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村座落于板桥镇东南侧,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之一。现有村民小组16个,人口638户,2505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8人。土地面积7250亩,其中水田2820亩、坡地4430亩。村“两委”干部8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5人。文质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香蕉、玉米、茄子为主,大力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为辅,目前全村共有香蕉4000多亩,玉米2800亩,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近年来,文质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文质村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同时文质村也是市文明生态示范村和省级“创先争优”党建示范点。经村“两委”多方筹资,解决道路硬化2800米,安装路灯100多盏,并在道路旁种了风景树,文质村还建起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群众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4 | 572600 | -- | 查看 文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田中村 |
田中村简介 田中村位于板桥镇正东面,与中沙接壤,是一个黎族行政村。现有人口1527人,户数323户,村民小组10个。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支委4人,村委5人。党员28名、其中流动党员4名,妇女党员3名。水田面积1250亩、旱地8250亩,村里收入以水稻和芒果为主,芒果为地区的特色产业。2014年人均收入6000元。 近年来,田中村在市委、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精品文明生态为目标,坚持从群众中汲取加快发展的好主意,贴近实际、抓住特色和发挥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坚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芒果作为的特色产业,积极向外界宣传并注意收集相关市场信息,为农户提供市场上的指导,并联系本地和外地企业,为需要芒果的公司和农户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
文质村 |
文质村座落于板桥镇东南侧,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之一。现有村民小组16个,人口638户,2505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8人。土地面积7250亩,其中水田2820亩、坡地4430亩。村“两委”干部8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5人。文质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香蕉、玉米、茄子为主,大力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为辅,目前全村共有香蕉4000多亩,玉米2800亩,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近年来,文质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文质村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同时文质村也是市文明生态示范村和省级“创先争优”党建示范点。经村“两委”多方筹资,解决道路硬化2800米,安装路灯100多盏,并在道路旁种了风景树,文质村还建起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群众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
白穴村 |
白穴村简介 白穴村座落于板桥镇东南侧。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551户,2365人,占地面积13000多亩,其中:水田3000多亩,坡园地1万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香蕉、水稻、反季节瓜菜为主,是板桥镇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白穴村设党支部一个,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其中35岁以下6名,36岁至59岁的12名,高中以上学历的5名,妇女党员3名。当前,村“两委”班子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化解土地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95%。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较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在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经多方筹资硬化村道2500米,安装路灯85盏,种植风景树160株,亮化、美化了环境;村委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翻新,并配备完善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目前全村已实现三通,路通水通电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个派整洁、亮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
新园村 |
新园村简介 新园村位于板桥镇东部,与田头村相邻,是一个黎族行政村。全村共有230户,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8人,总人口998人,五保户8人,低保特困户20人,外出务工80人。村“两委”干部6人,党支部委员3名,共有党员12名,其中妇女党员2名。村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新园村近年来依托山区地理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等高效农业经济,主要种植主要以水稻、香蕉、茄子、长豆角、玉米种植等为主,目前全村共有玉米1800多亩,茄子500亩、100亩、南瓜200亩、小辣椒300亩、豆角100多亩。人均纯收入5578元。在板桥镇、镇政府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干部注重村内文明建设,大力推行惠民工程的实施,积极为村民修路,为村民进行茅草房改造,兴修水利工程,定期维护干渠,促使村庄走向和谐,富裕之路。目前随着土地增值和元宝山公墓的建设及大广坝南渠新园村段的建设为契机,农户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结合当地地形气候,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种植特色瓜菜,村民收入正逐年提高。 |
利章村 |
利章村简介 利章村位于东方市板桥镇西部,是一个沿海村庄,海岸线全长1000米,地势平缓,有耕地、沙滩地约770亩。全村共有425户,总人口1468人,均为汉族居民,9个村民小组。利章村西邻大海,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目前有132条渔船,渔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村民生活逐步改善。村党支部委员3名,共有党员36名,其中30岁以下党员5名,30—40岁党员10名,40岁以上党员21名,妇女党员3名,大学生党员2名,外出务工党员4名。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安排党支部工作,按时上好党课,开展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按时收取党费。同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上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认真落实“驻村、坐班”工作等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利章村党务工作及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改观。今年来,已完善各类制度,并上墙,完成率达到85%。半年来,利用黑板报、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分发法律宣传手册60本、传单50余份,书写标语15条,拉横幅1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使群众进一步了解社会,关爱家庭社会,为稳定利章村治安秩序奠定了基础。 |
三间村 |
三间村位于板桥镇东北侧,感恩河东岸,北与加力村接壤,南与田中村毗邻,属板桥镇黎族村庄之一。全村现有人口128户共784人,2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5人,支委2人,村委3人;党员14人,其中妇女党员3人。三间村占地面积2830亩,其中:水稻350亩、坡园地810亩,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香蕉、芒果和反季节瓜菜为主,是板桥热带水果经济带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14年人均收入6000元。 近年来,三间村在市委、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精品文明生态为目标,坚持从群众中汲取加快发展的好主意,贴近实际、抓住特色和发挥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坚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田头村 |
田头村简介 田头村(田头老村和田头新村2个自然村)位于板桥镇的东部,是少数民族村,同时也是省级贫困村庄,距离镇政府有11公里。全村共220户,821人(其中贫困户数137户,贫困人口554人)。总耕地面积6800亩,其中农田面积850亩。村“两委”干部成员5人,党员人数21人,其中男党员17人,女党员4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距离田头村3公里处有一个志愿水库,长期以来只能灌溉2个村庄(新园村和田头村)农田面积1000多亩,2014年田头村人均年收入为1500元∕人。 产业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辣椒、茄子和瓜菜等短期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不高,缺乏先进产业种植技术,思想观念落后,整体存在跟风种植现象,种植产业容易受市场价格影响,波动较大,效率较低,经济收入不高。2015年,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在省级机关单位对口帮扶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大力种植辣木产业;另外以省级对口帮扶为契机,借助多方力量,大力发展文明生态精品村建设。通过硬化村道、植树造林、修建文化室,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下园村 |
下园村简介 下园村座落于板桥镇南侧,南与南港村相邻,北与老方村隔河相望。全村耕地面积约2300亩(其中水田550亩,坡地1750亩),人口总数605人,户数153户,村民小组3个;党员12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两委”干部6人,支委3人,村委3人。村里收入以种植香蕉、海洋捕捞渔业为主,人均收入为7000元。近年来,南港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下园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对整治村容村貌及改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东方索契项目工程也在落户,未来经济发展可观,在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级班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加强。近年来,村党支部充分发展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紧密党群干群关系,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好,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
后壁村 |
后壁村简介 后壁村是东方市板桥镇的一个黎族自然村,属于移民村庄。其管辖土地面积约800亩,其中林地面积约400亩,水旱田约200亩,坡地约100亩。现有人口700多人,有3个村民小组。10个村民代表,外出务工70多人。以种植水稻、芒果、南瓜、香蕉等为主。村“两委”干部共6名,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11名,其中女党员1名。其中男5名,女1名,初中文化程度的3名,初中以上(中专、大专)学历3人。村“两委”班子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团结协调,工作作风扎实,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基本落到实处,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近年来,后壁村结合少数民族移民村庄特色文化,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体规划村庄,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2014年村人均收入5500元。 |
元兴村 |
元兴村是东方市板桥镇的一个汉族自然村,位于板桥镇北部五公里处,西邻本廉村,东邻好瑞村,北靠感恩河,水源丰富,环境优美。其管辖土地面积约2800亩,其中林地面积约1200亩,水旱田约160亩,坡地约900亩。现有260户共1150人,有4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310人。元兴村以种植水稻、南瓜、辣椒、黄瓜、玉米为主。村“两委”干部共6名,其中男4名,女2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在党支部吴家明书记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勤奋工作,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基本落到实处,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党员在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村务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政策落实到位。 元兴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妇女党员2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初中文化程度的8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名;元兴村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履行服务承诺;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按时交纳党费;但在发展党员方面,由于近年来较少发展年轻党员,使得党员队伍平均年龄较大。当前,村“两委”班子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化解土地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元兴村人均收入达到8289元。元兴村硬化道路3.5公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 |
加力村 |
加力村简介 加力村坐落于板桥镇东北部,北与后壁村相邻,西沿三间村,是黎族人民聚居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90户1066人,占地面积4600亩,其中:水田850亩,坡园地31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芒果、香蕉为主,是板桥镇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之一。 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4人。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年龄在35-50岁间,妇女党员4名。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履行服务承诺;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远程教育都能够按期按时完成,参加人数都较多,并做好收看记录;按时交纳党费;但在发展党员方面,符合发展党员资格的人员较少,使得党员队伍得不到有效发展。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各项工作推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两委”班子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化解土地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当前,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种植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围绕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环保有机瓜菜、精品瓜菜,在保质的基础下保量,有效增加村民收入。 |
高园村 |
高园村简介 高园村是东方市板桥镇的一个黎族自然村,属革命老区,其管辖土地面积约12000亩,其中林地面积约720亩,水旱田约520亩,坡地约10000亩。,现有182户共946人,有4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4名。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妇女党员4名。以种植水稻、南瓜、辣椒、地瓜、玉米、香蕉、橡胶、木瓜等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近年来,高园村在市委、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精品文明生态为目标,坚持从群众中汲取加快发展的好主意,贴近实际、抓住特色和发挥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坚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坚持以产业和行业为条块,积极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创办特色产品种养,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好瑞村 |
好瑞村简介 好瑞村是东方市板桥镇的一个汉族自然村,其管辖土地面积约3700亩,其中林地面积约1200亩,水旱田约1100亩,坡地约1300亩。现有2500人,有16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490人。以种植水稻、南瓜、辣椒、黄瓜、玉米、香蕉为主。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0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1名,初中文化程度的9名,村“两委”干部共8名,其中男7名,女1名,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两委”干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明显,党员在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模范作用。去年,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村党支部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经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村“两委”多方筹资硬化村道1200米,路灯32盏;民房改造32户,解决一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2013年新建文化活动场地一处,并配套音响设备,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2014年建设环村道路5.5公里。近年来,村党支部充分发展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紧密党群干群关系,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政治、组织建设能力进一步加强,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好,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
老方村 |
老方村简介 老方村座落于板桥镇南侧,东与文质村相邻,南与下园村隔河相望。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10户520人,占地面积3600亩,其中:水田1000亩,坡园地250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为主,是板桥镇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东方俄罗斯索契项目在2014年正式落户,依托项目发展,老方村各项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得到较好的改善。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3人。党支部现有党员14名,妇女党员1名。2015年人均收入7500元。近年来,老方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老方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对整治村容村貌及改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级班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
本廉村 |
本廉村简介 本廉村座落于板桥镇东侧,与好瑞村相邻。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为主,是板桥镇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本廉村现有25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约6050亩(其中水田2450亩,坡地3600多亩),居民1102户,人口632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19人,五保户5人,低保特困户27户。村卫生室4间。村“两委”干部12人(其中村委会7人,村党支部5人);党支部现有党员46名;村党支部党员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有18名,妇女党员7名。 近年来,村党支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本廉村人均收入达8700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两委”干部借助社会力量,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2011年以来,经过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村“两委”多方筹资硬化村道3.7公里,新修路灯70余盏,并对原有排污管道进行整修。目前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紧密团结党群干群关系,主抓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桥南村 |
桥南村位于板桥镇区中心,是板桥镇政府办公所驻地,与板桥和桥北村一起合成为“三板”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优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板桥旧城改造项目也即将开工,殡葬改革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将来的桥南村将成为板桥经济发展的前沿之地。桥南村现有村人口786户,3152人,“两委”班子成员12人,支委5人,村委7人。共有党员45名,其中女党员3名。土地面积5217亩,其中水田1200亩,坡园地4017亩。 近年来,桥南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玉米、豆角、茄子、反季节瓜果菜和香蕉为主;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
抱利村 |
抱利村简介 抱利村位于板桥镇东面,占地面积8600亩。人口638户,2505人,村民小组8个;党员31人,其中女党员4人;村“两委”成员8人,支委3人,村委5人;抱利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瓜菜、玉米为主,目前全村共种植香蕉600多亩、瓜菜1600多亩,玉米13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8420元。近年来,抱利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抱利村是板桥镇创建的文明生态村之一,近年来,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先后争取到市文明生态建设资金,完成抱利村绕村硬化道路3公里,村道两旁种植风景树800多株,使抱利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住生态村”目标。如今的抱利村村容整洁,道路、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和谐稳定。 |
中沙村 |
中沙村简介 中沙村是东方市板桥镇的一个黎族自然村,中沙村位于板桥镇正东面,交通方便。全村由沙头、花梨、水冲、水慢和中沙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个村民小组,336户,156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400亩,其中水田面积1300亩,坡地面积4100亩,现有党员24人,妇女党员2人。村“两委”干部8人,支委3人,村委5人;中沙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水稻、芒果、香蕉、烟草以及反季节瓜菜种植为主。目前全村共有香蕉860亩,反季节瓜菜1000亩,芒果等各类果树5800亩,村民生活逐步改善。2014年人均收入5600元。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经村“两委”多方筹资,过去几年共完成村道硬化800米,投资资金为28万元。实现危房改造32间,五保户4间;解决困难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8人,共发放补助金7000元,大病救助8人,发放救助资金4.2万元,在镇政府的支持完成打井6口,很好的解决了群众用水难的问题;村道两旁都种上了风景树,村环境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
板桥村 |
板桥村简介 板桥村是东方市的南大门,是板桥镇的所在地。是一个汉族村,其管辖土地面积约5500亩,其中林地面积约1300亩,水旱田约200亩,坡地约4000亩。现有610户共2800人,五保户9人,低保43人。外出务工500人。以发展沿路经济为主,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以南瓜、辣椒、黄瓜、玉米为辅。2014年村人均纯收入近9000元。村“两委”干部共12名,党支部5人,村委会7人。其中村委会干部男6名,女1名;高中文化4名,初小文化程度的2名,大专文化1名。其中党支部高中1名,初中文化程度的4名,近年来,板桥村在市委、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增加农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精品文明生态为目标,村“两委”班子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团结协调,工作作风扎实,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基本落到实处,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两委”干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明显增强,党员在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模范作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速,村务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政策落实到位。 |
南港村 |
南港村简介 南港村座落于板桥镇南侧,北与下园村相邻。南港村现有人口358户,1316人,5个村民小组;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4人;水田面积550亩,坡地5020亩;南港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豆角和反季节瓜菜为主,是板桥镇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之一。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近年来,南港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级班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加强。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村内发生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群众较为满意。对各项政府补贴及征地补偿款都能够及时的发放。以金月湾项目建设为依托促进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
桥北村 |
桥北村简介 桥北村位于板桥镇区中心,与板桥和桥南村一起合成为“三板”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优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板桥旧城改造项目和殡葬改革项目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将来的桥北村将成为板桥经济发展的前沿之地。桥北村现有村人口806户,3152人,16个村民小组,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12人,支委5人,村委7人。土地面积5217亩,其中水田1200亩,坡园地4017亩。近年来,桥北村利用地理优势,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平原土地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发多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反季节瓜菜、芒果和香蕉种植业为主。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支持民生工程,近几年经村“两委”多方筹资共完成村道硬化4000米,投资资金为195万元;实现危房改造12间,五保户8间;解决困难临时救助困难群众30人,共发放补助金6000元,大病救助7人,发放救助资金4万元。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500元,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