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子位于王寺镇政府北侧1.5公里处,现有村民1224人,其中党员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耕地面积3600亩。
高庄子村以农业耕种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等,村内有养鸡场5处,养猪场3处,村南五金厂2家,村西砖厂1家、国家二级胜安驾校1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种植养殖加企业共存的村庄。苗木种植为高庄子村的特色产业,出产的绿化、观赏苗木种类全、质量优,已打入沧州、石家庄那等市场。在村两委帮助下,村民联合成立了“南皮县同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绿化苗木300余亩,在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927104 | 061000 | -- | 查看 高庄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寺村 |
王寺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是回汉村民同居的大村庄,现有人口3968人(回族618人),999户,村班子两委成员7人,其中党员95人,耕地面积6058亩。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一和尚在此修建一座寺院。因寺院较大,在周围称寺中之王,故取名“王寺”,沿用至今。 2000年以来,王寺村按规划拆迁民房140幢,对旧镇区及村进行彻底改造,新建成2000米、宽70米的商贸大街,大街两侧建二、三层商贸楼96幢、建筑面积12654平方米,两侧排水、照明、绿化。公共设施齐全,入住各类商业、门市137家。正港路贯穿村中心,主道与副道间设2米宽绿化平台,交通方便,利于商贸流通。近年来,王寺村新建中心小学及镇中学教学楼2处,拥有建达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南皮恒力电动车厂及沧州鑫昌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 王寺村商贸繁华,历史悠久,是整个镇区繁荣发展的基石。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西郭村 |
西郭村,位于王寺镇驻地西偏南7.5公里。地势东高西洼,四港新河由南向北在村西穿过。五号干沟流经村南。 明朝中叶(约公元1500年左右),郭氏迁居此地立村,因村东三华里处有葛氏建村,故取村名为“西郭”。 全村现有人口1449人,共422户,党员49人。总耕地面积2172亩,其中农耕地1922亩,养殖占地100亩,温室大棚150亩。 西郭村在巩固、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温室蔬菜大棚产业和养殖业。西郭村成立的“南皮县西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为主,均为无公害绿色蔬菜,并且注册了自己有蔬菜商标。合作社积极引用新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关,产品畅销全县,直接供应我县“信合商厦”等大中型企业。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全部实现科学化、集约型养殖,年存栏量在9000头左右。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梁场村 |
梁场位于王寺镇最南端,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此地系梁庄梁氏地主的场园,后逐渐形成村庄,故取名为“梁场”。梁场村现有403人,94户,党员15人,耕地面积484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南靠宣惠河,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棉花等。梁场村两委牢固树立“小村也要有大作为”的思想,扬长避短,积极利用“一事一议”资金等,修筑砖路,打饮水井,为村民解决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唐孙村 |
唐孙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南偏西5.5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宣惠河自西向东在村南穿过。 明燕王扫北后(大约公元1400年),孙氏迁居此地立村。因此地有一大坑塘,故取名“塘家孙”,后演变为“唐孙家”,简称“唐孙”。 全村现有人口2182人,共626户,党员62人。共有耕地面积3985亩。唐孙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唐孙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村北土地正处于平整、规划阶段,计划与相邻的大三拨村、西古村共同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主要规划为:1、硬化田间道路,方便机械生产;2、钻打深机井,保障农业灌溉;3、修整田间沟渠,应对农田排涝;等等。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郝五拨村 |
郝五拨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正港路沿线,总耕地面积2489亩,现有人口1175人,共计284户。郝五拨村地势平坦,多为沙壤土。郝五拨村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养殖业为辅,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郝五拨村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年一届的“农民象棋大赛”吸引了来自南皮各乡镇,以及沧县、孟村等地的广大农民象棋爱好者参加,成为我市农村文娱活动的一个亮点。每逢春节、元宵节,郝五拨村均组织较大规模的民间花会展演。文化氛围的浓烈,使得郝五拨村和谐稳定、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郝五拨村尊师重教,修建的郝五拨村小学为沧州市标准化小学,辐射周边5个村庄,并为县开发区东区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邢九拨村 |
邢九拨村位于王寺镇驻地偏西。据查,邢九拨村原居住杨、赵、周、孙、管五姓。明朝末年(大约公元1600年),邢氏家族由邢八拨迁入此村,人丁兴旺,故将邢九拨村改名为“邢九拨”。现有人口1448人,426户,其中党员53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有5人. 邢九拨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因毗邻县经济开发区的缘故,群众除耕种外,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入企业务工,农民家庭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最近几年邢九拨村发展了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村上一部分群众,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大三拨村 |
大三拨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西南偏南1公里处,正港路沿线,村南有邯黄铁路贯穿东西而过。据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异姓移民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因靠近王寺,又属于第三批移民,故取名“王寺三拨”。由于大三拨村较大,村北也有一个三拨,后改称“大三拨”,沿用至今。大三拨村总人口1911人,469户,共有党员5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耕地面积3442亩。大三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大三拨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务实肯干,为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多方联系,为村里打井、修路、办公益事业,2013年对大三拨村小学进行了改扩建。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为适应大规模种植业需求,积极协调农开办对村南大片土地进行了集中开发整改。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高庄子村 |
高庄子位于王寺镇政府北侧1.5公里处,现有村民1224人,其中党员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耕地面积3600亩。 高庄子村以农业耕种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等,村内有养鸡场5处,养猪场3处,村南五金厂2家,村西砖厂1家、国家二级胜安驾校1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种植养殖加企业共存的村庄。苗木种植为高庄子村的特色产业,出产的绿化、观赏苗木种类全、质量优,已打入沧州、石家庄那等市场。在村两委帮助下,村民联合成立了“南皮县同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绿化苗木300余亩,在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集北头村 |
集北头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北2.25公里,地势南高北洼,四港新河流经村西。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王、黄两姓奉诏迁居此地,取名“王黄二庄”。后刘氏迁入村中,人丁兴旺,将村内大集迁至王寺。集北头村地处王寺大集的北头,故改称“集北头”,沿用至今。全村2304人,601户、其中党员60人,总耕地面积5879亩,村两委班子有4人组成。全村以经济作物种植、劳务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2014年集北头村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结合集北头村实际,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干部做了很多惠民的实事: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小学围墙、厕所改建,人畜饮水改造等,做到驻村领导亲自抓,其他村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的改造机制,确保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充分利用专栏、会议、广播等形式,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引导村民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鄢四拨村 |
鄢四拨村现有人口1241人,共计297户,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党员42人,耕地面积2648亩。过去,鄢四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近年来,鄢四拨村两委班子为增加村民收入,解放剩余劳动力,加大内引外联力度,借助区位优势(毗邻县开发区),促成部分工业项目落地。 鄢四拨村现有大中企业数家,主要经营五金产品。市级重点企业——立德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坐落在鄢四拨村,该企业为我县五金机电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利税600余万元,其主要客户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如美国爱默生、德国ABB、法国威乐等,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不锈钢深拉伸产品加工基地。近年来,该企业与北京四方、杭州合利时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发生产的智能电网机柜,在业界取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刘夫青村 |
刘夫青村于2002年10月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为南皮县首个省级文明村;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村”,为南皮县首个国家级文明村。 刘夫青共有753户,289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把,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发展。为发展商品经济,村“两委”先后指导创办了6家私营企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展个体工商店铺、摊点近百家。为搞好科技兴农,村上投资15000元购买了近万册各类科技书籍,建设了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并设专人管理,免费供村民借阅;为促进村民、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对全村精神文明精神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为丰富和活跃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上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购买了各种文化娱乐用品及文体器材等。尊老爱幼、科技致富、互帮互助等精神在刘夫青村蔚然成风。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小三拨村 |
小三拨村位于王寺镇驻地北偏东4.25公里,据查: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二姓属第三拨移民,迁居此地立村,因在王寺北边,取名“北三拨”。由于王寺以南有一个“大三拨”,古又改称“小三拨“,沿用至今。总耕地面积1611亩,总人口537人(其中回族100多人),其余均为汉族,121户,党员人数19人。地势东高西洼,西靠四港新河。主要以农业为主,虽村为回汉杂居,历年来回汉两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谱写了多曲民族团结和谐的篇章。 小三拨村两室健全,文体健身器材健全,村大部分道路硬化,安装净化设备等。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李八拨村 |
李八拨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省级公路--正港路沿线,四港新河由村西穿过,毗邻南皮县开发区东区。相传,明燕王扫北(公元1404年),李氏家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因系第八批移民,故取名“李八拨”。李八拨村人口有637人,170户,其中党员为19人,总耕地面积1800亩,地势低洼盐碱。李八拨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近年来,李八拨村两委班子深入贯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干兴南”的精神,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积极配合南皮县开发区的征地工作,将部分不适于农业生产的盐碱土地,纳入开发区统一规划,一方面为我县项目建设用地储备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李八拨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路径。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西古村 |
西古村隶属王寺镇,位于宣惠河北岸,西古村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远、民风朴实。西古村始建于宋朝中叶,有一名姓张的老人擅长弹琵琶,故村名叫“琵琶张”。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为迷惑敌人,便于抗战工作的开展,将村名改为“西古村”,别名仍叫“琵琶张”。西古村总耕地面积7352亩,全村人口3098人、932户、党员人数75人,西古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辣椒等。2013年以来,西古村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在王寺镇政府的帮助下,积极跑办农业开发项目,借助上级资金扶持,打井、修路、平整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代九拨村 |
代九拨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西南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代氏家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因系第九批移民,故取名为“代家九拨”后简称“代九拨”。代九拨村总人口1746人,429户,党员54人,耕地6700亩。代九拨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2014年,代九拨村两委打破传统思维,为带领全村人民尽快走上富裕路,提高农业产出价值,组织种地大户到山东菏泽、献县、河间等地参观学习油用牡丹种植技术,力求通过特种种植提高农产品价值,引导广大群众“向土地要财富”。 代九拨村注重村民文娱活动的开展,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多次在全县春节文艺汇演和广场舞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代九拨村土地平整、方田成片,旱能浇、涝能排,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处处呈现出一片文明、祥和的新景象。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东葛村 |
东葛村,位于王寺镇驻地西偏南6.5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五号干沟由西向东在村中穿过,南靠宣惠河。 明朝中叶(大约1500年),葛氏在此立村,因村西3华里处有郭氏立村,故将东葛村取名“东葛”,沿用至今。 全村总人口1920人,共559户,党员46人。共有耕地面积2995亩。东葛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青壮劳动力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 近年来,在我县扶贫办的大力扶植下,东葛村村“两委”打破旧思维,在保证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建设蔬菜大棚19个,蘑菇大棚16个,大大解决了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带动了东葛村的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李六拨村 |
李六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2.75公里。地势平坦,“正港”公路在村北由西向东穿过。 相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柳二姓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立村,因系第六批移民,取名“王家柳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有个名叫李延耶的人在翰林院任大学士迁居此地居住,改名为“李家六拨”。后简称“李六拨”,沿用至今。 李六拨村现有人口376人,91户,其中党员11人。总耕地面积780亩。李六拨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等。李六拨村现有养猪场2个,年存栏量为500头。企业有沧州力驰石油管材有限公司一处,解决了李六拨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陈官屯村 |
陈官屯村位于王寺镇政府驻地东北偏北3.75公里,西部与王寺镇集北头村,南部与鲍官屯镇鲍官屯村,东部与鲍官屯镇孙清屯村相接。地势北高南低,五号干沟流经村东。据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程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立庄,故取名“北程庄”。后程氏一人居官,改名“程官屯”。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后),陈氏人丁兴旺,又将村名改为“陈官屯”,沿用至今。全村共有人口3573人,823户,其中党员8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耕地面积7600亩。陈官屯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陈官屯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村,主要在大连、北京等地从事建筑行业。 近年来,村两委大力发展种养殖业,通过农业合作社,根据土壤特性,扶植养猪、果疏种植项目。陈官屯村出产的红薯、蜜李等远近闻名。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许庄子村 |
许庄子村隶属王寺镇,位于王寺镇政府北偏东4.75公里。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总耕地2531亩,总人口1592人(其中回族500人),364户。许庄子村为回、汉杂居村庄,两族群众和睦共处,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村民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13年,在河北大学的帮助下进行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许庄子村两委大力加强公益事业的建设,翻修小学校舍、村内道路硬化,安装路灯46盏,进行人畜饮水安全改造工程,村两委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齐全,修建幸福院,建设健身广场等,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罗四拨村 |
罗四拨村位于王丁路贯穿南北约1000余米。现有总人口2041人、572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支部3人、村委会3人,全村劳有1059人,共有党员48人,耕地面积8000余亩、其中盐碱地600余亩,低洼涝地4300余亩,村庄占地1560余亩,村委会位于村中心。罗四拨村以种养殖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棉花、玉米和小麦。现有小型五金厂2个、煤点1个、冷饮中转冷库1个、养猪、养牛场4个、养鸡场3个、农家超市9个、卫生室3个、农资经营门市部4个,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村基础设施完备,村内机井2眼、变压器8台、供水水塔1座,2010年建村两室2间、卫生室3间,2013年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6间、门前广场1处。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先后成立广场舞蹈队、村书法爱好者协会。筹建广场和绿化地游园各1处、图书室1个、安装天网工程摄像头6个,为村民出行安全及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柴庄村 |
柴庄村隶属王寺镇,邯黄铁路以南,总户数422户、其中总人口1445人、党员34人、村两委班子有5人、总耕地面积2508亩,村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经济来源。村两室齐全、健身器材多套、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灯60盏。 柴庄村有五金厂5个,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村支部书记冯青云于2001年组建了“南皮县青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并办理了进出口权,公司年产总值在千万元以上,缴纳各种税金百万余元。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他在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与村上的其他几个规模较小的五金厂实行优化组合,达到互利共赢,将损失降到最低。村上部分闲散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在该企业务工。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邢八拨村 |
邢八拨村现有人口207人,62户,党员12人,相传,燕王扫北后(公元1404年),杨氏家族有山东省即墨县诏迁此地占产立村。因系第八批移民,故取名“杨八拨”。后邢氏迁往邢八拨村,人丁兴旺,村名改为“邢八拨”,沿用至今。 邢八拨村耕地面积377亩,地势低洼,四港新河流经村西,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方便村民出行。邢八拨村有养猪场2个都形成规模。其中邢培森的养猪场已注册成立“南皮县培森生猪养殖合作社”,吸收部分村民成为该合作社社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詹八拨村 |
詹八拨村隶属王寺镇,正港路以南,四港新河由村西穿过,地势低洼。据传,明燕王扫北后(公元1404年),詹氏家族奉诏由山东即墨迁居此地立村,因系第八批移民,故称“詹八拨”。詹八拨村总户数112户、总人口401人,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3人,村两委班子4人,实有耕地1460亩。詹八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詹八拨村建有健身广场一处,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安装路灯30余盏,饮用水净化设备齐全,拥有农用深井4眼。詹八拨村建设养殖小区一个,建养殖大棚5个,其中牛棚2个、猪棚3个,小区、水、电、配备齐全,2014年新修养殖小区至正港路道路300米,2015年计划再建养殖棚4--5个,为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农户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温五拨村 |
温五拨村位于王寺镇驻地北偏西3.25公里,地势平坦,四港新河流经村西。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氏从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立庄,取名“宋川大屯”。后温氏迁入,人丁兴旺,又因属第五批移民,改称“温五拨”。 村总耕地面积2122亩,现有人口685人,共175户,党员人数26名。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温五拨村立足本身特点,大力发展农业观光项目。目前正与相关企业进行洽谈,决定通过土地置换、流转等方式,开发一个占地约300亩,集农、畜、渔业生产、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观光园。既可以利用温五拨村闲置土地,又能够解决温五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为广大村民创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温五拨村一定会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