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斗园村是椰林镇桃园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庄,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258户,村子占地面积130亩,耕地面积410亩,坡地面积480亩,主要以耕种为生,粮食作物有水稻(分旱、晚选)、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槟郎、香蕉、荔枝、芒果、龙眼等;瓜菜种植有节瓜、毛瓜、苦瓜、青瓜、白菜、通心菜、芹菜、韭菜;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全村年人均5300元。
翻斗园村,相传是明末年已有人入居,据史料反映翻斗园村是从福建莆田过来的,其主要原因为躲避当时的战乱。何谓“斗”,指的是用小木板制作而成的稻谷计量物体,一斗为2.5斤,“翻”是“斗”的倍数单位。据说当时村里有个江氏富商大户拥有良田几十亩,在收获的季节,所打粮食是源源不断地归满仓库,很喜庆。村里的百姓们看到地主家的粮食丰收,也期望自己家有个好收成,村子里更繁荣,更企盼每年都有粮食一斗一斗地进仓放存,迎来丰收的喜庆,后村名就叫“翻斗”村,更后来就改为“翻斗园”村沿袭至今。
翻斗园村是陵水县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苏区村庄,1992年被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确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28100 | 570000 | -- | 查看 翻斗园自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向新自然村 |
向新村是椰林镇桃园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县城东北部,东连桃万村委会,南面毗邻提蒙乡,北接陵保公路。全村总23户,总人数115人,村庄占地面积150亩,耕地面积200亩,坡地面积100亩。向新村是本镇的农生村庄,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分旱、晚选)、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芒果、椰子、槟郎、龙眼、荔枝、香蕉;蔬菜种植有白菜、通心菜、芹菜、韭菜、白萝卜、节瓜、角豆、毛豆、青瓜、苦瓜;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5900元。 向新村建置不久,是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搬迁的村庄。何谓“向新”其意是向往新生活,企盼在新的家园欣欣向荣。 |
翻斗园自然村 |
翻斗园村是椰林镇桃园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庄,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258户,村子占地面积130亩,耕地面积410亩,坡地面积480亩,主要以耕种为生,粮食作物有水稻(分旱、晚选)、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槟郎、香蕉、荔枝、芒果、龙眼等;瓜菜种植有节瓜、毛瓜、苦瓜、青瓜、白菜、通心菜、芹菜、韭菜;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全村年人均5300元。 翻斗园村,相传是明末年已有人入居,据史料反映翻斗园村是从福建莆田过来的,其主要原因为躲避当时的战乱。何谓“斗”,指的是用小木板制作而成的稻谷计量物体,一斗为2.5斤,“翻”是“斗”的倍数单位。据说当时村里有个江氏富商大户拥有良田几十亩,在收获的季节,所打粮食是源源不断地归满仓库,很喜庆。村里的百姓们看到地主家的粮食丰收,也期望自己家有个好收成,村子里更繁荣,更企盼每年都有粮食一斗一斗地进仓放存,迎来丰收的喜庆,后村名就叫“翻斗”村,更后来就改为“翻斗园”村沿袭至今。 翻斗园村是陵水县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苏区村庄,1992年被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确认。 |
港尾坡自然村 |
港尾坡村是椰林镇桃源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地处东线高速公路左侧,东环高铁陵水站中间地带,交通便捷。村庄占地面积25亩,耕地面积450亩,坡地面积493亩,全村总户数158户,总人口415人,由8个经济社组成。港尾坡村是农业村庄,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粮食作物耕种有水稻(分早、晚造)、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槟郎、香蕉、龙眼、芒果、荔枝等,瓜菜种植有节瓜、毛瓜、青瓜、角豆、长豆、白菜、通心菜、芹菜、韭菜,还有西瓜、圣女果等反季节瓜菜;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这些种养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2004年,全村年人均收入6000元。 港尾坡村的名由,听村里的老者讲,这里原来没有村庄,仅有一条自然的港湾,不知哪朝哪代天地间突然刮起一场-,顷刻间地动山摇,在港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坡,这块坡地宽阔平坦,这里气候宜人,有风景。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户王家人家携妻带儿,为逃避当时的战乱,从福建莆田涉舟渡海入琼。后又南下来陵,途径至此被当时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便在这里垦荒造田,砍竹搭屋,安居下来。这家勤劳耕作,每年种植的粮食都丰收,村子的美誉也渐渐远扬,乡村的好名声不断地吸引了众多的拾荒者来到这里求生安居,逐渐的形成了这个村落。因为这个坡就在这条港湾的尾部,故取名“港尾坡”村至今。 港尾坡是陵水县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苏区村庄之一(1992年被县人民政府确认)。 |
下园自然村 |
下园村是椰林镇桃园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陵河北岸(今称滨河北干道)。全村总户数483户,总人口2466人,土地总面积2010亩,其中耕地面积910亩,有12个经济社(前称生产小队)。以农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分旱、晚选)、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槟郎、香蕉、芒果、龙眼;瓜菜类种植有白菜、通心菜、韭菜、芹菜、节瓜、毛瓜、青瓜、角豆;反季节瓜菜种植有圣女果、西瓜等;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等,2014年全村年人均收入6000元。 下园村祖籍福建莆田,清初入琼,清晚期时迁至此。据下园村的老者介绍,清期间,中原地区大闹战乱,民不聊生,四处逃命,四寻生存之所,为了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几户拾荒人家涉舟渡海来至海岛,在琼山地区住下,因世情变故,有两户姓陈李人家从琼山拾荒至陵水,看到大河旁边有块土地平坦开宽,即便住下,垦荒搭屋,安居乐业,后陆陆续续又有拾荒者住入,形成了村落。下园村地势低洼,土地平宽,状似园地,故取下园村至今。 下园村是解放战争时期陵水县共产党人的大本营。1992年,下园村被陵水县人民政府确认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苏区村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