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11 | 101500 | 010 | 查看 汤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山社区 |
东山社区:位于古北口镇西侧。 |
北头社区 |
北头社区:位于古北口镇北侧。 |
南菜园社区 |
南菜园社区:位于古北口镇南侧。 |
古北口社区 |
古北口社区:位于古北口镇政府所在地。 |
龙洋村 |
龙洋村:位于古北口镇西南3公里处。 |
杨庄子村 |
杨庄子村:位于古北口镇西南2.5公里处。 |
潮关村 |
潮关村:位于古北口镇西南2公里处。 |
河西村 |
河西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潮河西岸,四面环山,是一个小型盆地。河西原名柳林营,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建驻军城(奚城),经过680年沧桑由城演变为村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村域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西大梁和沿青龙山至东关的北齐长城,有姊妹楼沿卧虎山至八道楼的明长城,万寿山上的吕祖庙,北面的万寿行宫、明朝的清真寺等。 河西村的古老文化,建筑风格,古建筑的庙宇,历史政治事件,战争的记载,神话传说,民族的特色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感受这里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深深地被河西村的文化底蕴所感染。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村内流传的一种独特语言,被北京称为“半拉子话”的“露八分”,是明朝末年由古北口流传至北京的。是中国少有的民间用语。 |
古北口村 |
古北口村
来到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在村南紧邻出关处的隧道旁,一座四米高用行楷镂金大字写着“古御道”的仿古牌楼,格外显眼。沿牌楼望去,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一条四米宽用青石板铺成的古道蜿蜒伸向蟠龙山深处。村支部书记宋立滨介绍说,起初这条古御道是1682年清康熙出关时修建的,如今为了重塑边塞文化、发展休闲经济,镇里参照当年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了复古改造,整条御道宽4米,长1500米,全部用花岗岩板铺成。古御道的改造将为前来古北口旅游的游客又多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古北口村又称河东村,地处蟠龙山脚下,潮河东岸,是一个名胜古迹众多的小山村。全村共有469户,1170口人。2005年,村里投资共投资数百万元,对旅游开发道路进行硬化,在村中心修建全民健身园一处,对全村进行无害化改厕,搭节能吊炕120户,修建垃圾填埋场,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蟠龙山 古北口封口锁关的天然屏障之一蟠龙山就位于古北口村村北,蟠龙山与潮河西岸的卧虎山两山对垒,构成了长城内外分水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历代军家必争之地。 蟠龙山头东尾西,龙尾伸入潮河东岸,与卧虎山虎尾相对而不相衔,都为潮河留出一个缺口,自然形成了潮河的通道,使河水畅流无阻,而缺口处的长城水门关,又是古北口一大胜景。蟠龙山的龙头是两座小山峰,象征龙须。在龙头南端仔细观察,有两处岩石又恰似龙的两只眼睛。龙头、龙须和龙角组成了龙的头型,越看越逼真。蟠龙山有远到近,从低到高,从窄到宽,龙身蜿蜒起伏,头尾相衬,说是蟠龙确似蟠龙。 蟠龙山长城敌楼众多,城墙有土墙、石墙、撞墙,独具特色,其中又以将军楼最为有名。将军楼为五眼楼,是古北口长城中段中最精美的一座敌楼。这里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是大关往东到二十四眼楼之间的制高点,居指挥地位。在古北口历次大小战争中,将军楼都被作为占领和进攻古北口重要目标之一。将军楼做工讲究,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到顶;中心室为八角藻井顶,站在其中,犹如步入中军大帐;四边有4个砖柱,游人在里面唱歌还会发出悦耳的回音;贴近箭窗砌横向小筒拱,就像是今日的窗帘槽;楼门的石柱上还雕刻着两朵蒂莲花,就连上端四周的砖檐也是五层砖的双层棱角檐。顶部望京亭规模较大,也是做工最精细的一处。将军楼处处给人以精致、细腻、秀美之感,仿佛它不是一座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上苍的仙境楼阁。 古北口村名胜古迹知多少 历史上古北口村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这个地处边塞小山村里存在着庙宇林立的奇特景观。据资料记载,到民国初年,古北口村大大小小的庙宇共有14处之多,其中真武阁庙2座,三官庙3座(天、地、水),关帝庙5座(其中两座庙的对面有戏台,有2座关公是绿袍红脸的),东横街孤山七神庙1座,北门坡外财神庙1座,药王庙1座,杨令公庙1座。每年,杨令公庙、药王庙都有定期的庙会,热闹非常。 在这些众多的庙宇中,最有名的要数杨令公庙了。杨令公名杨业(又称杨继业),北宋名将,其“杨家将”抵抗外族侵略、忠贞不屈的英雄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也许有人会问杨令公战斗的主要地方在今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为什么令公祠却建在了古北口村了呢?原来,杨业殉国后,辽帝闻讯大喜,急令将其首级放在匣中送给镇守南部边境的大将耶律休哥,并传示诸军,以壮军威,路过今古北口,而古北口人敬重杨令公的忠勇,就在今古北口村东门里立祠。 正因为杨令公祠坐落在密云境内,所以在我县流传着许多“杨家将”的传说,其中尤以杨家将夜战日本侵略军最为脍炙人口。相传在战火纷飞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攻古北口,战场岌岌可危之际,杨家将大展神威,杨令公率杨家将北出关口,跃马挥枪,奋勇厮杀了一夜,杀的日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被杀的晕头转向的日军不知从哪里来的神兵天将,整整一天一夜未敢迈进古北口一步。第二天上午,当地百姓进令公祠烧香祭祀时,发现杨令公坐骑通身是汉,杨六郎的枪尖上血痕斑斑,穆桂英的绣花鞋缺了一个脚尖,余太君的龙须拐杖掉了一根飘长的龙须,杨排风的“烧火棍”被燎黑了棍头。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是杨家将大显神通,吓退了小日本。 除令公庙外,古北口村还有多处胜景,像琉璃影壁、三眼井、古北口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等,如今的古北口村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向前,迎接八方游客。(杨小峰 陈宗顺/文) |
司马台村 |
司马台村
如今在司马台村司马台景区检票处,游客只需将印有条形码的景区明信片门票在检票设备前轻刷一下,系统就会自动放行。据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该景区推出了北京市首个“智能化邮资明信片门票售检系统”,游览后,游客还可将已含有邮资的明信片门票寄给亲朋好友或收藏。 司马台村位于古北口镇东部,司马台长城脚下,自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全村共有390户,1116口人。2005年,村里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硬化村内街道1450平方米,为二、五村民小组进行自来水改造,在主村建标准化公厕一个,安装路灯20个,建社区服务站和幼儿园房屋16间,建固定垃圾池6个,对司马台村至长城1500多米公路进行加宽,进一步提高了旅游服务功能等,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司马台长城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后经隆庆、万历年间重修加固而成。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有敌楼35座(包括已毁的水中楼一座)。以索桥为界,东线16座楼,西线18座楼,是万里长城中敌楼比较稠密的一段。司马台长城山势陡峭,雄伟险峻,构思精巧,设计奇特,工程宏伟浩大,具有很高的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科学考察价值,是万里长城线上原貌保持最好的十分突出的一个重要地段。 沿东线前行,一路上,有见证着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白楼”,精美的“将军楼”、苗条的“仙女楼”,直至司马台一线长城的最高点“望京楼”,期间还可见单边墙、文字砖、天池、空中长城、障墙、天梯、天桥等奇特长城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您在爬长城的过程中,感觉累了,还可在东五楼乘坐索道直接下山。司马台西线长城较平缓,有完整的城墙,有大量的文字砖群,有富于变化的敌楼,还有捣米的石臼、麒麟影壁、障墙等。 综观司马台长城,可用“险、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险: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状沿山体上升,两侧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顶端不远处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密:两敌楼相距最近几十米,最远不过300多米,若按当年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一座敌楼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处例外。全:城墙和敌楼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从内部结构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屋布局有“田”字形、“井”字形、“日”字形、“川”字形;楼顶变化多样,有平顶、穹隆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些都是长城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巧:体现在进可功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上,尤其是小天梯上的障墙,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射箭,可以通过所有的障墙射孔,一直达到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令人赞叹。奇:那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司马台长城虽以山势险陡、长城雄奇为景,却不乏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的优美环境。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而司马台长城更是这份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无愧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的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水库冬不结冰 刚进入司马台景区,便可见到碧波荡漾的司马台水库(又称鸳鸯湖),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冬天多么寒冷,水库的水都没有结过冰。据村里的老人讲,在司马台西段长城根下,有一眼热水泉,常年流淌着水温38℃的温泉,流出数十米水温不减。过去的时候,当地村民常来此沐浴,泉水不仅能消除疲劳,还对人体湿疹、关节炎、皮肤瘙痒等症有治疗作用。就在离这口温泉不远的东山根下,还有一口冷泉,泉水冰冷刺骨,一冷一暖,两泉对峙,犹如天造地设,妙趣横生。1977年,密云县政府修建了这座司马台水库,库水由温泉和冷泉汇集而成,汩汩流淌,形成冬不结冰的水库。驻足岸边,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青山、绿树、长城,倒映在水中,孕育了雄关古城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的诗情。 (杨小峰 陈宗顺/文) |
汤河村 |
汤河村
汤河村位于古北口镇东部,南至101国道1公里,东北距司马台长城约5公里,马(场)北(甸子)公路经过村北,交通便利。村境内河流长3.5公里,四季常流直入潮河,水资源丰富。据资料记载,明代修长城时,于汤河入境处设关口,称汤河口,村址位于汤河中游东岸,村以河命名。 汤河村共有349户,1240多口人。2005年,该村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硬化街道18000平方米;对全村进行自来水改造和无害化改厕;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在村中垒街边花墙、设固定密闭式垃圾桶和垃圾箱;为促进全民健身,在村边修建了一个占地30亩(包括水面)的全民健身公园,安装健身器材14件(套);依托司马台长城景区发展民俗旅游、住宿、餐饮、垂钓项目,扶持旅游观光采摘业和生态农业等等,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4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汤河王千 在汤河村流传着许多关于王千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汤河村的确有过王千其人。王千,古北口镇汤河人,清朝咸丰年间生人,民国初年去世(1851——1920年之间)。 王千自幼十分能吃,一个人的饭量比全家人都要大,由于家里贫穷,除去在自家吃饭以外,他还到本村的各家去讨些饭。十四、五岁时,父母都故去,家里又很贫困,吃不上饭,就到外村去给人放牛。因为他吃得太多,牛的主人几次要辞退他,女主人看他很孤苦,一次一次地向男人为他说情。有一次两家的牛顶架顶红了眼,两家的主人都很着急,又没有办法拉开。此时只见王千脱了褂子赤着上身上前,趁着两头牛相对着低下头,把犄角向着对方攒劲的时候,他两只手抓住两头牛的犄角,使劲往地上按,按得两头牛直喘气,把地按成两个坑。紧接着,他把两头牛往两边一摔,都扔出去一丈多远。这下子,牛就不再打架了。从此,路上有铁瓦车陷在河里,载重的大车上不去梁,木料太粗抬不动等需要大力气的事,村民都会找他来帮忙。 河西大府衙门有一任提督,是一位力举千斤的武将,每天要吃一斗米,一斗面,还有一只羊或者一头猪。他听说王千是个大力士,就派人把王千请来。这位提督见到王千瘦小枯干,不像是个有力气的人,问: “你一天能吃多少东西?” “一顿一斗米的饭,还要有一挑子青菜,才能吃得差不多。” “要是吃肉呢?” “一天可以吃下一百斤的猪肉。” 提督和他在一起吃了三天。第四天,提督叫他一同到大门外,提督把大门外那两头六、七尺高的大石狮子都搬出了很远,问他: “你能给搬回来吗?” “试试看。” 他绾起袖子,毫不费力,就给搬回来放在原处,以后,提督又留他在衙门里住了三天,就叫他回家了。 提督对这样的大力士为什么不用呢?据提督后来对别人说,是因为王千吃完了饭就得去大便,拉的很多,还要很长时间。可是有的人说,恐怕不是这个原因,而是提督怕人说王千比他力气大,有王千就不显他了。 那一年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北甸子的龙福老会里有汤河的中幡,王千就是一个耍中幡的人。在庙会上,周围很多村的花会来表演,都争着要先“参顶进香”,就互相争吵,还打起架来。王千走到前面把大家一拦说:“我把耍的这架中幡的竹筒里灌满沙子,哪一家的花会能把它托上娘娘庙山顶,就让哪一家的花会首先‘参顶进香’。如果没有人托得上去,就请看我的。”大家眼看着他把这根两丈多高,七、八寸粗的竹筒灌满了山下的大粒沙子,跟没装沙子一样,他便把中幡托上了娘娘庙顶。于是在也没人和他们村争了。 后来,据说王千是因为冻饿而死的。 汤河香草园 芳香醉人沁心脾,葳蕤绿润满山园。日前,笔者在汤河村本市最大的一座香草园内,领略到了独具特色的地中海香草的芬芳。 该香草园占地200亩,共引种产自地中海地区的迷迭香、四季薰衣草、鼠尾草等47种香草。香草的用途广泛,既可以做炒菜调料,又可药用助消化、降血脂,工业上还能提取香油精,另外还可以做观赏植物。据园中农艺师介绍,除了利用香草发展观光旅游,园区的香草还销往北京的各大饭店以及花卉市场。 据了解,园区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汤河村3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村民仅在香草园内劳作的工资收入年人均可达4000多元。(杨小峰 郑小双/文) |
北台村 |
北台村
北台村属古北口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南部,距密云县城48公里。全村共有村民262户,642口人,村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该村地处潮河东岸,因村址位于山口内高台上,故名。 2008年,北台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2.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修建占地35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一处,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垒砌花墙3000米,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1.2万平方米,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万株;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249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257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9个,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北台玉葱 北台村的葱,翠绿的叶、白嫩的茎,像玉一样细嫩,所以被称为“北台玉葱”。据村里老人讲,古北口人最爱吃的荷叶饼和薄饼,如果不能卷着北台的玉葱,就觉得不香,用别处的葱是顶替不了的;不论孩子、大人得了伤风感冒,用些北台的玉葱熬水一喝,就会水到病除;脾胃虚弱,食欲不佳的人,吃些北台的玉葱蘸酱,就会胃口大开。古北口人倘有几天吃不着北台的玉葱,就要想方设法去找来。北台的玉葱为什么这么受宠呢,老人向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春天,村里有很多人都得了瘟疫。王母娘娘派天宫里的玉葱仙女下凡,给村里的人治病。村民在玉葱仙女的帮助下,都好了起来,村里的瘟疫解除了。从此村民都喜欢上了玉葱仙女。玉葱仙女也觉得人间比天上好,不想再回到天上去了。不久,村里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和玉葱仙女相爱了,他们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王母娘娘知道玉葱仙女和凡人成婚后,认为这是给上天丢脸,就派天兵来捉玉葱仙女回去。可是玉葱仙女生活在人群中,天兵很难发现。王母娘娘恼羞成怒,又派闪娘来用电光寻找,紧接着就是雷公的一声炸雷,玉葱仙女一下被劈的粉身碎骨。此时碰巧玉葱仙女已有身孕,炸雷把她的子女散布到村子的土地上,于是,很快,村子的土地上都长起了白嫩嫩、绿油油的小玉葱。 虽然老人讲的只是个传说,但是北台玉葱确实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村书记告诉记者,北台玉葱,葱籽代代相传,产出的葱口感好,鲜、嫩、甜,而且耐保存。现在村里正在发展100亩的大葱种植,下一步将成立合作社,将北台玉葱品牌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北台轧鼓 走进北台村,阵阵鼓声响彻天空,原来是轧鼓队正在练习。北台轧鼓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与车道峪的狮子,汤河的中幡、什不闲,井峪的龙王架,北甸子的高跷、吵子、号佛、音乐、五虎棍一并被皇封为龙福老会。 北台村的轧鼓队由13人组成,共有八面轧鼓,每个鼓有20多斤重,鼓带斜挎肩头,边走边击鼓,鼓声隆隆,惊天动地。每逢节庆或者庙会的日子,轧鼓队都会随龙福老会出来走会。 保洁员上岗闯三关 为使北台村村容更加整洁,能够早日成为文明生态村,2007年底,北台村先后召开了三次两委班子会议,经过集思广益决定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聘用保洁员。 北台村从2006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那时村里设定了三个保洁员的岗位,由村里的贫困户和独生子女户担任,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但村里的保洁效果并不明显,村民的意见也很大。招聘启事贴出后,村里50多名村民都递交了申请书、保证书。通过两委班子优中选优、一周的公示和三个月适用这三关后,过关的三名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责任协议书,获得了上岗机会。 郑雪梅 郑小双/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古北口传说故事》 |
北甸子村 |
北甸子村位于古北口镇中部,距密云县城55公里 。该村下辖盆窑、北甸子、申家沟、西庄、下湾子5个自然村,村域总面积为 8.37平方公里,共有459户、1500口人。据资料记载,该村因地处潮河北岸山脚淤积平地上,遂以此得村名。
2006年,北甸子村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硬化街道1.6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对全村的自来水进行改造,打井两眼,安装净化装置、水表等设备,使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水;全村进行无害化改厕,并推广使用太阳能、节能吊炕等清洁能源;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新建健身公园两处,并配套健身设施。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381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兴龙寺 在北甸子村村东,有一座兴龙寺,当地百姓又称太阳庙,传说是为了纪念太阳神后羿射日而建。 据资料记载,兴龙寺建于明朝初期,分东西两院。西院有大殿3间,名为太阳殿,祭太阳神像,两边的墙壁上绘有“蚕吐丝”、“蜂酿蜜”等彩色壁画。与西院面积相同的东院,有两层大殿。前殿祭关羽像,关羽像两侧是四大金刚像。前殿两侧有月亮门通向后殿。后殿名佛仪殿,祭如来佛祖像,佛祖像两边是十八罗汉。 东西两院前方为“月台”,“月台”上的四棵古柏,每一棵都很粗,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古柏历尽沧桑,仍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兴龙寺。 龙福老会 每年的“太阳神生日”,北甸子的龙福老会都走花会来庆祝。那么龙福老会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年夏天大旱,北甸子的人到西龙潭去求雨。为什么到西龙潭求雨呢?原来,这个季节的雨,多是从西北来的雷阵雨,即“对流雨”。西龙潭在西北,所以人们就认为这个季节的雨是由西龙潭的黑龙负责。求雨很灵验,一场大雨应时而来。北甸子的人就走起了会,随走随演的去西龙潭“谢雨”。当花会走到南天门梁与下甸子之间的时候,有一群官差在“打道”(为皇帝出巡开路),把演花会和看花会的人都打散了。可是“龙王架”的队伍没来得及躲开,被夹在了大道中间。这时,乾隆皇帝的銮驾到了近前。乾隆皇帝走下辇来,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求雨的龙王架,因为下了及时雨,我们去向龙王爷‘谢雨’的。”会首走上前来回答。 “嗯,这是好事,你们托‘龙’的福,是‘龙福会’呀!这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呀?” “相传是康熙年间成立的。” “那可是‘老会’啦!” “谢万岁爷的‘御封’!” 乾隆皇帝马上吩咐銮驾让开道路,叫“龙王架”先过去,可是“龙王架”刚往起一抬,有一根架杆折了。这怎么走呢?乾隆皇帝看到,就命人把銮驾的备用轿杆拿出一根用到“龙王架”上。 从此以后,北甸子的花会,就是有半乘銮驾御赐的“龙福老会”了。在这以后,皇帝又赐了两副“金顶玉棍”,龙福老会的身价就更高了,不论到哪一个庙会,也得在别的花会以前“参鼎”和“进香”,直到参拜完了,出来以后,别的花会才能进庙门。 现在,北甸子的龙福老会发展为十一档:车道峪的狮子;北台的轧鼓、少林;汤河的中幡、十不闲;井儿峪的龙王架;北甸子的高跷、吵子、号佛、音乐、五虎棍。每逢节庆或是庙会的日子,龙福老会都要出来走会。 古北口柴蛋鸡合作社 北甸子村的古北口柴蛋鸡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有15户农户入社,是一个“支部+公司+协会+农户”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由地方政府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引导、舆论支持和协调部分贷款;由北农大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雏鸡,北京安农科技公司负责饲料支持,北京好吉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销售。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渐渐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古北口柴蛋鸡合作社推广的品牌是柴草家自由放养鸡蛋,以“回归乡土,品味自然”为经营理念。由于柴草家自由放养鸡蛋品种优良、营养美味、安全可靠,因此给合作社的农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