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苏木乡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下辖:
150727200200 210 布达图嘎查村
150727200201 220 贝尔嘎查村
150727200202 220 莫能塔拉嘎查村
150727200203 220 宝格德乌拉嘎查村
150727200204 220 哈如勒嘎查村
150727200205 220 呼伦嘎查村
150727200206 220 乌尔逊嘎查村
150727200207 220 达来嘎查村
150727200208 220 岗嘎图嘎查村
150727200209 220 勃迪乌拉嘎查村
150727200210 220 巴彦陶日木嘎查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50727200 | 021000 | -- | 查看 贝尔苏木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阿拉坦额莫勒镇 |
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是蒙古语“金鞍”的意思。距满洲里118公里,距阿日哈沙特口岸82公里。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6个嘎查党支部,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人口近2万。 1958年,阿拉坦莫勒镇正式建成。46年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好转,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阿镇在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3,全镇已达到5365户、18887人,牲畜头数达1600832头(只),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192元。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经济运转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自从建镇以来,特别是2001年,阿尔山苏木和阿镇合并后,旗委、旗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的指导下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肉食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饮食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 截止2003年的五年间,镇区建设总投资达18097万元,完成建设工程项目68项,阿镇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完成的重点工程有:克鲁伦大街改扩建工程、思歌腾广场、多蓝广场、集中供热工程、乌尔逊大街改造工程、通河路改造工程、给水工程及水源井改造工程。新建经济适用楼房5幢,开发了住宅楼20幢,新建办公楼17幢办公楼,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9.49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镇区内的电力、通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满足了镇区居民的用电和通讯需求,排洪清污等城镇功能日臻完善,于2003年破格晋升为丙组四级文明城镇。今年,随着镇区内的呼伦大街的和四条纵向道路的完工“三横六纵三出口”的市政路网骨架将基本形成,随着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巴尔虎博物馆、那达慕会场建设完工及拆墙透绿、拆迁辟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等绿化工程的快速推进,一个集中俄蒙三国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于一体的边疆旅游贸易小城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阿日哈沙特镇 |
阿日哈沙特镇地处新巴尔虎右旗西北部,东部与阿拉坦额莫勒镇毗邻,南部与克尔伦苏木以克尔伦河为界,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93.13公里)。阿日哈沙特镇组建于2006年5月份,是新的建制中心镇,也是新巴尔虎右旗唯一的口岸镇,因国家一类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在镇境内而得名。 镇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总户数615户,总人口3329人(其中常住人口1640人,暂住人口1489人)。现有牲畜23.9万头(只)。镇下辖5个嘎查、5个直属机关。境内有甲乌拉、荣达、新鑫、查干、怡盛元、君泰等五家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国家一类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镇旅游资源丰富,有雄伟壮观的马群石,景色怡人的阿贵洞,奔流不息的克尔伦河流经此地。 二、近期发展规划 在今后的发展中,阿日哈沙特镇将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按照“生态立旗、牧业稳旗、工业富旗、科教兴旗、旅游强旗、口岸活旗”的工作方针,要抓好畜牧业,搞活旅游业,扩大养殖业,发展口岸经济,落实“收缩战略”,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向前发展。具体按照“巩固一个基础,培育两个亮点,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一) 巩固一个基础。 即巩固畜牧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把畜牧业做好、做强、做优。按照旗委、旗政府的有关要求,畜牧业生产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加快草原建设步伐,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继续实施“2666”工程、“七个一工程”、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2、进一步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3、对有砖瓦房周围草地退化沙化严重的现象,给予高度重视,提倡流动宿营地。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宿营车和新式蒙古包。4、控制牲畜头数和山羊数量,维护草畜平衡。完成年牲畜出栏任务,确保实现草畜平衡,严格以草定畜。5、继续鼓励舍饲、半舍饲养畜模式。6、加大饲草储备力度,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切实加大抗灾保畜工作力度。7、认真做好牲畜防疫工作,牲畜免疫密度达到100%,保证无牲畜疫情发生。同时响应旗委、政府的号召,注重牲畜改良工作,发展奶牛业,以质取胜。8、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提高牧民自身素质,树立科技兴牧的思想观念。 (二)培育两个亮点。 即把我镇的旅游业和特色养殖业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做大搞活,形成阿日哈沙特镇的亮点。 旅游业:在旅游业发展上注重“三个结合,三个突破”,即与阿日哈沙特口岸在我镇境内的地缘优势相结合,与带动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增加牧民收入相结合,与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业,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突破吃住式旅游,突破零散式旅游,突破低层次旅游的发展模式。具体作法为:一是抓住阿日哈沙特口岸集中开关的有利时机,利用进出境人员大辐增加的有利条件,开展“口岸一日游”的旅游项目,把宣传做大,广告做活,以口岸为“门户”,形成口岸——马群石——阿贵洞——布尔图淖尔的旅游线路,组建敖登车队,做好旅游各环节的服务衔接工作。二是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游,吸收闲散牧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旅游纪念品手工业制作,延伸旅游产业链。三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规范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档次,重点做好布尔图淖尔人工蓄水工程,形成“人造呼伦湖”、“人造贝尔湖”,增加新颖别致的旅游景观,开展特色养殖、钓鱼休闲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特色养殖业:以养鱼、鹅、鸭、野生大雁、牛羊育肥为主要内容,把特色养殖业培育成我镇的亮点。自2004年启动特色养殖扶贫项目以来,收益良好,去年我镇又在包装销售上加大了投入力度,积极打造“阿敦础鲁雁”的绿色无污染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要进一步向产业化发展模式靠拢,围绕“扩大规模,完善服务,提高效益”,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牧民成立“特色养殖服务协会”,打通生产、服务、销售的各环节,使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速度,全面提高口岸城镇化水平。按照旗委、旗政府经济发展指导思路,确定2007年为“阿日哈沙特口岸镇建设年”。按照阿日哈沙特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镇区主要以行政文化商务区、旅游服务中心区、对外贸易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仓储物流区等6个功能区组成,使全镇人口在5—10年内达到5000—10000人规模,城镇用地发展方向沿口岸路两侧发展,镇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8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289平方米,提高镇区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镇功能,推行镇区服务和物业管理,优化城镇人文环境,加大镇区道路建设力度,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形成以经济建设促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是抓好畜牧业产业化工作。探索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牧户“联户经营”,组织剩余劳动力投入牲畜屠宰、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当中,积极主动的联系龙头企业,扩展信息渠道。增加畜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加强畜种改良和草场建设,抓好草业基地和畜种扩繁基地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有关方针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新右旗精神,抓住综合历史机遇期,实施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扶持,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牧业增收、牧民增效,提升畜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振兴牧区经济。 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项目立镇、产业兴镇”的发展思路,跑资金,搞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退牧还草、少数民族发展、特色养殖等相应项目,镇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通过大力宣传,营造全民优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创新机制,打造优良政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办法,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广泛宣传推介,主动出击,把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结合起来,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增资扩股,做大做强。 |
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 |
原呼伦镇成立于2006年6月,由原达赉、达来东苏木整建制合并而成,2011年1月苏木镇机构改革后,原达赉苏木恢复建制,从呼伦镇分离,由原来达来东苏木建制成立呼伦镇。位于新巴尔虎右旗东北部,东经117°,北纬49°22′,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中、俄、蒙零号界桩在我镇境内,边境线长达66.2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47.5公里,中蒙边境线18.7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镇。镇政府所在地达石莫距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市33公里,距新巴尔虎右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88公里,素有鸡鸣三国新巴尔虎右旗“东方明珠”之称。 呼伦镇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据统计,境内有多年生草本植物400余种,其中有羊草(碱草)、针茅、披碱草、冰草、野大菱等优良牧草;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有狼、黄羊、狐狸、旱獭、野兔、鹰、雪雕、百灵鸟、天鹅等10余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还有黄芪、柴胡、防风等野生药材及天山白蘑、花脸蘑等食用菌类。广阔的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铜钼、铅锌、煤、大理石、硅石资源储量丰富;碧波荡漾的达赉湖,民间“祭敖包”活动,中、俄、蒙金三角旅游景区,边壕古迹,鲜卑石板墓、石板屋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迎亲的神奇传说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巴尔虎民俗风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全镇土地面积2310平方公里,人口904户、1871人。下辖5个嘎查,达石莫嘎查、呼伦诺尔嘎查、伊和诺尔嘎查、五一嘎查、五三嘎查,5个站所,呼伦司法所、草原监理所、兽医站、卫生院、呼-安边防派出所,7个党支部,党政机关支部1个、老干部支部1个、嘎查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130名(其中:牧民党员84名,占党员总数的65%;女性党员32名,占党员总数的25%),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后备干部13名。全镇5个嘎查两委中,实行一肩挑工作机制的嘎查有2个,占嘎查总数的40%。 镇党委、政府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下设农牧业服务中心、文体广电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1年,旗机构编制委员会重新核定呼伦镇行政编制28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7名,工勤事业编制4名;重新核定3个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0名。镇党政领导班子由-1位,人大主席1位,党委副-、镇长1位,党委副-、纪检-1位,副镇长组成3位。 |
贝尔苏木乡 |
贝尔苏木乡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下辖: 150727200200 210 布达图嘎查村 150727200201 220 贝尔嘎查村 150727200202 220 莫能塔拉嘎查村 150727200203 220 宝格德乌拉嘎查村 150727200204 220 哈如勒嘎查村 150727200205 220 呼伦嘎查村 150727200206 220 乌尔逊嘎查村 150727200207 220 达来嘎查村 150727200208 220 岗嘎图嘎查村 150727200209 220 勃迪乌拉嘎查村 150727200210 220 巴彦陶日木嘎查村 |
克尔伦苏木乡 |
克尔伦苏木乡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下辖: 150727201200 220 克尔伦嘎查村 150727201201 220 额尔和图嘎查村 150727201202 220 巴彦嘎查村 150727201203 220 乌力吉图嘎查村 150727201204 220 巴彦查干嘎查村 150727201205 220 呼和温都日嘎查村 150727201206 220 巴彦诺尔嘎查村 150727201207 210 好力宝图嘎查村 150727201208 220 布彦塔拉嘎查村 150727201209 220 巴彦呼热嘎查村 150727201210 220 萨如拉嘎查村 150727201211 220 其其格勒嘎查村 150727201212 220 芒来嘎查村 150727201213 220 乃日木德勒嘎查村 150727201214 220 庆格勒嘎查村 |
敖尔金牧场 |
敖尔金牧场始建1954年8月,位于新巴尔虎右旗东北部地区,牧场所在地驻在满洲里市区西南4公里,满洲里西郊飞机场东南3公里处,满洲里—西旗公路从场区北侧穿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新右旗城乡结合处——东大门。 敖尔金牧场原隶属于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根据自治区对国营农牧场体制改革的总体布署要求,于2004年1月1日起牧场整建制归入新右旗实行属地管理。牧场现有总面积75万亩,其中:新右旗境内60.6万亩,满市境内14.4万亩。现有总人口797人,总户数334户,有合同制职工191人。由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彝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构成。牧场建场50多年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全场有一个场区,三个生产管理区,下属直属单位有卫生院、派出所。2007年牲畜存栏数达到2.87万头(匹只)。发展特色养殖业,如养鱼、养狐、养貉、养猪、奶牛业等,还有小型木材加工业。 牧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其中,矿产资源有金、铜、钼、硅、大理石、白云岩、石灰石等矿产。现已开发的有白云岩、大理石、硅石矿、青石矿等。敖尔金牧场的旅游业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以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赛马、射箭和烤全羊、手扒肉、马奶酒等奶制品传统风味美食为特征的风情旅游渡假村已形成一定规模,吸引着中外众多游客。恩慈的巴尔虎草原容纳了古老的敖尔金山,保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安居乐业、繁荣、富裕,鼓舞着他们为建设繁荣富强,和谐进步的新牧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