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111010 | 102488 | 010 | 查看 黄土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二街社区 |
琉璃河二街社区位于房山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琉璃河的西南部,社区东临琉璃河水泥厂,西南临琉璃河李庄村,北临琉璃河镇政府。面积约5平方公里。,属混合型老居民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经过几年来文明社区的创建,目前社区内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有1000平米的社区文化广场以及‘三室一场一校的’为老服务设施,社区内设有警务工作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城管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交通发达,京广铁路、107国道穿境而过。
社区所辖范围:琉璃河二街、三街居民区和琉璃河铁路宿舍区 社区常住居民有879户,人口总数1583人,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等。其中男848人、女735人、育龄妇女482人;60岁以上老人210人;低保人员为60人27户,待岗人员为26人,残疾人为36人。 社区形成于五十年代,现社区2003年由二街社区、琉璃河铁路社区2个社区合并而成。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7年,2009年下设12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0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房山区琉璃河二街一区1号,邮政编码:102403,电话:89383579。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4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3栋,18个楼门,19个平房居民区。分为房山区琉璃河二街东街平房区、二街西街平房区、二街一区平房区、二街二区平房区、二街三区平房区、车站东街14号院、二街李庄北区、二街中原大街、二街西街散、三街一区平房区、三街二区平房区、三街三区平房区、三街四区平房区、三街五区平房区、车站东街17号车站前街41号、车站前街65号院、车站前街5号院、三街车站南街。居民为二街、三街、铁路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文化广场场2处,健身园2个,敬老院1所。还有室内健身房、图书室、温馨家园等。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秧歌队等。二街社区秧歌队是由社区的自愿者及中老年人组成。是二街社区文化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秧歌队几年以来,不仅使健身热潮在中老年人群中悄然兴起而且还把“和谐”的春风送到了方方面面,自编节目到各地多次演出联欢,并通过与其他街道秧歌队一起联谊,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秧歌队的建立对加强社区建设、开展老龄工作都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社区内现有2个超市、1个市场、1个幼儿园、1个小学等。 社区有琉璃河大石桥,是北京地区四大古石桥之一,其规模仅次于著名的卢沟桥,为房山区域内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社区特点:辖区面积大、居住人员复杂、属混合型老居民区。 社区荣誉: 2003年以来曾获得2003年被评为房山区“先进社区文化室”, 2004年被评为房山区“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 2005年被评为房山区先进社区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
建材学校社区 |
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社区位于房山区琉璃河街道东部,东临平各庄村,南至琉璃河水泥厂社区,西临铁路宿舍,北临琉璃河粮站,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230户,人口总数760人。民族有汉、回、满等。其中:男居民369人;女居民391人;育龄妇女106人;60岁以上老人112人;低保人员1人;待岗人员1人;残疾人17人。 社区建于1956年,因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家属院而得名。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84年,2009年下设2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1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琉璃河车站东街十九号院,邮政编码:102403,电话:69320647.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20平方米。 社区有治安巡逻队、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养犬自律协会、红白理事会、交通安全委员会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5栋,20个楼门,平房7排。居民为琉璃河水泥厂、北京金隅科技学校等单位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及家属。社区有广场一处、健身园一个、室内健身房一处。图书室一处。并设有市民学校、英语班、合唱队、书法班、剪纸班等。 社区特点:文明、和谐、向上、规范。1997年以来曾荣获房山区先进社区单位、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社区居委会设有北京市民政局统一发放的社区标识。“创造文明、服务居民”是社区的基本理念。 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实行“一站式”服务,代理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服务,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积极参与下,共建和谐社区。 |
水泥厂社区 |
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社区坐标为东经116度02分,北纬39度36分,海拔高度33.5米,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大石河下游冲积平原,据北京市中心50公里。坐落于房山区琉璃河街道办事处的东南部,东接平各庄村,西接琉璃河三街村,南接北洛村,北接琉陶路。社区西邻107国道,京广铁路从社区穿过,中途设有琉璃河火车站,东一公里有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917路公共汽车在社区北门外设有站点。面积32.68万平方米。
琉璃河水泥厂社区所在地属于标准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6度,极端最高气温43.5度,极端最低气温-26度。气候特点是:春季少雨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朗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并常伴有大风、降温的特征。历年平均降水量602.5毫米,历来最大的日降水量182.6毫米。雨季集中7、8月份。历来平均结冰日135天,结冰日最早10月26日,最晚平均为3月26日。年平均降雪8.2天。地下水位埋藏浅,坡度在0.48%左右,含沙层厚度5.4米左右,日出水量为1500-3000吨。地质为第四纪冲积层,沉积层次明显,土层深厚,一般在60-80米,由全新世次生黄土组成,质地多变,地震烈度为8度。 社区常住居民2900户,人口总数7500余人,民族99%为汉族,其次回族、满、蒙、壮、苗、侗等少数民族。其中男4000人、女3500人、育龄妇女900人;60岁以上老人1300人;低保人员为114人,外来务工人员为44人,残疾人为115人。 社区的前身是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家属宿舍区,始建于1939年,因琉璃河水泥厂得名。解放后,建立了家属委员会,2002年6月转制为社区居委会。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4年,2009年有党员550名,下设12个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6月,2009年下设5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114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琉璃河水泥厂社区,邮政编码:102403,电话:89382980—2569。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20平方米。 社区有评剧、舞蹈、合唱、书画、秧歌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56栋,189个楼门,平房90排。分为琉璃河车站前街10号院、东街28号院、3号院、西街1号院。居民为北京市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水泥厂学校、水泥厂医院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足球场、篮球场场各1处,健身园1个。还有室内图书室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4 个。3个超市、1个影剧院、1个招待所、3个饭店、1个小学、1个银行。 社区有区级文物古迹。(日本侵华炮楼一处)。 社区特点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50年代起北京人艺、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歌舞团、中央广播说唱团、中国评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央乐团等都曾来琉璃河水泥厂体验生活并指导组织起厂宣传队。评剧院创作组与厂业余作者创作了评剧《琉璃河畔红旗飘》。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蓝天野、黄宗洛、资华筠、白凤鸣、马增慧、马连登、李忆兰、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马泰、吴玉章、李德伦、梁美珍、郭兰英、胡松华、盛中国、马国光、马玉涛等人曾来厂演出指导。到80年代末,厂业余宣传队共排演京剧、评剧、话剧等整场剧目58个。同时民间的大秧歌、跑驴、高跷、旱船、小车会、大头舞也风靡一时。近年来举办的歌舞比赛、消夏晚会也受到欢迎。厂书画曾邀请萧劳等几十位名家指导,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成功举办展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自题写了“琉璃河水泥厂职工业余书法展”的题词。 琉璃河水泥厂社区有着优良的体育运动的传统。50年代初成立起篮、足、排、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棋类等队。曾有15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二、三级运动员水平。多次参加北京市运动会,曾获拔河亚军、中学生少年足球冠军,70年代男女篮球队曾连获区、县、居循环赛8连冠。厂每年举办职工运动会,80年代连续6年被评为北京市体育活动先进单位。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体育活动转入适合中老年人特点,普及健身秧歌、太极拳、剑。健身舞多次获区一等奖,社区辅导站被评为房山区优秀晨晚练辅导站,琉璃河水泥厂居委会被评委北京市敬老先进居委会。在建设和谐社区提倡健康生活的口号下,社区每年都召开一次大型体育运动会、消夏文艺晚会、以及兵乓球、毽球、羽毛球、篮球比赛,活跃了广大职工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社区连续多年被北京市评为首都文明社区。 |
窗纱厂社区 |
窗纱厂社区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南部,东临琉璃河三街,西接挟括河南至琉房铁路,窗纱厂社区总体呈矩形,面积0.5平方公里。
窗纱厂社区常住居民169户,人口总数399人。 社区于1953年由于窗纱厂下迁至此,因所生产窗纱、锣底等产品而得名。从1976年开始建造家属楼,并于1977年成立家委会。2003年由市区民政部门统一规划,本社区经过选举成立社区居委会。2009年6月窗纱厂社区成功完成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举采用以户为代表的形式,居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提升。新当选居委会委员更加年轻化,使居委会整体更加年富力强。窗纱厂社区居委会下设9个居民小组,由居民民主选举的居民代表18名。 2009年3月24日窗纱厂社区根据0北京市房山区《关于做好2009年全市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窗纱厂社区召开第一次社区党支部选举大会。窗纱厂社区党支部正式成立,经过社区19名退休党员和10名在职党员的民主选举,成功选举出社区党支部书记一名和委员两名,2009年有党员29名。 窗纱厂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房山区琉璃河镇,邮政编码102403,电话:89386133。居委会办公用房156平方米。社区内有楼房3栋,9个楼门,平房5排,健身公园,图书室,活动室各一个。社区还有私有企业4个。 窗纱厂社区老龄化特点明显,高龄老人远远高于其他社区,窗纱厂社区助老服务的重点不是集中供养老人,而是对老年人的家居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在家里安度晚年。窗纱厂社区助老服务,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五个“老有”作为发展的方向,全方位地向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助老服务。窗纱厂社区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社区定期由居委会组织老人们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大力弘扬了社区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为了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我居委会组织社区妇女庆“三八节”、“老人节”“九九重阳”、开展乒乓球比赛、猜谜庆元宵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体质、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促进了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 窗纱厂社区制定有自己的自治章程,结合本居委会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居委会特色的自治章程。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窗纱厂居委会设立了“居务公开”专栏,公开了组织机构、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办事内容、程序、时限、社区服务项目、财务收支等情况,使“居务公开”工作逐步深入。 窗纱厂社区扩大了基层民主,加强居民自治工作有了初步效果,居委会领导班子和居民的自治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委会收支情况以及涉及居民利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都实行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了群众对居委会的信任,促进社区和谐。 |
金果林社区 |
金果林社区:位于107国道东侧。 |
南洛村 |
|
黄土坡村 |
|
洄城村 |
|
刘李店村 |
|
董家林村 |
|
立教村 |
|
兴礼村 |
|
庄头村 |
|
北章村 |
|
祖村村 |
|
北洛村 |
|
鲍庄村 |
|
平各庄村 |
|
福兴村 |
|
周庄村 |
|
杨户屯村 |
|
白庄村 |
明以前成村,原名挟河村,因河得名,后以姓更名白庄。位于琉璃河镇西南,107国道西侧,距镇政府2公里。南与河北省涿州市接壤,西北1.5公里是杨户屯村,北1.8公里为李庄村,西、南、东三面均近北京市界。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村处平原,挟括河流经村北。村址海拔33米。现有356户,人口884人。村落呈块状集合型。土壤以潮土为主。全村耕地1400亩。主产玉米、小麦、花生。历史上风、水、旱等灾害常有发生。
改革开放前,全村工副业为零,人均收入只有200到300元,适龄学生初中毕业率仅为50%。改革开放30年来,全村适龄学生高中(同等级)毕业率达到90%以上,经济收入也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收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村内农业、建筑业、工商业、交运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全村消灭了零就业家庭,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8年底,经济总收入5700万元,完成国家税收30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集体经济实力也得到了不断壮大。 |
李庄村 |
元已成村,因姓得名。为琉璃河镇辖村,位于琉璃河镇域西部,东与琉璃河二街村接壤;西接韩村河镇西东村,南接河北省东杨户屯村及本镇白庄村,北邻石楼镇吉阳村。该村位于大石河与挟括河之间平原地带。村域内有京保公路、岳李公路、房琉公路、琉周铁路从村内通过。
该村是琉璃河镇对外的一个门户。村域土地面积4.3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135亩。现有1159户、2638人。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辖李庄、三合庄、王家场3个自然村。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农作物以产小麦、玉米、水稻、花生为主。1939年、1951年、1963年、1976年、1977年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水灾, 2008年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976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0219元。 |
三街村 |
清代已成村,原名燕北店,后因河更名琉璃河三街。该村位于镇域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东邻平各庄村,西接二街村,南与河北交界,北邻刘李店村。村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共有620户,1458人,村民均为汉族人,农业人口463人。村处平原,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全村共有耕地817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 19166万元.人均纯收入10027元。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务室1 所。
|
二街村 |
清代已成村,原名燕北店,后因河更名琉璃河二街。该村位于镇正南方向,与河北省交界,素有首都南大门之称。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东邻三街村,西接李庄村,南交白庄村,北邻洄城村。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有707户,1520人,汉族人,农业人口 1018人。村处平原,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全村共有耕地 1119亩。有小学1所,医务室1所。2008年二街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931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1505元。
|
古庄村 |
|
常舍村 |
唐代已成村,名长社邑,后演变为今名。位于该镇东南部,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辖常舍、太平庄、四间房3个自然村。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14亩,总人口1659人,644户;村址海拔约31米。产小麦、玉米、杂粮,产梨等果品。有小学1所。村东曾出土辽金时期的砖、六耳锅等文物。村中原有三官庙,解放初拆除。1924年、1939年常舍遭洪灾;1952年蝗灾;1962年旱灾。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该村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由1978年年产900吨到2008年的2340吨,年均增长8.6%。从1978年到2008年,农民收入增长了20倍。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80万元,人均收入6960元。 |
八间房村 |
清后期成村。嘉庆六年(1801年)小清河洪水泛滥,冲毁涿县刘国子村所辖的义和庄,后有八户村民北迁至此,重建家园,因最初只有八间房舍,村因此为名。位于房山区东南隅,东濒小清河,西邻薛庄村,北邻四间房村。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村处小清河西岸洼地,村址海拔30.6米。村落不大,略呈扇形。土壤为潮土。村域面积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7亩,园地45亩,林地280亩,水田300亩。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产梨、桃等果品。总人口200人,共71户。1939年遭严-灾,房倒屋塌,损失巨大;1976年唐山地震时,老、旧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歪斜、裂缝,甚至倒塌。2008年村营业收入达3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50元。
|
薛庄村 |
|
北白村 |
|
南白村 |
|
保兴庄村 |
|
路村村 |
|
西南召村 |
|
东南召村 |
|
西地村 |
|
西南吕村 |
|
贾河村 |
|
石村村 |
|
窑上村 |
|
务滋村 |
|
万里村 |
|
肖场村 |
|
任营村 |
清代成村,初名茅草营,因地多生茅草而得名,后因村民多任姓改名。位于镇东北部,北与长阳镇接壤,东为永定河与大兴区相邻。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产小麦、玉米、杂粮等粮食,产西瓜等果品。有小学1所。1924年、1929年、1939年因永定河泛滥而遭受水灾,土地被淤盖厚层沙土。为避水患,民房皆建于高台上。村有耕地面积750亩,人口560人,164户。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470元。 |
官庄村 |
|
小陶村 |
|
大陶村 |
|
韩营村 |
|
五间房村 |
|
赵营村 |
清代成村。因姓得名赵家营,后永定河决口将赵家营冲没,灾后又有汪、郭二姓人家复于此安家落户,村名不改,后称赵营。位于镇东南,东紧邻永定河,西2公里为西场村,西南1.2公里为任营村,西北1.5公里为公议庄村。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村傍永定河西岸,村址海拔36.5米。产小麦、玉米、杂粮等粮食,产西瓜等果品。全村共有61户,210人。村面积0.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0亩。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0万元。 |
辛庄村 |
清代成村,因与鲍庄近在咫尺,初名新鲍庄,是由鲍庄村民移居成村,后改名辛立庄,后复更名为辛庄村。位于镇东南部,东南3公里至韩营村,东北邻鲍庄村,西南2公里为官庄村,西北1.5公里为小陶村。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全村172户,人口512人,面积为0.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534亩,果树面积为700亩。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村处永定河与小清河间平原上,村址海拔33米。村落长方形,主街东西向。土壤多沙土。果产以梨和西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杂粮。有小学1所。该村多受永定河泛滥之害,土地淤积多层沙土。为避水灾,村民建房皆筑高台基。
辛庄村的主要经济是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其中以农业和林果业为主。2008年全年总收入为19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24元。 |
东南吕村 |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