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111213 | 102488 | 010 | 查看 森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富合村 |
富合村位于蒲洼乡西南,村域面积6.4平方公里,全村共55户,120人,全部是汉族。
2008年富合村生产总值80万元,经济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主导产业在全村占80%,安置劳动力达到85%,低收入户占15%。该村建有健身广场,村内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站等,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该村一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发展方向,利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势,发展野猪、狍子、柴鸡养殖,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富合村大量发展养野猪,现在已达到了120头,准备发展到200-500头,进行规模型养殖和销售;发展养殖狍子10-50只;发展科学分户散养柴鸡2000只,成活率达到70%。 |
议合村 |
议合村位于蒲洼乡东南部,村域面积2万亩,其中耕地167亩,建设面积360亩;全村分三个自然片,两个自然片位于南、北雀鸣山的山洼地带,中心村位于宝涞公路一段(1.3公里)的两侧。全村现有人口89户,232人。议合村起源于解放后,村庄类型为移民和散居。
议合村现在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根据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原支柱产业------白绒山羊已不能再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其替代产业生态观光和绿色种养正在形成。 议合村2006------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五个好”村党组织,2007年、2008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被评为房山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 公益设施建设是议合村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议合村先后建起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 议合村根据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作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农业由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的过渡。今年在产业方面主要作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沟域经济,将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发展民俗户,完善产业发展相关功能,扶持村民进行旧房改造,发展民俗接待;三是建设华北最大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将中华蜂由现在的500群发展到5000群;四是开发议合生态观光旅游专线,利用议合特有的自然生态风光资源,开发一条生态旅游观光专线。 议合村家庭创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民俗接待,2009年全村发展民俗接待户6户,迄今,户均创收4200元;二是特色种养业,议合村的特色种养业主要以中华蜂、柴鸡养殖和倭瓜、葫芦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全村现有中华蜂500群、柴鸡4500只,农作物种植面积110亩。 |
森水村 |
森水村位于蒲洼乡西南部,村处深山沟谷,村址海拔670米,村域面积2.71平方公里。
村庄起源:现村名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确切的就可以这样确定。森水村的上游是石板岩山地,有一定的石板储量。下游是破碎石灰岩山地。上游板岩处有水量,流到下游石灰岩处水易下渗,所以叫渗水。上游虽然水量不大,但是有多处水流,那时森林茂密,树木高大,又因为深山中有沟,沟中有森林,林中有水,所以渗水也就演变为现名森水。 我村地处深山沟谷,相传自500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人分散居住在这里。村内辖下有西森水、下森水、上森水、上三湖(1989年因搬迁而注销)、下三湖5个自然片。村内有粮食作物玉米、谷子、杂豆等,还有核桃、花椒、柿子等干鲜果品,养殖有猪、羊、蜜蜂等。 森水村是老革0据地。早在1940年7月,冀晋察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克将军带领军区机关全体同志进驻森水村。在村内设有电台、卫生所等。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指挥着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当时本村村民自发的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缝纫组等,全力支持抗日前线的对敌斗争。森水村的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新农村以来,全党集中精力谋发展,抓经济,所以在生产总值、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统计表明:2008年我村生产总值128万元,经济总收入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 村内建有文化大院、有线电视、健身广场、卫生服务室、图书馆和老年活动站。数字影院也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该村现有白马牙玉米基地200亩,总产12万斤,施有机肥,不施化肥,精耕细作锄三遍,不喷灭草剂;合理密植(亩苗2500株左右),不间作套种;选优良品种(纯白马牙玉米),不要杂花。几年来保证质量,占领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二是中华蜜蜂。现有养蜂户25户,养蜂350箱,年产蜂蜜1万斤。该村对蜜蜂在蜂糖、蜂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确定一名干部负责领导,对所产蜂蜜帮助联系推销,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的野生蜜蜂资源,在国内北方仅在蒲洼乡有分布,所产蜂蜜极佳。林业部对此已列为拯救保护物种之一。我们村域面积有2.71平方公里,村址海拔670米,整个面积中,有上百种野花粉,蜂蜜资源丰富。三是绒山羊。现有养羊户10户,养羊1300只。 森水村山场资源丰富,计划建肉驴养殖基地一处,养殖肉驴80头,探索新的创业致富之路,带领百姓致富增收。 |
蒲洼村 |
蒲洼村位于蒲洼乡中南部, 2006年是区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全村区域总面积3.15万亩,现有耕地408.7亩。全村林地覆盖率67.7%,植被覆盖率达到86%。全村共有杂粮300亩,野菜100亩,核桃林600亩,已经形成优质、高效的农业生态区。
蒲洼村在明代以前成村,村民以晋姓为多,占60%以上。因位居蒲洼大沟低洼处,源于宝水的中子山沟和东村凳子沟两山沟水流汇集于此,沟内水资源丰富,多蒲草,故名。该村辖蒲洼、黄土岭、支锅石、长尖(1987年因搬迁而注销)、黄石塘(1995年因搬迁而注销)、西寺、古石、栗树旮旯8个自然片。 蒲洼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景色宜人,植被丰富,具有“绿、凉、静”的优势和特点;水资源丰富,具有“净、凉、优”的特点,管路配套设施齐全;空气质量每天都好于二级以上,年平均温度9到11度,昼夜温差大;民风朴实,热情好客,是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蒲洼村交通便利,通讯顺畅,基础设施完备。涞宝路穿村而过,三个自然片都修有进村路。全村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覆盖面分别达98%和72%,有线电视覆盖面达100%。境内有中心小学、卫生院、乡办野菜厂和狩猎场所天龙山庄。 蒲洼村有文化大院一处、健身广场三处、卫生室一个、图书室一个、老年活动站一个。 蒲洼村发展定向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民俗旅游基地,现已建成采摘园3个,分别为木兰芽采摘园、霸王芽采摘园和寨道沟鲜杏、枣、核桃采摘园,总面积150亩,种植树木20000棵。 蒲洼大截流水面以上建步行健身公园、沟口建标识一处、从沟口至东村与蒲洼交界处修建人行步道,共计9公里。 建设奇石园一个,打造特色景点。以我乡山区多奇石为资源特色,精心挑选怪石,组合形成新奇景观,给有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蒲洼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沟域经济试验点的契机,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步伐,加强生态经济的发展力度,努力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宝水村 |
宝水村位于蒲洼乡最北端,108国道与涞宝路交汇处。海拔1100米以上,村域面积6.85平方公里,辖宝水、东泥湾、西泥湾、堆金台四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52亩,村民和建设占地516亩,户籍总数389户,846人,所居住全部为汉族,村庄属密集型。植被覆盖率85%以上,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地理环境,宝水村发展以休闲、避暑、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游,并于2000年9月26日举行了民俗村开村仪式,从而成为具有山区特色的民俗旅游专业村。经过几年努力于2005年被评为市级民俗旅游村。
2008年宝水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为加快民俗旅游的发展,村里加大道路、引水、改厕等公共设施的投入,着力改善村庄环境,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宝水村内有连锁超市、公共浴池个一座,村中村边公园两个,卫生室两个,有图书室及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地一处。2008年宝水村生产总值3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6元,劳动力就业率70%。 几年来,一是结合退耕还林,发展种植业,主要是新疆核桃和仁用杏400余亩,经过几年的管理部分进入产果期。发展林下经济400亩,套种野菜、高山草莓、蔬菜、豆类、土豆,探索深加工。实行科学种养殖,发展柴鸡、养猪、专业户,探索冷水养鱼等冷凉经济。发展特色养殖,开发鲜杏、核桃、葡萄、草莓等观光采摘园区,形成观光、采摘、垂钓一体化。二是充分利用本村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接待水平,开发休闲度假园区和登山观光游。聘请专家规划,招商引资,上规模上水平。借位于十渡、天龙山庄、百草畔、花台中心点的优势努力打造民俗接待的独特品牌。搞好龙王庙、和尚帽石,神树岭等景点的开发。结合沟域经济搞好三条沟的治理,实行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达到一沟一品,融入旅游观光。 |
东村村 |
东村村位于蒲洼乡北部,西北与河北省接壤,108国道从村后穿过。村庄属山区地貌,由六个自然片组成,村域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0亩,村庄占地和建设用地801亩。全村共416户、846人。
东村村是一个自元末明初基本上以原芦子水隗氏家族迁居、再由各地乞流户留居开荒而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内有自然煤炭资源和自然生长的杂木林,村内有元末修建的泰山娘娘庙遗址,古庙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拆除,现只保存部分石碑。东村村经济自建村以来就依赖煤炭开采为主要生存条件,由于近几年政府政策转变,到07年煤矿已被全部关闭,农村经济发展转换成以一、三产为主,一产以林业生产、食用菌、草莓种植为主;三产以发展旅游业、运输、服务、商饮为格局,保障该村经济发展。完成了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木屋21栋,开发了山脊游5000多米。建设了8个风格迥异的凉亭及近2000平米的停车场。 该村建有蒲洼乡山村文化娱乐中心一处,建身广场一处,村内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站等,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2008年全村经济生产总值为598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9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我村建有北京东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500亩,利用区种植中心技术指导和该村1100米海拔高度独特气候恒温,在丰富的林地中成功开发了香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等十多种食用菌产品,年生产量37万公斤,收入180万元,另外,建高山反季节草莓150亩,草莓大棚30栋,年产草莓10万公斤,收入100万元。 |
芦子水村 |
芦子水村位于蒲洼乡的西北部,大游龙景区位于该村,该村北与河北省涞水县的南边桥村相连,西与涞水县的镇厂村相邻,海拔在 450— 1200米之间,平均气温 9℃左右,空气、景色宜人,紧邻 108国道。全村分五个自然片,村域面积 24.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474户, 861人,金代形成村落属祖居,
近年来,芦子水村在全面退出煤炭产业后,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先后开发建设了大游龙景区和隗氏民俗文化园,“大游龙景区” 总占地面积 1800公顷,景区拥有千万年形成的天旋地质奇观,也有二郎担山孔、狼窝、回音壁等自然景点,景区内森林茂密、植被完整,沟沟是景、奇山险峰比比皆是、处处可观。目前景区新建小木屋 10栋,民俗户改造 100户,为旅客提供食宿,接待能力为 500多人; 2、隗氏文化,北京的西南郊的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说的是天下姓隗的其祖籍都是现今的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在芦子水村西南沟谷中,隗氏祖坟的石碑赫然高耸,这就是隗姓家族后代称之的“隗家老坟”的地方。自从 2007年起隗姓后人开始在此建立隗氏文化园,现有展馆 1处,石碑、石雕 115块;同时,该村有千亩杏树,并在 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杏花节,吸引了市区众多优秀摄影家的参与。 |
鱼斗泉村 |
鱼斗泉村位于蒲洼乡的西部,与河北省九龙镇接壤,是北京市最西村子,村域面积 0.6平方公里,有六个自然片,是河北省进入北京市的第一村,全村共有 164户 329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曾荣获区级文明村、五好党支部称号。
该村建有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数字影院,健康促进室, 108国道在此建立进京第一印象工程,在产业发展上,该村主要是养殖业,其中柴鸡发展到 5000只,养蜂 500箱,柴猪存栏 200头。种植业主要发展鲜食杏、金丝小枣和本地的脆枣,现栽植枣树 100亩,嫁接枣树 3000棵,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今后建设观光采摘园。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