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久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东南部,下辖9个自然村,分别是南久、金竹、山寮、加赖石、罗永、鸭姆坡、马水、水曲、深。现有农户423户,人口1983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其中男党员46名,女党员8名。耕地面积4220亩,其中水田面积1450。橡胶5500亩,槟榔5800亩,马占树2500亩,瓜菜450亩。
近年来,在全镇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热潮下,南久村委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开展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全村面貌气象一新。目前,涉及6个自然村11.5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得到硬化,村级道路得到畅通。南久村委会现有中心小学1所,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舞台2个。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备,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整治,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提升,南久村委会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30101 | 570000 | -- | 查看 南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乌石社区 |
乌石墟,因地处旁有山岭石壁乌黑,故名乌石。1987年成立乌石社区居民委员会,位居海榆中线、牛营线、乌那线交通要冲,南来北往,东去西返,车辆均经此地。 2015年社区人口2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538人,非农业人口1342人,社区总面积13.5万平方米,支道4条,总长约850米。区内有店铺160多家,政府机关1个,村小组1个,粮所住区1个,供销社住区1个,居民小区2个,卫生院1个,幼儿园1个,学校2个,老干部活动室1个,中心市场1个,银行3家,宾馆3家,超市2家,加油站2个,煤气站1个。墟内设有财政所、工商所、派出所、司法所、地税所等15个所站,方便居民办理相关业务。目前乌石社区党支部有党员43名。 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党支部紧紧以“建设社区、共创美好家园”先进性教育活动为目标,带领居委会干部创新思路谋发展,团结实干求实绩。2014年乌石社区搬入位于海榆中线的社区办公室,面积150平方米,配备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完善各项办公条件,开创了社区工作新局面。 |
湾岭社区 |
湾岭镇湾岭委会地处海榆中线116公里处,距镇墟5公里。该居委会总户数379户,人口1829人。湾岭社区党总支部现有党员19人,其中男党员14人,女党员5人。该居委会有小学2所,文化室1间,污水处理池1个。 |
乌石村 |
湾岭镇乌石村委会位于本镇郊区北部,共有8个自然村,即乌石村、里佳村、长边村、福山村、南斗村、山尾村、新宅村和栋坡村。总户数447户,人口1730人。村党支部有62人,其中男党员47人、女党员15人。乌石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八个自然村村路得到硬化,文化室5个,篮球场4个,全村长期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4450亩、槟榔2300亩、绿橙150亩、鱼塘450亩。 乌石村委会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学习群众路线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坚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针政策,乌石村正在申请新农村整村改造和富美乡村建设项目,四个村分别是乌石村小组、长边村小组、栋坡村小组、新宅村小组,目前长边村小组正在规划建设。为了新农村改造,乌石村两委树立新风,形成良好的氛围,时刻准备迎接新农村建设。 |
高坡村 |
高坡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北部,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是高坡、加鲜、内村园、岭头、石古、众加,现有农户146户,人口782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7名,其中男党员40名,女党员7名。耕地总面积6538亩,其中水田面积636亩。高坡村委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目前,已种植橡胶3100亩,槟榔2802亩。 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坡村委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已实现10公里的村道路硬化,并建有小学1所,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高坡村委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业余文化活动也不断增加,村民思想上得到了空前的统一,政治文化建设、安全维稳工作上了新台阶,脱贫工作进一步推进,党员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新农村建设中,高坡村委会正大踏步地向文明新村迈进。 |
大墩村 |
大墩村委会座落黎母山、万泉河上游,周边山地环抱,村民热情厚客,山水环境优美,属革命老区。 村委会共有八个自然村小组,居住黎、苗、汉民族,人口1386人,256户。其黎族人口占60%,苗族人口占35%,汉族占5%。水亩面积900余亩,山地(含林地、经济作物)面积25000余亩。各村通电照明,饮用自来水七个自然村小组。参加新农保、新农合达98%,村村通工程道路已通往七个自然村,另有一村小组路道正在建设。主要经济作物橡胶、槟榔、益智以及少量其它作物。村小组建有民用楼房、平顶房30余户。养殖业大墩上村成立养猪协会,年存栏内猪700头,下村小组养野山鸡起规模之中。如果农作物、经济价值有土升理念,村各小组会有美好明天。 |
北排村 |
湾岭镇北排村委会地处海榆中线125公里内进3公里处。辖区内有5个自然村,分别为北排、龙湾、上溪上、上溪下等4个民族村和1个北平移民村。总户数162户,总人口574人。耕地总面积2234亩,水田面积500亩。有绿橙730亩、橡胶670亩、槟榔643亩,荔枝龙眼140亩。现村村通路、通水、通电。 北排村委会一是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以做强绿橙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北排、龙湾村小组计划实施整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建设具有“琼中绿橙”产业特色的文明生态村。二是坚持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好抓实,积极配合推行“村帐镇管”,不断建立健全全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三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稳步实现农民增收。2001年起,以王家存同志为书记的党支部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选准路子,确定了“以乌石水果示范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绿橙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发展绿橙产业。几年来,村民种植绿橙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全村委会种植绿橙730亩,已经挂果500多亩,2010年北排村销售绿橙已达90多万元,全村人均绿橙收入达3000元。现在绿橙产业已经成为北排村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委会积极开展文明村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新风,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村民正朝着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 |
来浩村 |
湾岭镇来浩村委会地处乌那路3公里处内进3公里,位于湾岭镇北部,下辖6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36户,748人。来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党员25人,女党员6人。村级基础设施完备,设有学校1个,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舞台1个。来浩村种植橡胶1965亩、槟榔1456亩、绿橙300亩。 从2006年起,在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来浩村委会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6个自然村全部用上安全卫生水;2008年来浩村建设水泥硬化环村路;2009年修建来浩新村1300米道路和水面桥30米、荔枝头村道路300米、南片村道路700米、红皮沟村道路150米。 现已村村通路,建设卫生厕所65间、沼气池49间。全村安装了90个电视接收点,电视普及率达100%,全村适龄儿童有65人,入学率达100%。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来浩村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新风,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村民们正在朝着发展生态农业,逐步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 |
录南村 |
录南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西部,下辖4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39户,745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5名,其中男党员23名,女党员2名。辖区内坡地面积7859亩,水田面积208亩,橡胶2058亩,槟榔1400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橡胶、槟榔、水田及养殖鱼塘为主要经济来源。 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生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村委会各自然村道路畅通,90%以上的群众饮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群众生活正朝小康目标迈进,社会治安好,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目前,村委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修建好文化室1间以及配备相关器材。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村委会文化室,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录南村委会在实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群关系和谐,村风民风片朴,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村容村貌。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全村逐步形成了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崇尚科学,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
大平村 |
大平村委坐落于海榆中线126公里处,距县城11公里,交通方便。万泉河上游支流穿境而过,红岭水库建成后是规划建设休闲度假、娱乐的风水宝地。大平村委会管辖4个自然村,共148户,总人口657人,劳动力370人。全村共有党员58名,其中正式党员55名,预备党员3名,平均年龄50岁,男党员41人,女党员17人。全村坡地总面积为4870亩,其中橡胶1032亩,槟榔740亩,绿橙350亩,水田367亩。2014年,人均收入达7011元。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一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传统种植业管理,同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引导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村党员培训,抓好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六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切实解决村民一些困难,为民多办一些实事。七是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平村委会积极申报创建第二批农村示范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工作严格依照农村示范党支部的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力求将村委会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
水央村 |
湾岭镇水央村委会位于湾岭镇东部,地处海榆中线122公里处内进2公里,辖区共有2个自然村,分别是水央村和丰里村,总户数85户,人口351人;水田296亩,坡地3000余亩,种植橡胶2000余亩、槟榔600余亩、桑树20余亩、绿橙15余亩,2015年度全村人均收入达8405元。 水央村委会坐落于水央村,文化场所设备基本完善,有乡村舞台、排球场、乡村书屋、卫生室、运动器材等,水央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8人,其中男党员23人,女党员5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改变农民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丰里村正在申请文明生态村的创建,现已村村通路,户户通水通电,电视电话的覆盖率也达到95%,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委会积极开展文明村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新风,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村民正朝着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 2015年水央村委会领导班子在大力开展“软弱涣散”整治工作和创建富美乡村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队伍建设。8月份县委、县政府选派一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县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王德旺同志)担任水央党支部第一书记,增强班子的凝聚合力;村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三重一大”必须经两委讨论通过执行,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切实做好会议登记;积极开展党员集中学习。重点开展党史、宗旨教育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等远程教育学习,提高党员思想认识,目前参加人次21人,上党课1次。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央村委会没有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槟榔、益智等农作物为主,目前水央村已备有40多亩的桑田,现考虑养蚕作业。同时水央、丰里村现计划发展养鸡、鹅、猪、黄牛和羊产业。截至目前,丰里村已扶持32户农户饲养文昌鸡,发放鸡苗1980只,扶持养猪3户,发放种苗12只,扶持养鹅4户,发放种苗200只,水央村已扶持30户农户饲养文昌鸡,发放鸡苗2760只,扶持养猪6户,发放种苗24只,扶持养鹅3户,发放种苗150只;争取县国资委10000元用于购买饲料扶持养殖;获得湾岭镇政府12万元的黑山羊帮扶资金,实行(村委会+农户)合作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投入,还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水央村已经建设村内排水沟800米,小巷硬化400米,丰里村已建设排水沟800米,环村路1200米,水泥硬化地板540平方米,目前丰里村和水央村富美乡村建设已经完成景观节点工程量40%;。四是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制度上墙内容,目前制度规范上墙基本完成,有水央村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农村书屋管理制度、水央村党务公开制度、党员公开承诺制度、水央村干部值班制度、水央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水央村级活动场所使用和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水央村党支部联系群众、开展工作的阵地,每个月安排党员干部进行打扫,清洁,并对原有的活动器材进行维护;每天都会有村民到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如:打排球、跳广场舞等。五是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今年“七一”湾岭镇水央村党支部改变以往庆祝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镇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即岭脚村、罗马村、湾岭老市和鸭坡村,借鉴别村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的方法,规范水央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六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县宣传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央村群众积极配合,完善丰里村环村路建设,水央村、丰里村已完成排水道硬化工程建设,并对村周边垃圾进行清理,下一步工作要求村民合理圈养牲畜,摆设整齐门前屋后建设材料堆、柴火,目前整改已见成效,村庄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在镇环境卫生整治考核中名列前茅。七是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结合“联村帮扶”工作,组织机关党员深入农村开展帮贫解困工作,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觉悟上受到教育,水央村联村帮扶单位(国资委)去年为水央村开展种桑养蚕工作扶持5000元备地经费,今年开展“七一”活动扶持2000元活动资金。 |
加章村 |
加章村委会位于湾岭镇北部,辖8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06户,共2190人,村支部共有党员58人,其中男党员50名,女党员8名。加章村基础实施完善,14个村小组的道路得到硬化,并有学校1个,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舞台1个。村民主要以种植橡胶、槟榔、果菜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种植橡胶2965亩,槟榔1920亩,果菜650亩。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带领下,加章村农业经济得到较好发展。 多年来,加章村党支部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村里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民主程序办事,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确保决策不失误,群众都拥护。严格落实农村财务、村“两委”公章“双代管”和公开监督制度,实现了农村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增强了农村工作的透明度,真正把村党支部建成了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服务农村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 |
坡寨村 |
一、基本情况 坡寨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西部,下辖坡寨、加外、金包、山诗头、城寨5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现有农户467户,总人口1760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2名,辖区内水田面积1247亩,橡胶2963亩,槟榔1500亩,龙眼180亩,绿橙170亩。 二、近年发展情况 坡寨村委会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响应上级的号召,大力开展坡寨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现已建成村委会综合文化室,并配套了乡村大舞台、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实现村级道路硬化14公里,方便全村百姓的日常交通。2014年,坡寨村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文艺舞蹈队已发展到5支,并组织村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大大提高坡寨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开展卫生整治工作,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先是在各村小组合理建设垃圾池36个,摆放垃圾桶52个,建立了卫生清运整治管理制度,并不断开展宣传工作,现已初步改变村民卫生习惯,村容村貌逐渐变好。 由于坡寨村森林、果园、鱼塘、溪流等生态资源丰富且保护完好,民风淳朴,黎族传统民俗浓郁,2013年,坡寨村被列为“富美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一事一议、绿化宝岛、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资金,坡寨村顺利完成乡村公园和党员驿站旅游点建设。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橡胶、槟榔大宗农产品保持稳定,林下养殖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山鸡、阉鸡养殖年出栏分别为3400只、4800只,标准化淡水养殖业35亩,发展桑园64亩。 三、有利条件 一是坡寨村拥有丰厚的林地资源,潜在资源丰富,抓好橡胶、槟榔等大宗农作物的同时,充分利用林地规模发展林下经济。二是坡寨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保护完好,可依托富美乡村建设和浓厚的黎族文化,深入挖掘“奔格内”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打造乡村公园旅游品牌,扩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
新仔村 |
新仔村委会现有7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共290户,总人口1347人,坡地总面积3860.5亩,水田总面积1222.6亩,橡胶3572亩,槟榔1499亩。 多年来,新仔村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党员大会的决议,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收富民搞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竹朗村开始发展种桑养蚕业,改变了当地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新型农村的建设,竹朗村已形成了种桑养蚕专业村。目前,新仔村将大力发展岭脚村成为湾岭最大的种桑养蚕示范基地。经过一年的努力,岭脚村由2010年的桑田149亩、23户种植户发展到2011年的桑田499亩、51户种植户的规模,并建有公共蚕房25间,种桑养蚕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新仔村注重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优化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进和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岭脚村是湾岭镇新仔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近年来,新仔村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同时创建文明生态村,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现全村人口302人,农户59户,劳动力132人,水田448亩,坡地1385亩,橡胶298.8亩,槟榔130亩,马占200亩,种桑126.9亩。 2009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岭脚村农民开始发展种桑养蚕业,改变了当地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新型农村的建设。竹朗村发展桑蚕业取得了较好效益,激发了岭脚村民发展桑蚕业的热情,现全村有23户农户种桑养蚕,已建好蚕房25间。2010年新仔村人均收入达到4120元,比上年增加980元,仅种桑养蚕一项人均收入就增加260元。今年3月份,新仔村23户农民自发成立了岭脚种桑养蚕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万元,利用水田改种桑叶,通过发展桑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该社成员种桑面积达147.9亩。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共建25间公共蚕房,帮助解决蚕农的养蚕难题。2011年,该社成员将全部利用公共蚕房分期分批饲养,以便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种桑养蚕产业将成为新仔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2年,岭脚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创建桑蚕产业增收示范村,整治了罗甲、罗令洋田水利设施,解决了全村农田灌溉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保障;修建了湾岭墟至岭脚村道路1.76公里,解决了全村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2013年建设文化室一间、环村道路1740米、村口至石丛埇460米的村道路,解决小学生上学行路难的问题。目前,岭脚村正朝着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富美乡村的目标迈进。 |
孟田坡村 |
一、基本情况 孟田坡,原名粪田坡,意为坡地农田肥沃,后改称孟田坡,意含:农田坡地宽阔,故名。村委会位于湾岭镇北部,境内属丘陵台地区,里寨溪流经腹地汇入大边河,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小组,以少数民族黎、苗族人民居住为主,现有农户186户,1218人,劳动力人口为642人,贫困人口72户261人,村支部共有党员57人,其中男党员43人,女党员14人。村内基础设施完备,6个自然村全部已经通电,有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乡村大舞台1个,道路修建基本完毕,仅剩0.5公里环村道需要硬化。 二、产业情况 孟田坡村主要以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产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种桑养蚕,养蜂等,目前耕地面积5076亩,其中水田831亩,橡胶1965亩,槟榔1423亩,绿橙100亩。在镇委、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实际,立足本地,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种桑373亩,并建有桑房60间,种桑养蚕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里寨一、二队桑蚕业产茧都达到了万斤。2014年,培养致富带头人林大桐、林学潮,共种桑13亩、橡胶22亩、槟榔8亩,带动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2014年孟田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元。 三、贫困问题与原因 一是交通条件差,群众出行难。由于村落分布稀散,线路长,机耕路基本都是泥路,修建资金多。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设施发展滞后,目前孟田坡所有自然村饮水设施均存在部分管道损坏、井坏等问题,少部分设施已不能使用,一些能运行的也存在隐患;孟田坡村一宗小型农田水利也已损坏,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三是农户缺乏生产技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家庭没能够学到较好的生产技能,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加大孟田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发改、交通、民宗、水利、农综、扶贫等部门的资金优势,整合部门资金,加大对孟田坡村道路,水利、饮水、基本农田改造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为贫困群众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继续积极帮扶发展孟田坡的种桑养蚕和养蜂等特色业,里寨一队、二队是我镇的重点养蚕示范村,年产值均超过万斤,并培育致富带头人,继续扩大我镇桑蚕示范村的发展规模,促进增产增收,更好地发挥农户发展的热情。 三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素质,使贫困群众掌握一至两门生产实用技术,并积极为需要发展的农户提供就业、产业相关信息。今年下半年继续加强劳动力就业转移技能培训。 四是为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无劳动能力的低龄成员提供救助,联系县民政局、县残联等部门救助贫困村民。 |
湾岭村 |
湾岭村委会地处湾岭墟东部,辖4个自然村,共102户,总人口443人,村支部共有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4名、男党员19名,预备党员1名。水田面积249亩,坡地耕地面积863亩,种植橡胶466亩,开割橡胶356亩,种植槟榔230亩,收获150亩,其他经济作物273亩。湾岭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4个自然村村路得到硬化,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舞台1个,健身器材一套。2012年完成了自来水饮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全村村民的用水问题,同时为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安装了路灯。 多年来,湾岭村党支部一直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整体发展的首位。自2011年8月底湾岭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成以来,配建了舞台及配备健身器材,完善了农村书屋等。湾岭村委会以此为契机,把该场所建成以村部为中心,依托村级文化场所,形成集村办公场所、村民活动场所、党员教育学习场所等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努力增强活动场所在农村民主管理、党员教育、服务群众和活跃文化四个方面的功能,发挥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应有的作用。该场所还在节日期间举办了文艺晚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文娱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文化大院。 |
岭门村 |
岭门村委位于海榆中线118公里处,距县城19公里,交通便利。万泉河上游支流穿境而过,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常年凉爽,适合生态旅游开发。 岭门村委会由7个自然村组成,共310户,总人口1383余人,以少数民族黎族人民居住为主,全村共有党员45名,其中正式党员43名,预备党员2名,男党员37人,女党员8人。 一、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并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努力实现科学化养殖、规范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2013年底,全村委会共有人工造林1570亩,橡胶2280亩,开割1700多亩,槟榔1910亩,挂果1000余亩。饲养鹅、山鸡12000多只,养殖罗非鱼近200亩,逐步形成以橡胶、槟榔、养殖为主的支柱产业。为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由于近年来养鱼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结合鱼塘面积较广及农户养鱼积极性较高的实际,在驻点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的牵头下,养鱼生产活动也在初步开展,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着力推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委会还高度重视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大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先后分重点按步骤地实施了道路、沟渠、水电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村委会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解决了危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宣传栏、舞台和篮球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共实施沟渠整治5条3500米,新建水泥硬化村道2条4.5公里,瓦房、无公害厕所改建100余间,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住房、出行、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切实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双丰收,建设富美静谧乡村。 |
新坡村 |
新坡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北部,下辖5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08户,共586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4名,其中男党员26名,女党员8名。辖区内水田面积217亩,橡胶1574亩,槟榔1674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橡胶、槟榔、经济林及渔业、养蜂、鱼塘为等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以来,新坡村群众及外出乡亲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围绕新坡村生态资源环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了篮球场、改水、改厕、村级道路硬化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多年来,新坡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我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书记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团员、村干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发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
鸭坡村 |
一、基本情况 鸭坡村委会鸭坡村地处海榆中线115公里处,距离湾岭墟200米,白鹭湖度假酒店300米,交通十分便利,民风纯朴,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全村共有115户,总人口546人,劳动力323人。2015年有贫困户45户151人,已脱贫33户100人,目前贫困户有12户51人。 鸭坡村因昔日常有人在吃山坡放养群鸭得名,抗日期间属岭上乡鸭坡保,1949年3月划归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正式更名为鸭坡村。 近年来在各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鸭坡村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13年以来,鸭坡先后开展乡村公园、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全村村内巷道建设1300余米,实现了全村排污系统全覆盖;完成村庄美化绿化项目36500余平米,极大的提升了乡村美化;2015年全村共完成危房改造8间,建设桥梁栈道2条,并根据自身为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变废为宝,对老房子进行加固修缮,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引进的方式发展民宿经济,已完成修建的4间老房子,开展经营1间;同时建设占地面积2亩的露营基地,扩充村庄住宿条件;我镇拥有全县最大的绿橙种植基地,2015年以绿橙为原型建设全省首家户外直播间,并与海南省广播电台合作在绿橙旅游季期间开展小记者培训6期,入村游客到6328人次。 三、扶贫措施 (一)农业产业扶贫:鸭坡村以种植橡胶、槟榔、水稻和家禽养殖业为主要产业,全村共有水田202亩,坡地812亩,橡胶248亩,槟榔130亩,种桑26亩。近年来,鸭坡村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农业,引进鱼稻共生项目,该项目合理规划,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村内15户农户的零散土地及荒地共50余亩、通过5+3+2的利润分比方式(村民合作社50%、村集体30%、农民20%)形成三方共赢,预计可直接带动3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品牌知名度。2014年鸭坡村人均收入8350元,至2015年鸭坡村人均收入提升到了9185元,增长了百分之十。 (二)旅游产业扶贫:目前鸭坡村已经有4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与企业签订5到20年不等的租赁合同,由政府出资进行修缮,社会资本进行经营管理。包括在地餐饮、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村民不仅可以得到房屋租金还可以参与到业态经营中,实现二次收入及公司农户双赢,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农民增收的坚实保障。2016年镇委镇政府继续大力扶持鸭坡乡村旅游产业,扶持2-3户农户自主经营农家乐。 (三)教育发展脱贫:2016年计划配合县教育局为贫困户提供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补贴总计23人,其中符合营养餐补助23人。 多年来,鸭坡村农民自力更生,紧紧围绕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工作中心,以打造“党史、国情、省情、县情”教育基地为目标,为大力推进“富美乡村”建设,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旅游目的地。 |
南久村 |
南久村委会坐落于湾岭镇东南部,下辖9个自然村,分别是南久、金竹、山寮、加赖石、罗永、鸭姆坡、马水、水曲、深。现有农户423户,人口1983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其中男党员46名,女党员8名。耕地面积4220亩,其中水田面积1450。橡胶5500亩,槟榔5800亩,马占树2500亩,瓜菜450亩。 近年来,在全镇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热潮下,南久村委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开展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全村面貌气象一新。目前,涉及6个自然村11.5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得到硬化,村级道路得到畅通。南久村委会现有中心小学1所,文化室1间,;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舞台2个。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备,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整治,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提升,南久村委会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
中朗新村 |
一、基本情况 湾岭镇中朗新村地处海榆中线124公里处西侧,原中朗村委会中朗村和大平村委会大平下村是红岭水库水浸村庄,受红岭水库建设项目影响,2013年移民海榆中线公路乌石墟南部重建新居,2014年6月竣工搬迁,暂命名中朗新村。现总人口112户500人(中朗村74户336人,大平下村38户164人),共3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中朗一队、中朗二队和大平下村。2015年贫困人口15户61人,已脱贫3户11人,目前还剩12户50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红岭水库中朗和大平下村移民安置点建设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53740.71平方米,总住宅建筑面积为15926.56平方米,参照小城镇建设标准,新建1至7人户型共115套(中朗村74套,大平下村38套)移民安置房及村庄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5712.41万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配套1193.7万元。2014年,中朗新村列入富美乡村建设,已建设文化室一间,篮球场、文化大舞台一个,文化室一楼是村两委办公室和县旅游委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通过设置旅游咨询平台,人流量增加,有利于带动中朗商铺、民宿发展。二楼是农家书屋,书架、书籍、桌椅等由县文体局配备。三楼是会议室,支部党员大会、党课、远程教育播放等。 三、扶贫措施 2016年中朗新村计划将生产安置用地1800亩用于农户抱团发展种养产业。 (一)产业扶贫:1.养鸡产业。计划帮扶12户,以政府帮扶的方式,联系县畜牧局给予种苗支持和养殖技术指导,并由政府联系企业解决销路。 2.山羊养殖产业。帮扶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产业,成立山羊养殖合作社,依托大平富民养殖基地提供幼羊,合作社发放给贫困户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最终成羊再由合作社回购并销售给企业,除去新购买幼羊的支出后,其余利润由合作社和农户进行分成,使得农户能够可持续发展。今年镇政府计划扶持15万元资金,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养羊50只。 (二)光伏扶贫:计划扶持8户,投入20余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多晶硅面板96块,占地180平方米,每天产电量达64千瓦,连续阴雨天能保持续航72小时以上。每年每户预计可收入3300元。 (三)科技扶贫:2015年已组织农户参加了1期山鸡养殖培训,劳动力转移技能(维修电工技能)1期;今年为发展山羊养殖产业,近期计划在中朗新村举办1期山羊养殖培训。 (四)教育扶贫:今年计划配合县教育局为贫困户提供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补贴总计23人,其中符合营养餐补助23人。 四、就地城镇化规划 中朗新村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乌石镇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计划利用集体土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开发建设商铺等设施,为周边居民及过往游客提供购物、休息、观光等服务。目前,中朗新村已预留17亩土地用于建设沿街商铺,待商铺建好后,将逐步引导村民就地就业,使“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并结合乌石墟风情小镇建设,加快周边立面改造、街景改造、道路建设的步伐,努力做好小城镇亮化、美化工作,营造宜居环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