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座落在大田镇南部,北与新宁坡村接壤,东与报英村、那都村相临。全村土地总面积约3.2万亩,其中水旱田3500亩,坡地12000亩,自然保护林约5000多亩。全村分成6个村民小组,共302户1470人。大田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5名,其中31—40岁的7名,41—50岁的4名,51—60岁的3名,60岁以上的18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初中文化程度的10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0名;本届村“两委”干部共9名(没有人“交叉”任职),其中男干部8名,女干部1人。
一、靠山吃山,合理发展山区产业
大田村是个山脚下的村庄,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靠山吃山”?这是困绕大田村党支部多年的问题。在多次和市林业部门沟通,请教多个农业专家,根据大田村荒山荒坡多的特点,大田村精心制订了大田村的农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根据规划,大田村部分交通不方便,山地承包给外来投资者发展农业和采矿业,动员村民在基本保证粮食自足的基础上,利用部分水旱田和灌溉条件好的坡地发展香蕉产业,动员在丘陵地带种植菠萝和甘蔗,利用山脚可开发的零星土地种植纸浆林、橡胶等经济林产业。目前大田村管辖范围内共有2家石场,香蕉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菠萝种植面积100多亩(全是村民种植),甘蔗种植面积4000多亩,橡胶产业刚刚起步,目前仅400多亩。靠着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和村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大田村集体和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目前,大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2800元。
二、加大投入,切实解决难点问题
大田村党支部还在市水务局的帮助下,将经检验合格的山泉水通过管道输送的方式,引到各家各村,使农家人也用上了“自来水”。大田村党支部采取村集体出大头、石场捐石片、村民出劳力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硬化9条村道约3.6公里,种植树木320多株,修建沼气池111个,明显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田村是大田镇唯一种植菠萝的村庄,也是大田镇村民文化水平较高的村庄,他们的努力也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该支部多次被市委和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等称号,还两次被海南大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评为“保护坡鹿先进集体”。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2 | 572600 | -- | 查看 大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龙村 |
马龙村简介 马龙村位于大田镇政府西南面约6公里处,海榆西线傍村而过,于1992年5月因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迁居大田镇。全村共有村民小组8个,376户,1719人。土地总面积3300多亩,其中水田370亩,坡地1665亩。(含外包土地526亩),建设用地237亩。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约400人)为主,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2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外包土地租金收入为主,年收入1.8万元,是东方市的特困村庄之一。 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交叉”任职数1名),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村委会班子成员5人,平均年龄49岁;有党员2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名。 马龙村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工程投资约3000多万元。危房改造主体工程完工后,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共投入资金约1599万元全面实施整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现建有1栋三层面积512㎡的村两委会综合办公楼(含便民服务中心),篮球场1个和配置一些健身器材及休闲亭等;村主要街道安装路灯84盏;建养鱼塘3口和养猪场3个;省民宗委投资100多万元,在房屋上安装瓦顶、甘工鸟,稻穗,花脊等图腾装饰,把打造成为黎族特色村寨。为拓宽马龙村的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通过引导和扶持,全村大力发展种植、加工等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名贵树种黄花梨12万株,并于2013年在马龙村建立黄花梨艺术培训加工基地。现已成为继报白村后的全省库区移民改造精品村。 |
那都村 |
那都村座落在大田镇东南部,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寨,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也比较充足,东靠国营广坝农场,南与东河镇接壤,北与乐妹村相连,西与大田村相临,交通不便。 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个,85户,378人;土地面积约8100亩,其中水旱田130亩,天然林约2200亩,坡园地约5200亩。现有党员12名,村“两委”干部共5名(书记主任“一肩挑”),31—40岁的3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名。 那都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的经济效益,以土地出租带动村经济的发展,提高集体经济的收入同时,引进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解决部分村民就业机会。目前对外发包的土地共16宗约228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近6万元,解决农民就业45人。 那都村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努力致富奔小康。那都村经济作物主要种植以水稻、香蕉等为主,甘蔗、龙眼、橡胶等农作物为辅,目前香蕉种植面积约3000亩,芒果种植面积450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48827元,人均收入约19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积极开展民生工作,努力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党支部积极宣传“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落实“种粮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等鼓励性政策,从教育、卫生、民政等方面,提高群众的待遇,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抓民生建设的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硬化道路6.25公里,种植花梨木3000株,新建文化室一间,美化、绿化了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那都村社会和谐稳定,邻里和睦,群众安居乐业,呈现一片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冲报村 |
冲报村简介 冲报村座落于大田镇南部,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1993年4月从东河镇迁居大田镇。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56户,649人。耕地面积600亩,其中水田300亩,坡地300亩。农村经济以传统的水稻作物为主产业,兼种一些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香蕉、芒果、果蔗、玉米等。 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0岁;有党员20名,其中女党员3名,高中以上学历的3名。 近几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常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35元。 冲报村作为我省第一批库区移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村庄,2010年11月完成整村规划设计和招投标,2011年1月开工。共改造132户,634人,建房屋67栋,改造面积:8242㎡,并于去年8月份全村132户村全部喜迁新居,完善6条共2000米的村路硬化,村道两旁及进村道种植木棉等苗木200多株,在群众房前屋后种植花梨约2万株等配套设施。 |
长安村 |
长安村简介 长安村座落在大田镇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处在红泉农场地域之中,分为2个自然村(即长田村和毛安村)。全村土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284亩,坡地500亩。全村总人口739人,166户,村民小组5个,村干部6人,党员27名。是一个交通便利,地理资源优越的黎族山村。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00元,人均年收入2200元。 近几年来,长安村人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种植芒果100亩、甘蔗80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顺利完成。计划生育任务每年完成;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工作得到落实,建立了村合作医疗站;民房改造率达80%以上;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建起了卡拉OK、舞场等娱乐场所;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摩托车等,不少农户还安装了程控电话。 |
短草村 |
短草村简介 短草村位于大田镇政府的南部,东与大田村相邻,西与畜牧场连接,南与罗旺村交界,北与坡鹿部交界。全村总土地面积约5277亩,其中水田面积226亩,旱田200亩,林地面积1350亩。 共有村民小组2个,130户,445人。现有党员11名,其中41—60岁的9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0名;本届村“两委”干部共5名,其中41—60岁的3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名。 短草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08年以来,主要以种植香蕉为主,2014年改种玉米和辣椒,其中玉米500亩,辣椒170亩,仅玉米、辣椒一年就可以为来80多万元的产值,现今的人均收入达2100元。 在增强经济发展同时,在政府的关心下,在2009年政府拨了320万元为从山上引水工程解决全村群众的饮用水问题。2014年村危房改造民房近100平方米,新建文化室大楼二层,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办公桌等 |
玉道村 |
玉道村位于大田镇东南部(省道天新线东河公路北侧),于1992年6月因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迁居大田镇。共有村民小组15个,总人口448户,1902人。全村管辖土地面积5983亩,其中水田280亩,坡地3200多亩(含外包土地约1000亩)。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班子成员5人,平均年龄43岁;现有党员34名。 玉道村是个移民村庄,人口较多,土地管辖面积也较多。几年来,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土地多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经济,以土地资源优势,引进高薪种植项目,增加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目前,农村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和黄秋葵,其中水稻280亩,甘蔗200亩,黄秋葵140亩。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约160人)为主,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外包土地租金收入为主,年均收入约6万元,是大田镇经济发展较贫困的村庄之一。 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村党支部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玉道村于2010年11月启动危房改造工作,221栋危房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全村1902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多方筹资25万元,实施“饮水工程”,打井3口,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投入125万元建设环村公路和排水沟,30万元,108万元修建挡土墙,硬化道路4条500米。新建一间119㎡文化室,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电教设备。 在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下,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人居环境日渐改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月大村 |
月大村位于大田镇政府的西北面约5公里处,由月大和芦古2个自然村组成,土地总面积约8085亩。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165户,736人,有耕地面积约6730亩。月大村现有“两委”干部6人,党支部和村委会各3人,妇女干部1人,平均年龄48岁。全村共有党员24名,均为少数民族党员,其中妇女党员7名,35—59岁14名,占党员总数60.9%;高中以上学历6名,占党员总数26.1%。 结合市级党建示范点建设,在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扶下,采取“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城村共建”的模式。硬化村道和排水沟8.9公里,形成“两纵三横”的村整体构造建设;投入130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成村电网改造工程;安装路灯69盏;新建1栋240㎡的村级活动场所和篮球场1个,省级农家书屋1个,收集各类实用图书3000多册;在村内主道旁建造200米长宣传文化长廊,修建3座文化休闲凉亭。建造了4个垃圾统一堆放池,安装30个垃圾箱。 按照产业脱贫的要求,在月大村打造月大嗒隆风情文化旅游区,将月大村建设成为一个以黎族文化为主题、以四季花果园观赏采摘和各种赛事活动为内容的乡村公园,发展旅游产业。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月大嗒隆风情文化旅游区建设。党员干部先锋引领,率先垂范,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村庄建设到的最前线,积极主动深入村组一线解决问题,配合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做好群众工作,促进项目规划设计、租地协议签订等前期工作顺利完成。月大嗒隆风情文化旅游区成功打造了跑马场、贵族旅馆、农耕体验坛等特色旅游项目。已于2015年12月28日开园试营业,目前已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或间接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群众将由农民转变为公司职工,有效促进群众增收。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30元,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
牙炮村 |
牙炮村位于在大田镇的东部,距国道海榆西线约4公里,东与戈枕村相连,南与长安村接壤,西毗邻老马村,北靠临昌化江。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145户,651人。管辖土地面积7000亩,其中水田面积374亩,旱地1611亩,林地2300亩。现有党员22名,女性6名。 牙炮村地势以山地、台地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绝大部分耕地无水利灌溉,农业用水较为困难。农村经济主要以桉树、芒果、香蕉、橡胶等作物为主产业。目前,牙炮村现种植的桉树约1600亩、芒果约2000亩、甘蔗约520亩、橡胶约150亩、香蕉约1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外包土地租金收入为主,2014年集体年收入约29376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是大田镇经济发展属中下等的村庄之一。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工作关系密切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生育每年达标;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社会治安稳定,群众遵纪守法,多年来无重大民事纠纷,无黄、赌、毒等现象,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实效,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到98%以上;在2006年西环铁路提速工程中,牙炮村将村集体土地的30万元赔偿款全部用做生态文明村创建资金,并争取镇政府支持15万元,共投入近45万元,硬化村道7条,硬化路面达295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987米,组织党员群众种植风景树250多株,并将硬化路面的卫生工作分段落实到各家各户,达到了净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的效果。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日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日益逐渐提高。 |
大田村 |
大田村座落在大田镇南部,北与新宁坡村接壤,东与报英村、那都村相临。全村土地总面积约3.2万亩,其中水旱田3500亩,坡地12000亩,自然保护林约5000多亩。全村分成6个村民小组,共302户1470人。大田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5名,其中31—40岁的7名,41—50岁的4名,51—60岁的3名,60岁以上的18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初中文化程度的10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0名;本届村“两委”干部共9名(没有人“交叉”任职),其中男干部8名,女干部1人。 一、靠山吃山,合理发展山区产业 大田村是个山脚下的村庄,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靠山吃山”?这是困绕大田村党支部多年的问题。在多次和市林业部门沟通,请教多个农业专家,根据大田村荒山荒坡多的特点,大田村精心制订了大田村的农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根据规划,大田村部分交通不方便,山地承包给外来投资者发展农业和采矿业,动员村民在基本保证粮食自足的基础上,利用部分水旱田和灌溉条件好的坡地发展香蕉产业,动员在丘陵地带种植菠萝和甘蔗,利用山脚可开发的零星土地种植纸浆林、橡胶等经济林产业。目前大田村管辖范围内共有2家石场,香蕉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菠萝种植面积100多亩(全是村民种植),甘蔗种植面积4000多亩,橡胶产业刚刚起步,目前仅400多亩。靠着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和村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大田村集体和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目前,大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2800元。 二、加大投入,切实解决难点问题 大田村党支部还在市水务局的帮助下,将经检验合格的山泉水通过管道输送的方式,引到各家各村,使农家人也用上了“自来水”。大田村党支部采取村集体出大头、石场捐石片、村民出劳力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硬化9条村道约3.6公里,种植树木320多株,修建沼气池111个,明显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田村是大田镇唯一种植菠萝的村庄,也是大田镇村民文化水平较高的村庄,他们的努力也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该支部多次被市委和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等称号,还两次被海南大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评为“保护坡鹿先进集体”。 |
报英村 |
报英村简介 报英村位于大田镇政府南部,地处省道东河公路3公里处,村庄距离省道2.3公里,交通便利,坐落在大田镇万亩粮食生产基地中央,东与保丁村相邻,南与乐妹村隔河相望,西与新宁破村连接,北与万达村交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24户,1193人。全村总土地面积约692.25亩,其中水田面积320亩,坡地面积134亩,林地面积168.25亩,宅基地面积7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蕉、甘蔗等作物为主。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 现有村“两委”干部9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1岁;有党员25名,其中40岁以下党员5人,高中以上学历的1名。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民风淳朴,人民勤劳进取心强。自移民以来,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产业,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群众大力发展香蕉、玉米等经济作物,热带高效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所有拥有电视机、摩托车,有些村民有小轿车,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计划生育连年达标。新农保、新农合每年完成任务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社会治安良好,村内还有合作卫生所。 2002年初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点后,村容村貌建设不断加强,现已完成了长900米,宽5.5米的村道硬化,美化,硬化工程并在村主道及村中有31条横道配套修建了排水沟9条,村内畅通卫生环境整洁,是东方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
戈枕村 |
戈枕村位于大田镇东北部、昌化江畔,距镇政府12公里。总人口1073人,245户,村民小组7个,村干部7 人,党员30名。耕地总面积3918亩,其中水田222亩,坡地3700亩。 生产条件:地形以山地、台地为主,具有较为典型的山区特征。土地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壤以粘红壤为主,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农业用水方面,由于地处戈枕水库下游,戈枕水利渠道上游,生产用水基本上得到保证,但自流灌溉面积较小。该村目前距国道较远,村级道路等级低,交通不是很便利,但规划中的海榆西线至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区的公路从该村旁经过,即自2006年底起该村的交通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变。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作物品种以香蕉、糖蔗、芒果为主,菠萝、剑麻、玉米等也有少量种植,目前香蕉、糖蔗和芒果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00多亩、2500多亩和2900多亩,人均收入为255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外包土地租金收入为主,常年均收入约3多万元。 社会事业:年年完成计划生育任务;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人居环境日渐改善,瓦房率90%以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家庭都使用了现代家电、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
俄龙村 |
俄龙村位于大田镇西北部,国道北侧,与国营猕猴岭林场接壤,靠近大田镇中心镇区(零公里),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庄。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75户,756人。耕地面积990亩,其中水田107亩,旱田148亩,旱地735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外出务工、家庭副业为主。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6岁;有党员17名,平均年龄52岁。 2012年,市委组织部帮助修建了一座2层办公楼,并配备完善办公设备。2013年9月,在争取文体局等上级部门支持下,投入60万元修建篮球场、排球场、安装体育设施,并在球场周边进行绿化。同年12月,市扶贫办投入120万1.6公里硬化环村道和田间小路,便利了村内交通;民宗委等有关部门投入50万元新建养猪场和沼气池,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市委组织部的支持,投入30万元修建村委会围墙,铺设办公楼前彩砖,搭建70m2舞台,并结合“一事一议”项目修建3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市移民办投、入20万元帮助修建牛圈,投入20万元修建2面拦土墙。6月,市扶贫办投入150万元修建拦水坝以及2口鱼塘。村“两委”干部在何常委调研时争取16万元将340m的村道由3m加宽为6m。市发改委进村调研,投入83万元将原环村道全面拓宽。市国土局又投入3万元帮助铺设村口28m2彩砖。目前,俄龙村已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 |
抱板村 |
抱板村位于大田镇西北部,地处国道海榆西线232公里处公路旁,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780户,3218人,是东方市第二大黎族村庄。村“两委”干部现有12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7人,平均年龄45岁;有党员44名,其中妇女8名,40岁以下党员5名,大专学历以上的2名,高中学历7名,流动党员4名。全村土地面积36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0多亩,是一个土地资源较优越的村庄。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外出务工、家庭副业为主,全村共种植甘蔗13300亩、橡胶2300多亩、芒果5400多亩、香蕉600多亩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筹集资金约400万元,修缮一栋186m2的两层办公楼,完善办公设备,修建排水沟硬化村道2公里、铺设彩砖250米、安装路灯56盏、建篮球场1个、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150户、改造危房36户、安装户外健身器材1套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观。在村党支部坚强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工作关系密切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生育年年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社会治安稳定,农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南尧村 |
南尧村座落在大田镇西北部,距国道海榆西线约4公里,东与马龙村接壤,南靠俄龙村,西面和北面与八所镇那等村交界。全村共有村民小组3个,162户,767人。耕地面积约1300亩,其中水旱田392亩,坡地916亩。现有党员18名,女党员5人,40岁以下党员2人,高中以上党员6人。村“两委”干部共6名,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 南尧村地势平缓,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地肥沃;生产条件较好,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外出务工、家庭副业收入为主。村党支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除传统的水稻作物为主,兼种一些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蕉、芒果、果蔗、木茨、反季节瓜菜、玉米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一班人积极带领群众建设文明生态村。经多方筹资28万元,硬化村道6条共1100米,修建排水沟600多米,新建垃圾池2个,种植树木160多株,达到了净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的效果。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
保丁村 |
保丁村位于大田镇南部,地处省道天新南侧,交通十分方便,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1998年从大广坝迁到现址。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205户,794人;土地总面积1000亩,其中水田6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外出务工、家庭副业为主。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0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本届村“两委”干部共6名,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0岁;有党员21名,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名。保丁村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工作,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委为契机,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领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2012全村硬化村道16条共6公里,修建排水沟约200米,种植椰子树40多株;2010年新建一间120㎡的文化室,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电教设备,改善了村“两委”干部的办公环境、服务效率和文化娱乐生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讲政治、-规、树新风、讲文明深入家家户户,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
报白村 |
报白村简介 报白村位于大田镇中部,地处国道海榆西线和省道天新公路的交汇处,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1993年从原广坝乡迁至现址。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33户,1531人。土地总面积1910亩,其中耕地面积1540亩,建设用地236.55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交通运输、外出务工和家庭副业为主。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平均年龄45岁;有党员19名,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5名。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共投入资金约741万元全面实施整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现有市委组织部投入30多万元帮助兴建的176㎡的两层办公楼一栋,配备完善办公设备。筹资150万元,开发农家乐项目,投资80万元兴建养猪场和鱼塘,现养猪100多头,养鱼15亩;投资100万元兴建1栋两层面积449㎡的便民服务中心;省民宗委投资100多万元,在房屋上安装瓦顶、甘工鸟,稻穗,花脊等图腾装饰,把打造成为黎族特色村寨。全村共有220多部农用拖拉机、150多台农用犁地拖拉机,实现机耕代替牛耕。里还有130多部农用车在香蕉收摘和甘蔗榨糖时节经营运输。近几年,政府通过引导和扶持,全村大力发展名贵树种植、织锦等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名贵树种黄花梨12万株,村民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套种稀有名贵树种沉香树6000多株,坡垒树500多株。2014年4月被评为东方市2011年—2013年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8月被评为海南2011年—2012年度文明村镇。 |
二甲村 |
二甲村位于大田镇的东南部,是革命老区村庄。总人口101户496人,村民小组2个;党员人数12人,村干部5人。耕地面积1773亩,其中水旱田380亩,坡地面积420多亩。 生产条件:二甲村地处半山区,地形以台地为主,离省道近8公里之遥,交通条件较差。但土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大部分耕地面积都在大广坝-渠的灌区之内,农业用水较为丰富。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以传统的水稻和作经济作物为主产业,品种主要是芒果、香蕉、反季节瓜菜、果蔗、木茨、玉米等。农民的经济来源也主要依靠上述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包土地地租收入,2014年收入约1128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约为1600元。近几年来,由于香蕉和反季节瓜菜效益良好,全村香蕉和瓜菜种植面积都达200多亩以上。 社会事业:计划生育任务年年完成;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两基”教育工作基本达标;民房改造率达78%,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电、路等基本生活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分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机、摩托车,不少农户还安装了程控电话。 |
俄乐村 |
俄乐村位于大田镇东南部,地处314省道东侧,交通十分方便,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1993年从大广坝迁到现址。全村共有村民小组7个,403户,1608人;土地总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28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外出务工、家庭副业为主。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00元,人均纯收入1100元。本届村“两委”干部共8名,其中支委3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0岁;全村党员28名,预备党员一名,其中妇女7名,大学本科文化程度2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名,初中文化程度的5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8名。 俄乐村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工作,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委为契机,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领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2014年开通一条便道通向玉道村小学,方便170位小学生上下学;硬化田间水渠一条总长1730米,方便村民生产作业。2015年新规划村委会办公场所,新建围墙,铺设彩砖,整体绿化,改善了村“两委”干部的办公环境、服务效率和文化娱乐生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讲政治、-规、树新风、讲文明深入家家户户,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
万达村 |
万达村简介 万达村位于大田镇政府的南面约10公里处,是大广坝移民村庄。系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1993年从原广坝乡迁至现址。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68户,285人。全村总土地面积900亩,其中水田面积400亩,坡地2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为主。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 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0岁;有党员11名,其中女党员2人,41—60岁的7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名。 2007年以来,利用东方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的机会,鼓励村民放弃传统的甘蔗种植方式,改种生长快、产量高的新品种,实行“甘蔗下农田”、“宽行种植”。目前,逐步形成了以甘蔗为主的支柱产业,全村种植的甘蔗260亩。仅甘蔗一年就可为带来50多万元的产值。 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活村建设。投入村水改厕专项款3万元,建设路灯11盏,并向市交通局申请款项建设进村道200米,种植花梨木2000株及其它树木1000株,新建文化室一栋,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电教设备,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产、娱乐和办公环境条件。 |
老马村 |
老马村简介 老马村座落在大田镇东北,东与牙炮村相邻,北隔昌化江与昌江县相望。村土地总面积10345亩,其中耕地面积1817亩,园地2041亩,林地6072亩,牧草地55亩。总人口171户672人,村“两委”干部共6名,现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女性6名,其中40岁以下的2名,六十岁以上8名。是一个交通便利,地理资源优越的黎族山村。 老马村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种植菠萝蜜700亩,芒果500多亩,甘蔗400亩,南瓜300亩,水稻、小辣椒等也有少量种植。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干部工作态度积极,配合村书记和主任的工作,树立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思想观念,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计划生育任务年年完成;新农合、新农保缴费工作有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老有所养的社会问题也逐步推进。二是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三是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2015年通过争取市教育局资金5万元建设老马小学围墙;争取零公里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的支持,提供辣椒制作、芒果种植技术培训,并采购农药化肥赠送给村民;争取市水务局帮助解决饮水难的问题;争取大广坝水利局支持硬化村道290米等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100元。尚有贫困户114户,皆未脱贫。 下一步脱贫计划:一是继续开展教育扶贫。联系香港乡村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招聘支教老师前来任教,目前计划已上报,近期基金会将派人前来核实。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为老马村建设25盏新路灯,方便群众夜间行路。三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省农科院出具的产业调整报告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系种苗扶持合作社发展。四是保障农村劳动力。摸清肺结核患病人数,及时向卫生部门上报,做好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
乐妹村 |
乐妹村简介 乐妹村坐落在大田镇东南部,东与那都村相邻,西与新宁坡村连接,南与大田村相望,北与保丁村交界。全村土地总面积7506亩,其中村集体地4926亩,耕地1780亩(旱地1500亩,水田280亩),林地800亩。全村总人口120户523人,村民小组2个,村干部6人,党员20名,是一个交通便利,地理资源优越的黎族山村。 乐妹村农民主要产业是种植水稻、甜玉米、瓜菜、甘蔗,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其贫困户达103户437人。2015年种植海南山柚240亩作为产业调整示范基地,种植各类蔬菜1630亩,绿化宝岛造林425亩。2016年庄作为东方市整村推进扶贫村庄,市政府计划对庄进行整村搬迁,并将建设羊舍1500平方米,扶持养殖黑山羊603只。 乐妹村计划生育任务每年完成,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
居便村 |
居便村位于在大田镇的东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管辖土地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2400亩(水田257亩,坡地2143亩)。全村分成4个村民小组,有260户农户共1058人。现有党员25名,女性4名,平均年龄57岁。 居便村地势以坡地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1宗小型水库,农作物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市革命老区村庄之一。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扩展收入渠道。种植业实行“甘蔗下农田”、“宽行种植”、“蕉地轮种”等高效经济种植方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橡胶种植业,种植橡胶600亩,今年新增种植167亩;种植甘蔗4720亩;香蕉300亩。 大力发展养殖业,带领9户致富带头人养殖青蛙。目前,全村200个池共养殖青蛙130万只,每个季度经济收入达20万元。群众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人均收入达2300元,村年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 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计划生育、新农保、新农合、综治等工作每年达标达标。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村党支部一心为民,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2012年结合“村级一事一议”项目投入3.3万元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11盏;改造4户民房近400平方米;绿化宝岛活动中种植黄花梨25000多株,木棉等苗木520株;争取市工业园区支持投入3万元新建1个标准篮球场,市委组织部的支持,投入30多万元,兴建一栋120m2的两层办公楼,配备完善办公设备。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产、娱乐和办公环境条件。 |
罗旺村 |
罗旺村位于大田镇西南部,与八所镇青山村和老欧村接壤,距镇政府约25公里,是东方市较为贫困的一个黎族山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324户,1572人。土地总面积157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约8500多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现有村“两委”干部9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1岁。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2人,40岁以下党员3人,高中以上学历的7名。 罗旺村地形以山地、台地为主,具有较为典型的山区特征。土地资源丰富,但生产用水较为紧缺,主要依靠辖区内的一宗小型水库引水灌溉,灌溉面积十分有限,绝大多数耕地均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群众生活生产困难。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投入30多万元兴建一栋120M2的两层办公楼,配备完善办公设备;投入13万元新建1个篮球场;投入380万元硬化村道6.8公里;投入31万元扶持46户村民脱贫。2015年,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罗旺村老人活动中心;筹资1000多万元推进整村扶贫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
新宁坡村 |
新宁坡村简介 新宁坡村座落在原大田乡府驻地,东与大田万亩粮食基地相邻,南与大田村交界。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31户,1832人。土地总面积10090亩,其中耕地面积8600亩,建设用地23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菠萝为主。 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2岁;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3名,40岁以下党员3名,高中以上学历的4名。 新宁坡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活村建设。投入村土地征用补偿款和土地租金70多万元,硬化村道3.5公里,种植风景树400多株、花梨木5000株,维修村道9条共5.6公里,改造民房近550平方米;投入20万元打水井4口,2014年,新建文化室170㎡一间,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电教设备,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产、娱乐和办公环境条件。2015年,投入60多万元在村旁建设牛栏,减少环境污染,给村民提供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并且缴纳全村1800多人的养老金,这为村民年老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