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14 | 101500 | 010 | 查看 北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庄社区 |
北庄社区:位于北庄镇政府所在地。 |
杨家堡村 |
杨家堡村:位于北庄镇东北5公里处。 |
东庄村 |
东庄村:位于北庄镇以南1公里处。 |
抗峪村 |
抗峪村:位于北庄镇西南5公里处。 |
北庄村 |
北庄村:位于北庄镇以西1公里处。 |
朱家湾村 |
朱家湾村
朱家湾村位于北庄镇域西北部,村北有清水河流经全村,环境优美。步入村委会,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广场映入眼帘,见惯了城镇的大广场和拥挤的人流,感觉这里更像是一个后院的花园,花儿、草儿,一切都透着一股清新一股恬静。“奋斗”,村广场的标志建筑,象征着村民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拼搏向上的精神。广场中还有一个音乐喷泉,在夏日的晚上村民便会聚集在这里,享受这独特的人文景观。 朱家湾村共有380户,1038口人。2005年,该村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用于生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及卫生条件等建设,改水冲厕所350户,搭建吊炕340户,安装太阳能340户,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5%;建环保型水冲式公厕10处,建新型封闭式垃圾池6处,并有专人进行定期清理;硬化道路1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46盏;修建护村坝500米,垒砌花墙5000米、夹竹篱笆5000米;修建健身公园2处,安装健身器材24件,文化广场1处,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建卫生服务站一处,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为村民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入户率达到100%。村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500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合作社使村民走上致富路 密云县是京郊区县中环境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区县之一,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让密云出产的农产品具备了绿色环保食品的条件。然而在信息时代里,再好的产品没有好的销路也是无用的,朱家湾村以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家湾村不仅种植果蔬出名,还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村民自家生产的豆腐靠推车叫卖的方式出售,然而,这种散户经营方式的销量是有限的,很难靠这个致富。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如经过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村民生产的产品只有联系到买家并打开销路,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致富。经过村委会商议决定,2005年3月,北京万如农副产品合作社在朱家湾村正式成立了。 合作社搭桥农民变工人 合作社成立后,农民们不再为种出的果菜、做出的豆腐没有销路而发愁了,村里很多农民还在合作社的介绍下到村里的工厂工作。目前,仅朱家湾村一村就有130多人在工厂工作。 年近50岁的李朝河是朱家湾村村民。他家里的土地租给了“互润”集团。记者见到老李时,他正在互润集团的电焊车间工作。把地租给互润,每年能拿到880元租金,比起原来每亩800元的收入要多。同时,在互润做电焊维修,每月能拿1100元的工资。老李说:“我是个农村工人。” 目前,互润集团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合作社已经与工厂达成一致,将来招工时将优先考虑本地的村民。 “互润农场,生态密云” 据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如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共吸收社员1661户,与社员签订苹果、板栗、杂粮等收购定单1600多份,收购各类干鲜果品40万公斤,收购蜂蜜1000吨、杂粮10万余公斤、柴鸡蛋8万公斤,营业总收入800万元,入社社员平均每户增加收入5000元,这些收购的农副产品大部分都销售给了互润。现在,他们与互润集团达成协议,互润在北京市内的销售网点上要打出“互润农场,生态密云”的牌子,将密云的生态农业品牌推广到全市,甚至全国。 谈起今后的打算,陈万如表示,合作社今后将主要以沟通农民与企业关系为己任,同时组织农民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希望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朱家湾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空间。 按照合作社与互润集团协商的发展规划,目前他们正在建设互润农业生态园,一年接待游客数量预计将达到8万到10万人次,这对总人口不足1万人的整个北庄镇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今后合作社将抓住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的机遇,朝着这个方向带领全村人尽快走上致富之路。(杨小峰 胡淑英/文) |
营房村 |
营房村
营房村位于北庄镇东北部,棒槌山西麓谷地,与河北省兴隆县交界,西南距县政府34.5公里。辖营房、点兵台、葡萄峪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4户,312口人,村域总面积5.17平方公里。通镇级公路,交通便利。 营房村整个村庄处于狭长的山谷地带,四周高山险峻,林木茂密,正东方向与兴隆交界的各个山峰呈塔状,夏季云雾缭绕,山谷内鸟啼婉转,各种野花争相斗艳,置身其中,犹入“世外桃源”。大黄岩河由东北向西南,从营房村潺潺而过,汇入清水河,流入密云水库,虽水量不大,但山泉终年涓流不息,小黄岩口长城的烽火台高高耸立在山巅上,在晚霞的映衬下沧桑壮丽。 2006年,营房村加大投资力度,硬化三个自然村的主街道8000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对全村实施自来水及有线电视入户改造,并改建环保节能水冲式厕所100户,搭建节能吊炕40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户;完成了村内健身园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4件,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休闲场所;建村级医疗室6间,为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5%;为改善村容村貌,建进村牌楼3座,建象征营房村奋发向上的雕塑1座;投资20万元,在《人民日报》的大力支持下,于7月20日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设立宣传展板10块,宣传牌13块,以详尽的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营房村的基本情况、历史典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等情况,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营房 营房所在位置为小黄岩河口,是北京通往河北的一个重要关口,明、清时期都曾在这里设营驻军。在漫长的岁月里,军营逐渐演变为村落,营房之名也由此而来。 现如今,在小黄岩河口的山脊上,古长城遗迹依然历历在目。这是明代为抵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据了解,明万历年间的营房修有城门,东山建有木楼,称后楼,又名军楼,约有30多间房屋。木楼对面建有关公庙,内有关公铜像,手持青龙偃月刀,庙墙上绘三国故事,庙前有亭,庙后有四棵大松树,清代此处成为通往东陵的要道,在此设驻守衙门,驻守官兵一百多人。慈禧太后去东陵曾多次从此经过。守护东陵的-每年都派人前来视察。至今在营房村还有清代驻军的后裔,程连元是其中最大者,现年76岁。 由于营房村旧址年代久远,加之汛期交通不便,于1984年迁至现址,原址在靠近小黄岩河口一个较低矮平坦的山梁上。 葡萄峪 葡萄峪是营房村所辖三个自然村中农户最少的村庄。棒槌山下的山谷多野生葡萄,故称葡萄峪。葡萄峪村因地处葡萄峪山谷西端的入口处而得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发洪水,谷中野葡萄被大量冲毁,所幸村庄未受损。 葡萄峪也是营房村风景最秀美的山谷。这里以野生林为主,地形独特,主谷两翼沟梁纵横,山势雄峻,峰峦奇险,岩石多姿。“象鼻山”、“双乳峰”……形态逼真;“刺猬抱瓜”、“猴子观月”……栩栩如生。谷内植被丰富,林木葱郁,春夏翠如碧玉,深秋遍山披金,鸟鸣如歌,空气清新,人民日报社老年休闲服务基地就建在这神清气爽、调理身心的好地方。 点兵台 点兵台位于营房村西北,大黄岩河口北岸。相传北宋年间,为抵御辽国入侵,杨家将曾率宋军在大黄岩河口一带,安营扎寨驻守边关。在村内有一座宽阔平坦的山梁,面积约五十多亩,宋军每天都要到这里操练兵马,后人便将这座山梁称为点兵台。紧靠点兵台的村庄也因此被称为点兵台村了。 到点兵台操练的官兵,常把盔甲、战袍挂在途经的一座山岭上,故后人将此山岭称为挂甲岭。关于挂甲岭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呢。明代初年,有人传言,挂甲岭是一道龙脉,将来这个地方可能会出皇帝。朱元璋听说后,便派刘伯温前来视察。刘伯温为斩断龙脉,便用剑劈开此山,于是在山岭的中部至今留下了一道豁口。(杨小峰 宗倩 朱刚/文) |
干峪沟村 |
干峪沟村属北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南部,距密云县城33.5公里。全村共有村民40户,73口人,村域总面积5.81平方公里。该村地处深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村落呈长方形,近代成村。 2008年,干峪沟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3800平方米,安装路灯34盏,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拆除违章建筑1500平方米;修建健身公园一处,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垒砌花墙400米,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各种花草树木4000株;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35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27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5个,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窟窿山汽车行驶在干峪沟村蜿蜒的水泥路上,忽然一座山脊处透出一个大窟窿的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常言道:山不在高而在于奇。这座山葱郁浓浓,从下仰视,山脊处的大窟窿宛如一个望天洞眼,颇觉天高云淡。司机师傅告诉我,这就是干峪沟一道奇特的景观,当地人称这座山为窟窿山。窟窿山是如何形成的呢?相传,人间从前有十二个太阳,各个如同燃烧的大火球,不分昼夜,轮流挂在天上,旱得土地裂成大缝,颗粒无收,百姓无法生存。后来,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二郎神下凡到人间,为民除害。二郎神下凡后,用扁担挑着大山追赶太阳,把太阳一个个压在了大山底下,传说这座窟窿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山脊中的大窟窿就是二郎神担山时的扁担眼。 “土办法”浇果树收到奇效走进干峪沟村,在烈日的炙烤下,整个村庄显得干巴巴的。村书记告诉我,干峪沟村有果园面积260亩,其中红果就占了200亩。据《密云县地名志》记载:干峪沟村,因村居山麓谷地,历来缺水,故名。这样一个缺水的小村庄,如何发展红果种植呢?面对我的提问,村书记打开了话匣子。 干峪沟村最早种植红果是在1979年至1985年,1985年以后村里由于搬迁,致使红果种植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直到2006年,村里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后,才重新对果树进行精心管理。干峪沟村是历史性缺水的村庄,旱期果树浇灌是一个难题。每次浇水、打药,果农都要雇人挑水上山,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村书记抓破了头,经过再三的琢磨,最终想出了办法:在果树间挖坑、铺塑料布,这样就可以趁下雨的时候积攒雨水,以便用于浇灌果树。经过试验后,2007年,这个“土办法”在果农中普遍推广。随着红果产业的发展,为了使集雨池更加牢固,更好地收集雨水,2008年,村里统一购买了塑料桶,对2007年挖的集雨池进行了统一更换。浇灌问题解决了,村里的红果产量由最初的3万斤递增到了20万斤,如今红果产业成为了村里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除了果树浇灌问题外,经过两年的销售实践,果农们还发现,由于红果储存没有地点,每次果商来村里收购红果,都会将价格一压再压,这让果农们很为难:卖着,好好的红果被压低了价,心疼;不卖,等着高价来收,时间一长,烂了,卖不出去更心疼。为此,2008年,村里建了170多平方米的果窖,解决了果农无处储果的问题。为了让红果种植更加规范化,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使全村23户果农在技术培训、产品销售和储藏等方面有了更好地管理。郑雪梅 胡淑英/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大岭村 |
大岭村
大岭村属北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南部,距密云县城26.1公里。全村共有村民58户,110口人,村域总面积5.68平方公里。该村地势西高东低,村落呈散列状,因村处山岭,故名。 2008年,大岭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1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2盏,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修建占地4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两处,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垒砌花墙1500米,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1300平方米;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57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57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7个;集体出资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2%,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位于大岭村的半山腰,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密云潮河东岸的抗日中心,有“小井冈”之称。 抗战初期,冀东三支队以大岭为中心,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部队壮大到600人,1940年与冀东的十三团合并,成为冀东抗日主力。1942年底,盘山根据地被敌人摧毁,冀东西部地分委机关,十三团主力,救国报滦西分社、滦西皮影社等单位,先后转移到大岭。1943年至1944年,以大岭为中心的密云河东根据地就成了冀东西部地分委机关部队主要活动区。 1943年7月,为了加强对敌斗争的领导,在平密兴联合县三区基础上扩组承兴密联合政府,办公地址就选在了大岭,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6月恢复密云县名称和建制,县委和县政府离开了大岭。 在战斗中遗留下的纺车、煤油灯、油印机和缴获的日本-等50多件抗战遗物被收集在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中。2007年,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山村巧发“生态电” 沿着通往大岭村的盘山水泥路驱车而上,在右前方的山崖上,一条大瀑布飞泻而下,山峰携裹着水雾轻轻飘来,拂过我们的脸。沿路前行,寻找着瀑布的源头,我们到了瀑布的上面,这是一条从山中流下的小河,被村民用水泥垒的小坝截成了几段。村书记告诉记者,这条落差200米的龙潭岩瀑布不只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如今还成为了能用来发电的新型能源。现在,全村58户村民的日常照明全由“水电”供应。 大岭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坡,常年保持着2至3级的偏东风,且光照强度高于平原地区20%以上,村东头的龙潭岩瀑布终年不断流,落差大,水流急。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电力系科研小组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并给予了资金、技术支持。经过紧张的施工,现在水力发电工程已经竣工,此后风力发电工程和太阳能发电工程也将相继启动,大岭村将历时几年时间打造集太阳能、水能、风能三位一体的清洁能源村庄。村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大岭村共有58户、110口人,按每家每天一度电算,每年光电费一项全村就要花掉10万元,村民无偿使用“生态电”后,这部分钱就能省下来,能为村民减轻不少的经济负担。 百合花种植基地 北庄镇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百合花种植基地,其中大岭是最早发展百合花种植的基地,适应夏、秋季百合生长。 2007年4月,北京海华文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大岭村土质、水源、气候进行考察后,认为非常适宜发展百合花种植。5月初与大岭村委会签约,投资2000万元,利用平整原搬迁户住址的60亩土地进行种植。一期建成设施大棚33个,种植索邦、椰罗林、西伯利亚三个品种共12.5万株百合花,这些百合刚上市就被销售一空。2008年,大岭村又投资200万元,引进50亩百合花种植。村书记告诉记者,大岭村人少山地多,发展百合花种植项目后,村里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山区土地附加值,同时百合花基地解决了村里30多名劳动力就业,每人每月能领到900元的工资,并负责一日三餐,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郑雪梅 胡淑英/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密云县志》 |
苇子峪村 |
苇子峪村
苇子峪村位于北庄镇南部,村域面积6.51平方公里。现有410户,1200口人。因村东低洼地盛产苇子而得名,明代成村。村里耕地面积1592.3亩,林地面积8896.5亩,林木覆盖率82.64%,栽植各种果树220万棵。有精品果园1000亩,栽植杏、枣、李子、板栗等精品果树10万余棵。2009年,人均纯收入9494元。 苇子峪村以促进全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2006年开始,村里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安装太阳能388户;改善村内卫生条件,建成环保型水冲式公共厕所两个;改善村容村貌,达到硬化、绿化、美化、量化、净化五化标准。完成街道硬化1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0盏,垒砌花墙6000米,栽植月季花、樱花等各种花草苗木25000株;完成荒山造林2500亩;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实行集中供水;建老年活动中心和幼儿园各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多件;完成了村内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入户率达到了100%;建卫生服务站一处,解决了村民就医难问题。 双孢菇 成为苇子峪村致富新产业 2008年5月,苇子峪村党支部组织村里的几位致富能手到山东、安徽阜阳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了解到现在北方种植双孢菇技术已成熟后,将双孢菇种植确定为本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当年村里成立了 “北京市苇子峪村食用菌果品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双孢菇基地,基地投资400万元,占地100余亩,建有大棚51栋,2009年,每个大棚收入3万元。 据了解,双孢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鲜菇蛋白质含量为35%至38%,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至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的美称,深受国内、国际市场青睐,市场价为每公斤8至20元,市场前景广阔。目前,该村双孢菇的种植季节为春秋两季,成熟后全部销往北京中央批发市场、家乐福超市等地。 百亩采摘园 大西沟休闲观光采摘园位于苇子峪村北部,于2002年建成,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500亩,栽植杏、李子、板栗和大枣等精品果树50000多棵。这个采摘园紧邻京承高速路出口,交通十分便利。每年夏季,随着杏熟季节的到来,采摘园也迎来了满园游客。 采摘园以杏树居多,品种有红金榛、大偏头、红荷包等。果实成熟时节,漫步园中,空气中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果香,阳光穿过绿叶照在枝头上白的和黄的透亮的杏子,摘下来轻轻地咬上一口香味四溢,果肉鲜甜绵软。据了解,采摘园内果树管理涉及农户120户,年产各种果品18万公斤,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张珊珊 刘敬军/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暖泉会村 |
暖泉会村
暖泉会村位于北庄镇西北部,村域面积3.54平方公里。现有258户、685口人。耕地面积788亩,林地面积4642.5亩,林木覆盖率97.6%,各种果树4万多棵。2009年,人均收入9398元。 暖泉会村为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从2006年开始,建造一个面积3400平方米的村级公园,并对公园进行绿化,安装健身器材15件;建23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改环保节能厕所和安装太阳能各241户;建环保型水冲式公厕1处;硬化道路20000平方米;垒砌花墙2000米,栽植各种花草树木4500株;村里建卫生服务站一处,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为村内241户、480口人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完成了清水河沿岸绿化美化工程,栽植五角枫等花草树木30000棵,村庄环境整洁优美。 村名的来历 相传在暖泉会村村南有一个像脸盆大小的水泉,泉眼特别小,喷出的水跟头发丝似的。不留心的人,连水是从哪儿喷出来的都瞧不清楚。泉眼虽小,但那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水的温度不变,一年四季总是温乎乎的。 据说,那泉眼的下面有一只金鸽子。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南方人,在水泉边转悠了一圈。自那以后温泉水变成了凉水,原来是因为那位南方人取走了金鸽子。但金鸽子舍不得这里的人们,临走时,撒了好多尿。虽然水温变了,可泉水还是不断地流,一直汇入村庄。因此,这个村便得名为“暖泉汇”,后更名为“暖泉会”一直延用至今。 百合花成村民致富新产业 寒冷冬日,记者走进暖泉会村百合花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剪切百合花,一位工人告诉记者,大棚内温度高,每天都要对这些花进行“抢”剪,花骨朵要是开了,市场上就没人要了。 暖泉会村有耕地700余亩,紧邻清水河两岸,水力资源丰富,土质以沙壤土为主,适合百合花生长。2007年,暖泉会村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出发点,积极与北京海华文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约,将村内300亩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的耕地,按租赁形式交由该公司统一建成百合花种植大棚80余栋。工程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涉及农户150户。根据合约规定,农户除每亩能拿到900元土地租赁款外,还为村里解决40余名劳动力就业,每人每月可以领到上千元工资。因为效益好,工人每年的工资都在增加。 文娱活动多 村民齐参与 每至傍晚,暖泉会村村民三五成群涌向村文化活动室,唱歌跳舞,很是热闹,让村民们在这里过足了明星瘾。 以往一到晚上,村民们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玩扑克牌,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在新农村建设中,暖泉会村在村庄环境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建设,相继建成了村图书室、数字影院等文化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健身器材、音响等娱乐设施,为村民们休闲提供了好去处。村民们参与唱歌的热情高涨,从开始十几个人到现在三四十人,天天不断。去年11月份,村里组成的健身气功表演队参加县里的比赛,获得了组织奖。现在正值冬闲时节,村里的妇女们都买了光盘在家自学跳舞,晚上齐聚到一起交流学习。 村民方桂芹说:“在大棚干了一天活,晚上唱唱歌儿、跳跳舞,心情挺好,也不觉得累了。”如今,各种文艺活动取代打牌,已成为暖泉会村村民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张珊珊 刘敬军/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地名志》、《密云民间文学集 |
土门村 |
土门村位于北庄镇南部,距密云县城约30公里。该村植被茂盛,清水河沿村缓缓流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全村下辖土门、上庄子、黄土梁、西圈、转山会、西沟南队、西沟北队和西沟中队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334户、887口人,村域面积16.36平方公里。该村驻地土门,以驻地命名。据《密云县地名志》记载,土门村于清代成村,因地处三条山谷交汇处的谷口附近,而得名。
2006年,土门村加强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建设,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修整硬化道路3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0盏,方便了村民出行;改造环保水冲厕所292户,改厕率达到85%以上;完成村级卫生室改造,为222户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建公厕一处、配备垃圾桶50个、专职保洁员5名、三轮保洁车5辆,实现了生产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加大对清水河治理,组织村民清理河道,加固护坝,并完成了对村域清水河沿岸的绿化美化;新建水泵房3座,建蓄水池15个,铺设管路19000米,村内15万棵果树得到了有效灌溉,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拱坑和犁耕地 在土门村的正南方有一座大山,因形状为四棱形,当地人称之为四棱山,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四棱山下的一条大山沟里,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一年,这家的老人在菜园里种了很多白菜。他整天在菜园里忙碌,施肥、浇水、除草,侍弄得白菜绿油油、水灵灵的,喜得老人合不拢嘴。 一天中午,老人实在累了,就回屋睡了会儿。等他一觉醒来,到菜园子里一看,一头大黄牛已经把他的白菜吃得只剩几棵了。老人气坏了,把牛捉住拴在一棵大树下,折了根树杈子,想狠狠地揍它一顿,解解气。 那黄牛看看老人,又看看老人手中的大树杈子,居然说起话来:“不要打我,给我套上犁,我会耕地。”听了黄牛的话,老人觉得奇怪。他放下树杈子,回家取了犁,套上牛一圈一圈耕起来,一块地很快就耕完了。 老人心疼黄牛,便让它在地头歇息,自己抓空割草去了。等老人扛着草回来,黄牛不见了,犁也被拉跑了。老人顺着犁拉出的沟追到了四棱山脚下的石湖根儿,正好看到黄牛在一点点地往山石里陷。原来,这头牛是四棱山里的金牛,还没有长成,却为了出山显示自己,糟蹋了老人的庄稼。 老人看着牛陷进山石中,只剩两只牛角了,怕它不吸取教训,再出来捣乱,急忙搬起一块大石头,向左边的牛角砸去,牛角被砸下来了。当老人又搬起一块石头砸向右边的那只牛角时,黄牛已经陷进山里面去了。从此,这个地方便出现了两个水坑,一坑清水,一坑黑水,清水坑里的水甘甜爽口,而黑水坑里不知什么缘故水总是混黑的,也没人敢喝。从那以后,人们便给这两眼泉水的地方起名叫拱坑,而给牛耕过的那条大深沟起名叫作犁耕地了。 土门有条“奇石谷” 在距离土门村大约4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奇石谷”,在不到千米的山谷两侧林立着10余种形象类似人物或动物的怪石。 “奇石谷”内只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羊肠小道,往里走,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块酷似猪头的八戒石,记者看到“猪头”的轮廓不但十分逼真,而且鼻、嘴、耳朵也十分明显。继续走,出现的是一块外形很像青蛙的石头,而当地村民都俗称其为“-石”。再往里前行不到50米,在较远的一块巨大岩壁上,一下出现了三个人物状石头,当中的一块像正在散花的仙女,仙女右下方好似有个神童在念佛,而仙女的左侧像有个绿衣仙女正在行礼。而后记者又相继看到了“美猴石”、“坐猴石”、“仰马石”和“驼峰石”,各种形象的石头都十分逼真。据村民刘殿军介绍说,他小时候经常来这条沟里玩,当时没觉得有这么多形象的石头,可能是通过这几十年的风化和雨水侵蚀,才使得“怪石”逐渐显露了出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