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省 >>陵水县 >> 椰林镇 >> 城东村 >> 老施自然村

老施自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老施自然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施自然村简介

  老施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庄。2014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410亩,其中,耕地面积300亩,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15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槟榔、椰子、香蕉、甘蔗、荔枝、龙眼、芒果、胡椒等;蔬菜有:白菜、韭菜、通心菜、青瓜、豆角、南瓜、节瓜、椰子菜等;家禽家畜养殖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末人均收入5200元。
  老施村是以“施”姓取其村名的村落,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雍正年间,朝廷对台(台湾)作战光复台湾,战争拉锯时,福建总督李光地收服台湾名将施朗,从此,光复台湾。施氏在福建,谓之名门,枝繁叶茂。后,施氏家道中落,子孙们为了避其祸,纷纷四处迁徙。清代中叶,施氏一支脉入琼,先在海府地区居住繁衍生息,以农耕作,奋发发自强。若干年后,入琼施氏始祖离世,但育有四子,为了生计又一次分析迁徙,迁至陵水的施氏是入琼始祖的排行老四。讲起施氏老四入陵有着一点鲜为人知的传奇。那一年,施老四青春二十是到娶妻成家的年龄,无奈他心存大志,一心一意赶考取功名,平时专攻“八股”,子曰:少极劳动,家人不爱,欲给予婚立家,但他不愿为婚,离家私逃而无讯。入陵后,衣食不着,饥寒交迫,深感世道冷暖,为了生计痛改以往作派,弃学耕农自供自给,年年有余。勤劳换来了爱情,也获得了尊严。某一年,他和当地一姑娘结婚生子在当时的县治(南山所、千户城)居住下来,沿袭一百年。
  老施村建村已有一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也有它“出彩”的瞬间。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共产老人黄振土。张开泰等曾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发展革命力量,为解放陵水做出了贡献。老施村是陵水县老苏区村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69028100 570000 -- 查看 老施自然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施自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老施自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塔园自然村

  塔园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庄。明正统元年(1936年)县治迁于南山千户城,是陵水古县城城中村之一。塔园村地处陵河南岸,悠悠涓涓的大河水,肥沃了这块无暇的黑土地,南依东高岭得尽山青之绿,独享造化之功,东临万顷田野椰林卷稻浪,赢得风光无限。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5200元。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蔬菜有:白菜、韭菜、通心菜、芹菜、节瓜、豆角、茄、苦瓜等;反季节的经济作物有:西瓜、圣女果;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槟榔、胡椒、橡胶、荔枝、龙眼、芒果等;家禽家畜养殖有:鸡、鸭、鹅、猪、牛、羊等。2014年,全村占地面积65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亩。   城东塔园村是以物状命名的村落,塔园村主要以“王”氏人口居住为主,建村历史悠久,颇有传奇。“王”姓乃天下大宗姓,是全国四大姓氏之一,自古至今人口众多,波及全国。明代期间,中原战事不断,普通百姓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躲避频繁战火硝烟,宗族们各自迁徙全国各地。明正统年间,王氏一支系渡海入琼,也就是海南王氏始祖,据传是从福建福州府迁入。入琼后和当地土著姑娘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若干年后,子女长大成人,都到了婚育时期,当时,始祖育有六子,入陵的王氏排行老三,人称“王三”。王三当年十八正值青年,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碧波万顷的南方大海有一座小山,居住着两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不停地向他眼送秋波,不断地向他挥手……一阵清风过去,他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春梦。第二天,他告别父老兄弟,身闯天涯。他沿着东海岸线涉水爬山,一路沿途看风景,历尽万般艰辛。一个月后,他来到陵水椰林地界,那一天,海面风平浪静,微波荡漾,“双女石”屹然海中清晰可见,犹如仙女降凡,忽近忽远……他站在海边,凝望梦中的凤凰,遐思不断,又惊又喜,久久不能远去。为了心中的夙愿,他在滩上厮守一个漫漫的长夜,此时,君心已远去,芳草在天涯。第二天,他砍竹搭棚,在“双女石”附近的海滩树林里架起简易的茅草房,天天守望着“仙女”,白天,他常看着渔舟过往,海鸥飞翔,黑夜里,他静望万顷波浪中“双女石”的婆娑妩媚。第二年,他与当地的一个渔家姑娘结婚,为了生计,翌年他带着年轻漂亮的妻子来到了南山所千户城郊垦地安家生息,安顿下来后,男耕田、女织布,丰衣足食,日子过得有滋味。若干年以后,外来的拾荒者陆续入住形成村落,因为村中建有一文塔于园中故叫“塔园”村至今。塔园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黄振土、陈贵清、林诗润等在塔园村,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点染红色火种,塔园村有王亚大、王亚良等参加红军组织,在攻占陵城战斗中光荣牺牲。1992年,塔园村被评为陵水县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苏区村庄。   

下村自然村

  下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辖下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下村村委会的南端,南临万顷田野(安马泽),西依东高岭,东望大河水(陵水河),一衣带水,抱山水于怀中,田洋秀色尽在眼底,山不尽,水未穷,人勤地沃。下村村因居田洋,谓城东众村为上,故称下村至今,2014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550亩,户数210户,人口580人,年人均村收入5200元。下村村以耕农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槟榔、椰子、芒果、荔枝、甘蔗、香蕉、胡椒等;蔬菜有:白菜、韭菜、通心菜、芹菜、节瓜、角豆、苦瓜、甜瓜、葱、蒜等;反季节的水果有:西瓜、圣女果等;家禽家畜饲养有:鸡、鸭、鹅、猪、牛、羊等。   下村以王姓居者众,村名字平凡但富有传奇。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高首标,为崇尚农业生产,寄望来年粮食丰收,每年三月,在下村搭设“先农坛”(擂台状),召集本署文武官员,亲临田间扶犁疏土,在牛背上卷着大红布,在犁头、尾上系着红布绢,犁罢,下田插秧,众官员从,围观者众,场面非常热闹。有诗为证:“一望平畴好,春课带雨犁。秧针齐出水,牛皆半沾泥。社鼓频频响,蚕烟处处低。林中布谷鸟,不往向人啼。父母官身临田间下地散农,一时声闻四方,城东下村也同享其荣。在陵水新八景中(八景有:一、北楼霞霁、二文塔晴晖、三古社春耕、四顺湖夜景、五山亭望海天、六桐港渔灯、七南城晚市、八三昧晨钟)“古社春耕”的历史故事是从城东下村传播演绎,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从此“左社春耕”也自然成就了陵水“新八景”印记之一,名芳千古。透过历史的时空,也许我们会隐隐约约地触摸到它前日的传奇。   下村,他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以示后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时期,共产人林诗润、尤甫盛、张开泰等曾在下村村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小组、组织农民武装。在攻占陵城战斗中,下村村的青年王亚大、刘亚三等壮烈牺牲。1992年,下村被评为陵水县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苏区村庄。   

老施自然村

  老施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庄。2014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410亩,其中,耕地面积300亩,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15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槟榔、椰子、香蕉、甘蔗、荔枝、龙眼、芒果、胡椒等;蔬菜有:白菜、韭菜、通心菜、青瓜、豆角、南瓜、节瓜、椰子菜等;家禽家畜养殖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末人均收入5200元。   老施村是以“施”姓取其村名的村落,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雍正年间,朝廷对台(台湾)作战光复台湾,战争拉锯时,福建总督李光地收服台湾名将施朗,从此,光复台湾。施氏在福建,谓之名门,枝繁叶茂。后,施氏家道中落,子孙们为了避其祸,纷纷四处迁徙。清代中叶,施氏一支脉入琼,先在海府地区居住繁衍生息,以农耕作,奋发发自强。若干年后,入琼施氏始祖离世,但育有四子,为了生计又一次分析迁徙,迁至陵水的施氏是入琼始祖的排行老四。讲起施氏老四入陵有着一点鲜为人知的传奇。那一年,施老四青春二十是到娶妻成家的年龄,无奈他心存大志,一心一意赶考取功名,平时专攻“八股”,子曰:少极劳动,家人不爱,欲给予婚立家,但他不愿为婚,离家私逃而无讯。入陵后,衣食不着,饥寒交迫,深感世道冷暖,为了生计痛改以往作派,弃学耕农自供自给,年年有余。勤劳换来了爱情,也获得了尊严。某一年,他和当地一姑娘结婚生子在当时的县治(南山所、千户城)居住下来,沿袭一百年。   老施村建村已有一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也有它“出彩”的瞬间。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共产老人黄振土。张开泰等曾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发展革命力量,为解放陵水做出了贡献。老施村是陵水县老苏区村庄。   

老吴自然村

  老吴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2014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6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亩,户数250户,总人口510人。老吴村以农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槟榔、椰子、香蕉、甘蔗、胡椒、荔枝、龙眼、芒果等;反季节作物有:圣女果、西瓜;家禽家畜养殖有:鸡、鸭、鹅、猪、牛、羊。2014年,全村年人均收入5200元。   城东吴氏最早入陵是明末清初。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国王夫差)有一壮士,体壮彪悍,尚饭(像廉颇一样会吃,饭量极大)日食几斗,众人告祥吴王,收为内侍视为知己,封于“吴”姓,(其由是,有饭量,有胆量,更有志量,“吴”字上下结构,上为“口”,下为“天”,口能吞天,其志不小)。秦国灭七国统一中原以后,吴氏家道中落,转仕为民以经农为生,其后代逐渐向南方的安徽、江苏、浙江迁徙,另一支吴氏在福建繁衍生息。明末清初之时,在福建繁衍的新生代,为了躲避当时的战火,漂渡琼州海峡入琼。若干年后,在琼山生息的入琼吴氏始祖,育有五子,其子皆大,为为谋生,在琼域各奔东西,进陵入住的是吴氏四支系。先在本境“坡留”地界安居生息,后迁于县署城门东侧(城东),从商。   老吴村是以“吴”姓氏取其村名,历史悠久,是城东村单姓居住的自然村落。解放战争时期,老吴村是革命老苏区村庄。   

老丰自然村

  老丰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落,以丰氏族姓居住为主。2014年末,全村土地总面积610亩,其中耕地面积520亩,总人口415人,总产数210户,年人均5200元。本自然村以耕作为主,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胡椒、槟榔、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甘蔗等;蔬菜有:青瓜、豆角、白菜、韭菜、通心菜、节瓜、芹菜等;反季节农作物有:西瓜、圣女果;主要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鸡、鸭、鹅、猪、牛、羊等   丰氏,据史料考证也是明代末期从福建福州府迁徙而来。明万历年间,丰氏祖先为了躲避当时战乱,举家涉舟楫渡海入琼,先是在琼山地区聚住,繁衍生息五兄弟,兄弟长大了,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南北中。丰氏老三信笃天命,自算一卦,天书告诉他要求发展,南方风景秀丽。当夜他也做了一个离奇的梦,梦说他命中带雨露,红运于水,势运于命。第二天,他匆匆地告诉了众兄弟。带着自己的妻子,开始了他家的南迁之路。他一路沿岸看风景,但还是找不到心中的“胜地”,有点无奈。一天,他来到南山头旧县城以南一里地境,土地平宽,有水源,近衙门治所,宜耕农于商贾,从此他们就在这安家。若干年以后,有姓丰氏的族人继续入迁,自然形成了一个以丰氏为主的原居地,故以老丰村取名至今。   老丰村是解放战争时期椰林地区的革命老区村庄。共产党人尤甫盛、张开泰曾经在溪村开展革命活动。   

大园自然村

  大园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庄,地处陵水河南侧,涓涓的大河水千年奔流,流出了钟灵,淌出了毓秀,浇肥了这块黑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俏俊的儿女迎着太阳向前走。大园以园地取名。历史悠久。2015年,全村土地总面积750亩,户数300户,总人口610人。大园村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热带经济作物有: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胡椒、圣女果、甘蔗等;蔬菜:白菜、韭菜、通心菜、角豆、青瓜、南瓜、芹菜、西洋菜等;主要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鸡、鸭、鹅、猪、羊、牛。2014年,全村年人均收入5200元。   大园,地势方园,四周平坦。元代初年(1271)陵水县县署始建于此,源流远长,历史悠久。话说大园村,它有历史尘封的轨迹,它有鲜为人知的传奇。   宋(南宋)末元初年间,中原大地纷纷暴发部落战争,官府横征-民不聊生,乡民四处逃亡,商贾者辑舟南漂,真有十室九空之状。这年间,有一刘氏经商者携全家数口涉舟从河南下海准备远渡“南洋”谋生,他们想在大洋的彼岸是理想的王国,充满着美好期待!一叶轻舟,茫茫大海,波浪万顷,其是“两岸猿声啼无尽,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某日,舟致南中国海时忽然打起台风来,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几乎吞没了这只小船,全家人生命悬于一线,但此时此地只能沿岸看风景,听天由命了。黑压压的云层,在茫茫的大海中,他们仿佛看见一盏灯,这盏灯的光亮忽远忽近,象是在眼前,说它神奇,这只将即破碎的小舟自觉与不自觉地向发光的地方(双矾石)挪动,原来“双矾石”在雷电交加时发出的闪光。小船至双女石时,一排巨浪连船与人全部掀上海滩。当夜,海平浪静,晴空一片,在睡意中,他们迷迷糊糊听到喧闹声,呼唤声把他们惊醒,第二天清晨,他们朔江(陵水河)而上,在青山绿水中行走,无时闻到百花的芬芳,枝头小鸟叽叽喳喳,犹是“人间有仙境,鸟叫百花香”之感。行至陵河北岸一、二里,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开宽有形,有树木,有水源,从此,他们在这安了家,过上了一种远离战乱、安稳的生活。若干年后,其他拾荒者也闻名而至在这里繁衍生息。元代初年(1271),陵水(南山头)旧县城迁至此地,这些外来拾荒者成了城镇人,他们重操旧业耕农经商,造就了旧县城的繁荣。   国内大革命时期(1927年——1928年),共产人黄振土,陈贵清等曾经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传播红色火种,点燃椰林烽火,抗日战争时期(1941——1942年),林诗润、杨庆忠等曾在此组织农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期间(1943——1950),共产党人尤甫盛、范文山等曾在此发展党组织、开展在-下的武装,在解放陵城战斗中,大园村红军战士在刘亚二、周亚五等壮烈牺牲。   

下溪自然村

  下溪村是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全村土地总面积21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亩,总产为120户,人口315人,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热带经济作物有椰子、胡椒、花生、荔枝、龙眼、芒果、槟榔、甘蔗、香蕉、云雾等;种植的蔬菜有角豆、青瓜、白菜、韭菜、芹菜、南瓜等;饲养的禽畜类有鸡、鸭、鹅、猪、羊、牛等。2014年,全村人均总收入5200元。   下溪村依河而居(陵水河)青山绿水,土地平阔,生机无限。相传元代年间中原发生战事、战火硝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了求生,一对姓刘和姓周的表兄妹离乡逃亡,他们向南而下,一路上“鸡闻无人烟,路有饿死骨”。他们历尽艰辛来到福建福州村,但那里山高水恶,何以为生?苦于无奈,兄妹自编竹筏成舟渡海,收拾了轻轻的行李,备了一些简单的食物乘舟漂流。人常道,骑马坐船三分命,是生是死天注定。兄妹俩乘小舟飘浮在茫茫大海之中,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无仅多愁善感而富有痴情,它温顺时碧波万里一马平川,它不高兴时候会波浪滔天,此时渡海兄妹在海中已经有许几天了,恰好碰上大海发脾气的时候,他们运气不太好,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把一木筏撕断,他俩抱着一根木头,随风飘摇,随着一阵波浪多情,海面上又恢复了平时寂静,微风吹,碧波细浪慢慢地向岸边移动,它像少女的面纱轻柔而飘拽。许多天过去了,他们被海浪掀在多华村水口港的沙滩上,此时,他迷迷糊糊不知所措,但饥寒交迫精疲力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冥冥之中仙鹤老者把他们救了,安顿在附近的山洞里,随着给予食物。当夜他们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告诉他大河而北上一、二里地,那里土地肥沃,绿水青山是人间天堂,蓬莱之阁,有袅袅炊烟,白云环绕,鸡舞狗叫牛羊唱歌,一阵阵微风吹来,万顷的稻浪多情起伏之状,此时,仙者离去……第二天,他们醒来都诉昨晚的梦遇,不约而同。但他们照梦兆所说,沿陵河而北上,寻路上,眼下,钟灵敏秀的大河涓涓流淌自上而下,万般柔情,风物万种。兄妹俩都被这忽来的美丽所迷,完全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之中。晌午,他们来到这块地方,找到了梦中的归宿,过一夜,他们搭棚,开垦土地,在这里按安扎下来,第二年迎来了粮食大丰收,越来越多的拾荒陆续入住,他平整土地,建房修路,渐渐地形成自然村落,由于居住之所身依大河水下游,人们习惯叫下溪村,从那时起“下溪村”的村名在地球上诞生了,沿袭至今。   下溪村是陵水县椰林镇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老苏区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林诗润等人曾在这里组织革命活动,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尤甫盛等共产党人传播革命火种,组织红色革命暴-动,下溪村有十多个青壮年加入党组织参加红军,在攻克陵城战斗英勇作战,在战斗中,下溪村青年刘亚二等三位战士牺牲。   


老施自然村特产大全




老施自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