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西村是东河镇的一个黎族村庄,距离镇政府7公里,濒临大广坝水电站,位于水电站库区下游,北面与亚要村对望。
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58户,1122人,其中党员有20人,其中,男性党员15人,女性党员5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6人,占28.5%,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人,只占9.5%,比例偏低,35岁至60岁的党员16人,占76.2%。全村土地面积4984亩,其中水旱田650亩,坡地3200亩。
佳西村四面环山,四周层峦叠翠,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沛,土质肥沃,发展特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为种植橡胶、香蕉、芒果、木薯等,使佳西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木薯、香蕉、芒果等作物2800亩;其中橡胶种植已成为佳西村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共种植橡胶2150亩,农民致富一个重要门路。2013年人均纯收入2377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达标,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的一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村委会办公室已竣工使用,村里还设有篮球场等娱乐场所供群众玩乐。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党群干部关系密切,为共建和谐新农村奋斗终身。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1 | 572600 | -- | 查看 佳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方村 |
中方村位于东河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紧靠公路,南与天安乡交界,西与土蛮村连接,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444户,1750人,共有党员32名,有5742亩土地,水旱田面积1550亩,坡地1739亩。中方村由于土地肥沃,又有天安左干渠道灌溉,农业生产用水较足,粮食生产稳定。 长期以来,村民没有从狭隘的小农经济观念中摆脱出来,单一种植水稻,对山区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这几年,中方村支部和村委领导班子结合本地实际,认清新形势,找出以养为主,运输为辅的发展路子,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种植橡胶、芒果等作物,引进资金种植香蕉,使热带高效农业成为中方村主要产业。2017年成立了一家农村种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村里从拥有丰富石灰石资源的特点出发,引进投资商开采石灰石项目一个,现在全村拥有运输专业户达25户。 近年来,中方村一直注重创建文明生态村,完成了1.2公里的环村土道,1条主道和8条纵道配套建设,还相应配套修筑排水沟1.14公里,此外还建沼气池58个和新建起15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同时新建一个篮球场和1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 |
佳头村 |
佳头村位于东河镇辖区西北方向,广坝农场十八队东边,距离镇政府6公里路程,是少数民族黎族村庄,佳头村在上世纪90年代由大广坝库区移民到此长久居住。 目前村里共有6个村民小组,215户,886人,全村土地面积3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7亩;现有党员15人,其中妇女党员有3人,高中学历以上有3人,35-60岁的有9人。 佳头村半面环山,村边有-渠经过,长年水源充足,主要的经济收入以水稻、木薯为主;近年村党支部响应省“绿色崛起”的生态发展观念的号召,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花梨、芒果、橡胶等经济农作物种植;目前每户种植花梨不少于50株,芒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橡胶种植达到600亩;同时也鼓励种植短期的冬季瓜菜,使村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因水利设施完善,水田常年有水灌溉,生产条件较好,在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90元。 2013年,佳头村民住上了新改造好的库区移民房,全村道路规划整齐,硬化村道总长3千米,两旁路灯、排水沟等设施完善,饮水渠的修建结束了村民长年饮水困难的情况。如今佳头村在积极生产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定期组织村民到村文化阅读阅览学习相关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不定期组织村民打排球、下象棋等体育健身活动,妇女们还跳起了时下流行的广场舞。 佳头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民齐心协力为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金炳村 |
金炳村位于东河镇东部山区的俄贤岭下,距离镇区15公里,北与昌江县交界,西与广坝村连接。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34户,606人,其中党员23名;土地面积2万亩,其中水旱田343亩,坡地2000亩。金炳村有2座小型水库,但四周群山拥抱,坡地较多,且坡度较陡,平原面积少,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金炳特色的村情民情,全村以种植甘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达到1100多亩,其次种植橡胶、芒果面积为3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150多亩。 金炳村地属山区,信息闭塞,小农观念较为严重,长期以来群众认为靠山吃山,缺乏外出打工和发展其它致富产业的思想。针对优越山区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近几年,金炳村“两委”班子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真组织干部和农村青年学习栽培技术,并结合金炳村实际充分利用扶贫政策,调整种植结构,提出了“抓住重点,主攻难点,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扶贫工作总方针,先后建起了3个水果基地、1个800亩花梨木栽培基地及种羊养殖基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其他短快作物,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南浪村 |
南浪村位于东河镇俄贤岭西麓,距镇政府17公里,是一个由南浪和达俄两个自然村组成的黎族行政村。南浪村周边群山延绵,碧水环绕,家家户户都种植黄花梨树,被誉为“东方花梨第一村”。南浪村还有着“不过清晨10点半,不见太阳半边脸”的隔世景象,让这座村庄充满了不少神话色彩。 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183户,780人,全村土地面积3860亩,其中水旱田350亩;现有党员19名,其中妇女3名,高中学历以上的4名,35岁以下的党员3名,35岁至60岁的11名。 南浪村地多属半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香蕉、橡胶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蜂业,先后鼓励村民种植珍贵树种,平均每户种植花梨树达500株,橡胶种植面积达1378亩,香蕉、芒果等水果966亩,养蜂207箱,同时村里大力发展其他短快作物,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村党支部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扶持下,完成民房改造165户;投资40多万元,硬化村道400米;新建一间80㎡的文化室;2013年,组织一批青年群众到外地学习花梨雕刻技术,并在南浪村成立了东方市黄花梨艺术培训加工基地。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万丁村 |
万丁村地处东河镇政府所在地东面,离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是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联手扶贫村庄。因1990国家建设大广坝水电站,万丁村从水浸区进行全村移民,现今地理位置为南与玉龙青山相依,北临美丽的大广坝湖畔,东与猕猴岭隔湖相望,西面与我镇玉龙村接壤。全村土地面积3225亩,(其中水田165亩,坡地1660亩),有3个村民小组,共86户,366人,党员有8人,其中,男性党员6人,女性党员2人,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6人。 自移民以来,万丁村治安情况稳定,全村无贩毒、吸毒和无刑事案件发生,人们生活平安祥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和省联手扶贫单位支持下,万丁村紧紧围绕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选准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至2013,种植橡胶达2500亩,蔬菜、木薯等经济作物共410亩,花梨、香蕉、芒果等经济作物1848亩,逐步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201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176万元,人均纯收入2535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市政府和省联手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全村现已全部完成移民危房改造;2011年,新建一间80㎡的文化室和篮球场一个,从而丰富村民的文体活动;成功引接山泉解决了全村村民的饮水问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万丁村计划生育合格,人口出生率为5.96‰,符合法定生育率100%,自然增长率为5.96‰,,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
东新村 |
东新村是一个纯黎族村庄,东北与旧村相连,北面与国营广坝农场毗邻,南面与东方村隔路相望。土地面积5624亩,其中水旱田面积1693亩,坡地2371亩,东新村交通便利,有环村硬化道路、靠近314省道,水资源丰富,有-渠灌溉用水和南清河从其区域内穿流。 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98户,2124人,全村党员有36人,其中,男性党员28人,女性党员8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2人,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3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20人。两委班子9名,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男性7名,女性2名;平均年龄43岁。 东新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南清河水清见底,轻波涟漪,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土地广阔,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有着优越的条件,但由于过去只搞单一经营,生产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又缺乏种养技术,生产一直限制在种植玉米、水稻上,抑制了经济发展。面对贫困,勤劳的东新人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做好“山”字文章,实行“蓄、引、提”相结合,解决农业用水,大种芒果、橡胶等,引进外商投资种植南瓜300亩。同时还把不适宜种植的50亩低洼和600亩荒地改建成鱼塘和种植园。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到1940亩,橡胶种植面积2100亩、木薯的种植面积有680亩。 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村民筹资投劳,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东新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在村里架设路灯40盏,完成道路硬化2000米;建起了一幢120㎡的两层楼文化室,村600米主道路排水沟清理、维护和铺彩砖,基本全面亮化,解决群众夜间出行不便问题。 东新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健康发展,偷盗、-、封建迷信、打架斗殴、家庭纠纷的坏风气基本消匿,“文明家庭”一年比一年多。 |
佳西村 |
佳西村是东河镇的一个黎族村庄,距离镇政府7公里,濒临大广坝水电站,位于水电站库区下游,北面与亚要村对望。 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58户,1122人,其中党员有20人,其中,男性党员15人,女性党员5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6人,占28.5%,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人,只占9.5%,比例偏低,35岁至60岁的党员16人,占76.2%。全村土地面积4984亩,其中水旱田650亩,坡地3200亩。 佳西村四面环山,四周层峦叠翠,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沛,土质肥沃,发展特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为种植橡胶、香蕉、芒果、木薯等,使佳西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木薯、香蕉、芒果等作物2800亩;其中橡胶种植已成为佳西村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共种植橡胶2150亩,农民致富一个重要门路。2013年人均纯收入2377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达标,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的一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村委会办公室已竣工使用,村里还设有篮球场等娱乐场所供群众玩乐。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党群干部关系密切,为共建和谐新农村奋斗终身。 |
广坝村 |
广坝村位于风光秀丽的大广坝湖畔,东面与金炳村相连,西面与国营农场的25队及佳西村隔河相望。广坝村与原广坝乡政府及广坝发电站紧紧相连,东河镇往金炳村的乡村道路从广坝村穿越而过。全村土地面积5160亩,耕地面积4080亩,水田面积295亩。水田多呈梯田状,呈小片分布,得益于大广坝灌溉渠道,常年有水灌溉,生产条件较为优越。 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44户,1019人。党员有18人,其中,男性党员21人,女性党员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7人,35岁以下的党员4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10人。两委班子7名,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男性6名,女性1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人,平均年龄40岁。 广坝村“两委”班子以带领群众致富为己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广坝村民勤劳且富有上进心,以种植本地芒果“广坝芒”作为广坝村产业特色,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达到1650亩,种植橡胶1363亩。此外,经济作物还种有水稻、木薯等。 广坝村环境整洁优美,自从被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之后,广坝村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先后硬化主道、环村道及通往各个小巷的小道,还配套建有排水沟,整个创建工作已初具规模。同时广坝村也注重文化建设,在市财政的扶持下,开工建设了1栋二层结构办公室及1个老人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办公室内配置电视、音响等设备,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
旧村村 |
旧村位于东河镇政府的东北部,离镇政府5.2公里,东面与亚要村相连,南面紧接东新村,西面与佳头村相接,北面与昌江县七叉镇交界,是革命老区村庄。共有农户516户2086人,党员32名,其中高中文化以上学历党员12名,45岁以下党员8名,妇女党员5名。全村土地面积4.5万亩,耕作面积802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1320亩,旱地面积6700亩。全村种植玉米3400多亩,芒果面积达3500亩,橡胶面积达4500多亩,花梨面积达到1500亩,从事运输户达30户。2016年确认贫困户共180户724人,被东方市列为2016年8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庄之一。 2016年,为加快旧村整村推进建设,省委政策研究室向东河镇选派了一名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向旧村党支部选派了一名支部第一书记,东方市共整合资金1100万元投入旧村脱贫工作,确立1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旧村进行“一对一”责任帮扶,建成阉鸡、土鸡养殖项目和茄子种植项目;投资434.8万元完成实施旧村危房改造、改厕、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安装等4个村容改造项目;省武警总队投入30万元,开展村容村貌亮化工程;省政研室以良农、罗牛山等湖北商会知名品牌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9万羽蛋鸡养殖基地,预计全年生产鸡蛋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目前一期蛋鸡项目总投入240万元,鸡舍建设已竣工。截止2016年底,除4户因病致贫户外,旧村176户贫困户706人已全部脱贫。 |
土新村 |
土新村位于镇政府新在地西面四公里,南面与土蛮村隔路相望。土新村由土新自然村和保莹自然村组成,土新村距离镇政府约4.2公里。 全村现有2个村民小组,96户,390人,全村有土地面积4300多亩,水旱田面积390亩;党员有14人,其中,男性党员12人,女性党员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6人,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1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10人。 土新村土地优势不强,一直难以发展经济,村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贫苦。随着党支部和村委会常年多次的对村民进行思想沟通,开会讨论,现今村民已开始重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党委政府要求,大力改善土壤条件,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在种植方面,至2014年第一季度,全村种植橡胶达260亩,种植蔬菜、瓜类等主要农作物300亩,种植芒果60亩。而土新村青年也开始纷纷出村务工,到各大繁华城市一展身手。 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村里的社会治安环境也稳定了。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14年,村道硬化1600米;2011年,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土新村建起了一间80平米的文化室。现在的土新村村民,更多的是珍惜现在美好祥和的生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事业,让生活更上一个台阶。土新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进步着。 |
冲南村 |
冲南村是东河镇一个黎族村庄,地处东河镇政府所在地东面,离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冲南村1990年因国家建设大广坝水电站而从水浸区移民至此,现今地理位置为村庄东面面临美丽的大广坝湖畔,村前紧靠新天线省道,西南面与国营广坝农场八队接壤。现有土地总面积2170亩,其中有土地肥沃的水田210亩、坡地660亩,因水利设施完善,水田常年有水灌溉,生产条件较好。这里四周树木葱郁,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景象。 全村共有村民小组5个,217户,894人,党员有14人,其中,男性党员11人,女性党员3人,35岁以下的党员2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6人。两委班子5名,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男性4名,女性1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人,平均年龄50岁。 冲南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甘蔗、木薯、香蕉、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瓜菜、木薯等经济作物共1162亩,香蕉、芒果等水果580亩,逐步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冲南村计划生育合格,其人口出生率为6‰,符合法定生育率100%,自然增长率为6‰,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村民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完成民房改造214户;硬化村道600米;投资80多万元,用于维修村委会办公室、修建篮球场及村公路两旁排水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
西方村 |
西方村是具有原生态文化的美孚黎族村庄,有美孚黎歌、噢噢调声、原生态舞蹈、黎锦等传统文化,现有省级黎锦文化传承人1名。 西方村因地处东河盆地的西部而得名,坐落在乒乓岭东南麓,东面与广坝农场14队接壤,南面与土蛮村、土新村接壤,距离镇政府约3.8公里。全村拥有土地面积13615亩,其中耕地面积4135.5亩,林地面积8367.22亩。 西方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820户,3381人,是东河镇人口最多的村委会,也是东方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村庄。现有党员45人,其中,男性党员32人,女性党员13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6人,占35.6%。现有一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87人。 西方村属天安水库灌溉区域,且境内有青梅水库、西方水库等两座小II型水库,灌溉便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香蕉、芒果等作物为主。至2014年,种植早、晚造水稻约2000亩,香蕉、芒果等水果约1300亩,橡胶1500亩。村党支部结合西方村实际,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现有季节工约160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人,打工经济已成为主要收入的来源。2013年西方村的人均收入达1911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通过相关单位扶持,政府、村民筹资投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至2014年,已硬化水利渠道3公里;硬化出村公路3.8公里、环村路约2公里;建起1座篮球场、1栋织锦传承所和2处村民休闲活动场所,为西方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方村民风淳朴,治安稳定,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不断走向富裕和文明。 |
俄贤村 |
俄贤村位于东河镇俄贤岭西麓,因俄贤岭而得名,距离镇政府约14公里,是一个由保隆和保眉两个黎族自然村组成的库区移民村庄。由于地处俄贤岭山下,路远且崎岖,因此有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美名”。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186户,631人,党员有19人,其中男性党员17人,女性党员2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2人,占10.5%,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人,只占10.5%,比例偏低,35岁至60岁的党员15人,占79%。 俄贤村山地资源丰富,山地面积达5500多亩,水田面积却很小,人均水田面积不足4分,且长期以来缺少生产用水,大部分的水田一年只能种植一造。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地种植珍贵树种——黄花梨,全村种植育花梨苗达40万株,橡胶种植面积达880亩,同时还利用省工信厅的对口帮扶资金发展养蜂产业。 从2010年开始,省工信厅每年下拨10万元扶贫专项款用于购买橡胶苗、蜜蜂等生产资料给农户。俄贤村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人均种植5亩橡胶,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如今,在市委市政府、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俄贤村着力改善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状况,绝大部分道路已经实现水泥路面硬化;在市委组织部支持下,俄贤村建起一间80平米的文化室,解决了村委会无办公场所的难题。 在各方的努力下,现在整个村都按规划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库区移民房,这些具有黎族特色的建筑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一起,呈现出一个悠然娴静的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村。 |
苗村村 |
苗村是东河镇唯一的一个以苗族聚居的边远村庄,距镇政府约28公里。村庄多面环水,东南面与江边交界,主要交通靠船只运送,大广坝渡口是通往苗村的主要水上安全渡口。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30户,543人。党员有18人,其中,男性党员15人,女性党员3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人,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人,35岁至60岁的党员11人。两委班子5名,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男性4名,女性1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1人,平均年龄41岁。 全村拥有土地面积9160亩,水田面积230亩。苗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土质肥沃,宜种植多种热带经济作物。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苗村紧紧抓住本地自然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种植荔枝、龙眼、芒果等经济作物,据统计,全村种植龙眼250亩,芒果460亩,荔枝50亩,橄榄380亩,种橡胶3617亩。此外,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只4艘,苗村青年大部分外出村务工,到各大繁华城市一展身手。如今芒果、龙眼等水果销往八所、东河等市场。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村党支部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扶持下,筹建自来水蓄池180平方米,供群众饮用;建成一间120㎡的文化室;全村道路硬化1600米,为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
玉龙村 |
玉龙村位于东河镇玉龙村山脚下,大广坝水库区南面,距镇政府15公里,是一个由玉龙大村和玉龙小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的黎族村庄。玉龙村南面有玉龙山延绵,北面有大广坝水库,风景秀丽。全村土地面积约110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约4000亩,坡地面积约7000亩。 玉龙村地多属半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水稻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先后鼓励村民种植花梨、橡胶,成立玉锋养殖合作社,主要养殖黄牛、水牛、玉龙猪等。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借助社会力量,硬化村道3500米,安装路灯29盏,相继建成村文化室、农村书屋、篮球场等,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