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根《定安县志》记载,岭口市(墟)旧名三家坡,当时设在雷二图,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由莫、张、龙三姓人家捐地兴建,后迁现址。岭口市(墟)属半丘陵地带,四周山岭环抱,有3个峡口出入,形如“丁”字,故称岭口。岭口镇清代属中乡南雷一图辖地。民国时期成立岭口乡,隶属定六区。1950年5月成立岭口乡人民政府,1951年实行区建制属定四区管辖,1957年7月成立岭口公社革委会。1980年9月恢复公社管理委员,1983年9月政府岭口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建镇,成立岭口镇人民政府至今。
二、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岭口镇地处北纬19°17′—19°24′,东经110°16′—110°22′之间,位于定安县最南端的母瑞山脚下。东与琼海市的万泉镇毗邻,南与国营中瑞农场相依,西与翰林镇接壤,北与龙门镇相连,距定安县城48公里。地势东南稍高且多山岭,西北略低且多石头,是古火山岩地,东南部为沙质壤土,西北部为石炼地粘质镶土,主要地貌类型为海拔100—200米的低丘陵地带。岭口墟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2、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4oC,年均日照时数1470.6—1947.5小时,年降雨量2300毫米。
3、基本情况:岭口镇是全县有名的老区镇,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9%。有4大田洋,耕地面积28400亩,水旱田16559亩,其中水田13855亩,旱田2724亩,下管辖9个村委会,一个镇农场,82个自然村,160个经济社,5253户,全镇人口22772人,其中农业人口21222人,劳动力8429个,五保户161户。全镇20个党支部(其中9个村支部),532名党员。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镇有水电站一座、自来水厂一间、食品厂一间、移动基站四座,有线电视实行光纤传送,9个村委会都实现了“三通”(通车、通电、通电话);1个国家级文明生态村;群山、封浩新开通了8公里的水泥道;塔(岭)中(瑞)公路从境内通过;水利干渠一条10.5公里,支渠15条36公里;投资800万元的封浩洋和投资300万元的众耕肚农综工程二宗。1所中学,9所小学。.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65平方公里 | 469021107 | 570000 | 0898 | 查看 岭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大塘村 | 0 | 0 |
---- |
查看 大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鲁古井村 | 0 | 0 |
---- |
查看 鲁古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儒沐塘村 | 0 | 0 |
---- |
查看 儒沐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佳巷村 | 0 | 0 | 大底村 | 查看 佳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
群山村 | 0 | 0 |
---- |
查看 群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封浩村 | 0 | 0 |
---- |
查看 封浩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田堆村 | 0 | 0 |
---- |
查看 田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尾村 | 0 | 0 |
---- |
查看 岭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腰村 | 0 | 0 |
---- |
查看 岭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口村 | 0 | 0 |
---- |
查看 岭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定城镇 |
一、基本情况定城镇位于定安县北部,南渡江下游南畔,东靠高速公路,西与新竹镇接壤,南与雷鸣镇为邻,北与海口市隔江相望,海南东环高速公路从定城镇东部穿过,距海口3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定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21个村委会,共143个自然村,381个经济社;13个社区,139个居民小组。境内交通十分便利,143个自然村都通公路。总人口10.5万人,20201户;其中农村人口5.3万人,11852户。全镇耕地面积31862亩,其中水田21256亩,坡地10606亩。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7533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7586.5万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总产值为5562.7万元,增长10%;第三产业总收入4384万元,增长8%。全镇财政总收入784.25万元,同比增长12%;去年农村人均收入1973元,增加203元。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04人,增长92%。定城镇经济发展主要产业有瓜菜种植、淡水养殖、轻加工业、热带经济作物等。其中瓜菜面积38795亩,总产量为42306吨;淡水养殖3195亩,总产量1575吨;胡椒2610公顷,总产量为98吨;槟榔1460公顷,总产量为87吨;橡胶3万株。 近几年来,镇政府大力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经济:一是发展冬种瓜菜,建设冬种瓜菜基地。如在潭黎洋种植大约8千多亩的冬季瓜菜,品种有丝瓜、圣女果、毛瓜、尖椒等。二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分别引进海南斯科特香料厂、海南高远食品有限公司等。三是全面发展“三条”经济带,建设火龙果基地2200亩,谈水养殖基地1800亩,胡椒基地3510亩。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全镇共有水库9宗。水利渠道195条324公里,已硬化改造16条105公里。农田综合治理4个田洋,面积19550亩。(2)全镇建设文明生态村7个,硬化村道、村巷34条62公里,建设沼气450个,户厕861个。(3)全镇饮用卫生自来水的有52个村庄2.8万人口,抗旱期间共新挖井90眼。. |
新竹镇 |
一、历史沿革 新竹镇地处龙州河西北,与澄迈县新吴墟交界,清代属嘉善图、博一图等。民国时期设立新竹乡。1950年5月成立新龙乡人民政府,1951年实行区建制时,由定一区管辖。1958年12成立定昌县时,并入定昌县新兴公社。1961年5月定安、屯昌县分设时成立新竹公社。1983年10月改称新竹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建镇,成立新竹镇人民政府至今。 新竹墟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原称山竹堀市。民国10年(1921年),黄如若任定安县县长时,因与澄迈县新吴墟争夺市场税收,迁来现址并改名为新竹墟,新竹墟是新竹镇人民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地理及气候概况 新竹镇位于定安县西北部,是定安的西北门户,处于4县市(定安,屯昌,澄迈,海口)和6乡镇(定城,永发,新兴,富文,文儒,东山)交界。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从本镇白堆村委会横穿而过,从该村到海口仅需25分钟车程。 新竹镇东依金鸡岭,与定城镇相接,南靠屯昌的剃头岭、银排岭。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地,紧靠澄迈县,东南为半丘陵地,土层浅,土质贫瘠成土母质为沙页岩,宜林地多。总面积79.6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30%。沙质土壤占60%,粘质土壤占30%,红质土壤占10%。属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3℃,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7.6℃。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 三、基本概况 全镇共有7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122个经济社,6420户20849人,其中:男11014人,占总人口的 52.8%;女9835人,占总人口的 47.2%。 全镇总面积7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67亩。其中水田11950亩、旱田4352亩、坡地8665亩。 2014年全镇生产总值达42397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9096.5元,同比增长13%。目前,全镇共有水稻9578亩,橡胶20598亩,芋头3000亩(其中新竹香芋250亩);定安鹅存栏量9.4万只、肉鸭14.8万只、鸡21万只、生猪2.6438万头、牛4472头。 全镇水源丰富,草木旺盛,共有13宗小型水库和290多口山塘,122条渠道总长68公里。淡水面积8800亩。南渡江流经镇南部,境中穿过海榆中线和海屯高速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7所,教学点1所。中学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317人;小学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1362人;镇中心幼儿园1所,私营幼儿园6所;敬老院1所,供养20人。镇卫生院1所,设有计免室1间,村卫生室6 间,个人诊所5间。 全镇共有16个党支部566名党员,其中机关党支部8个党员140名;农村党支部7个党员417名;新经济组织党支部1个党员9名;女党员86名,占党员总数的15.2%。 |
龙湖镇 |
龙湖镇位于定安县东部,2002年由原永丰乡、居丁镇撤并成立,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3平方千米。现辖12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87个自然村,143个经济社。总人口2.1万人、 5206户。全镇耕地面积3.18万亩,其中水田1.25万亩,旱田、坡地1.93万亩。 一、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75米。居丁地区土壤以为沙壤土为主,永丰地区土壤火山岩黄土为主,适宜种植水稻、西瓜、番薯、花生、槟榔、橡胶、胡椒、火龙果等热带作物,以及林木。 气候: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夏季平均气温28℃,冬季平均气温19℃,极高气温40℃,极低气温3℃。年均日照量1885小时以上,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热带风暴、旱涝、霜冻、雷击、冰雹、病虫害等。据统计,平均每年影响我镇的热带风暴(即台风)有3—4个,最多年有9个,多发生在8—10月份。6—7级的热带低压占42%,约1年3遇;8—11级的热带风暴占50%,约1年1遇;12级以上的台风占8%,约3年1遇。洪涝灾害,多发生在5—10月,平均每年4—5次。 二、生产生活情况 我镇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一产业占我镇经济总量的85%以上,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主要情况如下。 种植方面:2014年全镇早晚两造水稻种植2.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650吨;瓜菜种植12610亩,其中常规瓜菜3510亩、冬种瓜菜9100亩;花卉苗木种植700亩,培育花梨树苗6万多株、青皮竹子20多万株,新种花卉100亩。新种橡胶1000亩、槟榔460亩、糖蔗1520亩、菠萝1500亩、香蕉810亩,绿化造林3066亩。 养殖方面:2014年猪出栏量达4.1万头、“三鸟”33.4万只、牛羊5250只;淡水养殖1620亩,新挖鱼塘160亩,改造鱼塘410亩。这些养殖业主要分布在正统、居丁、坡村等村委会。此外,有19户淡水养殖专业户,水面养殖957亩。有2家养殖公司,主要是罗非鱼养殖及鹅业养殖。罗非鱼养殖面积有300亩,鹅业养殖占地面积17亩,养鹅5000多只。 三、经济结构情况 2014年我镇,全镇GDP达43600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33136万元、第二产业3924万元、第三产业6450万元。全镇财政预算收入89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281元,同比增长20%。 四、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情况 教育方面:我镇有三所学校,其中小学一所,中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2014年春、秋季我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98%;同时加大扶贫助学工作力度,积极改善学生住宿环境,配合各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年共拨付15万元支持我镇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情况:镇有居丁、永丰两所卫生院。居丁片有卫生医疗机构12个,除居丁卫生院外,个体医疗机构8个,村委会卫生室3个。居丁卫生院现有职工26人,大学本科1人,大学专科6人。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执业护师4人,执业护士3人。永丰片有卫生医疗机构6个,除永丰卫生院外,个体医疗机构5个。永丰卫生院现有职工8人,大学专科1人。技术人员8人。初级职称8人,医生4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全镇整个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没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
黄竹镇 |
一、沿革、区划 黄竹,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清代属黄竹图、居腰图等。1950年5月,成立了黄竹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1日设立黄竹人民公社;同年12月进一步合并为南海人民公社;1959年4月,国营南海农场从南海公社划出,南海公社改称黄竹公社。1968年4月改设黄竹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成立黄竹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5月经上级批准合并入国营南海农场。1987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黄竹镇人民政府,由南海农场代管。黄竹镇实行场镇双重建制,行政上隶属定安县政府和国营南海农场双重领导。2005年12月整建制移交定安县人民政府管理。2014年末辖黄竹、大坡、莲堆、南保、大统、周公、白塘、河头等8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49个自然村。 二、位置、面积、人口 位于东经110o18`—110o32`,北纬19o26`—19o36`。地处定安县东南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定安县城定城镇仅34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邻文昌市蓬莱镇,西与龙门、雷鸣镇相连,南毗琼海市,北与龙湖镇相依。人民政府驻地设在黄竹墟文明中路和幸福街交叉路口,电话区号0898,邮政编码:571224,海榆东线公路和东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北抵海口,南达三亚,西通龙门、屯昌,东至文昌,交通十分便捷。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1.5千米,总面积49.2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6.58平方千米,占94.58%;水域2.67平方千米,占5.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3人。2014年末,辖区总人口10992人,出生137人(男70,女67),政策内127人,符合法定92.70人,性别比104.47,出生率12.47‰,三项指标都在县下达指标范围内。 三、资源与交通 黄竹镇东部牛压岭上主要分布有石墨矿,东北靠文昌,东南邻琼海,曾于70年代开采至1993年,当开采到与琼海的交界处后,因两市县的界线存在争议而暂停开采。经地质人员取样化验,含固定碳低于30%。此外,黄竹镇还分布有磁铁矿与赤铁矿,石英矿,有开采价值。又有少量的水晶矿不易开采。境内有东线高速G98、国道海榆东线G223、省道仙黄线206、省道黄屯线302等4条公路干线交汇,南距琼海高铁火车站31公里,北距海口美兰国际机场68公里。 四、农业 2014年,我镇农业总产值达27710万元,同比增长12%;农业增加值15440万元,同比增长9.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00元,同比增长17%。 五、乡镇企业 黄竹镇位于东线高速路边,距离定城和琼海加积也都只有半小时内路程,运输十分方便,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城郊工业。目前已建成定安黄竹泽丰注塑厂,日产水果包装塑料框1500个;海德鲁化肥厂项目投入生产;高速路口白塘村附近深港混凝土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年产80万立方预拌混凝土;黄竹高速路口一带引进肉猪冷冻厂,正建厂房。 六、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4年各项经济指标良性增长,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50830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710万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产值5138万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产值17982万元,同比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量达16225万元,同比增长3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00元,同比增长17%。七、文教体卫2014年末镇文化中心,广播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5处,各类文化专业户7户,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5万册,健身舞、琼剧业余爱好者团队105人,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
雷鸣镇 |
雷鸣镇位于定安县中北部,东与龙湖镇、黄竹镇相邻,西与富文镇相邻,南与龙门镇相接,北与定城镇接壤,距定城16公里,至省会海口市47公里,定龙公路从其中横穿而过,交通四通发达,面积128.3平方公里,墟镇建成区65公顷,规划区130公顷。辖区有风光秀丽的南丽湖风景区,北接定安县城。辖11个村委会,117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是定安县规模较大的乡镇,2016年度全镇期末人口31913人。镇党委下设2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91名,其中:男党员595名,女96名;30岁以下79人,占党员数11.4%;60岁以上313人,占党员数45.3%,机关企事业合作社党支部12个,党员179名;农村党支部11个,党员512名。辖区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2231公顷,农业人口均拥有1.17亩,其中水旱田15477亩,坡地32000亩。 |
龙门镇 |
一、基本概况 龙门镇位于定安县中南部,距东线高速公路15公里,紧靠南丽湖风景区,省级黄屯公路和县级定瑞公路贯穿而过,是定安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镇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33905亩,现辖区有12个村委会和1个镇集体农场,共98个自然村154个经济社,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万人,城镇人口5000人。201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为461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农业增加值为299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 二、基础设施 1、小(Ⅱ)型水库8宗,近年来已陆续完成了除险加固,全镇主要水利渠道已全部硬化,9个田洋已进行了农综整治,占全部田洋的80%。 2、全镇完成文明生态村建设59个,占自然村的60%,通畅工程道路118公里,百里百村路网较完善,交通便利。 3、12个村委会均有“两委”办公室,全镇共有文化室5间,卫生室9间。 4、2014年,投入4401万元打造龙门风情小镇,对镇墟主要街道定南街、黄屯线道班至卫生院(即解放街、龙黄街)进行全面改造。建设规模为安装路灯180盏,城市排水设施改造、人行道铺装、街道绿化等工程改造3公里,沿街铺面立面改造898间。 三、自然资源 (一)旅游资源。龙门镇既是我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琼剧发源地,也是我县“百里百村”景区的北大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火山冷泉、元宝山、文龙溪、雷公殿、仙人井等旅游资源。 (二)富硒资源。龙门镇镇域85%的土地属于富硒土壤,富硒农副产品是一大特色农业品牌,主要以镇域富硒农业为依托,在镇区富含硒土壤地区种养农产品,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富硒鸡、富硒大米、富硒枝荔、富硒萝卜干等。 四、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龙门镇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养殖家禽畜牧为主,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基本上没有工业,主要还是以民营的手工加工业为主,全镇仅有家庭作坊15家,而且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第三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几个旅游项目还没有得到落实,目前还没有具备接待能力、功能齐全的旅游项目,只有汇隆大酒店和“百里百村”建成了几家农家乐,客流量也比较小。 (一)农业: 1、种植传统热带经济作物。2014年槟榔种植16280亩,同比增长8.5%,总产量2478吨,同比增长21.2%,青果平均10元一斤,干果为每斤30元;橡胶种植38590亩,同比增长2.4%,总产量2130吨,同比增长9.1%,平均9元每斤,最高时达到33元每斤。菠萝收获面积1600亩,产量达360万公斤,产值超过1000万元;香蕉收获面积2500亩,产量950万公斤,产值超1000万元。 2、发展冬季瓜菜产业。2014年全镇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建设先锋肚、南丹肚两大绿色瓜菜基地,面积达到3500亩。建设英湖洋2000亩瓜菜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方式,发展设施大棚农业200亩。 3、发展畜牧产业。2014年生猪出栏量41137头,同比增长2.8%,其中母猪7987头,肉猪33150头,平均200斤每只,每斤7.6元;2014年牛出栏量4642头,同比增长0.3%;羊出栏量保持稳定,2014年羊出栏量10920只。 4、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①养鸡产业。2010年,龙门镇开始打造富硒养鸡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成功的打造了龙门富硒鸡品牌,现已成立了“龙茂坡鸡鸭合作社”、“富隆养鸡合作社”和“望八达养鸡合作社”等养鸡专业合作社,并对成鸡的销售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龙门富硒鸡已远销三亚、海口、琼海、儋州等地,产品供不应求。2014年,全镇的出栏小脚鸡达到160万只,创纯收入超过1600万。 ②萝卜菜和萝卜干产业。2014年,我镇萝卜菜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以大效村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300亩,亩产3000斤。2014年,我镇的萝卜菜日均出产量达到2万斤,产品总产量达900万斤,青菜1元每斤,咸菜2-2.5元每斤,产值达9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岛内7市县。我镇的萝卜菜产业每天能就地解决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天多增加70至80元的劳务收入,全镇人年均纯收入增加300元。目前,已注册了“林尤焕”萝卜干、“龙坡”萝卜干商标,并投入3万元对产品进行包装,这不仅提高了萝卜菜的增加值,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③龙门富硒荔枝产业。已成立了“定安龙门定南荔枝专业合作社”、“定安龙岭荔枝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下一步正准备申请商标。2014年,全镇荔枝收获面积6200亩,亩产2000斤,产量达600万公斤,今年售价7元每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 (二)旅游业。 近几年,久温塘冷泉的价值逐步让世人认知,使慕名而来的游客流量迅速增加,给龙门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围绕冷泉这一核心资源,我镇引进了一批项目,力争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1、冷泉休闲乡村公园项目。宏福公司在2012年投资700万元对冷泉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每天前来冷泉游玩的游客约达2000人。同时,该公司今年计划投入2000万元,将冷泉打造成休闲乡村公园,目前项目计划近期动工。 2、红花冷泉湖项目。该项目计划将红花冷泉湖打造成中高档的生态农庄,聚农家饭、游艇、泡冷泉、游泳、垂钓、住宿等服务功能。目前,项目已陆续完成投资400多万元,生态农庄建设已初见雏形。现该农庄已投入试营,每日接待游客约100人,人流量约500人,预计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人流量将进一步增加。 |
龙河镇 |
龙塘市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设立,归属定安县管辖, 明清两朝属文峰图、东河图、居安图、高山图、新三图领地。民国时期设立龙塘乡,隶属定安县国民政府定二区管辖,同时归属苏维埃政权四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龙塘乡人民政府,1950—1958年期间,龙塘境内曾分设过若干小乡、中乡。1958年10月撤乡成立龙塘人民公社,1959年定安与屯昌合县时,成立龙岭公社。1961年与屯昌分县后恢复龙塘公社。1983年10月撤社成立龙塘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公所建乡镇时,成立龙塘镇人民政府。2002年9月“龙塘”更名为“龙河”,政府改称为龙河镇人民政府。 - 区位 龙河镇位于定安县西南部;东接龙门镇;南附翰林镇与金鸡岭林场:西与屯昌县接壤;北连富文镇。距定安县城49公里,距屯昌县城15公里,距东线高速公路32公里。途径龙河镇的屯(昌)—黄(竹)公路(省道)连接东线高速公路与屯昌县城,是海南省三条横向交通要道的必经之路。 - 行政区划 龙河镇辖区105平方公里,全镇13个村委会(即岭寨、南勋、西坡、茶根、旧村、平塘、龙界、水竹、绿林、天群、安良、鸭塘、石塘)、1个居委会(即龙河居委会)、101个自然村、204个村民小组、2个农场(石八农场、安良牧场)。 - 人口现状(2009年) 全镇总户数6394户,其中农业户5563户。全镇总人口33221人,城镇常住人口8038人,占总人口的24.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左右。 -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2009年统计)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297万元,财政收入214万元,农业生产总值15201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53元。 2、主要工业企业 龙河镇域现有工业企业主要有茶根糖厂、安良供水厂和镇属自来水、农机修造厂、机修塑料厂等。 龙河茶根糖厂是定安县两大糖厂之一,现有占地面积11.7公顷,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365人,含带眷人数共1009人。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20万吨/年,日生产能力1500吨/日。目前实际生产量为16万吨/年,年产值6238万元,用水量98万立方米/年,用电量268万度,排污量1.53万吨/日。 |
岭口镇 |
一、历史沿革 根《定安县志》记载,岭口市(墟)旧名三家坡,当时设在雷二图,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由莫、张、龙三姓人家捐地兴建,后迁现址。岭口市(墟)属半丘陵地带,四周山岭环抱,有3个峡口出入,形如“丁”字,故称岭口。岭口镇清代属中乡南雷一图辖地。民国时期成立岭口乡,隶属定六区。1950年5月成立岭口乡人民政府,1951年实行区建制属定四区管辖,1957年7月成立岭口公社革委会。1980年9月恢复公社管理委员,1983年9月政府岭口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建镇,成立岭口镇人民政府至今。 二、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岭口镇地处北纬19°17′—19°24′,东经110°16′—110°22′之间,位于定安县最南端的母瑞山脚下。东与琼海市的万泉镇毗邻,南与国营中瑞农场相依,西与翰林镇接壤,北与龙门镇相连,距定安县城48公里。地势东南稍高且多山岭,西北略低且多石头,是古火山岩地,东南部为沙质壤土,西北部为石炼地粘质镶土,主要地貌类型为海拔100—200米的低丘陵地带。岭口墟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2、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4oC,年均日照时数1470.6—1947.5小时,年降雨量2300毫米。 3、基本情况:岭口镇是全县有名的老区镇,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9%。有4大田洋,耕地面积28400亩,水旱田16559亩,其中水田13855亩,旱田2724亩,下管辖9个村委会,一个镇农场,82个自然村,160个经济社,5253户,全镇人口22772人,其中农业人口21222人,劳动力8429个,五保户161户。全镇20个党支部(其中9个村支部),532名党员。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镇有水电站一座、自来水厂一间、食品厂一间、移动基站四座,有线电视实行光纤传送,9个村委会都实现了“三通”(通车、通电、通电话);1个国家级文明生态村;群山、封浩新开通了8公里的水泥道;塔(岭)中(瑞)公路从境内通过;水利干渠一条10.5公里,支渠15条36公里;投资800万元的封浩洋和投资300万元的众耕肚农综工程二宗。1所中学,9所小学。. |
翰林镇 |
一、基本概况 翰林镇地处定安县南部,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距离定安县城50公里,东邻岭口镇,西接龙河镇。翰林镇下辖6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1个镇属农场,总人口1.7万人,201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翰林镇是典型农业镇,以种植水稻、橡胶、槟榔等热作物为主。橡胶、槟榔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橡胶15949亩、槟榔11456亩。全镇耕地面积16946亩,其中水田面积10257亩、旱地面积6689亩,水田主要集中在新乙肚、大寨洋、石六肚、走满洞四大田洋。境内有两宗水库,麻罗岭水库(库容:790立方米)、水打埇水库(库容:150万立方米),全部解决全镇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二、主要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翰林地处“百里百村”四镇一场中心,是母瑞山红色旅游和廉政文化示范基地必经之地,东距琼海市区30公里,南距屯昌县城24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自然资源优势 翰林地处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年平均气温保持在24℃左右,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秀美。著名景点千年古榕树、白石岭、四大田洋风光、森林氧吧乡村主题公园、死火山口等自然景观。 (三)人文历史优势 翰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历尽沧桑的旧市城古城墙,历经风雨洗刷的火山岩古民居和传统民间艺术如8音队、钟盘舞、军坡文化节等。 (四)农产品品牌优势 翰林猪脚、槟榔花茶、槟榔花酒等系列产品、花生油、富硒香米、翰林贡米、槟榔香鸡等农副产品品牌负有盛名。槟榔花系列产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证,拥有独自的品牌商标,完整的加工生产线、包装、仓储设备以及销售渠道。 (五)小城镇建设优势 一是墟镇位置居中,村落环形分布。以翰林墟为中心,各村庄呈环形布局,周围半径不超过5公里;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翰沐大道、二横街与翰瑞大道、民生街构成“井字型”布局,大村朗农家旅馆、翰林新农村社区、新农贸市场以及准备动工建设的翰林大道、翰香街等;三是经济收入良好,群众消费潜力较好。 |
富文镇 |
富文镇位于定安县西南部,是个省级扶贫乡镇,北距定城18公里,南与屯昌县毗邻,境内定勋公路纵穿南北,雷鸣、龙门、富文、新竹乡镇干线横贯东西,是我县新兴的热带高效农业经济作物基地。 富文全镇下辖10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126个经济社。土地面积88.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3247亩,其中水田面积11001亩,旱田面积3286亩,旱地面积18960亩,人口17930人。土地辽阔,水源充沛,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黄金、铁、钛、锰、云母、石墨等多种资源。 “十五”计划以来,富文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现行价)达5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4元,同比实现10%、8%的增长,稳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按照我县“强农、重工、兴旅活商”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五个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即槟榔、橡胶、林木、木薯、糖蔗五大农业产业的发展战略,夯实强镇富民基础。突出抓好九所墟为主城镇建设,兼顾抓坡寨中心村的生态建设,新规划富文新城区、占地面积100多亩,构筑全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抓好乡镇企业建设,完善农副产品的加工体系;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热带高效作物基地。通过大力整合、优化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一)农业:大力发展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富文是个农业镇,我们立足地广人稀的资源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橡胶、槟榔、荔枝、胡椒等热带作物,至2005年10月全镇种植槟榔已达11200亩,橡胶13300亩,林木:14660亩、糖蔗11000亩、木薯8000亩,努力打造我镇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同时进一步巩固传统农业产业。近几年来,我镇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强镇富民目标,将水利建设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将政府投资与群众集资相结合,将群众投劳与专业化施工相结合,群策群力,下大力抓好水利建设。先后投入水利资金500多万元,硬化农田渠道15条,并对全镇8宗中小型水库及其排灌渠进行加固和完善配套。进一步改善我镇农村的生产条件,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