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旺村位于感城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陀兴北干渠从村南侧横穿而过。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146户,832人。村“两委”干部5名,党员10名,其中男性党员9名,女性党员1名。现有土地总面积7400亩,耕地面积1248亩,坡地面积698亩,水田面积550亩,因水利设施完善,水田常年有水灌溉,生产条件较好。
生旺村土地肥沃,农民经济收入以种养业为主,水稻是传统的经济作物,生旺村的优势产业是芒果,家家户户都有几十亩不等的芒果地。2016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2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8.3%;“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77.27%;“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4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玉米、芒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4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0万元,在村里安装22个监控器,全村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投入80多万元,硬化村道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3 | 572600 | -- | 查看 生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感北村 |
感北村位于感城镇墟,为“三感村”之一,西临北部湾,北靠感恩河,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874户,6212人。土地面积6190.23亩,其中水旱田2982亩,坡园地3208.23亩。村“两委”干部11名,党员63名,其中妇女党员4名。 近年来,感北村民在村“两委”干部带领下,充分发挥濒临海洋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目前,感北村海水养殖面积达500亩,养虾为感北村海水养殖户的拳头产品,同时,还利用广阔而平坦的感恩平原发展热带高效农业5001亩,全村种植玉米、小南瓜、小辣椒等反季节瓜菜,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业得到了改善。2016年村集体收入149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46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20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0%;“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1.92%;“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17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以“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入股种植兰花,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5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36.6万元,修缮村委会办公大楼,配齐办公桌椅及相关设施;投入620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灌溉回用)及配套主管网工程。 |
凤停村 |
感城镇凤停村位于海榆西线国道旁,距镇政府南2公里,西部临北部湾,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998亩。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共565户,总人口2365人。全村共有党员31名,其中男性26名,女性5名;35岁以下的6名,35-59岁的14名,60岁以上的1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程度的26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5名,有流动党员8人。凤停是市“五星级”标准示范村,是2016年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带动下,凤停充分发挥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种植业,以西瓜、辣椒、小南瓜、甜玉米等高效反季节经济作物,使热带高效农业成为凤停主要支柱产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民生活逐年提高。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文明生态村建设、就业服务、综治维稳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文明生态村建设”模式。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通过“一事一议”,硬化1公里村道,方便了群众出行。2014年,在市委组织部及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建设完善村级活动场所,修建完善公开栏,配备完善各种办公桌椅,成立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电脑、打印机和投影仪等设备。2016年利用上级资金40万元,硬化环村道1公里,利用上级资金70万元,硬化安全生产道路2.5公里,投入20万元硬化安全生产道路0.8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及出行。 “党建+就业服务”模式。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凤停人均耕地面积0.7亩,人多地少。村党支部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通过支委表率,党员带动,目前全村共近800人到海口、三亚、广州、深圳等地外出务工,其中种植管理务工者达400人,全年带回务工收入达600万元。 “党建+综治维稳”模式。以建设平安村为切入点,在村委会设立警务室,把支部委员安排到各片区,与警务人员共同管理,每月积极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凤停多年来无吸贩毒人员,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村中的宗派矛盾得到了有效的化解,社会治安环境和谐稳定,文明新风已经形成。 |
陀头村 |
陀头村位于感城镇东部、陀兴水库上游,是感城镇两个黎族村庄之一,交通闭塞,距镇政府驻地约30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1590亩,其中旱田850亩,坡地740亩。有7个村民小组,648户,2444人。村“两委”干部7名;党员18名,其中妇女党员2名。 长期以来,陀头村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和栅兰种植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近年来,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挥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种植橡胶,发展绿色经济,目前全村已种植橡胶3800亩。陀头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6年村集体收入3.3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3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5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芒果、小南瓜等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1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陀头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投入60万元,修建村便民服务办公楼,不断强化组织阵地建设;投入580万,修建排水沟、挡土墙、安装路灯120盏、建100间猪圈及陀头村园林景观1、景观2工程。同时在市移民办的支持帮助下,投入80万元,修建陀头村、上下振兴村至种植基地1.3公里道路。 |
感南村 |
感南村位于感城镇区,西面临海,南面与凤停村接壤,交通十分便利。感南村由感南和长弓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村民小组32个,1800户,590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794.46亩。村“两委”干部10名,党员52名,其中妇女党员8名。 感南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和临海的优势,做大做强“海”字文章和开发种植各种热带高效作物。村民收入主要以海水养殖、水稻、辣椒、小南瓜、青瓜、玉米、香蕉等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目前全村共建高位养殖池1590多亩,种植水稻3100亩,玉米3000亩,香蕉800亩,反季节瓜菜2400亩。2016年村集体收入120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8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20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0%;“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3.24%;“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8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以“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入股种植兰花,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投入4万元,清理垃圾90吨,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5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80万完成村道路硬化及排水沟建设工作,不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 |
宝西村 |
宝西村座落在感恩平原腹地,位于感恩河畔225国道旁,是感城镇7个大村之一。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1713户,5865人。村“两委”干部11名;党员55名,其中妇女党员10名。现有耕地总面积10579亩。 宝西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着交通便利的优势。近年来,勤劳的宝西人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玉米、小辣椒、小南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使热带高效农业成为宝西的主要支柱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16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6050元。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完成120个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100%。“党建+扶贫”模式,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和责任单位帮扶贫困户13户52人,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方式入股种植兰花,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4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投入4万多元清理垃圾池33次,垃圾转运150多车,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40万元硬化道路1800米,方便群众出行;投入14000元修建村排水沟;投入24000元维修村道路灯。“党建+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以党建促矛盾纠纷化解,“两委”干部积极主动,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共化解矛盾纠纷30多起。 |
感城村 |
感城村位于感城镇政府驻地。全村共有1300户,4852人,23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4609.79亩。村“两委”干部11名;党员56名,其中妇女党员8名。 村民以种植粮食生产为基本,以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为支柱产业。2016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村党支部能较好起到堡垒作用,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10个放环工作任务的完成,完成率99.09%;“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3.76%;“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10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以“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入股种植兰花,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5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约9万元,新建一个40多平方米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投入8200元清理主要路道排水沟;投入3.2万元硬化道路;投入2.3万元维修和安装路灯;投入资金2.5万元,对海洋坡、西边田、溪子水利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 |
加富村 |
加富村位于感城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海榆西线225国道东侧,西临大海,南与板桥镇接壤,是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村庄。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51户,总人口1670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945亩。村“两委”干部6名;党员25名,其中妇女党员5名。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按照镇委提出的“稳定粮食产量,优化水果品质,调整瓜菜品种,扩大精品规模,拓宽市场渠道,引进加工项目”的农业发展思路,带领全村群众种植香蕉、芒果、小辣椒、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使热带高效农业成为加富村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加富村制作的咸菜销往全省各地,并成为品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016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1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完成30个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100%;“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4.83%;“党建+环卫”模式,投入3万元清理900米长排水沟,且每月都安排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打扫村道卫生,给村民提供整洁的居住环境,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2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2万元修建篮球、排球场,投入11万元修建舞台,方便村民开展文娱活动;平整、亮化村道,投入30万元修缮560米长环村道,6万多元安装120盏路灯,方便群众出行。加富村多次被市委、镇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文明村庄”。 |
北沟农场 |
北沟农场位于感城镇北端,北与新龙镇接壤,西南面与871电台相连。共有1个村民小组,70户,235人,户数。全村耕地面积571亩。该农场共有3名干部;党员11名,均为男性党员。 该农场长期以来主要以种植水稻、地瓜、椰子等低效益经济农作物为主。近几年,该农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主要以种植小南瓜、玉米、小西红柿、香蕉等高效农业产业为主。2014年,全农场集体收入4万元,人均收入达5320元。 农场干部在抓好经济发展,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筹措资金,拉土平整长420米、宽9米的入村大道;水泥硬化3条长600米、宽3米的主要村道,并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1100株,种植花草80平方米,建造沼气池11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
扶室村 |
扶室村位于感恩河入海口的南侧,西临大海,北靠扶室港,东邻感城盐场,是感城镇唯一的渔民村,全村有144户,480人。全村土地面积100多亩。村“两委”干部5名,党员10名,其中妇女党员3名。 近年来,扶室村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濒临大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目前,扶室村村民基本上每户都拥有自家的渔船。2016年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51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完成3个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100%;“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3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工作;“党建+环卫”模式,每日定时将生活、生产垃圾拉往转运站,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60万元安装68盏路灯,亮化村道,为群众解决走夜路难的问题;投入6000元,在村委会周边安装了7条铁皮减速道,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 |
民兴村 |
民兴村位于感城镇东部、感恩河北岸,与陀烈村相邻。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447户,人口1867人。村“两委”干部9名,党员21名,其中女党员1名。全村总耕地面积3837亩。 民兴村地处陀兴水库北干渠灌区上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水稻种植和热带作物种植。村民以种植粮食生产为基本,以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芒果为支柱产业。2016年村集体收入6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5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6.7%;“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1.84%;“党建+扶贫”模式,完成6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芒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2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30万元美化、绿化、亮化村级活动场所;投入5万元在村委会安装6杆路灯;投入5万元修缮了村排水沟。 |
尧文村 |
尧文村位于感城镇中部,感恩平原东部,西线高速公路东侧,北与不磨村交界,东邻民兴村、生旺村和公爱居,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是感城镇地处半山区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94户,1600人;村“两委”干部9名,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6名。全村耕地总面积3484亩。 尧文村人民勤劳善良,与时俱进,进取心强。村“两委”团结协调,战斗力强,全村群众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香蕉、芒果为优势产业,以辣椒、青瓜、苦瓜、小南瓜等为短、平、快的反季节瓜菜为辅助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尧文村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2016年村集体收入13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6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8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0%;“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4%;“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5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玉米、小南瓜等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投入1.4万元清理村排水沟,平整了村委会场地,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1个,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40万元修建排水沟,解决村民排污问题。 |
宝东村 |
宝东村位于在感恩平原腹地,感恩河畔225国道旁。全村有3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705户,人口614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2095.65亩。村“两委”干部有11名;党员51名,其中妇女党员8名。 近年来,勤劳的村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种植香蕉、西瓜反季节瓜菜等各种高效经济作物,使热带高效农业成为宝东村的支柱产业,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6年村集体收入31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4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15个放环工作任务的完成,完成率99.13%;“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20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以“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入股种植兰花,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共5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30万元硬化宝东道路300米,方便了群众出行。 |
生旺村 |
生旺村位于感城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陀兴北干渠从村南侧横穿而过。全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146户,832人。村“两委”干部5名,党员10名,其中男性党员9名,女性党员1名。现有土地总面积7400亩,耕地面积1248亩,坡地面积698亩,水田面积550亩,因水利设施完善,水田常年有水灌溉,生产条件较好。 生旺村土地肥沃,农民经济收入以种养业为主,水稻是传统的经济作物,生旺村的优势产业是芒果,家家户户都有几十亩不等的芒果地。2016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12个放环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完成率108.3%;“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77.27%;“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4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玉米、芒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4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0万元,在村里安装22个监控器,全村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投入80多万元,硬化村道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
陀烈村 |
陀烈村位于感城镇东部,处在公爱居和民兴村之间,是一个黎族村庄,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16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81户,总人口2044人。村“两委”干部7名;党员22名,其中妇女党员2名。 芒果是陀烈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村“两委”干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对陀烈村的农业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引导村民种植橡胶,发展绿色经济,使陀烈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6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36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达80%;“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79.54%;“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10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芒果、小南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1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25万元对村道进行硬化,解决了部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投入70万元修建村委会挡土墙。 |
不磨村 |
不磨村座落在感城镇东部,位于西线高速公路235公里处东侧。全村有706户,3681人,8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总面积8640亩。村“两委”干部共11名;党员39名,其中妇女党员9名。 近年来,勤劳致富的不磨村人民在“两委”干部的鼓励、发动和带领下,以市场为向导,走科技兴农之路,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发挥不磨村资源。在种好水稻的同时,引进外来技术,大力发展种植芒果、香蕉和反季节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这些产业成了不磨村的支柱产业,使不磨村的经济得到了很好发展。2016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488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医疗、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促进村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达75%;“党建+医疗”模式,促进新农合参合率达84.94%;“党建+扶贫”模式,完成12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帮助贫困户种植芒果、小南瓜、玉米等高效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实现脱贫;“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6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100万安装130盏路灯,方便群众出行。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不磨村正向文明、生态、小康村庄迈进。 |
入学村 |
入学村位于海榆西线225国道与感恩河交汇处的西北南,西部濒临北部湾,北于新龙镇接壤。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1478户,5256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0258。村“两委”干部11名;党员57名,其中妇女党员7名。 入学村土地肥沃,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2016年,入学村种植反季节瓜菜8000多亩,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6300元,村集体收入17.5万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N”引领模式,将党建与计生、扶贫、环卫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服务水平,推动村党建与各项工作互促共进,呈现“1+1>2”的效果。 “党建+计生”模式,完成88个放环工作任务,完成率98.86%;“党建+扶贫”模式,完成村13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工作;“党建+环卫”模式,整治环境卫生垃圾点2个,实行垃圾集中堆放,有效改善“脏、乱、差”环境;“党建+基础设施”模式,投入25.1万元改造村委会办公楼,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入学村正向文明、生态、小康村庄迈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