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房山区 >> 窦店镇 >> 小高舍村

小高舍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高舍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高舍村简介

  明代成村。因其西北早有高舍村,随之取名小高舍。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紧邻大高舍。辖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有371户,1149人,姓氏以晁、张、李、赵为主,村民由汉族、满族组成。村处平原,村址海拔36.9米。村落呈南北向长方形,原有中心小学1所,2000年与交道中心小学合并。

  1969年雹灾;1972年大旱,均使粮食大面积减产。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中草药种植等为主,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11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0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10111103 102488 010 查看 小高舍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高舍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小高舍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沁园春景社区

  沁园春景社区:位于大窦路西侧。
  

金鑫苑社区

  金鑫苑社区概况
   金鑫苑社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北部,社区东边为窦大公路;南边连接窦店镇瓦窑头村,西边是瓦窑头村的果园,北边和沁园春景社区一路之隔。社区东西长,南北窄,呈长方形。一期占地面积129987平方米。
  社区于2001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于2003年,为商品房社区。一期建有19栋6层楼房,共有97个单元,1152套住房,销售率达96%,绿化面积达43%。社区有三处平房,其中两处为首欣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另外一处为聚园置业有限公司管理使用。
   社区居民主要为本市拆迁户购房和外省市来京购房二部分组成。二者分别占55%、45%左右。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较多,有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俄罗斯族。户籍在本社区的有70户,134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55人。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住房612户,外省户籍490多户。
   社区党支部建于2005年7月,下设3个党小组。2009年在册党员37人,60岁以上党员占65%。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11月份,现有居民小组19个,居民代表37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社区内12号楼后平房和社区西侧5间平房两处,建设面积350平方米。
   社区有志愿者巡逻队、太极队、舞蹈队、歌咏队等群众文化活动队。
   社区内有一处近1万平方米的公园,内有篮球场、乒乓球活动场、羽毛球(排球)活动场及健身场地二处(内有15套健身器材),有小型人工湖二处,分别位于公园东、西两侧。
  社区荣誉:
  市级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
  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首都绿化社区
  首都文明社区
  区级平安社区
  文明社区
  服务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同及其他-组织斗争先进集体
  妇联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亚新社区

  亚新社区概况
   亚新社区位于房山区窦店镇的东北部,社区东临亚新公司,西临京广铁路,南邻大高舍村,北临大十三里村。东起紫码路,西到京广铁路,南起大高舍村北,北到大十三里村南,呈东西500米、南北1000米的长方形状,面积0.5平方公里,距区政府所在的良乡镇约8公里。
   社区交通便利,附近有917韩村河支线、993路、房山35路、房山27路、房山39路公交线路,乘坐房山35路到窦店的砖厂站可直达该社区。
   社区常住居民520户,人口总数1187人,民族有汉、回等。其中男623人、女564人、育龄妇女224人;60岁以上老人334人、无百岁老人;低保人员40人,待岗人员8人,外来务工人员9人,残疾人为45人。
  社区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亚新公司而得名。
   社区党支部成立于1953年,2009年有党员197名,下设12个党小组。现任党支部书记:宋宝元,成员:范海平、刘学智、刘纲、平玉兰共5人。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由企业向社会过渡。2009年下设10个居民小组,有居民代表36名。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为亚新社区内北平房,邮政编码:102402,电话:51172307,居委会办公用房为30平方米,并在楼区设置了宣传橱窗,能够让居民学习政府下发的文件精神。
   社区内有楼房10栋,44个楼门,平房43排。分为南院、北院。社区大部分居住的居民为亚新公司的干部、职工、家属以及离退休人员。
   社区有健身园1个,退休之家1所,还有秧歌队和交谊舞队等。社区内现有1个超市、2个营业部、2个饭店、1个农贸市场,2座花园,居民生活居中等偏上水平。
  

田家园社区

  田家园社区:位于窦店镇西北2公里处。
  

田园村

  明末成村。山东省平原县西关叶家胡同田大力兄弟二人逃荒至此,在大石河东侧落脚谋生,开荒种菜,随后山东徐氏迁至东坡,清光绪十四年因大石河水泛滥,有田、赵、耿、张、钟5家迁到东高坡与徐姓组成自然村,时称六户庄(六合庄),解放后自然村合并,正式命名田家园村。位于房山区中部,属窦店镇辖区,东北1公里即瓦窑头,南1公里是板桥,西隔大石河与石楼镇界邻,北1.5公里为苏村。辖域面积1.13平方公里,现有556户,1058人,姓氏以田、王、张、李为主,村民均为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49年, 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村中耕地为大石河冲积平原,土壤多为褐土、潮土。产小麦、玉米,因位处大石河畔,解放前此村常受洪水之害。1900年发大水,数人丧生;1929年、1939年两次水灾,村址渐向东移,有些村民迁居六合庄;1976年唐山地震时,有三分之一的老旧房屋出现裂缝。1983年风灾,玉米等庄家倒伏严重。
   2002年田家园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田家园小区建设开始,规划占地150亩,到2008年共建住宅楼30栋,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田家园村随房地产开发已拆迁110户,均已搬入村民住宅楼,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50万元,人均纯收入9783元,上缴国家税金1000万元。
  

下坡店村

瓦窑头村

西安庄村

白草洼村

苏村村

河口村

  河口村位于房山区窦店镇,距良乡仅8公里,是一个人口只有510人的平原小村。该村以“翠林花海、生态宜居”为目标,实现了环境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昔日的垃圾场也变成了今日的小花园。同时,积极培育设施农业,新建温室大棚80栋,重点进行花卉、生菜订单生产,供应麦当劳、奥运场馆及首都主干路草花绿化,并开展月季、百合等高档花卉的生产和经营,使昔日贫穷脏乱的村庄变成了鲜花盛开、殷实富裕的村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升到11000元。
   河口村的最大亮点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两大转变: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继而延伸为观光农业;农民生活趋向城市化又不失乡村特色,村庄面貌实现了生态化、景观化。到这里,你可以体验农游之乐,分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清代成村。曾名善兴庄,取吉祥意命名。且因地近小清河(古称广阳水)与刺猬河(古称福禄水)等汇合口处,故名河口。0曾取名崭新,后恢复原名。河口位于房山区东部,东邻北柳,西邻张谢,南邻陈家房,北邻侯庄。辖河口、许庄子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0.928平方公里,有150户,432人,姓氏以刘、张、班、石为主,村民由汉族、满族组成。
   1939年小清河洪水泛滥,土地被淹,造成较大财产损失;1969年遭雹灾、1972年遭旱灾,均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
   村党支部建于1950年,原与北柳子和为一个行政村,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年全村各业总产值1700万元,人均收入11000元。村址海拔约34米。河口村电话入户率达90%,电脑入户率达15%,拥有机动车50辆。2008年10月河口村被评为十大“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之一。
  

望楚村

交道三街村

七里店村

  明以前成村。因由窦店北上至此为七里地,又村处古代大道旁,有店家,故名。位于房山区东部京石高速和京深107公路间,东邻京广铁路,西邻瓦窑头、于庄,南邻望楚村,北邻闫村镇。辖七里店、七里店墩台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2.04平方公里,有513户,1021人,姓氏以高、郑、陈、赵为主,村民均为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50年, 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现有蔬菜、花卉大棚92栋。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31万元,人均纯收入9768元。村中有制砖厂、化工厂、涂料厂等企业。村址海拔37米。土壤为褐土,少有沙壤。村北有墩台和信报房。村南古庙分前后两殿和山门,前殿有关帝与张飞,后殿为观音菩萨,解放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学校,毁于八十年代。1965年粘虫成灾;1976年唐山地震时,一些老房屋出现裂缝。1983年与95996部队军民共建至今,曾获得全-民共建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2005年——2008年,村集体自筹资金共铺设下、下水管线21388米,硬化路面32776平米,安装路灯114盏。
  

板桥村

芦村村

  唐代成村。因姓得名,或因地近大石河,多生芦苇,故名。位于房山区东部,东邻窦店,西邻石楼镇,南邻琉璃河镇,北邻梨园店板桥。辖芦村、芦村墩台、三岔口、西沙地4个自然村。辖域面积3平方公里,有1564户,4115人,姓氏以于、张、李、刘为主,村民有满族、回族、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49年,产小麦、玉米、水稻,1988年粮食总产量276.6万公,村处大石河畔,地势低洼。村中还植有防护林带。村内有两株一级古槐,树龄数百年。此村为1947年7名八路军指战员牺牲之地。苏展、桑立本、罗茂田等人出自此村。有小学1所。1919年、1929年、1939年三次大水灾,农田、房舍大都被淹没;1976年唐山地震时,少量房屋出现裂痕。1952年此村修筑万米防洪大堤一条,解决了多年的水患之忧。1988年建办公楼1座,于村西河上修水泥桥1座。芦村于1989年自筹资金兴建了现在的芦村完全小学,面积700平米,可同时容纳500名学生上课。1996年秋天重新修建流经芦村村内的大石河段和完成堤外15米内的防护林。
  

窦店村

于庄村

  隋末成村前亦有人居住于此。因姓得名,隋唐称八里庄,明洪武年间称余庄,清道光年间称于家庄,解放后称于庄。位于房山区东部,东2公里即郑庄(属七里店),南1公里余为瓦窑头,西1.5公里是苏村,北邻下坡店。村域面积4045亩,有857户,1750人,姓氏以韦、冯、王为主,村民有满族、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48年, 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产小麦、玉米, 2007年全村总收入为二亿一千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502元。村处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村址海拔41.5米。村中土壤大部分为潮土和水稻土。村西有金代建六角形三级密檐砖塔一座,高8米,周长4.8米,塔身柱形,设有假门、直棂窗和挂落,是区内早期古塔之一。村北曾出土明清时的铜钱若干。村南出土唐开元通宝多枚。有小学1所。1919年、1929年、1939年均遭水灾,村中大部分庄稼被淹;1976年唐山地震时,少数老房出现裂痕。
  

六股道村

陈家房村

  清代成村。因地多柳树,且以陈姓得名陈家柳子,后改今名。为于房山区东部,东傍小清河,南邻前柳,北邻河口.北柳子。辖域面积0.8平方公里,有103户,302人,姓氏以许.陈为主,村民均为汉族。村党支部建于957年,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产小麦.玉米,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62万元,人均收入7814元。村外小清河西岸平原,村址海拔34.2米。村落略呈梯形。有小学1所。1939年小清河洪水泛滥,部分房屋被冲倒,大批耕地被冲毁,村民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灾后不少人家背井离乡,外出逃荒。1949年后小清河两岸筑起防洪大堤,在村届内长550余米。1969年雹灾,1972年大旱,均使粮食减产。
  

北柳村

  清代成村。因沿河多柳树,其南有前柳子,故相对而称北柳子,后更名为北柳村。解放前后与河口、许庄子为一个行政村,1962年7月分开。位于房山区东部,东濒小清河,南邻陈家房,西邻河口,北2.7公里为东石羊。辖域面积1.553平方公里,有324户,755人。姓氏以狄、张、石、孙为主,村民均为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49年,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产小麦、玉米。村处小清河西岸一级阶地上,村址海拔34.9米。村落集团型,平面图上呈不规则五边形。土壤以沙土为主。1939年小清河泛滥,洪水冲毁该村土地,财产受较大损失。1949年后修筑防洪大堤,村内长1500余米。1969年雹灾,1972年旱灾,均造成粮食减产。
   近年来村民兴起养殖热,成立了北京天运隆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养殖羊、猪、牛、兔、鸡、鸭等为主,并建有规模主场,同时引进了水貂特种养殖。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现建有联动温室110亩,砖钢大棚20亩。尚有面积200亩的农业设施观光园正在建设中。曾多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村。
  

前柳子村

  清代成村。因沿河多柳树,村南有良乡镇张谢村钱记一块大坟地,大坟地内有很多柳树,与北柳子相对而称前柳子。位于房山区东部,东邻小清河,南邻两间房,西南1.3公里邻兴隆庄,北邻陈家房。村庄处小清河西岸一级阶地上,村址海拔34.2米。村落略呈梯形,辖域面积1.286平方公里。土壤为砂土。原有4年制小学一所。解放前该村村民田连仲曾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第11分区区小队侦察科长,解放后田连仲曾任前柳子村党支部书记。有162户,493人,姓氏以张、徐、赵、王为主,村民均为汉族。
   1939年小清河洪水泛滥,冲毁部分房屋和耕地,造成较大财产损失;1949年后小清河两岸筑起防洪大堤,在村界内长550余米;1954年小清河水暴涨决堤,部分房屋倒塌,庄稼无收;1969年遭雹灾,1972年遭遇旱灾,庄稼均歉收。
   村党支部建于1949年,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农业以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果树有桃、梨等,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03万元,人均纯收入8900元。
  

两间房村

辛庄户村

  清代成村。因住户初为新迁居此,故名新庄户,后省作辛庄户。位于房山区东部,东南2.5公里即大陶村,西南2公里即务滋村,西北1.2公里为兴隆庄,北邻两间房。辖域面积2.4平方公里,197户,人口489人。姓氏以魏、刘为主,村民均为汉族。村党支部建于1949年,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产小麦、玉米、豆类、白薯、杂粮,村傍小清河西岸,村址海拔33.2米。村落为东西向长方形。有小学1所。1939年小清河洪水泛滥,村内进水,深1.6米,财产遭受一定损失。1973年在该村地界修筑防洪大堤2.5公里。1969年雹灾,1972年旱灾,均造成粮食减产。
   该村位于小清河西岸,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专业村。全村土地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2亩,现有西瓜种植面积600亩。种植品种以京欣2号为主。由于这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西瓜生长,种植的西瓜皮薄瓤红、沙甜,在京郊市场供不应求。属无公害食品,村民以种植西瓜和糯玉米为主,这些已成为辛庄户村种植的支柱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一街村

普安屯村

二街村

袁庄村

刘平庄村

丁各庄村

小高舍村

  明代成村。因其西北早有高舍村,随之取名小高舍。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紧邻大高舍。辖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有371户,1149人,姓氏以晁、张、李、赵为主,村民由汉族、满族组成。村处平原,村址海拔36.9米。村落呈南北向长方形,原有中心小学1所,2000年与交道中心小学合并。
  1969年雹灾;1972年大旱,均使粮食大面积减产。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中草药种植等为主,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11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0万元。
  

大高舍村

后街村

兴隆庄村


小高舍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小高舍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