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06 | 101500 | 010 | 查看 达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穆家峪社区 |
穆家峪社区:位于穆家峪镇以北1公里处。 |
新农村社区 |
新农村:新农村社区社区北侧。 |
前栗园社区 |
前栗园社区:位于穆家峪机场西侧。 |
沙峪沟村 |
沙峪沟村:位于大石岭村西南侧。 |
水漳村 |
水漳村位于穆家峪镇西北部,距密云县城5公里。该村下辖石井、秋子峪、水漳、独脚峪4个自然村,村域总面积7.24平方公里,共有409户,1178口人。据资料记载,因村处丘陵区较宽阔的沟谷中部,水源丰沛,邻村居民常来此驮水,故名水漳,清代成村。
2006年,水漳村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硬化街道2.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5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在街道上设置43个垃圾桶,并设4名专职保洁员,实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村进行无害化改厕,并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建村级卫生室1处,方便了村民就医;全村安装有线电视,并新建休闲健身广场1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727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龙潭庙的由来 水漳村北边的石井自然村,有座平顶山,山上有座龙潭庙。关于这座龙潭庙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平顶山,崖壁陡峭,巨石嶙峋,是极为险峻的山峰。而且在峰顶还立着一块黑色的巨石。就是这么险峻陡峭的地方,也有一个小村子。一天,村里跌跌撞撞来了个衣衫褴褛而且受了伤的小伙子,一进村就昏倒了。一位大娘把他扶到家,悉心照顾了几天几夜。小伙子醒后,为报答救命之恩,决定留在这里,帮孤苦的大娘做做力气活。小伙子在大娘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娘很喜欢他,就认他当了干儿子。这一年,天气很奇怪,整日乌云密布,却大旱不雨,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颗粒无收,慢慢地,连水也快没得喝了。这天,乌云堆积得更厚了,电闪雷鸣,村民们以为要下雨了,顿时欢天喜地,拿着锅碗瓢盆出来等着接雨水。哪知,一阵阵雷声后,天上出现了一条青色的恶龙,在村子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吼叫:“东海的黑龙,你快滚出来,让我给你点厉害瞧瞧!你以为把我打死了吗,哼哼,我又回来了!我要把这里的人活活渴死,哈哈哈……”正在它嚣张地吼叫时,那个被大娘救了的小伙子化作一条黑色的骏龙,冲天而起,向恶龙扑去。两龙开始缠斗,顿时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渐渐地,黑龙不是对手了,但它瞬时抱着青龙向平顶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撞去,“轰”的一声,石飞龙落,青龙当场撞死了,黑龙也奄奄一息。大娘很伤心,抱着黑龙掉眼泪。黑龙对大娘说了最后一句话:“娘,铲除了恶龙,我没白死。娘,我会永远保护您,永远守护这个村子!”黑龙死后,村民就在黑龙被救的地方建了一座龙潭庙,供奉着黑龙。每到天旱,村民们就到庙里求雨,每求必应,这个村子也就一直风调雨顺。 独脚峪与不长倒钩的酸枣刺 在水漳村东南部的独脚峪自然村,有一个关于穆桂英的传说,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相传,穆桂英曾在羊山附近立寨,而在山寨旁边山谷的北坡上面有块石壁,石壁底下,有块约摸三尺见方的大黑石头,那就是穆桂英出寨的上马石。上马石中间有个大石窝,很像脚印。因为上马石上这只深深的脚印,人们就把这个山谷叫做独脚峪。在独脚峪中,所有的酸枣刺,都不长倒钩。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有一年秋天,穆桂英在山寨外的平地上训练兵马,突然山下的守卫惊慌上山,报告有一队可疑人物正慢慢接近穆家寨。穆桂英唤来自己的马,立即翻身上马,想亲自去山下看看情况。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将她的裙子刮到了上马石旁边的一棵酸枣刺上,裙摆处被刮破了一个大洞。因为时间紧急,穆桂英来不及回寨换衣服,就把裙摆处打了个花结,继续骑马前行。没想到马速太快,裙摆的结总是开裂,她系了又系,最终还是打了个死结。穆桂英生了气,面对着独脚峪这一道山谷怒吼:“今后,这里的酸枣刺不许长倒钩!”从那以后,这道山谷里的酸枣刺还真的再也没有长倒钩。 |
碱厂村 |
碱厂村位于穆家峪镇东北部,潮河主坝下游,距密云县城20公里,下辖北碱厂、南碱厂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共有668户,1585口人。该村于明代成村,因村内有一口井,井水含大量的碳酸钠,水溢出地面后凝为硝碱,故得名碱厂。
近年来,碱厂村依托环境优势,打造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带,在潮河河道附近发展渔业标准化小区4家,同时发展以“观密云水库景,品密云水库鱼”为主的民俗旅游户13家,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2006年,碱厂村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硬化街道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实现全村统一集中供水,使村民用上了放心水;为方便村民就医,新建村级卫生室一处,并为全村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无害化改厕519户,全村推广使用太阳能、节能吊炕等清洁能源;新建休闲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各一处,完成全村有线电视安装入户,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碱厂村西南的山坡上,因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又称送子庙,一到年节,十里八村的妇女们都到庙里礼拜,据说只要诚心,就能如愿。那么,这么神奇的庙宇,是谁建的呢?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碱厂村西南的山脚下比邻而居张、王两对夫妻,白天男人们上山砍柴下地干活,两个妇人就坐在一起纳鞋底,话家常,晚上哪家有好吃的,就会叫来另一家一起享受美食,就这样,两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但遗憾的是两家的妇人都年过三十而无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妇人开始长吁短叹的发愁了。妇人们的愁绪很快影响了丈夫们,两个家庭开始陷入愁云惨雾中。一个深秋的下午,狂风呼啸雷雨大作,两个妇人揪心地望着窗外,她们的丈夫早上到山里砍柴到现在还没回来。外面的天更黑雨更大了,还夹杂着冰雹,妇人们忍不住了,戴上草帽披起雨衣就踏上了山路,去寻找她们的丈夫。两人忍受着风吹雨打、山路泥泞,艰难的一边走一边寻找。雨小了,终于在一处滑坡下发现了丈夫们,他们浑身是伤,已冻得昏迷了。妇人们跑上前去紧紧地抱住丈夫,大声地呼唤他们,温暖他们的身体,并不停地揉搓他们的手脚,直到丈夫们醒来。雨停了,他们互相搀扶着回家了。晚上,两个妇人都做了一个梦,一个仙子对她们说:“你们的真情感动了天地,上天将赐给你们子孙万代!”不久,两人真的有了孩子,并顺利产下。几年间,两家又增加了几个小孩子,为了感谢仙子,两家人在门前的山坡上建起了娘娘庙,供奉送子娘娘。 神池水的由来 碱厂村村北有两个天然温泉池,又叫神池水,占地80多平方米,水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温泉为什么叫神池水,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很久以前,碱厂是一个富裕的小村子,这里山青水秀,住着几十户人家。一天,从村外来了个衣衫褴褛的怪人,自称进京-途经这里,进了村就向村里人要肉吃,没人给肉就不吃不喝,光等着有人送肉来,大家都以为是疯子,没人理会他。村北有一家住着娘儿俩,看着这个怪人很可怜,就杀了只鸡,请他到家里吃肉,让他吃完赶紧赶路。怪人吃完肉一抹嘴,哈哈大笑着说:“嗯,一个村子就你们娘儿俩是好人。好,我就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把村北乱石堆的三角荒地开垦出来种庄稼,种什么就丰收什么,因为那块地的地下有宝贝。但记住,千万不能去挖,因为宝贝是挖不出来的!”说完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母子俩听了那个怪人的话,开荒种地,那块地果然种什么都丰收,母子俩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几年过去,儿子娶了媳妇,母亲也老了。有一天,媳妇无意中听到丈夫和婆婆的对话,得知那块地有宝贝,她非常兴奋,为了享尽荣华富贵,就不断地催促丈夫把宝贝挖出来。丈夫受不住折腾,就在一天深夜偷偷带着媳妇去地里挖宝。二人一个从东挖一个从西挖,挖着挖着就听“嘭、嘭”两声,两股水流窜起了一米高,吓得二人赶紧跑回了家里。第二天再一看,原来肥沃的田地已变成两个水池子,池中心泉眼的水还在不停的往外冒,用手一摸,水还是温热的,二人顿时后悔不已。 后来,村里的女人们就到这里来洗衣服,池子里的水不论春夏秋冬都是温温的,而且洗完的衣服穿起来很舒服,所以大家就称这两池水为神池水。 |
娄子峪村 |
娄子峪村位于穆家峪镇中东部,距县政府14.5公里,属浅山丘陵区。辖娄子峪、牛郎峪两个自然村,驻地娄子峪,以驻地命名。全村共有村民191户、500多口人,村域面积约4.13平方公里。该村三面环山,东临潮河,森林覆盖率达70.85%,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据了解,该村成村前曾为官兵放牧的场所,并于村北建有一座木楼,故名楼子峪(现为娄子峪),清代成村。村中央有古槐一棵,据《密云县园林绿化志》记载,该树为我县一级国槐,已有410多年的历史。
娄子峪村三面群山环绕,呈扇形分布,村庄就座落在山谷口。每逢雨季,雨水沿山势顺流而下,逐渐在村子中形成了一条1000余米的河道,河水于村东注入潮河。多年来,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生产生活垃圾多倾倒于河道内,污染了水源。2006年,村里对河道进行了集中治理,清理河道垃圾,垒砌河道护坡1000米;建地埋式垃圾箱1个,配备保洁员2名,对村民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形成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有效机制。从此河道干净了,河水清澈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普遍提高。 2006年,娄子峪村以整治环境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街道硬化2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88盏,方便了群众出行;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卫生死角,新建地埋式垃圾箱1个,配备保洁员2名,“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已经建立;对全村进行新型水冲式厕所改造,新建水冲式公厕1个,农户改厕170户;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全村太阳能使用率为90%,液化气使用率超过90%;完成有线电视安装180多户,入户率达96%;建成1500平方米休闲健身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2件(套),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
庄头峪村 |
庄头峪村
庄头峪村属穆家峪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辖庄头峪、万岭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5.88平方公里,明代成村。村域地处101国道两侧,交通十分便利。现有村民502户,1300口人。因村坐落在潮河东岸一山弯处,不近村边不见村,故名撞头峪,后依谐音称庄头峪。 庄头峪村在2006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投入大量资金,完成村庄供水管29775米,新打机井3眼,并全部安装水质净化装置;完成村庄污水管线17994米,污水处理设施6套,彻底解决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为解决雨、雪天村民出行难问题,对全村9条主街、18条次要街道总计57350平方米进行了统一道路硬化。 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 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庄头峪村东沟内,四竿顶山下,建于1987年7月。碑的正面由江卓同志题“四竿顶战斗烈士纪念碑”,背面为碑文,主要记述的是我义勇队和公安队,为掩护承兴密县委、县政府机关突围,与日伪军英勇战斗,5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1943年,密云县潮河以东地区为我冀东承兴密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同年11月成立了0承兴密联合县委员会,由县公安队、义勇队负责保卫工作。当时敌人向我冀东地区进行大扫荡,12月17日县委接到情报得知敌人在周围据点增兵。为此,县委决定将联合委员会转移到靠近四竿顶山的下庄头峪村。可是由于汉0的出卖,18日夜敌人就从南、北两侧向下庄头峪及四竿顶山包围过来。 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县长江卓等领导经过研究果断决定向西突围,过潮河进入丰滦密地区。以义勇队突前,公安队断后掩护机关干部向西北转移。就在行至沟口时遭遇了敌人的阻击。此时,各突围路线均被敌人堵住,县领导当即决定占领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待天黑后再分别突围。次日9时,我义勇队和公安队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公安队长张瑞身受四处重伤仍然和仅剩的一名通讯员与敌人进行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义勇队20多名战士先后阵亡,剩下的20余名战士仍然顽强地和敌人战斗着。就在伪军挡住县委、县政府去路的时候,支部书记李毅明大胆机智地喊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日伪军深知我军的厉害,同时也不愿意为日本人卖命便闪开了道路,李毅明带队乘机渡过潮河。几经周折终于摆脱了敌人,化险为夷。在这次战斗中,县领导和机关干部除少数被捕和牺牲外,大部分安然脱险,担任保卫任务的公安队和义勇队共58名战士壮烈牺牲,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四竿顶东山坡。 2006年4月,县委、县政府将此地命名为“密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中小学生都到此地开展教育活动。 千亩红香酥梨享誉京津 北京的秋天气候干燥,人最容易上火,这时候吃梨是最好不过的了。庄头峪村千亩红香酥梨园,是我县最大的红香酥梨种植和采摘基地。酥梨园坐落在燕山脚下,101国道边,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目前,园区主要道路已经全部硬化,并建有接待场所、停车场、观光休息亭、门楼、牌示、垂钓池等设施。 红香酥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鲜甜可口、香脆多汁,富含维生素。梨子生长周期很短,9月份成熟即可采摘,到了10月中旬梨子就全部下树了,虽然成熟得快,但这种梨耐贮藏。2005年,庄头峪的红香酥梨获得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认证书。优良的果品引来了无数的游客,今年截至目前销售梨300万斤,接待北京、天津的游客2万人次。 目前,庄头峪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的传统农业,一心一意发展红香酥梨有机果品业,每家每户都能分到20多棵果树。村书记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过去传统农业种小麦、玉米等,一亩地可获1500元,而现在种植红香酥梨,一亩地可挣到1000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农民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图为小童星林妙可在红香酥梨园采摘) 张珊珊 刘维霞 付玉强/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密云县志》、《丰碑永存》 |
后栗园村 |
后栗园村
后栗园村属穆家峪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部,距县城6公里。下辖小七队和后栗园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926户,2955口人。村子在明代以前成村,与前栗园相对称名后栗园。村内主产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位于村域内的“百年栗园”是北京最大的散养鸡示范基地。 2007年,后栗园村整治村容、村貌,实施改水、改厕、改路工程,推行清洁能源入户,开展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和休闲娱乐工程,实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时清运,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法,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农村污水,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道路硬化达到90%以上,有村级休闲健身广场。村内安装了路灯,方便群众。村民90%使用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太阳能普及率90%。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0600元。 村名的由来始于唐代 古代有“红枣褐栗”之说,板栗是中国原产的重要干果。而密云作为燕山板栗的主产区,早在唐代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板栗,而后栗园村名的由来也源于板栗的种植。后栗园村地处潮河北岸的山前平原,据史料记载,于明代成村。此地建村前曾有大片栗树园,园南名为前栗园,园北则为后栗园。虽然村里种植栗树的面积不多,但村名却延续至今。 北京最大的散养柴蛋鸡基地 提起柴鸡蛋,很多生活在京城里的人就会想到“百年栗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百年栗园”就坐落在后栗园村。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后栗园村东南部,公司于2005年成立,投入资金1200万元,并注册商标为“百年栗园”。村里利用闲置的荒山和坡地,修建占地面积6000亩的柴蛋鸡标准化散养示范培训基地,共建柴蛋鸡养殖大棚40栋,远离村庄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同时,解决村里40余名劳动力就业。由于具有统一的养殖环境、圈舍设计、饲养工艺、饲料配制和综合防疫等一套柴蛋鸡标准化散养技术,2006年,该品牌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和AA绿色食品的认证。目前,“百年栗园”牌有机柴鸡蛋已进入北京城区的沃尔玛、万客隆、世纪联华等240余家大中型超市,深受市民们的欢迎,鸡蛋的销售供不应求,仅今年上半年就收入1300万元。 为保证柴鸡蛋的品质,该公司在鸡种选择、喂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究。首先,公司购进鸡的品种全部为北京油鸡,油鸡的生活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鸡肉品质和蛋质优良,是我国非常珍贵的地方鸡种之一。其次,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圈养的鸡有所不同,都被放养在山坡上,夏秋季节以吃山上的蚂蚱草籽为食,冬天时候,则吃一些有机饲料和玉米。该公司在县内发展5000亩玉米生产基地,每年向柴鸡蛋基地供应玉米。此外,公司还派技术人员监督指导玉米种植,确保玉米不使用化肥。待玉米成熟,公司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进行采购,达到标准的玉米经加工后,用于柴蛋鸡喂养。吃的是这般讲究,所以,百年栗园柴鸡蛋与普通鸡蛋相比,虽然个头较小,但营养却高得多,而且富含免疫因子,是最理想的蛋品。 为满足市场需求,百年栗园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发展社员400余户。说到今后的发展,“百年栗园”的刘成军董事长信心满怀地说:“我们要不断完善产业链,把柴鸡蛋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目前,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中心和一个投资5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中心已经建成,马上可以投入使用。占地70余亩的种鸡厂和有机饲料厂现在都在筹建当中,计划明年还要建一个屠宰厂,这些设施的建成将更好地推动‘百年栗园’品牌的发展。”(图为后栗园村口) 张珊珊 付玉强/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上峪村 |
上峪村
走进上峪民俗村,只见群山环绕,满目苍翠,村南清晰可见粉、绿、白三座亭阁点缀在群山之间,别有一番景致。村支部书记刘云发介绍说,为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民俗基础建设,村里投资50多元万在二杆顶山上修建了上峪村观景台,其中主要包括观景台1座,铺砌山步道1700米,建石拱桥1座,建上山休息亭3个。站在观景台,密云水库碧蓝水影依稀可见。据说,赶上晴天用望远镜还可以看到县城全景。 上峪村是穆家峪镇东北部的一个山区村,地处四杆顶山脚下,林木覆盖率71.85%,自然环境优美,紧邻101国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86户,500多口人。2005年,该村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硬化街道13000平方米,建造进村牌楼1座,垒砌长城垛549个,护砌坡1200平方米,新建600平方米休闲健身广场1个,安装健身器材14件(套),完成街道绿化美化6100平方米,实现全村住户统一集中供水达100%,实现有线电视安装入户、农户改厕均达80%以上,新建地埋式垃圾箱2个,配备保洁员3名,建立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等工程,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000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上峪村览胜 四杆顶海拔934米,是我县东南部海拔较高的一座山。“四杆顶”又叫“四顶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远看是一座孤峰,近看四座山峰恰似四根石柱子,直立挺拔,共撑青天。四山似乎一样高矮,同样高峻秀美。四杆顶方圆几十里,底大顶尖、地势险要,是历来的战略要地。远的不说,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根据地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政府和武装部队十三团,就是在四杆顶地区从事抗日斗争的。1943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0承兴密县委、县政府在庄头峪被密云县城、石匣等地的千余日伪军包围。县义勇队、公安队保护着县直机关转移至四杆顶山。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傍晚才得以突出重围。此时,公安队、义勇队58名战士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的英烈被掩埋在了四杆顶西坡下。若逢绿茵时节,那山丹丹花红了地、红了坡、红了整个“四杆顶”,山顶上的劲松,会同风声,奏鸣了一曲曲高昂雄壮的松涛乐章,有人说,这是烈士英灵的再现。壮观的四杆顶如同一尊不朽的丰碑,将世代永存。 攀登四杆顶,沿村柏油路驱车东行约五六分钟的路程,便到了“闸儿上”。“闸儿上”原来是上峪的一个自然村,住有十几户人家,不过,十几年前就移居到主村去了,原址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据了解,景区内仅有记载的丹参、智母、远志等珍贵野生药材就有134种,野鸡、野兔、狍子等野生动物更是经常出没在溪水旁。关于“闸儿上”这个村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这里两山对峙,就像座石造的闸门架在两侧,可谓“一夫把关,万民平安”,“闸儿上”也因形似而得名。进了山“闸门”,随着村路飘逸延伸,奇山、怪石、溪水连为一体,悠悠十余里,处处郁郁青翠、花香诱人、鸟语悦耳。七十年代勤劳的人们将溪水拦蓄成湖,修建了小塘坝“水库”,形成了波光粼粼、清澈至极的一潭碧水。小塘坝坝高几十米,夹在两山之间,曾有北京“小天池”之说,虽有点夸张,但不失其俊美。 至此,沿山路徒步前行四里多路便是“狼窝掌”了,此处山势奇特,据说早年曾有狼群出没。据村里的老人讲,明帝朱元璋就看上了这里的风景,是块风水宝地,准备在这里造黄陵,连石料都拉来了,后来一打听这里叫“狼窝”,觉得狼克朱(猪)不吉利,于是这才放弃。 再往上有“夹柏石”和“大姑娘峪”,之后便到了四杆顶。这一路上鲜花含笑相迎,野果溢着清香,泉溪叮咚作响,更有那天然屏障纳凉。摘一颗野果在山中小0,伴随着那蝉儿在峭壁上鼓噪、碟儿在花丛中起舞、鱼儿在小溪中嬉游、飞禽在小溪中叠鸣、野猎在山腰间诱情。站在峰顶,东望锥峰山原始次生柏林松涛阵阵,南可见沙厂水库碧波荡漾,北面白龙潭群峰叠翠,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回来的路上,不经意间发现柏油路旁还有一条岔道,刘云发介绍说,沿这条路还有“莲花石”和“穆桂英点将台”等景观。笔者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前往,这些就只能等着众旅游爱好者们去挖掘了。(杨小峰 刘维霞/文) |
刘林池村 |
刘林池村:位于新农村西南侧。 |
羊山村 |
羊山村位于穆家峪镇中部,距密云县城10公里,101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79户,2100口人,下辖羊山、宫上两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1617.8亩,其中耕地面积3192.3亩,林木覆盖率67.03%。该村始建于唐代,因村北山坡多生长杨树,得名“杨山”。清代中期,因在此修筑定恭亲王园寝,村庄南移至现址,并改称“羊山”。现村域东北部仍保留清乾隆帝之孙定恭亲王墓。
2006年,该村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硬化主街道10000平方米,小街巷延伸硬化两万平方米,并安装路灯136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完成街道绿化美化5000平方米,进行无害化改厕662户,新建两个地埋式垃圾箱,并配备8名保洁员,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修建休闲健身广场1处,并新建老年活动中心一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全村统一集中供水,统一有线电视安装,并新建村级卫生室一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羊山村依托村内的丰富资源和便利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苹果、板栗和葡萄种植为主的发展道路,发展苹果种植200亩,板栗种植2000亩,其中“世界银行节水灌溉示范田”1400亩。2001年,以红酒产业为主的高档休闲旅游综合项目——“北京优龙国际度假村”(现为御龙东方红酒庄园)落户到穆家峪,租用羊山村部分土地种植葡萄。依托该项目的开发,村里成立了施工队伍3支,解决劳动力就业近300人,随着开发项目逐步建成并正式接待游人,羊山村的村民也就近办起了民俗饭店、超市等,并将农副产品全部出售给“御龙东方红酒庄园”。在羊山村,村民们友善互助,邻里和睦,干群关系融洽,形成了和谐的村风。该村在2003年被评为“先进村民委员会”,2004年被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定恭亲王墓 羊山村东北边的一片田地里,有几块高出地面的石块,这就是隐藏在庄稼地中的定恭亲王坟地宫。地宫两扇石门敞开着,门上的券顶至今还保存得非常完整,石簪和石瓦的纹路清晰可辨。入口左手边石门的兽环上的小兽已被凿去,右门上的小兽经过风化还依稀可见,两扇石门上积有厚厚的黄色水垢。定恭亲王是乾隆皇帝之孙,皇长子永璜第二子。他在历史上很有名,任火器营总督统达五十三年之久。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是个实权人物。 张穆草顶张穆旗 在羊山村,流传着一段穆桂英的传说。相传早在宋朝的时候,由山东来了一帮人,他们都是在家里混不下去了,才来到了这里。为首的姓张,在羊山附近山头安营扎寨,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当时,在这一带也有一点势力,经常到山下-。 再说穆桂英上山学艺,功成艺就谢师回家。由北南下,正好路经张家寨。当她来到山脚下的一个道口时,突然被张大王一伙人拦住了去路。话不多说,张大王便与穆桂英动起了手。几个回合,穆桂英就将张大王拿下马来。大王落马,他手下的一伙人见事不妙,一哄而逃,奔回了张家寨。 再说这张大王,深知自己力不能敌,被穆桂英拿下马后,就躺在地上,紧闭双眼,也不求饶,只等受死。可是,穆桂英并无意杀他,问清了他的来历后,对他说:“今后不能随便-,不能扰害百姓。”说罢,便放他回山寨。张大王对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感到极为惊诧,为此,颇受感动。于是便眼含热泪请求穆桂英上山当寨主。穆桂英不肯去,说要继续南下。张大王道:“你若不肯上山,那就将我杀掉,不然,留我何用呐。” 穆桂英见张大王确实是诚心诚意,于是就同张大王上了张家寨。第二天,张大王决定把张家寨大旗上的“张”字,换成“穆”字。可是,穆桂英不同意,表示继续使用张家旗号。两人争来争去,最后只能在“张”字旗上添了个“穆”字。从此,“张”字旗变成了“张穆”旗。山寨的主峰“张穆草顶”,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时至今日,那山峰仍然使用着这个名字。“张家寨”也就由此变成了“张穆家寨”。后来,由于穆桂英的大名不断地传开,随之,“张穆家寨”也就变成了“穆家寨”。 |
前栗园村 |
前栗园村:位于新农村社区北侧。 |
荆子峪村 |
荆子峪村:位于穆家峪镇东北5公里处。 |
大石岭村 |
大石岭村:位于穆家峪镇西南3公里处。 |
达峪沟村 |
达峪沟村:位于穆家峪镇以西4公里处。 |
荆稍坟村 |
荆稍坟村:位于穆家峪镇西侧。 |
南穆家峪村 |
南穆家峪村:位于北穆家峪村南侧。 |
北穆家峪村 |
北穆家峪村:位于西穆家峪村东南侧。 |
西穆家峪村 |
西穆家峪村:位于穆家峪镇西北2公里处。 |
九松山村 |
九松山村:位于穆家峪镇以北2公里处。 |
阁老峪村 |
阁老峪村:位于穆家峪镇西北5公里处。 |
达岩村 |
达岩村:位于穆家峪镇以东4公里处。 |
辛安庄村 |
辛安庄村:位于穆家峪镇以东3公里处。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