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省 >>澄迈县 >> 老城镇 >> 玉堂村

玉堂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玉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玉堂村简介

  玉堂村委会位于老城镇的西北部,老城工业大道3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玉堂、音臣、尔邱、美俗、文礼、文连、美榔村民小组,总户数827户,总人口3212人。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水稻)为主,现有党员共10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2015年新吸收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人数9名,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支部委员4名,村委委员3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玉堂村认真做好农村三务管理,让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玉堂村事务,确保了村务的真实性、及时性。在社会稳定方面,玉堂村积极打击吸毒、贩毒人员,并通过各自然村集资实行奖励机制,有力的维护了村委会治安稳定。在文明生态村建设方面,经过全村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硬化道路覆盖各自然村,并安装了5个自然村的路灯、7个村的路牌。建成文化室、篮球场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69023101 570000 -- 查看 玉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玉堂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玉堂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老城社区

  老城社区居委会位于老城镇墟,下辖4个自然村,分别为老城、龙凤、美造、龙吉,总户数2061户,总人口8562人,经济来源以农业及第三产业为主。   老城居委会龙凤村,距离老城镇政府约1公里,全村共有137户,总人口数680人,均为农业户农业人口。由于龙凤村在老城开发区内,很多耕地被用来做工业开发,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在政府支持、市场引导下,农民积极种植冬季瓜菜,例如冬瓜、辣椒等,仅瓜菜这一项每户年均收入万元以上;因为龙凤村在老城开发区内,又毗邻海口,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又是一条创效益的途径。   

白莲社区

  白莲社区居委会位于老城镇西部,海榆西线32公里,辖管白莲墟、沙吉村、群大村、那仍村、倘村、夏社村、好用村等7个自然村,总户数1568户,总人口7752人。七个自然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水稻、瓜菜为主,以及汽车运输,全村拥有运输车一百多辆。   沙吉村位于澄迈县的北部白莲社区东南边方向2.5公里处,北至罗驿村,南临美文村,东接225国道,交通便利,旅游景观道路从村西侧通过,是一处风光优美的乡村。元代末年,入村始祖吴国杰、吴国深兄弟从倘村迁入,村名原为沙窟,因出产朱砂,取朱红色之吉意,故易名为沙吉。   白莲社区现有耕地500亩,基本农田508亩,养殖水面40亩。现状地势平坦,高差不大,整体呈东南高西北地的趋势。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年均日照2017.6小时,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村域内土壤较为丰富,土质肥沃。   农业种植主要有槟榔、水稻、瓜菜。寿东干渠位于沙吉村东侧,从北向南流而过。2014年,沙吉村共有1004人,其中,男性522人,女性482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04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320元。村内宽阔碧清的荷花塘和现代观光农业基地的田园风光让人赏心悦目。   

马村社区

  马村社区居委会位于老城镇的西北部,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为马村、包金、国社,总户数596户,总人口2856人。该社区经济来源以渔业为主,主要养殖虾、鱼排、海蛎等海产品,全村共有50余艘渔船外出捕捞。   近年来,随着老城镇的快速发展,马村社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社区立足自身特点,抓住马村中心港区建设的契机,充分依借马村港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毗邻海口的区位优势,大力发挥马村中心港区的辐射效应,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以临港商业为主、现代渔业为辅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把马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   

玉楼村

  玉楼村委会位于老城经济开发区,紧邻海南生态软件园,下辖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玉楼、昌盛、谭颜和儒林村,总户数584户,总人口2497人。   近年来,在镇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理解、支持下,玉楼村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加强自身班子建设的同时,依靠广大的党员、干部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依托老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良机,在配合好园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大胆探索壮大玉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使村、组级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玉楼村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宣传国家政策、玉楼村发展规划,吸引村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以前村里的环境卫生脏、乱、差,但通过宣传、发动,村民群众参加环境整治的热情高涨,每一个村民都自觉分担责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才吉村

  才吉村委会位于老城镇西北部,北临琼州海峡,西接玉堂村委会。辖管有上吉、东水、美宁、谭才四个自然村,村委会总面积为6.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6公里。总户数759户,总人口2872人。截至2014年全村耕地面积为13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7元。   近年来,在老城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才吉村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紧紧围绕老城镇的中心工作,务实为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委会(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执行“坐班”办公制度先进单位、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先进单位、禁毒工作先进单位;获得2013年度老城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澄迈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玉堂村

  玉堂村委会位于老城镇的西北部,老城工业大道3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玉堂、音臣、尔邱、美俗、文礼、文连、美榔村民小组,总户数827户,总人口3212人。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水稻)为主,现有党员共10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2015年新吸收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人数9名,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支部委员4名,村委委员3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玉堂村认真做好农村三务管理,让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玉堂村事务,确保了村务的真实性、及时性。在社会稳定方面,玉堂村积极打击吸毒、贩毒人员,并通过各自然村集资实行奖励机制,有力的维护了村委会治安稳定。在文明生态村建设方面,经过全村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硬化道路覆盖各自然村,并安装了5个自然村的路灯、7个村的路牌。建成文化室、篮球场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大亭村

  大亭村委会位于老城镇北部,行政区域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总户数820户,总人口2798人,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水稻及外出务工为主。设立6个村民小组,即:孟乐、仲音二、仲音三、富昌和文集。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委、镇政府及老城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大亭村在建设文明生态村方面继续保持着仲音三文明生态村的成果,并在参考借鉴仲音三文明生态村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孟乐文明生态村建设,努力改善各自然村的环境卫生。   大亭村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安全生产。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治保会、人民调解会的作用,确保问题矛盾在萌芽中解决。抓好班子团结,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推荐民主管理及决策,多次深得上级的好评。   

石联村

  石联村位于老城老城开发区西部,行政区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沿海海岸线长4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谭脉村、谭昌二村、谭昌三村、美玉村、音书村、石石矍村,总户数687户,总人口2730人。   石联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充分利用地处老城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发展劳务输出、运输和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石联村各项事业随着老城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目前,下辖各村已实现道路水泥硬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中建有文化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石联村被誉为“海南冯氏第一村”,曾举办举行纪念冼夫人文化节活动,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大道村

  大道村位于老城镇西北部,行政区域为8平方公里,沿海岸线长9公里,下辖2个自然村和2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大场村和道辅村。总户数850户,总人口3390人,经济来源以渔业及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共有渔船100多艘,主要养殖海蛎、江漓、石斑鱼。   近年来,大道村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全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大场村、道辅村的道路硬化,并利用大道村沿海优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大道村大力开展文明生产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团结协作,共建和谐”的宗旨,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加固大场村前海防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富豪村

  富豪村位于老城镇的南面。行政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分别是那流村、昌广村、美巢村、富豪村,总户数577户,总人口2342人。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以及部分瓜菜。2013年村人均收入为9850元。   富豪村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团结一致,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生产。在全村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富豪村努力改善环境卫生,设立了垃圾投放处,下大力气整顿富豪村大街小巷。   富豪村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将各事公开于众,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重大问题召开两委干部、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联合会议解决。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做到村中的事情,村中解决,进一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安全生产,建设和谐南兴。   

美儒村

  美儒村位于老城镇东部,行政区域约为20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为儒峨、盈滨、美鼎,总户数574户,总人口2356人。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玉米、瓜菜等经济作物以及养殖虾。   近年来,美儒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心同德,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初步规划了儒峨新村建设,安排解决美鼎、儒峨、盈滨3村的道路硬化,搞好村巷的环境卫生,引导农民致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建设文明生态村方面,美儒村在2011年建成文明生态村。在社会稳定方面,美儒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治保会、人民调解会和群众积极分子的作用,定期以法律宣传教育群众,坚决打击吸毒、贩毒分子,肃清小偷小摸现象。  

那板村

  那板村委会位于老城镇的东南部,行政区域为15平方公里,村委会下辖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那板、玉旺、美文,总户数367户,总人口1591人。   美文村位于白莲社区东南边方向4.7公里处,北至沙吉村,南临那板行政村,西接225国道,乡道025从村西侧通过,交通便利,是一处风光优美的乡村。全村有耕地1064亩,林地790亩,其他农用地1780亩。全村地势高低起伏较小,村域内较为平坦,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年均日照2017.6小时,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村域内土壤较为丰富,土质肥沃。   农业种植主要有槟榔、水稻、甘蔗。2014年,全村人口402人,其中,男性207人,女性195人。村里经济主要来源为槟榔、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截至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619元。美文村打造的乡村原生态休闲旅游公园主要有槟榔园、近千年的古榕树,世界唯一的一棵三枝椰子树以及连体榕树等植物和自行车绿道,令游客流连忘返。   

坡脑村

  坡脑村委会位于老城镇的南部,行政区域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分别为仁心外、仁心内、坡脑、群吴、仁厚、谭城、大连,总户数656户,总人口2648人。   坡脑村努力加强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会,不断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解决了下辖8个自然村的饮水问题,保证了村民基本的生活用水问题。在每个自然村设立垃圾对策或垃圾池,改善了各自然村的环境卫生。   坡脑村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瓜菜、甘蔗、水稻、香蕉等经济作物。坡脑村成立了瓜菜协会,帮助村民解决瓜菜销卖渠道。   

东水港村

  东水港是国家农业部1993年公布的第三批渔港。全国龙舟比赛第四名,省龙舟比赛第一名。   村名来历明朝以前形成渔村,原先称港口村,后改称东水港,东水港前面的港湾叫东水港湾,海水入港处则称东水港口。   地理位置位于距老城村西北5千米沿海地区,东近东水村,南连富书村,西接文大村,北临东水港湾。港口距港村200米,港口宽180米,潮涨时水深4米,潮落时水深1.5米。水道,船从港口进入琼州海峡,向东北可通越南的海防以及大陆的北海、徐闻、湛江、广州、上海等地,向西南可达西沙、南沙及西南诸国;陆路,向南四通八达。   归属沿革明清归恭贵乡封平都,民国属老城乡,1950年归属澄迈县第四区,1958年划归属白莲公社,1961年隶属老城公社,1972年属马村渔业公社,1983年归属马村区公所,1986年属马村镇,2007年始属老城镇,是行政村,下辖一、二、三社,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   人口状况2012年,全港人口761户,4158人,农村人口数3363人,其中男性1819人,占54%;女性1511人,占46%;80~99岁人口52人,外出人口783人。有曾、王、罗、林等28个姓氏,曾姓居多。港湾东岸离港村500米处遗存“疍家人”古井1口,“疍家人”原先一家三四代以海为家,以船为舍,人禽共居;日出随船出海,日落返港栖息。30多户“疍家人”于1960年代入籍东水港,有张、杨2个姓氏。   自然资源外海海域辽阔,水深岸长,有中深海渔场、昌化渔场、八所海域渔场、北部湾渔场;渔场鱼虾类主要有鱿鱼、鲳鱼、石斑鱼、龙虾、花虾等200多种。港湾面积7.4平方千米,水深3.2米至32.5米。湾北有沙堤,湾南侧是陡石,泥沙质地,结构稳固,防风阻浪,是天然避风良港,也是澄迈县开发综合性现代化国家商港的重要基地。   自然灾害面临琼州海峡,天灾易发。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十七日至廿五日连刮飓风,渔民草寮被掀,港村被淹;2012年2月26日早上6点,渔民陈克禄、陈克东2人与其他渔民出海前往马村港的4#~5#灯浮标附近海域进行收网作业,未归。海口海上搜救分中心等单位派出24艘船只、300余人搜救3天,未果。1950年以后,各级政府加强抗灾防灾措施,各类自然灾害明显减少。1987年,澄迈县政府成立渔政、渔监管理站,完善台风警报、航标装置、信息网络工作;2001年至2005年,澄迈县海洋与渔业局拨款10万元、中央拨款1200万元,修建东水港长1200米、高3.6米的防潮堤坝;2007年,澄迈县政府赠送东水港渔民价值3万元的180部太阳能收发机;2007年起,海南省财政厅给渔民作业渔船油价补贴,船年均1万多元。   渔业生产2012年,拥有机帆船296艘,网箱4686个,每家平均45个。1950年以前,渔民使用摇橹船、小帆船和简易网具进行浅海作业,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落后,捕获品少,渔民生活艰辛、寒苦。1950年起,淘汰摇橹船,购置大帆船和拖网、刺网和钓具,向中深海作业,捕获量大增。1956年,渔村组织起初级社、高级社,渔民私有的船只、网具皆折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因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及管理不善,渔业生产受损。1966年起,以渔业队为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制,利于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四个渔业队通过集资、贷款融资方式,把帆船改装成机船和购买新机船,向远海昌化、八所、北部湾进行捕捞,捕获量创历史新高。1987年起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2年至2000年,渔民利用港湾宽阔海面制作网箱进行海水养殖。网箱达4686个,平均1户45个,开拓了渔业生产新领地。1993年,国家农业部公布第三批渔港,东水港是澄迈县唯一被农业部认可的渔港。1995年,以人年均收入4358元荣居澄迈县榜首。进入21世纪,产业呈多元化,渔民除了海洋捕捞、海水网箱养殖,还从事娱乐、休闲、餐饮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有的则选经营水产品、期货生意,或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更多的渔民则选择务工。2012年全村经济收入2980万元,人均收入8851元。全港面貌焕然一新,大小道路全部实现亮化、硬化、绿化。屋舍俨然,有楼房216座,水电、通讯全覆盖。有机动车辆552辆。   商业外贸东水港6~8月盛产毛虾,产期短,产量高,产品积压,故渔民下盐加酒,将毛虾制成毛虾酱,销售岛内各地及湛江、徐闻等地。1953年至1960年,毛虾酱东水港商标享誉省内外。毛虾酱销价高,是毛虾直销的5倍。   文化教育民国时期办起私塾学校,东水港小学全民学校于1952年创办,民办公助,招收一至三年级学生。1963年办成完全小学,1986年至1990年为高峰期,学生人数786人,教师28名;2012年学生人数112人,教师16名,中小学高级教师11名。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138人。有篮球场2个,健身场地1处,成立老人体育协会,县文体局赠送价值5万元的12件老人健身器械。2002年成立龙舟队,2006年参加省级龙舟比赛荣获优秀奖;2011年参加国家级龙舟比赛,荣获第七名。   渔民口头广泛流传渔歌、渔谣、渔谚,古有清邑人潘朝觐著《东水港棹歌》,现有曾祥任著《曾祥任诗集》多有记述。港民集体学文化、学知识是从1952年夜校班开始。现有文化室1间,藏书1356册。东水港秧歌舞队组建于1951年,1958年公社会演获优秀奖;2009年组建中老年健身跳舞队,4个队136人,参加比赛。荣获省级优秀奖,“澄迈县老城镇东水港秧歌舞之乡”金牌1枚,奖金8000元。民国时期起,“公期”聘请琼剧班进港演出,已成习惯,1986年建成1686个座位剧场。1986年至1992年,海南琼剧院3个团、海口市及各县琼剧团争相进港演出。   医疗保障2012年末,有卫生所2个,专业卫生员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158人,五保户供养人员10人,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31户。   人文遗存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扶桑被台风袭击漂靠海南,从东水港港口入老城湾上岸;唐宋两代被贬朝官、文人墨客皆是经东水港港口上岸;唐宋时期的县治老城村,依托东水港成为海运贸易主要门户,故称千年黄金航道。   村情民俗港内建造2座大庙堂,上港大庙堂设有天后圣娘神位、班帅神位;下港大庙堂设有天后圣娘神位、一百零八兄弟神位。天后圣娘寿诞为农历三月廿十三日,班帅寿诞为农历二月廿十七日,一百零八兄弟寿诞为农历六月十一日。每逢“公期”有祭祀。天后圣娘三月廿十三寿诞是渔民最隆重的节日,是日亲戚朋友赴宴满堂,三天酒宴不散,三夜演戏不停。渔民信仰菩萨,施善积德,故约定俗成:在海上发现遇难者必须求助,安排死者后事,至今仍留存30个不知姓名遇难者的坟墓。东水港男人不挑水,女人不下海;男人海上捕捞,女人岸边劳作,习俗至今不变。新船第一次下海作业和开春第一天出海捕捞,船头必挂红祈福。女人不能坐船头的习俗至今犹存。   

罗驿村

  罗驿村位于老城镇西南边方向6.5公里处,北至白莲墟,南临美桃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交通道路主要有乡道016和乡道017,是罗驿村通往白莲墟的重要交通通道。在村域范围内有便利的交通干道,距罗驿村右侧1300米有225国道通过,在东南方向有西环铁路穿过。   罗驿村耕地3149亩,基本农田2248亩,林地2340亩。全村地势高低起伏较小,村域内较为平坦。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年均日照2017.6小时,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村域内土壤较为丰富,土质肥沃。农业种植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域及其他。罗驿村有日池、月池以及若干的池塘、水渠。2014年,全村人口3741人,其中,男性1955人,女性1786人,全村经济总收入31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508元。   罗驿村古属恭贵乡倘驿都,今属老城镇。南宋末期(1256—1279年),琼州万安(今万宁)站,流川人氏李文英从教澄邑,就地落籍倘驿都,因村旁有琼州西路官道驿又以“此地诸峰环绕罗列,驿道于此,可以罗络四海商客,广交天下朋友”,故取名罗驿。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古村。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渡海从老城上——曾住宿罗驿村驿站,并为当地官员和学生授课。罗驿村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李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有17处古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主要有二祠、三坊、三塔、三桥、九井,还有一驿站、二学堂、三古墓、四故居、五碉楼等。村中石板古巷四通八达,地灵人杰,罗驿村李震器为元代澄迈县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也是祖孙三代三中举之家;李恒谦为云南知府,是澄迈县古代级别最高的地方官。革命名人李定南、李独清也出生于罗驿村。根据调研,元、明、清时期,有3个人科第中举,34人登科贡生,19人选取廪生,78人选取监生,71人选取庠生,250余人出仕,故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的美称。结合目前海南省对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乡村深度游的重视,罗驿村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历史遗存、优美的村庄环境将成为澄迈县发展历史文化游的核心节点。   罗驿村地处琼北,襟江带海,山青水秀,属石山火山群喷发覆盖圈,土壤富含人体所需的硒等多种矿物元素。罗驿村是澄迈县长寿村,村民长寿原因与当地的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俗、敬老风尚和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驿村老人热爱劳动、劳作有规律、生活习性好、性格乐观外向也是长寿的重要原因。   

潭池村

  潭池村委会位于老城镇南部,行政区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分别为潭池、仁里、美且、美月、美儒,总户数558户,总人口2357人。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主要种植橡胶、槟榔、甘蔗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潭池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解决了群社区5个自然村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让村民能用上卫生水,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单位做好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确保硬化道路村村通,大力发展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   为维护社会稳定,潭池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治保会、人民调解会和群众积极分子等作用,做到村中的事情在村中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切实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确保安全生产。   

文玉村

  文玉村委会位于老城镇的东南部,与海口石山镇和澄迈的永发镇交界,下辖2个自然村,分别为文楠、玉堂村,总户数425户,总人口1657人。现有党员共56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2015年新吸收党员1名。村“两委”班子人数6名,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副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村委会副主任1名,村委委员1名。   近年来,文玉村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橡胶、水稻、木茨、甘蔗等经济作物。充分利用临近海口的地缘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把农产品做成旅游产品,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并在村内设置农产品专卖店,出售农产品,以甘蔗、水稻为主,形成“一村多品”格局,打造特色农产品形象。  

文大村

  文大村位于老城镇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沿海岸线长约3公里,下辖文大村第一至第四村民小组、美当村民小组、富书村民小组,总户数546户,总人口1781人。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香蕉、瓜菜、高粱、木薯、木麻黄、桉树,养牛、羊、猪,淡水养殖鱼、鸭以及海水捕捞、网箱养鱼等。   近年来,文大村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在文大、美当、富书三个自然村硬化村道村巷,并安装了路灯,解决了三个自然村村民的饮水问题,让村民能够喝上干净水。重点做好卫生管理整治工作,花大力气整治脏乱差,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团结一致,协调配合,积极投入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中,已在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中各建一个垃圾池,并发动群众帮助农户建设家庭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大村充分利用水源充足,地理条件优越的自然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渔民发展深远海和网箱养殖,并充分发挥美仁、谭骨、吉鼓三个水库的作用,灌溉和发展农业,不断增加本地经济收入。   


玉堂村特产大全




玉堂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