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乡位于察右中旗东北部,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45公里。该乡西、南连铁沙盖镇,北邻库伦苏木,东接乌素图镇。地处察右中旗“后大滩”的中心位置。平均海拨1450米,总土地面积13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水浇地1.5万亩。2006年,全乡辖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现有农业人口1632户6753人。其中农村党员192人。
该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为沙质壤土,适合种植以红萝卜为主的各种蔬菜和马铃薯等作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确立以红萝卜、马铃薯、玉米为全乡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特别是今年,乡党委、政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了三大种植区域,把公路以南滩水地重点建设为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把西不浪、西水泉、中不浪、三号卜子等13个自然村重点为红萝卜种植区,辐射全乡29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人均种植达2亩以上;把义发泉—库-路两边重点建设为马铃薯种植区,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乡三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
在养殖业方面,坚持不懈地走禁牧舍饲、暖棚育肥的路子,大力发展以寒羊、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形成了以西不浪、卡恰图村为重点的奶牛养殖区,全乡大小畜存栏达到17126万头(只),其中良种奶牛64头。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招商引资的力度逐年加大,促进了“三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过连续几年的发展与建设,现已建成集收购、清洗、包装、贮运、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红萝卜交易第一、第二市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营业房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大小收购点70余处,红萝卜贮存恒温库6座,红萝卜收购季节,市场日交易量最高可达100万公斤以上,三、四轮车日车流量1000余辆,周边地区来打工人员可达1000余人以上。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和小集镇的建设。常年经营的商业网点有30多家,住宿、洗浴服务有10余家,全乡有小轿车、微型汽车100多辆。乡镇建设规划有序,沿科—乌公路两侧建有一、二层连体门脸房20多间,人口聚集、市场繁荣。.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31.6平方公里 | 150927218 | 012000 | 0474 | 查看 巴音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科布尔镇 |
科布尔镇位于察右中旗政府西南1公里处,辖土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户数12500户,人口4.5万人,辖6个社区,20个村委会,100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10万亩,水浇地面积1.6万亩,日光温室保护地面积500亩,全镇家畜总头数达到5.5万头(只),其中:奶牛达到1.1万头,寒羊3万只,建成现代 化挤奶站50座,日产鲜奶100吨,是乌兰察布市奶牛第一大镇。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元和5000元。 畜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该镇走“畜牧业数质并举”的发展之路,使畜牧业产业由粗放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全镇共购买进口奶牛197头,加之大搞奶牛冷配和群众自繁自育,奶牛数量迅速扩张。截至目前全镇奶牛养殖已达9700多头,日产鲜奶80多吨。 在寒羊养殖方面,该镇继续坚持不懈地走禁牧舍饲,暖棚育肥的路子,在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重点抓了自繁自育和内羊杂交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出栏周转、提高个体效益,共调回进口种公羊18只,新建四处寒羊配种站,并配套完善了三处配种站,进一步加大经济杂交力度,全面树立了“提高质量靠改良”的观念。 农牧业产业化有了新突破 该镇马铃薯产业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以种薯生产为重点,千方百计优化了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并先后从旗种子公司、正丰公司调购优抚种薯50万斤,种植面积达4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针对去年大旱情况,该镇把原有的机电井全部配套利用起来,又新打机电井8眼,扩大灌溉面积600亩,使全镇水浇地面积达到1400亩,减少了灾情损失。并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工程,在华泰村建起日光温室18座。同 时为了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力度,争取千村扶贫工程,重点对科凉公路沿线大东沟、一里坡两个村,在房屋、暖棚、青贮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其中维修院墙2300延长米,建起暖棚227间,青贮窖70个。在7月份底“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在史家营子村入户。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南北麻迷图村的实施整村搬迁,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 |
铁沙盖镇 |
沙盖镇距察右中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北35公里。是后大滩地区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总人口3422户、14031人。国土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万亩。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凉爽、昼夜温差大,雨季多集中在秋季,适宜种植马铃薯。 全镇80℅的耕地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其中乡镇机构改革合入该镇的原布连河乡辖区是全旗最大的商品薯和种薯集散地,曾被誉为马铃薯第一乡,闻名于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马铃薯绿色产品以其特有的品质远销到京、津、唐、鲁、辽、黑等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年外销量达1亿斤。目前,共建起马铃薯贮存大窖105座,总贮量达1.2亿斤。全镇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马铃薯的就达25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2005年,该镇引进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年生产能力为8000吨的亿丰淀粉厂。 在扩大和稳定红萝卜种植面积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在提升红萝卜品质上下功夫,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严把种籽质量关,实现了红萝卜种籽主渠道经营,提高了单产,使红萝卜亩产达万斤左右,出成率达80%,平均价格每公斤0.5元,每亩最高收入3000元,最低收入1000元,种植户最高收入达43000元。2001年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绿色产品,并注册“草原参”红(胡)萝卜商标。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同时,该镇的红萝卜产业也蒸蒸日上,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并建起了红萝卜市场,成为察右中旗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黄羊城镇 |
黄羊城镇位于旗政府所在地本30公里处,辖地面积420平方公里,24个村民委员会,129个村民小组,5580户,17534口人。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水浇地1.7万亩,退耕面积3.37万亩,还林5.5万亩,公益林1.3万亩,人均享受退耕面积达2亩。全镇为了实施好退耕还林项目,起到防风固沙以作用以及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镇政府认识规划、合理布置,把此项工作做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具体做法是“三关、两制、一兑现”,三关是设计规划关、整地种植关、田间管理和险收关;两制是镇村干部包村责任制、护林人员包片包地责任制;一兑现是由镇长牵头,全镇干部参与兑现工作,确保钱粮及时兑现到农民手中。 特别是2002年以来,全镇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了4500亩,为黄羊城一、二、三队,286户,1714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达420元。 项目区主要种植以柠条为主,带间种植沙打旺、紫花苜蓿、多年生牧草,成活率均在85%以上,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养畜饲草不足的问题。 以上成果的取得,更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生态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该项目的实施,真正起到防风固沙、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整体效益的提高。. |
广益隆镇 |
广益隆镇位于察右中旗西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55公里,东南与铁沙盖 镇、黄羊城镇、大滩乡毗邻,西北与四子王旗接壤。全镇占地面积505平方公里, 辖23个村和嘎查、118个村民小组和浩特。现有常住户数4136户,常住人口12161 人。 全广益隆镇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全镇现有耕地10.8万亩,其中水浇地9600亩 。有林草地87530亩,其中退耕地36720亩,人均3亩。 近年来,广益隆镇紧紧围绕“奶牛、肉羊、马铃薯、玉米”等几大主导产业,大 力调整产业结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年生产马 铃薯3500吨。品种也在不断更新,有克新一号、福瑞特等。马铃薯产业化格局基 本形成,市场繁荣,建有马铃薯交易市场1处,大型马铃薯储窖70座,年储存并销 售马铃薯5000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先后调 入新西兰进口奶牛86头,奶牛存栏达到200头,产奶量均在20公斤以上;肉羊发展 重点抓住冷配和胚胎移植工作,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共建有小畜冷配点10处, 胚胎移植点1处,通过品种改良等一系列科技措施,肉羊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效益 更加明显。2006年底全镇肉羊存栏9.8万只。 广益隆镇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脉金、钾长石、莹石、铁粉、石英石等十 几个品种,并已相继开采,品位高,储量大。. |
乌素图镇 |
黄羊城镇位于旗政府所在地本30公里处,辖地面积420平方公里,24个村民委员会,129个村民小组,5580户,17534口人。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水浇地1.7万亩,退耕面积3.37万亩,还林5.5万亩,公益林1.3万亩,人均享受退耕面积达2亩。全镇为了实施好退耕还林项目,起到防风固沙以作用以及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镇政府认识规划、合理布置,把此项工作做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具体做法是“三关、两制、一兑现”,三关是设计规划关、整地种植关、田间管理和险收关;两制是镇村干部包村责任制、护林人员包片包地责任制;一兑现是由镇长牵头,全镇干部参与兑现工作,确保钱粮及时兑现到农民手中。 特别是2002年以来,全镇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了4500亩,为黄羊城一、二、三队,286户,1714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达420元。 项目区主要种植以柠条为主,带间种植沙打旺、紫花苜蓿、多年生牧草,成活率均在85%以上,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养畜饲草不足的问题。 以上成果的取得,更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生态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该项目的实施,真正起到防风固沙、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整体效益的提高。. |
大滩乡 |
大滩乡位于察右中旗西南部,地处东经111°56′—112°17′,北纬41°10′—41°24′,乡所在地大滩村距科布尔镇41公里。北部、西部与四子王旗活福滩乡、西河乡接壤,南部与卓资县红召乡相邻,东与本旗黄羊城镇、广益隆镇相连。属低山丘陵区,辖地面积6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拨2129米,最低海拨1665米。境内主要河流有2条:点红岱河、乌塔贝河,年均降水量425毫米,气候为山地湿寒半干旱湿润气候区。无霜期:晚霜6月17日,早霜8月29日,间隔75天,积温﹥0°C为2185°C、﹥5°C为1992°C、 ﹥10°C为1571°C。 全乡共有23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9970人,5230户,常住人口10386人,2571户,其中外流2659户,9584人, 有耕地面积13万亩,其中水浇地5300亩,截止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退耕45300亩,还林66730亩,其中2000年退耕14000亩,还林35000亩;2002年退耕2500亩,还林6250亩;2003年退耕11000亩,还林11000亩; 2004年退耕9500亩,还林9500亩;2005年退耕8300亩,还林4980亩。牲畜头数达45000(头)只,其中寒羊11000只,奶牛300多头。 该乡立足本地实际,以科技为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确立了奶牛、寒羊、马铃薯、林草业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奶牛业逐步发展壮大。奶牛业对于该乡是个新产业,2004以前,奶牛头数不足70头,2005年购买进口奶牛176头。为了确保奶牛业形成规模,并逐步发展壮大,今年,乡党委、政府抓住奶牛价格下跌这一机遇,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措施,动员组织群众购买奶牛近60多头,同时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向奶牛业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乡兽医站技术人员为养奶牛户免费进行疫病防治工作,全面系统跟踪服务。此外,乡政府组织旗乡两级科技人员对养奶牛户举办了科技培训班,到目前,共举办培训班4期,参训人数达630人次,真正使户户有一个技术员,切实提高了奶牛户的养殖技能,有效推动了奶牛业的发展壮大。 寒羊业巩固提高。通过多年的扩繁,已经形成规模,普及农户,成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途径之一。. |
宏盘乡 |
近年来,宏盘乡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加快推进“三化”建设进程、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大目标为重点,结合农村牧区谋求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立足当地实际,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狠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济建设工作方面 近年来,全乡大力推进“三化”建设进程,奶牛、肉羊、马铃薯业一直是全乡的主导产业,奶牛、肉羊通过购、繁、育等低成本扩张途径迅速发展,全乡的畜牧业跃居全旗前列,围绕畜牧业这一主导产业,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具体工作。一是以开发水浇地为重点,仅2005年新打机电井12眼,修复旧井10眼,铺设地埋管2.08万米,新开发节水灌溉面积4375亩,全乡人均水浇地0.6亩。二是以种树种草为重点,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全乡人均占有林草面积14.3亩,畜均6.4亩。不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舍饲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饲草来源,步入了以林护草、以草养畜、以畜肥田的良性循环道路。三是以乳业龙头为重点,逐步完善了服务功能。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的办法,全乡建设奶站36处,彻底解决了奶户卖奶难问题,有效拉动了奶牛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四是以“良种、良舍、良饲、良方”为重点,切实强化科技服务。全乡暖棚累计达到2326间,青贮窖1893处,牲畜防疫密度达100%马铃薯种植业发展势头迅猛,人均种植达2.8亩,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宏泰矿业有限公司已在该乡开工建设,公司投产达效后可为地方提供1.5亿元财政税收和3000个就业岗位。 社会形势趋于稳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成功的接受了市、旗两级考核。2005年上半年被市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 。八道沟行政村调解委员会被市司法局评为优秀调解委员会。2005年全乡未发生越级-和群体性-事件,也没有发生刑事案件。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三不变”,实行“三为主”,推行“三结合”,落实“三大工程”。. |
巴音乡 |
巴音乡位于察右中旗东北部,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45公里。该乡西、南连铁沙盖镇,北邻库伦苏木,东接乌素图镇。地处察右中旗“后大滩”的中心位置。平均海拨1450米,总土地面积13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水浇地1.5万亩。2006年,全乡辖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现有农业人口1632户6753人。其中农村党员192人。 该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为沙质壤土,适合种植以红萝卜为主的各种蔬菜和马铃薯等作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确立以红萝卜、马铃薯、玉米为全乡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特别是今年,乡党委、政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了三大种植区域,把公路以南滩水地重点建设为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把西不浪、西水泉、中不浪、三号卜子等13个自然村重点为红萝卜种植区,辐射全乡29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人均种植达2亩以上;把义发泉—库-路两边重点建设为马铃薯种植区,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乡三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 在养殖业方面,坚持不懈地走禁牧舍饲、暖棚育肥的路子,大力发展以寒羊、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形成了以西不浪、卡恰图村为重点的奶牛养殖区,全乡大小畜存栏达到17126万头(只),其中良种奶牛64头。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招商引资的力度逐年加大,促进了“三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过连续几年的发展与建设,现已建成集收购、清洗、包装、贮运、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红萝卜交易第一、第二市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营业房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大小收购点70余处,红萝卜贮存恒温库6座,红萝卜收购季节,市场日交易量最高可达100万公斤以上,三、四轮车日车流量1000余辆,周边地区来打工人员可达1000余人以上。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和小集镇的建设。常年经营的商业网点有30多家,住宿、洗浴服务有10余家,全乡有小轿车、微型汽车100多辆。乡镇建设规划有序,沿科—乌公路两侧建有一、二层连体门脸房20多间,人口聚集、市场繁荣。. |
库联苏木 |
库联苏木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中旗。下辖: 150927219352 210 第一嘎查 150927219353 220 第二嘎查 150927219354 220 第三嘎查 150927219355 220 第四嘎查 |
乌兰哈页苏木 |
兰哈页苏木属察右中旗管辖,位于旗境南部边缘,北靠大滩乡和黄羊城镇,东邻科布尔镇,西南、正南和东南三面与卓资县接壤。苏木政府驻地乌兰哈页村地处科布尔镇西南30公里处。“乌兰哈页”系蒙古语地名“Olaa hayaa”之转音,意为红色山脚。因该村坐落在乌兰哈页山脚处而得名。2001年和2006年先后撤销七苏木、金盆、得胜三乡,将七苏木、金盆二乡整建制和得胜乡的羊山沟村、大滩乡的点红岱村并入乌兰哈页苏木。合并后的乌兰哈页苏木总面积66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357万人,辖5个嘎查、13个村民委员会。 乌兰哈页苏木位于新设乌兰哈页苏木中北部,苏木政府驻乌兰哈页村。1954年设置乌兰哈页乡,乡名依驻地村名命名。1958年改建乌兰哈页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苏木。1996年全乡辖境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 原七苏木乡位于新设乌兰哈页苏木东北边缘,政府驻地七苏木村地处科布尔镇西南15公里处。“七苏木”是蒙汉语结合地名,“苏木Som”系蒙古语,是相当于今乡镇级的清代行政建制名称,汉语称“佐”。“七苏木”是当时镶蓝旗第七苏木驻地,故名。七苏木乡原属乌兰哈页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单独成立七苏木人民公社,社名依驻地村名命名。1984年改社为乡。2001年撤销后整建制并入乌兰哈页苏木。 金盆乡位于新设乌兰哈页苏木南半部,乡政府驻地金盆村地处科布尔镇西南45公里处。1958年在此成立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金盆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2006年撤销后整建制并入乌兰哈页苏木。 盆村名原本是“经棚”,与现用名音同字不同。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置察哈尔八旗,镶蓝旗十二苏木的兵丁从东北地区迁徙到今察右中旗原金盆乡政府所在地西北十公里处的“宝日嘎斯台Borgaastai”村(也称转山子)和东南十公里处的“夏日哈达Xarhad”村一带住牧。当时在夏日哈达村兴建了一座召庙,取名“胡若顶苏木Hurtsum”,同时在召庙旁边修建起一座六棱木塔,塔内装有利用水流动力可以转动的经轮,所以人们也称夏日哈达村或胡若顶苏木为“转经召”。十二苏木的牛录章京(佐领)常住巴日嘎斯太村。该苏木每年一次的祭祀盛会都要在夏日哈达村转经召庙举行。届时,将诵经拜佛、上香祭祀,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牛录章京前往转经召主持祭祀盛会,要带很多经卷,兵丁们背着沉重的经卷从巴日嘎斯太到转经召,祭祀活动结束后还得把经卷背回来。往返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兵丁们很是辛苦。这样历经了一百多年,到了清乾隆年间,为了减轻兵丁们背经卷赶路之劳累,在巴日嘎斯太村到转经召的路程中段,今金盆村设了一个驿站,专门用来存放经卷。从此,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经棚”。 清乾隆年间在“经棚”设驿站、建经棚,又经清政府实施开垦政策,这个地方人口逐渐增多,清光绪年间形成村落。后来,呼和浩特———大同的公路建成通车并经过“经棚”,使“经棚”的社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因“经棚”四面环山,地形似盆,人们在文字表述时有意识地将“经棚”写成“金盆”,很长一段时间“经棚”与“金盆”同时混合使用。建国后,该村专名正式改为“金盆” |
辉腾锡勒园区 |
辉腾锡勒园区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中旗。下辖: 150927400200 121 种马场村委会 150927400201 220 黄花嘎查 150927400202 220 二架子村委会 150927400203 220 转经召村委会 150927400204 220 羊山沟村委会 150927400205 220 大东沟村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