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杜尔基镇位于突泉县东北部,总面积39万亩。辖20个村,25000人口。111国道在境内通过20公里。电话、手机可直拨国内国际长途。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通讯设施为东杜尔基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东杜尔基镇粮食总产在3800万公斤,家畜4万头(只)。林地面积58000亩。森林覆盖率15%以上。农业开发标准高,质量好,治理水土保持面积5万亩。全镇个体工商户107户,从业人员231人。私营企业7家,每年税金20万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教育投资300多万元,20所村校已经建设标准校舍,镇中学建起四层264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卫生院大楼环境幽雅,设备先进。
东杜尔基镇人民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东杜尔基镇带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万人 | ·突泉县旅游·突泉县特产·突泉县十大特产·突泉县十景·兴安盟 | 152224102 | 137000 | 0482 | 查看 东杜尔基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突泉镇 |
突泉镇位于突泉县东南部,原是一片荒原。城北郊有一清泉,蒙古语称“卜同博洛格”,意为“蟒泉”。因其水味甘洌,故誉其为醴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镇,称醴泉镇。1914年醴泉镇更名为突泉镇。自设镇以来,历经清朝末年、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一直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8.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万亩;辖11个村民委员会、2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万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突泉镇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突泉镇南距科尔沁右翼中旗火车站43公里,北距乌兰浩特市飞机场100公里,东距吉林省洮南市110公里。以111国道、突洮(突泉—洮南)油路为主要格局的公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设施齐全,村村通有线电视。形成了多功能、立体化的通讯网络,村村通电话。城乡通电率达100%。镇内已建成新华小区、金山花园、红烛公寓等高标准居住小区,有突泉县政府宾馆、吉园宾馆、巨力宾馆、金海岸宾馆、贵宾楼等宾馆20余个。居民小区实现集中供热,自来水实现街街通。 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从2000年起,镇里开始实施舍饲养畜工程,舍饲养畜业发展迅猛;随着蒙牛集团落户兴安,我镇把奶业做为兴镇富民、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现已建设机械化奶站一座,发展奶牛户100多户,养殖奶牛600多头。实施蔬菜工程,投资兴建了多座节能温室大棚,满足了全镇的蔬菜市场需求。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狠抓节水灌溉、植树造林、水保治理、退耕还林等项工作,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镇基本形成了以矿产开发、粮油加工、蔬菜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造纸等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园区内商业、金融、市政、公益设施等用地规划合理,水电通讯设施配套齐全。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利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吸引投资者,使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全县经济总量。 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楼宇集群建设、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及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三大工程。集中力量建设楼房、新建改建道路、治理小巷,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面积种植花草树木,使城镇绿化率达到27%。新建了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一座。. |
六户镇 |
六户镇地处大岭南麓,位于突泉县政府所在地北80华里处。全镇西与西北与学田乡、宝石镇接壤,南与东南与太和、太东乡毗邻,北与东北与科右前旗古迹、白辛两乡交界。全镇总面积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辖24个村,76个自然屯,总户数7791户,总人口3.4万人。 六户镇是突泉县成立建制镇最早的乡镇之一,是全县的第二大镇,也是突泉县北部乡镇的商贸活动中心和货物集散地。镇政府所在地现有乡镇企业42家,主要包括修理、制造、加工等三大类企业;有个体工商户559户,涵盖餐饮、住宿、零售、娱乐、洗浴等10多类服务行业,年创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以上,年创商品交易额9000万元以上。“放开搞活、多予、少取”的现行商业政策,为全镇工商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六户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发达。连接突泉与乌市的111国道贯通全镇,以乌永线、突六线为主干的县镇公路已并入国家公路网络。信息通讯方便快捷,移动通讯可实现全球漫游,信息宽带网全面开通。 六户镇是个农业大镇,丰收年景,全镇粮食总产可达到8000万斤以上。因为粮多、秸杆多,这为全镇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镇有大小畜81800余头(只),这也奠定了我镇为全县牧业大镇的地位。随着农牧业的发展,我镇在农产品转化加工上先后打出了两个知名品牌,一个是六户干豆腐,一个是六户粉条。六户干豆腐取无污染深层地下水、无污染绿色大豆并配以传统特色工艺制作加工而成,因此制作出来的干豆腐弹性大、质地薄、色泽正、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远销盟内外。以绿色无污染马铃薯加工而成的六户粉条,也以色白、条细、耐炖深受消费者青睐。 六户镇林木、土地、荒山及地下水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自然次生林9.6万亩,人工林7.3万亩,有良田16.8万亩,有可利用荒山4.2万亩,且地下水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为域外客商投资兴业提供难得的商业机会。 六户镇城镇化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以镇中心商贸楼、中学教学楼和镇政府办公楼为标志,以镇内电力网、通讯网为骨架,以镇内商业区、工业区和标准化居民住宅小区为内容的小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去年新上的自来水项目和现正筹建的城镇中心广场项目,更加快了全镇小城镇建设步伐。. |
东杜尔基镇 |
东杜尔基镇位于突泉县东北部,总面积39万亩。辖20个村,25000人口。111国道在境内通过20公里。电话、手机可直拨国内国际长途。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通讯设施为东杜尔基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东杜尔基镇粮食总产在3800万公斤,家畜4万头(只)。林地面积58000亩。森林覆盖率15%以上。农业开发标准高,质量好,治理水土保持面积5万亩。全镇个体工商户107户,从业人员231人。私营企业7家,每年税金20万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教育投资300多万元,20所村校已经建设标准校舍,镇中学建起四层264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卫生院大楼环境幽雅,设备先进。 东杜尔基镇人民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东杜尔基镇带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
永安镇 |
永安镇是2001年3月由永安镇和哈拉沁乡撤并而成,位于突泉县最北部,素有“突泉北大门”之称,西邻六户镇,南接东杜尔基镇,东与吉林省煤窑乡毗邻,北与科右前旗接壤,全镇总面积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203.83亩,辖15个行政村,63个自然屯,6870户,总人口26403人,少数民族人口10033人,占总人口的38%。农业人口24663人,外出打工人数达8000人其中妇女人数占40%。 永安镇属浅山丘陵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以玉米、谷子、大豆、高梁、葵花、杂粮为主,年产粮在7000万斤左右。秸秆产量达20万吨。全镇农用机动车2300台,其他农机具5500台套。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哈拉沁河、塔克吐河两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四家子村和永巨村,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建有6个项目区(5000亩杜兴科技示范园区,10000亩永巨、永久农业开发项目区,5000亩四家子农业综合开发区,5000亩永安农业综合开发区,5000亩永发电灌区,5000亩永乐农业开发区)。项目区内井、田、林、渠、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合理,非常利于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 永安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护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发展舍饲养畜。2004年,全镇大小牲畜存栏64385头只,其中舍饲养奶牛已呈现出总量增加的良好态势,奶牛存栏761头,舍饲养羊5000户49572只,优良品种占到90%以上。畜牧业的兴起,改变了单靠种田一条腿走路的生产格局。 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成果显著,有林面积20万亩,覆盖率25%。天然林12万亩;用材林以杨树、柳树、松树为主,总面积为4万亩;经济林以山杏、苹果、沙果、秋果、梨等为主,总面积4万亩,(其中山杏经济林2万亩)。几年来成功建设了7个流域,治理面积51.4万亩,控制面积16.4万亩(靠山流域8000亩,控制面积3.2万亩;新力流域6000亩,控制面积2万亩;长乐流域1.2万亩,控制面积3万亩;三村流域8000亩,控制面积2.5万亩;东四家子流域8000亩,控制面积2万亩;哈拉沁流域4500亩,控制面积1.5万亩;架子山流域5000亩,控制面积2.2万亩)。在2002年实现退耕还林还草9800亩,2003年退耕12000亩,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生态恢复和保护效果极为明显。. |
水泉镇 |
水泉镇位于突泉县城东部,地处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西距突泉镇22公里,东距吉林省洮南市80公里,突洮油路横贯全镇,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是全区重要出口乡镇之一。2003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殊荣,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水泉镇镇内除突洮公路、突九公路外,屯屯有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形成了村村相通,路路相通,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条件。2000年又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为村镇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镇有程控电话382门,通讯十分便利。 - 经济状况 全镇辖13个行政村,34个自然屯,共4642户,21009口人。全镇总面积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4656亩,草原面积285000亩,有林面积195000亩,水面积97000亩。 全镇粮食常年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家畜总头数达到10万头(只)。全镇各业生产总值23602.66万元,其中农牧业产值比重较大,年财政收入400万元左右。 水泉镇属农牧业结合型乡镇,近年该镇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玉米和绿豆种植均在8万亩左右。水泉镇的各类农产品中绿豆最具特色,年产1200万斤左右,而且品质好,色泽亮、粒型大、饱满。在吉林省洮南市外贸出口的绿豆中有“洮南绿豆一半是突泉,突泉绿豆一半是水泉”的盛誉,远销吉林、辽宁、湖南、湖北、浙江等10多个省市。 水泉镇有集市贸易、牲畜交易、杂粮交易市场各一处,年成交额达2000万元以上。水泉镇的市场日益壮大,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由于信息灵、物质集散快,该镇市场已成为突泉乡镇市场活跃的亮点。镇内购销人数高达800人,年购销农副产品4000万公斤左右,利润可达400万元。 镇内除突洮公路、突九公路外,屯屯有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形成了村村相通,路路相通,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条件。2000年又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为村镇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镇有程控电话382门,通讯十分便利。 水泉镇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多年扶持和培养造就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业余小剧团,他们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移风易俗过程中发生的人闻趣事作为素材编成小戏搬上舞台。五年来,为群众演出一百五十余场。自编剧目《男到女家》、《会亲家》、《没病找病》等多次参加文艺调演,多次获奖。2000年水泉镇被文化部评为“戏曲之乡”。小剧团的演出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群众的观念得到了改变。 多年来,水泉镇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修缮和完备。中心校宿舍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学教学楼也于2005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水泉小学创办寄宿制学校,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住宿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台了一系列充满人性、合乎学生特点的工作制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不断提高。播放教育影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亮点,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 |
宝石镇 |
宝石镇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西北部,街距突泉县县城75公里,距兴安盟行署乌兰浩特市110公里。北与科右前旗接壤,西与科右中旗毗邻,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45个自然屯,现有总人口23946人,5631户,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91.3%。 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26个,491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345名。宝石镇地貌独特,境内群山起伏,海拔高度在830——1392.1米之间,平均海拔900米。地理坐标为西起东经120°44′15〞,东至东经 121°23′04〞,南起北纬45°41′24〞,北至北纬46°08′02〞。镇政府所在地毕家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宝石镇跨旗县贸易尤其是农畜产品贸易频繁,成为人流物流集散的“金三角”。 百年变迁 宝石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过去,早在辽金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至今仍有很多辽金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垦户佟思祥到今佟家街落户开荒。此后,垦荒户不断迁入,在宝石镇的三大沟川——宝石沟(西沟)、-甲沟(北沟)和乃林沟(西南沟)开荒落户。到了1936年(也就是伪康德三年),这里建立宝石村,1947年这里被规划为宝石区,1956年,这里又设宝石、宝林、宝田、双城子四个乡。后来在1958年4月小乡合并,设立宝石、宝田2个乡。1958年9月成立宝石人民公社,到1983年6月改称宝石乡,1999年经自治区批准撤乡设镇。 自然资源 [1]宝石镇属温带大陆性季凤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880小时,年积温在1900℃——2300℃之间,无霜期在100——119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最大年降雨量为661毫米,最小年降雨量时24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雨总量的60%以上。春天干旱而多风,夏季炎热而多雨,秋季凉爽而短促,冬季严寒而多雪。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4.3℃,最高温度为38.8℃,最低温度–33.9℃。降霜期约215天,冰冻期自9月中旬到次年三月下旬,最大冻深0.8——1.2米,初霜期限9月末,终霜期到次年5月。 全镇可利用耕地19.7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占全镇总土地面积的98.55%,土地利用率高达99.66%,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宝石镇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4500亩,有大小河流10余条,主要河流为嫩江水系洮儿河右岸一级支流蛟流河。境内有宝范、双城两座水库,对调节气候、防洪灌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地下水资源可用量为3283.41万立方米,PH值7.6左右,矿化度0.3——0.4克/升,无色无味,水质优良。 宝石镇现有林地近30万亩,主要树种有柞、榆、山杏、白桦、杨树、兴安落叶松等,森林覆盖率达20%,天然次生林郁闭度在0.3左右。荒山草原面积广阔,药材种类繁多,有野生药材数百种,堪称“药材之乡”,野生真菌有蘑菇、木耳;野生动物主要有鹿、狍子、野兔、狐狸、狼、猞猁、野猪、刺猬等,鸟类有沙鸡、鹌鹑、百灵、山雀、山鹰、野雉等。地下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尤其以高岭石储量丰富著称,目前宝石高岭土资源已经完成初步勘探,总储量在500万吨以上,基本满足高岭石矿一般工业指标的质量要求。 社会经济 宝石镇共有居民5000余户,总人口约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1万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五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25%。全镇辖16个村,1个居委会,境内还有县属单位-甲、老头山林场及县种畜场、宝范水库和双城水库。镇政府驻地毕家街北依大黑山,南傍蛟流河,现有建成区面积63.2公顷,居民3000人,城镇人口占68%。宝石镇经济以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为主,属农牧结合类型,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等。 一、马铃薯产业 宝石镇的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宝石出产的马铃薯素以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而闻名区内外。近年来,宝石镇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3万多亩,在栽培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品种进行扩繁推广,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产量和品质,2008年一次性引进脱毒种薯40万公斤,通过一年栽植可兑现全镇种植马铃薯一次更新换代。在发展大面积种植的同时镇政府积极扶持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镇内现有小型淀粉加工企业10余家,2007年注册成立宝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宝石马铃薯申请了无公害认证,2008年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全县第一台马铃薯播种机,提高了马铃薯栽培的机械化水平。宝石的马铃薯正朝着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迈进。 二、畜牧养殖业 畜物业一直是宝石镇的支柱产业,宝石镇的群众具有多年的养畜传统和养畜经验。近年来,全镇年均大小畜存栏近10万头(只),因产地的水质好、污染少、牲畜可食性杂草种类多,营养丰富,所以宝石的牛羊肉一直以质优味美而声名远播,被誉为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宝石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成了3家肉联合加工业,年可屠宰加工牲畜10万多头(只),产品远消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在推进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镇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舍饲育肥和高效养殖业,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镇政府驻地建立养殖奶牛小区,2008年又通过政策扶持建设了肉鸡养殖小区,通过小区带动群众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宝石镇畜牧业正朝着由传统、粗放养殖型向优质高效养殖的方向转变,推动着群众的稳步增收。 三、社会经济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进,小城镇建设和小康进程明显加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集市贸易非常活跃,政府所在地各类店铺已达200余家,商业一条街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两旺。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镇共有一所中学,一所中心校,6所村校9处教学点。1998年以来,经“双基”达标验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素质得到综合发展。镇中学连续多年在教学和管理中列全县同类中学交通通讯方便快捷,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公路总长192公里。移动与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各个角落,政府驻地互联网实现宽带连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深入实施,全镇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宝石镇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老头山天然林保护工程、突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蛟流河流域治理工程、宝城村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速生产林和山杏经济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镇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显著好转,短短数年时间,山清水秀、草茂林丰的新宝石已经初具规模。 旅游资源 宝石镇,顾名思义其石必奇。这里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座,出名的奇石有百余处。它们形状各异,景色各异,传说各异,有的探身山崖,如凌空飞跃;有的平地突起,似翠莲遮地;有的挺立山边,象昂首远眺;有的横卧溪畔,犹饮水长河。宝石石奇,当数沟口双宝最奇。未进宝石沟,就见双峰对峙,形成自然门户,蛟流河从峡谷中蜿蜒而出,到沟口处溪回流转,冲积成一片砾石草滩,草滩上突起两座巨大石丘,南北并列,相距只有20公尺,宛如一对瑰宝迎门而立,石是圆体色墨绿,遍身青苔。40多年前,宝石人拦河筑坝,横锁钩门,建成双城水库,宝石落于库心。雨季到来,库水上涨,宝石淹没水中,间或库水下降,宝石露出水面。库水时涨时落,宝石时隐时现,越发加浓了玄妙色彩。类似这样的奇石宝石镇境内还有两处,这六块奇石每两块奇石每两块成一组,呈边长为15公里的三角形分布在-甲、宝合和双城水库,成三足鼎立之状,既有传奇色彩,又遥相呼应,给宝石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宝石”便由此得名。另外,宝石镇还有一些珍奇之石,如-甲的-石,宝范的金龟石等等。都有其美丽的传说。 宝石镇地貌独特,境内多山,旅游资源首推老头山。素有全盟屋脊之称的老头山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它由南怀、东怀和主峰组成,方圆20平方千米,海拔1392.1米。山势峻陡,峭崖林立,树木参天,野生植物繁茂,品种自然景观原始优美,山上多奇峰异石。加外,宝石镇还有宝范、双城两座水库,辽金界壕遗址和对城古城堡遗址等旅游景点,是一处理想的疗养、度假、避署、观光及旅游胜地。 一、老头山 老头山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老者常到这山上采药,一天,在休息时,突然听到老人的咳嗽声,起来四处看还是什么也没见到;眼看太阳落山,将锄头放在山上顺路回家了。次日上山一看,锄头不见了,并且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药材也不挖了,回家后身邻居一说,在家纷纷说这是山神爷显灵,不让人们上山采药,这山就是山神爷的化身……“老头山”的名字就是从这流传下来了。 老头山距县城100公里,与科右前旗接壤,主峰海拔高1392.1米,是大兴安岭余脉,也是兴安盟屋脊。这里雨量适中,植被茂密,生态良好,潺潺溪水从山河流入查干楚鲁河,转向东南汇入蛟流河,既是蛟流河的主要发源地,双蕴藏着十大美丽景点: 1、主峰。沿着盘山道转过十三道弯便到了主峰脚下,主峰层峦叠障,悬崖峭壁直耸云天,三两山鹰时而盘旋其上,主峰的前砬如孔雀开屏般屹立在望火楼下,绿色苔藓和金老梅花丛布满石湖。沿石梯拾级而上,两旁怪石嶙峋,或立、或卧、或斜,威严壮观,爬到主峰顶极目远望,“一览群山小”。一条条蜿蜒山脉,一层层重叠山峦,似大海波涛,如万里云层。远处的双城、宝范水库宛如两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山凹之中,炎夏酷暑,凉风习习,有智清神爽之快意,令人流连忘返。 2、长城岭。从主峰向东走,穿过白桦林,便攀上了长城岭,一条石岭由北向南长1000米,如万里长城,在山峰上蜿蜒盘旋。两侧石壁接连参差屹立,有的象大厦,有的象擎天柱,非常壮观,岭下林涛澎湃,岭上山花红艳似火。雨后初睛,白云围在山腰环绕,远看山恋往来莽莽,近看群山叠峦,如古长城穿行于云雾之中。 3、虎石峰。老头山前怀西南1500米处,大石头沟北沿西坡下面,要桦林掩映中,向林内深处处二、三丈,细看如一只猛虎隐匿于山林之中。石砬上缀满苔藓和小草,古色古香,周围环境幽僻,便身临其境之人有一种阴森寂静之感。 4、雄鹰崖。过虎石峰继续向南走500米,便到了雄鹰展翅石峰,山峰下桦树群落环绕,鹰咀向西南飞,目光炯炯,风吹桦树响,有如雄鹰拍打翅膀,振翅欲飞。深秋,白桦树叶金黄,树干银白,更衬托得山峰清秀、挺拔,远望如雄鹰展翅。 5、杜鹃洞。沿雄展翅石峰崖几南过一道山梁,就见到了杜鹃洞山。山峰象几支并排的蜡烛插在林中,穿过森密的桦树林,一片片兴安杜鹃如火如荼,布满洞前。眼前石凳林立,绿荫腹地洞外风光如天然公园。洞口两米来高,洞内不深,可容十几人。内有石桌石凳,似天工有意造物,供人们享用,洞缝有野鸽成群,在此栖息繁衍。人坐洞中,眼望洞外万绿丛中间杂着杜鹃花点点红艳,春意更浓。 6、雄狮岩。来到老头山前怀,路边有一突兀起的岩石,高三丈有余,迭岩而起,傍晚,从东往西看,在绚丽多彩的晚霞映衬下,如一只大雄狮蹲在万树丛中,张开身盆大口,昂-啸,震撼寂静的山林,似在向游人述说久居深山的落寞与孤寂。 7、卧佛沿。从老头山前怀往东走7分里,翻越东怀进入岫石沟,遥望主峰如灵霄宝殿威严壮丽,影影绰绰在云雾之中。沟东主峰,形如一尊大肚弥陀佛盘腿而坐,卧佛洞就在半腰处,洞口隐没于丛林之中,两个洞口由一个三块岩石叠起的石柱相隔,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奇特嶙峋。底洞面积十平方米左右,两米多高,泉水从洞若观火隙中涌出,“叮咚”作响。传说此地解放前曾有土匪出没,当地群众也称之为“土匪洞”。 8、珍珠梅谷。在老头山南麓,前怀至宝石马站4000米溪谷两岸遍地长着珍珠梅花,面积近千亩。珍珠梅花并不太,但小巧玲珑,花团密集,颗粒似珍珠,花序如雪球,格处雅致秀丽,堪称花叶并美。每当盛夏花繁似锦,远远看去,象片片白云降落草溪,又如棉田吐絮或俯首吃草的群羊。到了秋天,殷红色的果穗象成熟的高粱,使人油然而生丰收的喜悦。 9、云海佛光。八月的雨季,站在老头山上,极目远眺处皆是云的海洋。山谷布满条条白云,云雾中山脉时隐时现,山风吹来,行云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清晨登上峰顶,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霞光万道,红艳似火,俯瞰群山美不胜收,如海上日出。瞧那云海泛桔黄,彩红、乳白等各色的波涛,山脉隐现其间,此上进心彼伏,忽而隐没,忽而钻出,整个世界金碧辉煌,浑然一体。回首西望,只见白云里赤橙黄绿青兰紫七彩光环紧绕头顶,人们叫它佛光。这种自然现象在我国的黄山、峨嵋山等名山中才偶尔出现。 10、条石湖。老头山主峰东行几百米,有一块由条石铺成的平地,系陡立悬崖因多年风化倒塌所致,条石表面寸草不生,站立其上,能听到石下潺潺水声,因其状如湖泊,故曰条石湖。 苍老而青春勃发的老头山,阅尽人间0,展示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姿,读之其处,赏心悦目,观之其内,底蕴丰厚。直是大山不言美,美在其中。 二、金界壕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为军事防御工程。早在金代时期,金国统治者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沿大兴安岭脚下修筑,共有三条,总长近万里。突泉境内这条界壕北起科右前旗海力森入境,经-甲林场、宝兴、-甲、宝石、宝范、宝乐、宝利、宝林等地进入中旗和热木,在宝石境内长四十公里。 金界壕筑于高山脚下或山腰间,如遇浅山则婉伏其上,壕堑在外,堤墙在内,墙壕并列。多就地取材,夯土筑实,每隔百米建有烽火台以便了望和传递信息。整体布局体现出山岗处较代矮、平原处较高大的独特风格。 金界壕修筑于1198年前后,如此雄伟的工程,不知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如今八百年过去了,金界壕饱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却依然保留着不年的雄姿,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突泉县崇山峻岭之中。虽然它做为一项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今天已完全失去了意义,但作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见证,却永远留在突泉县的土地上。 三、百年神榆 在宝石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的-甲村界地屯(敖包屯)有一棵榆树,树龄已达500多年。此树底周长5米(三人合抱粗细),树底主干皮厚达5公分,如鱼鳞盘结。树高16.5米,共有3个分枝干。遮盖面积103.5平方米。东南一枝干基本和地面平行,人可在树干上行走嬉戏或休息。 据本村知情人讲述:民国初期,蒙古族牧民曾在榆树下举行祭敖包会。村民杀牛宰羊肠小道,大摆宴席,同时还在榆树周围进行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祈愿古树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凤登。 四、双城子古城堡 宝石镇政府所在地毕家街南行7公里到宝城村,双城子古城就坐落宝城村双城屯。 双城子古城堡建于辽代,工有内外两城。内城居北,呈正方形,边长336米,高4米,建有角楼4个,城墙每隔百米有一镝楼。在南墙正中开有城门与外城相连,外城建在内城南部,三面各长252米,有东西二个门。在这座古城内出土有铁刀、瓷碟、白瓷碗等文物。 五、双城水库和宝范水库 双城水库位于宝石镇东南五公里处,属山区水库,始建于1957年,坝址以上河长47.2公里,水库积水面积910平方公里。库区最大容量可达2,604万立方米。站在公路西山坡府视,大坝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宝石沟沟口,形成一座美丽的“人工湖”,湖面波光粼粼,湖中“宝石”倒映水中,湖水与宝石相映成趣。双城水库水清鱼美,有鲤鱼、鲫鱼、草鱼、鲇鱼等,每逢晴朗天气,时有鲜鱼跃出水面,惹水鸟盘旋其上,流连忘返。2003年,双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现在,拦水大坝坚固美丽,泄洪闸雄伟壮观,更有路灯闪烁其上,在整体改善水库景观的同时,还有游人新增了迷人的夜景。 宝范水库座落在宝石镇正北15公里处,始建于1972年,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长17.6公里,最大库容不得为466立方米。这座水库虽然不大,但却在调解汛期山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地理位置较高,水温较低,人走在大坝上,轻风从水上徐徐吹来,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为此,每逢盛夏,这里便成了人们避暑消闲的好去处。 |
学田乡 |
学田乡位于突泉县西北50公里处,政府所在地处于东经 121゜16’,北纬45゜39’,总面积54.2万亩(36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居住6030户21242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0018人。全乡共有21个基层党支部,613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481名。 学田乡境内多山,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尖山最高海拔930.6米,属于干旱的大陆气候,常年多风少雨,春季十年九旱,年350毫米左右的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积温2300–2500度,无霜期120天左右。蛟流河从北向南贯穿全境两岸,土质肥沃,半数以上的村屯水源条件好,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葵花等。 1948年建学田区,1949年改第九区,1954年改第七区,1956年设学田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364.7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学田、平安、西沟、胜利、永平、解放、利民、大保、常乐、尖山、太平庄、河东、金星、洪泉、三合15个行政村。 |
九龙乡 |
九龙乡位于突泉县中北部。距县城55公里,距乌兰浩特市80公里。西、南分别与杜尔基镇、水泉镇交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吉林接壤,国土面积220平方公里。莲花山铜矿和九龙水库也属辖范围。 九龙乡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年有效积温2800--3100°C,年降水量为350-400毫米。无霜期135天左右。耕地面积13.74万亩,其中水浇地3.3万亩,山坡地10.44万亩。全年产粮1.69亿斤;下辖13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人口15747人。乡内居住着汉族及蒙古族、满族、回族、锡伯族等几个民族。 九龙乡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乡内交通、十分便利,水泥路直达111国道及省际大通道,南有垫道直通突洮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邮电通讯设施发展迅速,广电事业长足发展。程控电话、手机可拨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脑网络信息快捷方便。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三种能源”基础性建设;坚持以围绕“三农”工作,推进“三化”进程;坚持以肃风整纪、改善民生、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全力实现“兴乡、富民”的目标,努力构建产业特色明显、环境优越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新九龙、和谐九龙。 |
太平乡 |
太平乡位于突泉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曙光(大林屯)。东部与水泉镇接界,西部、西北部与突泉镇和太东乡为邻,西部以小额木特河为界,河西是溪柳乡,东南部同洮南市和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总面积562平方公里。 太平乡位于突泉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曙光(大林屯)。东部与水泉镇接界,西部、西北部与突泉镇和太东乡为邻,西部以小额木特河为界,河西是溪柳乡,东南部同洮南市和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总面积5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41,350亩,人均11亩,辖21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屯。全乡现有5601户,27732口人。境内驻有太本林场、大青山水库、牤牛海煤矿等单位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丘陵起伏,有大青山、大黑山、架子山等。东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平原上有牤牛海、索金布勒格、兴隆山、白庙子等泡泽,水面总面积达3000亩。太平乡的气温较西部各乡偏高,降水偏少。年平均气温大于5℃,年降水小于400毫米,无霜期135天左右。 太平乡地域辽阔,资源优越,物产丰富。 在辽阔的丘陵、平原上,有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盛产防风、甘草、秸梗、远志、柴胡、黄芹等多种中草药材,还有野兔、沙鸡、野鸡等多种野生动物。肥沃的土地适于多种作物生长,主要有玉米、高粱、杂豆等。全乡有天然草场11003.45亩,境内有中小型水库两座、自然泡泽9处,为发展畜牧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下矿藏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有煤、石灰石、沸石、蛇纹岩等。煤储量尤为丰富。现在全乡境内有8家煤矿(井口)在开采,年产煤总计在13万吨以上。 太平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县乡公路:突泉镇至福利;乡村公路:曙光至新兴、曙光至马拉胡、曙光至兴隆山、曙光至五星、曙光至核心为主要框架的公路交通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0公里。突洮油路在乡境内通过。通讯实现了传输数学化、村村通(固定式无绳电话),其中有5个村实现了光缆化。 太平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林全面发展。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目前,全乡共有抗旱井2631眼,抗旱机泵1385台,喷灌设备238套,人均占有3亩水浇田,初步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全乡共有农用四轮车2929台,三轮车327台,播种机209台,中耕犁2229个,电动机130台,农用柴油座机572台,玉米播种机153个,机耕作业面积达22.3万亩,广大农民正逐步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自1999年以来该乡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玉米、绿豆两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产玉米4万吨以上,年产绿豆7千吨以上。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自1991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苦战十年,绿化突泉”的号召。经过十多年的治山治水,造林绿化,全乡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10.40%上升到现在的15.20%,使全乡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0万亩。2001-2002年共计退掉坡耕地21000亩,还林35000亩。天然草木场保护工程8000亩,天然次生林封育9000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全乡生态建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太平乡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乡,多年来坚持农牧业共同发展,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良性发展的路子,收到良好效果。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初见成效。2003年全乡大小牲畜存栏64000头只,共有舍饲户1581户,2003年全乡共种青贮田4860亩,种饲草田6500亩。现在太平乡已成为县内重要的绒山羊基地和兴安细毛羊基地,年产绒毛3万公斤,产毛15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