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13 | 101500 | 010 | 查看 银冶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进社区 |
东进社区:位于东升社区东侧。 |
东升社区 |
东升社区:位于东邵渠镇政府所在地。 |
东葫芦峪村 |
东葫芦峪村
从2007年开始,东葫芦峪村投入资金,硬化主要街道共计15000平方米,绿化美化村庄面积达1000平方米。修建健身公园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户,此外,还建有太阳能浴室一座,使村民一年四季都可洗上热水澡。 东葫芦峪村属东邵渠镇所辖行政村,距县城15.4公里,村域面积5.1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58户,380口人。村里主导产业为林果业,种植了大枣50余亩,苹果130余亩,李子10亩,2009年人均收入6700元。 村名的来历 东葫芦峪村在辽代时曾名为上营子,现在顺义一些地区的人依然这么称呼此村,那为什么叫上营子呢?传说穆桂英的兵营曾经驻扎在这里。在距村子20里地处有一座山名为庞山,山势高大,沟壑险峻,丛林茂密,辽国的军队为了能够攻入关内,围绕着庞山摆下了天门阵,穆桂英得知此消息后,手持降龙木杀入阵中,带领官兵大破天门阵,将降龙木插入了天门阵的阵眼,克制住了天门阵的核心,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当时,兵营就驻扎在现东葫芦峪村一带,由此而得名上营子,这个名字一直被叫到解放初期。 后因整个村落呈葫芦型,村北窄,村南宽,也就是葫芦口朝北,葫芦底朝南, 在五十年代中期,更名为东葫芦峪村。 英勇机智的民兵战士 村里曾有一位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民兵战士,他的名字叫胡德,化名胡林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找到胡林忠,便派伪军和汉0对村子进行大面积的搜捕,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日,胡林忠在井边挑水,几名日军恰巧搜查到这里,问他谁是胡林忠,他没有作声,站在一旁的汉0当场就认出了他。紧急关头,胡林忠急中生智,把刚打好的井水泼向了敌人,趁敌人还没缓过神来,扔下扁担撒腿就跑,很快跑进了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不见了踪影,敌人全力追捕也没有抓到他,十分沮丧地回到了据点。死里逃生的胡林忠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率领民兵队伍屡次挫败日军。在抗战结束后,1948年土地改革时,被群众推举为当地武装部长。 打造特“色”养殖“一水黑” 东葫芦峪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顺义交接,仅一山之隔。该村准备从今年开始,为促进村域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通过搞特“色”养殖,带动旅游业发展。村书记介绍说,所谓特色就是“一水黑”,养殖一些黑毛鸡、黑毛猪、黑毛羊、黑色牛和驴,不是黑色的不养。通过打造特“色”养殖观光基地,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并品尝特“色”美食,增加村民收入。 张珊珊 王晓红/文 |
东邵渠村 |
东邵渠村
东邵渠村属东邵渠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部,距县城13.5公里,村域面积10.36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100口人,746户。村里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2009年人均收入11000元。 据史料记载,发源于银冶岭的错河,仿佛一条天然渠道,河北岸坐落着两个村庄,因依其方位,而得名东错渠,后演今名,元代以前成村。 从2006年开始,东邵渠村投入大量资金,硬化进村主要街道、水泥路面,共计34000多平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泥泞不平的乡间小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环境。绿化、美化14000平方米,栽植各种果树以及花草20000余棵。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娱乐健身休闲广场。完成村内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入户率达到100%。村内的街道安装了100盏路灯,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 村名由来的传说 东邵渠村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时,皇宫里的小太子厌倦了宫廷的生活,偷偷跑出来玩儿,几天都没有回宫,这可急坏了皇上。于是皇上马上派侍卫去寻找,当他们走到四里山这一带的时候仍没有见到太子的踪影,便分开寻找,一部分人向东找去,一部分人往西找,后来人们取地名时,取“东找去”的谐音为“东邵渠”。恰巧四里山距离东邵渠正好四里地,从此四里地以东,方圆十几里称为东邵渠。 毁于建国初期的弘善寺 明朝时期,在村西曾建有一座寺庙,名为弘善寺。据村里老人讲,这座寺庙是当时皇帝为一位公主所建,寺庙面积庞大,建筑格局也十分考究,分为前殿、后殿还有东西配殿,寺庙西部还建有一处塔林,专门安放在这里圆寂的和尚。庙里曾存有几块碑石,现只剩一块。据说,修建寺庙时保存下来的图纸,现存于故宫博物馆内。弘善寺在1951年土改时期被拆毁后建起一座小学校,此后,小学校也被拆毁,建成民用住宅。 好环境引来大企业 东邵渠村环境优美,果品丰富,引来了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北京汇源九龙沟绿色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于2007年落户东邵渠村,公司建筑面积420余亩,另外山场占地面积7000余亩。该企业每年加工各类水果8万吨,年生产果浆10万吨。公司内有两条果浆生产线,还有原料库、成品库及一个华北地区最大的储藏库,可以储存1.5万吨的新鲜果品。此外,汇源九龙沟绿色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还解决了村里300余名劳动力就业。 据了解,该企业还是一个环保型企业,他们利用生物质气工程,把废果核变废为宝。在平时生产过程中,每年要产生8000吨的废果核和果渣,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汇源公司投资1700万元,兴建了一座占地7200平方米的生物质气站,利用废果核和果渣经处理后产生生物质气,用于该厂果浆车间果渣烘干及办公楼、职工宿舍的取暖等。据了解,该生物质气站每小时可产气2000立方米,每天可节省原煤6000公斤。 张珊珊 王晓红/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地名志》 |
南达峪村 |
南达峪村
南达峪村位于东邵渠镇西部山区,密平公路南侧,由上下两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山多地少的山区小村。南达峪于清末成村,因地处错河南岸一条宽阔的谷口内,得名“南大峪”,民国时期演变为“南达峪”。 南达峪村共有65户,218口人。2005年,该村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硬化进村柏油公路2500米,并对村中主要街道进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积4500平方米,硬化率95%,在街道、拐弯处安装路灯50盏,为美化环境栽植各种花草苗木12000余棵,修建了娱乐健身广场两处,对全村进行改水、改厕及有线电视入户,修建了医疗服务站,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不便的实际问题,购置了垃圾桶5个,安排了专职清洁人员两名,保证了街道的整洁卫生等,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600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刘殿文烈士墓 南达峪村刘殿文烈士墓是东邵渠镇一个重要的革命烈士纪念地,每年清明前后,东邵渠中小学的师生都会到这里进行祭扫活动。活动中,学生们了解刘殿文烈士的英勇事迹、聆听革命故事,并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立志要努力学习,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家长和学校,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基础。 刘殿文烈士系顺义县牌楼村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参加革命,后任顺义县八区(即现河南寨、东邵渠一带)农会主任。民国三十五(1946)四月二十七日,刘殿文同志在南达峪开展工作时,不幸被县反动地主武装伙会包围,英勇就义。为纪念刘殿文,西邵渠大队于1967年3月25日立了此碑。 纪念碑位于南达峪村二队村东60米处,座北朝南,东北靠山,南为耕地,西为村庄。碑质花岗岩石,碑身碑首为一体,方首,无碑座。纪念碑高112厘米,宽49厘米,厚18厘米,碑阳正中竖刻“刘殿文烈士之墓”七个大字,楷书体,阴刻。碑阴竖刻烈士传略,落款及立碑年月。共7行,满行18字,计108字,行楷体,阴刻。碑阳碑阴上额、左右两边及下方均刻有花边图案。目前,碑及碑后的坟头完好。 碑阴录文如下: “刘殿文烈士,系顺义县牌楼村人,一九二○年生,贫农成份,自幼给地主扛活。一九四五年参加革命,任顺义八区农会主任,为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七日来南达峪工作,不幸被伙会包围英勇就义。特立碑悼念。 西邵渠大队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南达峪杏采摘 在村书记王淑芳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了东邵渠镇最大的鲜杏采摘园——南达峪大杏采摘园。采摘园占地500亩,且品种繁多,有驼黄、香白、日光串红等多个品种。为使之成为时尚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村民都实行标准化管理,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都让客商赞不绝口。每到收获的季节,京城内外的客商纷纷前来,特别是熟了的城里市民,非得自己到园里亲手采摘,一尝鲜杏的酸甜可口。 6月,是杏丰收的季节,而此时的采摘园内总有些“杏去枝空”的冷清。置身绿叶之中,仿佛之间,树上已结满了小灯笼似的黄色果实,更有些俏皮地藏在绿叶下,你拥我挤的。黄澄澄的杏儿压弯了树梢,伸手可得,空气里弥漫着甜香,那情形相当诱人。四周都是前来采摘的游人,他们一边摘杏儿,一边拍照留念,正忙的不亦乐乎。离开都市的喧嚣,身处大自然的怀抱,每个人都笑逐颜开、心情愉悦,漫步林间小道,享受田园风光,人们在收获杏儿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心情——快乐。 (杨小峰 高美丽/文) |
小岭村 |
小岭村
在东邵渠镇小岭村,有一处青砖绿瓦、红漆大门的别致小院。仿古门窗,瓷砖围墙,青色的渗水砖铺砌着整个庭院。院内梨树枝上已经挂满了果实,杏树也长势正强。西厢房上安装着崭新太阳能,使古朴小院看起来又不失现代的气息。这就是该村“生态文明示范户”刘福仲的家。今年,小岭村在不断治理全村这个大环境同时,更加注重家庭这个小环境的治理,每年出资6万元,奖励10户先进家庭。为此,村里选出了7名村民组成评议组,并制定出了评定标准,大到房屋翻建、装修是否合理,小到厨具摆放是否整齐。村主任刘君英介绍说,现在有10多家都在装修,准备在年底的评选中一争高低呢! 小岭村位于东邵渠镇西部山区,密东公路西侧,距县城不足20公里。全村共有60户,160口人。2005年,村里投资数百万元,硬化进村柏油公路1500米,对全村主要街道全部水泥硬化,硬化面积5000平方米,硬化率95%,安装路灯38盏,栽植各种花草树木8000余棵,在村中心修建健身园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0余件,在全村推广节能吊炕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达到100%等,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菩提谷 在小岭村村北有一个山峻柳绿的山谷名为菩提谷,提起“菩提谷”的名称,还有这样一段小由来。在菩提谷刚刚开发时,整个地区照了一张航拍图。在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山谷的地形宛如一片菩提叶,经脉清晰。仔细看去,图案完全由块块梯田和树冠拼组而成,令人惊异。“菩提谷”也因此而得名。如今在山谷里,已经建起了一座集体育、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庄。 作为东邵渠镇重点旅游项目之一的菩提谷农庄,是在1995年由北京紫鹿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的。农庄占地2000余亩,山庄内野生药材随处可见,野鸡、野兔等时常出没在池水旁。农庄内建筑样式为欧式风格,每宅配有80—1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农庄采用会员制从每年的四月起对外开放。同时,这里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木球俱乐部”,曾成功举办了2004年“国展杯”中国国际木球公开赛。今年,该山庄将新建扩建数套花园式客房住宅和综合接待室。 菩提谷里绵延起伏的环山石子路将整个山谷贯通,几千棵大树绿荫连片,百万株鲜花比邻竞放。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清幽宁静,微风夹带着草木的芬芳,俨然一处忘却繁忙、回归自然的“大花园”。每逢周末,这里更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白天歌舞、烧烤、网球、竞技,晚间露天电影、露天茶座,还可以登上山顶,瞭望宇宙的大小星座。 早熟矮化苹果 在小岭村早熟矮化苹果试验基地里,一棵棵树苗有序的排列在田间,看着这些长势强盛的树苗,村书记刘全霞心理别提多高兴了。“待到这些苹果实验成功后,就可以在村里大面积的播种,届时一定会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新亮点。”刘全霞说。 小岭村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适合果木的生长,现在村里种植的果树主要是大柿子、核桃、苹果、栗子等,年产各类果品60万公斤,占全村总收入的40%以上,已逐步形成了林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在大力发展林果的同时,村里极其重视对特色果品和专业技术的引进。现在,70多岁的中国农科院张教授夫妇,带着倾其毕生心血研究出来的早熟矮化苹果专利在村里落了户。刘全霞说:“这些树苗全部都是从另一个基地移栽过来的,不久之后就能结果了。这些矮化苹果不仅色泽好口感佳易贮藏,更是早到每年的六月底就可以走上各家的食桌。不仅如此,由于引进的矮化苹果型号不同,一直持续到11月大家都能一尝新鲜苹果的甘甜。” |
界牌村 |
界牌村位于东邵渠镇北部,密平公路西侧,距县政府11.8公里。村南1公里处有清代所立密云与平谷两县分界牌,因此得名。清代成村,因地震,迁至现址。全村共有253户,650口人,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4亩,人均不足两亩地,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少地的山区村。
多年来,界牌村狠抓荒山治理,在绿化的同时注重经济林的栽植,逐步形成了以林果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为进一步强化林果业的主体地位,2006年,该村先后投资50万元栽植红果、核桃、李子等果树700余亩。截至目前,该村年产大柿子、核桃、红果、李子等果品122.4万公斤,果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0%以上。如今,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到了秋天,红艳艳的苹果、红彤彤的山楂,还有红的黄的紫的满树的李子,在秋风中轻轻摆动,飘着沁人的果香,带给界牌人丰收的快乐。 2006年,界牌村结合本村区位特点,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全村主要街道进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积2.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在宅旁院内栽植各种果树以及花草1.2万余株,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也美化了村貌;打深水机井一眼、修建水塔、铺设自来水管线,使村民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修建娱乐健身园和休闲广场1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进行无害化改厕250户;根据村内具体情况购置垃圾桶26个,安排4名专职清洁人员,保证了街道的整洁卫生;在全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包括建节能吊炕、沼气池和安装太阳能,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7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石盆的传说 在界牌村的村东,有一个上大下小的石坑,当地人都叫它“石盆”。 很早以前,这里密林丛丛,山花遍野,泉水汇成小河顺山坡而下,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真似仙境一般。这石盆就在小河的中下游,奇怪的是石盆里的水却由下往上冒,不多不少总是一盆。每天天一擦黑,就有一头金牛到这儿喝水,喝完水就向沟内的“断头崖”跑去。 一天,一个外地人打这儿路过,正碰上这头金牛在喝水,就用箭射,可怎么也射不中。后来他碰到一位老翁,便问:“老丈,山下这头金牛常去喝水吗?”老翁点点头,问他:“你想得到它?”“是呀,可我的箭射不着它。”老翁笑了:“它是金的,你的箭是铁的,就是射着也没用。”“老丈,那您知道怎么破吗?”“南山的山崖中间长着个葫芦,如今长半熟了,等这葫芦长三年,长三次落三次,用它就可以把金牛打死。”这人便来到南山,等着葫芦成熟。刚完秋,葫芦第一次落地,这人便急忙摘下葫芦,来到金牛喝水的地方等着。太阳要落山了,金牛又来了,正当它喝水时,这个人举起葫芦朝金牛打去,正砸在牛角上。因为葫芦不熟,只砸下一个牛角尖儿,金牛化作一道金光跑了。打那以后,金牛再也没回来,这石盆的水也渐渐干涸了。 偏牛道的由来 在界牌村东的山坡上,有一条很宽的牛道,乱石滚滚,几棵野草稀稀拉拉地长着。这是千百年来牛踩马踏留下的痕迹,也留下一个故事。 传说元朝时,有个叫朱元璋的小孩,来到界牌村,为了求生在当地财主家做活,财主把几十头牛交给他放。几十头牛经他一放又肥又壮,但财主还是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天,朱元璋赶着几十头牛来到山上和同伴们聚了群,对他们说:“今天吃牛肉。”说着不顾伙伴们的担心,让一个人到山下打来一片高梁叶子,让另一个人把一块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朱元璋从牛群里拉来一头牛。说也怪,软软的高梁叶子却成了锋利的刀子,把牛给宰了。他把牛肉放在石板上,把牛尾巴插在砬子下边的砬缝里。又拿牛蹄子在洞的下边顶了一下,出了一个深深的牛蹄印。弄完了到石板上一看,牛肉已经让日头给晒熟了,朱元璋便招呼大家来吃。小伙伴们吃得饱饱的回了家。 天黑了,朱元璋把牛赶回家,财主一数少了一头,便问他下落。朱元璋说牛钻到砬缝里去了。财主不信就跟着朱元璋来到石砬子前一看,果然有牛尾巴和牛蹄印,只得相信了。 从此,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骗牛道”。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人们又把这个地方改叫“偏牛道”了。 |
高各庄村 |
高各庄村:位于东邵渠镇东侧。 |
银冶岭村 |
银冶岭村:位于东邵渠镇西北6公里处。 |
石峨村 |
石峨村:位于东邵渠镇以北3公里处。 |
史长峪村 |
史长峪村:位于东邵渠镇东北4公里处。 |
大石门村 |
大石门村:位于东邵渠镇西北4公里处。 |
西邵渠村 |
西邵渠村:位于东邵渠镇西南4公里处。 |
西葫芦峪村 |
西葫芦峪村:位于东邵渠镇西南6公里处。 |
大岭村 |
大岭村:位于东邵渠镇西南5公里处。 |
太保庄村 |
太保庄村:位于东邵渠镇以东1公里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