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延庆区 >> 大榆树镇 >> 东桑园村

东桑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桑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桑园村简介

  东桑园村位于延庆县大榆树镇,距县城5公里,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至延庆县城快速连接线旁。

  该村与北京爱友恩新能源研究所合作,在村中街道全部安装了太阳能或风光互补发电路灯,民俗户家中采用太阳能发电照明、收看电视,太阳灶烧开水。
  该村发展理念是环保节能。村中设分类垃圾箱、废旧电池回收箱等,民俗户全部采用中水冲厕。您在享受科普教育的同时,还可参与采摘、登山、健身等休闲活动。
  该村推出特色餐饮——砂锅宴。一个主锅(粘卷子)配以六个小砂锅,再辅以农家特色的山野凉菜、特色小吃,别具风格。
  该村发展目标是:以民俗户为示范,在3-5年内,使全村所有农户都用上太阳供电,并集中建立一座太阳能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民俗村和科普教育基地。
  相关资讯:距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龙庆峡等知名景点均10公里左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10229109 102100 010 查看 东桑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桑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桑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榆树镇社区

  大榆树镇社区:位于大榆树镇政府所在地。
  

程家营村

  程家营村在大榆树镇辖区内,地处延庆县城南4公里,八达岭快速路西侧,北邻簸箕营村,东接新宝庄村,南靠八达岭镇。耕地面积1314亩,共180户,450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29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990.5元。
  一、自然环境
  村处山前洪积平原上,岩石为花岗石,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属洪积物。植被以荆条、白草、酸枣等灌草从为主。

  二、村名由来
  程家营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以程姓的祖先先迁移到村而得名;二是传说刘姓祖先先到程姓祖先后到,但程家势力大而得名。
  三、村内姓氏
  据村里年龄最大的田自旺老人推算,程家营村大概有350年的历史,有刘姓、程姓、三个张姓、马姓、段姓和田姓。刘姓,大约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至昌平南口丈头村(音译)后迁至程家营村,据老人回忆刘家人曾回丈头村上过坟。程姓,从山东东阿县斑鸠村迁至程家营村。张姓一是从延庆城西张疙瘩营招婿至程家,张姓二是从高庙屯村招婿至刘家,张姓三是从王庄迁至程家营村。马姓无后人。段姓,据传从延庆西屯村迁至程家营村(段家人少但坟院坟头多,具体无从考证)。田姓,田自旺老人的祖父从程家营村刘家过继给怀来田庄田家后有迁回。
  四、历史沿革
  程家营村因修建官厅水库迁至现址,老村在如今的官厅水库边太平庄正北2.5公里,当年虽然靠近妫水河但封建迷信认为打渔吃鱼缺德,所以村内无人打渔。当时的老村有龙王庙、观音庙、老爷庙、贞武庙,村内还有三十亩土地归庙宇供奉僧人,老人记事的时候已经没有僧人,这些土地后归集体用来招待打点村内的事情。大约1937年日本人轰炸康庄,好多村民逃至程家营村及周边村庄。1956年,程家营村迁址现址,属下屯乡,后合并到大榆树镇。
  四、历史人物
  村民刘凤岐,十八九岁在北京贩猪,后回村。当时社会动荡,经常有土匪光顾程家营村,后结识容身土匪处的地下党员蔡平,为蔡平送情报,在送情报中认识杨成武,成为交通员,与蔡平等人联络收编孙元红等土匪500余人。在解放战争中秘密为解放军采购东西搜集情报。解放后回到程家营村,他的事迹在村内流传。其孙刘向云,现任程家营村党支部书记。
  五、综合情况
  2008年村中有了一些资金,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聘请专家讲课,解放群众思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引进了绿芦笋的种植技术,把以前的玉米地大部分用来种植绿芦笋,共投入50万元种植301亩,争取在三年内让农民们得到收益,使程家营村农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2008年村平整土地30亩,垫土方8万方,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在水利方面,新建水井房两间,为浇水灌田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
  2008年通过程家营村在外筹资和上级拨款两种方式,投入140万元修进村公路311米,田间路1300米,新修水井房一座,使村民出行和种田都更加的便利。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村内在建公园10亩,老年活动中心及影视厅200平方米也将投入使用。除公共服务设施外,村庄环境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建垃圾房两间80平方米,村内各街道两旁种花3000平方米,种枣树500余株,既美化了环境,枣树结出的果实,还可以供村民食用,可谓以人为本,一举两得。同时,为方便村民入厕,村党支部统一给村民改厕160套,在开展“净庭院,靓居室”活动的基础上,使几乎每户的卫生情况都得到了改善。
  

东桑园村

  东桑园村位于延庆县大榆树镇,距县城5公里,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至延庆县城快速连接线旁。
  该村与北京爱友恩新能源研究所合作,在村中街道全部安装了太阳能或风光互补发电路灯,民俗户家中采用太阳能发电照明、收看电视,太阳灶烧开水。
  该村发展理念是环保节能。村中设分类垃圾箱、废旧电池回收箱等,民俗户全部采用中水冲厕。您在享受科普教育的同时,还可参与采摘、登山、健身等休闲活动。
  该村推出特色餐饮——砂锅宴。一个主锅(粘卷子)配以六个小砂锅,再辅以农家特色的山野凉菜、特色小吃,别具风格。
  该村发展目标是:以民俗户为示范,在3-5年内,使全村所有农户都用上太阳供电,并集中建立一座太阳能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民俗村和科普教育基地。
  相关资讯:距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龙庆峡等知名景点均10公里左右。
  

新宝庄村

  新宝庄村位于县城南6.5公里处,西北隔八达岭快速路距程家营1公里,东距小泥河村2公里,东南离八达岭镇1.5公里.村域面积3685亩,聚落呈长方形,面积153亩。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515米。东西向主街4条,宽约6米,长约500米。全村有183户,536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人,非农业人口72人,劳动力290人,耕地1224亩。
  一、自然环境
  新宝庄地处延庆盆地西南部,山前洪积冲击平原地带,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属洪积物。岩石以花岗石为主。植被以白草、酸枣等灌草丛为主,覆盖率为45%。
  二、历史沿革
  据村民反应:明代已成村落,曾名新宝屯或星庄屯,为隆庆卫军屯,光绪《延庆州志》、《察哈尔通志》均称新宝庄。第一任书记叫王殿奎,现任书记康国余。新宝庄村村庄西侧有两棵古槐,据悉已有百年历史,均属国家级保护文物。
  三、综合情况
  新宝庄村依山而建,山村特点明显,山景秀丽,村庄宁静优美,生态环境较好,几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春季满山的杏花,可以赏花。秋季遍野的果树可以采摘。村内恢复旧庙,平整庙外土地,绿化后成为村民祈福的场所,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成为村庄发展旅游的基础。
  经济以农业为主,修机电井4眼,主要种植仁用杏,蔬菜、玉米。华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近年建起了一条长500余米,有西瓜、飞碟瓜、葫芦瓜等百余种数万个瓜构成的绿色瓜廊,丰富了新宝庄村的农产品构成及旅游业的发展。
  

大泥河村

  大泥河村在大榆树镇辖区内,位于延庆县城东南5.9公里,镇驻地西南2.6公里处。西偏北距东桑园村1.3公里,西南距小泥河1.9公里,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面积20万平方米,海拔540.7米。村有南北向主街1条,长1000米,宽6米左右。全村492户,1390人。
  一、自然环境
  村址地处南山麓坡积黄土台地上,地势较平坦。土壤为淋溶褐土,属洪积黄土,土地肥沃。
  二、村名由来
  大泥河,原叫明远河,后改叫泥河屯,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建隆庆州,大泥河村为隆庆州后十里,安置山西流民。只因村南有河流过,水流混浊,故名泥河,村因河得名。后来发展得人多了,有人就搬到村西南另建了一个村,也叫泥河屯,人们为了区别这两个泥河屯,便改名叫大泥河屯,小泥河屯。后来简化了就叫大泥河、小泥河。
  三、历史沿革
  大泥河村外有座山,叫凤凰山。过去山上有庙,叫玉皇庙,主要供的是玉皇大帝。大泥河这块地方像只凤凰,玉皇山是凤头,横子岭是凤尾,奶石山和溜嘴山是凤的两翅。按风水先生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应该是出娘娘的地方,但据说有人在凤凰山的山腰上挖了一道沟,就像在凤凰的脖子上砍了一刀一样,把凤头砍断了,风水被破坏了,所以至今也没出过娘娘。
  村内有座佛爷庙,位于村南门外,村中心有1座古戏楼,现2处文物古迹均依然存在,但遗憾的是2处文物古迹的具体兴建时间都已无从考证。现村佛爷庙经村后人修缮过,每逢佳节祭日,便有村民来烧香拜祭;现古戏楼大体存在,房顶已破,为了保存文物古迹的的完整,现大泥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已决定修缮恢复古戏楼的原貌,以将大泥河村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
  四、光荣历史
  大泥河村现有党员66名,党员数量在全镇的各村党支部中位列第二;村内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程桂元同志,现已有80岁的高龄;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夏仲平同志,现已有78岁的高龄,两位老革命家现均成了全村人的骄傲与光荣。
  五、综合情况
  大泥河村历史上也曾繁荣过一阵,村里有店铺、买卖铺,还曾立过市,即集市。明清时代这里曾是南北交通大道,那时候从南边上来的人,过了八达岭从岔道往北走大泥河,奔高庙屯,从高庙屯奔延庆,或奔永宁。这就给大泥河增加了繁华。来往条挑挑的,赶驴驼的,拉骆驼的,或走亲串友的,晚了,就都在这村寻店住下。也有赶到高庙屯住店的。由于过往行人多,住店的人多,便拉动了市场经济,于是大泥河村有些人就富了起来。这些人有了钱,除去盖房,就是置地,这村土地最多的时候,竟达6000多亩,那时全村才100多户。应该说,明清时期是大泥河经济发展最鼎盛时期。
  目前,大泥河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3698亩,村有电井3眼,采用地下管道输水,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过去村民修渠引从村东南通过的白河南干渠之水进行灌溉,水浇地450亩。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兼种杂粮及蔬菜,年粮食总产量39.3万公斤。蔬菜55亩,蔬菜年总产量7万公斤。有用材林2212亩,主植杨、松、柏树。果林1210亩主要果品有苹果、枣及少量葡头。畜牧业为家庭散养禽、畜。村有劳务输出200人,年创收40余万元。
  村设有医务室1个,乡村医生2名,村北有国槐1株,干径104公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少部分枝叶干枯,但总体仍绿意盎然,为市一级保护古树。2010年,将建设一座沼气站,让全村人用上清洁能源。
  

东杏园村

  东杏园村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镇驻地西3公里处。西距西杏园0.5公里,东北距延庆司家营1.5公里,西南距岳家营1.5公里。村域面积0.9平方公里,聚落略呈长方形,面积9.3平方米,地势南高北低,海拔500米。有东西向主街2米,宽约5米;南北向主街1条,宽约8米。全村253户,522人。
  一、自然环境
  村处延庆盆地西南部,山前洪积平原末端,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属洪积物。
  二、村名由来
  据《嘉靖隆庆志》载:“金时植杏于此,为游玩之地。”县志记载:萧太后有杏园,一东一西,西边的园子叫西杏园,东边的园子顾名东杏园,明代成村。
  三、历史沿革
  东杏园村最早书记:李德顺,在2000年7月前属于下屯乡,下屯乡辖村,设村委会。东杏园现任书记:陈东。自2000年7月1日归属于大榆树镇。
  四、光荣历史
  东杏园村党支部成立于解放前期,起初党员人数不多,有申锡德、李金元(现已辞世),李晓富三人。村内有老党员李晓富,现今84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东杏园村委会西侧有老爷庙,在抗日战争时有两名烈士:翟志科、申锡光,他俩在给八路军送信过程中,不小心踩在地雷上,壮烈的牺牲了,他俩的烈士牌一直挂在老爷庙里。
  五、综合情况
  东杏园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民俗旅游业。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市场调查,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村民从传统的玉米种植向发展设施农业转变。2007年东杏园村试种了100亩双孢菇,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008年为充分利用资源,为村民创增收,经过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对原食用菌大棚进行翻新改造,发展黑色农业,种植花生、紫薯、向日葵等,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同时,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获得了良好的的收益。从2006年开始,东杏园村大力开展新农村环境整治,对村内所有街道路面进行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建秸秆气化站,完成全村的户户改厕工程等等。优美的村级环境、民主的管理,良好的村风使东杏园村远近闻名,曾被评为首都花园式单位、北京市管理民主先进村、县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级平安村、延庆县绿色村庄等并连续四年大榆树镇先进村。
  

北红门村

  北红门村位于县城东南6.7公里处、距镇驻地1.1公里,北距高庙屯村0.9公里,东偏南距井庄镇张五堡村2.2公里,南与南红门村接壤;村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海拔约520米,京张快速路从村北通过,大秦电气化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127户,320人,姓氏以杨、王为主,均为汉族。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82万元,人均收入7712.7元。
  一、自然环境
  村址地处延庆盆地东南缘,为妫水河冲击洪积台地,地势稍有起伏。土壤为典型褐土,属洪积物,呈黄色粘性土,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二、历史沿革
  成村于明朝,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414年),政府往延庆移民,在此设红门屯,为延庆州前十里之一,据史书《嘉靖龙庆志》载北红门村为:红门山,山高三里,以其正在皇陵之后得名,村在山南,以山得名,后根据所处方位分为南北红门两村,位于北边的称为北红门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延庆县,先后为高庙屯公社、大榆树乡辖村,2000年7月撤乡并镇后划归大榆树镇。
  三、文物古迹
  村西为老村遗址,原为土堡式建筑群,四面环土墙,南北各有一大门,东西有影碑,由于年久失修土墙遗址已很难辨认,但东西两影碑和门臼石保存完好;村中有国槐1棵,干径180公分,树高16米,枝叶繁茂长势良好为市二级保护古树。2007年村里出资对古树进行了保护,环树修建了隔离护栏。同时也对影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四、综合情况
  近年来,北红门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村两委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复原了老村土堡大门,立于村口,硬化街道2万余平米,安装路灯60盏,栽植花灌树千余棵,实现了村内的硬化、亮化、绿化。同时修建文化健身广场和村口休闲公园,修建行洪坝400米,装修村委会办公室200平米,彻底解决了办公条件差,举办活动无场所的窘况。在注重拆、建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设立村级保洁与公共设施维护员,分片负责村内街道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维护,并建立奖惩责任制,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户垃圾在早8点晚6点后集中打包放在自家门口,由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处理,真正形成了公共卫生村负责,各户卫生己负责的垃圾统一收集的文明卫生习惯。2009年,北红门村为每户配发一套三个垃圾分类设备,并每月开展废旧垃圾兑换生活用品活动,引导村民讲环保、讲文明。
  五、特色创新
  北红门村制定并实施《北红门村村民议事会制度》,通过实践,成效显著,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镇党委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鼓励在广大农村基层推广。2007年在北京市乡镇-培训班上副市长牛有成同志专题介绍了村民议事制度,也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延庆组工调研、延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荣获2007年度中国政府创新奖,引起了社会广泛好评。
  

西杏园村

  西杏园村,地处延庆县城南2公里,八达岭快速路西1公里处,北邻百眼泉,东接东杏园,西南紧靠岳家营。耕地面积700亩,130户,350口人。以种植玉米和蔬菜,养殖奶牛和肉猪等为主导产业。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2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0861.2元。
  一、自然环境
  西杏园村地势平坦,为平原地区。村域面积为4900平方米,平均海拔52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最热月份气温比承德低0.8摄氏度。
  二、村名由来
  西杏园原名新盛营,后因位于东杏园西部,顾更名为西杏园。先现今村内百姓还有人记得村内有一面大鼓,上面刻着“新盛营”三个字。
  三、历史沿革
  村内有两座庙,村北为五道庙,村南为龙王庙,兴建时间均无从考证。
  村北的五道庙遗址现今仍可见,村内谁家有丧事,都要到五道庙中“报庙”、“引魂”,让庙里的神引领寿命已尽的人去往天界。
  村南的龙王庙遗址现今已不复存在,被耕地占用。早在清朝年间,逢年过节,村里的人们都会来到龙王庙前祭祀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
  四、光荣历史
  起初村内党员人数不多,仅有邹广琴一人(现已辞世),四清运动以后,村内党员人数慢慢多起来。邹春有、梁义、梁有发、张庆海、李秀莲等都是四清运动后发展的0员。
  村内有老党员李福,现今81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村支部书记先后为:邹广琴、张庆海、李秀莲、梁义、曹福、邹春有、李占海、李纪宗、曹宏、尤秋所、李秀、王春玖(现任支部书记)
  五、水土民俗
  村南河湾地区长年流水,1970年左右,河水河涸;村东有小河常年流水,1960年后,河水渐渐枯竭;村东有场院,占地约5亩,供村民晾晒粮食使用,2002年盖砖瓦房占用;村内早期有两口水井,村南村北各一口,村民到井里打水吃,之后村内安装10台压水机,村民吃水靠压水机,1984年后村内安装上自来水,从此村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东南部有大水坑,占地约4亩,1985年邹广琴当村支部书记时,村曾在水坑里用电机校水养鱼,之后大水坑填平后批了一家房场,盖为民房。
  六、综合情况
  近年来,西杏园村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全村道路实现100%硬化,村内大部分人家已经使用水冲厕所和节能吊炕,西杏园村加大开发利用新能源力度,村内街道照明100%使用太阳能灯,村内还争取资金修建了生物质气站,做到了“一处烧火全村做饭”,在推动农村节能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由于西杏园村生物质气站采用新型热解(干馏)制气技术,无论是制气设备还是技术都是现今生物质气中最先进的,所以迎来了许多领导及宾客慕名而来参观调研,去年一年接待市长王岐山,副市长吉林,埃及环境大使,国家环保局,市级环保局,市财政局,县级环保局,各省政府、部门,县直工委各部门,各单位等参观人员将近500人。
  

岳家营村

  岳家营村,原下屯乡辖村,2000年7月1日开始归大榆树镇管辖,位于县城南5公里,距镇约4.5公里。南与簸箕营相连,北距西杏园0.5公里,东距东杏园1.5公里。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聚落略呈正方形,面积10.2万平方米,南高北低,海拔500米,东西向南主街四条,长320米,宽为8至12米。现全村126户,355人,劳动力170人,均为汉族。2009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56.5万元,人均收入11917.3元。
  一、自然环境
  村处山前洪积平原上,土壤为林溶褐土,属洪积物。
  二、村名由来
  明代建村,属延庆西卫,因岳姓建村,为岳家营村。
  三、光荣历史
  岳家营村现有党员26名,村内有老党员吴士顺,81岁,曾任延庆县畜牧局局长。
  村支部书记先后为:吴士秀岳德亮王洪利刘德山吴银吴英高凤兴(现任支部书记)
  四、综合情况
  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兼养殖业。有耕地1124亩,全部为水浇地。种植西洋参、绿芦笋、大葱,花卉,西红柿等作物。全部为订单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硬化道路6140平方米,垒花墙3200米,安装路灯50盏,垒影壁墙2座,植树7300株,栽花灌木2800株。修建秸秆气化站一座,公共浴室一座,全村农舍进行了保温墙改造。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有党员26名,村民代表9人,目前村级环境优美整洁,农民致富渠道广泛,村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支部,被评为市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先进村、首都花园式村委会、县级环境整治文明村、县级绿色村庄、县级平安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岳家营出色的成绩赢得市领导的广泛关注,2007年7月1日,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强卫到大榆树镇岳家营村慰问困难老党员,并视察了岳家营村的西洋参种植基地,-同志对岳家营村的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2月市长郭金龙到岳家营村调研新能源,参观了生物质气化站并给予充分肯定。
  

小泥河村

  小泥河村位于延庆县城西北方向,处大榆树镇西侧。全村85户,182人。其中劳动力60人。小泥河村村域面积共3400亩,其中耕地1068亩,300亩为水浇地,林地30亩。2009年小泥河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76万元左右,人均劳动所得10611.7元。
  一、自然环境
  小泥河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被及小动物。较适合度假,避暑。
  二、村名由来
  小泥河村于清代建村,原来由于村子里开了很多店,好多行人通过小泥河村到八达岭,所以就叫做骆驼店。直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大泥河,随之人口慢慢搬迁几十户居住在一起,再次组村,起名为小泥河村。刚刚解放的时候村子里只有40户,逐渐人口递增,到现在小泥河村人口数达到了80余户。
  三、历史沿革
  小泥河村内有两座庙,一个是龙王庙,另外一个是小山神庙。村内老人说以前庙前各有一块扁,小时候经常去玩.扁上面清晰的写着光绪年间建,后来破四旧的时候被拆除。
  听老一辈人讲小山神庙里面住着保佑全村人们平安吉祥的山神,是早年人们祭祖的地方,如果哪家人的生活不顺就会去拜祭山神。每逢初一十五人们也会三三两两的去拜神,保佑全家幸福平安。谁家有丧是也会到庙中,进行“引魂”让庙里的神保佑死者安息。
  龙王庙保佑村内常年风调雨顺,每当遇到干旱季节人们就会到龙王庙来求雨,以摇签的方式指引人们求雨地点,人们就会敲锣打鼓的抬着龙王爷去求雨。每年的六月分人们同样回来拜祭龙王爷,求龙王保佑不要降冰雹。
  四、光荣历史
  小泥河村党员目前是大榆树镇最少的,因为村子小,人口少。最初也就是1937年的时候村内的党员更少,只有王士九、姬志、刘长喜、韩殿海、姬贵晨(又名姬桂荣)几名党员。现今在世的党员只有姬桂荣老人了,而笔者了解的情况都是由老人一一口述的。1937年八路军进入延庆县内,小泥河村是当时0的交通联络站,那时候他们的工作是切断敌人的电话系统、破坏敌人铁路轨道破坏伪政权的政府(用以前的话来说就是砸大乡,大乡指的就是政府)等等的工作。在一次拆毁敌人火车轨道的行动中老人和赵长喜(原民兵队长、游击队小组长)以及两名八路军战士参加任务。最后两名八路军战士光荣牺牲了,至今那两名战士的坟墓还在小泥河村东沟内。
  游击队组、民兵队长长赵长喜曾经救助0通讯员,使之重要情报安全送达目的地。之后被汉0出卖,被敌人多次殴打,至今脑部留有瘀伤后遗症,经常头痛。
  村内第一人党支部书记是王士九,接下来是姬德明、姬桂荣、姬成、刘运启、张祥林、赵正云、于生海、姬仑、刘恒(现任书记)。
  小泥河村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至今在世的有,韩殿海(现居住新疆)、姬桂荣现今87岁、赵长喜现今76岁。
  五、水土民俗
  小泥河村曾经是个常年流水的绿色小村庄,村东沟、南河、西湾沟常年有地下泉水渗出。直至1970年以后河水渐渐干涸,之后村内打出两口土井供村民吃水。直至1980年以后安装自来水。
  四、综合情况
  小泥河于2007年开始硬化村内路面,现今村辅路已硬化3000平米。村内安装电灯51盏,建设健身场地一处,街心公园一处。预计硬化街道9000平米。旱地转化为水浇地200亩。目前小泥河村将抓紧环境设施建设,努力发展使小泥河村成为花园式优美村庄。
  

宗家营村

  宗家营村属大榆树镇辖区,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镇驻地西1.3公里处。东北距姜家台1.6公里,东南距刘家堡1.4公里。海拔510米。聚落呈正方形,村中南北街三条,东西街十条,镇属第三大村,耕地面积2872亩。目前全村居民371户,880人,均为汉族。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24.2万元,人均劳动力所得11667.1元。
  一、自然环境
  村址地处延庆盆地西侧南郊,妫水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北高南低,起伏较缓。土壤为沙性褐土,属冲击洪积物。大秦铁路通过宗家营村,村有东姜路、东小路通邻村。
  二、历史沿革
  清代有村,因村民多宗性,故名。村原在县城之西,1954年因修官厅水库东迁至现址,仍沿用原名。
  三、光荣历史
  村内有老党员马广兴,现今84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村支部书记先后为:宗万选、李桂福、李德堂、宗建国、李书云、李金山、邹瑞梅。
  四、经济结构
  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有耕地面积2872亩,有机井9眼,修有配套水渠,水浇地占耕地90%以上。农机水平高,80%的耕地实行了机耕、机播。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兼种高粱、杂粮及蔬菜。有用材林275.1亩,多为杨、槐树。果品有苹果、梨、桃、杏等,林业收入占总收入40%。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奶牛60余头其种成年母牛。村办鸡场,养蛋鸡2000余只。
  五、综合情况
  宗家营村于2000年开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2007年硬化村内街道29675平米,建垃圾池9个,安装路灯103盏,在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中,全村村民团结一致,通过市级领导检查,并得到好评。
  

刘家堡村

  刘家堡村隶属于延庆县大榆树镇,位于县城东南5.9公里、镇驻地南0.8公里处。东偏北距北红门0.9公里,南距小张家口3公里,西南距大泥河2公里。全村现有村民125户、325人,其中满族6人,其余为汉族。村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面积约6.7万平方米。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88.5万元,人均劳动所得8833.3元。
  一、自然环境
  村址位于冲积平原上,海拔531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为典型褐土,属冲击洪积物,呈黄色,土质较好。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较温暖较湿润副区,年降水量约为371.5毫米,春秋较少,集中夏季。无霜期160天左右。
  二、历史沿革
  刘家堡,明初建村,因村民多刘姓而得名,多汉族,少满族。有史以来,乡风文明,村民纯朴。其原址在官厅水库淹没区,1954年迁址于此,仍沿用原名。现蒋姓为全村第一大姓氏,刘姓为第二大姓氏。
  目前刘家堡村两委干部共计6人,村支部书记李永泉。现在外担任重要职务的有两人:蒋润忠:任空军第二研究所政委;蒋润泉:任延庆县商工委书记
  三、经济产业
  全村耕地约1238亩,土地面积共有690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玉米面积共有510亩,果园面积共有78亩,主要栽种杏。全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60人。养殖业上有养羊1户。
  村庄交通便利,环村庄道路全面实现柏油化路面,北往110国道、西通县城均十分方便。现依托大学城的发展优势,村集体引导群众发展并壮大第三产业。到目前为止,刘家堡村50%以上户的房屋都有人租住,10%的户都有了自家的商店,村民人均收入连续两年以15%的速度递增。
  四、综合情况
  全村主大街共有4条,街道已经全部硬化,共计硬化路面2000多米,进村路共计硬化1400多平方米,为全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大学城进村路全面硬化共计约3500平方米,并在路口修建了一座竹楼村标;铺设了地下管道,实现村内灌溉农田的需求;全面改造村内上下水管道工程,铺设管道3000多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新建村级阵地28间700平米,新阵地集办公场所、文化大院、合作医疗、教育课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居家工程(健身场地等)及中心公园建设完成,使得村民今后能够更好地进行文体活动,完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另外,益民书屋和数字影厅的建成更加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小张家口村

  小张家口民俗村位于延庆县大榆树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明以前为北出塞外南进京城的重要通道,曾长期屯兵于此。
  该村有民俗户7户,可同时接待游人100人次。村境内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植被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宜人,站在村南最高峰桃山之巅,可近眺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全景,有能一览妫川。
  在这里游客可参观到百年前的老街、古石碾磨房、古老的豆腐作坊,百年前状态的水井、水渠。游客还可坐上仿古马车参观游览古长城砖窑遗址,可亲手制作古长城砖,亲自体会一下古代人做砖的感觉。
  相关信息
  周边有八达岭长城、野生动物世界景区。
  热情推荐
  这个小山村同时有四个朝代的古长城及25处古砖窑遗址,游客可欣赏到残留在村内的土边长城、石边长城、砖长城和土长城,更可见星罗棋布的八座墩台。感受时代的变迁。其中一奇景——劈山筑城堪称长城景观一绝。游客到此可游览古长城、登圣桃山、参观古砖窑,还可亲手制作古城砖,刻上姓名,垒到长城上。
  

簸箕营村

  簸箕营村隶属于延庆县大榆树镇,位于延庆县城南约5公里、大榆树镇西约8公里处,距北京市中心约80公里。北与岳家营相连,南距新宝庄村约1.5公里。簸箕营村现有村民365户,户籍人口818人,其中满族人口约70人,其余为汉族人,劳动力342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84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2015.8元。
  一、自然情况
  村域面积289公顷,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505米。村域内东部平坦,南部、北部及西部均有沟壑分布,中部有八达岭快速路通过。居民区大致呈倒梯形,面积32.36公顷。村处山前洪积平原上,岩石为花岗石,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属洪积物。植被以荆条、白草、酸枣等灌草从为主,覆盖率为45%。
  二、历史沿革
  簸箕营村明代成村,据传镇域原有大面积柳树林,村民用柳条编织簸箕出售,因工艺精巧,故得名簸箕营。簸箕营村历史悠久,可供挖掘的人文资源丰富。主要有寨坡、古榆树、古戏台、古庙、老房子等。村内现有白榆树一株,树龄将近600年,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古树,长势旺盛。
  三、光荣历史
  簸箕营村起初村内党员人数不多,解放初期有2名党员,都参加过解放战争,先已离世。四清运动以后,村内党员人数慢慢多起来。现村有党员44名。
  四、综合情况
  产业:簸箕村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比3比1,农业基本设施较齐全,村内节水设备覆盖全部耕地,村内农机具拖拉机、农用车共有150辆,机井12眼。大田作物以玉米秸秆为主,约300亩,年产值能达到22.5万元。另有蔬菜1400亩,主要种植圆白菜,800亩,年产值可达160万元;萝卜200亩,年产值可达120万元;大白菜种植200亩,年产值可达40万元;西洋参375亩,我镇四个标准化基地之一。簸箕营村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簸箕营西洋参种植中心,产业化水平较高。西洋参采用的是订单农业,可长期带动农户60户。除此之外,簸箕营村还发展养殖业,养殖有奶牛、肉牛、羊和猪。养奶牛6户,奶牛存栏40头;肉牛存栏量430头,其出栏量一年为2000头;猪存栏量200头,年出栏量可达800头;养羊12户,羊有2500只,年出栏量近1000只。村内有3个养殖场,粪污直接入大田成为肥料。
  资源:交通便利,村内有延八路(八达岭快速路)穿村过,去北京市和县城都比较方便,延庆县的绝大部分景区都通过簸箕营村。林果农业丰富,有丰富的农业观光采摘资源。有370亩西洋参,有1000多亩果林地。沟崖风景区文化、生物、景观资源丰富。村域南部有2000多亩的山坡地。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有村委会、村民文化站、小学一所、超市一处、农贸市场一处,村民休闲公园三个,绿化美化生态文明效果显著。市政基础设施,村内主要街道宽5米,总长度达7150米,基本上都硬化;街坊路总长550米,均硬化。村民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全部改造完成,集中供水方式,有自备水井1眼,自来水全部入户。沿延八线以架空明线接入电路。村内接通有线电视,家家可以通电话,家家可以通宽带上网。
  

上辛庄村

  大榆树镇上辛庄村位于县城东南7.8公里,大榆树镇政府驻地东北3.2公里处。南距井庄镇王仲营村1.2公里,西距下辛庄村0.9公里,东北眺望玉皇山主峰,海拔535米。全村共有97户,294人,党员30名。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4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7663.8元。
  一、自然环境
  上辛庄村是大榆树镇域内唯一一个半山区村,由于地势高,气温比北京低许多,年平均气温8—9℃,平均极端最低温为-20℃—-22℃,无霜期短,150天左右;昼夜气温差较大,雨量少,干旱多风。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
  二、村名由来
  据史料记载,上辛庄从清代建村,原名兴隆庄,后因位于下辛庄右上方,故更名——上辛庄,沿用至今。原隶属于延庆县大榆树乡,后改为大榆树镇。
  三、光荣历史
  村内有建国前老党员杨海山,现今80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四、综合情况
  上辛庄有主路5条,次路7条,全部完成硬化,街道照明也已经从以前的线路电灯改装成60盏太阳能灯。街道两旁全部进行了绿化,村中间由于山洪冲刷而成的大坑于2007年完成改建,成为一个漂亮的下沉式健身公园。
  2001年,村里把荒废不用的山坡地租给了县水利局,水利局建造了水保站。每年有两批学生来此进行实习。山坡地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上辛庄村现在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以种植菊花、黄芩等中药材为主,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辅。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上辛庄村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优势打造无公害种植产业,村内种植的君白菊已经成为村的标志性产品。
  

下辛庄村

  大榆树镇下辛庄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6.8公里,位于大榆树镇东北2.3公里处。东距上辛庄0.9公里,北距杨户庄1.5公里,南距高庙屯1公里,西距陈家营1.5公里。村域面积约3.1平方公里,聚落呈三角形,面积约7.3平方米,海拔512米。村有东西主街共3条,最中间主街长1000米,其余两条长800米。全村184户,480人左右,其中满族人约40人,其余为汉族人,81%为农业户,19%为非农业户。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18.8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551.1元。
  一、自然环境
  下辛庄村地处延庆盆地东偏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土壤为典型褐土,属冲击洪积物。
  二、历史沿革
  下辛庄村为老村,明代就建村,原名为新庄堡,又据说为新庄屯。清代时村西头有个地藏王庙,庙门前左右各有一棵松树,因此更名双松寺村,清末又更名为东辛庄,解放战争时期因东邻上辛庄,故更今名,沿用至今。
  下辛庄村主要有乔、赵、李、徐四大姓,其中乔姓人最多。另外还有王、田、龙等杂姓。
  三、光荣历史
  下辛庄村1949年成立党支部,相传历史上有个赵留八,是个大财主,非常有钱,曾有“延庆东门赵留八”的传说,当时的财气名气在整个延庆是无人可及的。
  解放战争时期下辛庄村曾出现过两个八路,一个叫李存,另一个叫李德,李存出生于1913年,曾任抗日战争游击队延康区小队队长,李德比李存小几岁,曾任抗日战争游击队延康区武装部部长,两人都为抗日战争做出不少贡献,解放后一直居住在下辛庄村,先后死于上世纪末。
  四、综合情况
  经济作物以农业为主。村有耕地1380亩,有电机井5眼,可灌溉耕地700亩。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间种杂粮、豆类。年粮食总产45万公斤。有生态林149.6亩,多为杨树、松树。村民主要靠外出劳作,成为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杨户庄村

  杨户庄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2公里,110国道北1.5公里处。全村共280户610人,其中劳动力300人。杨户庄村村域面积共3000亩,其中耕地1450亩,90%以上为水浇地,林地1000亩。村北部与环湖路相通,交通便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0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0475.5元。
  一、自然环境
  杨户庄村北紧邻妫河,东接玉皇山,背风向阳,光照时间长,年降水量达300-1000mm。村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有良好的通风性和保水肥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二、村名由来
  杨户庄村于清代建村,当时村内村民杨姓居多,故得名“杨户庄”。
  三、光荣历史
  新中国成立至今,杨户庄村党支部先后产生了12位支部书记.其中第一任支部书记为张暖(1949年-1964年在任);唯一的一位女支部书记名为张书芬(1969年-1975年在任);现任支部书记张京于2012年任职至今。
  四、综合情况
  杨户庄于2000年开始硬化村内路面,截止2007年底,村主路已硬化10000平米,辅路已硬化7500平米。村内安装太阳能灯15盏,完成改厕80户,搭建吊炕146户。目前,杨户庄村为延庆县新农村建设县级试点村,村内主要发展设施农业。
  

奚官营村

  奚官营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7.5公里处,大榆树镇域内。北距阜高营村0.4公里,西北距杨户庄村0.8公里。奚官营村东对玉皇山,村域面积1700亩,呈长方形。其中耕地671亩(上岗地371,下岗地300亩),村庄占地面积100亩。全村共有67户,166人,以汉族为主,满族一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5.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7688.2元。
  一、自然环境
  村址位于玉皇山,山前冲击的洪积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
  二、历史沿革
  奚官营村始于明代,为隆庆卫军屯,原名奚官人营,据说一奚姓县官原籍在此,故名奚官营。这名奚姓县官系武官,村中建有奚官庙,相传是县官的点将台。2006年,旅游开发商到村考察,县旅游局周副局长看到此庙,有意恢复此庙。
  三、光荣历史
  奚官营村党支部成立于建国初,秦栋为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党支部书记秦永海任职于1982年。任职之出,秦书记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放弃教师工作,在村集体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目前秦书记已连续任职26年,以第九次连任至今。目前,村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7名以及一名预备党员。在支部书记的领导下,村党支部鼓励和引导青年人向党组织靠拢,为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建国前,奚官营村党员张英因与-有一些联系,但从未做过有损党组织的事情,组织研究决定,将其规劝出0组织。
  四、综合情况
  奚官营村属于半山区村,与其他行政村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奚官营村耕地以玉米种植为主,辅以其他经济作物。2006年,村委会与北京雄才集团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修建新型煤厂,产品为环保型燃料。截至现在,该厂运营情况良好。同年,在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村荒山开发的旅游项目。现在,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以民俗旅游、爱国教育以及科普文化宣传为亮点,为村经济发展奠定新的经济增长点。
  

阜高营村

  大榆树镇阜高营村位于县城东偏南7.2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3.9公里处。西南距奚官营0.4公里,西北临妫水河路畔,距沈家营镇曹官营1公里,东南与玉皇山主峰相对,交通便利。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聚落近椭圆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海拔507米。全村206户,576口人,全为汉族。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1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881.1元。
  一、自然环境
  村址地处山前台地上,地势起伏较大。土壤为典型褐土,属冲击洪积物。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最热月份气温比承德低0.8摄氏度。
  二、村名由来
  明代有村,称富高营,因村建在高台上,因此而得名。嘉靖年间建有屯堡,门称“阜门”,又名阜高营。
  三、历史沿革
  村中有建国前老党员两名。建国前即建立党支部。
  四、光荣历史
  村内现共有党员39名。建国前老党员一名,武翠枝,现今81岁高龄。
  五、综合情况
  阜高营产业发展状况:以农业为主,村有耕地1800亩,有电机井2眼,妫水河流经村域西北部。全村的经济主要来源主要是向开发商租赁土地和外出打工为主。村内发展畜牧业,现有养殖蛋鸡户20多户,蛋鸡6万多只;猪100头。种植业,种植中药材900亩,葡萄100亩。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48万元,人均收入达10000元。
  2008年阜高营村被评为市县镇级的新农村试点村和市级五项重点工程推进村。按照五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村里已经完成了太阳能灯安装工作,共计106盏。方便了村民晚上外出,亮起来工程在阜高营村已经成为现实。安装上下水管道及沼气管道三管合一安装工程。此项工程,截止至11月底全部完成,共计13000米。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沼气站建设和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基本完工。完成改厕198套。
  

陈家营村

  陈家营村隶属大榆树镇辖区,位于县城东偏南5公里、镇政府北偏东2公里,村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全村共146户,462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25.3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280.9元。
  一、自然环境
  陈家营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
  二、村名由来
  清代有村,因建村时村民多为陈姓,故命名陈家营村。
  三、历史沿革
  清代建村的陈家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洗涤已完全变化,但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又非常庆幸的留下了一丝丝当年的痕迹:现大队部右前方有一棵百年老榆,据村内老者说清代建村时就有了,它与这个村落风雨共存了200多年了,见证了这个村落的欢笑与泪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已经成为陈家营村的代名词了。2000年延庆县文委为了这棵老榆树特地赶至陈家营村,经过各方鉴定,这棵风雨飘摇了200多年的老榆成了延庆县保护文物,也成了陈家营村的骄傲与象征。
  此外,与大队部并排的一间不起眼的破房子,里面却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庙宇。外表看着破旧不堪的样子,进入里面依稀可以看见墙壁上斑驳的画面,可以想象出它曾经的辉煌。村内老者说这座庙也是在清代年间建的,是老百姓用来求雨的龙王庙。随着历史进展,已经很难推断出到它最初的景象。但是通过这些残留的景物可以联想出它曾经的气宇轩昂。
  四、光荣历史
  陈家营村是一个百年老村,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经济传统,现在村内还保留着原来的李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光听名字就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大户人家。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住在里面的人越来越少,慢慢的衰落了下来。但是它并没有被人遗忘,而是成为了一种标志屹立村中。百年老村陈家营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信它的未来会更加璀璨耀眼。
  五、综合情况
  陈家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全村修有配套渠,且利用妫水河灌溉,水浇地占耕地80%左右。农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
  陈家营村文艺氛围极浓,划旱船和扭秧歌已有10年历史,并且在大榆树镇小有名气,每年的元宵节肯定少不了陈家营村旱船的身影。
  

姜家台村

  大榆树镇姜家台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5公里,西临110国道,交通便利,现有农民296户,565人,居民100户。以种植生菜和玉米为主。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7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2030.9元。
  一、自然环境
  姜家台村地势平坦,总面积2200亩,已耕地面积600亩,村内地平面比周围地势要低一些,气候冬冷夏凉。
  二、村名由来
  据年长的村民介绍,很早以前,这个村是由姓姜的大户人家居住的,台有台府的意思,是一种御史高官,相当于尚书的职位,因此得名为姜家台。
  三、历史文化
  著名的《老秧歌》就是由姜家台村开始起源,《老秧歌》流传于延庆县大榆树镇姜家台村。据老艺人姜成旺(1932年出生)回忆,是他曾祖姜怀根据一段传说故事编排而成,相传清康熙年间,康熙去北京大红门巡访时候,遇上一只猛虎。在老虎正像他扑来的危急时刻,巧遇黄三太甩手一镖将猛虎打死。康熙为了报答黄三太救命之恩,赐予其黄马褂,《老秧歌》就表现了赏赐黄马褂后黄三太一家的欢乐情绪。
  姜家台村还是烈士潘玉龙的故乡。
  四、综合情况
  主要种植玉米、洋葱头,其中主导产业以种植团生菜为主。成立了茂盛生菜种植合作社,是县级试点。村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用了新型的秸秆燃气。新修整的路面改变了以往泥泞的道路,水、气管道的改建使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里会定期放电影,每年九月份请专业的河北梆子剧团到村里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高庙屯村

  高庙屯全村总面积5475亩,其中村域面积350亩,耕地面积1412亩,主要用于种植玉米,林地面积150亩,全村共有420户,农业户人数632人,非农业人数154人。村民平均年收入6511元,农业劳动力年收入7740元,非劳动力年收入30000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02万元,人均劳动所得7921.6元。
  一、自然环境
  高庙屯村空气清新,基本每天头顶上都是蔚蓝的天空,是一处养老的好地方。村内引用的是纯天然的地下水,村西面有一口井,供着高庙屯村上上下下800多口人的饮水问题。村内种植了树木,近两年为了绿化村子,更是加大了力度在村内种植树木,创造和谐之村。

  二、村名由来
  高庙屯村内有一座高庙山,从山上可以看到全村的容貌,是村里的眺望台。因张姓和李姓居多,高庙屯村过去叫张李营,后因村子经常下雨发水被冲,后搬到高庙山脚下,改名高庙屯。
  三、光荣历史
  高庙山下的小山村,流传着村民们的光荣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上有两棵树,被村民称为消息树,敌人来时村民齐出动,有人推树,有人喊话,民兵则负责管理地雷,齐心协力打跑鬼子,如今的老人还记得当时常念的歌谣:“山头白,敌人出发报告来,八路军来了烧开水,敌人来了埋地雷,地雷好象个大西瓜,炸开好像一朵花。”
  村民李广林当时只有十四岁,是儿童团指导员,为村里站岗放哨,陌生人进村必须要有过路条,保卫村子的安全。解放后他成为民兵连长,改革开放后又出村教人识字。
  高庙屯村为抗日做出了贡献,其中不乏光荣牺牲的村民。当年村民挖过的地道,防空洞,到现在还能在村里找到残留的痕迹。
  四、代表人物
  高庙屯村有一名优秀的老党员李春增,08年去世。党员大会总是认真对待,听听有没有什麽大事、新事发生。党员有活动,党员有任务,总是在队伍的前列,协助村委会完成好工作。07年12月,大榆树镇政府党委要求每个村要做好党员信息采集工作,由各村的“村官”完成,由于村子的条件不同,采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时间也比较紧张,老党员主动要求协助大学生“村官”来完成工作,亲自带着“村官”挨个党员家的去走,有一部分党员也比较忙,在外面工作,所以,老党员没白天没黑夜的带着“村官”去串户,就这样一连几天,村内的工作做完了。老党员还对“村官”说,“以后有事就来找我。”就是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显示出了老党员的风范。高庙屯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个77岁的老党员。
  五、突出文化
  村内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姓名张振泉,性别男,71岁,从8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根雕的学习,1990年在北京市首届农民艺术节获得了根雕三等奖,90年还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组织委员会运动员村服务中心捐赠了根雕作品,同时,他还喜爱毛笔书法和绘画,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不间断的练习毛笔书法,绘画也一直没有间断。
  六、综合情况
  村主导产业是大田农业,年收入80万元。村内电脑25台,商店9个,卫生院1个。合作组织有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村内有一个人民公社毛织厂,解决了许多村民务工的问题
  以前村内的环境卫生不是很好,在李明珠书记的带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脏乱差情完全不见了,就连多年的卫生死角都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村民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
  高庙屯村以前的-率也是比较高的,这是村里的一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珠上任后,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与村民相互沟通,有问题的及时给予解决,现在村内没有了-的村民,呈现出一派祥和融洽的村风。
  

南红门村

  大榆树镇南红门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7.5公里处,现有127户,342人。现有党员24名。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26.1万元,人均劳动所得7806.3元。
  一、自然条件
  南红门村地势平坦,为平原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最热月份气温比承德低0.8摄氏度。
  二、村名由来:
  据村里老人说,在元代有一姓陈人家,早先在此定居,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搬到岳家营村居住,由于南红门村地势高,后又陆续有从山西到此的的散民在此定居,最早来的是姓李的人家,随后姓池的、姓赵的陆续来此,过去村里有两个大门,一南一北。又过些年,有人陆续搬到北面居住,因此也就有了南北红门一说,位于南面的被称为南红门村。
  三、综合情况
  南红门村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黄豆。主导产业是发展养殖业,建有奶牛养殖小区,现奶牛存栏数260头。
  近年来,南红门村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全村道路实现100%硬化,村内大部分人家已经使用水冲厕所和节能吊炕,南红门村加大开发利用新能源力度,村内街道照明均使用太阳能灯,实现了村级亮化工程。
  

下屯村

  大榆树镇下屯村位于县城南部2公里处,是原下屯乡乡镇府所驻村。村域面积5036亩,总人口1580人,其中农业人口972人,非农业608人。现任书记朱顺昌,主任朱进田,下屯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7名。下屯村属典型的城郊农村,商贾云集,交通十分便利,延康公路穿村而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973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955.8元。
  一、自然环境
  下屯村处延庆盆地西南部,妫水河南岸二级阶地上,土壤为潮土,属河流冲积物,属冲、洪积平原,村南有季节性河流一条。下屯村地处北温带,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延庆暖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全年日均温度8.5oC,最低月为一月,日均温度零下7.4oC。最高月为七月,日均温21.5oC。年降水量为448.2毫米,地下水位平均100米,全年无霜期182天。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4米/秒。
  二、历史沿革
  下屯村,明代已成村,为明军屯,因与上屯相对故名。另一说下屯村原为闻(或文)姓建的闻(或文)家营,朱姓建的朱家堡,夏姓建的夏屯三村,三十年代和为一村,始称夏屯,后以谐音演今名。
  2000年7月1日,原下屯乡和大榆树乡合并而成的大榆树镇。下屯村始隶属于大榆树镇所辖,位于大榆树镇镇政府所驻村大榆树村西边约8公里处。
  三、光荣历史
  下屯村第一任村书记是夏俊同志。
  下屯村建国前老党员为王永生同志和赵增寿同志两名。赵增寿同志于2007年已辞世。
  四、综合情况
  下屯村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产业结构逐年优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下屯村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结合下屯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以“一抓产业、二抓环境、三抓程序”为工作目标,2006年确定以“环境带民俗,民俗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已发展民俗户20家。
  

军营村

  军营村位于大榆树镇西南角,紧邻康庄镇,距县城约6公里、乡驻地南2.5公里处。东北距东红寺200米,东南与程家营相连。村与面积1.1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504米。耕地面积1515亩,全村247户,561人,其中农业户188户,农业人口481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96.8万元,人均劳动所得8677.9元。
  一、自然环境
  村处山前洪积平原的干河床上,土壤为石灰性褐土,属洪积物。地下水含氟较高。
  二、村名由来
  据传这里辽代为军马营,有兵屯驻。明代形成村落。嘉庆十六年(公元1537年)加筑围墙、垛口,称屯军营堡,后演今名。2000年7月以前属下屯乡,后合并到大榆树镇。
  三、历史沿革
  村东有四座庙,道西是关把庙,村中是龙王庙,龙王庙后是古刹顺延寺,被村民俗称佛爷店,建于清朝,现在遗址不祥。以前,村里只有五大家,曹、郭、宋、张、白,现在村里白家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其他的姓氏都是外迁的。
  四、光荣历史
  解放前村内有一名党员曹庆,53年-,四清运动后在村内发展一批党员,其中部分党员现任村两位干部或是村民代表。支部书记最早为郭勋,然后是曹宏、王德有、高万有等就任,现任书记张景义。
  五、综合情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机井两眼,一眼供村民日常用水,一眼供牲畜饮用。全村90%以上都是水浇地,以前主要以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现有亩标准化蔬菜基地一所,养猪场一个,肉鸡养殖场一个。2008年,村干部为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及党员、村民代表商议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上级拨款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绿芦笋100亩,计划三至五年内让村民受益。军营村将继续走订单农业及设施农业道路,还将在此基础上发展蔬菜大棚,葡萄等产业,使村民增收致富。
  

大榆树村

  大榆树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4公里处,距离八达岭长城仅有5公里,比邻110国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同时也是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226户,645人。以种植玉米、蔬菜和水果为主导产业。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75.9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2134.5元。
  一、自然环境
  大榆树村地势平坦,为平原地区。村域面积为2559.5亩,平均海拔52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连带。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最热月份气温比承德低0.8摄氏度。
  二、村名由来
  古人相传村中原有一棵古老的大榆树,没人知道它的年龄,久而久之就得名大榆树村了。目前村中保留有一棵百年之上的榆树。
  三、光荣历史
  大榆树村历史文化悠久,现有建国前老党员三名,其中一名曾参加抗日战争,另外两名参加了游击队。大榆树村每年都开展以革命老前辈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塑造了村民爱国、坚韧、诚信、创新、向上的优良性格。
  四、综合情况
  大榆树人的性格使农业生机勃勃。由于几十年的改造,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是生产玉米和种植蔬,每年的蔬菜产量较大,为首都人民的菜篮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村内的新农村果园渐成雏形,每年生产的苹果等水果不仅满足了村内人的食用还被外来客商订购。
  大榆树村以110国道、大学城为依托,建立商饮服务商户达20余户,运输车辆近10辆,三产收入不断增加,带动富裕劳动力近百人。大榆树村人以其诚信的性格,热情的态度,不断打造优良产品,逐步做强做大,争取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东桑园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东桑园村景点大全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