃圾回收桶,聘请专人定期清运处理垃圾,实现道路两旁、村民房前屋后无明显垃圾,使村庄的面貌的焕然一新。今后将通过农业开发、发展农家乐、服务配套,努力建设“八高坡岭库区最美乡村”。   1991年被东方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94-96年被东方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先进农村党支部”,95-98年被东方市委授予“抓党建、奔小康、先进党支部”、“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党支部”和“先进集体”,99-2001年被东方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大坡田村

  大坡田基本情况   大坡田村位于八所城区东部,全村有村民小组12个,928户,3616人。党支部党员54人,其中妇女7人,35岁以下15人,36-45岁11人,46—55岁14人,56-59岁4人,60岁以上10人;大专以上5人,高中、中专26人,初中以下23人。耕地面积1831亩,其中水田面积866亩,旱地313亩,坡地652亩。大坡田村以坡地居多而得名。六十年代前,由于水利资源缺乏,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落后,高坡水库建成使用后,给农民带来巨大效益,高坡北干渠绕村而过,成片坡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青山村

  青山村基本情况   青山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南部,罗旺岭脚下,全村191户,748人,2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15人,其中妇女3人,35岁以下2人,36-45岁5人,46—55岁5人,56-59岁2人,60岁以上1人;大专以上0人,高中、中专11人,初中以下4人。全村耕地面积486亩,其中水田220亩,旱田160亩,坡地106亩。水利资源缺乏,虽前有高坡打江水库,后有老欧水库,但因地势高,经常受干旱的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农民因地制家,采用机灌方式,种植红薯、西红柿、西瓜、小南瓜等农作物,部分农民从事运输业,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提高,不少农户拥有了摩托车、手机、彩电。  

福久村

  福久村基本情况   福久村地处八所城区南部,全村593户,2166人,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59人,其中妇女7人,35岁以下16人,36-45岁13人,46—55岁9人,56-59岁16人,60岁以上15人;大专以上7人,高中、中专31人,初中以下21人。全村耕地面积857亩,其中水田200亩,旱田183亩,坡地474亩。近几年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引导,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户转向大力发展冬种瓜菜,主要以辣椒、季瓜为主。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运输、修理、农产品中介、小商贩等专业户的各种能工巧匠人数不断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蒲草村

  蒲草村基本情况   蒲草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北部,距市区8公里,北靠北黎村,南依皇宁村,西与石八铁路昌感车站为邻,离省线公路1公里,交通方便。全村共672户,2093人,党支部党员49人,8个村民小组。五保7人,危房35户。共有耕地面积5200亩,其中水田1600亩,旱田1300亩,坡地2300亩。   农业生产以水稻、辣椒、玉米为主,戈枕南干渠从村中穿过。近两年来,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多方探索,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市场需要的产品,主要是发展以辣椒、玉米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全村劳动力1300多人,7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30%从事第三产业,建筑、手工、服务业、运输等行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200元,年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   村两委干部领导群众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宣传搞好经济发展活动,积极配合完善卫生管理办法,大力发展文明生态村创活动。2003年村委投入30多万元实施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农户饮用自来水的困难;2006-2010年,村委会出资修建公路多处,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11年在村委会建成一个排球场,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活动场所。2011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奖。  

田庄村

  田庄村是八所镇最北端的村庄,东依老官村,西面临海,南接益兴村,北与四更镇交界,马岭河边,离城区12公里,四更公路从村旁通过,交通便利。   全村232户,823人,4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6人。全村耕地面积931亩,其中水田420亩,旱田130亩,坡地381亩,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农田水利主要依靠马岭河进行电灌。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冬季瓜菜种植不断发展,成为田庄村的主导产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摩托车、电话、电视机进入平常百姓家。   村有文化室60㎡(平房)。村风民风淳朴,村民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那等村

  那等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是昌感县委所在地。南与文通村相邻,北与三家镇接壤,石八铁路从村东穿过,距八所城区十五公里。   那等村现有680户,2469人,6个村民小组,那等村党支部党员60人。低保33人,五保11人,危房58户。全村耕地面积38800亩,其中水田1600亩,旱田1200亩,坡地13000亩,是全镇人均土地占有率最高的村。水利资源丰富,戈枕水利南干渠绕村而过。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盛产小西瓜籽。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反季节瓜菜和热带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成为那等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达3000元,集体经济年达4万元以上。拥有文化室2间,面积140㎡,设有电教室、广播室、电教设施齐全。各种制度规范,设有专门的公开栏和宣传栏。   2002年,开始创建生态文明村。那等村民风淳朴,遵纪守法,青少年读书蔚然成风,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200多人。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次被评为“先进农村党支部”。  

文通村

  文通村基本情况   文通村位于八所城区的东北部,东与老官村相邻,南与报坡、平岭交界,西至文通渡槽,北与那等村相依。   全村260户,1200人,4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21人。低保20人,五保3人,危房8户。全村耕地面积6000亩,其中水田2000亩,旱田2000亩,坡地2000亩,是全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庄,水利条件相当好,戈枕南干渠从村境绕过,东方最长的水利渡槽——文通渡槽就在的田地上。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花生为。改革开放后,村民利用土地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冬种瓜菜。村民年人均收入2800元。   现有文化室2间,共140㎡,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医护室一个。  

昌义村

  昌义村基本情况   昌义村地处八所城区北部,与新居、新农连在一起,南靠琼西中学,东、西、北三方紧依盐田。通往四更、三家市级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106户,630人,2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4人。低保16人,五保3人,危房10户。全村耕地面积650亩,其中水田200亩,旱田180亩,坡地27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花生、红薯为主。   近几年,村民主要经营运输和盐业,集体经济也依靠盐业收入,盐业成为村经济发展优势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4500元。   文化室96㎡,活动场地300㎡。建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各一个。  

平岭村

  平岭村基本情况   平岭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北部,位居平岭山脚而得名。东靠报坡村,西依大马岭,北与文通村相邻。   全村274户,1031人,4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8人。全村耕地面积1553亩,其中水田662亩,旱田208亩,坡地683亩。戈枕南干渠从村境经过;水利资源充足。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   近年来,种植反季节瓜菜的农户达95%以上,瓜菜成为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村劳动力364人,9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10%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   拥有60㎡的村文化室,有“两机一室”,制度上墙较规范,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带头雁”的作用,致力于为群众谋利益,筹集化肥资金支持农户发展生产;为农产品找销路,确保农民增收。  

报坡村

  报坡村基本情况   报坡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北部,西与平岭村相依,北与文通村交界,南与塘马园相邻。   全村302户,1438人,6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23人。低保28人,五保5人,危房28户。全村耕地面积7000亩,其中水田1800亩,旱田1000亩,坡地4200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戈枕南干渠绕村而过,自然灌溉受益面积大,农业生产长期以水稻为主,盛产红薯、小西瓜等。产业结构调整后,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全村劳动力520人,8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20%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3000元。   拥有100㎡水泥混合结构的村文化室,成立了报坡基金会。  

老官村

  老官村基本情况   老官村是由老官、老伯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位于八所镇最北部,东与那等村交界,南与平岭、报坡相连,西与益兴,北与三家镇接壤。   全村共283户,1150人,6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20人。低保18人,五保6人,危房35户。耕地面积3840亩,其中水田790亩,旱田280亩,坡地2770亩,农业生产主要有水稻、花生、红薯、玉米、南瓜、辣椒、热带生产小西瓜、甘庶等。水利资源较丰富,戈枕北干渠绕村经过。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冬种瓜菜,使之成的主导产业。全村劳动力650人,90%劳力从事农业生产,10%劳力从事第三产业,年人均收入达350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拥有80平米的村文化室和医护室一个。  

玉章村

  玉章村基本情况   玉章村位于八所城区北部地区,东与报坡、平岭村相邻,南与北黎隔河相望,西与新街相距1.5公里,三家公路从北穿过。   全村760户,2886人,12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41人。低保22人,五保3人,危房35户。全村耕地面积7000亩,其中水田面积1500亩,旱地2500亩,坡地3000亩,水利资源充足。农业生产以玉米、香蕉、甘蔗、南瓜、水稻、花生为主。近年反季节瓜菜生产发展较快,反季节瓜菜以尖椒、菜椒为主,反季节瓜菜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全村劳力1800多人,68%劳力从事农业生产,32%的从事第三产业。全村有4户种养户、4组建筑队,主要生产经营砖瓦,运输和种养殖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200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近年来,加大农民生态村建设投入力度,2011年村委投入资金700多万元,硬化村道路8公里,共种植风景树1000多棵。村文化室面积98㎡(平房),办公设施较好,有“两机一室”,制度上墙规范,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  

益兴村

  益兴村基本情况   益兴村是由益兴和盐漏两个自然村合并成的行政村,座落于马岭南麓,位于八所镇北部,北与田庄村交界,南与昌义村相邻,西临东方盐场马岭工区盐田,通往四更市级公路穿村而过。   全村168户,566人,5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7人。全村耕地面积509亩,其中水田220亩,旱田130亩,坡地159亩。土质盐咸,水利设施差,农业生产落后。近几年,村“两委”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更换村民饮水管道,使村民用上了优质自来水;又投入20多万元建起电灌站和渠道,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用水问题。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兼种一些豆类、芝麻、小西瓜等作物。近几年,一部分青年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增加收入,一部分村则种植一些反季节瓜菜,使村民生活不断改善。  

小岭村

  小岭村基本情况   小岭村地处东方市城郊,位于西线高速公路八所出口处,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2786户,11685人,党支部党员125人,是全市人口最多的村委会。低保56人,五保25人,危房16户。全村耕地面积21800亩,其中水田3385亩,旱田2590亩,坡田15825亩。   小岭村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花生、瓜菜等为主,运输、外出务工等为辅。近年来,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托的区位与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发展经济,通过土地、资金或劳力入股等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个,建有菊花、香蕉等生产基地1100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菊花出口基地,大力发展运输业和发展打工经济。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   现有一幢两层的文化室,面积180㎡,办公设施完备,有“两机一室”,有制度上墙,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立了顺兴助学协会。  

八所村

  八所村地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村以城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八所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拥有村企东方耀星实业有限公司。   全村2877户,10241人,4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115名。全村耕地面积1950亩(包括西湖项目和安置用地占有的耕地面积),其中水田1500亩,旱田100亩,坡地350亩。   全村劳动力4500多人,70%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30%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专业户420多户,主要经营淡水养殖、运输、商贸、加工等行业。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和蔬菜为主。农民人均收入6620元,集体经济收入400多万元。   村文化室300平方,办公设施配套完善。拥有80平方的便民代办点,并配备了2名-,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水平。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两个文明建设工作取和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中央、省、市、镇的表彰,是全市获得最高荣誉的村,199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村”,1996年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先进农村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被市评为“五好党支部”、“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2年被省纪委、组织部、民政厅评为“村务公开先进单位”,2004年被省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2005年被市评为“防风救灾先进单位”,2007年被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市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成立了东方市八所村助学协会。  

居龙村

  居龙村基本情况   居龙村位于八所城区南部,罗带河畔北面,西与八所村相邻,南与十所隔河相望。   全村1286户,4294人,党支部党员78人,10个村民小组。低保28人,五保12人,危房58户。耕地面积4650亩,其中旱田350亩、水田1800亩,坡地2500亩,水利条件较差,属于高坡水库灌区下游,农业用水靠电灌和田头井。农业生产以水稻、红薯为主,附带生产玉米、花生等杂粮。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大力发展各种瓜菜。植瓜菜成为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达16000元,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   有一幢两层水泥混合结构的文化楼,面积400㎡,办公设施完备,电教设备齐全,有制度上墙,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  

福耀村

  福耀村基本情况   八所镇福耀村,原名百澳村和永兴村是一个革命老区的村庄。位于八所城区的东部,距市中心2公里,全市东西南北主要交通主干道从村旁纵横交叉而过。   福耀村,全村452户,共1239人,党员75人。耕地面积318亩,其中水田面积145亩,旱地73亩,坡地100亩。   村两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引导村民发家致富,大办村企业,筹资1000多万元建造一栋综合商贸城,解决村民就业岗位100多个,兴办花卉基地、收购站等经济实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村民经济收入年人均达6800元。   近年来,福耀村致力两个文明建设,投资48万元兴建一幢586㎡的办公大楼,活动场地2000㎡,为村民提供一个学习、教育与娱乐场所。实施新村规划200亩,为创建文明生态村打下良好的基础。群众改水改厕达到70%以上。村里设有合作医疗站。与大占坡村合办一所小学,在校学习287人,并投入十多万元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共有8人,其中:村党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3人。班子成员学历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平均年龄为46岁,每人都掌握一到两门使用技术。   近几年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96—9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农村党支部”、“先进农村党组织”、“先进文明村”、“两个文明先进单位”、“奔小康先进村”,2000年被省委、市委评为98—2000年度“五好村党支部”、2002年被市评为“2001年先进文明村镇”、2003年被省纪委、组织部、民政厅评为“村务公开先进单位”、2004年被市评为“农村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等光荣称号。  

北黎村

  北黎村基本情况   北黎村位于八所镇城区北部五公里,辖区范围2.0平方公里,紧靠北黎河畔,东连斯文村、南接蒲草村、北靠玉章村、西邻新北村,靠近通往新街至小岭村的公路,交通方便。   共有4个村民小组,265户,1016人,村党支部党员25人。五保7人,危房4户。全村耕地面积2480亩左右,其中水田480亩,旱田164亩,坡地1836亩。   近几年来,主要收入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冬季瓜菜为主。因生产用水缺乏,45%村民外出经商,搞经营建筑业和服务业。村民年人均收入3800元,年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   村两委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民生工程,2007年,村委会向社会各界集资200万元,在北黎通往新街公路边上的北黎河修建100多米长的蓄水大坝,解决了当地农业用水灌溉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利益;2009年全村完成硬化道路1.6公里,同时,村委投资五万多元,在村道路两侧建路灯,从而方便村民出行;近几年,实施“引水工程”,在全村铺设自来水管网,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2011年,在市组织部的帮助下,建起文化室(一层楼房)170㎡。  

新农村

  新农村基本情况   新农村位于八所镇北部,北黎河下游北畔,西临盐田,北依东方盐场场部,与新街社区连成一体,辖区面积0.9平方公里。全村302户,1239人,5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党员18人。耕地面积885亩,其中水田482亩,坡地403亩。   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和自体经营为主。养殖业主要以虾和鱼类为主,近两年,村民大量承包土地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红薯、花生为主,农业生产都是依靠抽水站机灌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经商,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主要以建筑运输为主,第三产业占村经济较大的比重,成为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42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万元,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经村“两委”多方筹资,2006年至今,实现民房改造100多户;2011年改造危房5户;2010全面完成全村道路硬化;2008年硬化水利渠道,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灌溉问题;2011年,基本完成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   

大占坡村

  大占坡基本情况   大占坡村位于八所城区东北侧,西靠八所城区,南与福耀村相依,东与皇宁村以公路为界,离市中心仅1公里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426户,1498人,党支部党员70人,6个村民小组。低保16人,五保5人,危房20户。耕地面积980亩,其中水田305亩,旱田215亩,坡地310亩,林地150亩。主要产业:水稻、蔬菜、运输、餐饮等。   近年来借助靠城区的优势,发展运输业、服务业和手工业,部分劳力从农业一线转向第三产业。全村劳动力718人,55%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45%的劳力从事第三产业,运输业成为全村经济的优势产业,群众拥有汽车8部,手扶托拉机就有51部。村民年人均收入6850元。   拥有面积200㎡的二层钢筋混凝土文化楼,办公设施完备;电教设备齐全,制度规范,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  

高排村

  高排村基本情况   高排村位于八所镇南端,全村569户,2088人,6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56人,其中妇女9人,35岁以下18人,36-45岁6人,46—55岁13人,56-59岁7人,60岁以上12人;大专以上11人,高中、中专25人,初中以下20人。全村耕地面积644亩,其中水田283亩,旱田103亩,坡地258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花生、西瓜等热带高效农业为主。近年来,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5月被评为海南省美德在农村活动示范点;2005年12月被评为海南省文明生态建设示范村;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分别被评为东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斯文村特产大全




斯文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