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房山区 >> 拱辰街道 >> 行宫园社区

行宫园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行宫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行宫园社区简介

  行宫园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北部,东临吴店村,西接拱辰北大街,南临政通路,北接黄辛庄村,面积26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4192户,人口总数1.3万人,汉族占99%。其中男0.67万人、女0.63万人、育龄妇女0.23万人;60岁以上老人0.26万人、百岁老人0人;低保人员为12人,待岗人员为23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200人,残疾人为46人。
   社区建于1994年(年代、朝代),因历史传说得名。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2009年有党员344名,下设21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25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51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行宫园社区二里14号,邮政编码102488,电话89355701。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50平方米。
   社区有腰鼓队、巡逻队、门球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57栋,310个楼门。分为一里、二里、三里、四里。社区有篮球场1处,健身园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人口学校、消费教育学校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102个。主要有1个物业公司、3个超市、3个银行、2个移动通讯营业厅、1个邮局、2个饭店、1个市场、1个幼儿园、1个小学、1个中学、15个副食店、10个房地产中介等。
  社区特点人口众多、人员密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2003年以来曾获得北京市健康社区、北京市绿色社区、北京市商业示范社区、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房山区文明社区、房山区奥运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10111011 102488 -- 查看 行宫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行宫园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行宫园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罗府街社区

  罗府街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西南部,东临拱辰南大街,西接西潞南大街,南接大南关村,北临良乡中路。东起拱辰南大街,西到西潞南大街;南起大南关村街,北到良乡中路街,呈东西窄、南北长的条块形状,面积0.18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1400多户,人口总数3500人,民族有汉、回、满等。其中男1688人、女1608人、育龄妇女1007人;60岁以上老人344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为45人,待岗人员为49人,外来务工人员为50人,残疾人为43人。
   社区建(形成)于2002年(年代、朝代),因罗府街而得名。
   现社区2002年由四街社区、五街社区、南关社区3个社区合并而成。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3年,2009年有党员85名,下设11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2009年下设1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5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良乡西潞南大街0号,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82072。居委会办公用房为5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22栋,80个楼门,平房 排。分为25院、院。居民为供电公司、良乡家具厂、良乡毛纺厂、良乡中心幼儿园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12个。是2个超市宾馆、6个营业部、3个饭店和1个幼儿园。
   社区特点:罗府街社区横跨四个行政村,楼房、平房混杂,农民、居民混居,正处于老旧小区拆迁改造时期。人户分离严重造成管理困难。
  

一街二社区

  一街第二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南部,东临昊天大街,西接拱辰南大街,南接良乡中学,北至良乡中路。东起昊天大街,西到拱辰南大街;南起良乡中学南关东路,北到良乡中路街,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状,面积0.15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758户,人口总数2653人,民族有汉、回、满等。其中男1人、女1人、育龄妇女455人;60岁以上老人73人、百岁老人0人;低保人员为53人,待岗人员为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303人,残疾人为26人。
   社区建(形成)于2002年(年代、朝代),因一街村转制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2年,2009年有党员43名,下设0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年,2009年下设10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东秀街四巷东侧,邮政编码102401,电话51138686。居委会办公用房为35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5 栋,28个楼门,平房256排。社区有健身场2处,还有室内健身房2个、图书室1个。
  社区内现有3个处级单位、6个公司、4个超市、1个宾馆、20个饭店、1个酒楼、2个市场、1个小学、1个中学等。
  

修造厂社区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北部,东临京广铁路、良乡火车站,南至多宝路、北关东路,西毗拱辰大街,北起送变电公司,面积0.2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3234户,人口总数9275人,民族有汉族、满族、藏族、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中男5093人、女4182人、育龄妇女1987人;60岁以上老人1752人、百岁老人1人;低保人员为52人,残疾人为83人。
   社区党总支成立于2009年,2009年有党员545名,下设5个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2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4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繁华巷11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76002。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2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56栋,230个楼门,平房1排。分为花园巷、四合巷、建设巷、新建巷、统建楼、一号院。居民多为北京电力设备总厂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健身场4处,健身园1个,篮球场3个,门球场4个。还有室内健身房1处、图书室1处等。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书画班、社区艺术团。
   社区内现有单位2个。主要有1个处级单位(北京电力设备总厂)、1个中学(电业中学)。
   社区特点安全、方便、优美、和谐。1998年以来曾获得首都文明居民区荣誉称号(全国、市、区)。
  

行宫园社区

  行宫园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北部,东临吴店村,西接拱辰北大街,南临政通路,北接黄辛庄村,面积26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4192户,人口总数1.3万人,汉族占99%。其中男0.67万人、女0.63万人、育龄妇女0.23万人;60岁以上老人0.26万人、百岁老人0人;低保人员为12人,待岗人员为23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200人,残疾人为46人。
   社区建于1994年(年代、朝代),因历史传说得名。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2009年有党员344名,下设21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25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51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行宫园社区二里14号,邮政编码102488,电话89355701。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50平方米。
   社区有腰鼓队、巡逻队、门球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57栋,310个楼门。分为一里、二里、三里、四里。社区有篮球场1处,健身园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人口学校、消费教育学校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102个。主要有1个物业公司、3个超市、3个银行、2个移动通讯营业厅、1个邮局、2个饭店、1个市场、1个幼儿园、1个小学、1个中学、15个副食店、10个房地产中介等。
  社区特点人口众多、人员密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2003年以来曾获得北京市健康社区、北京市绿色社区、北京市商业示范社区、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房山区文明社区、房山区奥运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西北关社区

  西北关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中部,东临拱辰大街,西接西潞大街,南接良乡医院,北至京周公路。面积3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699户,人口总数1699人,民族有汉、回、满、蒙古等。其中男698人、女1001人、育龄妇女600人;60岁以上老人85人;低保人员为23人,残疾人为21人。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3年,2009年有党员38名,下设3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1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拱辰街道月华大街8—A2层,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52151。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0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4,14个楼门,平房70个院子。社区内现有1个小学
  

文化路社区

  文化路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中心部,东接京保路,西临拱辰大街,南接良乡中路,北至北关东路,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形状,面积0.25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2075户,人口总数6725人,民族有汉族、回族、朝鲜族等。其中男3426人、女3299人、育龄妇女906人;60岁以上老人1896人;低保人员为13人,待岗人员为16人,外来务工人员为84人,残疾人为67人。
   社区建(形成)于1980年(年代、朝代),因文化路大街得名。
   现社区2001年由二街居委会、聪慧小区居委会合并而成。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80 年,2009年有党员216名,下设10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 1980 年,2009年下设18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43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北后街4号,邮政编码 102401,电话69364025。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10平方米。
   社区有居委会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计划生育志愿者服务队。
   社区内有楼房21栋,105个楼门,平房10排。分北后街、东礼胡同、良乡中路、文化路一二三巷、达礼胡同、文化路18排、20排。居民为社区散户及北京市良乡监狱、房山区第二干休所、 液化气公司、储备厂、房山卫生局、良乡医院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门球场1处、图书室1间、居民活动室1间。
   社区内现有单位25个。主要有1个集贸市场 ,1个营业厅、2 个饭店、1个幼儿园、1 个网吧、1 个药店、1个社区医疗站、8个理发店、5个小食品店、 1个熟食店、1个小吃店、1个儿童服装店、1 个通讯器材店。
  社区有市级古树国槐文物古迹。
   社区的特点是社区共建。2008年以来曾获得首都文明社区、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首都志愿者奥运好团队、北京市社区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北京市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北京市健康社区、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先进单位、北京市先进社区治保会、房山区先进社区居委会、房山区信访先进单位、房山区奥运培训工作先进社区、房山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房山区和谐社区单项奖、房山区优秀社区党支部、房山区先进社区治保会、房山区妇联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伟业嘉园社区

  伟业嘉园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部,东临阳光大街、烈士陵园,西临昊天公园,南接良乡东路,北接306部队。东起伟业嘉园东里,西到伟业嘉园西里办公区 ;南起良乡东路,北到306部队,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形状,面积为0.27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为2031户,人口总数7108人,民族有汉、回、满、维吾尔族等。其中男3909人、女3199人、育龄妇女1759人;60岁以上老人604人、百岁老人0 人;低保人员为6人,待岗人员为8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68人,残疾人为4人。
   社区建(形成)于2000年(年代、朝代),因开发建设得名。
   现社区是2009年通过选举产生而成的社区。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9年,2009年下设8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1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伟业嘉园西里5号楼西侧平房小院,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77353。居委会办公用房为320平方米。
   社区有舞蹈队、太极拳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36栋,83个楼门,平房2排。分为伟业嘉园西里院、伟业嘉园北里院、伟业嘉园东里院。居民为航天三院、原子能研究所、军人、燕化公司、个体公司、理工大学、重型机械厂、公路局、交通局、良乡附中学校、良乡医院、房山中医院 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人。
   社区有健身场2 处,健身园1个。还有室内健身房1、图书馆1个。社区内现有单位7 个,其中有2个公司、2个超市、1个饭店、1个酒楼、1个幼儿园等。
   社区特点新社区基础信息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居住人员情况复杂,但是居委会勤奋务实、团结互助、优势互补、执行力强。
  

送变电社区

  北京送变电公司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北部,东接京广铁路,西临京周公路,南临北京电力设备总厂,北至吴店土地。面积为0.55214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3088户,人口总数7355人,民族有汉、满、回等。其中男3828人、女3527人、育龄妇女703人;60岁以上老人998人、百岁老人0人;低保人员为39人,待岗人员为9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81人,残疾人为97人。
   社区建(形成)于2000年(年代、朝代),因改建社区得名。
   现社区2000年由送变电社区、技校社区、电力研究所社区等3个社区合并而成。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54年,2009年有党员134名,下设2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0年,2009年下设22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52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良乡明源北街1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51040-3687。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50平方米。
   社区有计划生育委员会、养犬自律会、治安协调委员会、老年协会、红白事协会等群团社会组织。社区内有楼房41栋, 198个楼门,平房42 排。分为建华路院、明源西巷院。居民为北京送变电公司、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3场4处,健身园4个。还有室内健身房2168平方米、图书室2处。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老年诗社、京剧组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3个。主要有1个局级、2个处级、4个公司、2个超市、2个礼堂、1个宾馆、3个营业部、3个饭店、1个市场等。
   社区曾居住过李鹏同志。社区特点依靠企业型社区。曾获得市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科技示范平安社区荣誉称号。
  

三街社区

  三街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西部,东接拱辰南大街,西临西潞北大街,南接良乡中路,北至北关西路。呈正方形形状,面积1.5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807户,人口总数2299人,民族有汉、满、回族等。其中男1124人、女1195人、育龄妇女693人;60岁以上老人403人、百岁老人0人;低保人员为81人,待岗人员为95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13人,残疾人为45人。
   社区建(形成)于60年代(年代、朝代),因地处良乡三街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0年,2009年有党员92名,下设4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2009年下设1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房山区良乡西潞北大街63号院4号楼1层,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77040。居委会办公用房为8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18栋,40个楼门,平房13排。分为路家胡同、后井、拱辰星园、中铁十四局、干休所、良乡二中家属楼等。居民为中铁十四局、房山区工业总公司、良乡第二中学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健身园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歌咏队、舞蹈队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10个。主要有1个局级、1个超市、0个礼堂、2个宾馆、3个饭店、1个市场、1个幼儿园、1个中学等。
   社区曾居住过燕子李三等人(对历史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社区特点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老龄化严重、大部分住宅区无物业公司卫生差、团结互助、两委班子凝聚力强。
  

长虹社区

  长虹社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始建于1996年5月,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现有居民住宅楼19栋,1254户,3800人。
  社区设有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办公室管理机构。同时设有警务工作站、消防工作站、劳动和社区保障工作站、城管社区服务工作站和流动人口工作站,文化活动室1个,健身活动场1个。
  社区党支部由3人组成,共有0党员157人。居委会由7人组成,有楼长19人,居民代表30人,社区顾问小组1个,老年门球队2支,志愿服务队6支、便民服务点(包括百货、餐饮、送水、理发、医疗、缝纫)等10余个。
  居委会、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号召广大居民共建和谐社区,2006年长虹社区被首都精神文明办评为首都绿色社区。
  

梅花庄社区

  梅花庄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部,东接梅花庄新村,西临电力设备总厂,南接昊天塔,北接北方温泉会议中心。东起梅花庄新村街,西到电力设备总厂街;南起昊天塔街,面积0.819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362户,人口总数803人,民族有满汉等。其中男416人、女387人、育龄妇女226人;60岁以上老人115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为12人,待岗人员为1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0人,残疾人为15人。
   社区建(形成)于1953年(年代、朝代),据村里的老人讲,有一户人家名叫王振,家中有一片果园,果园里自然长出了一棵梅花树,所以取名为“梅花庄”因此 得名。
   现社区2001年由火车站社区、梅花庄社区、等2个社区合并而成。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53年,2009年有党员33名,下设3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3年,2009年下设10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0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梅花庄2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1353594。居委会办公用房为45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4栋,15个楼门,平房32排。分为火车站南北院、火车站东院。社区有图书室1个。社区内现有单位4个。
  

玉竹园社区

  玉竹园社区居委会概况
   玉竹园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部,东临东杨庄村,西临榄秀北大街,南临长虹东路,北临七机部。呈东西方向、南北座落的长方形状,面积约150亩。
   社区常住居民1296户,人口总数4000余人,民族有汉、回、满等。其中男2000余人、女2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百余人、百岁老人暂时没有;外来务工人员为100余人,残疾人为约8人。
   社区建于2000年,因社区地势环境好竹子多而得名。
   社区党支部尚未成立。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9年,2009年下设1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玉竹园小区B5号楼东侧,邮政编码102438,电话89378003。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90平方米。
   社区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22栋,109个楼门,一个物业平房,2个配电房,2个水泵房,一排车库,一排底商。
   社区有2个活动场所。还有室内健身室1个、图书室1个等。社区有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舞蹈队、模特队等。
   社区特点文化生活好、地理位置好、楼房格局好
  

鸿顺园社区

  鸿顺园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南部,东接大学城,西临瑞雪春堂小区,南临常庄村,北接昊天中学。东起揽秀大街,北到长虹东路大街,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形状,面积0.5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1460户,人口总数4380人,民族有汉、回等。其中男2000人、女2380人、育龄妇女919人;60岁以上老人241人、无百岁老人;待岗人员为2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8人,残疾人为2人。
   社区建(形成)于2001年(年代、朝代),因新建小区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5年,2009年有党员63名,下设6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5年,2009年下设13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5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鸿顺园小区售楼处,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88836。居委会办公用房为8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28栋,125个楼门。社区有健身园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6个,是1个公司、3个超市、1个营业部、1个饭店。
   社区特点花园式绿色小区。2005年以来曾获得首都文明社区、健康社区等荣誉称号(全国、市、区)。
  

昊天社区

  昊天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东部,东临东关村,西临京保路,南接石油公司,北接修造厂。东起昊天大街,西到多保路;南起107国道,北到修造厂,呈东三角形状,面积13万平方米。
   社区常住居民1301户,人口总数3900人,民族有汉,满,回等。其中男1862人、女2038人、育龄妇女700人;60岁以上老人105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为19人,待岗人员为60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0人,残疾人为21人。
   社区建(形成)于1995年(年代、朝代),因昊天塔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2年,2009年有党员138名,下设1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2009年下设19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昊天大街114号院,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67159。居委会办公用房为30平方米。
   社区有合唱队、门球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19栋,106个楼门,平房4排。居民为财政局、区工业公司、陶瓷厂、幼儿园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活动场1处,健身园1个。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老年活动队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1个系,幼儿园一个
  

飞机场社区

  飞机场社区居委会概况
   飞机场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最北部,东临拱辰街道黄辛庄村 ,西临西路街道顾村,南临拱辰街道渔儿沟村,北临丰台区贺照云村。面积8万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372户,人口总数1120人,民族有汉、回、满、亿佬族等。其中男618人、女502人、育龄妇女295人;60岁以上老人59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为1人,待岗人员为9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人,残疾人为8人。
   社区建于1990 年 ,因有驻军部队飞机场得名。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5 年,2009年有党员19名。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8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1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房山区拱辰北大街41号,邮政编码102443,电话66975655。居委会办公用房为7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10栋,36个楼门,平房4排。分为5个家属院。 居民为91395部队、海军807厂、海军航材库、海翔饮料厂、国家体委装备库储运部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健身场3处, 还有室内健身房1 处。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 、台球室、舞蹈队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5个,1个幼儿园 。
   社区特点安全、文明、和谐、绿化美化。曾获得北京市首都绿色社区、房山区平安社区荣誉称号。
  

长虹北里社区

  长虹北里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西南部,东良乡中学,西毗佳美盛市场,南至长虹东路,面积0.053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1254户,人口总数3800人,民族有汉、回族等。
   社区建(形成)于1997年(年代、朝代)。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97年,2009年有党员163名,下设10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7年,2009年下设10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9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长虹小区院内,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64044。居委会办公用房为8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19栋,105个楼门。
   社区有健身场1处, 剑拳队、门球队等文体活动队。
   社区特点2006年曾获得首都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全国、市、区)。
  

北关东路社区

  北关东路社区居委会概况
   北关东路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中部,东接京广铁路,西临拱辰大街,南临良乡中路,北接海军10号院。东起东关街,西到拱辰大街;南起良乡中路,北到海军大院,呈东西宽、南北狭长的刀把形状,面积0.73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2357户,人口总数6739人,民族有回、满、汉三个民族。其中男3281人、女3458人、育龄妇女1311人;60岁以上老人879人;低保人员为40人,待岗人员为16人,外来务工人员为548人,残疾人为79人。
   社区建于2002年,因居委会办公地点坐落在北关东路南侧而取名。
   现社区2002年由城东路、北关东路两个居委会合并而成。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1978年,2009年有党员335名,下设13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78年,2009年下设2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54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拱辰街道文化路87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53425。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26平方米。
   社区有舞蹈队、太极拳队、篮球队、乒乓球队、门球队、棋牌队、合唱队、艺术团、治安志愿者队伍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43栋,159个楼门,平房9排。分为13个院。居民为区水务局、原工业总公司(轮胎厂、文具厂、鞋厂、焊条厂、雨衣厂、招待所)、商业系统、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石油公司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健身场两处,室内健身房1处,图书室1个。社区有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活动中心、消费教育学校、老干部社区大课堂。
   社区内现有单位9个。主要有1个处级、2个公司、1个超市、2个营业部、2个饭店、1个酒楼。
   社区属于老旧小区,破产企业职工多,离退休老人多,-多。社区居委会从环境整治入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搞活动,聚民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节节有演出。目前社区管理有序、设施完善、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文明祥和、居民安居乐业,呈现了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曾获得全国科普社区、全国社会救助示范社区、北京市先进居委会、北京市健康社区、北京市社会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房山区和谐社区、十星社区等荣誉称号。
  

拱辰北大街社区

  拱辰北大街社区居委会概况样式
   拱辰北大街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北部,东接行宫小区,西临鱼儿沟,南接区政府,北临飞机城社区。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形状,面积0.67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1075户,人口总数3000人,民族有汉族等。其中男817人、女812人、育龄妇女510人;60岁以上老人167人、无百岁老人;无低保人员,待岗人员为9人,外来务工人员为102人,残疾人为7人。社区建(形成)于1997年(年代、朝代),因拱辰北大街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93年,2009年有党员73名,下设13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0年,2009年下设9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9名。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拱辰北大街社区院内平房,邮政编码102488,电话89359335。居委会办公用房为36平方米。
   社区有太极队、门球队、养犬自治、会计划生育宣传队、义务巡逻队、等群团社会组织。社区内有楼房22栋,93个楼门,平房1排。其中有中国人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社区有健身园1个,敬老院。还有室内健身房、图书室、温馨家园等。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7个。其中有3个超市、1个宾馆、3个饭店、
   社区特点干净整洁,民风淳朴,安定和谐。2007年以来曾获得北京市绿色小区,北京市花园式小区荣誉称号。
  

拱辰大街社区

  拱辰大街社区居委会概况
   拱辰大街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中部,东临修造厂八区,西接拱辰大街,南临良乡中路,北接京周公路。呈东西窄、南北宽的长方形状,面积0.36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836户,人口总数2732人,民族有汉、回等。其中男1378人、女1354人、育龄妇女527人;60岁以上老人641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为11人,待岗人员为13人,外来务工人员为45人,残疾人为42人。
   社区建(形成)于80年,因公路得名。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1981年,2009年有党员178名,下设8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81年,2009年下设12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3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拱辰大街48-50号楼院内,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53423。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80平方米。
   社区有合唱队、门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志愿者服务队、模特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23栋,57个楼门。居民为教委、体育局、工业总公司、汽运十一厂、良乡中学、电力研究所、药材公司、粮油贸易公司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活动场1处,健身园2个,图书室1个等。社区还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二胡队等。
   社区内现有单位2个是2个处级单位。
   社区特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2000年以来曾获得北京市先进社区居民委员会、首都绿色社区、北京市精神文明优秀宣传栏、房山区和谐社区、房山区文明社区荣誉称号(全国、市、区)。
  

电建社区

  电建社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北部,东接房山区体育总局 ,西临华典家园,南临电业学校 ,北 接首师大附属学校。东起昊天大街,西到拱辰大街;南起北关东路街,北到京周公路街,呈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状,面积0.83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631户,人口总数1574人,民族有汉、满、回等。其中男 797 人、女 777 人、育龄妇女 256 人;60岁以上老人265 人、无百岁老人 ;低保人员为 17 人,待岗人员为 5 人,残疾人为 44 人。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8年,2009年有党员120 名,下设 4 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下设11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21 名。社区特点居家养老、氛围融洽、环境优美 、治安良好。03年以来曾获得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首都绿色社区、北京市节水型小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荣誉称号。
  社区结构 -
  社区形成于1975年,因单位所在地而得名。 现社区03年由电建社区、一万米平房社区。2 个社区合并而成。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良乡体育场路26号院 。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0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15 栋,55 个楼门。分为南北院。社区有活动场2处,健身园1个。还有室内健身房1个、图书室 1个、温馨家园1个等。社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歌咏队、英语班、书画班、老年诗社、健康大课堂等。社区内现有单位 1 个。1个公司、1个宾馆。
  

三街第二社区

  三街第二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西部,东临二街,西接西潞园,南接四街,北至西北关。东起拱辰南大街,西到西潞北大街;南起良乡中路街,北到北关西路街,呈东西长、南北宽相等的正方形形状,面积0.07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660户,人口总数1490人,民族有回、汉等。其中男682人、女808人、育龄妇女502人;60岁以上老人225人、;低保人员为10人,待岗人员为115人,残疾人为19人。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_2000___年,2009年有党员33名,下设1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0年,2009年下设12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2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北关西路18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66505。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00平方米。
   社区内有楼房8栋,30个楼门
  

一街社区

  一街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的南面,东临昊天大街,西临拱辰南大街,南接长虹东路,北接良乡中路。共有9个楼房院落19栋楼房和35个平房院落,面积0.75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1643多户,人口总数4923人,民族有汉、回、满蒙等。其中男2513人、女2410人、育龄妇女1200人;60岁以上老人456人;低保人员为13 人,待岗人员为15人,外来务工人员为55人,残疾人为25人。
   社区建(形成)于1985年(年代、朝代),社区党支部成立于1990年,2009年有党员95名,下设2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85年,2009年下设15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1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房山区拱辰街道长虹东路18号玉竹园一里畅龙苑小区4-1-102号,邮政编码102488,电话69387001。居委会办公用房为150平方米。
   社区有合唱队、门球队、养犬自律会、志愿者组织、书法绘画小组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19栋,58个楼门,平房分为35院。居民为邮政局、工业公司破产失业企业、良乡一小、良乡中学、良乡昊天学校、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图书室一个。社区内现有单位4个。其中有1个超市、1个幼儿园、1个小学、2个中学等。此外还有1处文庙。
   社区特点:一街社区横跨四个行政村,楼房、平房混杂,农民、居民混居,正处于老旧小区拆迁改造时期。人户分离严重造成管理困难。2007年以来曾获得首都绿色社区、北京市健康社区、房山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宜春里社区

  宜春里社区位于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北部,东接拱辰大街,西临西潞大街,南临良乡医院,北至京周公路。东起拱辰大街,西到西潞大街;南起良乡医院北街,北到月华大街,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状,面积7.5万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2110户,人口总数4876人,民族有汉、回、满、维吾尔族等。其中男2470人、女2406人、育龄妇女1203人;60岁以上老人829人;低保人员为7人,待岗人员为16人,外来务工人员为836人,残疾人为29人。
   社区建(形成)于八十年(年代、朝代),因开发建设得名。
   现社区2003年由宜春里居委会、电力研究所家委会、拱辰西里居委会、欣月家园二号院1号楼等4 个居委会合并而成的社区。
   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成立于2001年,2009年有党员200 名,下设11 个党小组(支部)。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0年,2009年下设1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43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宜春里社区10号,邮政编码102401,电话69353424。居委会办公用房为210平方米。
   社区有夕阳红秧歌队、老年门球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社区棋牌队、乒乓球队、等群团社会组织。
   社区内有楼房23栋,95个楼门,平房3 排。分为电力研究所院、拱辰西里院。居民为区建委、拱辰街道办事处、工商分局、食品公司、轮胎厂、雨衣厂、蚕种场处、良乡医院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干部。
   社区有健身场2处,健身园1 个,还有室内健身房1。。
   社区内现有单位1 个。主要有1个公司,1个饭店、1个酒楼、1个市场、个幼儿园、1个小学。
   社区曾居住过任振秋、唐淑荣、张英、张耀春等人(对历史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社区2008年10月14日曾发生过接受全国创卫专家健康教育检查。
   社区特点老社区没有物业、基础设施薄弱、急难险重事情多、老年人多、孝亲敬老活动多。党支部有凝聚力、居委会勤奋务实、团结互助、优势互补、执行力强。2005 年以来曾获得首都绿色社区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 、优秀科普示范区、先进社区居委会 、健康型社区 、首都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梅花庄村

  梅花庄村
   梅花庄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东北1公里处是长阳镇小西庄,西面紧邻良乡火车站,南1公里处是良乡昊天塔,北为后店。由梅花庄和塔洼两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曾有一座古庙,名为寿因寺,0时被毁,仅存寿因寺、三教寺石碑两块。梅花庄土地贫瘠,为岗坡地,农业种植以白薯、小麦、玉米为主。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1975年,创办第一个企业,耐火土厂。先后成立村办企业有钢木加工厂、绣花厂、电镀厂、五金文具厂,1988年村办企业总产值10万元,后先后停产倒闭。1997年至1999年成功打出两眼温泉井,从此发现梅花庄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下150米可见温泉,水温达42摄氏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仅含氟高,其余均符合饮用水标准。2001年,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硬化村中所有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全村低压整改,大街小巷安装路灯;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管线,从修造厂引水入村,解决了有史以来没水吃的困境。同年在村中小学校内建设了一个温泉浴池,村中55周岁以上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常年免费洗澡。同年,村集体开始为村中55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补贴,每人每月60元并逐年递增。2002年,集体投资500多万元在寿因寺旧址上建设一个占地4000平米的室内温泉游泳馆。2005年,集体以市政道路拆迁为契机,统一规划、统一运作,在村东自筹资金1.2亿元建设了4栋村民回迁楼。回迁楼总占地51.47亩,与原来的300多亩住宅用地相比大大节约了土地,总建筑面积54521平米,540套住房,全部用于村民回迁,商业楼、配电室、消防、物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9月,梅花庄整村东移,在全区率先实现一次性整体回迁,成为社区型新农村的典型。2008年建成东区文体中心,并逐步实施以商养农。2008年村集体收入12500万元,人均收入11000元。
  

渔儿沟村

  渔儿沟村
   渔儿沟村位于良乡卫星城中心,距房山区政府西约800米,距京石高速路出口约1000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村总面积0.86平方公里,人口400多户,1000多人。随着区府东移和卫星城的发展建设,村中土地基本被征用和占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村走出了一条“服务卫星城、加强村政建设、进行危房改造,招商引资,使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村民共同致富”之路。
   渔儿沟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代,村东与行宫接壤,历来是帝王将相南巡必经之路,自古就有皇差大道之称。村西有用烟火为皇帝报信的墩台,已年久无存。自2001年,以梁志全同志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不辜负村民及上级领导的信任与期望,为发展经济,村里自筹资金建起了建材厂,当年获利17万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至2004年,按照卫星城发展规划,村里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先后建起了60000多平米的商住楼,获得利润700多万元。

   党支部先后治理了三条大沟,自投资金10万元,对横卧东西仰面朝天的一条300米长、5米深、2米多宽的“龙须沟”进行了治理,铺设管道,填沟盖土30000多方,上面栽花植树,建起街心花园。另一条由南到北的一段1000多米长的污水沟经多次与友邻单位协商,由他们出资60万元进行了彻底治理。还有一条防洪沟,领导班子争取到政府投资50万元加固了长期使人揪心的防洪大堤工程,保证了汛期的安全。投资15万元,修建、硬化村级柏油路1500米,粉刷街道墙壁4600平方米,建起了街心公园,绿化高速路两侧160米以及物业小区等近二百多亩,植树12000棵,地柏、龙爪槐、梧桐、紫金花等花木15000株。人均绿化面积达270平方米。沿街造景,临街户户门前有花池。
   为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2005年,村中又筹划兴建了两条13400多平方米商业街。商业街的建成,不仅繁荣了我村市场经济,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还能安排部分村民就业,最重要的是每年能为集体增加50多万元的租赁收入。自2001年,全村被转为小城镇户口后,村里自筹资金近800万元,在全区率先解决了村民的安置费和养老金问题,为男16—58周岁,女16—48周岁村民发放了安置费;为男59周岁以上,女49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300元,全村村民每人每月发放粮食20多斤。让百姓亲身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彻底打消了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村民凡考上大学的,村里对每人奖励1000-2000元,个别困难者还适当给予补助。为使本村村民的子女入托方便和从小就能接受良好教育,2003年初党支部村委会在村中建成15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引入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双语艺术幼儿园。
   优越的发展环境和“以人为本,诚信立业,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村投资兴业。几年来,在村中注册企业达到100多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亿元,解决村民就业60%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上缴国家税收逐年翻倍增加,2008年再次超额完成全镇最高税收任务2000万元。
   几年来,村中先后进行了四期危旧房改造,为村民建起了回迁楼,共7.7万平方米,80%的村民迁进新居。2006年响应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又建起了3000多平米,170多栋的高档村民住宅,修建五条总长约2000米,平均宽度8米的高档次公路。这些不仅改变了渔儿沟村的整体形象,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为集体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几年来,该村连续获得了 “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首都精神文明村”、“市交通文明村”、“市先进村委会”、、“北京市敬老先进村”,区级“五好村党支部”、“文明村标兵”、“富民先进村”、“体育工作先进村”、“红旗单位”“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体育健身示范村”等荣誉百余项,收到村民和各级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摆满了村委会的荣誉室。
  

于管营村

  于管营村
   明以前成村,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相传原名李家寨,清代名鱼贯营、鱼管营,当因该村河沟水塘多有鱼而改名。近谐音成于管营。曾有刘墉断李家案之传说。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东南1.8公里时梨村,东北22公里即长阳镇水碾屯,西1公里为徐庄。村处平原,村址海拔39.8米。村中土壤多沙土及黏砂。辖域面积19.43平方公里,有843户,1284人,姓氏以邬、田、王、于为主,村民均为汉族。产梨、苹果等水果。全村现在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40%,全村小汽车达到100多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管营村响应党的号召,在1983年实现了土地分配到户。由过去的生产队种植改为一家一户种植口粮地。当时该村有水稻、小麦、玉米等杂粮。到1986年土地收回集体统一管理为农场形式。大部分村民为了搞活经济都从事了个体经营、运输、建筑、养殖等行业。也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
  2003年全村各业总产值4111万元,人均收入8208元。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并有老年活动站、篮球场、台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
   村集体在1986年让全村农民吃上放心水,改变了以前村民用扁担担水、手动压水的方式,全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方便的吃上了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
   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村内街道全部硬化总长达3000米,村民出行非常方便。村内街道安了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间行走问题。
   2000年房山区筹建高教园区,该村属于征地村之一,为响应政府,村整体迁出。由于没有土地可种,村集体研究决定,每个人每季度发放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农业户的老年人每年由村集体发放2000元的生活补助费。育龄妇女每年由村集体组织体检。2005年10月该村根据高教园区征地规划要求,转户老年人78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805元生活费。安置劳动力263人。由于征地,该村今后将搬迁至常庄回迁楼。
  

徐庄村

  徐庄村
   徐庄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北距东羊庄村1.2公里,西距常庄1公里,东1公里即于管营,西南2公里至官道乡(今良乡镇)鲁村。明代成村,因姓得名。村处平原,刺猬河流其西南。村址海拔39.2米。聚落呈三角形,村域面积118公顷,耕地50公顷,土质多粘沙土,有灌溉机井3眼,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1988年粮食总产量44.9万公斤。2008年,有村民372户,758人,其中有非农业人口135人。1939年遭大水灾;1972年雹灾,农作物受害严重。村办有完全小学一所,2004年合并到房山区昊天学校。当时良乡至梨村的公路穿过村中,交通较方便。后根据良乡卫星城规划,此处规划成为良乡高教园区大学城,村里的土地改变了使用性质,成为教育用地。北京工商大学2005年9月在此正式投入使用。按市政规划,村中有40余户拆迁,阳光大街由北到南50米宽的柏油路穿村而过。2008年5月1日,良乡环线1路正式通车运营,村中设有公交站点,村南白杨路和村西的揽秀大街绕村而行,村民出行十分方便。
  

辛瓜地村

  辛瓜地村
   位于房山区东部、拱辰街道西部。西北1公里为小西庄,东北1公里余为南广阳城,东南至水碾屯1.5公里。清代成村,原名恒道子,后以辛、果两姓为村中大户,改名辛果地,又讹为辛瓜地。或传原名大西庄场,后将原场院垦辟为瓜地,因改名辛(新)瓜地。村处小清河与哑叭河间,村址海拔42.5米。聚落呈方形。1990年,有村民124户,445人,另有非农业人口31人。皆为汉族。耕地742亩,哑叭河西为黄土地,河东为沙土地。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1988年粮食总产量28.1万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00公斤,玉米亩产250公斤。有果园100亩,以桃、苹果为主,其中年产桃3万公斤。1988年农业总产值40万元。村办企业有综合加工厂。镇办煤气站、物资站、蔬菜园在此。1950年建小学1所,1986年迁并南广阳城小学。有医疗卫生室。1939年发过洪水,1964年遭冰雹灾。2008年,村全农人口5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人。全农户数282户,其中非农业户口89户。全村人均收入9733元。现有活动场所: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等,图书室现存图书5000余册。全村彩电户数189户,电话户数117户,电脑户数48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432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00人。现在村交通便利,路网发达,并规划在良乡高教园区之内,共征占土地1100亩,剩余土地也列入开发区范围。辛瓜地村已经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小西庄村

  小西庄
   该村位于拱辰街道东侧,与梅花庄相连,位于梅花庄东北,辛瓜地的西方.西与阳光大街接壤,东与长于路相接,村整体位于高教园区规划内和其配套设施范围内。
   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2008年总收入2372万元.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当的富民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好处和实惠,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全村街道胡同干净整洁,再也没有脏乱差的现象,就连食用的水都是矿泉洁净水。在村民的文化活动方面就有了更大的提高,我们有自己的跳舞团体,有自己的娱乐健身场地。村民的饭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四季蔬菜、干鲜果品更是应有尽有。在住房方面,早以拆旧盖新,新房屋高大宽敞,窗明几亮,室内装修高档。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和城市一个样,就拿行来说吧,现在我们村子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大街小巷,道路畅通出行方便,公路更是修到了村口,方便大家坐车出行。在信息上我们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座机、手机家家户户都有,彩电音响、电脑、家用电器更始一应俱全,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理念都有了飞跃的质变。
   在福利方面,我们更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村民一年三节发粮发油,老年人给养老费。
  

五街村

  五街村
   五街村位于良乡老城中心,历史上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一直混居。当时共有村民600人左右。
  解放初期,该村共有土地约1000余亩。经历次规划调整到公社时期已减至740亩左右。所有土地均位于良乡城南、京保公路和良坨铁路两侧,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粮食产量最高曾达25万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街村的农业及其他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农业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抓住农闲的有利时机,平整了‘老沟’、‘马鞍地’两块土地,将占据五街大部分耕地面积的两块坡岗地,改造成了沟渠配套、浇水顺畅,适于农机操作的高产地块,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由于这两块土地的平整,也逐渐拉动了全村粮食总产的提高。
   其次,在原来仅有一项木器、包装箱厂的基础上,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多方出击,积极开发新的副业项目,寻求探索增加收入的契机.从1978年起,村里开办了洗桶厂、电器厂、纸箱厂、自行车修理铺等,虽然在施行股份制式后倒闭,但是在当时,即安排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掌握了新的技术,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也使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房山区在村里土地上建起了工业开发区和长虹居民小区,占地200余亩。现村里土地400余亩,人口640余人,至今仍为农业户口.2008税收达到800余万元,。
  

吴店村

  吴店村
   吴店村,清已成村。因临交通大道,有吴姓人家最初在此开大车店,因此得名吴店村。该村位于房山区东侧,西北0.5公里为黄辛庄,与行宫小区有一路之隔,北部紧邻龙华苑小区、房山区成教中心、北京市园林学校、电力设备研究所、修造厂。东南0.7公里即后店村。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村处平原地区,村址海拔约45米。主街为东西走向。
   吴店村原有一座古建筑(寺庙殿宇)始建朝代不明,为关帝庙,2002年9月,鉴于该村危旧房改造,确需拆除村中的关帝庙,且庙继续保存的价值也不大,且房屋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因此请示文化委员会得到拆除批示后、拆除。
   吴店村现有本村农业人口700多人,常住人口1500多人。吴店村自1997年开始实行旧村改造共建楼房12栋近6万平米。其中回迁楼3栋,村内约60%的户搬上了楼房。
   吴店村自1987年后先后建了木器厂、金属结构厂、涂料厂、食品厂等中小型企业,从而带动了农村从农业转向商业、企业的转变,推动了吴店的经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各乡办企业、村民企业无一不随之破产销声匿迹。
   自1990年后该村集中投资,大规模扩建商品房,使我村的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年租赁收入达到150多万元。
   自2000年后,村党支部经过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认真的分析,认为商业房租赁收入为村子主要的经济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吴店的发展需求,而且也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为此,该村多方筹措资金、建了日供水量1000吨的供水中心、设计供暖面积120万平米的供暖中心。收购了3500平米的集团办公楼,建了建筑面积为6000平米的花卉中心,任全胜、王忠海、顾金锁、刘清初、刘欣国、赵淑芬等区领导出席花卉中心的奠基仪式,良乡镇原镇长赵东升、副镇长郭志明在奠基仪式上讲话。目前,村内的企业每年可为我村带来350万左右的固定收入、使村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
   到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468万元,企业总收入27182.4万元,利润总额2236.6万元,工业总产值1244.8万元,财政税收25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628元。
   村民们每人每季度能领取到由村集体发放50斤米、50斤面;男60岁以上、女50岁以上每人每月领取320元退岗补助金、村集体还为全体村民出资上了农村合作医疗,村民们吃水全是免费的,住上楼房的村民取暖费享受半价优惠、物业费全免等一些列的待遇。
  该村正面临新的战略转移,推动广阳CD区项目进程、加快吴店整征整转步伐,使村跨越由村民到居民的整建制转制,进一步促成由农民转居民、由居民转股民的构想。
  

四街村

  四街村
   清已成村,因最初在此落的是一家詹姓人家,村以姓命名为詹庄。詹庄村后划分为二街村、四街村、五街村。四街村位于拱辰街道办事处西部,距区政府驻地2公里,距拱辰街道办事处驻地0.5公里。东临拱辰南大街,西邻西路南大街,南与五街村接壤,北临良乡中路大街。2008年村域面积97323.6㎡,聚落面积73326㎡,村集体出租房屋场地面积23997.6㎡。1984年四街村设村民委员会。2008年共有村民847户,1513人,村民为汉族、回族,97%为汉族。村处在山前残积冲积平原,2001年前,全村可耕地面积506亩。农业分为菜田、大田。菜田320亩,以种蔬菜为主,蔬菜年产量256万公斤。大田186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75000公斤。
   随着良乡卫星城的开发建设,2001年全村实现了可耕地零面积,全村户口由农业户口转为小城镇户口。本村从 1996年沿西路南大街东侧进行旧村拆迁改造开发建设,到2008年建商住楼5万㎡。集体企业有:北京华旅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亿客隆商业有限公司。年产值26003万元。村内有大型超市1处,幼儿园1所,医务室2所。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公交车连接着北京市区、房山区各乡镇村。
  

南关村

  南关村
   因地处旧良乡城南门关厢,故名。南关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地处平原,村址海拔42.1米,东邻纸房,南1公里余即大南关村,西1.5公里为苏庄,北接五街村,现归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管辖。村域面积0.5平方公里,共有农业家庭255户,村民547人,姓氏以侯、杨、张、王、孙为主,皆为汉族,另有少数胡、许姓氏回民共居与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关村的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村集体土地于土地确权时收归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村民多数转为从事二、三产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房地产开发,现南关村一期危旧房改造工程已完毕,建有嘉瑞通小区,村楼房共有9栋,村民近半数已住上回迁楼。村办企业有嘉瑞通物业管理公司,职员多为本村村民。2003年全村各业总产值8200万元,人均10042元。公路有拱辰南大街、京保路(107国道)、长虹东路,交汇于村内南关路口,同时规划中即将建设的轻轨房山线贯穿该村,并设有南关站。
  

梨村村

  梨村
   明以前成村,因多梨树,故名梨村。村处平原,为小清河与刺猬河汇流处的北三角地带,是全区著名的堤外洼地。梨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西距拱辰街道办事处驻地5公里。西北1.8公里为管营,西南为南刘庄,东邻长阳镇,南接南六环。村域面积5166.45亩。耕地面积1546亩,多沙土及粘沙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1988年粮食总产量57.8万公斤。年产果品12.6万公斤。村办企业有砖厂、运输队、饮料厂、种猪场、养鸡场等,年收入646.5万元。村办小学1所。村西旧有土地庙,已毁。
   2008年梨村共有村民1561人,766户,其中农户596户,1331人,居民户170户,230人。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到11670万元,人均收入10590元,为国家创造税收200万元。
   如今的梨村变化很大,在村内修建了敬老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各一所,还修建了环村公路,道路畅通交通便利,有公交车。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节能灯。村委会利用自己的锅炉房建了一个澡堂,免费让村民洗澡。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彦平的带领下,村两位班子处处以人为本,每年的端午节和中秋节给村民每人100元钱,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100元,还为村内初三以下的学生免费提供班车。
  

黄辛庄村

  黄辛庄村
   明已成村。相传因明代皇亲于此设立庄田得名,原名皇亲庄,后谐音更名为黄辛庄或黄新庄,位于良乡东北部,东南邻吴店,东北1.8公里是哑叭河,西南1公里为渔儿沟,北1.5公里至房山区与丰台区分界线;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迁此定居,无考。据现居村内几大姓氏族谱记载和祖先传说,闫氏、高氏为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至此,于氏为山东移民。村址地处山前平原,海拔45.4米,主街东西向,主产小麦、玉米、杂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历代良乡地区物杰、粮丰之村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建行宫一座,宫内占地40亩,坐北朝南,由三层殿亭组成,建筑宏伟,松柏参天,大殿保留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经改造后,行宫后花园,假山和几十株松柏尚存,其中最大一棵松树直径需五六个人合围,树冠之大,半亩有余,稍遇微风,松涛之声绵延数里相闻。黄辛庄行宫是良乡地区著名古迹之一,属区级文化保存单位,该行宫是清皇帝由北京去易县谒陵途中第一座行宫,往返皆下榻于此。皇差大道傍村南而过,道宽三丈六尺,路旁每隔二里设水井一座,用于皇帝钦至时黄土铺路、净水泼街、以示神圣。据传建造故宫所用巨型汉白玉石料的运输,亦靠此路在寒冬时节泼水结冰从房山石窝运至京城。黄辛庄行宫是研究清史的实物资料。
   该村由于建村较早,是良乡地区历代人口大村,村风淳朴,崇文尚武,清末民国初期即有私塾学堂,民国期间设立初级小学。解放后,一九五六年建立高级小学,如今黄辛庄学校已成为集小学、初中为一体,师资雄厚、设备齐全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村民子女大都就读于此。黄辛庄龙灯会、少林会兴起清末民初,盛极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今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村历史上也曾多次经历重大自然灾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水灾,1955年洪水过后,又蝗虫成灾,村民抵御水患,修建田埂,人工修河。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村内房屋遭受轻微破坏。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黄辛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辛庄已成为房山新城良乡组团的一部分,已成为城市中的农村,黄辛庄现已看不到农耕社会的痕迹,正步入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黄辛庄现有常住人口近三千人,流动人口近千人,其中户籍人口2963人,农业人口1861人,旧村驻民已有半数以上拆迁住楼,黄辛庄住宅小区(东里)已基本建成。不久的将来,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黄辛庄即将建成。
  

后店村

  后店村
   后店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面积约460亩,现有人口363人,村东紧邻京广铁路,东1公里是小西庄,东南0.7公里即梅花庄,西北0.8公里为吴店。相传该村于清代成村,原名后殿,因在寿因寺后面而得名,为书写方便而后改作后店。或因该村临近古代交通大道,曾有较大店家供往来行旅食宿,且地处良乡城东北,故称后店。村处平原,村址海拔47.5米。
   改革开放后,后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田地分到各家各户,家家户户有余粮。每家每户的土坯房改成了砖瓦房,不用在几口人挤在一间房中,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现在很多人都住进了楼房。村经济由以前人均年收入几百元已经增长到现在的8700元,有的人更是月收入达到了四、五千元,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村里修建了道路,告别了雨天出门难的问题。2008年,该村更是出资130多万对本村的环境进行了彻底治理,修建了环村路,对村内的道路进行从新硬化,村内胡同、房前屋后的路面也都进行了水泥硬化,路边砌了花墙,绿化美化了村中环境。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体娱乐活动,村中修建了文化大院,购置了娱乐设备,可供村民每晚进行娱乐活动,扭秧歌、跳健身操等。现在村民出行很方便,出村就能做公交车,而且很多人家里购置了小汽车。
  国家为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现在村民看病有农村合作医疗,养老有农村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村里还为老年人(女50岁、男60岁)每人每月发放330元的补贴,使村里每位老人的生活都进一步提高,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二街村

  二街村
   清已成村,因最初在此落的是一家詹姓人家,村以姓命名为詹庄。詹庄后划分为二街村、四街村、五街村。二街村位于拱辰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距区政府驻地 1公里,距办事处驻地 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东邻东关村、东羊庄村,西与西北关村、三街村,南邻一街村、纸房村,北邻黄辛庄村 。1983年4月,二街村设村民委员会。2008年底,共有村民645户,1419人。村民被分为四大片,居住分散。全村现有土地面积127.75亩。
   1993年至今,党支部利用本村的地理位置,发展商业,并进行危旧房改造,利用滚雪球方式稳步发展经济,使我村集体积累不断发展壮大。十几年来,我村先后建起了村办公楼、大中电器商业楼、云柏商业楼、拱辰家园商住楼、政通路二号院两层饭店及48号、49号、50号住宅楼、政通路二号院商住楼等。总建筑面积达90401平米,其中:商业面积33446平米,住宅面积56955平米。
   现在村内主要收入来源以租赁商业楼为主,每年加上零星租金收入可达900万元。2008年计划完成税收1100万元。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得拱辰街道先进党支部、区先进单位称号。党支部书记武亚增同志多次获得房山区劳动模范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007年获得拱辰街道经济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该村解决了多年的征地安置问题,全村已全部转为非农户户口,并按有关政策完成了安置工作。9月份全部为转非劳动力上齐社会保险。现在村内男60岁,女50岁以上老人中有106人每月可领取775元超转生活费,131人每月领取900多元退休金,并支付2万元为无医疗保险的村民上了合作医疗保险,使全村每个人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既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费问题,也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2008年上半年,经两位班子研究决定,我村将每年为村里55岁以上老人每月支付的50元生活补助增加到每月200元,并决定对本村1100多人,每人每年发放粮油补助款600元。现在每年为村民发放的福利支出约150万元。
  

东羊庄村

  东羊庄村
   明代成村。因在良乡城东,且以杨姓先居此地而得名东杨庄村,后更名为东羊庄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东邻良乡高教园区,西邻纸房村,南邻徐庄村,北邻梅花庄村。村址海拔约45米。有517户,1506人,姓氏以刘、杨、张、冯、王、陈、李为主,村民有汉族、回族。
   东羊庄村现在以第三产业基础设施租赁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已建成玉竹园小区、东羊庄新村小区,村民们已经开始入住新村回迁楼。2007年开始落实征地农转非,转非村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部分人员已享受退休待遇,超转人员按月领取征地农转非生活及医疗补助。东羊庄村东有良乡高教园区,西有昊天学校。村内已建成北京东阳大酒店、温泉游泳馆、天鸿东升商厦、芙蓉香料有限公司等企业。2007年各类企业上缴财政税收11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8926元,集体资产7500万元。东羊庄村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三产业基础设施以租赁式经营为主,坚持不出让产权,确保集体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以集体经济做后盾发展公益事业,增加村民福利待遇,以“发展维护稳定、以稳定促进发展”为宗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东关村

  东关村村况
   东关村位于房山区良乡城东门外,昊天古塔下。东南1.2公里是东羊庄,东北1.2公里为梅花庄,西南1公里为纸房村,村南通拱辰中路,村北通长于路,交通便利。辖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共有422户,920人,姓氏以刘、张、聂、彭、宋、周、常为主。村民多为汉族,一部分为满族。村址海拔41.8米。村东燎石岗上有辽建的昊天塔,又称良乡塔,高38米,平面为八角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楼阁式蓝砖塔,挺拔高耸,造型优美,古朴苍劲,为良乡城的重要标志,史书称其为“多宝佛塔”,今经重修,焕然一新。昊天塔东侧1.5公里处为烈士陵园,该陵园是为纪念在修筑(北)京原(平)铁路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的烈士们而兴建。东关村还有良好的地下水资源,千米以下水温可达70摄氏度以上。1939年发生特大水灾,1980至1982年间连遭旱灾。
   东关村土壤上坡地为黄黏土,下坡地为黑黏土,以农业生产为主,产小麦、玉米。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总产值4165万元,人均收入8500元/年,并呈递增趋势。1997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彭志山为改变东关村面貌,带领两委班子利用我村地理优势大胆创举,重修昊天古塔,得到了原良乡镇党委的高度重视,投巨资修建昊天古塔公园,占地192亩。几年来,该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实施危旧房改造,引进韩建集团投资,被批准建设经济适用房,盖起楼房,解决了部分群众住房问题。当前正准备全村转置工作,村集体每月为18周岁以上人员发放生活费,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先后建成村卫生室、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群众生活日趋富足、安康。
  

大南关村

  大南关村
   明代成村,因居良乡城南门外得名。原与南关为一个大队,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分为大南关村和南关村。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东北1公里是南关村和纸房村,村东与京广铁路相连,村西与京保公路相连,南与北京市良乡机动车检测场相连,村北部有刺猬河穿过。总辖域面积0.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140户,居民27户,小城镇7户,农业户口273人,居民人口65人,小城镇户口11人,外来人口481人。姓氏以杨、张、赵、蔡为主,村民均为汉族。
   村中有古迹“效劳台”,又称“接将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迎接兆惠富德大将军平定准葛尔回部班师归来时,皇帝行效劳礼而修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将军阿桂平定大小金川凯旋回京时,皇帝亦在此行效劳礼。现仅存汉白玉石碑和碑亭框架,呈平面八角形,碑高2.25米,宽2.25米,厚0.28米。“效劳台”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已被列为北京市二级文物,予以保护,有专人看守。1939年发生严-灾,有几户村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1955年蝗灾,1969年、1972年、1982年三次遭受冰雹灾害。1976年唐山地震时,老旧房屋多被震歪震裂。
   2008年全村共有集体企业1个,个体私营工业企业10个,建筑企业3个,交通运输户45个,商业企业10个,餐饮业2个,服务业2个。
   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04万元,企业总收入10800万元,工业总产值3900万元,利润总额820万元,上缴税金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879元。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下大力量狠抓环境治理。共投资500多万元硬化路面19条,9500平米。同时建上、下水输水管道5750米;建封闭式下水道5800米;新建停车场一处;新建健身广场一处;街道两旁摆放汉白玉石桌、椅,供村民休闲和娱乐;又购进樱桃、李子、大雪枣、大白杏、石榴、苹果、梨、柿子等精品果树5000多棵,在全村所有街道、胡同和村民家门口种植,一条街一个品种,所有果树由村委会统一管护,果实全部归村民;又种植草坪12500平米;粉刷村内各街道、胡同、每家每户的外墙面18000平米;建文化墙60块;安装太阳能路灯114盏;建数字电影院一座。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为了使其村内环境永久保持,建有32人以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为骨干的卫生、治安“门前三包”岗位责任人和责任区。现在一进村即可感受到道路干净、平坦;街道整洁、明亮;上、下水畅通,污水封闭处理;基本做到黄土不露天,无蚊蝇。新农村雏形以基本形成。
   全村先共有党员26名,村党支部真正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每一名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每一名党员联系村民5-7户,全村到处都洋溢着安定、团结、和谐、平安的气息。十几年来,大南关村没有重大要案、群众-等发生,被北京市授予市级平安村的锦旗。
  

常庄村

  常庄村
   常庄村为房山区唯一的纯回民村,明代成村,因姓得名。但目前该村没有常姓村民,而以胡、许姓为多。该村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京广铁路以东1.5公里处。东南1.3公里为徐庄,东北1.2公里为东杨庄,西南1.5公里即黒古台村,西北1公里是纸房村。原为良乡镇的一个行政村,现在隶属于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管辖。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村处平原,海拔39.9米,村内主街道为东西向,居住比较集中。村西南部建有清真古寺一座,有专职阿訇一名,现仍有礼拜活动。该村耕地为黏土性土质,主产小麦、玉米。1939年曾遭水灾,1972年遭雹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常庄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1989年以来,该村变化更为显著。1997年,政府扶植、各界人士捐助,村委会组织,对清真寺进行了翻修改建,改善了伊斯兰教民进行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动的条件。2001年打了深水井,满足了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吃上了放心水。村中的主街道进行了拓宽,铺上了水泥路面,安装上了路灯,各条胡同都硬化了路面。2004年在清真寺北面建起了健身广场,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样样俱全,村民免费使用。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已经普及。
  2001年房山区高教园区建设,常庄村全部土地都被划入规划建设范围。村民不再以种田为业,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以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回民熟食加工、养殖业等为主。村集体免费为每一名村民供应足量的米、面、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用品,老弱病残等-,还可享受集体给予的生活补贴。村民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2003年为了支持高教园区建设,村民异地整体迁移,村集体出资在房山区窦店镇南柳村购买80亩地作为异地,在一个月内全部迁移完毕。为了方便村民扫墓,村集体购买一辆面包车供村民使用。
   2005年良官路修建,该路从良乡至官道,贯通南六环路,为一条上下三条车道并行的公路。从常庄村西部穿过,涉及部分民宅拆迁。2006年建成,此路建成大大改善了常庄的交通运输条件。
   2008年,常庄村作为城中区改造的村之一,新村建设规划获批准。不久的将来,村民们将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低矮简陋的平房,搬进现代化的新楼房,真正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纸房村

  纸房村
   纸房村位于良乡城东南方向,西临南关村。南面与常庄村近邻,东距东洋庄村1.5公里,京广铁路贯穿南北,京保公路横贯东西,长虹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重要。
   明代建村,因清朝有造纸手工业户而得名,1949年土改,1950年建立党支部,1959年发大水造成20多间房屋倒塌,1969年秋冰雹灾,村里有土地1505亩,900多亩耕地,村民主要从事农业。1984年土地分到各户经营,1997年村中建农副产品市场一个,建材市场一个,现在每年收入240多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该村现有461户,人口1021人,其中老年人203人。村民福利养老金每人每月400元,村民每年每人30斤食用油,每人粮食补助金320元。
  

南广阳城村


行宫园社区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行宫园社区景点大全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