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呼伦贝尔 >> 扎兰屯市 >> 卧牛河镇

卧牛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卧牛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卧牛河镇简介

  卧牛河镇位于市区北部10公里处滨洲铁路沿线。南临阿荣旗,北与牙克石市接壤。辖区面积1400平方公里,辖12个村,2个居委会,驻有扎兰屯马场、沈阳军区扎兰屯后勤仓库等较大单位。总人口3万人,居住着汉、蒙、达斡尔、鄂温克、满等民族。
  卧牛河镇现有耕地面积20万亩,森林面积105.4公顷,森林覆盖率75.27%,草场面积28万亩。境内有雅鲁河、卧牛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目前,正在该镇雅鲁河支流卧牛河段兴建杨旗山水库,水库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该镇经济的发展。
  卧牛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扎兰屯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扎兰屯市北部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工农业较发达,集贸市场繁荣兴盛,机械加工、采石、制砖和粮油加工等个体私营经济空前发展,目前,该镇个体工商户达560户,2001年上缴工商税达65万元。2002年,粮食产量6000万斤。财政收入4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8306头(只),其中奶牛存栏1420头。
  2001年以来,该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投资270万元建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综合楼;建设改造日供水23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镇区200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加强道路建设,共拆迁房屋700平方米,投入资金170余万元,硬化道路9000平方米。
  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1年,该镇为改善通讯条件,积极争取中国移动公司、中国联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信号机站两座。2002年,又成功引入民生淀粉公司卧牛河镇鲜薯加工厂、卧牛河镇东广育肥牛研究所、卧牛河镇獭兔饲养场等三家企业,总投资达300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万人 1400平方公里 150783102 021000 0470 查看 卧牛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卧牛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卧牛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兴华街道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兴华街道   兴华街道:辖 迎春、铁路、春雷、铁西、绿林、秀水、站前、宏伟、青松9个居委会。  

正阳街道

  正阳街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下辖:   150783002001 111 永安居委会   150783002002 111 民乐居委会   150783002003 111 沿河居委会   150783002004 111 红旗居委会   

繁荣街道

  繁荣街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下辖:   150783003001 111 胜利居委会   150783003002 111 光明居委会   150783003003 111 新风居委会   150783003004 111 小溪居委会   

向阳街道

  向阳街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下辖:   150783004001 111 东方红居委会   150783004002 111 金星居委会   150783004003 111 纸浆居委会   150783004004 111 星光居委会   150783004200 112 向阳村村委会   

高台子街道

  高台子街道办事处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   2006年6月30日,扎兰屯市政府《关于调整扎兰屯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布局的通知》:成立高台子街道办事处。由原高台子镇的五一村、近郊村、鲜光村、高台子村和向阳办事处建设居、糖厂居组成高台子办事处,新成立的高台子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7.9平方千米,总人口16474人,办事处设在原高台子镇政府所在地。   附高台子镇:辖 永平居委会;鲜光、沙里沟、高台子、古里金、尖山子、朝阳岗、近郊、马家、石桥、大旗、五一、光明、长青、建设、奋斗、河口16个村委会。  

铁东街道

  铁东街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下辖:   150783006001 111 五里居委会   150783006002 111 天拜山居委会   150783006200 112 铁东村村委会   

河西街道

  河西街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下辖:   150783007001 111 振兴居委会   150783007002 111 南市居委会   150783007200 220 回民村村委会   

蘑菇气镇

  蘑菇气镇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   “蘑菇气”为汉、鄂温克混合语,意为“有蘑菇的地方”,因地得名。 又有民间流传蘑菇气镇以前不叫蘑菇气,叫蒙古基,据说以前这里有个放牧的蒙古人叫蒙古基,后来这片放牧的地区就用那个人的名字命名,久而久之就被大家叫做蘑菇气了。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1万人,城镇化率22.8%。另有流动人口4350人。总人口中,男性27346人,占51.46%;女性25794人,占48.54%;14岁以下10771人,占20.27%;15~64岁38282人,占72.04%;65岁以上4087人,占7.6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8856人,占91.94%;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9个民族,共4284人,占8.06%。2011年人口出生率9.69‰,人口死亡率5.32‰,人口自然增长率4.4‰。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1.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8.5千米,总面积70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人。   

卧牛河镇

  卧牛河镇位于市区北部10公里处滨洲铁路沿线。南临阿荣旗,北与牙克石市接壤。辖区面积1400平方公里,辖12个村,2个居委会,驻有扎兰屯马场、沈阳军区扎兰屯后勤仓库等较大单位。总人口3万人,居住着汉、蒙、达斡尔、鄂温克、满等民族。   卧牛河镇现有耕地面积20万亩,森林面积105.4公顷,森林覆盖率75.27%,草场面积28万亩。境内有雅鲁河、卧牛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目前,正在该镇雅鲁河支流卧牛河段兴建杨旗山水库,水库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该镇经济的发展。   卧牛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扎兰屯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扎兰屯市北部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工农业较发达,集贸市场繁荣兴盛,机械加工、采石、制砖和粮油加工等个体私营经济空前发展,目前,该镇个体工商户达560户,2001年上缴工商税达65万元。2002年,粮食产量6000万斤。财政收入4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8306头(只),其中奶牛存栏1420头。   2001年以来,该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投资270万元建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综合楼;建设改造日供水23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镇区200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加强道路建设,共拆迁房屋700平方米,投入资金170余万元,硬化道路9000平方米。   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1年,该镇为改善通讯条件,积极争取中国移动公司、中国联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信号机站两座。2002年,又成功引入民生淀粉公司卧牛河镇鲜薯加工厂、卧牛河镇东广育肥牛研究所、卧牛河镇獭兔饲养场等三家企业,总投资达300万元。.  

成吉思汗镇

  成吉思汗镇位于扎兰屯市南28公里处。南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东邻大河湾镇,西邻雅尔根楚、中和,北与高台子镇毗邻。2001年撤乡并镇时,原牛沟乡并入该镇,全镇辖区面积66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居住着汉、满、鲜、蒙等民族,是全市16个乡镇中唯一的特类镇。镇内驻有扎兰屯监狱、-农场、中谷成吉思汗粮食储备库等外驻单位。   成吉思汗镇自然资源丰富,雅鲁河水穿境而过,这里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森林面积16万亩,天然草场20.7万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已开发的有成吉思汗庙、红光朝鲜民俗村,待开发的有金界壕与孤山子自然景区。交通便利,中有滨洲铁路,西有111国道,东有扎碾公路。   该镇现有耕地24万亩,2002年粮食总产达36744吨,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葵花、马铃薯等。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11万头(只),其中奶牛5500头,年交售鲜奶突破一万吨;绵羊存栏3.5万只,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50%。工商企业快速崛起,目前,已有中谷粮库、油脂公司、饲料厂、肉联厂、大汗酒厂、砂石场等工业企业及1200家工商业户,年财政收入突破5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元。   自2001年以来,成吉思汗镇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累积投入资金2610余万元,硬化改造了全长8.5公里的镇区道路,开发商品楼1.5万平方米。修建了天骄广场,占地1.26万平方米,设立了主题雕塑《雄狮逐羚羊》,安装路灯110盏,五部IC卡电话,建污水井29处,街路两侧栽植了云杉、松柏、垂榆等风景树种,一座漂亮、美观、整洁、干净的现代小城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河湾镇

  大河湾镇地处扎兰屯市东南。该镇始建于1958年,时为大河湾乡,年底改为大河湾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大河湾乡,1994年撤乡建立大河湾镇。   该镇东南与黑龙江省以金界壕为界,北与阿荣旗隔音河相望,西北、西南与成吉思汗镇、达斡尔乡毗邻,总面积28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302人,居住着汉、蒙、达、回等民族。驻有大河湾农场等外驻单位。   大河湾镇是我市农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07044.5亩(其中农场10万亩),是全市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大豆、葵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可观。有森林面积8227亩,森林覆盖率3.5%。草场资源稀少,仅为0.8万亩。交通便利,扎大线、扎甘线、扎齐线等公路贯穿全镇。   该镇粮食常年产量达7000万斤,年财政收入稳定在323万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元。2002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54530头(只),其中奶牛存栏1770头,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  

浩饶山镇

  浩饶山乡位于市区西南176公里处。该乡因山得名,“浩饶”系蒙语“两个”之意,因该乡政府所在地位于两山之间而得名。解放前,这里人烟稀少,仅居住着部分“跑山人”。1940年归洼堤嘎查管理。1956年归河北乡管辖,后归哈多河公社管理,1975年筹建浩饶山大型机械农场并迁入部分居民。1978年8月建立浩饶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改名为浩饶山乡。   该乡东与哈多河镇一岭之隔,南与兴安盟的扎赉特旗接壤,西部、西北部分别与柴河镇、绰尔河农场毗邻。辖区面积6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全乡1181户,总人口4571人。   该乡现有耕地81866亩,盛产大豆、小麦、玉米、芸豆、马铃薯等粮经作物。森林面积2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草场面积20万亩,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27条遍布全乡。   浩饶山乡风景优美,是市区西南部重要的旅游景区,绰尔河自柴河境内流入浩饶山乡,蜿蜒30余里,沿岸有西平台辽代遗址、马鞍石、汇合口、月牙湾、三仙洞和托欣河沿岸的钓鱼台等多处自然景观,该乡拟开发西平台辽代遗址、垂钓冷水鱼、月牙湾天然场浴场等5个旅游项目。   粮食常产能力达1200万斤,年均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元,2002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300头,牧业生产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柴河镇

  月亮小镇柴河东距扎兰屯市区175公里,西达阿尔山市区170公里,辖区总面积5688平方公里,是全是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目前总人口7665人,其中镇区人口5200多人,其余分布在柴河各林场和农场。截至2013年,柴河镇的居民自治组织有2个,即振兴居委会和石桥居委会。外驻企业两个即柴河林业局及绰尔河农场。   柴河处于呼伦贝尔、阿尔山、黑龙江三大旅游区的结合点上,是内蒙古阿尔山-柴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兰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行政景区面积884.61平方公里,境内森林面积25.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54%,地处大兴安岭东麓的绰尔河畔,背倚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无工业污染源,植被保护完好,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绿色净土。   流经柴河镇的河流主要有两条。一是绰尔河。绰尔河(嫩江支流)为柴河境内干流,发源于海拔1369米的大兴安岭顶南侧。流长552.1公里,流域面积173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9‰,多年平均经流深153毫米,多年平均流量27.3平方米/秒,境内注入绰尔河的主要支流有:古营河、巴升河、二梁河、敖尼尔河、希力格特河、柴河、哈布气河等。二是柴河。绰尔河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柴河镇西部基尔果山北麓(海拔1696米)、蘑菇山东麓(海拔1727米)。河流长84.5公里,流域面积76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68‰,在镇区西北3公里处注入绰尔河。   柴河开发建设,仅有50年的历史。1946~1955年以前基本上无人定居,1956年只有1个林场,不足10户人家。上个世纪70年代,中、苏(前苏联)外交关系紧张,柴河作为第三线后方,加紧了备战备荒工作,从呼盟境内挑选了根红苗正的500余人从事山区修桥、修路、建房工作,为柴河增加了人口,这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的林业生产也由1个林场扩大到3个,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是原因之二;1970年绰尔河农场进入柴河,这是原因之三;1971年,建立布特哈旗革命委员会柴河人民公社筹备处,带来了相应的人口增加,这是原因之四;人口自然增长,这是原因之五;有外来务工人员,这是原因之六。柴河人口最多时是1992年,有居民8731人,之后以年均120人减少。人口减少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和其它原因死亡,二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林业生产任务下滑,非正式的林业工人锐减,同时,绰尔河农场生产也不景气,人们为寻求新的生活出路,逐渐从柴河迁出。到2005年末,柴河常住人口为7036人(派出所数据包括人户分离在内),从1992年总人口8731人到1995年的7036人,14年间共减少了1695人。在全镇7613人当中,男性占3947人,女性占3752人,性别比例为100:105(女=100),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汉族人口占5865人,少数民族占1738人,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7%。   历史上,柴河地区一直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仅有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狩猎民族的猎民出没其间。上世纪70年代初设置柴河林业局之后,始有常住人口。上世纪90年代前后,林业工人在深山密林中发现了居于高山之巅的一个又一个奇特天池和火山地貌的奇观异景后,柴河才引起中国科学院等方面的专家关注。柴河景区分布着七个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天池,并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分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柴河景区山水林岩交相辉映,保持了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湿地,景区内野生植物约有80科1000余种,鸟类17目40科160余种,兽类6目17科5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47种。初步探明,柴河拥有丰富的火山温泉资源,微量元素之丰富、保健作用之宽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柴河景区茫茫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条件,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向人类展示着地球的古老与沧桑,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科研科考、探险猎奇的理想场所。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柴河景区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有一道雄浑壮美的绿色脊梁,这就是逶迤五千里的大兴安岭;在大兴安岭中断腹地的苍茫林海中有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这就是内蒙古月亮小镇柴河。   

中和镇

  中和镇位于扎兰屯市西南37公里处,东经122°28′,北纬47°34′,境域南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东与成吉思汗镇,西与蘑菇气镇、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相连,面积10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万亩。   中和镇下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人,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族、朝鲜族、回族等7个民族构成。   中和镇交通便利,111线国道和省际通道横贯东西,是扎兰屯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向南可以经过金边壕进入黑龙江境内,中和镇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交通便利,已经成为扎兰屯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中和镇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蒙古高原东部,地质构造属于大兴安岭华夏构造带,地处大兴安岭隆起的松嫩平原下沉的过渡带,为中低山区和山前丘陵区,境内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和河、库堤河顺应地形态势由西北流向东南,地形地貌为浅山丘陵的次生林带,山上为林,漫岗平川为田,坡地草滩为牧场。主要野生动物有山鸡、野猪、狍子等;食用植物主要有蕨菜、黄花菜等;主要山珍产品有:榛子、木耳、蘑菇等;主要水果主要有沙果、李子、杏;药用植物有黄芪、芍药、桔梗等。   中和镇以绿色农业为支柱产业,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葵花、小杂粮等。几年来中和镇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首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扎兰屯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和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及第三产业,目前第三产业已初具规模,经农民加工的粉条、淀粉畅销东北地区,具有百年历史,素有“粉条之乡”的美誉,特别是福泉村是呼伦贝尔市级新农建设试点村;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奶牛业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同时特色养驴业也在稳步发展中。“中和羊汤”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与口味,知名度不断提高,赢得了扎兰屯及周边省市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可。   1995年中和镇被扎兰屯市命名为“六强乡镇”;1996年被命名为盟级文明单位;1995、1996年连续被评为扎兰屯市先进党委。1997年被评为盟级先进党委;2000年被列入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2008年被市委评为工作实绩突出领导班子;2007-2009年连续被扎兰屯市委评为先进党委。   中和镇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有力契机,以科学发展、活镇富民为主题,以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为主线,建成两条绿色产业带和一个示范区,努力寻求三个突破,做好七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达斡尔民族乡

  达斡尔民族乡位于市区以东21公里处。东和阿荣旗毗邻,西和卧牛河镇接壤,南同大河湾镇为邻,成芭蕉叶状,南北狭长120华里。辖区总面积417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其中6个民族村),58个村民小组,12个市属单位。   该乡交通十分便利,111国道和原301国道贯穿境内。全乡总人口11000人,有蒙、汉、鄂伦春、鄂温克、满、朝鲜等8个民族,以达斡尔族为主体,达斡尔族人口1500人。该乡现有耕地113778亩,盛产玉米、大豆、马铃薯、葵花、甜菜、白瓜籽等。森林面积为32.6公顷,森林覆盖率54.9%,草场面积15.1万亩。2002年退耕还林2037亩,荒山荒坡造林2813亩,成活率85%以上的达1600亩。   达斡尔乡旅游资源丰富,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具有典型的北国风光,秋季山上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层林尽染。同时,境内还有占地数亩的养鱼池塘,吸引着众多垂钓爱好者。该乡位于音河岸边的“达斡尔民俗村”和“乡村俱乐部”,利用独具达斡尔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招徕了美国、日本以及京津等地的大批游客。目前,该乡正在着手进行13个景点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迎宾广场、辽代遗址、音河漂流、滑翔伞、海力堤草原风情、狩猎场、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观赏区、人工养鹿场、狐仙山旅游点、垂钓区、大型游乐场、人工游泳池等。   2002年,该乡粮食总产3480万斤,国内生产总值2900万元,财政收入11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0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9500头(只),其中,奶牛存栏4010头。.  

南木鄂伦春民族乡

  鄂伦春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区西北40公里处。该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春,党和政府特派民族干部进山动员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在阿木牛建立鄂伦春人当家作主的努图克政府。1949年再次动员鄂伦春和达斡尔族群众迁到交通方便的滨洲铁路455公里处(现南木站)。1956年撤销努图克,成立了鄂伦春民族乡政府,1958年改乡为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鄂伦春民族乡人民政府建制。   该乡北与牙克石巴林镇接壤,南与柴河镇、萨马街乡毗邻,西靠牙克石市绰尔镇和塔尔气镇,东邻哈拉苏镇。全乡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驻有南木林业局、南木森警大队,岭东电业南木变电所、南木车站等外驻单位。辖区总户数为2200户,8400人,其中,鄂伦春族75人,是一个以鄂伦春族为主体,蒙、回、满、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锡伯等九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鄂伦春民族乡耕地面积49834万亩,乡属耕地18405万亩;林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草场面积40万亩,雅鲁河、阿木牛河流经境内,水资源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森林中有罕达罕、狍、鹿、熊、猞狸、飞龙、水獭等珍贵的飞禽走兽,盛产木耳、榛子、蘑菇等山产品和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材。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的旅游景点有石板山庄、白桦猎村、民俗村、鹿鸣山庄及雅鲁河漂流项目,形成了一个以雅鲁河漂流为主的5公里长的旅游线路,极大地吸引着游人,旅游高峰期一天可接待游客达500人次。   2002年,粮食产量达295吨,财政收入8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400头(只)。.  

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

  萨马街乡位于扎兰屯市西南90公里处济沁河畔。1958年设立萨马街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建乡。该乡东临蘑菇气镇,西与柴河镇相连,南与洼堤乡接壤,北与中和镇、鄂伦春民族乡毗邻。全乡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两个市属国营林场。全乡总人口7666人,由9个民族构成,其主体民族为鄂温克族,人口为313人。   萨马街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草场丰美。现有耕地12.5万亩,盛产大豆、玉米。有林地面积18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草场面积700余平方公里。2002年,在生态建设工作中,退耕还林476亩,还草2985亩。该乡水资源充沛,小溪山泉星罗棋布,在山川河水间,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有马鹿、狍子、野猪、野鸡、飞龙等。野生植物有黑木耳、榛子、蘑菇、蕨菜、猴头及黄芪、桔梗、防风等几十种天然中草药。   2002年,粮食总产12025万斤,财政收入8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5万头只,同比增长40%,现存栏奶牛240头。.  

洼堤乡

  洼堤乡位于市区西南110公里处。洼堤乡原称“洼地”,以地貌得名,后演变为洼堤。1948年属萨马街努图克。1958年3月将河北乡和洼堤嘎查合并为洼堤乡,同年9月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该乡南邻兴安盟扎赉特旗。总面积738平方公里,全乡辖七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992人,主要有汉、蒙、达斡尔、鄂伦春、满族等民族。   洼堤乡地处低山丘陵,现有林地47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3%。草场260380亩,耕地72581亩,形成了“六林、三草、一分田”的格局。物产较为丰富,有柞、桦、山杨等树种,境内有鹿、野猪、榛子、木耳、蘑菇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有铁矿、水晶石等矿产。全乡交通较为便利,距111国道20公里,乡村路网四通八达。   2002年,粮食产量为7909吨,财政收入118万元,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6839头(只口),其中,奶牛存栏674头。  

大河湾农场

  大河湾农场地处齐齐哈尔市北200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东南21公里,与著名的小杂粮集散地福山永镇相接壤,交通便利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是黑豆,大豆,玉米,红小豆,白瓜子,角瓜籽的主产地。下设十个生产队,机耕队。配备良好的现代化装备,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通过农牧结合的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现代农垦的典范。   境内发现辽代古城遗址,九村古城遗址:位于达斡尔民族乡西南1公里、大河湾农场正北2公里乡道西侧500米处。古城遗址掩映在大片茂密的柞树林中,四周有护城壕,东城门宽8米,城门外还有一座高1.5米,长12米的土堆一座,地面散落有青、红两色布纹瓦和篦纹陶片,古城至今保存完好。  

绰尔河农场

  绰尔河农场位于中国东北部,距离扎兰屯约200里,属内蒙古。整个农场四面环山,绰尔河从中流过。   农场约于1970年左右由转业军人创建。共有九个生产队。  

扎兰屯马场

  扎兰屯马场隶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农垦,位于市区北部10公里处滨洲铁路沿线。南临阿荣旗,北与牙克石市接壤。   共有1--8八个生产连队,抗日战争时期为沈阳军区后勤部队饲养好马而得名,此处马输送到全国,转为领导使用,历史悠久。总人口4000人,共有耕地四万于亩,与卧牛河镇相邻。境内有雅鲁河、卧牛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大面积的林地生长着蘑菇、蕨菜、黄花菜、猴头木耳、榛子等野生植物和中草药,还有山兔、野猪、狍子、野鸡、飞龙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铁路沿线有可供开采的沙石,为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扎兰屯马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扎兰屯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扎兰屯市北部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农业较发达,集贸市场繁荣兴盛,机械加工、采石、制砖和粮油加工等个体私营经济空前发展。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扎兰屯马场通过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农民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是海拉尔农垦设施农业示范单位,实行现代化,机械化管理,发展生态农业。  


卧牛河镇特产大全




卧牛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