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10 | 101500 | 010 | 查看 司营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冯家峪社区 |
冯家峪社区:位于冯家峪镇政府所在地。 |
朱家峪村 |
朱家峪村:位于冯家峪镇东北6公里处。 |
西庄子村 |
西庄子村
西庄子村是冯家峪镇的西大门,坐落在密云水库北岸,位于镇域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村域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677亩,有机板栗基地1200余亩,耕地487.7亩。全村共有村民401户,976口人。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8010元。勤劳的西庄子人民把西庄子村建设得文明富裕和谐,因此西庄子村获得了北京市卫生村、首都文明村、市级先进村委会、体育先进村等诸多荣誉。2007年,更是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京郊环境建设优美村庄”。村里交通十分便利,密云开往前火岭的970路公交车从村口通过。 2006年,西庄子村为全村百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0多个;2007年,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生物质集中供气站,250余户村民使用清洁能源烧水做饭;安装太阳能路灯232盏,方便山区村民出行;建设占地11340余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广场内设施齐全,包含数字影院、老年活动中心、乒乓球室、台球室、会议室、村史展览馆、戏台等,并佐以影壁、雕像、石刻、凉亭、长廊等景致,栽植了月季、丁香、紫荆、黄杨、塔松等草木,为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建成占地220平方米的太阳能公共浴室,解决了村民冬日洗澡难问题。 村名的来历 西庄子村下辖西庄子和石佛两个自然村,据《地名志》记载,在石佛村前的山梁上原有一座小庙,庙里有一尊石刻佛像,故村子以石佛来命名。石佛庙修建较早,后于庙西建村,村子因此得名西庄子。据村里老人讲,1943年日军在我县扫荡时,把庙宇烧毁,只剩下残基,1951年,残基也全部被铲平,修建成一条从怀柔琉璃庙到高岭辛庄的柏油马路,为琉辛路。 另据《县志》中记载,在石佛村内有个城堡,此城堡为明代长城的附属设施,该城堡原设南北二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3米,南北宽46米。原城门为砖石结构,其它墙体用大块山石砌成。目前,该城堡西墙和南墙西部还保留两段高约3至6米的石墙,其它墙体均只存残基轮廓。 以有机板栗为龙头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西庄子村地处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为了在保水的前提下实现富民,村里开始着手打造以有机板栗为龙头的生态农业。 西庄子村是板栗专业村,按照有机板栗种植标准,如今,村里1200多亩板栗基地已实现了不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完全依靠生物制剂、光学制剂和高温堆肥对栗树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土壤肥力的供给。2008年10月,村里成立了板栗合作社,并注册企业名称为“北京山水秀板栗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收购的板栗,以每斤3.6元的价格销售给我县绿润食品有限公司,每年每户仅靠卖栗子就可收入两万元,今年全村板栗产量52.7吨,共收入30.28万元。“有了合作社,以后栗子再也不愁销售不出去了,从种植技术培训到栗子成熟收购及销售板栗等程序都由合作社解决,村民只管在家等着数钱就行了。”村民刘老汉高兴地说。截至目前,入社的会员已达到237户。 京郊最大的村级文体广场 走进西庄子村文体广场,只见到处都是运动着的身影,有踢毽子的老人,有打球的年轻人,有扭秧歌的妇女...... 整座文体广场占地17亩,是京郊最大的村级文体广场。不仅有羽毛球、乒乓球场地,还有数字影院、老年活动站、西庄子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展室等。每逢佳节,村里都要组织群众在广场东边的戏台上搞文艺演出,每次都会吸引村民们争相观看。每周固定的时间,数字影院还会安排放映一些爱国主义电影。文体广场的落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张珊珊 杨国进/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密云县志》、部分材料由文物管理所提供 |
北栅子村 |
北栅子村
北栅子村属冯家峪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北部,县域最西部,西北两面与怀柔接壤,距县城85公里。村域总面积为14.34平方公里,属深山区,村落呈矩形。据考证,辽代时,该村曾有蒙古人居住,村口设有栅门,故称北栅子,别名大栅子,古称石老虎沟。全村现共有230户,505口人。村里经济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现有果树1224.6亩,90000株,主要有栗子树、核桃树、杏树、红果等,年产干鲜果品2100吨,年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 从2005年开始,北栅子村整治村容、村貌,实施改水、改厕工程;开展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工程;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时清运、填埋、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村域环境明显改善。硬化街道1200平方米,修边沟600延米;垒砌花墙3500延米,种植黄杨、月季、刺柏、碧桃等草本花草共10000余株;新建健身园一处;安装更新路灯80盏,方便了村民的夜出;将全村原有旱厕改进为三格式无害化水冲厕所。 石虎除恶 相传很久以前,北栅子村有一家姓杨的财主,外号叫杨拐子,为人阴险0诈。他家资万贯,良田上千,一些穷苦人只靠给他做长工过活。杨拐子依仗他的两个儿子在外做官,横行霸道,无恶不作。长工们拼死拼活干了一年的活,到头来,七扣八扣,工钱被扣得一干二净。杨拐子的种种恶行让乡亲们气愤难忍,就去县衙告他。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乡亲们吃尽了苦头,没有办法,就想和他拼个鱼死网破。一天,大家正要动手,忽然来了一个老先生,他对大家说:“要想报仇不难,你们请一个石匠凿一对石老虎。”要石老虎干什么?老头没往下说,乐呵呵地走了。有个机灵的人便道:“虎能吃羊(杨)啊!”于是,乡亲们按照老人说的办法雇来巧匠,凿出一对活灵活现的石老虎,坐北朝南,直对着杨家大门口。就这样不到半年,在一个狂风怒吼的夜晚,杨拐子家突然着起了大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杨家几十间房子倒塌,杨拐子被活活地烧死了。乡亲们说是两只石老虎克得杨拐子败了家,更加珍惜那对石老虎。后来,村民们便给这个村起名叫做“石老虎沟”。可是,这对石老虎并没有留存下来,在文革期间被村民凿成石块,垒砌了坝墙。 “仙桃树”引人探寻 村里有座海拔1286米的高山——大洼山。山顶部多断崖,岭脊自山颠向三方延伸,曾名三棱山。山上植被茂密,野果繁多,野猕猴桃、野人参“隐藏”于深山中。山中有棵桃树,桃子鲜嫩可口,据传,每年只结四五个桃,若能吃到这树上的桃子,可治百病,人们称这棵树为“仙桃树”。解放前曾有人吃到过这棵树上的桃子,但现在这棵桃树究竟在什么位置已没有人知道了。 松林如海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栅子村曾人工栽植4000余亩的落叶松,这是我县境内最大的一片落叶松栽植地。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落叶松有很好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作用,另外还可以防止山体滑坡,千余亩的落叶松保护着这个村庄。成片的落叶松极具观赏价值,山风来袭,成片的落叶松随风摇摆,发出的声音如阵阵涛声。每逢夏秋季节,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和一些专家学者来此拍摄、考察。 今后的发展 村书记说,将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依山傍水的环境,整治村里大台子村至曲梁子村5公里长的河道,建设一座水上公园,以此为景吸引游客,从而发展民俗旅游。将建的公园水上娱乐项目多样,岸上建旅游接待站和停车场。公园建成后,不仅能提高村子的知名度还可为村里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图为北栅子村口) 张珊珊 张玉成/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志》、《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北京密云民间故事》 |
番字牌村 |
番字牌村
番字牌村位于冯家峪镇西北部,距密云县政府70公里,因村北山脚有梵字石刻而得名,古称梵字牌,后演变为今名。全村共有175户、445口人,村域总面积7.31平方公里。下辖番字牌村、关南村、关北村、大平台村四个自然村,通市级公路,交通便利。 2006年,番字牌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硬化街道8300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更新改造健身园一处,并将旁边的闲置土地硬化作为民俗接待的停车场;垒砌花池1200余米,栽植黄杨、月季、榆叶梅、樱桃和其它草本花卉6000余株,美化了村内人居环境;全力治脏、治乱、治污,清理河床、回填垫土,修建八角凉亭一处;进行无害化改厕110户,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利用;添置垃圾桶23个,实现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加大村域内白马关河治理力度,打护村坝、护地坝,砌石3150方,使雨季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新建高标准数字影院一处,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3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番字天书——番字牌 村内自然风景优美,白马关河纵贯全村,番字石刻景观更是独具特色。在番字牌村公路北侧的一座长30米、高5米的小孤山向阳石面上,刻有33组文字,当地居民称之为“番字”。远看每组字好像一块石质匾额,又称其为“番字牌”。字刻有大有小,字大的有40多厘米,小的也有10厘米。这些字有篆书之妙、楷书之美,排列整齐,行距分明,虽然已年深日久,但字迹仍异常清晰。经专家辨认和鉴定,番字石刻形成于元代,书写的是梵文、藏文、蒙文三种不同的文字,其大意是为人类祈福、祈祷平安。在这个北京市二级文物古迹的周围,群山环绕、岩石突兀、岩壁陡峭,附近山上的峰火台,孤独耸立,别有古代边塞的风光。2006年,番字牌村兴建了番字石刻旅游接待站,内部设施齐备,一次性可接待旅客35人。目前该村准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通过民俗旅游协会,发展更多的民俗户,增加节日的接待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野马川与白马关 在番字牌村村北,有一条大川,叫做野马川,相传杨六郎杨延昭的白龙马就得于此处。 古时候,这条川的两面高山上,怪石林立,树木参天,杂草横生,横河水从川里咆哮而出,直奔川外。不知什么时候,川里出现一匹野马。这匹马长得雪白耀眼,凶猛彪悍,时常出没于山林,栖息于水中,见人就咬,着边就踢,一声嘶鸣,满川回应,能使野兽寒心。一两个人根本不敢从此处经过。许多人想除掉这个祸害,可始终没能成功。一次,杨六郎打仗从此处路过,碰到了这匹马正在横河里戏水玩耍。六郎一眼就认出这是宝马良驹,就从岸上一跃,飞似地跨到了马背上,抓住马鬃,挥起马鞭。这匹马凶性发作,一声长鸣跃出水面,飞驰而去。马跑得越快,六郎越狠抽它,最后这匹马顺从地停了下来。从此,这匹马就成了六郎的坐骑。因从水里而得,就叫它“白龙马”。 白龙马跟随六郎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北部辽国只要看到杨六郎的这匹马和他的一杆枪,就会望风而逃。有一次,北辽又进犯中原,当时六郎正转战雁北,担心辽兵又来进犯,便把这匹白龙马留在了现在冯家峪北三十里的关上。北辽兵到此一看,认出是杨六郎的白龙马,便吓得抱头鼠窜,不打自退了。从此,传出了杨六郎独把“三关口”的传奇故事。这个关口也因此被人们叫做“白马关”。明朝万历年间修补长城,在此处又修建了一座城池,城门口上方一块汉白玉石上,镌刻着“白马关”三个大字。 宗倩 王瑞广/文 参考资料《密云风景名胜》、《密云民间文学集成》 |
冯家峪村 |
冯家峪村
冯家峪村是冯家峪镇政府所在地,地处长城脚下,两厢群峰林立,中有白马关河,西(庄子)火(前火岭)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据考,该地自古为华北通往东北各省的孔道之一,在冯家峪西北山沟的上峪自然村中,仍可见明代城堡遗址和明代娘娘庙遗址,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冯家峪全村共有315户,780口人。2005年,该村累计投入资金数百万元,拆违拆旧9700平方米,并统一规划修建了健身园一个、花坛2个,在全村推行三格式无害化水冲厕所,兴建密闭式垃圾池1个,购买垃圾桶16个,雇用专人清扫,完善了垃圾清运管护机制,硬化村内街道16240平方米,在街道两侧栽植绿化苗木,并在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70盏,加大村域段白马关河治理力度,打护村坝、护地坝,用浆砌石8600方,干砌150方,使雨季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等等,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600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冯家峪村名的来历 开始听到冯家峪这个村名时,本以为会是以姓氏立村名,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冯,但打听之后才知道,“冯家峪”姓冯的并不多。那“冯家峪”这个村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据《地名志》所载,古代有一位将军率兵到了今司营子附近御敌,在与辽将争战中撕破了衣甲,战后行至该地休息时,曾缝过衣甲,故初称缝甲谷。后谐音冯家谷。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修筑长城时,曾建“冯家峪”口西南的东西二城堡称冯家谷堡,属京师控制的石塘岭关所属。明、清时均派兵将戍守。解放后改称冯家峪。 关于村名的来历,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北宋末年,北方的辽金,不服北宋王朝的统治,兴兵作乱。杨家将奉旨北上,率兵征讨。在白马关外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穆桂英的盔甲被撕破了,但她仍然催马抡枪,奋力杀敌,终于杀退了辽兵。穆桂英乘三军打扫战场、安营扎寨的空隙,下了战马,坐在一个村边缝补起盔甲来。当地的百姓为了永远记住穆桂英的战绩,就把她缝盔甲的地方称“缝甲峪”。后改称“冯家峪”。 冯家峪纪念碑 沿西火公路前行,留心的人会发现在路东的山脚下有一排松柏,而在松柏的后面就矗立着我县重要的一块抗日战争纪念碑——“还我河山”纪念碑。 “还我河山”纪念碑,是为纪念著名的冯家峪战斗而建立的。碑的正面镌刻着“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两旁刻有碑文。 1940年12月15日,参加78天大扫荡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自白马关向密云县城撤退。十团一营在营长王亢指挥下,于冯家峪南湾子设下埋伏。上午9时日军进入伏击圈,遭到十团一连、三连及白马关游击队的猛烈打击,日军几次反扑都被击退。黄昏,石匣日伪军赶来增援,一营主动撤离战场。此战毙日军90余人,获轻机枪1挺、步枪40余支及辎重一批。一营一连连长鲁志华、指挥员冯汝霖、三连连长刘若海等67名指挥员牺牲。这次战斗的胜利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纪念这次战斗,1944年5月,0丰滦密县委书记胡毅、县长倪蔚庭、冀东第五地区区队长师军联名在冯家峪建立了这座“还我河山”纪念碑。 现在,纪念碑的南边又立起了一座新的纪念碑。村书记郭明来介绍说,在冯家峪战斗结束后不久,日本鬼子再次回到了村里,对村民实施了疯狂的报复,杀害了多名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2004年,由村民刘显德捐刻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两座纪念碑并行而立,庄严而肃穆,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日斗争史。 独秀峰自然风景区 独秀峰景区位于冯家峪村北两公里的白马关河畔,占地3000亩,景色秀美。游览路线全长约15公里,植被茂盛,景观奇特。景区内常年温度比市区低5—6℃,且道路平缓,是中老年人旅游,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 独秀峰是景区的主要景观,峰高近百米,一棵百年老松,傲然挺立在峰顶。此峰三面环水,四壁陡峭,沿石阶登上山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和风拂面,沁人心脾。峰脚下,在联拱闸的拦蓄下,形成了一个近20亩的“湖泊”,波光粼粼,游鱼成群,四周绿树成荫,泛舟其上,顿觉清凉无比,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杨小峰 张军/文) |
石洞子村 |
石洞子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南1公里处。 |
西口外村 |
西口外村:位于冯家峪镇西北5公里处。 |
保峪岭村 |
保峪岭村
保峪岭村属冯家峪所辖行政村,全村共有197户、490多口人,位于镇域南部,该村地处白马关河东岸,琉辛路经过村南。村南山梁原称伯峪岭,梁前梁后各有一村,该村居岭北,故名北伯峪岭,后演变为今名。 保峪岭村把环境整治作为生态村建设的切入点,几年来,荒山造林200亩,栽植树木14800株;打浆砌坝4500立方米;清理河床历史积存的垃圾;硬化街道16000平方米、垒砌花池3000米,种植黄杨、月季、刺柏和其它草本花草共41000株;新建健身园一处;对村庄内临时性建筑、鸡舍、猪舍、院外旱厕等进行拆除,共计拆除223处,面积约9900平方米;对全村110户进行无害化改厕;添置垃圾桶24个,实现了村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运。 因四棱山战斗 曾名“先胜岭” 在保峪岭村北面有一座大山,因形状为四棱形,被当地人称之为四棱山。在这里曾上演过一场八路军痛击日本侵略者的好戏,至今仍被村里人津津乐道。 据村里一位老人回忆,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那天天空下着濛濛细雨,八路军与从石匣据点出来的日本兵在四棱山下不期而遇,战斗随即展开。双方迅速观察了一下地形,附近这些山只有四棱山最高,于是抢占四棱山的制高点成为战斗双方的首回合较量。当时,八路军从山东侧抢攻,日本兵从山南侧抢攻,最后因为山东侧的山坡比较陡,登山距离也就相应短一些,因此八路军抢在日本兵十几米前登上了山顶。随即,率先登顶的八路军用一枚枚手榴弹将敌人压制了下去。敌人见最高点未能抢占,只能退而求其次,抢占了附近几个比较低的山头和八路军对攻了起来。战斗持续了一个白天,敌人非但未占得丝毫便宜,而且伤亡惨重。最后,敌人趁着夜幕逃跑了,当时敌人来了三卡车的人,而回去时一车都没有装满。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保峪岭村还曾改名“先胜岭”,后来又改了回来。 多样农业促农增收 蔬菜、板栗、鱼,很难想象一个深山村居然有这样丰富的农产品,而且每种产业都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贡献不小。 近两年,随着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补贴政策的出台,我县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而保峪岭村也紧紧抓住机遇,于2009年建起了占地66亩的33栋大棚,并依托天安农业公司发展订单农业,主要种植的蔬菜包括西红柿、杭椒、茄子、芹菜等,目前共有11个农户参与了大棚承包和使用,效益好的农户一个棚收入突破万元。 保峪岭村地处深山区,适合良种繁育,是我县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作为8个发展玉米制种的村子之一,保峪岭村有230亩良田承担着玉米制种的任务,涉及农户70多户。制种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即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从种到收,由企业为农户提供服务,玉米的质量、销路都有保证,而且收购价格也高于普通玉米种子,每年可为村民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同时,该村还利用白马关河在此自然形成的一个小湖,由10家农户入股,搞起了流水养鱼,每年可产鱼5万斤,年创效益25万元。另外,保峪岭村种有3000亩板栗,其中2000亩板栗已经通过有机认证,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保证。 骆腾麒 张玉成/文 |
三岔口村 |
三岔口村:位于冯家峪镇东北5.5公里处。 |
南台子村 |
南台子村:位于冯家峪镇西北12公里处。 |
下营村 |
下营村:位于冯家峪镇东北8公里处。 |
白马关村 |
白马关村:位于冯家峪镇东北10公里处。 |
黄梁根村 |
黄梁根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14公里处。 |
西苍峪村 |
西苍峪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18公里处。 |
司营子村 |
司营子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17公里处。 |
前火岭村 |
前火岭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19公里处。 |
石湖根村 |
石湖根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12公里处。 |
西白莲峪村 |
西白莲峪村:位于冯家峪镇以北4公里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