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15 | 101500 | 010 | 查看 东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城子社区 |
新城子社区:位于新城子镇政府所在地。 |
巴各庄村 |
巴各庄村位于密云县新城子镇西大门,下辖七个自然村(巴各庄、搭梁地、唐家寨、后峪子、后庄子、良西、下窝铺);村域面积9.3平方公里,山场10833亩;耕地1418亩,其中果园1300亩,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有机苹果种植已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苹果年产量1500吨。
全村人口376户970人,其中农业户籍370户840人,非农业户籍110户129人。全村党员共计64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设巴各庄、搭梁地、唐家寨、后峪子、后庄子、良西、下窝铺7个党小组。村干部3人,村民代表41人。低保户18户23人,其中农村低保17户20人,城镇低保1户3人。优抚6人。五保2户2人。持有二代残疾人证73人,其中重残40人,享受重残助残券39人。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建筑业。农业方面,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苹果种植的悠久历史,目前形成了以有机苹果种植为特色的林果业种植体系;在新城子镇林业站和果树产业协会的指导下,于2007年3月成立了“北京巴各庄村有机苹果合作社”(2008年更名为“北京巴各庄村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下,合作社工作有序推进,2007年、2008年通过了南京国环认证公司有机转换认证,2009年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认证,2010年、2011年、2012、2013、2014年通过了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有机认证;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云岫园,园区严格执行有机操作规程,所生产的果品色美味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亲睐,畅销县城及周边地区;使用商标为由新城子镇果树产业协会授权的“云岫”商标。 背靠望京楼长城,望京楼是中国长城之最的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海拔近千米,登上望京楼长城,遇上晴朗天气,夜间可见北京城的灯火,白天可望景山和北海白塔;虽然未开放,但是户外旅游爱好者竞相慕名而游。长城脚下就是巴各庄村的云岫园,在这里您可以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每年9月底10月初开始云岫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秋高气爽之时,满园的果实为您展示丰收的景象,清新的空气,秀美的景色绝对是金秋时节观光采摘的黄金宝地。热情好客的巴各庄村村民们欢迎各位朋友来巴各庄做客! |
坡头村 |
坡头村属新城子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东南部,是我县东北部的深山区,下辖大甸子、梧桐树沟、水泉沟、黄土梁、拨子、西石虎、麻地沟七个自然村。距密云县75公里,距新城子镇 7公里,村域面积15.7 平方公里,山场 12000余亩;耕地面积承认数897亩、耕地372亩,其中果园 200亩,退耕还林722亩。
全村人口110户213人;全村党员共计 28人(其中预备党员 2人)、我村有两个党小组,组长2人,组员共24人,其中获得绿色证书的有10人。村民代表共计 21人;低保户3户3人;优扶 2人;五保0人;残疾人 9人,其中重残1人。 我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红果树为辅,红果年产量20万吨(2011年),2011年我村总收入430万元;其中一产收入135 万元(农、林、牧、渔);三产收入295 万元(交通运输、外出务工)。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全体党员大力支持下,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基本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增高。04年靠政策和努力完成了新雾路铺油工程,彻底告别了出行走土路的难题;05年垒砌护路坝2000余米,有线电视进户,顺利完成了确权确利工作;06年打深水井一眼,翻建了村办公室及村卫生室,硬化村路1.5里;07年搭节能吊炕80余铺,太阳能入户近百台,改厕80余户,普及全村;08-09年完成了生态村建设,安装路灯44盏,硬化街道7000多平米,铺设自来水管道7000余米。民心工程:每年投资8-10万元为村民支付新农合费用.电视收视费及国庆.春节两节慰问金;用肥皂换白色垃圾的办法治理环境坚持了6年,达到了理想效果;2010年运作通了班车,方便了村民;村太阳能公共浴池也将于今年冬季竣工。 长满山坡的红果树 在坡头村,满山遍野都是红果树,全村有红果树两万余棵,每逢秋季到来,成片成片的红果树上结满了红通通,如玛瑙大小的果实,远远看去就好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形成了“红果海”。慕名而来的游客,看见这红色的果实,馋涎欲滴,纷纷上山采摘。红果采摘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玩情趣,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途径。红果成熟后,有很多商家来村里收购,每斤三角左右,户均可收入2000余元。 与山洞有关的故事 坡头村地处深山区,村落周围有多个山洞,最有名的当属“狐仙洞”和“耳朵眼儿洞”了。其中狐仙洞曾是抗战时期丰滦密区政府办公地,而耳朵眼儿洞里长满了钟乳石,石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 狐仙洞在麻地沟自然村南,相传很久以前,在这个山洞里住着一个狐仙,他经常为村里百姓做一些善事,谁家有病人,谁家有困难,狐仙就会帮助村民度过难关,村民都很信奉狐仙,每逢节日村民们都会到洞口供奉它,来烧香祈福。因为山洞内气候干燥,地势隐蔽,在抗日战争时期,丰滦密抗日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临时办公地点,并在这里安排部署了多次小规 模的阻击战,很多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也曾在这个洞内疗伤,至今洞里还留有那一时期使用过的石桌子、石凳子等物品。 耳朵眼儿洞在坡头村南不远处的半山腰上,因为洞口很像人的耳朵,所以村民形象地称这个洞为耳朵眼儿洞。洞里一片漆黑,只能靠手电照亮,顺着灯光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像玉柱从顶垂直到地,有的像雨云倒悬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涌连天。经地质学家勘探后,村民们才知道这就是难得一见的钟乳石,属天然形成。据说,这洞里的石头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 |
塔沟村 |
塔沟村位于密云县新城子镇内,村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距离京承高速出口2公里,古北水镇出口约3公里,村域面积8.7平方公里,山场7566亩;耕地586亩,其中果园240亩,自2011年我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销售红薯已逐步成为我村主导产业;红薯总产量可达84万斤,总收入100.8万元。
全村人口132户260人,其中农业户籍113户234人。非农业户籍19户26人。 全村党员共计24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设榆树底下、西湾子、梁上、北东洼4个党小组。村干部4人,村民代表31人。 散居五保户1人,低保户8户16人,优抚1人。五保2户2人。持有二代残疾人证32人,其中重残2人,。 我村村民生于深山区,信息资源少、资金不足,只能种一些大田作物,维持生计。为改面原有面貌,实现农民致富。在县农业服务中心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塔沟村制定了以红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2004年成立了北京兴塔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塔沟村与市场衔接的纽带,实现村民致富的新型实体。2011年刘尚国带着村民在房前屋后空闲地和道路两旁扎起筐,将红薯分三层栽在筐里,搞立体栽植。2012年开始在全村推广框栽红薯,种植后的红薯框绿油油的美化了环境,框栽红薯还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2014年塔沟村迎来了筐栽红薯大发展,依托红薯种植合作社,大力鼓励村民在道路两旁搞筐栽红薯。待红薯收获后,合作社统一收购,优质红薯外销,剩余送兴塔红薯种植合作社深加工。 依托红薯种植开发特色种植、特色餐饮、观光旅游。2014年,塔沟村还计划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建设特色产业旅游一条沟,在历史资源和自然风光的铺垫下,依托筐栽红薯亮丽的风景线,发展红薯一条龙旅游项目。包括:吃红薯宴,采摘红薯,红薯打浆,红薯滤淀粉,漏红薯粉条等,势必有利地促进村内民俗旅游的发展,加速村民增收致富的速度。 |
大树洼村 |
大树洼村位于位于镇域南部,距密云县城65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42户,289口人,村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青草顶、大树洼、西梁、大台、南梁、东梁6个自然村。该地是自然林区,满山高大树木,故名。共有村民小组6个,党小组6个,共有党员25名,村民代表31名。村主要主导产业为玉米。村中有废弃鹿场和木器加工厂各一个。在道路建设方面,据资料记载,1972年,大树洼村自投资金7万元,通过自制0等手段修筑10公里的盘山路,经过村民三年的奋战,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 1975年7月建成通车。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年,大树洼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1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修建占地4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一处,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垒砌花墙500米,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各种花草树木500株;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105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102铺,安装热水器126个,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每年该村用此项资金干一至二项工程,做到村民普遍受益,专款专用. |
花园村 |
花园村
花园村位于新城子镇东北部,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脚下,安达木河上游,与河北省滦平、承德、兴隆三县接壤,有“鸡鸣四县”之称。该地成村前名叫瓜园,后依“瓜”与“花”谐音,演变为花园。2000年国家测绘局测定,村东的黑谷关是北京市第一缕阳光诞生地。清晨爬上山坡,在这你可以享受到北京的第一屡阳光,享受到清晨的到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花园村共有215户,656口人。近几年,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2005年硬化街道3000米,垒砌花墙1900米,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一处。2006年在主街道和公园安装路灯100盏,建标准化公厕一个,水冲式无害化厕所改建193个,鼓励村民利用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村民液化气使用率达到95%以上,太阳能洗浴设备已达到80%。2006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五虎水门”关 在花园村南10里处有一奇特的长城城墙构造,城墙中间有两座并列的门,因为城门顶着四只虎头,城门旁边还有一只雕刻的卧虎,故称“五虎关”,又因为这两座城门都是专为流水通过而设,又有“五虎水门”之称。五虎关为曹家路(蓟镇西协密云四路之一)所属22处关寨之一。 明代万里长城(途经密云县境内长达三百公里),其沿线因地而建的大小水门达四十余处,有的作为关城的局部建筑,走激流;有的仅在城墙基底处筑一小拱洞,通细流。这五虎水门则是专用的相对独立的水门建筑,这在明代长城中还是极少见的。 这段长城,由于地处两个相距千米左右的山岭之间,地势低洼,城墙就像一道横坝跨筑于沟谷之中。为了疏通沟谷内上游聚集而下的洪水,在这段城墙中间修建了两座并列走水的城门洞,两个洞相距6.95米,门洞各高5.1米,宽3.5米,进深4.7米,门外导水墙高1.8米,长10米。门洞下部和地基皆为花岗岩石条砌筑,上半部用青砖垒砌,门洞为拱券结构,宏伟坚固,门洞的边框用条石拱砌,上口呈“弓”形,就在这弓形顶的石条上雕刻着四只50厘米大的虎头,以阴刻线条为主,两个洞的四只虎头,面朝内外,怒视前方,气势逼人。在西边门洞北侧还有一只用当地自然石雕刻的整虎,身长2.1米,卧高70厘米,昂头迎着洪流卧守于漫水桥旁,逼真豪放,颇为壮观。 虽然说这五虎门专为疏水而建,但是整个水门建筑作为明代长城的组成部分,仍不失其军事防御的特性。由于此处地形平坦,地势低洼,不但易受洪水冲击,而且更有易攻难守的军事弱点,为了确保水门的安全,两个水门洞内都设有石头闸门,闸门采用自上而下的绳索升降,需开则开,需关则降。现在闸门虽已无存,但安装闸门的23厘米宽的闸槽和通往城顶的闸孔还依然存在。用来提升闸门的带孔石柱,而今还挺立在门洞的上方。此外,离水门不远的地方,还挖有两道防御战壕,深二丈,宽二丈,至今壕沟的痕迹还清晰可见。以上这些就足以佐证五虎水门的防御功能了。 提起这五虎水门,还有两段有趣的传说。其一,长城为什么要从此处通过?相传长城的设计者原来考虑把雾灵山圈在关内,当长城设计路线开始清基时,雾灵山发怒了,山神发出阵阵闷雷般的怒吼声,一连三天三夜,吼声不停,震得长城的建造者胆战心惊,第四夜,设计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巨大的山神警告他说,只能把它放在长城以外,不能关在长城以内,设计官醒后,心惊肉跳,急忙改线,把长城改到雾灵山西麓,硬是把雾灵山甩到了长城以外。因为五虎水关处地势开阔、低洼,山泉水流量很大,必须留出疏通水路的空间,也就造了两座城门,即“水门”。其二,“五虎震慑野猪怪”的故事。传说这段长城工程开始后,几经坍塌,白天修夜里塌,一连七天夜夜如此。监修官感到奇怪,便暗中观察。当夜深人静时,从山中钻出一个体形庞大的黑影,后面跟着一群小家伙,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0猪领着一群小猪,他们到垒起来的长城跟下,一字排开,0猪“吭”了一声,小猪们跟着一起拱,顷刻间,城墙倒塌了。监修官明白了,原来是猪怪夜间从此路往返,修上边城以后,他们来往的路被堵塞了。据此,设计官就采取以虎降猪的办法,把水门修成虎门,以震慑猪怪,从此,坍塌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美丽的传说,更为五虎水门增添了一些神化色彩。 五虎水门,可以说是明代长城中一处精华所在,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造艺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更为花园村平添了几分俏丽的姿彩。 (杨小峰 张玉霞/文 参考书目《新城子镇风物史话》) |
吉家营村 |
吉家营村在新城子镇政府正南的南山脚下,全村共有七个生产小组,其中有五个自然村,有村民278户,575人(农户)。全村村庄面积250亩,耕地面积805亩,山场面积12789亩,果园面积400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4名,分六个党小组,有村民代表31人。我村的主导产业是板栗种植,还有玉米等农作物,村民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取得一定的收入。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460万元,其中一产470万元,二产240万元,三产750万元,年人均收入13982.6元,比2012年增长10%,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
我村党支部围绕镇党委、政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发展目标,坚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建立了新城子村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柴蛋鸡养殖基地。 吉家营村的山场面积大,全村山场面积有12789亩。这种环境很适合柴蛋鸡的养殖。柴蛋鸡养殖基地的建立,给来我镇的游客提供一个能够“回归自然,绿色采摘、拣拾柴鸡蛋、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温馨纯朴之情,放松自我,健康身心”的时尚旅游,保证游客们慕名乘兴而来,高兴满意而归的同时,拓宽我村及全镇干鲜果品和小杂粮的市场。村民的经济收入就会不断地提高。促进了吉家营村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村民的致富增收找到新的途径。吉家营村坚持以沟域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多年来大力发展板栗种植业和柴蛋鸡养殖产业,形成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态。 吉家营村现有古城堡俩座,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吉家营古城堡,和关门古城堡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
头道沟村 |
头道沟村位于县城东北角,燕山山脉最高峰雾灵山西面,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四周长城环抱,自然风景优美。此处共有4条山沟,因该村在从西数的第一条山沟内,故名头道沟。
头道沟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 80 户,210口人,农业人口181人,非农业人口29人,党员18名,村民代表21名。村人均收入9600万元。村域面积为6270.7亩,山场面积为5878.5亩,耕地面积为325亩。主导产业为林果业。 头道沟村位于柏岭关长城脚下,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空气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水果品种多样,质量好。村委会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在村口修建进村牌楼一座,改变进村第一印象;在主村建凉亭一处,使游人多了一个观景的好去处;对村内小河进行环境治理,加固村内大桥,修建栏杆;在村中修建20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一处;硬化村内街道2500米,并在主街道和公园安装路灯20盏;在寨子沟口和沟内的停车场修建占地72平方米的水 冲式无害化公厕3个,农户改厕率达到88%。上述工程的建设,使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位于头道沟村村北的白岭关长城以奇险著称,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拔916米的燕山山脉上。这段长城建于明代,长2500米,城上敌楼林立,烽火台纵横,还有小巧的休息室。城下有城门,即白岭关,此关为通往北国的必经之路,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司马台长城息息相连。登此长城,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之感顿生。 白岭关长城之所以闻名,更在于它开创了长城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白岭关长城爬行于此段山岭之上,由于山岭雄险陡峭,厚度较小,经岩溶作用形成了两个穿越长城下部的穿山洞,在地质学上称为天然桥,当地一般称它为“窟窿山”。两洞从北向南,从顶下斜穿山体,长城恰好由上越过,构成了雄险万分的“长城卧桥”之势。溶洞高达数十米,直径达5至6米,从下仰视,宛如两个望天洞眼,颇觉天高云淡,万里长城气势如虹。这种洞城巧妙组合景观,在整个明代长城建筑中可谓绝无仅有,天下独绝。真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与人间的智巧有机结合,令人惊叹不已。 关于“窟窿山”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据说从前人间有十二个太阳,各个如同燃烧的大火球,不分昼夜,轮流挂在天上,旱得土地裂成大缝,颗粒无收,百姓无法生存。后来,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二郎神下凡到人间,为民除害。二郎神下凡后,用扁担挑着大山追赶太阳,把太阳一个一个压在了大山底下,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传说这个“窟窿山”就是二郎神担山时用扁担穿的窟窿。在白岭关的东侧,还有一座叫“狗皮岭”的地方,据说古时中原人去北国, 必经此岭。由于山岭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所以过此岭的人都得穿狗皮衣,之后人们就把此岭称为“狗皮岭”。 此外,白岭关的奇石景观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石为山之灵”,这里奇石众多,姿态万千。“百兽石”似百兽啸山林;“熊吼石”如熊吼天惊;“情人石”似情人依偎亲昵;“鳄鱼石”如鳄鱼纵横深潭;“海豚石”似海豚对游人频频点头,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奇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情趣。 |
曹家路村 |
曹家路村位于密云县新城子镇东北部,全村共有12个生产小组,有村民 837户,1946口人。耕地面积2103亩,山场面积18560亩,水域面积50亩、果园860亩、荒滩100亩、村庄占地225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4名,分11个党小组,有村民代表52人。经营果树户达200余户,集名、优、特果品为发展标准,观光采摘为发展目标,果品年收入200万元以上,我村现有养殖大户6户,养鱼小区一个,有建筑施工队3个;毛衣、毛缝厂共6个;有小商店5个,大型超市3个,形成了种、养殖、民俗及个体同景区发展一条龙式服务体系。达到了吃、住、行、娱、观、游、购、摘为一体的氛围,劳动力安置率达到90%。2012年人均收入14732元。
曹家路是历史名镇。西临古北口、司马台长城、云岫谷、雾灵湖,南临雾灵山,东与河北省兴隆、滦平两县交界,号称“一鸡鸣三县”。是北京市经度最靠东侧的地方,也是北京市最早见到阳光的地方,有“京东第一村”之称。因在雾灵山脚下,自唐朝起,僧人众多。该村内就曾建有庙宇十三座、砖塔两座。因地处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逢有险峻山峰之处,均可见到长城、烽火台、古城墙。 1999年被评为民俗旅游先进村。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村。2002年我村荣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密云县卫生特色村和密云县文化特色村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市级民俗旅游村,同年被授予移动电话村称号。2003年还被密云县人民政府评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村;2004年被评为市级综合治理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几年来,连续获得北京市民政局颁发的“先进村民委员会”奖章;2006年被评为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23个提名村落之一。连续获得“首都文明村”的光荣称号;2003——2006年连续几年被县委评为“先进标兵支部”;2006年获得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京郊发展乡村旅游”先进单位;还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颁发的2003——2005年度创建“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称号;2005——2009年度创建“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称号。2010年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
苏家峪村 |
苏家峪村坐落在新城子镇南部,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四个自然村、有党员24名、分两个党小组、耕地面积1096亩,果园面积400亩、山场面积6363亩,户数160户、人口数325人、农业人口数320人、非农业32人,村产业以种植为主,及劳动力输出、种植业总产量335吨,年销售670000元。经济发展目标打造一千亩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我村的资源优势是山多地多、是旅游的好地方。 |
遥桥峪村 |
密云县新城子镇遥桥峪村位于县城东北角,距密云县城65公里,村域面积为12045亩,山场面积为9800亩,耕地面积为980亩。全村 342 户,809口人,农业人口705人,非农业人口102人。全村共有5名党小组成员,49名党员和41名村民代表。遥桥峪村委会由四名村干部组成,在王书记的带领下,2012年止,农田地配水6个地块,砌石护坡达2238方,硬化田间路7900千米,修建的阳光浴室也正在投入使用。今年年底遥桥峪村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示范点。全村总收入90万元,人均收入1.38万元,是新城子镇的民俗旅游村,同时是水库移民接收村,该村四面环山,处于遥桥峪水库下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空气宜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村内有著名的明朝遗留古堡,古堡内村民全部都是明朝驻守边塞的将士后代。该村以民俗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村内有雾灵西峰,云岫谷,遥桥峪水库等景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60万元。遥桥峪村作为民俗旅游村,是新城子镇整体旅游形象的展示。遥桥峪村作为我镇库区移民接收大村,移民接收村扶持专项资金达30多万元,每年该村用此项资金干一至二项工程,做到村民普遍受益,专款专用。 |
大角峪村 |
大角峪村位于北京市云县新城子镇的东北处,,与河北省的兴隆县、滦平县、承德相邻。全村有473户人家,1142口,农业人口:1032人,非农业人口:110人,人均收入11000元。分布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000余亩,山场面积19000余亩,其中果园面积:989亩。除在外打工的400人外,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玉米和其他一些作物,山场与本镇的曹家路、花园、东沟相连,林木覆盖率达到85%以上。春天来临,漫山遍野的松柏青翠,杏花、桃花、梨花、映山红等,一路走来,鸟语花香,心情愉悦,是疗养的好地方,值得去开发山地疗养院项目。清甜的安达木河水绕村而过,河水潺潺,天空蓝蓝,夕阳西下,归家的羊群,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这样隐天蔽日,潇洒东篱的生活,是多少都市人的梦,这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好地方。希望在这即将充满生机的山野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使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共有6个党小组,党员64名,村民代表41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基本能认真履职、服务群众。 村产业以玉米等杂粮为主,年产量2000000万斤,年销售200万元,经济发展情况:工业,近两年来发展起个人小建筑队一个。畜牧业发展养殖柴鸡合作社一个,肉鸡养殖户三户,养猪户两户。资源优势:有两条沟可开发。 |
东沟村 |
东沟村隶属于新城子镇人民政府,位于密云县东北角,坐落在天云山脚下,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全村共有185户,388口人,其中村民代表31名、党员29名。党员中包含女党员8名,流动党员3名,平均年龄58岁,同时创立两个党小组,并由李树春、秀凤山分别担任党小组小组长,二位组长坚持每周带领党小组成员集中学习,认真学习“-”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社论等,努力提升两委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集体耕地1013亩,山地面积3043亩,其中有机苹果树、核桃占地700亩,现在有机苹果已经成为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状况滞后,农民人均收入约13000元,低于镇里的平均水平,为此经过村两委班子分析研究,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积极利用我市“新三起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为着力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重发展有机苹果、民俗旅游两大支柱产业,推动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奠定建设基础。 “新三起来”建设重点: (一)有效规范的使土地流转起来。将丰富的静态资源,变为村民可以支配的流动资本,完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促进集体土地节约、集约和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民的土地财产,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科学规范的使资产经营起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开发,集中村内资产开发天云山的旅游资源,建立健全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将全村组织起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参与市场的竞争博弈中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真正拥有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资源。成立农民专业苹果合作社,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集体闯市场。 几年来,先后荣获“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北京郊区生态村”、“密云县平安村”、“密云县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二道沟村 |
二道沟村位于密云县新城子镇东北约5公里处,距密云县城68公里。因地处新城子村西向东数第二道沟,遂以此得村名。与河北省滦平县相邻。耕地面积180亩,果园面积:200亩,山场面积3609亩。全村37户,人口数:84口人,农业人口:81人,党员9人。2013年人均收入11000元。村产业以玉米,谷子,高粱等杂粮为主,年产量40万斤,年销售40万元,经济发展情况:主要经济作物为果树,苹果产量大,质量有,脆甜可口,饱受欢迎。另外依山傍水,距离遥桥峪,雾灵山等景区比较近,可以发展民俗旅游以及水果采摘等观光旅游农业。在新城子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二道沟村各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中,村内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村内安定团结,村民安居乐业,村内党建工作跟村民日常生活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道沟村有两个传说,第一个是萝卜地沟的传说萝卜地沟位于二道沟村西的群山中,在那里,发生过一个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 相传,刚有二道沟村时,一个老汉在村西边的萝卜地沟开荒种地,并搭了个窝棚住。过年时下了雪,老汉没能回家,就在窝棚里包饺子吃。这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冲进了帐篷,告诉老汉自己雪天迷路了,并直夸饺子香,老汉就好心留她吃饭。姑娘吃完饺子又喝了老汉的烈酒,雪停了还一个劲儿地和老汉聊天。聊着聊着姑娘的脸越来越红,大概是酒劲儿上来了,老汉赶紧让姑娘休息,自己去山里捡柴禾。老汉捡完柴禾回来,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那个姑娘正一边呵呵笑着,一边围着窝棚打转转。窝棚周围已缠了厚厚的几层银白色的丝。老汉惊叫了一声,姑娘发现老汉归来,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老汉跌跌撞撞地跑到窝棚前,惊喜地发现满是亮闪闪的银丝。忙跪地朝天磕了几个响头,感谢天上的神仙送来这些“宝物”。 老汉拖着银丝下了山,卖了大价钱,成了大财主,再也不用辛苦地挨饿受累了。并且,他还把钱分给了村里很多贫穷的人,开设了私塾让孩子们读书,成为了一个大善人。村里有人说,老汉的勤劳善良感动了上天,上天赐予神物让他发财;也有人说老汉善有善报,这是天上织女的梭子幻化人形下凡游玩,感恩于老汉的饺子,就送他几缕丝让他发财……众说纷纭,总之是说老汉在萝卜地沟得到了神助,为平凡的萝卜地沟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另外一个就是“黄砬子”。二道沟村村北的一座高山上,绿树成荫,只有一块像被巨斧砍成的平面,上面光秃秃的,什么都没长,当地人称它为“黄砬子”。那么,这个黄砬子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以前,村里有个放牛娃,每天赶着地主的牛到山里去放。他每天把牛带到半山腰的“王八盖梁”,任牛吃草,自己在西边的“撅嘴梁”休息,下午再把牛接回来下山。这天,放牛娃来接牛时,双脚不由自主地就离开地面,一会自己又落了下来。他很奇怪,左右看看又没有什么异常,就赶着牛回家了。第二天,放牛娃照常来放牛、接牛,然后又升起了地面。接着一连几天,他来接牛时,都忽悠悠地升起来,稳当当地落下地,而且一天比一天升得高,已经升到半天高了。放牛娃很高兴,以为是神仙在召唤他,于是,他回家跟地主说:“老爷,我不想给您放牛了。”地主是个好人,知道放牛娃无父无母又很贫困,就想留下他。放牛娃把山上所遇的事向地主说了,并表示自己成了神以后会照顾地主的。地主不信,第二日就悄悄跟着放牛娃到了“王八盖梁”,并躲了起来。午后,他看到放牛娃来接牛了,而且身体真的升到了半空。地主再四下一望,不得了,在“王八盖梁”北边的一条沟里,一条几丈长的大黑蛇在吸着放牛娃。地主没敢惊动黑蛇,悄悄下了山,又马上买了一些祭品。晚上,地主摆了香案祭品,叫来放牛娃,让他在神台香案前跪拜祭天神,向天神祷告,希望天神显灵,除去那条恶蛇。香烧了一半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过了一会儿,一个惊天大雷霹雳般响起,就听到山上“嘎啦”一声,接着是石头噼哩啪啦砸下来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地主带了放牛娃到山上一看,“王八盖梁”被整齐地劈出了一道砬子,泛黄的颜色,砬子底下乱石纵横,铺成了一块半山腰的平地。黑蛇被活埋在石下。从此,黄砬子就形成了,它底下的平地也被称为“大平垫子”。 |
小口村 |
密云县新城子镇小口村位于县城东北角,距密云县城65公里,村域面积为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为3147亩,耕地面积为281亩。全村121户,227口人。全村总收入280万元,人均收入0.97万元,是新城子镇的苹果专业村,同时也是水库移民接收村,四面环山,处于遥桥峪水库下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空气宜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以林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果品收入人均5000元。小口村作为我镇库区移民接收村,移民接收村扶持专项资金达1.6万元,每年用此项资金干一至二项工程,做到村民普遍受益,专款专用。
|
新城子村 |
新城子村是新城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六个生产小组,其中有三个自然村,有村民625户,1374口人。全村村庄面积275亩,耕地面积1900亩,山场面积8830亩,果园面积1200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2名,分六个党小组,有村民代表45人。的主导产业是苹果种植,还有玉米等农作物,村民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取得一定的收入。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740万元,其中一产500万元,二产80万元,三产1160万元,年人均收入13273.3元,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
党支部严格按照镇里下发的标准,成立了五星级党支部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组织具体实施。村支部书记李振合同志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书记李国臣具体负责“发展富民星”、“生态环境星”、“民主法制星”三星的具体实施;支委张秀兰具体负责“组织建设星”、“文明和谐星”两星的具体实施;村助理具体负责宣传工作及文档材料的整理。 支部坚持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的原则。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来开展,紧扣发展这个主题来深化。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自开展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以来,党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为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任务,通过争星达标,升级进位,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提高,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除此之外党支部围绕镇党委、政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发展目标,坚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建立了新城子村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柴蛋鸡养殖基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城子年日照时间长达2300个小时,昼夜温差大,晚秋气候凉爽,独特的山地气候极适宜红富士苹果的栽培。我们的红富士着色好,口味甜脆。 新城子村的山场面积大,全村山场面积有8200亩。这种环境很适合柴蛋鸡的养殖。柴蛋鸡养殖基地的建立,给来我镇的游客提供一个能够“回归自然,绿色采摘、拣拾柴鸡蛋、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温馨纯朴之情,放松自我,健康身心”的时尚旅游,保证游客们慕名乘兴而来,高兴满意而归的同时,拓宽及全镇干鲜果品和小杂粮的市场。村民的经济收入就会不断地提高。促进了新城子村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村民的致富增收找到新的途径。新城子村坚持以沟域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多年来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和柴蛋鸡养殖产业,形成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态。 |
崔家峪村 |
新城子镇崔家峪村位于新城子镇东北部遥桥裕水库上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空气宜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村209户,分布于四个村民小组,人口441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33人,低保户10户,重残户7户,村支委村委交叉兼职,书记兼主任徐广华、副书记李万成、妇联主任李兰珍三人组成。崔家峪村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现有土地面积923亩,山场面积7000亩。2010年春,新栽植高标准日本进口红富士苹果树苗100亩。现有苹果树500亩,其中新栽果树200亩,主导产业以林果、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9000元。在新城子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崔家峪村委会各项事务都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村内安定团结,村民安居乐业,村内党建工作和村民日常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所有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村干部工作管理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员承诺内容以及村民代表设岗定责工作内容,进一步推进了崔家峪村的新农村建设。 |
太古石村 |
太古石村是新城子镇政府所距1.5公里处,分为5个小组,其中5个自然村,有村民244户,60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546人,非农业人口62人。全村村庄面积130亩,耕地面积776亩,山场面积6654亩,果园面积500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分3个党小组,有村民代表25人。的主导产业是李子种植,还有玉米等农作物,村民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取得一定的收入。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73万元,其一中产170万元,二产10万元,三产393万元,年人均收入10500元,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党支部围绕镇党委、政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发展目标,坚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建立了太古石村李子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柴蛋鸡养殖基地。太古石村的山场面积有6654亩。这种环境很适合柴蛋鸡的养殖。柴蛋鸡养殖基地的建立,给来我镇的游客提供一个能够“回归自然,绿色采摘、拣拾柴鸡蛋、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温馨纯朴之情,放松自我,健康身心”的时尚旅游,保证游客们慕名乘兴而来,高兴满意而归的同时,拓宽及全镇干鲜果品和小杂粮的市场。村民的经济收入就会不断地提高。促进了太古石村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村民的致富增收找到新的途径。太古石村坚持以沟域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多年来大力发展红果.李子.种植业和柴蛋鸡养殖产业,形成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态。 |
蔡家甸村 |
蔡家甸村地处雾灵山脚下,北靠古长城。是新城子镇唯一的一个居住集中村,全村共332户,700余口人。 全村共有党员44名,村名代表35名。
蔡家甸村是苹果种植专业村,果树是本村的主导产业。由于这里地处深山区,平均海拔390米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度,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山地土质又属碳酸盐褐土亚类,适宜的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极适宜苹果的生长,尤其是苹果中的佼佼者红富士苹果。 90年代初期蔡家甸村就开始发展苹果种植,通过科学的管理,新、特、优品种的不断引进,这里的苹果以个大、色泽亮丽、含糖量高、口感好,而深受广大市民的钟爱,也很快的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定的份额。2002年,蔡家甸村开始发展绿色果品,并建成了一个1000多亩的标准观光采摘园,还先后引入了杏、李子、桃等多个品种。2005年村里开始发展有机苹果,帮助果农们实现从果树绿色到有机的转换,建成了全村一体化的有机苹果基地。 蔡家甸村自然风景秀丽,绿化程度高。在蔡家甸村村北有一座山名为天云山,海拔1149米。这里的双道长城由西侧点向东延伸,合围成瓮城。瓮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400米,城内百桦成林,青松如荫,是难得的天然公园。瓮城作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交会段,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可供游客观光游览。 近年来,蔡家甸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投资达数百万元,修建街心公园和健身广场1500平方米,加宽村级主路千余米,拆迁、砌建河桥10座,绿化树木1000株,建绿地3000平方米,对全村进行水冲式无害化厕所改造、电话入户、闭路电视入户,建立备有科技书籍3000多册的图书室一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蔡家甸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4年蔡家甸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2005-2008年被评为密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京郊山区发展先进村;2010年荣获北京市水务局优秀村级农民用水协会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