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08 | 101500 | 010 | 查看 上甸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高岭社区 |
高岭社区:位于高岭镇政府所在地。 |
上甸子社区 |
上甸子社区:位于高岭镇以北5公里处。 |
芹菜岭村 |
芹菜岭村:位于高岭镇西南5公里处。 |
大屯村 |
大屯村
大屯村属高岭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部,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08户,510口人。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产大蒜、玉米和板栗。2009年人均收入7000元。 据说这里在古代时是打仗屯兵的地区,因此得名为大屯。 从2008年开始,大屯村投入资金治理村域环境,硬化街道800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村里共建垃圾池12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垃圾池的设立改变了村民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的旧习。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新建自来水水塔两座,改建卫生厕所80座,使村民生活条件和村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 塌山的传说 在大屯村南部,有一座横卧的大山,被村民叫做“塌山”。关于这座山,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村南的山下有一个大水坑,坑里住着一条鲶鱼精,它经常危害方圆几里内的百姓,兴风作浪,引起玉皇大帝的愤怒,于是下令雷公捕杀它,为百姓除害。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天空中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霎时间一道白光从空中划过,只听“啪”的一声巨响,山的一头塌陷了下来,把大水坑填平了。从此,鲶鱼精就再也没出来残害村民,而塌陷一角的山还耸立在村南。 百年历史的紫皮大蒜 大屯村种大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据传这里种植的紫皮大蒜是从日本传入境内的。大屯村地处密云水库北岸,土质多为沙壤,肥沃松弛,长出的蒜口味独特。据介绍,这里产的蒜有三个特点:一是口感水灵、脆生、汁多、氽辣,其它的大蒜多发哏,辛辣;二是蒜头大,一般都是六瓣,比普通蒜要重上两三克,不过也有一些长出来的是独头蒜,个头比较小;三是储存时间长,常温下可以储藏九个月。这里的蒜有个奇怪之处,换了地方它不长,伺候不好它也不长。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村里有一户村民搬到了顺义,带去了蒜种,却怎么也种不出这里的味道。 大屯村共有农田700亩,种植大蒜100亩,年产大蒜5万公斤,收入达75万元。全村200余户,几乎家家种大蒜。大蒜在春分时节种下,夏至时节收获,生长期为3个月,每年只种一茬。为使大蒜种植更加规模化、集约化,2006年年初,该村成立了大蒜种植合作社,如今该合作社已成为全县最具发展潜力的30家合作社之一,特色大蒜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村主任付冬春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紫皮蒜正处在有机食品认证期,今年是最后一年,通过有机认证后,每公斤价格将达到30元,亩产值可达万元。” 张珊珊 王宇/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地名志》 |
白河涧村 |
白河涧村
白河涧村属高岭镇所辖行政村,下辖上营子、下营子、勺峪三个自然村,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65户,398口人。村里主导产业为林果业和养殖业,2009年人均收入6870元。 据史料记载,在村西有一棵白果树,村名曾称白果店,清代时期白果树毁于山洪,灾后村名演变为白河涧,一直延用至今。1965年在村北截西河修建白河涧水库,现正在旅游开发中。 白河涧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村容村貌,使村庄达到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硬化的“五化”标准。硬化街道21500平方米,垒砌花墙3000余米,栽植各类花草树木1200多株,拆除违章建筑1300平方米,将老式旱厕改造成水冲式厕所,全村共改厕135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67台。完成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完成自来水管网建设,共铺设管网25000米,打深水井3眼,使全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大米变清泉 在勺峪自然村里,有一眼清澈的泉水,关于泉水的由来,村里还流传着一段“大米变清泉”的传说。相传村里有一座小庙,庙里住着师徒两个人,这师徒二人从来不用出去化缘,也不种地,但吃喝不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村里有个龙眼沟,这个沟只有龙眼那么大,神奇的是沟里常年不断地往外流大米,师傅每天都叫小和尚到龙眼沟接大米,因为沟眼儿小,一接就要等上半天,师傅觉得这样很费功夫,于是命令小和尚把沟眼儿凿大一些,小和尚听后马上照做了,结果一下子把沟眼凿出了一个大洞,沟眼儿虽然是大了,可流出来的不再是大米,而是清澈的泉水,直到如今,村里的泉水还是源源不断地流着。 白河涧水库 白河涧水库是镇域内的一座小二型水库,位于勺峪村东部,流域面积31.24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6万立方米。每逢夏季,水库岸边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来此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有很多垂钓爱好者都是自驾车从市里来的,游山玩水的同时还可在这里品尝农家饭菜。在水库东岸的山坡上还有一块采摘园,采摘园里种有大枣,品种有金丝枣、脆枣和冬枣,采摘的价格为每斤3元左右。 白河涧水库及周边山场占地270多亩,目前,白河涧村将通过招商引资把这里建成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垂钓、居住于一体的开放式绿色生态园。现在,一座小型饭店就要开始动工建设,预计到十月份可投入使用,一些娱乐设施也将陆续筹建,项目的开发也将为带动地区百姓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为白河涧水库) 张珊珊 王宇/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地名志》 |
瑶亭村 |
瑶亭村
瑶亭村属高岭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密云水库北岸,距县城31.8公里。全村493户,1339口人,下辖北沟、王家会、瑶亭三个自然村。村里主导产业为林果业、种植业,板栗种植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3100亩和1000亩。2004年,村里成立了集板栗、糯玉米种植为一体的北京盛昌糯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入社会员480户,人均年收入5800余元。 2007年, 瑶亭村开始改善村容村貌,硬化街道两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80盏;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2件,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场所;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340户,安装新型太阳能热水器340个;拆除违章建筑1000余平方米;打防洪坝3000米,铺设自来水管网15000米,打机井一眼;建井房两间;建糯玉米合作社办公场地、老年活动中心、高标准公厕各一处。 村名的来历 说起瑶亭村村名的来历,相传还是被乾隆皇帝亲封的呢!据村里的老人讲,瑶亭村原名为“九龙庄”。相传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北巡承德避暑山庄途经此地,当他得知此地是距离紫禁城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中位置时,谕示要在此休息,并赐名为“瑶亭”,意为“要停”之意,村庄因此而更名并沿用至今。 瑶亭村东庄头,有座庙宇,名为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当时有两院三禅,规模宏大。庙宇内供奉着关羽、二郎神、药王三座神像。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将关羽封为“协天大帝”、“关圣帝君”,此后瑶亭关帝庙香火鼎盛,每逢正月十五、四月十八、六月二十四庙会,都会有村民来此烧香祈愿,十分热闹。 光绪十六年夏季,由于潮河发洪水关帝庙被毁,片瓦无存。后由村中有威信的人联络各部集资重建,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重新修建了关帝庙。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庙宇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坏,珍贵文物荡然无存,再加之年久失修,关帝庙屋顶、墙壁渗漏不堪。2008年,在县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5万元,对关帝庙进行抢修,现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百年历史的“恭议善会”流传至今 瑶亭民间花会,被人们叫做“恭议善会”,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其丰富多彩的杂耍说唱闻名于密云北部地区。花会共有10多档,每档会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也都有各自的会头。每逢佳节,会头都要组织演员为周边村镇群众进行演出。整个花会演出演员最多达160余人,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小孩都成为队伍中的一员,演出的内容全部由自己编排。 花会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开道锣,悦耳的锣声告知人们花会演出就要开始了。后面跟着的是举着中幡的50人,幡上写着“风调雨顺民安乐”、“国富民强”等字样。紧跟着的是八面战鼓,这需要15人,其中有一个指挥,剩下的人打镲和鼓。身穿黄马褂,头戴红缨帽,脸上脂粉浓重,这就是走高跷的特色装扮,他们各自拿着自己的道具进行表演,唱不同故事的小曲,十分好听。接着表演的是十不闲,由三个人组成,其中有一人扮成浪荡公子与一扮成丑婆的人互相逗趣,清朝一县官穿插其间。三人即兴编曲演唱场面十分搞笑,深受村民的喜爱。此外花会中还有跑旱船、舞狮、跑驴等有趣的表演项目。 花会处处浸染着民族传统,它用民族的服装、民族的器乐、民族的唱腔等,演绎着民族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在劳作之余,这种群体的自娱自乐,极大调节了农民的生活。(图为瑶亭村口的关帝庙) 张珊珊 王宇 王以珍/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放马峪村 |
放马峪村
放马峪村属高岭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部,下辖放马峪、印新村、宝家洼三个自然村,村域总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0户,2000口人。村里主导产业为林果业和养殖业,2008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 近两年来,放马峪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10个,使村民冬天也能洗上热水澡。进行水冲式无害化厕所改造604套,对村内街道进行绿化美化3000平方米,垒砌花墙2000米,硬化村内主要街口路段25000平方米,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和数字影院各一处,建健身公园两座。今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并新修了放马峪到宝家洼的村级公路,方便了村民们出行。 村名的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高岭一带人烟稀少,松柏参天,森林茂密。山林中,有鹰、狐狸、鹿等各种飞禽走兽。林山边上,是一片嫩绿而丰茂的草地,潮河就从林边流过。几眼清冽的山泉汇成的溪流,哗哗地流向潮河。 太师屯南面,有个白龙潭,很多皇帝都曾到那里去游玩。后来,有个皇帝到白龙潭降香后,打猎游玩到了放马峪,看中了这个地方,便把这里划为皇家围场。几十年后,因皇帝年岁已高,来此打猎的机会少了,这个地方就改成了放牧军马的地方。 在放马峪村北,有两个山头相连,中间形成马鞍状,放牧军马的士兵为了防止马匹跑失,在此垒起了一道又高又长的拦马石墙。马场围好以后,五十多名士兵赶着两千余匹马到这儿来放牧,每天从潮河南赶到潮河北。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放马峪了,而且一直延用至今。 富饶的铁矿生产地 放马峪铁矿位于放马峪村东侧,琉辛公路北面。始建于1986年,为镇办集体企业,主要从事采矿、选矿生产,产品为铁精矿粉。1989年对原选矿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1992年扩建第二条选矿生产线。 铁矿总占地面积4.18万平方米,拥有职工500人,其中,为放马峪村解决1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矿场内有大中型生产设备300件,各种运输设备23台,年产铁精矿粉20余万吨。生产出的产品主要销往宣化钢铁公司、北京首都钢铁公司、邯郸钢铁公司等多家大型钢铁公司。作为高岭镇办企业的龙头企业,放马峪铁矿90年代初被农业部授予“先进企业”称号,并颁发国家二级企业证书。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上缴地方财政利税2100万元,因此,该企业获得2006年北京市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百强企业称号。 走进放马峪铁矿门口,就可以看到一副巨型的宣传板上写着:“安全第一,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水库上游的企业,矿区发展历来十分注重环境的保护,并一直在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在裸露的尾矿坝上进行植被恢复,栽下杨树和柳树1.3万株,覆土绿化4.4万平方米;实施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对尾矿进行回收使用,开发成尾沙提供给搅拌站用作建筑用沙,不仅解决了废物的堆放问题,改善了环境,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矿山的开采节约了成本。 张珊珊 崔小东/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北京市百科全书密云卷》、《北京密云民间故事》 |
水杏村 |
水杏民俗旅游度假村,位于密云县高岭镇政府后山,背靠群山,面临潮河,占地350亩,建成标准果园300亩,栽植优质板栗、苹果、杏、李子、大枣等到果树1万多株,年产干鲜果品8万公斤。受山前小气候影响,村内阳光充沛,土层深厚,水源充足,形成春季有花雨季有果的特色,村子里散养的柴鸡为果树提供了有机肥料。特殊的经营方式,使得果品品质质佳,味道独特,是民俗采摘的理想去处。
村内建垂钓园一座,由8个300平方米渔池组成,沿山背线建观光亭6个,近可纳凉,远可俯视密云水库浩淼之水,养殖区现饲养梅花鹿50头,年产鹿茸15公斤,可为游人提供观赏,选购鹿产品。采摘园植有万株果树,春季花枝摇曳、蜂蝶飞舞,花香飘溢,夏秋两季,硕果挂满枝头。杏树2300株,年产2万公斤,李子2000株,年产1万公斤,杏1000株,年产0.5万公斤。板栗4700株年产2.5万公斤。6-10月份,就可日接待游人50人以上,村内建有水泥硬化道路顺山势蜿蜒而上,林间小路交织其中,6000延米钢网防护栏环绕,园区有两个400平方米的停车场隐于其中。游客可乘车直观果园全景。 餐饮住宿区,建有客房50间,150平方米的餐厅可同时容纳50人以上同时就餐。彩钢建筑容于绿野之内,北方农民的醇朴风情,让游人享受农家之乐。百米之内的高岭镇文化广场,各种体育设施齐全,文娱活动不断,游人有机会一睹具有传统的民间花会展览。 |
高岭村 |
高岭村:位于高岭镇东侧。 |
高岭屯村 |
高岭屯村:位于高岭镇西侧。 |
田庄村 |
田庄村属高岭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北部一条南北向山沟里,南距县政府驻地约60公里,属山区。全村共有135户、398口人,村域面积3.86平方公里。该村北临酒漏子山,村址位于山脚下,村落沿谷地呈长方形。据资料记载,田庄是以起始户姓氏而得名。
在田庄村村北坐落着一座京郊著名的有机生态庄园——之万农庄。该农庄始建于2001年,占地2200亩,以开发有机蔬菜、粮果、畜禽类产品为主。2004年,该农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评估审查,农庄内天然种植和养殖的产品均直接供应北京、上海的超市。 2006年,田庄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硬化街道1.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村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垒砌花墙400延米、垒砌防洪坝100米,栽植各类花草树木2000余株,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场所一处,配备健身器材15件,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完成改造水冲式厕所120户,全村水冲式厕所的改造率达到90.2%;为完成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改造自来水管网2000米,更换水泵一台,安装水表133块,保证了群众生活用水安全,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厗奚古城 田庄村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地处偏远,但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却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是我县一处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即西汉厗奚县县址所在地。据《北京市百科全书——密云卷》记载,田庄村村南500米处曾发现2000年古村落遗址,地下发现多处灰坑、锅台等,地表有汉代绳纹砖和陶制器物碎片。另据《密云县志》记载,在田庄村南大道两侧的高坡台地上,曾发现许多锅台、灶坑和木炭,并出土了很多坛、罐之类的器物,面积1万多平方米。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上暴露很多陶器碎片,红陶器上有划线装饰。经1988年考察,此遗址正是西汉时的厗奚县故城,亦称北提携城。 《汉书》地理志载,厗奚,渔阳郡辖县。战国时代,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设五郡,渔阳郡即为新设的五郡之一,此为密云地区行政建置最早的记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置渔阳郡、渔阳县。西汉初期,密云县分属渔阳郡之渔阳、犷平县、厗奚县3县。此时,厗奚县城就设在今田庄村大道两侧。《水经注·鲍丘水》中有“大榆河又东南出峡……又南迳厗奚县故城东”即指此。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建新朝,改渔阳郡为通潞郡,厗奚县也改为敦德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渔阳郡和傂(厗)奚县①等3县名,但县址已由原来的北傂(厗)奚城迁至南傂(厗)奚城(今密云县河南寨镇提辖庄地区)。 田庄水库 按照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从1957年开始我县兴建了一批山区小型水库和塘坝,其中就有田庄水库。 田庄水库位于田庄村北200米处。因地近田庄村,故名。该水库于1958年2月动工,1958年、1976年曾两次毁于洪水,1980年10月竣工。水库主要拦蓄龙潭沟基流和洪水。总库容91.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62平方公里。建有大坝、溢洪道、输水管。大坝为土坝与浆砌石溢流坝结合而成,最大坝高22米,坝顶长122米,溢流坝高10米,坝宽6米。溢洪道为岸边溢流式,有输水管。水库建成后,年供水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 注:①东汉时改“厗”为“傂”,厗奚县即傂奚县。 |
下会村 |
下会村:位于高岭镇以东4公里处。 |
界牌峪村 |
界牌峪村:位于高岭镇以北7公里处。 |
东关村 |
东关村:位于高岭镇西南5.5公里处。 |
石匣村 |
石匣村:位于高岭镇西南6公里处。 |
栗榛寨村 |
栗榛寨村:位于高岭镇以西4公里处。 |
四合村 |
四合村:位于高岭镇以西3公里处。 |
小开岭村 |
小开岭村:位于高岭镇以北2公里处。 |
大开岭村 |
大开岭村:位于高岭镇以北3公里处。 |
上甸子村 |
上甸子村:位于高岭镇东北4公里处。 |
下甸子村 |
下甸子村:位于高岭镇东北5公里处。 |
下河村 |
下河村:位于高岭镇西北3.5公里处。 |
郝家台村 |
郝家台村:位于高岭镇西北4公里处。 |
辛庄村 |
辛庄村:位于高岭镇东南2公里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