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汉镇位于凉城县的西北部,西邻呼和浩特赛汉区,北靠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南与凉城县永兴镇接壤,动与岱海镇相连。全镇共辖18个村民委员会,109个自然村,总户数7608户,人口24480人,总土地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59000亩,其中:水浇地19000亩,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
近年来,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现已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三大产业区。一是针对原程家营乡地区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优势,形成了玉米、奶牛、林草业、肉羊为主,杂粮杂豆为辅的产业区。二是原崞县夭乡地区受气候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旅游、中草药、林草业、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羊具有多重性的产业区。三是为适应原东十号乡山区的实际,退耕种草养寒羊,种植杂粮杂豆和马铃薯,形成了山区特有的林草业、肉羊、马铃薯、杂粮杂豆产业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45万人 | 583平方公里 | 150925219 | 012000 | 0474 | 查看 曹碾满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岱海镇 |
岱海镇位于内蒙古凉城县中部,东接麦胡图镇,西与永兴镇,蛮汉镇毗连,北倚洞金山脉与卓子山县接壤,南临岱海镇水域并与六苏木镇相连,镇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全镇总土地面积368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区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14.4万亩,其中水浇地4.15万亩。东西长25千米,南北相距30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6%,全镇辖21个村委会、8个居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22675户,7.86万口人(其中城镇人口3.9万)。 岱海镇成立于2005年11月,因乡镇机构改革由原来的城关镇、三苏木和厢黄地乡的10个村委会合并而成,三苏木除园子沟和兵坝营于2009年4月29日又划归岱海旅游区办事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0.89亿斤,全镇财政收入10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418元,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 自然地理 岱海镇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 ,年降水量350mm--450mm,年日照时数为3026,有效积温2500C,无霜期一般为125天左右,全年有3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温暖期与作物生长期相吻合。 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呈不规则的“菱”形,北面山区紧靠洞金山山脉,南部滩区紧临岱海滩岸边,全镇山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61.4%,滩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39.6%,现有耕地10.5万亩,其中水浇地4.15万亩,旱坡地10.25万亩。森林面积13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37%以上,其中,天然林面积7.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人工造林7.4万亩,摸拟飞播造林0.6万亩,退耕还林种树种草面积6.34万亩,全镇现有农防林4.1万亩,果园面积2178亩。[1] -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18元。特点: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交通便利,产业以奶牛、玉米、蔬菜为主。 以农区畜牧业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奶牛、寒羊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规模进一步扩大,牲畜总头数达到13.9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7737头,进站奶牛4941头,有奶站47座,建奶牛养殖园区7处,寒羊达到6.9万只,其中基础母寒羊5.3万只,优质种公羊91只,建寒羊养殖园2处。建多寒杂交改良16个。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镇招商项目13个,引资额达到1.4亿元,初步形成圪臭沟高载能工业园区、西厢经济建设开发区、西厢粮食贩运园区为体系的工业、流通园区。全镇现有工商企业22家,私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4500户,各类企业产值达到2.1亿元,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1] - 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利,道路纵横交错,呼阳、凉左、集凉、麦凉等六条公路穿镇而过,有乡级公路114公里,村级公路4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全镇现有机电井573眼,筒井509眼,截伏流工程16座,修防渗区36000米,山区一线90%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全镇共建日光温室大棚610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近一步加大。建沼气池218座,建节水灌溉工程一处6000亩,埋设低压管道7600米。[1] |
六苏木镇 |
六苏木镇地处岱海西南岸,北距县城10公里,大准铁路、岱虎公路和凉左公路横贯全境。是凉城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岱海电厂所在地,滩区和山区差别明显,岱海周边的滩区经济明显好于山区,滩区以奶牛玉米产业为主,山区以养羊、马铃薯、杂粮杂豆、油料产业为主,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在全县乡镇中属于前列。 六苏木镇辖23个村委会,178个小组,1.3万户,4万人。土地总面积58 六苏木镇交通 8.5万平方公里,耕地1.37万亩,其中水浇地4万母。境内受益水库6座,有机电井170眼。累计退耕6.4万亩,还林9.8万亩。2005年年末牲畜存栏4.05万头(只),其中奶牛5600头。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8元。该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开始开发利用。 - 资源开发 六苏木镇北亘蛮汉山,南衔马头山,北临岱海,山环水绕,风光秀美。全年无霜期125天,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有效积温2400-2600度。六苏木镇资源极为丰富,主要资源有:土地、畜产、粮油薯豆、矿产、旅游等。(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面积辽阔,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易于集中连片开发。(2)畜产品资源。畜牧业是六苏木镇一大产业,主要畜种有牛、马 六苏木镇渔业 、骡、羊、猪等,皮毛肉产量较大。(3)水产资源。岱海水域面积160平方公里,内养27种鱼类,其中岱海大银鱼驰名中外。(4)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产有30种,具有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的特点。已开采和尚待开采的优势矿产有脉金、墨玉、各色花岗岩、石榴石及温泉水、矿泉水。具有开采价值和发展工业的巨大潜力。(5)六苏木镇旅游资源丰富。金碧辉煌,光彩四溢的寺亩;气势雄伟,景色优雅的蛮汉山;广阔无际,烟波浩渺的内蒙古四大淡湖之一岱海;还有苍翠吐玉的马刨神泉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旧址构成的区域文化,为发展旅游业展示了广阔的前景。(6)六苏木镇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有1400多种,其中有大天鹅、山鸡、穿山甲、狍子、狐狸、金钱豹、梅花鹿、攀羊等飞禽走兽1000多种。野生植物也不乏名贵产品,主要有甘草、芍药、黄芩、黄花、香菇、蕨菜400多种,为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潜力。 - 历史文化 六苏木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6000多年前,古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老虎山、王墓山、园子沟等环岱海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这里赞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就成为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水0融的沃土。数千年来,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英贤辈出,俊采星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良将李牧,保国戍边;飞将李广,拒敌阴山;鲜卑拓跋,开北魏基业;木兰从军,展巾帼英姿;康熙巡边,始有马刨神泉;0受封,积淀宗教文化;贺龙、李井泉、宋时轮、郑天翔等老一辈革命家蛮汉抗战,留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都曾踏上这方热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六苏木镇人民。 |
麦胡图镇 |
麦胡图镇地处凉城县东北部,位于呼市、集宁、大同金三角地带,北纬40°10′-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岱海东岸,是全县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全镇国土总面积38万亩。有耕地9.8万亩,其中水浇地6万多亩。有林地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8%。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县平均海拔1160米,全年日照时数3026小时,平均气温5℃,无霜期12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有效积温2600度,处于全球最佳养殖带。是凉城县乃至乌兰察布市农牧业重点生产区,也是晋、冀、蒙皮毛、肉类、农副产品销售的交通枢纽和集散地,也是环岱海开发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地段,主要资源有金矿、玉米、马铃薯、奶牛、寒羊、农畜产品加工。 1953年,麦胡图镇隶属丰镇二区,后划归凉城四区,1955年5月改为麦胡图区;1956年8月撤区建社;1968年由金星人民公社更改为麦胡图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99年12月撤乡建镇。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用勤劳的双手改写着这里,描绘着这里,形成了以农牧业为主,农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使全镇进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已成为镶嵌在塞北草原上一颗璀灿耀眼的明珠。 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分四个发展区域: 第一部分:岱海水源及滩涂区 麦胡图处岱海东北南岸,滩涂区总面积4万亩。主要发展项目是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绿化及环保项目。现有池塘养鱼及垂钓15处,滑雪场1处。 第二部分:麦胡图小镇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万人,总体规划是一个中心、三条油路、两个小区。一个中心是以现有的商业区进行拓展。新区内四通一平(水电路电信)全部到位,三条油路是呼阳一级油路、集麦一级油路,前旗至麦胡图三级油路,这三条路构成麦胡图区域的主框架,连通110国道,呼京高速,208国道、大同高速路。两个小区是围绕农副产品增值的农畜产品加工小区和寒羊、奶牛养殖小区。并依托这些项目使镇区发展2平方公里。 第三部分:滩川区现有水浇地6万亩,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主要项目是: 1、无公害蔬菜; 2、玉米及优质饲草种植。. |
永兴镇 |
永兴镇位于凉城县城西部20公里处,地处晋蒙边界结合部,南与山西左云、右玉二县接壤,西与呼和浩特市相邻。全镇土地总面积363.9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600人,镇区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7。C,年均降水量200——300MM,无霜期为90——125天。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 镇内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相当明显,呼阳公路、和凉公路、凉右公路穿越境内,丰准铁路贯穿东西,是凉城县交通条件最好的乡镇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清末到民国近200年是凉城旧县政府所在地,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于2001年8月21日建镇,由永兴、多纳苏、三庆三乡合一镇,山、川、滩相隔,优势互补,发展潜力巨大,是凉城县三大建制镇之一。 境内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堪称当地一绝。花岗岩、墨玉石、金钢砂随处可见。赤峰、河南、福建、河北等地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办厂,现已建成石材加工园区2处,占地150亩,总投资1000万元。旅游资源更具特色,老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永兴湖旅游渡假村已列入凉城县乃至乌盟地区重点旅游区,可与岱海、集宁老虎山公园旅游胜地相媲美。每到踏青消夏之际,呼市、包头、大同、集宁等地游客纷至沓来,竞享大自然赋予的美好风光,到达旅游黄金季节,数不胜数的游客,已成为一大景观,为永兴镇增添了一道高丽的风景线,全年来旅游的人数多达10万人次,领略山水风情,即兴写诗作画,更有甚者禁不起永兴山水、人文无穷魅力的0,默默地为永兴绘就发展蓝图,拟在永兴投资,建设永兴,发展永兴。 受矿产和旅游产业的有效带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全镇奶牛总头数发展到4800头,现建成奶站24处,仅奶业 一项人均增收1300元,奶业生产占据了全镇农户增收的半壁江山。寒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存栏基础母寒羊达到1.2万只,养殖户数发展到了900多户,户均近14只。农牧业结构得到大力调整,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人杰地灵,物化景美的永兴镇在“三化”进程中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 |
蛮汉镇 |
蛮汉镇位于内蒙古凉城县的西北部,西邻呼和浩特赛汉区,北靠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南与凉城县永兴镇接壤,动与岱海镇相连。全镇共辖18个村民委员会,109个自然村,总户数7608户,人口24480人,总土地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59000亩,其中:水浇地19000亩,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 近年来,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现已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三大产业区。一是针对原程家营乡地区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优势,形成了玉米、奶牛、林草业、肉羊为主,杂粮杂豆为辅的产业区。二是原崞县夭乡地区受气候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旅游、中草药、林草业、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羊具有多重性的产业区。三是为适应原东十号乡山区的实际,退耕种草养寒羊,种植杂粮杂豆和马铃薯,形成了山区特有的林草业、肉羊、马铃薯、杂粮杂豆产业区。 |
天成乡 |
凉城县天成乡位于乌兰察布市南部,呼阳公路142公里处。东与丰镇市接壤,南与山西省相邻,属浅山丘陵区,境内交通便利,呼阳公路穿乡而过,大准铁路横亘全乡8个村委会,为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地理优势。全乡共28个村委会,总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26724人,其中常住人口18681人,耕地11.7万亩。其中水浇地1.3万亩,六年来共退耕50032亩,还林74108.5亩。 全乡共发展奶牛基地村3个,养殖户368户,存栏奶牛1040头,其中能繁育奶牛820头,进站奶牛660头,日产鲜奶13.2吨,全乡存栏寒羊27000只,年内外购1882只,到年底通过扩繁自育,可达到3.2万只,建成了十九号、旺海庄、十八号、金贵夭、刘克苗、三元井、欢子旺等19个寒羊养殖专业村。全乡共建多寒杂0种点10处。全乡种植玉米4万亩,种植马铃薯3万亩,种植优质烤烟850亩,种植胡罗卜750亩,覆膜提早上市马铃薯1200亩,各类瓜菜1100亩。 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和初具规模的流通体系,发展壮大粮食贩运队伍,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构建以土豆、杂粮豆为主的粮食批发市场,外销马铃薯9500吨,杂粮杂豆常年外销。引进石料加工开采企业6家,总投资560万元。全乡财政收入显著提高,财政总收入达到230万元。. |
曹碾满族乡 |
蛮汉镇位于凉城县的西北部,西邻呼和浩特赛汉区,北靠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南与凉城县永兴镇接壤,动与岱海镇相连。全镇共辖18个村民委员会,109个自然村,总户数7608户,人口24480人,总土地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59000亩,其中:水浇地19000亩,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 近年来,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现已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三大产业区。一是针对原程家营乡地区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优势,形成了玉米、奶牛、林草业、肉羊为主,杂粮杂豆为辅的产业区。二是原崞县夭乡地区受气候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旅游、中草药、林草业、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羊具有多重性的产业区。三是为适应原东十号乡山区的实际,退耕种草养寒羊,种植杂粮杂豆和马铃薯,形成了山区特有的林草业、肉羊、马铃薯、杂粮杂豆产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