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省 >>昌江县 >> 石碌镇 >> 第二社区

第二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第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第二社区简介

  石碌镇人民北路第二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5月,位于昌江县石碌县城北部,下设人民调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委员会,现有工作人员9名,辖区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80平方公里),现有35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486栋,住户2436户,常住人口中9854人,流动人口2240人,辖区单位142,其中机关单位27个,学校4所,幼儿园7所,医院2个,非公有经济组织102个。
  自成立以来,居委会大胆探索管理路子,勇于创新工作方法,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准则,积极理顺各种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认真抓好辖区各项工作的落实,使辖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昌江县两个文明建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99年度获县人口号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二等奖,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10、2011、2012年度分别被昌江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69026100 570000 -- 查看 第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第二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第二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人民南路社区

  人民南路居委会辖区地处昌江县石碌镇石碌河南部,北面与石碌河北隔河相望,西北面同本县七叉路三公里处交界、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区内设10个小区,总人口3511人,1060户,其中流动人口为347人,户数为133户。社区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10名,设有一个党支部,两委干部共有7名(书记1名,副书记1名,主任1名,支委委员兼居委委员1名,其它居委委委员2名,借用人员1名。);其它3名为专职协管人员。居委会的新办公室楼已正常办公,居委会协助各级人民政府或其他派出所机关开展工作的单位有:统计局、计生委、医疗、民政、残联、学校等。  

城北社区

  城北社区居目前坐落于石碌镇环城西二路10号和兴家园27栋103。社区设有流动人口服务站、综治工作站、矛盾调处工作站、禁毒工作站、妇女维权站、残协办公室、城镇低保办公室、城镇医保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   社区委员会成立以来,在石碌镇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城北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按照示范区的标准,努力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我社区目前有10名成员,分别负责社区党建、综合治理、社区文化、民政、计生、低保、医保和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单位,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广大居民和辖区单位积极开展各项建设活动。重点开展对辖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员、下岗失业特困职员、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   社区建有公示栏、宣传栏,定期公示社区治安信息和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内容,评议社区居民所关心的话题,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   随着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齐全,面向居民的便民服务、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也在不断的完善,城北社区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社区平台。今后,我们将加强社区综合管理、繁荣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为构建新型的和谐社区而奋斗努力。  

石碌社区

  昌江县石碌镇石碌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78年是石碌镇成立的第一个居委会,是石碌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居委会,2014年正式转为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石碌镇南起石碌大桥,北至老药材公司即现在的广安大药堂药店附近居民的社会服务工作。今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石碌地区的人口成倍增长。石碌社区管辖区从原来的50多户200多人口增加到现有的258户986人口。社区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居委会干部7人,计生员1人。社区支部现有党员2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8名,流动党员7名。   为了便于社区管辖,社区分为三等社区服务个片区:第一片区(人民北路),第二片区(人民北一巷),第三片区(人民北二巷)。随着体制改革,工作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经济合作型转变为现在的担负着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辖区内的居民主要是靠打工、运输、手工业、自营业和低保维持生活。其中低保居民参合新型医疗保险有135户,403人,非低保居民参合新型医疗保险78户,156人。辖区内的居民参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214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社区领导班子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夯实工作。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们在加强社区工作之余,不忘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坚持与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健全服务组织,提供服务质量,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第二社区

  石碌镇人民北路第二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5月,位于昌江县石碌县城北部,下设人民调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委员会,现有工作人员9名,辖区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80平方公里),现有35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486栋,住户2436户,常住人口中9854人,流动人口2240人,辖区单位142,其中机关单位27个,学校4所,幼儿园7所,医院2个,非公有经济组织102个。   自成立以来,居委会大胆探索管理路子,勇于创新工作方法,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准则,积极理顺各种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认真抓好辖区各项工作的落实,使辖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昌江县两个文明建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99年度获县人口号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二等奖,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10、2011、2012年度分别被昌江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第一社区

  第一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5月,位于昌江县石碌县城人民北路大道,地处石碌中心区,管辖区域为:东与红林农场中心学校交界,西至矿建公司,南至人民北路第二居委会,北至河南居委会,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   辖区交通发达,大街小巷共37条,有6家大酒店,22间发廊,136家大小个体经营商店;建设银行,国税局,地税局等48个大小机关单位(公司)分布其中。   管辖区内人口为8966人,总户数为2560户,流动人口为1050人,已婚育龄妇女1670人。社区服务大厅成立于2012年12月,下设有:计划生育、城镇医疗、养老保险、信访受理、民政残协,工会联合会等机构,残疾人:110人,低保家庭户:48户。  

东风路社区

  东风路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5月8日,位于昌江县石碌镇县城东南部,东至石碌水库,西至人民北路,南至石碌河,北至政府小桥,辖区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辖区分为南北两大片,七个管理区,区内有28个驻点单位,53个单位宿舍区,8个流动人口聚居点,总人口为9650人,总户数为2603户,辖区有6所学校、2家工厂。辖区内现有老楼危楼61户,不包括马鞍山整个矿区的危房。   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2人。内设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城乡低保办、妇女维权站、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综治工作站、矛盾调查工作站、禁毒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站、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中心等机构。社区成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下大力气致力于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文明诚信、和谐友爱、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化繁荣、治安良好的文明社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创新服务理念,方便社区居民”为主线,2010年,投入94万元建成600平米的社区办公楼,并依托办公楼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妇女之家、“一站式”服务大厅等社区服务平台,为居民办理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残疾人补助提供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   近年来,居委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先后荣获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平安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县廉政文化示范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省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并通过了“全省健康社区”的工作检查。  

水富村

  水富村原是王下乡牙迫村,是昌江县委,县政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原牙迫村地处霸王岭腹中,交通不便,耕地稀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003年,根据当时省委书记提出实施搬迁扶贫试点工作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牙迫村实施整体搬迁到石碌镇水头村南北通坡,更名为水富村,划归石碌镇人民政府管辖。2013年第七届水富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共选举出“两委”班子成员6名,其中妇女干部2名,占“两委”班子33.3%,有4名委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比率是66.7%,书记、主任一肩挑,由林文光同志担任,本届“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为40.5岁。   水富村现有138户,总人口603人,全村有劳动力383人,其中留守劳动力315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8人,60岁以上老人49人,五保户5人。村内建有小学一所,有教师8人,小学生17人,水富村现有耕地面积549亩,由于土地贫瘠,长期无法耕种,通过村民大会同意,发包给种植户种植香蕉,进行土壤改良。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农村低保、生态补偿款和退耕还林款,2015年人均收入6800元。   水富村党支部坚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动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加强活动阵地建设,修建了水富村文化广场和修缮村办公楼,使水富村党员群众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富村已修建了太阳能提灌饮用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21杆、全村基本实现水泥路硬化方便了群众出行。为了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实现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带领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实际发展特色经济。2012年,镇委镇政府根据水富村耕地稀少,群众勤劳朴实的实际,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合作社集中管理,农户分户饲养的管理方式成立了昌江石碌利农水富山鸡饲养专业合作社,全村现有126户群众加入了合作社,另外还有部分群众进行散养,全村全年饲养霸王山鸡1.5万只。2013年,为把山鸡事业做大做强,“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依托海南大学技术扶持,增配1.5万只以上成鸡鸡舍等硬件设施,改进养殖方式,提升山鸡品质,扩大规模,切实推进水富村霸王山鸡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已建成鸡舍12间,养殖山鸡1.5万只。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水富村“一村多品”项目的发展,2014年水富村开始进行种桑养蚕,现已将一个农产品包装厂房改造使用成为养蚕产房以发展种桑养蚕事业,同时水富村正在建设一个水富村牛皮凳传习所,该项目意在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更好地推动黎族文化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努力打造水富村少数民族特色品牌。目前,水富村还在积极推动避雷针项目及铺设一条供给群众生活用水的管道,相信不久的将来,水富村一定会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会不断的提高。  

片石村

  片石村位于昌江县城西北郊、昌江大道北侧、海榆西线国道西侧,是一个黎族文化行政村落,现辖老村、新村、大村、芭蕉村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734户3325人,党员91名,其中男党员79名,女党员12名,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13人,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全村耕地总面积为14929亩,其中水、旱田共1658亩,林、坡地共13271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香蕉、毛豆、木薯、甘蔗等,家禽养殖业主要有鸡、鹅、猪等。   片石村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以强村富民为突破口,立足片石村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橡胶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了万亩民营橡胶种植基地,大力扶持毛豆、香蕉等高效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业,开辟了“长短互补,种养结合”的生产格局。2014年,全村种植橡胶8780亩、橡胶2800亩,毛豆1100亩,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0人次,全村人均纯收入4250元,同比增长10.2%。近年来,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片石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一是硬化进村公路和环村公路2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26户,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8%,改水、改厕率分别达到90%和95%;二是并沿进村道路种植景观树,在农户房前屋后种植花梨木、龙眼、黄皮、番荔枝、番石榴等经济树种,村庄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建成集办公室、标准化卫生室、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篮球场、戏台、警务室、农家书屋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民文化广场;四是以建设黎族风情文化长廊为契机,利用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榕树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黎族风情,成功承办了多项省、县级大型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牙营村

  牙营村委会位于石碌镇政府东南面,距镇政府约4公里处,辖有牙营1个自然村。全村231户,总人口1112人,其中劳动人口727人,设1个农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村小组,共有党员38名(另有预备党员2名)。全村耕地面积共895亩,其中水田面积为450亩,旱田面积为445亩,以水稻、瓜菜及种桑为主;林地1680亩,以甘蔗、芒果、橡胶等作物种植主要发展产业。   2011年牙营村被确定为全县民房改造示范点之一,享受国家库区移民政策,涉及59户283名库区移民。2014年1月,牙营村库区移民民房改造项目全民竣工,顺利通过验收,59户库区移民顺利搬进新居。配套的水泥中心道和2000米环村路,21条水泥巷道,218平方米的文化楼也全面建成,牙营村村容村貌就此一新。   2014年,牙营村确定以种桑养蚕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截止2015年3月,全村已有50余户农户开种桑苗,种植面积200亩,另有备耕桑田150亩。此外,牙营村三产发展迅速,全村运输户30余户,服务范围覆盖昌江地区;2014年,牙营村超过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在石碌镇区等地从事餐饮服务业。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拓宽了牙营村民的收入渠道,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鸡心村

  鸡心村位于石碌镇东南边界,东与白沙县黎族自治县相邻,南与七叉镇相接,西邻县城区,北靠保梅村。距离县城区12公里。同时鸡心村北侧包含石碌水库,南面紧靠昌江著名景点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鸡心村也具备明显旅游区位优势。   鸡心村管辖老村、新村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为616人,共144户。村域总面积约为106432.5亩,其中林用地为103626.46亩,占村域总面积的97%;农用地为2606.24亩,建设用地199.8亩。鸡心村村域现有小学、村委会、卫生室、村邮站、农村信用合作社代领点和少量商业。   鸡心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为橡胶、水稻、甘蔗、芭蕉、玉米芒果、龙眼为主。2015年全村种植橡胶达到4300亩,耕地面积549亩,水田168亩,旱田136亩,坡地245亩。全村养殖猪454只,养殖山羊87只,养蜂200箱。鸡心村主要是各家各户散种为主,较难带动鸡心村经济整体发展,全村的人均收入较低,2014年人均收入为2150元。   鸡心村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较低问题。鸡心村两委班子致力于带动群众发展传统农业外,还引进龙头企业开采矿石,成立运输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未来的鸡心村必将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香岭村

  香岭村委会是一个黎族村庄,位于石碌镇西北面,距县城16公里,离西线高速公路1公里。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59人,全村总耕地面积9000亩,其中水旱田443亩,坡地面积8557亩,有五个自然村230户,1162人,劳力736人,香岭村委会以种植甘蔗,橡胶等经济作物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人均纯收入2620元。近年来,香岭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工作作风和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生产各方面所需要的优质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全村共有种植橡胶6300亩,浆纸林1500亩,芒果300亩,冬季瓜菜120亩,甘蔗181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为3万元。   2008年香岭村委会还率先在全县实行“两委”干部坐班制,把群的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时间,确保“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实现“零-”目标。一年共接待群众来访186人次,办理各类事件68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2宗。此外,还率先在全镇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制作党员入党光荣牌和光荣坐牌位,进一步树立党支部在基层的政治魅力,树立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荣誉感、责任感。在前几年的大力扶持下,香岭的橡胶种植已达6300亩,户均27亩,人均达5亩。转变群众会思想观念,解决群众短期经济发展情况,去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大力扶持林下经济,积极联系海南报业集团,扶持鸡苗2300只,发放给农户饲养前年扶持贫办扶持鹅苗6000只,以此来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去年,村党支部决定成立香田鹅合作社,年底已出栏1553只,收入12万多元。在省工作队和政府干部的帮助下制订了五年经济发展规划。   香岭村干部历年所获荣誉:   1994年7月荣获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6年6月荣获海南省先进农村桑支部   2000年9月荣获海南省五好农村党支部   2000年至2003年荣获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2003年12月荣获海南省民办法治示范村   2008年12月村党支部书记吴明荣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20009年9月村党支部书记吴明荣荣获省级科学发展观先进个人、省先进当工作者  

山竹沟村

  昌江县石碌镇山竹沟村,地处于海南省西线高速公路太坡出口处南侧。管辖老村、新村、青坎等三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为1192人,共228户。现有耕地面积5051.6亩,坡园地4468.6亩,全村林地1695.7亩,其中规划内集体商品林地为969亩。山竹沟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水稻、甘蔗、香蕉、芒果、浆纸林,山竹沟村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发展养蚕产业。全村现在养蚕叶种植面积是300亩,养殖户是10多户,计划三年内养蚕叶1000亩以上,争取每家每户都养蚕,让养蚕产业变为山竹沟村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山竹沟村共建环村公路1.8公里,投资70余万元改造村委会广场,农田整治280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8盏,危房改造68户,新建村级卫生所1栋,五星级旅游公厕1间,新建青坎自然村文化楼1栋,修建青坎村文化小公园1个。在村内主要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39盏;向民政局申请建设资金,重修篮球场,改善村民的运动环境;向县组织部,民政局,文体局争取300万资金,现已彻底修缮村委会办公楼,配置办公设备,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建设山竹沟村文化室;阅览室,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修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和排污工程,保障和改善了农村的用水安全。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山竹沟村修建休闲驿站项目,山竹沟休闲驿站项目规划区位于昌江县石碌镇山竹沟村,东距县城中心6公里,西距棋子湾旅游区22公里,位于西线高速公路与西线高速公路昌江出口路,是全县交通中心,区位极为优越,交通非常便利。项目打造以旅游为主导,项目主要有:侯臣咖啡;小商品市场;游客到访中心,以及项目的配套项目,位于山竹沟老村的农家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兼顾旅游休闲、餐饮、购物、住宿、接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昌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第一站和综合旅游休闲文化园区。   山竹沟村于2011年获省“文明生态示范村”称号、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称号、被县评为2011-2012年度“先进基层组织”。2000-2002荣获全国百名生态文明村之一;海南省2003—2013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海南省1992--1998普法先进单位;2000--2002全国农村文体活动先进单位。2014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未来的山竹沟村必将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突村

  保突村是石碌镇的一个黎族行政村庄,地处昌江县县政府所在地石碌镇北侧约4公里处,省道、县道贯穿其中,距离海南省环岛高速公里10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利。保突村委会管辖保突、保老、保新、尼下四个自然村,设28个村民小组,共有621户,其中用上自来水用户548户,通电照明的农户数579户,其他类型住户42户。总人口2618人,村党支部共有84名党员,耕地面积3836亩,其中水旱地1581亩,坡地2255亩,劳动力1300人。保突村2015年全村共种植甘蔗2407亩,香蕉356亩,荔枝54亩,龙眼61亩,橡胶1236亩,芒果692亩,水稻2397亩。   按照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对村级阵地调查取得的数据为:(一)保突办公楼为二层建筑:1、办公室情况:新建四间村级办公室。2、广播情况:有一间广播室。3、党员活动室:有两间大型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楼一楼和二楼各有一间),一楼的活动室内有1张大圆型会议桌子、4张长方型桌子,28张凳子;二楼的活动室内有28张桌子,65张凳子。4、村“两委”办公室:共有两间村两委办公室(一楼、二楼各一间)。5、管理台账:有一套管理台账。6、档案:有一个档案柜,建有一套档案。7、拥有一个制陶合作社。8、卫生室:村中有两间卫生室。9、图书阅览室:保突村委会办公楼南侧有一间图书阅览室。由于距离县城中心较远,图书资料来源相对较少,村委会旨在建立流动型图书柜,较好地带动了村里精神文明建设。10、民兵之家:保突村委会办公楼北侧拥有一间民兵之家,充分发挥各村(所)、民兵预备役营(连、排)党团组织健全的优势,依托基层党团组织办“家”,交给基层民兵营连管“家”,一是发挥精神文明传播功能,利用“家”这块阵地,开展文化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活动,让广大民兵和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近年来,保突村在昌江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建环村公路5.3公里。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已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对村里68户危房进行集中搬迁及统一改造、建卫生所两间,建有尼下水库、保新南尿拦水坝(坝底100米,深4.2米)、保突村空南拦水坝(坝底宽50米,深3米),但空南拦水坝因威马逊台风而遭埙毁,现重修中。  

保梅村

  保梅村是一个黎族村庄,位于昌江县石碌镇东北部,是一个县城中村,全村共有311户人家,总人口1411人,其中劳动力756人,低保户51户182人,五保户3户3人。保梅配有村“两委”干部8名,其中女干部1名,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   有保梅村小学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村里设有卫生室方便村民就医。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80亩,其中水旱田43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4亩,村里以发展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芒果、瓜菜等热带高效农业,2015年保梅村人均纯收入约为2900元。近几年,村里青年创业带头人符小强、王青光等人联合起来在村里加工铝合金门窗、玻璃门窗、焊接门窗等业务项目,成为村里青年创业带头人,村民王球春夫妇依靠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少有的面积种植反秀节瓜菜,并带动家族式的畜养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保梅村委会在石碌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和竭力支持下,全民齐心协力狠抓经济建设,带动了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落实。近年来,开通了一条宽8米,长362米的进村公路和一条宽4米,长1780米的水泥硬化环村公路,兴建一栋总面积170平方米的文化楼并配套施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2015年8月13日上午“东南亚风情商业街”第三产业正式破土开工。该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专业物业公司进行负责管理,采取出租方式来偿还建设资金,增加村委会集体经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保梅村委有经营能力的村民。  

水头村

  水头村委会是石碌镇下辖的一个黎族行政村,位于石碌镇西部,距离石碌县城3.5公里,交通便利,辖有新村、老村、椰子村三个个自然村,总户数974户,人口4476人。已婚育龄妇女778人,五保户18户,低保户14户,村党支部有党员82名,耕地面积3330亩,其中水田2535亩,坡地795亩,全村铁牛(拖拉机)普及率85%,是全县有名的“铁牛”村,水头村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生产橡胶,芒果,甘蔗等,水头田洋是全镇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瓜菜种植业仍是当地群众经济的主要来源。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5135元。   近年来,水头村人民立足本地地理优势,在水头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致力发展城郊农业,使全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先后建成水头村委会文化楼、篮球场,完成水头新村饮水工程。2012年全村种植甘蔗4216亩,木薯610亩,橡胶13150亩,香蕉2623亩,在抓好好生产的同时,村“两委”通过宣传、发动,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6%,配套“一池三改”110户,完成危房改造113户。此外,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搞劳务输出,目前共有近300人在外地打工。2002年石水公路建成通车,2008年完成田洋整治45公里的工程,2009年开始建设水头文化广场,硬化、绿化村委会大院和环村路工程,2012年底建设南庙河休闲栈道,2014年翻新村委会办公楼。按照镇政府的指示精神,水头村积极配合信用社进行小额贷款,农民利用小额贷款购买化肥,购买农机,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的经济增长。将水头村纳入县城经济圈,为水头村经济发展更上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灿烂之花结成硕果,经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水头村近年来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海南省“先进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和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党建达标单位”、“先进党支部”、“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等多种光荣称号。  

鸡实村

  2013年6月鸡实村正式成立村委会,鸡实村曾是牙营村的一个自然村,其地理位置位于石碌水库旁,距离县城9公里,属于山区黎族村庄。全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有橡胶、芭蕉和芒果。目前,鸡实村种植经济作物有橡胶1982亩、芭蕉295亩、芒果120亩、龙眼60亩、水稻田110亩。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专门为地处山区的农户免费发放蜂箱以支持发展生产,鸡实村现已有35户养殖了蜜蜂,共400箱。鸡实村现有居民116户,共448人,低保户2户6人,五保户4户4人。鸡实配有村“两委”干部8名,其中女干部2名,党支部现有党员41名。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委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规范化建设背景下,鸡实村得到了县、镇的大力支持,为鸡实村安装了24盏太阳能路灯和装修了村委会,并为村委会配备了座椅及办公设备。为了摆脱山区发展经济受到地理方面的制约,村“两委”干部分析鸡实村实际的情况,通过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与具有养殖和培育和牛资质的海南石通农业有限公司昌江分公司合作,以“公司提供和牛精种,技术员进行配种,合作社养殖培育(6-12个月),公司按照合同回收”的方式,于2015年8月向该公司认购和牛60头,认购价格为8000元/头,共计人民币48万元。也于2015年10月成立了以“公司+合作社”模式运营的昌江绿盈种养专业合作社并在村边的鱼塘边上建了一间288平米可容纳120-150头和牛的牛棚,11名农户以每人入股5000元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孔车村

  孔车村委会是石碌镇下辖的一个黎族行政村,位于西线高速公路昌江出口路北侧,交通便利,辖有孔车、昂便两个自然村,总户数237户,人口1108人,劳动力826人。(其中,孔车村总户数139户,人口677人,劳动力510人,辖有4个村民小组,昂便村总户数98户,人口431人,劳动力316人,辖有2个村民小组)。已婚育龄妇女192人,五保户3户,低保户6户,低保对象37人,村党支部有党员49名,耕地面积1997亩,其中水田754亩,坡地1243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甘蔗、木薯、橡胶等,副业有运输、餐饮等。孔车村驻地为太坡片区,驻地有昌江思源学校、昌江职业教育中心两所学校;有太坡派出所、昌江边防;有1家国豪宾馆。   近年来,孔车村“两委”班子以增收为基础,大力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使全村种植业由低收益的粮食作物向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转变,2014年全村种植甘蔗1200亩,木薯400亩,橡胶735亩,人均纯收入1780元,比上年增加8%,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村“两委”通过宣传、发动,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此外,还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把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搞劳务输出,目前共有近200人在外地打工,每年为村里搞创收20多万元。   孔车村委会自2007年被列为县文明生态村创建点以来,经多方筹资,完成硬化环村路、中心路等共2490米,植树150株。建成了村文化楼、篮球场、戏台,给村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娱乐场所,极大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此外,村委会还按照县委的要求,实行干部坐班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打造“零-”,构建和谐孔车。  

尖岭村

  石碌镇尖岭村委会辖下共有6个自然村,分别是公更村、东方村、新村、老古地、尖岭新村和南靠村,共有农户624户,3169人口;其中,贫困户有158户,贫困人口有678人。   近年来,尖岭村按照镇委镇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全村种桑养蚕共计276.1亩,发放桑苗962包。目前种植橡胶、甘蔗、木薯、地瓜等热带农作物正在大力开展中,村“两委”干部张振颖同志带头养殖霸王山鸡2000只,村党员陈林同志种植香蕉60亩等也成为尖岭村“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另一代表性。  


第二社区特产大全




第二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