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111210 | 102488 | 010 | 查看 佛子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板房村 |
石板房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南部,辖石板房、磨石台、梨树台3个自然村。村址海拔338.5米,清代成村,户籍人口291人,常住人口205人。村干部5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48.7万元。石板房原称石房,因村中有形似房屋的溶洞而得名,后因村中多建石板房屋改今名,村址海拔338.5米。石板房村空气清新、植被茂盛,生态保存良好,村中部有小水库一座,被誉为“世外桃源”。村址海拔353米。村内有丰富的石板资源,曾建有石板厂。主导产业有林果业、养殖业,产柿子、核桃、仁用杏、花椒,养殖业主要是养羊、流水养鱼。 |
北窖村 |
北窖村地处佛子庄乡东南部,村址海拔435米。元代以前成村,现大部分村民祖先是明代由山西迁徙而来,有王、孔、刘、隗主要姓氏。因村址地处青梅岭北侧谷底,地下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故得名。现有户籍人口2203人,常住人口1803人。村干部5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078.2万元。现有耕地114亩。该村盛产板栗,是著名的“良乡板栗”的原产地,现有栗子树8万余棵,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老板栗树100余株,所产板栗果粒中等饱满,富于糯性,香甜可口,在唐代即为贡品。还有核桃、柿子、花椒、红果以及煤炭、青石板、叶腊石等资源。村东北有大型溶洞-洞,为厅堂式岩溶洞穴。洞内有唐代开元二十一年留下的碳写文字,清晰可辨,是天然的科研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传统资源型产业的退出,北窖村把推进产业转型的着眼点放在板栗果品开发和发展林下经济上。2007年乡政府为北窖板栗注册了“中国秘藏良乡板栗”商标,并于当年秋举办了一场板栗产量拍卖会,共拍卖产量所得9万余元,其中一株在300年以上的板栗树拍卖所得13500元。自2008年开始,市农林科学院在北窖村开发“板栗科技支撑产业转型”项目,实行板栗基地高产高效、全方位、立体化栽植、开发、管理,并帮助村里组建了果树管理专业服务队。通过多方努力,目前,该村板栗基地已发展到1000亩,发展紫仁花生、紫瓤白薯、茶菊花、栗蘑等特色林下间作50亩,并培育出“北窖一号”、“北窖二号”等板栗品种,为山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 |
黑龙关村 |
黑龙关村地处佛子庄乡西,有黑龙关、南河2个自然村。金代即有黑龙潭地名,后成村落,因附近山上有古关城,今存城墙遗址,村因此得名。村址地处大石河南岸,紧傍大石河,海拔156米。户籍人口567人,常住人口459人。村干部3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48.8万元。有耕地190.2亩,种植玉米、豆类等。果品有柿子、核桃、花椒。养蜂历史悠久,现有蜜蜂400余箱。村内建筑多为清朝到民国初期的建筑,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近年来,该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完善了村庄水、电、路建设以及旅游景点指示牌等设施。
位于村北的龙神庙始建于元朝代至正十四年(1355年)距今已有641年的历史。庙宇正中是紧靠山崖的三合院,坐北朝南。院内古柏参天。庙前水阔潭深。龙神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求神祈雨的圣地,房山、涿州县志均有记述。清代庚戍年仲夏,雍正皇帝感其降雨解灾,亲题“甘泽普应”赐匾褒扬,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朝廷拨专款重修庙宇,并御笔题联:“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社,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此后龙神庙香火愈旺。近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办“酬龙节”民俗活动,方圆百里数百村的百姓进香朝拜,人山人海,鼓乐震天,民间花会也纷纷登台演出。 |
红煤厂村 |
红煤厂村位于佛子庄乡政府西,地处大安山、霞云岭、南窖三路交叉道口。辖红煤厂、教军场、黄土台、大厂、西仓5个自然村。清代成村,村落地处大石河北岸,村址海拔185米。户籍人口684人,常住人口631人。村干部4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202.1万元。因地处进山0通要道,百花山、大安山、霞云岭一带所产红煤(煤炭表面附一层硫化物,略呈微红色,故称红煤)从此地经过运出,一些煤窑即在此地设厂贮煤,并在此地设厂销售煤炭,此地则被称为红煤厂,并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形成村落。教军场为五代刘仁恭占据大安山时的练兵场。耕地562亩,种植玉米、谷子等,果品有柿子、核桃、花椒,有柿子树6000株。原先村民大部分开办煤厂、个体运输、饭店、商店、汽车修理等行业。石灰岩资源丰富,曾建有石灰厂。 |
陈家台村 |
陈家台村位于佛子庄乡东部大石河畔,村落依山傍水,村址海拔140米。元代以前成村,因陈姓人家最初在村北高台上安家落户,故得村名。现有户籍人口3045人,常住人口2708人。村干部8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289.7万元。有耕地1000余亩,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白薯、高粱等。自然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石板,石灰加工曾经长期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果品主要有磨盘柿、核桃、花椒等,所产磨盘柿品质优良,称为“清汤磨盘柿”。现有成年柿树3.1万株,年最高产量达300万斤,该村有始创于清代的银音会及小车会、健身秧歌等3档民间花会组织,小车会和健身秧歌队现有100多人,多次参加区级文化汇演活动,银音会素有“音乐活化石”美誉,现有会员15人。
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陈家台村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清理煤厂石板场、村庄环境整治、建设108国道复线沿线绿化带为主体的环境建设。从2007年5月开始,乡政府和村里共同筹集资金260万元,建成占地700余平方米,集村级办公会议、村民休憩健身娱乐、数字电影放映、成人教育培训、老年“星光工程”于一体的陈家台村文体广场。对村前2600米环村路进行了整修拓宽硬化和绿化美化,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打210米深水井1眼,对村内原有的2万多米输水管线进行了重新规划布设,自来水全部入户。去年,开始在村东东台建设红酒山庄,已完成200亩酒酿品种葡萄种植。 |
贾峪口村 |
贾峪口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南部,原称剪子口,因地形而得名,后演变为今名。108国道贯穿全村,是去百花山的必经之路。该村因姓氏改称今名,也可能与贾岛有关。其中何家台近代成村,因何姓居多故名。土涧村因产第四纪砖瓦黏土,人们取土烧砖挖了许多土洞而得名。北石匣因村南北山上岩壁上均刻有“石匣”二字而得名。遛马石塘因村中有天然溶洞(相传在隋唐时期是富有盛名的仙人玉塘),又因古代常常有人到此遛马,故得名。户籍人口524人,常住人口488人。村干部6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65万元。有耕地55亩,主导产业曾以运输、煤炭加工等为主,一部分从事以农业生产。果品以白海棠为该村的一大特色,所产白海棠色白、果实大,皮薄,含糖量高而著名。近年来该村开始建设白海棠果品基地。
|
上英水村 |
上英水村地处佛子庄乡东南部,清代成村,村址海拔308米。因村内有山泉涌出北流成河称涌水,后演变为英水,英水注入大石河,沿此泉水沟形成4个村,都称英水,当地称之拥水。该村地处上游,故得名。户籍人口537人,常住人口480人。目前村民已全部搬迁到良乡。村干部5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6036.1万元。果品有柿子、核桃、红果、花椒等,村内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村民多以采煤业及运输为主(2006年煤矿被关闭)。2009年该村投资3500万元,在西路街道安庄村,建成目前我国北方首家蟹味菇加工基地,日产蟹味菇3吨供应首都菜篮子,并出口美国、东南亚。为煤矿关闭后转型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子。
村西有一座真武庙,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7年开始,该村投资1800万元,对真武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建成了上英水村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同时加快建设上水文化养生谷。2009年上英水村真武庙被市有关部门评定为“北京市宗教活动场所”。 |
中英水村 |
中英水村地处佛子庄乡东南部,清代成村,因地处英水泉河中游而得名。户籍人口293人,常住人口293人。村干部7人。目前村民已搬迁到良乡。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699.1万元。耕地15.48公顷,矿产资源有煤炭,村民曾以采煤和煤炭运输为主业,果品有板栗、柿子、核桃、杏、桃、枣、红果、花椒等。其中柿子树有8000株,年产5万公斤以上。该村曾是我乡农业综合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典型,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模范集体。村东东港沟内有天然溶洞,命名东港洞,2000年被发现,2002年12月进行堪察,溶洞为一个庞大的独立洞穴,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地层中,洞体长6000米,平均宽5~6米,洞内化学沉积物丰富多彩。
近年来,中英水村关闭煤矿后走上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投资2000万元,于2007年下半年建成了北台民俗度假村。民俗村占地50亩,地处海拔400~800米间,盛夏凉爽,气温比北京市区低5~8度,极适宜消夏、休闲、避暑。民俗村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以山西民间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其中包括综合楼一座、别墅10栋、山吧11栋。民俗村各类设施齐全。特色美食有烤全羊、支炉烧饼、铁锅烙饼、象鼻子头等。 中英水北台民俗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中英水村,系英水岩旅游度假景区的一部分。该民俗村以京西南深山区民俗农家生活为基础,而扩展为集农家生活、农事活动、民俗娱乐、林果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度假村。 民俗村实行集体统一管理,开设的各种旅游项目,不但具有民俗文化特色,还和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在当地极具影响。 度假村建在四面环山的山岭台地之上,四周群山叠翠,万木葱茏,花果飘香、梯田层层,环境优美。度假村地处海拔400~800米间,盛夏凉爽,气温比北京市区低5-8度,极适宜消夏、休闲、避暑。在这里除可享受自然原始的山野风光和品尝可口的农家饭菜之外,还可从事多种与民俗旅游相关的有益活动,区域范围内五个自然村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民间传说众多,极具挖掘潜力。 大山深处的自然、幽雅和清新为您的民俗旅游活动提供一个较好的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的环境。令您在工作之余遐放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
山川村 |
山川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南部,108国道穿村而过。辖六道河、四道河、二道河、九道河、五道河、大港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495人,常住人口400人。村干部5人。2010 年村集体资产总额201.7万元。以林果、养殖业为主,耕地种植玉米、谷子等。大石河蜿蜒流穿村而过,从长操沿河而上的道路要九次渡河,故形成一系列地名,其中六道河处于第六次渡河处,村址海拔266米,四道河村址海拔245米,二道河,九道河村址海拔254米,五道河村址海拔300米,大港村地处一条沟谷中,因有板栗树很多,称大栗港,后省称大港。该村山场广阔,山地植被丰富。大港村有石板山,未开采。该村水资源较为丰富。有水库、截流各一座,位于七道河处和大港村。 |
长操村 |
长操村位于佛子庄乡西部群山环抱之中,五代时成村,当时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屯兵大安山,长操是其练兵场之一,村名也源于此,至今村旁有一片约百亩的平地,相传是练兵的操场。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为民主政府房良联合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村址海拔230米。有户籍人口1401人,常住人口1220人。村干部6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71.1万元。有耕地351.4亩,农业生产以林果为主,农林兼重,产品有磨盘柿、花椒、山杏,粮食生产以玉米、谷子为主。自然资源主要有石灰岩、青石板,曾建有石材厂。2003年开始发展柴鸡养殖,养殖总量有4000余只。 |
下英水村 |
下英水村位于乡境南部,清代成村,因居英水泉河下游得名,村址海拔232米,户籍人口601人,常住人口451人。村干部4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427.1万元。耕地面积200亩,种植玉米、谷子,果品有核桃、柿子、花椒、红果等。自然资源有乙煤、石板岩、石灰山和规模宏大的地下岩溶景观——银狐洞溶洞群,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银狐洞是华北地区唯一开放的水旱洞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溶洞。发育在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石灰岩中,洞穴空间形成在几百万年内。洞口海拔高度207米,相对高度10米。洞内共建铁梯13段,合计403级。目前开辟游览线路4000米。洞内水仅有一般溶洞常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石盾等各种形态的碳酸钙化学沉积物,还有罕见的大量石菊花、晶花、鹅管、石珍珠,石葡萄和晶莹剔透的方解石。分为十大景区,分别是:百米葡萄沟、地下龙宫、银河泛舟、水晶玉竹、星光灿烂、革命胜景、人间仙境、猫头银狐、百米画廊和送客大厅。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大型毛状晶体,长约1.8米的猫头银狐,它晶莹剔透,通身布满毛状丝绒状针刺,为世界溶洞首次发现,堪称岩溶奇观,中华国宝,银狐洞因此得名,位于地下106米的水洞,有华北地区第一条地下暗河,河水清澈,平均水深1.5米,泛舟其上令人心旷神怡。银狐洞的水含19种利于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为低矿化度、低钠弱碱性水。洞口于1999年进行改造装修,建成一座占地面积近1千平方米的庭廊水榭仿古典式建筑群。凤凰山公园倚山而建,占地百亩,山体植被茂密,花草遍地,灌木丛生,游人拾阶而上,尽可登高览胜。山高358米,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登山游览。景区饭店可同时容纳500人用餐。商业街、土特产品、食品、小工艺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公厕、停车场一应俱全,日客容量最大8000人。 银狐洞于1991年7月15日采煤时发现,经过半年的开发建设,1992年4月15日对外开放。1997年被房山区政府授予“文明旅游景区”称号,1998年被广大游客评为房山最佳八景之一,同时获得市级“文明旅游景区”,现为国家AA级景区。 |
佛子庄村 |
佛子庄村 地处佛子庄乡西南部山区,有佛子庄、二道沟2个自然片。元代以前成村,村口原建有瓮门,上有佛龛,内供泥塑佛爷像,村名佛爷庄,后演变为佛子庄。村址处大石河北岸,依山傍水,村址海拔170米。户籍人口1780人,常住人口1400人。村干部5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445.4万元。耕地面积813亩,种植玉米、杂粮等。特产有大柿子,还有核桃、花椒等果品。村四周为广阔的山场,近几年栽植侧柏、杏、火炬树等实施荒山绿化,仅2005年就栽树1600亩。 该村主要资源有青煤、石灰石、石板山、砂石。2007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该村作为我乡第一批市区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抓住机遇,狠抓各项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修路、改水、改电。沿108国道复线建设了商业街和民俗接待三合院。在村西建设了12栋温室大棚,发展草莓、台湾精品莲雾等特色果品反季节种植,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佛子庄村的各项工作和村庄发展都排在了全乡乃至全区的前列,多次荣获房山区五好村党支部、房山区文明村等称号。 |
西班各庄村 |
西班各庄村地处乡境中部,辖西班各庄、碾台、白草洼3个自然村。原与东班各庄为一个村,该村居大石河西,后称西班各庄。户籍人口1255人,常住人口1114人。村干部6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309.2万元。自然资源有石板岩资源储量2亿立方米;大理石资源储量9000万立方米;青石板储量2000万立方米,曾建有石材厂。因处大石河畔,有水域面积3万平方米,开发冷水养殖20亩,现建有虹鳟鱼养殖垂钓园。主要果品有磨盘柿,年产柿子30万斤。蜜蜂养殖历史悠久,现有蜜蜂700箱。近年来加快柴鸡养殖基地建设,并注册了“龙溪泉”柴鸡蛋商标。该村投资先后建立了健身中心、文化娱乐室,成人技术学校,恢复了传统花会大鼓会,组建了村秧歌队。
2000年以后,该村在村西双龙岭新植柿树4.68万棵、杏树8000棵、李子树8000棵,并完成绿化造林1000亩。近年该村引进了北京文化企业——百悦联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这里的绿化容积率和绿化景观效果,开始规划建设中华亲情园。该项目包括:中华亲情林:以吸引“两岸四地”华人参与建设为主,号召和吸引海外华人都来参与建设。同时,借助首都建设“绿色北京”的目标,向人民大力提倡绿色、文明、创新的生活方式,将中华亲情林划分若干个区,建设“同学林”、“战友林”、“爱情林”等主题林,以打造中华亲情林的新卖点。中华文化精典展示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串联起来,包括:中华始祖像、八卦易经柱、雕塑牌等。中华亲情馆:研究中华姓氏文化、开展祭祖等交流活动。该项目一期投资50亿元,为绿色财富论坛项目六大园区之一。 |
东班各庄村 |
东班各庄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北部山区,明代成村,最初的居民由-县迁徙来,原与西班各庄为一个行政村,因村处大石河东西两岸,故称东西半个庄,后演变成东、西班各庄2个村。户籍人口702人,常住人口586人。村干部4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502.8万元。有耕地358亩,种植玉米、谷子、白薯、杂豆等,果树主要有柿子、核桃、花椒、红果等。自然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白云岩、青石板资源,曾建有石灰厂、石板厂。村四周为广阔的山场,山地内植被茂盛,有椴木、酸枣、鹅耳枥、苦檀、荆条等植资源。村里有起源于民国期间的叉会,一直流传至今。2008年该村抓住百村帮扶的契机,在大石河西岸建设了太公岛垂钓园,同时发展了柴鸡养殖。 |
陈家坟村 |
陈家坟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北部山区,有陈家坟、滴水岩、白湖、东坡、外河、东台、柿子树洼7个自然村,清代成村,村址海拔214米。村委会驻白湖,相传白湖处原有瀑布,瀑布下有水潭,瀑布飞流直下,激起白色水花,故得名。户籍人口834人,常住人口357人。村干部5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223万元。有耕地面积634亩,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杂粮为主,果品有柿子、核桃。畜禽业以饲养柴鸡、山羊为主,蜂蜜是重要特产。自然资源有丰富的石灰石、大理石板材、青石板和大面积的灌木林,白湖的石灰岩资源量为692万吨,矿石质量好,为电石用一、二级品灰岩。原来的村办企业有石灰厂、石材厂。 |
北峪村 |
北峪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北部大石河支流北峪沟北,故称北峪,平均海拔386米。清代成村,村落距108国道10公里,分为北峪、桑树园和岭西三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7人,常住人口216人。村干部7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70万元。村内山场广阔、植被丰富,有香椿、松柏、山杨、荆条、酸枣等林木资源,岭西至门头沟交界处有上千亩的原始次生林和万亩高山草甸。现有坡耕地298亩,种植业主要有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养殖业主要有本地山羊、绒山羊、小尾寒羊和黑山羊。果品有香白杏、柿子、核桃、花椒等,其中香白杏品质优良。村岭西有储量丰富的青石板资源,曾建有石板厂和石英石厂(已关闭)。2000年至2005年,先后完成了低压电力整改、塘坝清淤,修建了5.1公里的村级公路,家家安装了磁卡电表、接通了有线电视、修建了小水窖。近年来,该村借助百村帮扶的契机,实施了580亩的土地开发项目,配套了水利设施。 |
查儿村 |
查儿村地处佛子庄乡东南部大南山北侧,村址海拔463米,明代成村。因村址地处沟岔之上,称岔儿,演变为查儿。有传说古代曾有王爷(或皇帝)到此地寻查失落在民间的儿子,故得名查儿。村民为山西搬迁而来,有付、安、栗三大姓氏。户籍人口317人,常住人口283人。村干部4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52万元。耕地305亩,以种植玉米、谷子等为主,果品有柿子、核桃、红果、花椒。有煤矿一座,村经济收入曾以煤炭生产为主。目前该村村民已全部搬迁到良乡。 |
西安村 |
西安村地处于佛子庄乡东南部,原称西庵,因地处英水村西,又有座尼姑庵而得名,后谐音为今名,一说因村址位于大南山西麓山鞍上,故得名。村址海拔480米。户籍人口320人,常住人口320人。村干部3人。2010年村集体资产总额1265.9万元。目前村民搬迁全部至良乡东羊庄村。有耕地127亩,种植玉米、谷子、白薯。产板栗、核桃、柿子、花椒等。村中煤炭资源丰富,村民以煤炭开采、煤炭运输为主。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西安村明确了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旅游和出山入川的总体思路。投资120多万元整修田间路8公里,修建蓄水池10个、集雨工程4处,架设引水管路4000多米,完成退耕还林200亩,种植菊芋葛根等150亩,新栽种各种果树17500株,绿化造林580亩,养殖柴鸡600多只。投资在良乡建建设2400平方米的商饮服务楼,为发展民俗旅游业,西安村针对整村搬迁后,原村落村民宅基地长期闲置,从保障搬迁村民长久收益及推进山村经济转型着眼,发挥本村植被丰富、临近著名景区等综合优势,积极引进山外实力企业合作开发闲置的村民宅院,在不改变村集体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发展“山庄经济”,建成了旭阳山庄,促成了山外高端要素与山区资源高度融合。 自1996年始,西安村多次被区乡两级评为“房山区五好村党支部”、“房山区文明村标兵”等。2005年起,该村开始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称号。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