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克镇位于乌审旗东部,为“乌审旗东大门”。植被覆盖率达85%,土壤属下伏滩地,土质粘细,自然肥力充沛,该地区光、热、水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农牧业的“聚宝盆”。
全镇下辖5个嘎查,23个牧业社,总人口5524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总土地面积1096平方公里(其中水浇地26040亩,可利用草场110万亩),牲畜总头数110571头(只)、牛羊均是改良品种、是乌审旗以牧为主、多业并举的老牧区之一。
2003年,图克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30元。乡镇企业值7726万元,粮食总产量225万公斤,羊毛产量800多吨,财政收入2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
图克镇基础条件优越,府深线横穿镇区,至周边旗县市的油路全部开通。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沙漠小镇。镇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图克镇的支柱产业有:110万千伏变电站、万吨碱厂、万立方刨花板厂、螺旋藻科研基地、水泥制杆厂,综合养殖场等。全旗推行的高效益家庭牧场模式在图克镇涎生壮大,如今图克镇已有98%的牧户从事高效益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图克镇境内的沙地柏是世界上保留最完美的常绿灌木林,有耐干旱、抗风沙、绿化、美化环境等特点,发展城市绿化和旅游业前景十分广阔,位于梅林庙嘎查的萨岗彻辰纪念馆历史悠久,是典型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遗址。2004年是萨岗彻辰诞辰400周年,借此机会可提升我镇文化资源知名度。
图克镇的远景规划是:打造自治区牧业名星镇、市级工业强镇和小城镇建设模范镇,实现新跨越。全镇农牧民竭诚欢迎四方客商和有创业之志的仁人志士来这块宝地观光旅游、投资建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096平方公里 | 150626102 | 014300 | 0477 | 查看 图克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嘎鲁图镇 |
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是乌审旗政府所在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北与鄂旗相毗邻,南与陕西榆林地区相望,是乌审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309.4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下辖12个嘎查(村)、7个社区居委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近年来,嘎鲁图镇从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经济特色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水电和工业用气供应充足可靠,有线电视覆盖全镇,邮电通讯方便快捷,府深线与达掌线黑色路面横贯东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市政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2483.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被旗委、政府评为“2005年度工作实绩突出苏木镇”。 这里的天然气与苏里格大气田连为一体而闻名全国,不仅用在了工业上而且进入了千家万户。有天然碱、盐、天然气、煤炭、矿泉水、石英砂等。还有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 农牧业通过“四四六小康工程”,“种树、种草、改良羊”,“发展家庭经济小区”,“推广效益家庭牧场模式”等措施的实施,全镇有林地面积13.2万亩,水浇地5万亩,培养出规模养殖户1000多户,牲畜总头数达到25.8万头(只),年产绒毛40万公斤,皮张5万多张,成为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细毛羊生产基地。年产人工麻黄草35万公斤,各种优质牧草3000万公斤左右,生产各种纯天然、无污染肉类975.5万吨。 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构建成了以农畜产品和建材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有兴益食品公司、星苑皮毛厂、-厂、水泥制品厂、220千伏变电站、绒毛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奶食品加工厂等200多户企业。 嘎鲁图镇区号为0477 嘎鲁图镇邮编为017300 |
乌审召镇 |
乌审召镇位于乌审旗东北部,东邻图克镇、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西界嘎鲁图苏本、鄂托克旗木肯淖尔乡,南接乌兰陶勒盖镇,北靠浩勒报吉乡,全镇东西长67.5公早,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1660千方公里,总人口962l人,其中少数民族3799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镇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以化工工业为主导,全镇下辖5个嘎查村、8个居民委员会。 -地理资源 乌审召镇境内以风积地形为主,呈梁滩沙丘相间分布状况。近年来,在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感召下,勤劳、智慧的乌审召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展开了一场全民生态建设大会战,生态植被覆盖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提升,2003年全填植被覆盖率达到41%。 乌审召镇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全镇拥有天然草牧场67万亩,林地45万亩,耕地1.26万亩。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碱资源储量丰富,折纯储量达81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此外,地下水位高,长呼、大杭输气管线途经该镇,沙柳、杨柴等林沙植物总量多,都为乌审召镇谋求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沿革 乌审召因驻地在乌审召庙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乌审召设为六区,1956年将四、五、六区合并成立了乌审召苏木人民委员会,1953年公社化时成立乌审召人民公社,1965年被党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同年11月底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天同志为乌审召题词“学习乌审召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1966年6月中旬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陪同马里贵宾参观乌审召后赋诗—首“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1983年恢复为乌审旗召苏木,1995年划出部分地域,设立查汗淖尔镇,2001年乌审召苏木与查汗淖尔镇合并更名为乌审召镇。 乌审召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政府赐匾,正式建成召庙,后经历次修建,最终构成拥有209座佛塔和24座小庙的宏大建筑群,顶盛时期有过一千多名-。在文革期间,乌审召庙的大部分建筑被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乌审召庙已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1年,原伊盟佛教协会成立之后,会址设在乌审召庙,这里古树参天,气候怡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宗教特色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将来是乌审召镇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经济发展 近年来,乌审召镇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开放兴镇、文化塑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镇完成GDP3.6亿元,地区税收实现3000多万元,其中镇级财政收入实现872.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2元。 -工业 全镇现有大型化工企业3家,伊化集团碱湖科学试验站年生产能力为18万吨,拥用固定资产1.26亿元,员工1643人,主要产品有工业纯碱、工业烧碱、食用小苏打。苏天化18万吨-项目总投资3.7亿元,2003年11月5日试车投产,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年可上交税金4000万元。亨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发展壮大,己成为乌审旗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经过多年的建设,乌审召化工工业园区已具规模,巳初步构筑起由一个中心园区、两块卫星园区组成的工业园区结构体系,中心园区内水、电、路、气、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卫星园区各项配套建设也在逐步加以完善,园区向北胜科线油路已通车,向南查察线油路7月底可建成通车。 伴随伊化集团由碱到气的一二次创业,今后乌审召镇将努力构筑四大体系,重点发展三大产业板块,一是构筑优势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二是构筑保障有力的基础环境体系;三是构筑日臻完善的招商引资体系;四是构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化工产业板块、林沙产业板块、规模化养殖产业板块,着力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力争将乌审召镇建成百万吨级化工城。 |
图克镇 |
图克镇位于乌审旗东部,为“乌审旗东大门”。植被覆盖率达85%,土壤属下伏滩地,土质粘细,自然肥力充沛,该地区光、热、水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农牧业的“聚宝盆”。 全镇下辖5个嘎查,23个牧业社,总人口5524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总土地面积1096平方公里(其中水浇地26040亩,可利用草场110万亩),牲畜总头数110571头(只)、牛羊均是改良品种、是乌审旗以牧为主、多业并举的老牧区之一。 2003年,图克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30元。乡镇企业值7726万元,粮食总产量225万公斤,羊毛产量800多吨,财政收入2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 图克镇基础条件优越,府深线横穿镇区,至周边旗县市的油路全部开通。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沙漠小镇。镇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图克镇的支柱产业有:110万千伏变电站、万吨碱厂、万立方刨花板厂、螺旋藻科研基地、水泥制杆厂,综合养殖场等。全旗推行的高效益家庭牧场模式在图克镇涎生壮大,如今图克镇已有98%的牧户从事高效益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图克镇境内的沙地柏是世界上保留最完美的常绿灌木林,有耐干旱、抗风沙、绿化、美化环境等特点,发展城市绿化和旅游业前景十分广阔,位于梅林庙嘎查的萨岗彻辰纪念馆历史悠久,是典型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遗址。2004年是萨岗彻辰诞辰400周年,借此机会可提升我镇文化资源知名度。 图克镇的远景规划是:打造自治区牧业名星镇、市级工业强镇和小城镇建设模范镇,实现新跨越。全镇农牧民竭诚欢迎四方客商和有创业之志的仁人志士来这块宝地观光旅游、投资建设!. |
乌兰陶勒盖镇 |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乌审旗东部,镇政府地处于查汗塔拉梁上,距旗28公里,东与图克镇接壤,西与嘎鲁图苏木毗邻,北接乌审召镇,南靠黄陶勒盖乡,距陕西榆林市100公里,省道府深线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下辖3个嘎查2个村,总面积为1133平方公里,总人口5870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487人,蒙古族人口2485人。 乌兰陶勒盖镇是一块资源富集的宝地。1999年发现了储量达5000万吨,远景储量可达2亿吨的世界罕见特大型方沸石矿,填补了国内该项矿产的空白,还有丰富的天然气、天然碱、陶土、泥炭、石英砂、彭润土、矿泉水等资源,有各类草药60多种。依托天然气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2001年7月27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自治区级开发区——内蒙古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前开发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0万元,规划占地区6平方公里,区内已实现水、电、路、气、讯“五通”,至今已入户企业达16家。 乌兰陶勒盖镇是乌审旗的畜牧业大镇,牲畜总头数达到10万头(只)。鄂尔多斯细毛羊普遍推广,猪、牛、獭免、乌鸡等多元化养殖颇具规模。以霞辉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展奶牛养殖1000头,带动了养殖园区的快速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以工业经济为突破口吧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农牧业为主体,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瞄准市场调整结构,抢抓西部大开、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资源转换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在以“四区”(工业经济区、沙地经济区、半农半牧经济区、硬梁地经济区)建设战略措施的指导下,着力实施我镇“1151”建设工程(即:全镇封闭沙地和退化草场100万亩,养殖肉牛1万头,稳定细毛羊5万只,养殖奶牛1000头,商品猪1万口),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至“十五”末,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整体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
无定河镇 |
无定河镇位于乌审旗西南部,因无定河(萨拉乌素河)横贯其境而得名,镇政府所在地堵格湾村距旗政府所在地60公里。无定河镇东南与陕西省横山县和靖边县接壤,西北与苏力德苏木毗邻,总面积1353.4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42个农牧业社,总人口6945户,30120人,其中蒙古族827人。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3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全镇海拔在1048米~1100米之间。无定河、纳林河穿越全境,地形以沙滩、河湾、梁地为主,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南部纳林河及无定河南岸有黄土地带,绝大部分由于复沙形成风沙土,属自治区级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整体气候属温带南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年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零下28℃,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400毫米,年日照时间2800小时~3000小时,无霜期130天~150天。无定河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鄂尔多斯市第一个党小组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党员在这里诞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澜涛、奎壁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全国治沙劳模、“十大女杰”殷玉珍,自治区治沙劳模盛万忠生长于这片热土。长庆天然气第二净化厂峻拔矗立,巴图湾旅游区龙盘虎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萨拉乌素文化遗址亘古延绵,成吉思汗白纛万人膜拜,大夏国转兵洞幽深神秘,千里沃野碧浪翻滚,沙地柏群郁郁葱葱,万亩稻田如图如画,“两河”风光气象万千,天然气利用、大煤炭开发如火如荼。这一切无不见证着这片热土的古老而神奇。无定河镇是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和鄂尔多斯优质大苹果栽培、水稻种植基地之一,也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和三大产粮区之一,被自治区科技厅命名为“玉米制种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无定河大米(原纳林河大米)以其米质香甜可口、粘性强、色泽白、有精气、绿色无公害的优点,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4年,全镇水稻定植面积4000多亩,产量达200万公斤,水稻种植专业村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乌审旗无定河镇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强势推进生态农牧业建设,使该镇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效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新格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农业生产生态化、安全性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对农产品绿色化、无害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无定河镇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明确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优先培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利用水稻、玉米制种、西瓜、夏山药等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做精、做细、做优、做大、做强。为规范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无定河镇致力于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发展与管理并重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管理,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技术指导、组织申报等工作,对已申报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定期抽检制度和检测结果公告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类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农业生产环境。目前,西瓜、马铃薯已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水稻、玉米、白菜、苹果也正在申报之中。走舍饲圈养、种草养畜、畜产品深加工开发之路,提升畜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是无定河镇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点。他们一是狠抓饲草料种植。制定出台种草奖励制度,凡连片种草100亩以上,每亩奖励100元,并对种草户无偿提供籽种。2006年新增水浇地种草7318亩,种植青贮玉米4.2万亩,饲料玉米3.5万亩。二是组织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秋季青贮大会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贮,新建青贮窖6658处,面积近40万立方米,青贮玉米21919万公斤。三是加强防疫工作。严格落实防疫责任,按照“政府部门保质量,防疫部门保密度”的原则,组织防疫人员开展防疫工作,做到不留死角。四是加快牲畜良种改良步伐。积极实施“种子工程”,推广冷配和人工授精技术,对劣质种畜进行了淘汰。采用引调结合的方式,新建肉羊改良站8处,调进种畜1000头(只)。五是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坚持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与饲草料配合加工饲喂技术推广并重。选择了50户规模养殖户开展肉羊短期育肥示范工作,科学饲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六是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利用无定河流域水质纯净及“巴图湾”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在巴图湾村扶持水产养殖大户2户,新增水产养殖240亩,开展鱼苗育种试验,调进优质鱼苗40万尾。为了规范渔业市场,以绿色无污染产品占领市场,无定河镇还及时总结“支部+协会”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成立了无定河流域水产养殖协会。农牧业只有实现规模化,才能产生高效益。无定河镇坚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精心培植龙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今年,该镇种植西瓜18000亩,夏山药8370亩,玉米制种27795亩,水稻4080亩,“订单”作物种植面积达57000余亩。通过龙头带动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有力地推进了全镇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该镇还狠抓养殖小区建设,在全镇4个村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科技水平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且年富力强的200户农民作为养殖小区建设示范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予以扶持,全镇养殖小区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通过养殖小区示范带动,全镇牲畜达451860头(只)。走进家住无定河镇尔林川村的全国劳模殷玉珍家,简陋狭小的住宿空间给人拥挤的感觉,但是,她家的标准化畜棚却显得很是气派。殷玉珍说,她家的这个标准化畜棚是花费30多万元建起来的,目前养牛30多头,羊200多只,年内可出栏羊100多只,主要销往银川等地,饲草料则来源于自家的100多亩水浇地,她希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把收益投入到她的生态建设中。小石砭村的曹师峰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告诉笔者,今年他共青贮玉米12万多斤,年内可出栏绒山羊20只,绵羊60只,猪30口,预计总收入7万元左右。据该镇负责人介绍,像曹师峰这样的养殖户每个村有30多户,而全镇共有行政村14个。为了使种植、养殖户与市场有机对接,该镇还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运销大户、协会等,努力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种植、养殖协会6个,扶优扶强建忠地方产品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2个,带动了各类种植、养殖户上千户。- |
苏力德苏木乡 |
苏力德苏木乡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下辖: 150626200001 210 沙尔利格社区居民委员会 150626200002 220 苏布日嘎社区居民委员会 150626200200 210 沙尔利格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1 220 包日呼德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2 220 朝岱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3 220 昌黄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4 220 磨菇滩村民委员会 150626200205 220 通史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6 220 呼和芒哈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7 220 陶利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8 220 陶日木音苏木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09 220 塔拉音乌素嘎查村委员会 150626200210 220 纳林河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