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邯郸 >> 磁县 >> 陶泉乡 >> 北岔口村

北岔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北岔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岔口村简介

  在邯郸磁县西部,有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北岔口村,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还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大美河北古村行,带你走进那里,给你一份岁月的沧桑。
  北岔口村位于河北省磁县西部,是一个小村,约有村民2300人,那里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北岔口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磁县西部深山区,一条御路与涉县紧紧相邻。据说此路乃殷纣王为到西顶降香,专拨国库银两所修,故名御路历为东通齐鲁,西达-之要道。
  离开北贾壁,跟着导航向西行驶,前往北岔口。岔口分南北中三个村,先到达中岔口,可再向南北岔口。因中岔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比较繁华,店铺甚多,就在中岔口村的小饭馆里用了午餐,地方风味特别好吃,至今想起来还想再去吃一次。然后,向北2公里即到北岔口。
  北岔口村在山区深处,四面环山,北高南低,梯次而建,背风向阳。由于地处偏僻,整个村子显得少了些繁华,多了些安详。
  北岔口最大的特色是村中的那条御路。据说此路乃殷纣王为到西顶降香,专拨国库银两所修,故名御路,历为东通齐鲁,西达-之要道。1964年-总理视察磁县时还问起:“我知道你们这里有个御路,现在还有没有?”可见御路的名气之大。
  村中的街道以青石板铺设,历史风物遍地,有石碾、石磨、石糟碾、古水池、古寺庙、北寨遗址等。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北方传统石砌建筑为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80亩,保存完好率85%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北岔口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太行革0据地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1938年2月,磁县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进驻北岔口村,第一任政府县长田裕民常年工作和战斗在这里,并于同年11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抗日民主政府发动民众积极参军,当时北岔口村共有400余户人家,参军参战的就达200余人,有24人光荣牺牲。
  因北岔口村是涉县大后方的前沿哨所,在此设立的机构就有十多家,有太行军区的“裕民”货栈,边区政府的“仁昌”货栈,太行五分区的“太行运销合作社”(对外叫“永记”货栈),还有“同一”、“太昌”、“华昌”、“义行”、“同义”等货栈。货栈的经理和工作人员都是太行第五军分区派来的,收购本地的山货及土特产品,运到敌对区,换回根据地所缺的棉花、粗布、食盐、药品、文具等,都是由北岔口群众通过“御路”转运的,他们翻山越岭,驴驮担挑,风雨无阻,昼夜不停,确保了涉县大后方的牢固存在。
  1940年,在北岔口村成立了冀南银行磁县分行(隶属太行区行第五分行),还建立了隔日大集,六河沟兵工厂也迁到北岔口村南龙王面旁,并办起了军政干部家属毛纺厂及饭店、煤厂等设施,是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基地、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北岔口村因此誉为“小天津”。
  1939年冬,在抗日民主县政府的领导下,北岔口村村民组建了“黎明剧团”,到边区演出获得成功,随即被收编为专业剧团,-为之改名为“光明”剧团(后发展成为磁县第一个县剧团)。当时“光明”剧团直属第五军分区领导,全体演职员和部队一样,实行供给制,统一着装,边区政府还给剧-来了剧作家,协助剧团共同搞好战地演出和抗日宣传。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豫北时,“光明”剧团随军演出;1949年春,解放军四野奉命南下,解放豫北安阳时,“光明剧团”和北岔口村民一起参加了慰问演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30427207 056500 -- 查看 北岔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岔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北岔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王庄村

  磁县南王庄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南王庄村地处太行山深处,炉峰山景区脚下,南邻漳河三峡,山峦起伏,森林植被茂密,山花烂漫,水果满山,有清澈的山泉流水,村内及村周围有旅游景点56个。为摄影家、美术家艺术创作的理想地方。   宝贵的古村落遗迹。石磨、石碾、石街道、石庵子、石房子、石槽、石兑臼,古寺院,让人领略另一番古朴与别有洞天。森林植被丰富。古树众多,村庄及周围山坡上百年以上古树达123棵,有黄楝树,柏树、槐树、青榆树、白皮松。其中一株青榆树树龄达1200多年之久,为炉峰山镇山之宝。树种众多,全村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山泉水丰富。村周围山坡上有的天然水资源——山泉水13处,可谓上天匠心独运的杰作。泉水甘甜清冽,南王庄有幸成为全县唯一饮用山泉水的村庄。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00亩农田安装了滴灌,农作物也喝上了山泉水。满山野山花、野山果漫山遍野,芳香醉人。一年春、夏、秋三季,山花烂漫,千姿百态,妩媚妖娆,城里人很难见到。这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野山花,据统计有156种,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材123种,其中一味中药材——木通尤为珍贵。   林果产品富民。仅柿子、花椒两项林果产品全村人均收入1000余元。山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晚清年间组建了平调剧团和落子腔剧团;村中民间艺术如石刻、粗布纺织、古建筑等古色古香,流动着历史的味道。   近年以来,南王庄村改建了村小学、村剧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修建了文化广场,编印了《南王庄村志》、《走进南王庄》宣传册,创作了优美动听的南王庄村歌,并在网上发布,使美丽动人的南王庄村为大家所熟知。  

花陀村

  花陀村是邯郸市磁县最偏远的贫困山村,属陶泉乡辖区,坐落在海拔989米高的云龙山脚下。如今,村里实际在家人口不足百人,且多为年老体弱多病的老人。这里山高路陡,信息闭塞。村民们将其称之为“山尖”。距离邯郸约3个多小时车程。进入花陀村需要沿蜿蜒山路一路登山。2014年3月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磁县陶泉乡花驼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西南部、太行山脉深山区,村庄海拔686米,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村庄拥有荒山5000多亩,耕地298亩,全村人口173人,土薄石厚,且被群山环绕,森林密布,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与之相通,俗有“磁西百里,人称天尖”之誉。花驼村和海拔987米的“睡美人山”、海拔1087米的炉峰山景区融为一体,与漳河小三峡仅距5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北岔口村

  在邯郸磁县西部,有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北岔口村,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还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大美河北古村行,带你走进那里,给你一份岁月的沧桑。   北岔口村位于河北省磁县西部,是一个小村,约有村民2300人,那里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北岔口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磁县西部深山区,一条御路与涉县紧紧相邻。据说此路乃殷纣王为到西顶降香,专拨国库银两所修,故名御路历为东通齐鲁,西达-之要道。   离开北贾壁,跟着导航向西行驶,前往北岔口。岔口分南北中三个村,先到达中岔口,可再向南北岔口。因中岔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比较繁华,店铺甚多,就在中岔口村的小饭馆里用了午餐,地方风味特别好吃,至今想起来还想再去吃一次。然后,向北2公里即到北岔口。   北岔口村在山区深处,四面环山,北高南低,梯次而建,背风向阳。由于地处偏僻,整个村子显得少了些繁华,多了些安详。   北岔口最大的特色是村中的那条御路。据说此路乃殷纣王为到西顶降香,专拨国库银两所修,故名御路,历为东通齐鲁,西达-之要道。1964年-总理视察磁县时还问起:“我知道你们这里有个御路,现在还有没有?”可见御路的名气之大。   村中的街道以青石板铺设,历史风物遍地,有石碾、石磨、石糟碾、古水池、古寺庙、北寨遗址等。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北方传统石砌建筑为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80亩,保存完好率85%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北岔口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太行革0据地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1938年2月,磁县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进驻北岔口村,第一任政府县长田裕民常年工作和战斗在这里,并于同年11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抗日民主政府发动民众积极参军,当时北岔口村共有400余户人家,参军参战的就达200余人,有24人光荣牺牲。   因北岔口村是涉县大后方的前沿哨所,在此设立的机构就有十多家,有太行军区的“裕民”货栈,边区政府的“仁昌”货栈,太行五分区的“太行运销合作社”(对外叫“永记”货栈),还有“同一”、“太昌”、“华昌”、“义行”、“同义”等货栈。货栈的经理和工作人员都是太行第五军分区派来的,收购本地的山货及土特产品,运到敌对区,换回根据地所缺的棉花、粗布、食盐、药品、文具等,都是由北岔口群众通过“御路”转运的,他们翻山越岭,驴驮担挑,风雨无阻,昼夜不停,确保了涉县大后方的牢固存在。   1940年,在北岔口村成立了冀南银行磁县分行(隶属太行区行第五分行),还建立了隔日大集,六河沟兵工厂也迁到北岔口村南龙王面旁,并办起了军政干部家属毛纺厂及饭店、煤厂等设施,是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基地、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北岔口村因此誉为“小天津”。   1939年冬,在抗日民主县政府的领导下,北岔口村村民组建了“黎明剧团”,到边区演出获得成功,随即被收编为专业剧团,-为之改名为“光明”剧团(后发展成为磁县第一个县剧团)。当时“光明”剧团直属第五军分区领导,全体演职员和部队一样,实行供给制,统一着装,边区政府还给剧-来了剧作家,协助剧团共同搞好战地演出和抗日宣传。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豫北时,“光明”剧团随军演出;1949年春,解放军四野奉命南下,解放豫北安阳时,“光明剧团”和北岔口村民一起参加了慰问演出。   


北岔口村特产大全




北岔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