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许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邢家岭迁居到此立村村周围有四条大道,道道相通,遂取名为许道口。
许道口村位于镇政府北偏东1.75千米。许道口村共有115户,人口416人,耕地1043亩,深井2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5家,年产值2460万元。许道口村属于自立型,南皮亿隆金属制造公司座落许道口村,为许道口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许道口村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团结,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工作主动性较强。多年来,许道口村坚持落实四项民主权利,推进“定事、干事、不出事”工作机制,较好地维护了村民的各种利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927105 | 061000 | -- | 查看 许道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吴家坊村 |
明永乐年间,吴氏单姓迁入此地立村,遂取名吴家坊。 吴家坊位于乌马营东偏南3.5公里,共有230户,人口970人,其中党员25人,214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内没有非公有制企业。乌马营工业园区坐落于吴家坊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来此投资建厂,更多大学生毕业后在此就业,是我们工业园区拥有大量的人才,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又增设多路5路公交车,保持每半小时一班通车,班车直通南皮县信合商厦,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吴家坊经济不断走向繁荣。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刘旺泉村 |
明永乐二年(1404),张、刘二姓同时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当时村中有一井,泉水旺盛,名“龙旺泉”,村庄就以此得名。后来张氏无嗣,遂改村名刘旺泉。 刘旺泉村,5101人,150户,党员21名,1200亩耕地,深井2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小型企业2家,农闲时外出务工。刘旺泉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发展意识浓厚,群众威信较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及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群众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得到明显改观,为加快小康进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莲花池村 |
莲花池村落形成最早,明代以前原名“刘家码头”。村址在王莽河北岸,风景优美,商贾行旅多会于此,时人称“岑之草地”。后有一傅姓迁此居住,日久居民增多,形成村落,村前坑塘种植荷花,夏季荷花斗妍,风景秀丽,至清代,村民遂改为莲花池。 莲花池位于乌马营镇东北偏北4千米,全村共有290户,人口1260人,党员36人,耕地亩数计2800亩。莲花池村有企业12家。其中凯宇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座落莲花池村。莲花池村企业发达,为村民的就业提供保障,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多。为了更好的把政策宣传与莲花池村的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达到文明和谐的社会之风。莲花池村在墙面上建成重点以各种政策法规、计划生育、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长廊。在村领导班子的协调下,莲花池村的发展正在蒸蒸日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高桥村 |
明永乐二年(1404),高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占产立村。村前宣惠河上有座古桥,遂取村名为高家桥。简称高桥。 高桥村,现有人口407人,共计110户,高桥村有党员19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1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3名,36岁至45岁的3名,46岁至54岁的2名,55岁至59岁的4名,60岁以上的7名。1121亩耕地,深井1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2家,年产值360万元。高桥村自新农村建设以来,除推进新村建设外,对老村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对连接各生产小队之间的道路统一进行了硬化,村里的交通更加便利。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小李庄村 |
小李庄村,在乌马营镇南偏西4千米。现有人口300人,其中共有党员17名,人口共计60户,拥有820亩耕地。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 小李庄村不断加大坏境整治力度,优化村民生活坏境。对村中的危房进行改造和修补,拆除几处脏、乱、臭的露天茅厕,村中还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多处设置垃圾桶,大大改善了村中的环境,为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村民在农活繁忙季节过后,批发一些商品到周边县镇出售,不断增加生活收入,天道酬勤,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相信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冯庄村 |
明永乐二年(1404),冯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大槐树庄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取名冯庄。 冯庄村位于乌马营镇北偏东4.25千米,全村共有110户,430人,其中党员28人,总耕地面积1300亩,小企业1家,冯庄村交通便利,集贸市场繁荣,加上近年来冯庄村的规划建设已初具规模,给冯庄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商机。冯庄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班子比较团结,群众威信较高,冯庄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政府班子的带领下,正在努力发展工业,为人民的就业提供保障。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范家村 |
明永乐二年(1404),范氏应诏迁来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范家。 范家村位于乌马营镇政府南3.75千米,全村共215户,816人,耕地2349亩,深井4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和苜蓿。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家,年产值80万元。范家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行林草间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泊家村 |
明永乐二年(1404),泊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取村名为泊家。 泊家村位于乌马营偏南4.5公里,共有216户共计865人,党员23名,拥有199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640万元。泊家村以农为主,兼运输业、手工业,属于发展型,村中建有服务站,为村民就医提供便利。主要特色是村班子团结,工作能力、发展意识较强,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徐郎中村 |
明永乐二年(1404),徐姓一位治病郎中奉诏率全家迁居此地安家立村,遂取名为徐郎中。 徐郎中村位于镇政府北5公里,徐郎中村,人口总计625人,共有160户,其中党员28人,2500亩耕地,深井3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家,年产值1280万元。徐郎中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较高,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大力支持企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前五拨村 |
元至正年间,叶氏从河南省南阳县迁此立村,村东、西各有庙宇一座,磬上刻有“敬家五拨”字样,根据两座庙宇取名双庙五拨,由于位置问题,故叫前五拨。 前五拨位于乌马营东偏北8.5千米,全村共214户,805人,党员30人,240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中有4家非公有制企业。前五拨村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农民增产增收。前五拨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协调,发展意识较强,能够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设立了各项健身器材,便于村民锻炼身体。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刘家坊村 |
明永乐三年(1405),刘氏从山东省宁津县高塔寺迁此安家立村,取村名为刘家坊。 刘家坊位于乌马营北偏东1.5千米,85户,475人,党员12人,120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5家,年产值3780万元。刘家坊村属于发展型,主要特色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较快,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发展意识较强。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穆庄村 |
明末清初,穆氏迁此占产立村,取村名为穆家庄,简称穆庄。 穆庄位于乌马营西北偏北2.5公里,全村共有103户,共计396人,其中党员21名,耕地182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和苜蓿。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家,年产值160万元。穆庄村属于发展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团结,发展意识较强,企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群众增产增收较快。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李皋村 |
明永乐二年(1404)皇帝下诏移民,李福应诏帅长子李升、次子李皋从山东省即墨县李舍家村迁入邢九拨安家落户。后又迁今址立村,以次子李皋的名字为村名。 李皋村位于乌马营东南偏东2公里。李皋村,1675人,352户,党员29人,447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五金企业2家。李皋村属于发展型,村班子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威信较高,自2014年以来,新挖沟渠1000米,新修柏油路2000米,新修水泥路800米,建了中心幼儿园,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郭围村 |
明初,郭围率家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占产立村。取村名为郭围家。 郭围村,220人,57户,党员12人,53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内有1家非公有制企业。郭围村并不大,人口、耕地数量不多,主要依靠农业发展,为了壮大郭围村,村里鼓励发展副业。目前一些村民在集市上摆摊卖些小商品,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郭围村村民凝聚力很强,俗话说的好“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相信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郭围村一定会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许道口村 |
明初,许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邢家岭迁居到此立村村周围有四条大道,道道相通,遂取名为许道口。 许道口村位于镇政府北偏东1.75千米。许道口村共有115户,人口416人,耕地1043亩,深井2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5家,年产值2460万元。许道口村属于自立型,南皮亿隆金属制造公司座落许道口村,为许道口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许道口村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团结,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工作主动性较强。多年来,许道口村坚持落实四项民主权利,推进“定事、干事、不出事”工作机制,较好地维护了村民的各种利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西门村 |
明成化十九年(1483),门氏迁入此地建村。当地有古庙一座,村庄座落于桥东西两侧,西者称为西门家。 西门村目前人口数量580人,120户人家,耕地1500余亩,深机井2眼。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为主。现有非公有制企业4家,年产值3000多万元。西门村村支两委构成完善,村干部5名,党员16名。目前,西门村建立了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诸如党员活动室,治安接访室,服务大厅,广播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支部书记办公室,会计办公室。为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东门村 |
明成化十九年(1483),门氏迁入此地建村。当地有古庙一座,村庄坐落于桥东西两侧,东者称为东门家。 东门村位于乌马营镇区西南方向大约6公里处,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全村共有人口580余人,其中党员22人,总耕地面积1280余亩。东门村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方面主要以“南风汽车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加快推进了整村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 东门村属于发展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协调一致,战斗力、凝聚力较强,群众威望较高,积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项目建设,村“两委”成员坚定为民服务意识,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遇到重大事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进行公决,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当中,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作用,促进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徐和杨村 |
明永乐年间,徐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村,兄名徐和杨、地名徐景杨,兄留而弟他签迁,遂以兄名取村名为徐和杨。 徐和杨位于东北偏北12公里,现有人口701人,共计184户,其中党员37人,其中有36家企业。村民安居乐业,无信访积案,无刑事犯罪,村风淳朴。徐和杨村已累计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000余米,现有用于农田水利灌溉的深机井5眼浅井11眼,保证了村民饮用水安全及农田灌溉,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徐和杨村工业发达以村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着力改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建设村工业集中区,目前已有36家企业入驻,其中亿元企业6家,园区内以绣花绗缝、建材为特色的小微企业也在逐步成长壮大徐和杨村现有党员活动室4间,建筑面积112平方米,室内设施齐全,各项制度完善,能够定期组织各类活动。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乌马营村 |
明末清初建村,传说宋辽两国交战,在此扎营,战马均为墨色,定为村名。 乌马营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南皮县成东偏南9.5千米,全村420户1850人,耕地5350亩,有36名党员,10家企业,村“两委”干部4人。乌马营村有较雄厚的电子五金基础,全村共有企业20余家,正港、沧宁两条省道建成后,镇党委、政府建立了工业区,涉及到村里的土地近千亩,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工业园区的发展为乌马营村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大力吸引外商来本地投资办厂,为乌马营村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民增产增收,乌马营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其中种植优质高产苜蓿并获得成功。乌马营村的发展蒸蒸日上,努力奔小康。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大坊子村 |
明永乐年间建村,名风长庄。开始有林、王、杨、宫、冯等五姓同时迁入此地占产立村,取名为五坊子。解放后改为大坊子。 大坊子村,拥有人口1100人,250户,共计3000亩耕地,党员人数37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6家,年产值60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坊子村以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大坊子村共有深井10眼,用以保证农业用水,大坊子村有排水渠2条,洪灾可以排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大坊子村主干路全部硬化,人民通行更加便利。同时,村里广场全部安装健身器材,用以满足村民的健身需求。设有多家幼儿园,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乐园。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杠子张村 |
|
丛家村 |
明永永乐二年(1404),丛磬山应诏,率家族由山东文登县迁此占产立村,取名丛家庄,简称丛家。 位于乌马营东偏北8.5千米,全村共236户,807人,党员34人,238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中无非公有制企业。丛家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协调,发展意识较强,能够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白坊子村 |
清初,白氏迁居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白家坊子,简称白坊子。 白坊子村位于乌马营镇西南偏南3千米,人口共有437人,共计110户,党员12名,134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目前有企业4家,年产值180万元。白坊子村属于发展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群众威望较高,自2013年以来,全村共硬化道路2400米,新建“两室”5间,新建乐民广场1个,新建沼气池22个,并结合村情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生刘村 |
生刘家永乐二年(1404),刘广生应诏率家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此地占产立村,取村名为生员刘家村,后简称生刘家。 生刘村位于镇政府东南偏南6.25千米,全村共有311户,1235人,耕地2400亩,深井3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440万元。截至目前,村庄路面基本硬化、亮化。生刘村有小学一所,为孩子的教育成长提供摇篮,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齐全,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生刘村有便民超市,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便利。近年来,生刘村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为村民干好事、办实事,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冷辛村 |
始建于明初。冷辛奉诏迁此立村,取村名为冷辛庄。 冷辛村位于乌马营东北偏东10千米,人口1000人,居民224户,共有2882亩耕地,深井2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670万元。冷辛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较团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冷辛村现已经通路、通电话、通电、通水、通信息网。冷辛村现有私营企业3家,目前冷辛村具有良好的就业优势,除了发展农业外,大部分村民都在冷辛村或在周边村企业打工。农忙时,这些劳动力回村从事劳动,忙完农活可以继续打工。另外,冷辛村正在努力响应新农村建设,更好的改善了冷辛村群众的居住环境。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王庄村 |
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由山东省即墨县应诏迁入此地安家立村,取村名为王先头,后改为王庄。 王庄村,人口共计641人,共计151户,党员23人。目前共有222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720万元。王庄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经济,王庄村还十分注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王庄村组建了文艺表演队,百余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以秧歌和广场舞为主,在农闲时健身娱乐,在节庆日为村民表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西五拨村 |
西五拨位于镇政府北偏西7千米与东五拨、前五拨两村形成三村一聚落,合称双庙五拨。 西五卜村,共275户人家,共有1050人,党员34人。耕地3200亩,深井3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9家,年产值4300万元。西五拨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内企业较多,经济发展较快,村班子比较团结,村内比较稳定。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村民安居乐业,无信访积案,无刑事犯罪,村风淳朴。村中小学环境优越,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份沃土,西五拨村正努力向更高、更好、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共创美好未来。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东五拨村 |
元至正年间,叶氏从河南省南阳县迁此立村,村东、西各有庙宇一座,磬上刻有“敬家五拨”字样,根据两座庙宇取名双庙五拨,由于位置偏东,故叫东五拨。 东五拨位于乌马营北偏西7.25公里,全村人口620人,共计160户,其中党员23人,耕地1800亩,拥有5家五金企业。东五拨村以农贸业为重,企业为辅。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品种为小麦、玉米及各种小杂粮,白蜡树在田间种植。企业发展仅有雏形,个体企业5家,需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做到走得出去,带得进来,学习取经找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创实业。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塔马寺村 |
明永乐二年(1404),徐、王两姓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入此地安家立村。当时村后有一座古寺,俗称塌马寺,后改名为塔马寺。 塔马寺村,位于乌马营西南偏西4公里,人口共计1687人,共有412户,5900亩耕地,深井7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5家,年产值3800万元。塔马寺村现有小学一所,容纳了周围七村的小学生,并拥有4家养猪场,1家养鸡场,为拉动塔马寺村经济做出了重大力量。经过全体村民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村庄正朝着美丽、富饶、和谐、安定的新农村大步迈进。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观音寺村 |
观音寺村原有一座观音寺。明永乐二年(1404),下诏移民,寺源附近移民渐多,形成自然村,遂以寺名为村名。 观音寺村,共有424人,121户,党员18人,1260亩耕地,深井2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村内有2家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观音寺村积极发展种植业,玉米、小麦不断增产增收,为观音寺村的生产生活增加活力。观音寺村不断健全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向自立型发展。观音寺村由原来的无企业增加到两家企业,正在积极发展工业,更好的解决观音寺村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相信村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罗张村 |
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奉诏由山东省故陵山后头大码湾一带迁居此地占产立村,因张氏祖传张箩工艺,取村名为箩张,后简为罗张。 罗张村,现有人口数1400人,320户,4800亩耕地,深井5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7家,年产值2850万元。罗张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比较团结,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工作主动性较强。多年来,罗张村坚持落实四项民主权利,推进“定事、干事、不出事”工作机制,较好地维护了村民的各种利益。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万庄村 |
明永乐年间,万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村,取村名万庄。 万庄位于乌马营镇北偏东1千米。全村共有123户,484人,耕地1254亩,深井3眼。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1280万元。万庄村属于自立型,主要特色是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发展意识浓厚,群众威信较高。近年来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村庄住房整齐划一,街道全部统一整修,主要道路已经硬化、亮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王速连村 |
明永乐二年(1404),何氏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泗水县迁来此地占产立村,因王速连村为盐山县天官王叔连的官房,故取村名为“王叔连”。后写为“王速连”。 王速连村,总人口360人,共计94户,其中党员15人。拥有900亩耕地,深井2眼。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为主。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家,年产值1840万元。王速连村的班子成员的主要特色就是队伍年轻化,战斗力强,发展意识浓厚,群众威信较高。在村干部的领导下,王速连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王速连村会变的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生活会更加和谐美好。 信息来源:南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