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平谷区 >> 刘家店镇 >> 孔城峪村

孔城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孔城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孔城峪村简介

  孔城峪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孔城峪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西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8.2公里,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村东有路通密(云)三(河)公路相连。
  孔城峪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孔城峪、磕头沟2个自然村,75户,190人,皆为汉族。村委会驻地孔城峪海拔150米。
  历史沿革
   村委会驻地孔城峪,清代成村,四面环山。形似城墙,坐落峪内,只有东南一孔为出口,故称孔城峪。
  磕头沟。1927年成村,村旁山上原有云岩禅寺(俗称上寺),进香之人为免上山费力,常在下面沟口烧香磕头,因此得名。
  云岩禅寺,辽代建筑,明清重修,香火极盛。《日下的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畿辅通志》等文献均有记载。该寺占地面积629平方米,东西长37米,南北长17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寺,上寺建在悬崖峭壁上,工程险峻;下寺建在山坳处,工程宏伟。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正殿及两座塔址尚存,还有残碑一块、龟肤一座及经幢残件等物。
  自然资源 孔城峪村地处山谷台地,土壤为钙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弱富水区。
  该村矿藏资源丰富,盛产黄金、白银,上世纪曾为国家重要黄金开采区之一。后发展为群采,为保护生态环境,已停。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孔城峪村化名“金山”。
  战争年代,村民韩秀文、李仲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该村党支部1945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晨顺。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韩秀理。
  经济发展 上世纪后期,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黄金开采。2003年,金矿关闭后,以种植大桃为主要收入来源。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526元。
  目前,该村正在策划对古迹云岩禅寺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全村经济支柱产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10117112 101200 010 查看 孔城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孔城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孔城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寅洞村

  寅洞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寅洞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北部。东南距平谷区政府驻地14.5公里,南距镇政府驻地0.5公里,村南通密(云)三(河)公路,交通方便。
  寅洞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350户,1070人,皆为汉族。聚落成正方形,地势中间高、周围偏低,海拔68米左右。
  自然环境 寅洞村地处山间平原,西临洳河。土壤多为洪积冲击物无石灰性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缝水中等富水区。
  山上种有松、柏、橡子经济林。
  历史沿革
  汉代有人活动,逐渐形成聚落,始称下河东村,后因开矿炼银改称银洞,明初银业停采,改为今称。域内发现古墓区,有汉代砖室墓,并出土陶罐、盘、壶文物。
  1946年3月,寅洞村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寅洞村化名“虎村”。
  战争年代,村民胡殿义、杨兴、刘才、邢术先、邢凤清、赵仕先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寅洞村党支部1942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马忠民(曾用名马振龙)。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邢术然。
  该村曾荣获北京市先进村委会、先进卫生村称号。
  村民白永龙、宫成2005年获平谷区文明市民标兵称号。
  综合情况 该村建有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采摘果园和观光采摘长廊,以生产精品大桃为主导产业,成为村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还办有5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2家,吸纳村内劳动力80名就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19元。
  该村还建有文明大院、中老年人活动站,村内街道全部硬化。
  

行宫村

  行宫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行宫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密(云)三(河)路从村南通过,交通便利。
  行宫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101户,290人,皆为汉族。聚落呈梯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80米左右。
  历史沿革
   清朝初年成村,以建有皇帝的行宫得名。康熙、乾隆、道光三帝游丫吉山时曾在行宫驻跸。行宫占地20余亩,房屋百余间。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3月拆毁,仅留一株古柏和两孔龙井及散落的汉白玉和青砖大瓦。1946年3月,行宫村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村人戴子英 (1900---1970)年少时立志学中医,秉烛抄借医书,虚心求教名医,己身习练针灸,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生在丫髻山和巨各庄一带救过无数病人,1970年病逝。
  自然环境 行宫村地处山间平地,南临洳河。村域南部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北部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行宫村化名“驻马庄”。
  村民任占贤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该村党支部1947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清宝,至今,已历7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春。
  综合情况 行宫村以大桃为主导产业,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99万元。
  该村重视村容村貌建设,全村大小街道路面全部实现硬化;建有一支33人党员义务保洁队,村内街道干净整洁;
  投资80余万元硬化田间路4000米,改善节水管道3500米,建有3500平方米高标准停车场,为游人观光采摘提供方便。
  

辛庄子村

  辛庄子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辛庄子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东部。东南距平谷城区20公里,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密(云)三(河)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便利。
  辛庄子村域面积1.35平方公里,190户,570人,皆为汉族。聚落呈南北向矩形,地势北高南低,海拔67米左右。
  历史沿革
   明初成村。因成村晚于邻村寅洞村,称新庄,后演为今名。1946年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1968年因修西峪水库,迁来村民40户,178人。
  自然环境 辛庄子村地处山间平地,洳河东岸,北部邻山,果园面积1000亩,土壤多为洪积冲击物无石灰性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辛庄子村化名“旧村”。
  1942年,村党支部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徐凤武和村民张文志、王永中、张福祥、王庆田、徐凤如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六位村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的利益而献身,载入中华民族英烈的史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有。
  综合情况 该村以生产大桃等果品为主导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93元。
  该村建有文明大院,文体设施健全。
  

万家庄村

  万家庄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万家庄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中部偏南。东南距平谷城区15.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村东、北分别有路通密(云)三(河)公路。
  万家庄村域面积5.4平方公里。420户,1300人,有满族6人,壮族3人,余为汉族。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地势南高北低,海拔65米。
  历史沿革
   明朝有万姓人家在此地定居成村,村以姓得名。1946年3月,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地处山间平原,东临洳河,南倚山麓,土壤多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和钙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万家庄村化名“百家村”。
  战争年代,村民陈生、李小全、安生头、赵继才、赵继田、李明瑞、张台、刘德发、刘长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烈士英名录;1947年,该村百余青年参军入伍。
  万家庄村党支部1942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启。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山。
  该村多次荣获首都文明村、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先进村和郊区经济发展十佳单位等称号。
  全国政协主席-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时,曾两次来万家庄村视察;刘琪、段强等北京市领导,全国驻京人大代表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多次来万家庄村经济沟视察。
  经济发展 万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优势开发经济沟,让沉睡多年的荒山为村民造福。他们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 自1992至1998年用7年时间开发两条经济沟,建精品桃园1800亩,栽植白桃、蟠桃、黄桃、油桃等优质鲜桃万余株,占全村果园总面积的80%。现全部承包到户经营,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年产果品800万公斤。
  村内还建有农机修理、服装加工和农资超市等15家个体工商企业,吸纳本村80名劳动力就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58元。
  综合情况 万庄子村“两委”班子为民办实事,改变村容村貌,将全村主要街道铺上水泥路面,面积达3万平方米;并将村内75%的田间道路进行硬化,实行节水灌溉,为实现果品高产优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松棚村

  松棚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松棚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中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7公里,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东有路通密(云)三(河)公路,交通便利。
  松棚村域面积3.3平方公里,126户,378人,皆为汉族。聚落呈正方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85米。
  历史沿革
   汉朝曾设驿站,称松棚传舍。后聚落渐扩,到金、元时期称松棚铺,因崇慧寺前有巨松1棵,浓阴广覆如棚,占地亩许,呈松棚状得村名。清代铺舍撤销,演为今名。1946年3月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松棚村为明代怀柔八景之一,名“松棚晚翠”。今寺久弃,但诗文有存。明代人士马文卿赋诗《题松棚》:“潇寺清森一任空,殿前惟见护佛松。要连琥珀通泉窟,枝挽曲屈盘卧龙。翠盖擎天常绵障,青萌铺地多云封。老僧几度修斋事,久向禅关作龛龙。”
  自然环境 松棚村地处山涧坡地,东临洳河,村域东部土壤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西部土壤为钙质岩类淋容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松棚村化名“西山下”。
  战争年代,村民焦瑞、焦春、刁久恒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松棚村党支部成立于1955年,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福泉。至今,已历14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胜。
  综合情况 松棚村经济以发展蟠桃和大桃等果品为主导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15元。
  松棚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新农村建设,拓宽村民致富途径,发展西山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民俗游,投入40万元硬化环山路3000平方米,建有4000平米的高标准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改变村容村貌,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进行厕所革命,家家用上水冲厕所。
  

前吉山村

  前吉山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前吉山村位于平谷区和镇域西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密(云)三(河)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方便。
  前吉山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150户,500人,皆为汉族。聚落呈正方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80米左右。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该地区有人活动,聚落名称不祥。清代称丫吉山新庄户,与今北吉山村为同一行政村。抗日战争时期以石河桥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在村南称南吉山,因忌讳南(难)字,改为前吉山,1946年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前吉山村地处山间平地,东临洳河,西依山岭,土壤为洪积冲击物无石灰性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全村有耕地600亩,山场2000亩,山坡松柏盖顶,果树缠腰。主要有核桃、板栗、大枣、梨、柿子和杏等干鲜果品。
  光荣历史 战争年代,该村人刘林、刘春、刘加元、谢金凤、刘泉启为国捐躯,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前吉山村党支部1947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成义,至今,已历14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朝亮。
  综合情况 该村为本镇第一个电视村。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7385元。
  

刘家店村

  刘家店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刘家店村位于平谷区和镇域西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5.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密(云)三(河)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方便。
  刘家店村域面积4.96 平方公里,有485户,1685人,有壮族5人,满族1人,余为汉族。聚落呈南北向矩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0米。
  历史沿革
   明朝有刘姓人士在此地开店定居成村,故称。
  该村1946年3月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刘家店村地处洳河西岸,堡子顶山东侧,土壤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和钙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地下水资源中等富水区。
  该村西山建有 2000 亩蟠桃园,占全村果园面积的77%,有中国华北“蟠桃之乡”之美誉。因刘家店镇内有千年古刹碧霞元君祠,相传蟠桃为娘娘所赐,故名“碧霞蟠桃”。
  该村生产的蟠桃单果重最高468克,平均单果重225克。建国50周年庆典,碧霞蟠桃作为特供食品荣登天安门,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刘家店村化名“汉光”。村民李茂林、陈柱延、赵天满、龚庆丰、张永德和龚志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烈士英名录。
  刘家店村党支部1942年成立,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恒。至今,已历16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龚伯会。
  该村曾多次荣获首都文明村、平谷区先进党支部和五好党支部、法制示范村、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0北京市委副书记强卫曾视察该村。
  经济发展 刘家店村发挥村域资源优势,建设蟠桃基地,全村85%劳动力从事果品生产,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该村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村内建有4家民营企业,17家个体工商户,3处民俗旅游接待园,吸纳本村86人就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587元。
  综合情况 该村以“文明、发展、和谐、稳定”为目标,抓好新农村建设。建有文明大院、中老年活动站和科技文化广场, 230人从事秧歌、花会、戏曲、象棋、乒乓球等文体活动。
  

孔城峪村

  孔城峪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孔城峪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西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8.2公里,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村东有路通密(云)三(河)公路相连。
  孔城峪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孔城峪、磕头沟2个自然村,75户,190人,皆为汉族。村委会驻地孔城峪海拔150米。
  历史沿革
   村委会驻地孔城峪,清代成村,四面环山。形似城墙,坐落峪内,只有东南一孔为出口,故称孔城峪。
  磕头沟。1927年成村,村旁山上原有云岩禅寺(俗称上寺),进香之人为免上山费力,常在下面沟口烧香磕头,因此得名。
  云岩禅寺,辽代建筑,明清重修,香火极盛。《日下的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畿辅通志》等文献均有记载。该寺占地面积629平方米,东西长37米,南北长17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寺,上寺建在悬崖峭壁上,工程险峻;下寺建在山坳处,工程宏伟。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正殿及两座塔址尚存,还有残碑一块、龟肤一座及经幢残件等物。
  自然资源 孔城峪村地处山谷台地,土壤为钙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弱富水区。
  该村矿藏资源丰富,盛产黄金、白银,上世纪曾为国家重要黄金开采区之一。后发展为群采,为保护生态环境,已停。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孔城峪村化名“金山”。
  战争年代,村民韩秀文、李仲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该村党支部1945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晨顺。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韩秀理。
  经济发展 上世纪后期,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黄金开采。2003年,金矿关闭后,以种植大桃为主要收入来源。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526元。
  目前,该村正在策划对古迹云岩禅寺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全村经济支柱产业。
  

江米洞村

  江米洞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江米洞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东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8公里,西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村西有密(云)三(河)公路通过,交通方便
  江米洞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40户,121人,有苗族1人,余为汉族。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20米左右。
  历史沿革
   清末成村。村北山崖下有一洞,流水似乳,一经震动,掉出江米粒状石渣,村以此得名。1946年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江米洞村地处山坡台地,北依山岭,西临山沟。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贫富水区,西峪水库西干渠流入村域东部。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江米洞村化名“江山村”。由于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当时,常有八路军干部、战士在村里食宿,开会。江米洞村党支部1969年成立,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明。
  江米洞村曾荣获区级文明村、镇级先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和计划生育先进村等称号。
  1982年1月29日,《北京日报》曾发表通讯《江米洞的夜晚》,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米洞村发生的变化。
  综合情况 江米洞村以发展大桃为主导产业。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973元。
  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整洁家园,硬化整修田园路3000米,铺设地下管道4000米,把村里多年的两个臭水坑改造成两个人工湖,将村南的垃圾坑改造成健身园。如今的江米洞,绿柳成荫,街道整洁。
  

胡家店村

  胡家店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胡家店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南部。东南距平谷区政府驻地13.5公里,北距镇政府驻地0.5公里,密(云)三(河)公路从村东通过,交通方便。
  胡家店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350户,986人,有瑶族2人,壮族1人,余为汉族。聚落呈正方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58米左右。
  历史沿革
   商代就有人居住,村东和村北曾出土商初、战国时期的古窑和居住文物遗址。明代洪武年间,有胡姓人家来此开店,落户久居成村得今名。
  村北有受北京市林业局挂牌保护的古槐树一棵。
  1946年3月,该村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胡家店村地处西山脚下,洳河东岸。土壤多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和钙质岩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山上种植树木,主要有松、柏、橡、槐经济林。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胡家店村化名岭北和古月。
  村民邱维祥、刘贵、赵德全、邱维田、安来方、杨润春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1939年,胡家店村成立第一个党小组,组长赵子周。1940年,村党支部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安晨仑。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胡为贺。
  该村1978年曾荣获北京市农业生产建设先进村称号。
  村民王福生1999年曾获平谷县“大久保桃王”称号。
  综合情况 该村以种植大桃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果园1600亩。全村还建有民营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9个,吸纳村内劳动力60人就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54元。
  该村道路实现硬化,建有村文明大院等设施。
  

凤落滩村

  凤落滩村
  村情概括 刘家店镇凤落滩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北有路通密(云)三(河)公路。
  凤落滩村域面积1.67平方公里,50户,146人,有满族15人,余为汉族。聚落呈南北向矩形,海拔80米左右。
  历史沿革
   明代成村。冯姓落户久居,因地处沙滩附近,称冯家滩。后传西河滩上落过凤凰,改为今名。1946年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自然环境 凤落滩村地处山间平地,东靠龙潭沟山,洳河从北、西、南方向环流而过。村域西部土壤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东部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凤落滩村化名“河南村”。该村党支部成立于1945年,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友青。至今,已历10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启。
  经济发展 凤落滩村以发展果树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拥有桃园0.8亩。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228元。
  村政建设 凤落滩村围绕改变村容村貌,进行街道硬化;投资进行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喝上放心水;建成村文明大院,配有空调,、电视、电脑等设施。
  该村“华灯”老会成立于清代中期,尤以表演五虎棍闻名一方。1978年,该村老艺人张启、苏德山等重新组建“华灯”老会,多次应邀外出表演获好评。
  

东山下村

  东山下村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东山下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中部偏东北。东南距平谷城区17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密(云)三(河)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
  东山下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 102户,300人,有满族1人,余为汉族。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地势东高西低,海拔80米左右。
  历史沿革
   明初成村。因位于东山脚下,故名。1946年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村内有古槐一棵,受国家一级保护。
  自然环境 东山下村地处山间平地,东靠山,西临洳河,南部土壤为洪积冲积物无石灰性褐土,北部为硅质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缝水中等富水区。
  东山下村盛产杏儿,有驮黄、串红、白杏儿、酸杏儿,还有甜核杏儿,品种繁多。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东山下村化名“靠山屯”。
  战争年代,村民张福德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该村党支部1947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郭天顺。至今,已历10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邢彦媛。
  经济发展 东山下村大力发展果品业,建有杏儿采摘休闲体验园;发展民俗旅游, 2004年被市旅游局批准为市级民俗文化旅游接待专业村。2005年,该村有20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户户均增收2万元。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1万元,人均纯收入7635元。
  村政建设 该村支持村民发展果品生产和民俗旅游,先后投资130万元硬化环村和田间路12000米,改造果园节水管道3000米,建停车场5000平方米,为游人提供方便。
  

北吉山村

  北吉山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北吉山村位于平谷区和镇域西北部。东南距平谷城区1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密(云)三(河)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
  北吉山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280户,920人,皆为汉族。聚落呈弧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88米左右。
  历史沿革
   远在新石器时期,该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聚落名称不祥。唐代西山建有房舍,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村落,称纸坊庄。后因丫髻山庙会兴盛,远近文明,改名为丫髻山。
  抗日战争时期,以村中石桥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在桥北,称北吉山村。村域内丫髻山因二峰高耸,望之如髻而得名,俗称“娘娘顶”。建于唐朝,兴于明清,1948年毁于战乱,仅存残碑数块。1987年乡村两级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在山上碧霞元君祠旧址重建庙堂,雕塑金身娘娘三尊,每年农历四月初兴办庙会十几日。2001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拨款修复主体建筑。
  自然环境 地处丫髻山脚下,东临洳河。土壤多为洪积冲击物无石灰性褐土和钙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强富水区。
  该村生产的红肖梨曾被命名为北京市的“红梨王”,共有6000多棵,曾参加广州国际商品交流会,享誉周边地区。
  综合情况 该村1947年成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韩瑞。至今,已历17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术林。
  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上,除收益可观的大桃和红肖梨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外,还有多家农户从事民俗旅游和养鸡、养牛、养羊等养殖业。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13元。
  该村有村民自发成立的演唱文娱队,每逢节日举行演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北店村

  北店村
  村情概况 刘家店镇北店村位于平谷区西北部,镇域北部,与密云县东邵渠乡太保庄村接壤。东南距平谷城区18公里,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西邻丫吉山碧霞元君祠和洛娃森林公园,密(云)三(河)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北店村域面积1.95平方公里,169户,480人,有满族6人,余为汉族。聚落近似矩形,海拔88米左右。
  历史沿革
   清初有人开店在此久居成村。因在刘家店村北面,故称。1946年3月由怀柔县划归平谷。
  北店村龙灯会历史悠久。该村老艺人岳松、岳广臣、岳广银精心绘制的龙头,形象逼真,加之表演者精心设计舞姿,耍出许多花样。每年四月初一举办丫吉山庙会,龙灯会便在会头带领下,在众乡亲的簇拥之中,上山表演。1986年北京市首届农-动会开幕式和1994年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北店村龙灯会均参加演出。
  村内有古槐1棵,受国家标牌保护。
  自然环境 北店村地处山间平地,村东和村南滨临洳河,西靠丫吉山岭,西高东底。土壤多为洪积冲击物无石灰性褐土和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区。
  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北店村化名(河北村)。
  战争年代,村民岳广发、刘清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
  该村党支部1947年成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岳松。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岳凤山。
  经济发展 该村以发展大桃为主导产业,实施果园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村民增收致富步伐。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4.4万元,人均纯收入7653元。
  


孔城峪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孔城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