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村位于白沙县牙叉镇北部,距镇政府大约10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756亩,橡胶面积5339亩,甘蔗面积58亩,木薯面积37亩,水田426亩,其他经济面积979亩,村委会下设4个自然村,共161户,总人口676人,其中对俄一队39户142人,对俄二队61户258人,对俄三队43户183人,对俄四队18户93人,村年均人收入3890元,集体经济收入263万元。村里五保户3户,五保人员3人。全村党员45名,预备党员1人,其中女党员10人,培养对象4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省下派第一书记1人,县一级挂钩领导3人,镇党委挂钩1人,驻村组长1人,村“两委”成员6人,计生专干1人,村邮政1人,村护林员2人,村正副组长12人,其中男8人,女4人,保洁员4人,占初中以上文化占100%。16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设有电视机,电脑,广播,农家书屋,农村淘宝站点,该党支部学习并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地势优势,大力发展村下养殖业务及“技能型象镇政府”,目前已有养猪专业户5个,鱼塘58亩,养羊4户,养果子狸1户,养蜂12户,养鹅38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25100 | 570000 | -- | 查看 对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桥南社区 |
桥南社区位于白沙县城南湖西路,距离牙叉镇政府驻地约1公里,社区覆盖面积3平方公里,有42个小区、95栋居民住宅楼,常住户2212户共5437人,其中农业人口315户1150人,流动人口178人。社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中共党员82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退休老党员37名、困难党员3名、妇女党员16名。辖区内主要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县武装部、民政局、水务局、消防大队、民族中学、思源学校等6家,公共娱乐场所8家,农家乐3家,56家夜宵烧烤园,一个新农贸市场。另配备有幼儿园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商店、酒店等配套设施,为居民的文化娱乐、衣食主行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桥南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原旧址在老牙叉镇政府的5间旧平房里,整个社区党支部办公面积不到150平方米,每间办公室都设有两至三个办事服务窗口,办公空间不仅拥挤狭小,办公电脑、桌椅配套设施老旧,办公环境脏乱差问题显而易见,加上房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年久失修,房屋陈旧不堪,成了C级危房。2013年,县委把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之一,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下大力气对村(社区)党支部办公场所和环境进行改造升级。社区新办公楼已于2014年9月19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内设有远程教育播放点、民政办事窗口、计划生育办事窗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事窗口、人民调解委员会、计划生育服务室、应急救灾办公室、居家养老办公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两委班子成员办公室等。新办公场所不仅给社区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明亮、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也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办事场所和交流空间。 社区下辖临高村、牙利新村、牙利老村三个自然村,地处县城中心地带、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地理环境优越,是旅游、地产商贸开发和创建美丽乡村的好地方。拥有土地面积2550亩,其中水田411.34亩、旱田259.22亩、坡地1879.44亩。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橡胶、甘蔗、木薯、南药、蔬菜和发展养殖业作为基础经济来源。随着我县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区从传统经济逐步转型,利用“城中村”环境优势,开辟了“短、平、快”第二产业,成立了两个经济合作社,一个菜篮子示范点和175亩种茶备用地,截止2014年底,农户人均收入达到6100元。 下一步社区党支部将继续从“抓基础、建制度、强活动、重服务”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入手,以更加努力、扎实的工作,不断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
城东社区 |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城东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坐落在白沙县城东部,西至卫生路,东至临高村,南至新桥,北至糖厂小区,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44个居民小区,住户2193户,人口7360人,其中常驻人口7164人,外流196人;辖区单位55个,学校3个,医院1个。 社区设有社区党支部1个,设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成立社区居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人;社区现有党员85名,其中正式党员84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女党员13名、流动党员28名、退休党员6名、下岗党员45名(生活困难党员);社区党员多为高龄党员,其中60岁以上党员15名,35岁以下党员只有17人,其余均为50岁左右党员,大专以上文凭24人,中专、高中文凭49人,11人为初中以下文凭。 社区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以第三产业为依托,靠零售业、个体工商业等带动经济发展。 |
城西社区 |
城西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1月。位于县城的西部。牙叉镇的西北部,东至卫生路,南至南沙河,西至110变电站,北至浪崖村。驻居民小组共32个(2个自然村:方亮村、浪崖村)。总户数1639户,总人口5516人。其中常住人口1583户,5402人。农村人口174户,人口684人。流动人口56户,人口114人。社区党支部支部设有两个党小组:方亮村党小组和浪崖村党小组。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58名,预备党员4名,培养对象5名。社区干部13人,其中“两委”班子成员6名。分别负责社区党建、综合治理、计生、社区文化、民政和社区环境卫生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社区办公场所面积340平方米,设有便民服务、综治、计生、共青团、妇联等办公室。内设有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信息化管理等设施。建有社区公示栏、宣传栏、定期公示社会治安信息和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内容。评议社区居民所关心的话题,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社区居委会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抓好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2006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7年被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随着改革和形势的发展,社区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我们将克服重重困难,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抓好社区各项工作,建设和谐社区,实现小康社会。 |
牙港村 |
牙港村委会位于白沙县东北部、牙叉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距离县城0.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其中水田198亩,旱田80亩,坡地3096亩)。村委会管辖5个村民小组,其中上村、中村属于松涛水库水浸区,芭蕉村、那凡村、江排村属于松涛水库移民村庄,牙港村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老区,而且那凡村曾经是中共苏维埃临时政府,现存有王力征等烈士墓。村委会有5名干部、14名村民小组组长。全村有305户,总人口1362人,全村共有52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11名,男党员41名,性别比率为27%。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捕鱼、水稻、甘蔗、瓜菜、养殖为主。2015年全村总收入967.02万元,人均纯收入7100元。高于乡镇当年下达的纯收入指标。 |
营盘村 |
营盘村委会位于白沙县西南部、牙叉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6072亩(其中水田1802亩,旱田183亩,坡地4086亩)。村委会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有758户,总人口3413人,村委会“两委”班子共8人,分别是1个书记、2个副书记、5个委员。全村共有95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22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槟榔、水稻、甘蔗、瓜菜、养鸡、养猪为主。2014年全村总收入331.97万元,人均纯收入5524元。2015年全村总收入400.9万元,人均纯收入6147元。 营盘村委会成立于1996年,由于村委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经费,办公场所破旧、设备陈旧,难以开展工作。2015年县组织部投入70万元重建新的办公楼。引入现代化办公设备,将其打造为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场所。 2015年6月,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委镇政府大力支持下,营盘村委会成立民事代办中心,这是镇政府职能向农村延伸和扩展的重要方式,是一个集“委托、受理、承办、回交”代办代理的便民服务窗口。群众办事只要提出申请,便可由-无偿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最大限度地方面了群众办事,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锻炼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增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2015年6月至今已为代办如:计生-、五保户申请补助、医疗救助、养老保险及低保等共252件。 |
志道村 |
志道村委会位于白沙县西部、牙叉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10公里,距县城11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400亩,其中水田1300亩,旱田350亩,坡地10044亩。村委会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636户,总人口2890人,村委会“两委”班子共7人,分别是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4名。全村共有正式56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15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水稻、甘蔗、木薯、禽畜业为主。2015年全村总收入1463.785万元,人均纯收入5065元。 2015年,全村种橡胶5700亩,甘蔗1200亩,水稻323亩,木薯350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配合镇委、镇政府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村委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专人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解。成立了治安联防队,队员日夜巡逻,确保无重大案件,群众安全感增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
志针村 |
志针村委会位于牙叉镇东部,距县城约10公里。志针村委会现有地面积340亩,其中水田120亩,林地530亩。全村共有125户,总人口555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龙眼、甘蔗为主。目前全村有橡胶3600亩,甘蔗18亩。志针村委会基本情况木薯20亩、鱼塘200亩,村集体现有出租土地300亩,2014年全村总收入2775000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村委会有自然三村,6名村干部、9名小组正副妇女组长。 志针党下设3个党小组,正式党员38名,预备党员2名。其中女党员11名,占党员总数百分之28.94。村干部6名,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志针党支部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确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2010年被评为白沙县平安村,2010年至2011年度被评为镇级县优秀级层党组织。 |
牙义村 |
牙义村位于牙叉镇南面,辖属牙叉镇方平村委会,距离白沙县城牙叉镇约3公里,全村51户,267人,水田面积170亩,主要种植橡胶、甘蔗、水稻等。 近年来,牙义村以加强农村文化载体建设和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目前,牙义村道路全部硬化,村外生产路与南叉公路互通,交通便利,居民庭院绿化,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改村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管理设施,建成垃圾收集池、设立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卫生集中整治,清运垃圾;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村庄卫生环境良好。 牙义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线,鼓励群众共建共享和谐家园,向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迈进。2008年牙义村环村路修建成,全面绿化美化村庄,村中房前屋后整洁干净,环境整洁,人居环境显著提高。2012年牙义村荣获“白沙县卫生村”称号。2015年牙义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创建省级卫生村。 目前,牙义村已形成“文明、讲礼貌、讲科学”的新风尚,全村已形成一个“心齐、气顺、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
牙炳村 |
牙炳村委会位于白沙县北部、牙叉镇北部,距离镇政府2.5公里,距县城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868.9亩(其中水田461.2亩,旱田272.64亩,坡地896.78亩)。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11户,常驻人口849人,村委会“两委”班子共6人。全村共有55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10人,2015年转正2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水稻、甘蔗、瓜菜、养鸡为主。2014年全村总收入459.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400元,人均纯收入8023元。2015年,全村种橡胶2600亩,甘蔗50亩,水稻461.2亩。 牙炳村委会在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保证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获得的奖项有:牙叉镇优秀基层党组织;符文会获白沙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符春兰和符志朱获牙叉镇优秀共产党员。 |
探扭村 |
探扭村委会是牙叉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北面,距离镇政府10公里。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47户,630人。全村土地面积4488.9亩,耕地面积3419亩,其中水田331.11亩,旱田39亩。2015年,全村橡胶种植面积1400亩,其中开割583亩;木薯种植60亩,种竹312亩,槟榔300亩,鱼塘15亩,益智170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开割橡胶,个人年均收入达到6800元。 探扭村委会“两委班子”干部共5人,设党支部一个,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名,其中正式党员39名,预备党员1名。 近年来,探扭村委会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县有关部门在2008年投入39万元建设老村文明生态村,2009年分别投入39.8万元硬化新安村公路和投入39万元建设3个村的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全村委会的行路难和饮水困难问题。探扭村还在县委组织部和县文体局的帮助下建设了村党员活动室、篮球场和农家书屋,现有藏书量达3000册,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抓好经济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同时,探扭村委会坚持抓好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期以来,护村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昼夜巡逻,维护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目前,探扭村委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白沙村 |
白沙村委会位于牙叉镇南部,距离县城约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945亩,其中水田1324.5亩,林地3203亩,有11个自然村,总户数510户,共有2368人。 村委会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510户,总人口2368人,村委会“两委”班子共7人,分别是1个书记、2个副书记、4个委员。全村共有85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23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槟榔、水稻、甘蔗、瓜菜、养鸡、养猪为主。2014年全村总收入139.7万元,人均纯收入5906元。 白沙村委会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为白沙镇政府。自2002年合并牙叉镇后,由于村委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经费,办公场所破旧、设备陈旧,难以开展工作。所以一向在全镇评比中处于落后党支部。2012年牙叉镇党委以基层建设年为契机向白沙村委会投入25万元,翻修原来老旧的面积为225平米的两层办公与活动场所。引入现代化办公设备,将其改造为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场所。 2012年10月,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委镇政府大力支持下,白沙村委会成立全县首个民事代办中心,这是镇政府职能向农村延伸和扩展的重要方式,是一个集“委托、受理、承办、回交”代办代理的便民服务窗口。群众办事只要提出申请,便可由-无偿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最大限度地方面了群众办事,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锻炼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增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2012年10月至今已为代办如:计生-、五保户申请补助、医疗救助、养老保险及低保等共155件。2012年、2013年及2014年连续三年,在县党委组织部党建专项考核评定中被评为五星党支部。 |
南仲村 |
南仲村位于牙叉镇东部,距离县城约三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1343亩,其中水田413亩,林地930亩。总户数266户,共有1294人,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龙眼、甘蔗为主。创建养猪专业户6户,养鸡专业户3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 南仲村党支部下辖6个村民小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名,全村正式党员68名,其中妇女党员15名,预备党员2名。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仲村党支部于2005年至200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被评为镇级一等奖,2010年至2012年度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底在县党委组织部考核评比中被评为四星党支部,2013年评比为五星党支部。 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2013年,镇党委利用闲置的南仲村小学改建成新活动场所。镇党委投入资金130余万元改建新的活动场,使原来120平米的活动场所变成现在14亩的活动场所。 依托县陨石坑旅游路线和南仲六队“美丽乡村”的优势,新的南仲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将作为全县旅游路线的驿站之一。驿站点将综合吃、住、行、娱乐等要素,从而带动整个南仲村的经济发展。 |
九架村 |
九架村委会位于牙叉——邦溪公路4公里处,是牙叉镇的一个行政村,辖区4个村民小组,全村258户,人口1249人,其中劳动力809人。全村土地面积13726.58亩,耕地面积1815.4亩,水田面积704.83亩。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中共党员47人(含预备党员2名)。其中妇女党员10人,流动党员有1人;小学学历的有11人,初中学历的有21人,高中中专学历的有13人,大专学历的有3人。 近年来,九架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2003年创建了九架老村和坡北两个县级文明生态村;鼓励群众依托山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全村经济取得了较好较快发展。2011年,全村种植槟榔2060亩,橡胶2350亩,生姜35亩。积极发展养殖业,全村养“三鸟”6503只;发展打工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108人,年人均纯收入5030元。 在抓好经济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同时,九架村坚持抓好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期以来,护村以来,护村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昼夜巡逻,维护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九架村多年来无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行为,无吸毒人员,无0功人员。积极排查调处矛盾,始终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成为牙叉镇“民主示范村”。目前,九架村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对俄村 |
对俄村位于白沙县牙叉镇北部,距镇政府大约10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756亩,橡胶面积5339亩,甘蔗面积58亩,木薯面积37亩,水田426亩,其他经济面积979亩,村委会下设4个自然村,共161户,总人口676人,其中对俄一队39户142人,对俄二队61户258人,对俄三队43户183人,对俄四队18户93人,村年均人收入3890元,集体经济收入263万元。村里五保户3户,五保人员3人。全村党员45名,预备党员1人,其中女党员10人,培养对象4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省下派第一书记1人,县一级挂钩领导3人,镇党委挂钩1人,驻村组长1人,村“两委”成员6人,计生专干1人,村邮政1人,村护林员2人,村正副组长12人,其中男8人,女4人,保洁员4人,占初中以上文化占100%。16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设有电视机,电脑,广播,农家书屋,农村淘宝站点,该党支部学习并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地势优势,大力发展村下养殖业务及“技能型象镇政府”,目前已有养猪专业户5个,鱼塘58亩,养羊4户,养果子狸1户,养蜂12户,养鹅38户。 |
道埠村 |
道埠村委会位于白沙县南部、牙叉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1公里,距县城1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842.3亩(其中水田1005.36亩,旱田272.64亩,坡地896.78亩)。村委会下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89户,常驻人口1677人,村委会“两委”班子共5人,分别是书记、副书记、文书、妇女主任、治保主任。全村共有70名党员,其中妇女党员21人。2015年转正2名党员,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水稻、甘蔗、瓜菜、养鸡为主。2013年全村总收入640万元,人均纯收入4403元。2014年全村总收入813.5万元,人均纯收入5725元。2015年全村总收入1191万元,人均纯收入7102元,同比上年增长约11%。 2014年,全村种橡胶2832.4亩,甘蔗241亩,水稻667亩。 道埠村委会在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中主要存在着人口多、土地少,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牙叉镇开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活动后,镇政府积极帮扶道埠村委会。2010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创立了50亩什奋麻竹示范基地,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12年共下到村里进行培训8期,培训825人次,培训内容包括割胶培训、种养殖培训等。扶持鸡苗2.5万只,鱼苗4万尾,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基金150万元用于革命老区村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了帮助年轻人就业、创业,积极利用各种培训班和远程教育网络点培训年轻人,2012年转移富余劳动力约187人。2012年,在做镇政府的帮扶下,道埠村委会危房改造完成了28户。2012年道埠村委会结合“技能型乡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发动农民配合牙叉镇党委、镇政府做好什奋田洋大棚瓜菜建设工作,建成270亩瓜菜种植大棚,并解决了一定的劳动力,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
方香村 |
奋勇村辖属牙叉镇方香村委会,位于县城往细水方向公路边,距县城约6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9户,人口137人,劳动力71人,党员5人,农用土地约400亩(外租200亩,旱地120亩,水田80亩),建设用地约35亩。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橡胶、绿茶,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其中打工收入占经济收入的70%以上,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奋勇村东面即为白沙有名的陨石坑,故在奋勇村种植绿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目前奋勇村大力发展特色绿茶种植产业,共种植绿茶90亩,其中55亩为新种。为发展绿茶产业,村内成立了奋勇村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白沙腾瑞休闲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腾瑞合作社于2014年5月成立,共有社员5人,归于合作社名下的茶园共80亩。在采摘季节,腾瑞合作社平均日收茶青61.5公斤,生产成品茶叶12.3公斤,若不按季节分,平均一斤成品茶125元,加上包装至少155元一斤,合作社人均年收入可达139100元(理论数值)。 为更好和长远发展绿茶产业,促民增收,在前期建设中,腾瑞合作社共投入106万元用于建设厂房,投资16万元用于购买制茶设备,并于2014年9月正式投产。茶青来源除合作社的茶园外,奋勇村11户所产的茶青也提供给腾瑞合作社。因时节的不同,价格也随之变动,夏茶8元每公斤,春茶则为10元每公斤。自投产以来,共收购农户夏茶青3204公斤,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收入2.56万元,户均2327元,春茶2082.4公斤,直接经济收入2.08万元,户均1891元。综合夏春茶青,直接经济收入4.64万元,户均4218元。 方香村委会朝阳村位于陨石坑边,距陨石坑中心大约2公里,属陨石撞击密集浅射范围边缘,全村茶园上百亩,属黄用枢茶园较为突显,该茶园是一处集农业观光、生态环保、现场销售的休闲园。茶园2009年初种植,2014年6月正式销售,全家4人共同经营着这片60亩茶园。 产茶区四面群山环绕,溪流纵横,雨量充沛,云雾弥漫,气温温和,属高山云雾区,年均阴雾日215天,月均气温16.4-26.9℃,温射光合作用强,年均降雨量1725毫米,乃是天然产茶之地,故有好山、好水、好茶之美称。据科学家采用X衍射方法测定,陨石坑中冲击角砾岩岩石的矿物质相当丰富,有48种矿物质,茶区土壤总计已测出矿物类达50多种。由于土壤中许多植被残留物日益堆积,表层腐殖层深厚,表土层40厘米至60厘米左右,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生物活性较强,有机质及矿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据专家测定,这里的土层非常适宜茶树生长。长在陨石坑范围内的茶树,其芯叶也比别的地方特别是北方的肥硕鲜嫩,内含物丰富,并且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同样的茶树品种,种植在陨石坑范围内,其茶树鲜叶制作出来的成品比其它地方同类产品都要清香、浓厚甘醇。 绿茶加工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它所具有的特点是: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鲜爽耐冲泡。水浸出物≥43%,水溶性灰分≥50%。 目前,该茶园正在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白沙绿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使用“哥侬”品牌,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更新厂房,改进生产设备,力争打造更加白沙最高端的茶园。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